淺談《弟子規》對構建和諧校園實踐指向的思考
淺談《弟子規》對構建和諧校園實踐指向的思考中共龍川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 韋欽強
現行教育體制的弊端之一在於注重知識學習,而忽略了人格教育和德性培養。即使其中開設有一些道德教育課程,也往往是不受人重視的「點綴」,事實證明這些道德教育課程多數不奏效。現在的學校體制是不傳授古人在儒學方面所積累的寶貴思想,幾乎將它們通通拋棄了,廢除了傳統的國學,成為今日中國社會一系列精神道德問題的根源之一。也許該反思:為什麼現行教育體制沒有教會我們一門生活的藝術,讓我們從小學習如何面對人生的各種問題,把握正確的生活方向,創造精神的幸福和快樂?古聖先賢在幾千年前所摸索和積累的偉大智慧,我們憑什麼輕而易舉地拋棄?因此,在學校倡導推廣《弟子規》,重拾傳統國學,就是給當前出現的精神道德危機及校園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所開的一劑藥方,必將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對推進學校的德育創新和校園文化建設,化解社會精神道德危機產生積極的社會效果。對此,結合龍川縣在教育系統「推廣《弟子規》、構建和諧校園」的工作成果,筆者不揣淺見,就《弟子規》進校園的實踐指向談幾點粗見。一、倡導推廣《弟子規》的社會歷史和現實意義 (一)倡導推廣《弟子規》的社會歷史意義 1988年1月,全球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法國巴黎鄭重向全世界宣言:要解決21世紀的世界問題,還要靠中國的孔孟之道。2005年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強調:「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實現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沒有良好的道德規範,是無法實現社會和諧的。」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強調:「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當今世界的經濟危機也好,精神危機也好,都是因為缺乏道德造成的。正如溫家寶總理在分析西方金融危機原因時說的:金融危機深層次的原因是道德缺失!並在一次領導幹部的座談會上指出:「道德的光芒比陽光還燦爛」。2009年習近平同志在中央黨校省部級領導幹部培訓班上指出:「領導幹部要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並特彆強調:「要通過研讀優秀傳統文化書籍,吸收前人在修身處事、治國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經驗,養『浩然之氣』,塑高尚人格,提高人文素質和思想境界。希望各級領導幹部不妨讀讀《弟子規》,要很好的去研究繼承中華優秀文化傳統,不斷加強公民德行教育,提升軟實力,把我國建設成為文化大國、經濟強國」。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孔孟思想最具代表性,而《弟子規》的根源就來自孔孟思想。《弟子規》被譽為「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規」,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編纂而成,以《論語》的一段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總綱領,全文1080個字,總結了幾千年來古聖先賢們累積下來的為人子弟在家、學校、在外、待人接物、為人處事的的基本規則和行為規範。《弟子規》被後世尊為儒家教育的基礎,中國傳統教育文化的基石,屬於以仁愛為核心的孔子學說範疇,是一部為所有人而不為任何人的儒家經典。《弟子規》宏深博大,澤被四方,所體現「孝」、「悌」、「忠」、「信」、「仁」、「愛」的思想,具有為現實社會服務的務實性,有利於社會長治久安的穩定性,這正是它的魅力或影響力所在。它突出了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為中心的人本性,體現了「忠」與「孝」的向心性等基本特徵,「孝」、「悌」、「忠」、「信」等思想的長期熏陶、浸潤,對中華文明的創造與發展,中華民族精神與性格的形成,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這種民族精神與性格形成了中國人極其寶貴的「國魂」與「民風」,被國人極力倡導推行。 《弟子規》的內容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一脈相承,它是以社會主義相適應的,它的孝悌觀、泛愛眾、忠信思想、親仁理念等被廣泛應用於現代治國方略和教育管理中,被社會主義文明、共產主義道德所廣泛吸收,如雷鋒精神就是中國傳統美德與共產主義思想的完美結合,周恩來將一個共產主義的無私奉獻精神與《弟子規》闡述的儒家傳統仁、義、忠、信結合成一種新的美德,為中華民族提供了新的典範。因此,《弟子規》是極為珍貴的歷史智慧寶庫,應大力挖掘與繼承。《弟子規》倡導推行距今有三百多年,在文革期間因批孔思潮曾受到十年的中斷,此後在全國範圍內一直未能統一倡導推行,影響了幾代人的思想,影響了民風,回顧審視歷史,《弟子規》到現在有許多方面有超前性、有生命力,應毫不猶豫地「拿來」為現代所用。我們國家從傳統中走來,又離不開傳統,中國現代化建設及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設,都離不開以儒學包括《弟子規》在內的傳統文化這一文化母體與傳統基因。《弟子規》主張的孝、悌、忠、信、仁、愛的思想,完全可以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任務的新時期下發揮其巨大的積極作用,在傳統與現代化的溝通方面大做文章,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弟子規》具有豐富的人文精神資源,其最能充分體現本質的是人本思想,它關於孝、悌、謹、信、愛的思想都是圍繞「仁」而展開闡述,而「仁」的思想本質與內在靈魂就是以人為本,尊重人格,先學做人,再學做事,由此強調道德修養,稱讚有仁德之人,認為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有仁德的人才可稱之為人,這是《弟子規》人文精神的基本點,它把人與道德提高到應有的高度來認識。《弟子規》倡導泛愛眾,是愛人之學,愛人就是要人人相愛,博愛大眾,進而把這種愛施於「民」,主張愛民、教民,把愛具體化並予以實踐,這是一種可貴的民本思想。同時,《弟子規》還是一門倡導和諧的儒家經典,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行為規範和道德標準,強調建立以人倫為本的和諧人際關係,人與人只有互愛才能互信、互尊、互諒、互讓,達到真正的「和合」、「和諧」的理想境界。因此,倡導推廣《弟子規》就是要吸收其有益的思想資源,來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研究,並結合廣東省委十屆七次全會「關於建設文化強省」的總體要求,大膽超越,勇於創新,提煉並塑造構建和諧社會的人文精神,以推動社會經濟的全面進步與人的全面發展。 (二)倡導推廣《弟子規》進校園的現實意義 近年來,全國很多企業、學校都在推行《弟子規》,特別是海南省監獄通過學習《弟子規》,使犯人在做人的根本上得到深刻有效的改造。因此,倡導推廣《弟子規》進校園,加強學校德育工作,尤顯緊迫和必要。正如吉林省松花江中學校長呂傑的肺俯之言:「從事教育28年,苦苦尋覓,是《弟子規》解決了家長、老師、學生三者怎樣結合在一起的學校德育工作問題,解決了學生在家如何孝敬父母、在外如何尊敬師長、在班級同學之間如何友愛互助的問題」。 當今社會,由於人們的社會價值觀發生了很大變化,大人之間的麻木不仁極大影響了未成年人之間的應有情感。如2009年XX縣發生的兩起學生和兒童溺水事件足以讓人震驚:一起是XX鎮XX小學四年級學生溺水事件:三、四個同學中午去河邊游泳,一個學生先跳進河裡,沒起來,其他三個同學既不大聲呼叫救命,反而把那個同學的衣服鞋襪丟進河裡,並若無其事的回到學校,也不報告老師,學校和老師四處尋找也還不說出來真相,這樣漠視同學生命如一根草的態度,讓人非常震驚。另一起是XX鎮XX村姓曾的老伯在家裡午睡醒來後發現一個3歲的孫女不見了,到處找人時,他另一個6歲的孫女才吞吞吐吐說出3歲的小妹被水淹死了。原來6歲的孫女乘爺爺午睡了,帶著3歲的小妹妹到自己屋後的一條小河邊玩耍,由於當天上午剛下雨造成河水很漲,3歲的小妹妹不慎滑下河去被水沖走了,6歲的孫女沒有大聲呼叫和及時告訴爺爺去救人,像什麼事都沒發生一樣,這麼幼小的心靈對兄弟姐妹之間生命的麻木不仁,讓人哀嘆。學校該如何來教化學生,除了以往的教育方法外,吉林省松花江中學用《弟子規》來教育學生的經驗就非常成功。因此,用《弟子規》來教育學生,現實意義在於治心和教化。 (1)治心。由於西方價值觀和風氣的入侵,使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們不斷受西方洋化思想的侵蝕,造成個人主義過分伸張,家庭結構逐漸解體,物質主義、功利主義思想普遍流行,金錢挂帥、唯利是圖觀念四處泛濫,犯罪、吸毒、加入幫派等社會問題入侵校園日益嚴重。當前社會的信仰失落、道德淪喪、社會風氣敗壞、家庭破裂、離婚率上升、坑蒙拐騙、人慾橫流等問題,顯示人的心靈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精神危機。如果倡導推行國學傳統,便可建立文化信心,足以抗拒西方文明(糟粕部分)的侵蝕。因此,倡導推行《弟子規》可以說是一場文化再生運動。如果說犯了錯誤,那麼問題一定是出在那顆心上,因而千百年來,儒家的賢聖們所做的全部工作,其實歸根結底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治心。「心」是需要治的。古人認為「人心」通常都不是生來就完美無缺,都需要治理,絕不能順其自然,「跟著感覺走」。「治心」應當是每個人人生的頭等大事,現代人和古人的最大區別之一,就是現代人從不把「治心」當一件重要的事情去做。《弟子規》是一門做人的學問,踐行《弟子規》需要針對自己最重要的東西---「心」,即孝心,要把丟失的心找回來,好好地呵護它,珍惜它,讓它向好的方向發展。倡導推廣《弟子規》不限於學校,而需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在每一個可能的時刻需要做。倡導推廣《弟子規》,就是要求要「盡心」,任何時候捫心自問都不會感到愧疚,這種「踏實感」是上天對他的獎勵,也是合乎本性或良心要求的行為。踐行《弟子規》在盡心做事、存心做人的同時,會讓人感到靈魂更加坦蕩,胸襟更加博大,生命更有價值,人性更有尊嚴。因此,倡導推廣《弟子規》,能更有效地恢復固有的道德和善心,更自覺地化解社會精神道德危機,加快構建和諧校園步伐。 (2)教化。近年來,國內出現了不少復興儒學的宏偉方案,包括所謂的儒家國教化方案,都講得鞭辟入裡,但總感到還有些不足,時常心中茫然:一門以修身和踐履為主的傳統,難道可以靠建構體系的知識來努力來複興嗎?在如何影響和改變他人方面,後人往往只會想到宣傳和說教,很少體會到古人「教化」思想的精髓。在今天這樣一個傳統日趨衰落,又亟需傳統的時代,與其創立一套把儒學與現代性相結合的理論體系,不如將其中的精華展示給人們看,與其花大量工作從事理論論證,還不如用個人的親身實踐向人們展示古賢智慧在當代生活中無與倫比的力量。傳統的生命力在於解答現代人生活中的大量問題,一個真正相信傳統生命力的人應該告訴他人自己的親身體會。當前學校的許多道德教育,是否在揠苗助長哩?制訂了很多道德規範和道德準則,要學生學習和遵守,可是效果又如何呢?《弟子規》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優秀的儒家經典之一,倡導推廣它,就是希望把先賢的思想激活,轉化為現代人修身實踐的鮮活資源。通過踐行《弟子規》,要求學生要依賴於以合乎道義的方式做人,從良心出發做事,仰不愧於天,俯不愧於心。因此,學習踐行《弟子規》涉及另一個重要的儒學概念----化。一是教化。倡導推廣《弟子規》,就是要通過教育而讓學生思想發生轉化。直到今天,人們還用「和風細雨,潤物無聲」來比喻教書育人的過程。不過,這裡的教化的教並不局限於學校教育,而是指人格境界最高的人對他的影響,並認為理想的人際關係滲透著「教化」的成份。學習踐行《弟子規》,能讓人明白在人際關係方面並不是要人服從自己,而是以實際行動來感化他人,從而達到以行育人、以善養人的效果。二是風化。化的另一個重要含義,是指一個人在沒有被迫和勉強的情況下,緩慢地、不知不覺地被改變了。學習踐行《弟子規》,就是一個由養而化的過程,就是讓人在人際關係中不著痕迹地影響別人,與汝相處如坐春風,不知不覺地發生著轉化,這就是「化」的過程。孔子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指君子的德性能夠像風吹草動一樣感化眾人,讓他們從善如流、樂此不疲。孟子用「民日遷善而不知為之者」來形容「化」的過程,即好的政治並不強迫別人去學習,而是通過塑造良好的社會風氣,讓人們一天天變好,卻不知是誰讓他們變好。再者,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一個社會的繁榮昌盛,一個民族的文明進步,僅僅依靠經濟、政治和法律的手段是不夠的,還要培養人民良好的道德情操,讓人心自覺地從善如流。為此,就需要「以善養人」,需要「教化」和「風化」,只有這樣,才能從人心中形成強大的道義力量,為國家的長治久安提供牢固的基礎,為正義的事業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二、倡導推廣《弟子規》進校園的措施分析政府主導推廣《弟子規》,是龍川縣教育系統區別其它省、市地區學校自己倡導推廣《弟子規》的優勢和亮點。龍川縣在教育系統倡導推廣《弟子規》進校園活動中,提出「學習踐行《弟子規》、構建和諧社會,從我做起,從我家做起,從我校做起」的口號,並採取「明確一個目標、抓好二條主線、把握三個原則、做到四個統一、搞好五項活動等五項措施(簡稱「一二三四五」工程),取得顯著成效。(一)明確一個目標。堅持以人為本,以愛育愛,一切為了孩子,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為構建和諧校園,建設和諧社會而努力,全力打造人民滿意的學校,辦人民滿意教育。(二)抓住二條主線。第一是厚德。將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完美結合,激發孝心,培養愛心,凈化心靈,陶冶情操,提高師生的思想覺悟和道德修養,即教會師生學會做人,做個好人;第二是博學。在正確人生觀的指導下,培養學生堅韌不撥的學習毅力和刻苦鑽研知識的拼搏精神,以優異的成績報答父母、老師,回報社會,將來成為祖國的棟樑之才,即教會學生如何讀書。(三)把握三條原則。一是老師率先垂範。從提高師德水準和業務水平著手,塑造廣大教師的良好形象;二是學生全面普及。從思想品質、行為規範、科學文化各方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做到儀錶端莊,言行規範,孝親尊師,友愛同學,積極進取,學習進步,成績優異;三是家長全力配合。注重講究學校與家庭的互動,做到既教育學生,又重塑自我,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共同塑造學生。(四)做到四個統一。切實做到教育共性與學生個性的統一,知識教學與做人教育的統一,課內教育與課外教育的統一,當前推廣與長久堅持的統一。(五)搞好五項活動。一是搞好主題班會或作文演講比賽活動;二是搞好朗誦背誦或口試筆試活動;三是搞好音樂的陶冶或書畫的展覽比賽活動;四是搞好文藝匯演或觀看影視光碟活動;五是搞好義務勞動或開展感恩父母或師長活動。 三、倡導推廣《弟子規》進校園的謹慎性原則分析倡導推廣《弟子規》進校園,應特別注意「三個不能」的謹慎性原則。(一)不能滲雜封建和宗教色彩。決不允許脫離現在的教育理念、政策和有關要求另行一套,要求在現行教育大綱、科目之下,作為德育工作的一個載體來去學習《弟子規》活動,決不能滲雜任何封建思想成份和宗教色彩。(二)不能望文生義,特別對一些語句不能偏面理解而斷章取義。要辯證、歷史地看待《弟子規》編纂當時的年代、歷史背景,對古賢先賢所說的話不能片面理解,更不能望文生義,斷章取義。如:「有餘力,則學文」,不能偏面理解為:我有多餘時間了,想學就去學習功課和技能了,這是錯誤的,是誤人子弟的。(三)不能生搬硬套,脫離實際。要活學活用,比如講到「孝」字,就不能照搬要求孩子回到家裡就要同父母洗腳,把床溫暖好,即《弟子規》的「冬則溫,夏則清」;又如鞠躬禮,是不是平常見到人都要行90度的鞠躬禮呢?沒必要,但在一些重要場合,重要客人面前行90度鞠躬禮以示尊重,這很有必要。當前,少先隊員行隊禮,成年人行注目、點頭、握手禮就是很好的禮節。 四、加強推廣《弟子規》進校園的工作思考去年以來,龍川縣把「學習踐行《弟子規》、構建和諧校園」作為教育系統德育創新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取得良好效果,建立了學校、家庭和社會三結合的教育管理機制,學校的校風、學風、班風明顯好轉,教育教學質量明顯提高,今年中考、高考成績更是全線飄紅,其中龍川一中一高考考生錄取到北京大學。社會各界好評如潮,並認為倡導推廣《弟子規》進校園,龍川的下一代更有希望。今年,在龍川縣召開的「兩會」上,通過了「關於在全縣推廣學習《弟子規》、構建和諧社會的建議」的人大建議案和政協提案,極大地推動了龍川縣加快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龍川縣今後繼續加大力度在教育系統開展「學習踐行《弟子規》、構建和諧校園」活動,應紮實做好六方面的工作,全力打造人民滿意教育。(一)進一步端正學習心態。我們不妨反思一下,自己有沒有這樣的想法:學生需要學,老師也需要學,所有的人都需要學,只有一個人不需要學,誰?就是自己。如持這種態度,比沒學還更糟糕,因為他學了以後,所有的教誨是要求誰的?要求別人的。孔老夫子告訴我們,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我們先正己,每一句都先要求自己,自己做到再去要求別人,這樣人家都不會怨我們了;《弟子規》要求「將加人,先問己」,要先正己再去化人。《弟子規》是要求自己怎麼做,不是要求別人怎麼做。學習推廣《弟子規》是一把手工程,學校一把手必須要端正學習心態,要重視,要帶頭,否則,一味地要求老師做、學生做,自己不做,那是空洞的說教,難以奏效。(二)進一步明確目標。要遵循「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方針,原中央黨校教授任登第著的《大家都學<弟子規>》一書中提到,孔孟之學的經典《大學》指出:「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弟子規》強調了「教育的先後次序是先學做人,後學做事,也就是先培養德行,後學知識、技能。」《弟子規》內容的編寫次序也是中國古人教育經驗的總結,符合教育的規律。因此,要明確《弟子規》是推動學校德育工作創新的切入點,是引起學校、學生、家長、社會共鳴的切入點,能更好地解決學校德育管理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難題。(三)建章立制,科學管理與指導。一是建立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德育工作一把手負責制。指定專人負責,制訂詳實的活動方案,把學習、推廣《弟子規》作為學校的一項常規工作來抓,並結合學校的德育工作開展各項活動。要持之以恆,抓落實、抓管理、抓成效。二是建立學校與家庭、社區教育相結合的工作機制。學校要樹立「家校聯手」的理念,把學習《弟子規》納入家庭教育、社區教育,進一步加強與家庭、社區的聯繫與溝通,構建家、校、社「三位一體」德育工作體系。如龍川縣培英學校著力在「深入學生家庭、打造德育工作新亮點」方面,摸索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制度化、網路化、家庭化」三化模式;實驗小學努力在學習實踐《弟子規》與貫徹《守則》、《規範》、與學科教學、與班隊活動、與課外興趣小組活動、與家庭教育等「五個結合」取得實效,進一步探索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新途徑,新方法。三是建立健全《弟子規》學習教育的檢查評比制度。學校要把《弟子規》的學習教育工作納入學校的評優機制中,要善於抓住先進事迹,善於挖掘後進生轉化的典型事例,進行及時的分享、表揚,以達到「揚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的效果。(四)加強學校德育工作者的隊伍建設。要進一步提高認識,轉變觀念。目前,部分教師對學習《弟子規》的活動認識不足、對推廣活動缺少辦法,對繼續學習、推廣《弟子規》活動感到困惑和迷茫。因此,教育行政部門舉辦校長培訓班非常必要,要通過對校長的培訓,帶動學校對教師的校本學習培訓,加強學校德育工作者的隊伍建設。(五)突出三大教育主題。(1)加強以《弟子規》為核心內容的主題教育。一是學校要通過國旗下講話、校園廣播、班會課、黑板報等形式,對學生踐行《弟子規》教育活動進行宣傳,使之深入人心。同時加強對典型事例的宣傳,充分發揮榜樣的模範帶頭作用,以點帶面,以個別帶動全體,營造濃厚的踐行《弟子規》的良好氛圍。二是堅持開展學習《弟子規》活動和愛祖國、愛家鄉、愛集體的教育活動相結合。《弟子規》的核心是「孝」,在推廣《弟子規》的過程中,要緊密結合鄉土資源,如老隆的烈士陵園、佗城的學宮、田心的霍山,特別是身邊孝敬父母的模範等,正確引導學生把孝心打開,懂得尊敬師長,要把對父母有愛拓展到愛祖國、愛人民,激發學生髮自內心的愛國情感,增強學生對家鄉和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自豪感。(2)加強對師生進行誠信教育。誠信教育是中小學思想道德建設、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內容。「凡出言、信為先」。要切實利用好學習、推廣《弟子規》的契機,加強誠信教育,幫助學校師生樹立誠信觀念。譬如:在教師中開展以誠信為主題的職業道德教育,在小學生開展「好孩子要誠信」活動,初中生開展「社會公德講誠信」活動,高中生開展「爭做誠實公民」的活動等等,將《弟子規》的內容轉化成師生的實際行動,將誠信教育內化為師生的道德標準。(3)加強師生的行為規範教育。把學習、推廣《弟子規》和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結合起來,通過《弟子規》相關內容加強中小學生行為規範教育。開展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規範師生的日常行為,禮貌用語。教師要採用成長日記(如培英學校推行的成長周記)、反思集、(家長、教師、同學)監督卡等多種形式指導、促進、激勵、監督學生在家庭、學校生活中力行文句,從而達到加強中小學行為規範的教育效果。(六)抓住四個特點。(1)推廣《弟子規》活動要有延續性。學校在始初學習《弟子規》活動時會充滿好奇,有新鮮感,工作上有熱情,各項工作開展的也很順利,該讀的也讀了,該背的也背了。有的老師認為「船到岸、車到站」,一切工作也該結束了。所以,在工作上容易產生了消極態度。《弟子規》不是用來背的,而是用來做的,力行才是關鍵,要注重學習、推廣《弟子規》活動的延續性,制定出系列措施引導師生去踐行《弟子規》。(2)推廣《弟子規》活動要有滲透性。學習《弟子規》不能佔用正常的教學時間,要把《弟子規》的內容滲透到各個學科的教學當中。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創造性地通過學科滲透、融入生活,讓《弟子規》發揮更大的效能。可以利用音樂課組織學生學唱感恩歌曲、孝親歌曲,利用晨會集中誦讀《感恩詞》等。如培英學校陳建娣老師寫的《<弟子規>學習的「四化」教育》、黃布二中鄧永青老師寫的《把<弟子規>融入於英語教學中》的心得體會,很值得探討、推廣。(3)推廣《弟子規》活動要有多樣性。學校不能總是要求老師和學生純粹的讀和背,這樣容易使師生產生厭惡情緒,不利於下一步的工作。在活動中要做到「讀中做、做中記、動中背」,把學習、實踐《弟子規》融入到豐富多彩的活動中,要善於開拓進取,善於集思廣益,善於總結經驗,使學習、推廣《弟子規》活動變得「繁而不煩」。(4)推廣《弟子規》活動要有創新性。學習、推廣《弟子規》活動要勇於探索、勇於創新,每個學校要結合自身特點,樹立學校自己的品牌。如龍川縣佗城中心小學利用學校和學宮一牆之隔的有利地方資源開展各種特色教育活動;實驗中學突出「晨讀國學經典、德育故事分享」的德育工作新思路;培英學校「讓《弟子規》深入學生家庭」的德育工作新亮點;一中初中部把《弟子規》融入法紀、安全教育中;老隆一小突顯「尊老愛幼、樂於助人」的教學風采等。無庸置言,弘揚傳統文化,學習踐行《弟子規》、構建和諧校園,是造福一代甚至是三代的一件大好事、大善事、大實事。《弟子規》的傳承和弘揚,光榮艱巨,任重道遠,如果這三百多年的歷史傳統和優秀文化斷在了我們這一代人身上,我們上對不起列祖列宗,下對不起子孫後代。北京師範大學黃義文教授向他的學生們呼籲,弘揚傳統文化,大力推行《弟子規》教育,是做老師的應盡之義,光榮職責。學校的校長和老師們要拿出知識分子的睿智和良知,承前啟後、繼往開來,以「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偉大胸懷,讓《弟子規》在這一代開花結果、發揚光大。
推薦閱讀:
※《弟子規》解讀之:孝致家和萬事興 — 開啟和諧幸福的鑰匙(孝道篇)(3)
※從《禮記》看儒家的和諧生態思想
※衡量夫妻間幸福和諧的六大標準
※家庭和諧之道:《媳婦道》
※個17《和諧》個性化服務專用郵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