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禪與商(與山人對話)(

禪與商(與山人對話)(2010-03-13 16:11:24)轉載▼標籤: 潛能開發雜談善財問:禪道號稱智慧高峰,商道以謀略著稱,二者之間有何聯繫?

山人答: 禪者的智慧是照機的流露,商家的謀略乃權衡的流動。禪者所用的是覺性光明,商家所用的是物資財富。禪者行於平常自然而機鋒頓現,商家經營精思籌劃而出奇制勝。禪者智不得有無而興無用之大用,商家為謀先機而力圖競爭發展。

善財問:商道以財富為目的,那麼禪道是如何看待「財富」的?

山人答:禪道的真財富就是覺性的光明,是用之不竭的無盡寶藏。禪達人法本空,外在的財富只是因緣的虛現,故平等無住,不貪不厭,既不執著於清貧,也不放逸於享樂,任運虛懷,隨緣而行。如果禪人在商界行事,則了欲求、照機用、透境界、安本位、行權變,以無得心善於經營財富,推動社會發展,利樂一切而常居無為之中。

善財問: 怎麼感到《華嚴經》的菩薩們那麼有「錢」呢?總能讓大眾各取所需,廣為布施物質財富。難道精神財富不能轉為物質財富嗎?

山人答:華嚴菩薩大心、大智、大願、大行,所以感現大富寶藏,究其因,正是精神財富轉為物質財富的例證。精神是能造、能用的萬法之本,物質是所造、所用的萬法之相,一切物質財富都是精神財富轉化的結果,這正是業智與報境的關係。大心必能包容一切大智必能觀照一切大願必能推動一切大行必能發展一切這「一切」就是精神財富轉為物質財富的菩薩之道!

開心問:現代的商人,為什麼多是「奸詐」的呢?為什麼多是行賄,受賄的呢?我覺得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都能溶入佛學的。社會的醜陋與美麗總是同步存在的。那麼作為我們,我們最應該做的是什麼呢?該如何看待這些現實,和處理這些現實呢?大心,大智,大願,大行需要什麼前提呢???我們都如何具備呢?山人答:這是一個善惡相待的世界,但禪悟者以清凈一元、平等無別的心去顯現這一切。我們以覺性的光明去供養禪心靈的一切美德:用文字、藝術、對話等,喚醒人們本有的真心。聞思修是前提,凡是認真思考人生的人,總有開發向上的機緣。真正發自內心的問題,是智慧的源頭。

善財問:禪與商融為一體的過程,是不是根本智轉化成差別智的過程呢?1、商品要通過差異化來獲取比較優勢,獲取附加價值;如果商品同質化,就賺不到什麼錢了。就是說必須差別智發達,才會成為贏家,因此差別智就是典型的世間智。2、但如果光是有發達的差別智,而沒有根本智的覺照,又容易迷於錢、權、利等障礙中不能自拔,成為錢的奴隸,而不得自在。3、沒有錢,是不自由的;有錢,也可能是不自由的。禪與商的結合,能不能達到這種「和諧」與「自由」呢?

山人答:1、沒有根本智的差別智屬於世間俗智,不可稱差別智。2、那是識情迷失物慾的流浪。3、以禪的見地與修養去經商,在物質世界妙用於差別智與方便法,那是禪商不二的至美境界,維摩居士就是禪智與商行的完美「和諧」,以達到「自由」行化的作用。

善財問:是不是可以反過來說,沒有開發出差別智的根本智,不可稱為根本智呢?末學觀不少禪人參禪打坐頭頭是道,進入生活則格格不入。超凡入聖(根本智)難,超聖入凡(差別智)更難。那麼是否可這樣對治呢:商人參禪打坐,以開發其根本智;禪人深入生活,以開發其差別智。

山人答:沒有開發出差別智時,根本智暫處於本位中,自心清凈不染六塵,唯於境緣中不得力,故禪人有照機透境開發差別智與妙能的過程。這樣的對治正體現了禪的價值。商人若得根本智,即再也不被商場煩惱所困,自有一片清涼地;禪人若深入生活,覺性才得以活潑妙用,觸途成觀,差別智與方便力都得以開發,才能圓滿自性的功德。

禪商的事業(山人補充答)關於禪商的話題遠遠沒有結束,我們還有許多事要做:一、 可以寫一部關於禪商方面的論著。二、 可以編禪商生活的動畫與電視劇。三、 可以舉辦商人學禪的禪院。四、 可以提供禪商諮詢的專線。五、 可以為商人做精神修養的顧問。六、 可以由商人成立「禪弘揚的基金會」或禪活動的俱樂部。七、 禪人與商人可以共同開發「快樂禪世界」的「園林禪休閑中心」,供一切禪愛好者休閑娛樂。八、 可以開發禪的養生食品。九、 可以設立禪療中心。十、 可以設立禪的參學交流旅行社。十一、 可以合作開發禪藝術類製品。十二、 可以成立禪商網站。這些就是精神財富轉為物質財富具體的方方面面。

善財問:21世紀是否正在迎來「禪商」時代?古代知識分子以「儒道」與「商道」的結合,創造了「儒商」時代。但隨著儒教的衰落及其自身的局限性,儒商已有其名而無其實。中國大陸的市場經濟進程已進入中期,已處於全方位的商業社會中,一種新型的商業精神或商人精神(或企業家精神)的形成,將對中國的21世紀產生重大影響。這種新商業精神將以什麼樣的面目出現,無疑「禪商」是種很大的可能性。禪商的融合已是大勢所趨,這也正是文化經濟一體化的表現,商中的禪機,禪中的商機,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頭啊。

山人答:我們將順應大好因緣,共同推進「禪商」這個時代的大話頭!

善財問:中國歷史上曾出現十大商幫,徽商最有代表性,也就是儒商,是第一次知識分子與商業的結合,儒教與商業的結合。請問: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商幫特別是儒商,為當代的新商業精神或企業家精神積澱出哪些優良的文化資源呢?

山人答:這是個大課題,希望有人出來編寫《從儒商到禪商》。

善財問:新經濟(知識經濟)的興起,是禪商崛起的土壤。那麼老師是如何看待新經濟的?

山人答:如何看待新經濟。人類發展無非是真如緣起的大用,隨著眾生業力的推移,自然科學和人文知識必能融合在一起,走向了知識與經濟一體化的精密的時代,這由二方面來體現:一是在覺性能量的作用下,眾生的創造性使心與境不斷地趨於融合而發展為高度的知識結構與精細的物質世界,是從低級到高級,從粗到細,從各自分離到融即一體的格局發展,因此在高度先進的知識引領下,一切經濟活動都走向了更加合理,更加相應於宇宙運行的規律,所以也更體現了佛性的平等圓滿的功德妙用。二是隨著高新科技的發達,人們借用電腦、網路等科學工具,使知識直接完成經濟發展上的一切需要,如製造、貿易、管理等,使知識跨越本身的局限而成為一切經濟領域的主導,因此人們才意識到心靈的作用更勝於物質的存在,只有通過心靈的高度的知識,才使得經濟的發展有正確合理的保證。由此兩點可知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知識的作用,而知識乃由心靈捕獲與積累的工具,其根本還在於心靈的智慧,這也是從儒商到禪商發展的必然過程,禪在這個時代的真意,也可從知識經濟的角度,得到完美的答覆。

善財問:上海有位學者展望21世紀的時候,提出個有趣的見解:新時代就是心時代,新生活就是心生活,新經濟就是心經濟。佛學是心學,禪宗是心宗,佛經是心經。是不是可以說:禪宗正在成為心時代、心生活的最龐大的精神文明資源呢?並且從心經到心經濟(精神文明到物質文明)的轉化中,禪宗正在成為21世紀最大的心經濟或知識產業之一呢?比如教育產業、旅遊產業、服務產業、諮詢產業、出版產業等等。

山人答:社會發展到相當的高度,才使社會大眾普遍地領悟到心靈是一切的根本,心靈的智慧性、道德性、創造性,是形成現代新經濟以人為本的源泉,因此當代人比任何時候都更珍惜人自身的價值,而禪正是尋找人性終極價值的最圓滿的體現,所以當人們發現中國的禪早巳道出了人生的真意時,才發覺所有的發展也只是為心靈的回歸所作的鋪墊,一切物境只是心靈的作用而巳!禪在這時才有了最廣大的天空!

善財問:心時代、心生活、心經濟,給人多大的憧憬啊。在經歷了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人類文明正在邁向後物質時代,正如老師所說:「所有的發展也只是為心靈的回歸所作的鋪墊,一切物境只是心靈的作用而巳」。比如我們看,教育產業只不過是「修心」、傳播產業只不過是「明心」,娛樂產業只不過是「調心」、健康產業只不過是「養心」、諮詢產業只不過是「益心」、服務產業只不過是「關心」,慈善產業只不過是「愛心」、宗教產業只不過是「安心」,呵呵,這真是個「直指人心」的時代。老師能對這個「直指人心」再發揮一下嗎?

山人答:一切萬法因心而顯,一切生命因心而有,一切活動因心而行,一切感受因心而知,一切事業因心而作,一切財富因心而造。因此可知,人類社會的一切歷史,一切發展,都是源於心靈的動能而流現,又因心靈的需求而回歸。心是一切的帝王,心是生命的究竟,當我們的知識商人感悟到心靈的巨大作用時,離開「禪」也就不遠了。

善財問:這批伴隨著新經濟成長的知識商人還有個雅稱,被媒體稱為:知道分子。顧名思義,知道分子當然比知識分子好啦,知識分子給人感覺是酸酸的書獃子,有知識沒智慧。但知道分子就不同了,他們有知識,也有智慧,比如策劃家王志綱、網路家丁磊、傳播家秦朔等等,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善於在文化與經濟的結合點上找到商機。他們都悟到經濟的後面其實是文化,並且善於把無形的文化轉變為有形的財富。目前的這些社會中並不多的「知道分子」離老師心目中的「禪商」還距離多遠呢?

山人答:這需要以下四點來評斷:1、覺性徹顯了沒有?2、真智與大悲開發了沒有?3、有沒有功利思想?4、做事業時著不著相?我曾遇到不少商界朋友,於禪的見地在對話中都有悟入,但於實際中體現並不容易,因未經一番體究,其力不充故。

善財問:呵呵,感覺老師心目中的禪商門檻太高了,令人望而生「畏」啊。假如老師在進行禪商的指導與培訓,對這些於禪的見地有所「悟」,但力又未「充」的商人,如何設計出適合他們特色的修證次第或階梯型的必修功課呢?就像菩薩有十地,每一地有每一地的功德一樣。

死心之後說:善哉,斯議。南公懷瑾曾說:現在是工商時代,第一流的人才都跑來經商啦。有很多絕頂聰明人在物慾紅塵中淹沒了自己,為富不仁者大有人在。他們是富有的一群,他們又是極度貧窮的一群(窮的只剩下錢),他們失去了人最可寶貴的東西(良知,誠信,惻隱之心.......),其實最值得救濟的正是這群迷失了歸途的流浪者。讓他們認清來時的路,讓他們體驗到什麼是真正的富有,讓他們對生他養他的這片黃天厚土、對哺他育他的父老鄉親、以至對整個社會有大的貢獻,方不負往世所種善根,今生免於淪落。——此任,非老師莫屬也。

山人答:禪師指示當人要超越原來的見行,故能生髮新機!而不是隨類認同,在禪世界裡永遠走在時代的前面。至於具體的事,還是靠大家一起做。

妙語說:儒商,首先是「儒」者,然後才是「商」人。故能「學以致用」。禪商,亦當首先是「禪」家,然後才是「商」者。目的是開發後得智,更好的「自利利他」...卻並非「商」人,出於某種目的(如獲得更多商業利益),而來入「禪」。「商業利益」就好比是修行上的「神通」,對於禪人而言,目的只在如何更好的做「自利利他之行」。而「商業利益」是不求而得的。有了只會更加方便。而對於普通的世俗商人,「商業利益」則是他們的唯一目的,好比外道只求「神通」,不求解脫。「理論是實踐經驗的總結」,現在缺的正是禪人於商法上的「實踐」,所以要靠有緣人一起努力!..

山人答:說得很好,但也有不少商人在困惑中需求禪的智慧,以下對話可參考:某商人來山人處問禪問:我行商已以善濟世,盡量做到利益眾生,如對員工的照顧,對佛門的贊助,乃至救災、濟困等,這算不算與禪相應?答:這僅是世間法上的善行,可納入儒商的範圍,如再加上文化上的延伸與國家、民族利益相一致的理念,才真正達到儒商的境界。問:那麼怎樣才是禪商呢?答:禪商要悟心靈之源,要體萬物之道,要以智慧運用文化知識,並充滿著同體的慈悲與平等的精神,在運用商家的運作方法時,體現空靈無住的妙用,不住名利地位,不著個人建樹,不貪著一己享樂,不倚財居傲,處處無為而又妙用常然,恰到好處,又能創立奇功,這是禪不二之道在商行中的體現。問:那麼禪商應從何處下手體現?答:商家在其豐富的知識,高超的才能,良好的社會關係,善巧的管理手段,以及相當可運作的財富等基礎上,要悟萬法之源唯在一心,體達一念未生處本來空寂,而於空寂處又靈明了知,此體雖空明無相,卻是萬法的源頭,一切商業運作都從此而生演變,故唯有把握現前一念,一切從此流出,並於此當下,智悲不二,內外一致,體用一如,則自性清凈湛然,應用無虧,所有作為,均如理如法,符合於一切因緣的變化,而於禪商者心中卻無一絲作為,自然而然,妙智獨到,故雖經商濟世利益廣大卻無一法在心,瞭然洞達,道契天地而不居功也。商人忽然明白說:我原以為以知識文化與善行濟世即是禪商,原來禪商是生命的大道,是商家的至寶,是人生的真境界,是人類最終的目標,但卻不離當下,本來具足也。山人云:如是,如是,禪是商的真源,商乃禪的妙用,不管商人外在的事業大小,文化高低,如悟入禪的根本,均可以禪悟之智而行世間之商,使禪道運行無滯,處紛復世間而乃清凈光明,事事無礙也!又禪商無定法,唯貴於在不斷的超越中悟徹人生,故對話、體究、超越、創新、發展,形成人文精神與知識經濟互融的微妙境界,使商家的行為提升為道的高度,引領時代走向更純凈美好的生活。

妙語說:善哉!從本起用,一法不立,而本來具足,真大自在也!

善財說:對於修行人來講,禪商不二,在於學禪也好,經商也好,其實學也是學「此心」,經也經「此心」,唯一心爾,廣而言之禪藝不二、禪與生活不二,萬法皆此心爾。如果禪是一顆心,商是一顆心,則必然會執於此,迷於彼;執於彼,迷於此。如果能悟禪商只是一心的話,則知真正的財富即此心,能得此心的寂體慧用,則禪也是心行,商也是心行,何處不是禪場呢?何處不是商場呢?

善財問:從市場的角度看,在後物質時代或商品同質化時代,消費者不僅購買商品的功能價值,還購買商品的心靈價值,比如商品是否有更巧的心思、更多的心意、更好的心趣、更爽的心情、更醇的心境、更高的心智、更美的心靈、更強力的心志。可謂得心者,得市場。進一步講,商品乃此心之載體、符號、表象,萬物乃心之大化流行。心有萬殊,故有萬種商品形式創意。可不可以這樣說呢?明見本心,得根本智;還要善於發明本心,才得差別智的自由呢?而普通商人發明的是習心,故也不能得大智慧的解脫。

山人答:善於發明本心的作用,就是禪所崇尚的無限生機,是不拘一格,變化無盡的妙用,是新新不巳、創發未來源泉,商機中有了禪心作為一切運作的動力,那麼商人的行為立即升華為人性中至極的道用,也就是道智圓明的體現

善財說:發明本心、發明自性,始信自性寶藏取用不竭,始信財富原在這裡。

善財問:一個廣州商人說:賺十萬,是自己的;賺一百萬,是家庭的;賺一千萬,是社會的。意思是說,錢到一定程度後,就變成數字遊戲了。這在西方更出現了「大私即大公」的現象。比如,世界著名的首富比爾-蓋茨最高身價曾達1千億美元,但只準備為三位孩子留下幾百萬美元,其餘全部用於慈善事業。可以看出知識文明時代的知識商人的財富觀念已發生重大改變,不再是工業文明時期的守財奴,但是如果沒有對「私」的保護制度,他們又不可能創造這麼多財富。老師如何看待這種「大私即大公」的財富新現象,這種動向會不會成為「禪商」的一個潮流呢?

山人答:這是大私極處即大公的原則,從修行到成佛都是一己的私事,但是修菩薩行至成佛後卻是廣利眾生的大公,禪商的發展原則也是如此,沒有一己的智慧、才能、福報、事業、財富的各方面的高層建樹,如何能真正大公於世?明白了這一點,就能貫通禪學與商家為什麼能推動社會的發展了,因此沒有個人的悟證成就,如何弘揚禪道?沒有財富的高度積累,怎能引領消費潮流與福澤社會?所以一個人以道或事業為自我而努力進取時,私我也就融化為大公,這正是禪商發展之路。

善財說:聚則為財,散則為富。取之於空,還之於空。生而不有,為而不持。財富從來不會固定在某人、某家、某室,才生生不息,造福社會。財富一旦固定在某人、某家、某室,正是敗家、敗室的開始。沒有人是財富的終點,比爾-蓋茨說得好啊,「他不過是財富的暫時看管人」。財富可殺人,蔽在固定,固定在我、在家、在室、在國;財富可活人,在於不固定,所以興家、興國。反對「私有」制的人,其實是把財富固定在國有、政府,經濟則會停滯,此敗國也;而把財富執著於一家者,必敗家也。財富的不固定,體現在財富即私即公,非私非公,成就自私同時也成就了大公。

善財問:中國大陸的市場經濟正處於大轉型期,這既是一個最聰明的時期,又是一個最幼稚的時期。可以概括成一種經濟的「亂世」,舊規則被打破,新規則尚未建立起來,權力被尋租,商場中顯規則與潛規則混雜,所以如果完全按顯規則辦事,必然常碰壁,難以完成財富的積累,在這種情景下,禪商該如何應對潛規則呢?在市場經濟未成熟階段,潛規則會是中國商業社會的一大特色,能存在的自然有它存在的土壤和客觀條件,在這個階段有其合理性。不少西方品牌兵敗中國,被視為不懂中國國情,其實就是不懂潛規則。中國人的人情世故里有各種各樣的潛規則,多少「人精」在其中如魚得水,多少英雄好漢絆倒於潛規則之下。禪商如何能透得過「潛規則」,一方面獲得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另一方面推動市場經濟的日益成熟和市場規則的透明化呢?

山人答:這就是禪者行於非道---「潛規則」等,而其心清凈不染而又能借緣發展,在力緣充足時,再提倡正道---「正規則」等,以推動市場經濟的發展。因禪商具有透徹正道、非道的無礙智與方便力,故能火中生蓮,權變隨機,只要能真正利益人生,皆能出入無礙,不受因緣法的限制,又能創造新規,推廣新秩序,即無著而妙應無方也。

善財問:知識經濟時代,人材競爭已成為企業競爭的制高點。然人材似是而非,似非而是,識人真難,請問老師如何「識人善任」?老師將來的弟子也會遍天下,請問老師心目中的人材觀是怎樣的?

山人答:作為人才首先是要有淳厚樸實、直率真誠的心地,其次應有了悟人生萬物之理的見地,再應有文化品德、為人作風的修養。其餘才是有關於具體事業的能力:如觀察力、判斷力、創新意識、辦事能力、運籌能力、社交能力以及遇到風險的勇敢擔當的承受力。人才靠發現,也靠培養,貴在應機施教,因此,人才在實際中也是有諸多變數的,一個圓具諸德的人才是非常難得。

善財說:青年毛澤東曾說:「有辦事之人,有傳教之人。前如諸葛武侯(諸葛亮)范希文(范仲淹),後如孔孟朱(熹)陸(九淵)王陽明等是也。宋韓范並稱,清曾(曾國藩)左(左宗棠)並稱,然韓左辦事之人也,范曾辦事兼而傳教之人也。」請問老師,對於一個企業來講,是不是也是如此呢?要求眼前的經營利潤,必須有幹練的辦事之人,要求長遠的可持續性品牌發展,必須有傳教之人,打造強有力的企業文化。如果企業領袖本身兼有辦事傳教之才,則創造百年品牌的希望更大。以海爾文化聞名的海爾企業總裁張瑞敏,應該算是對此理解比較透徹的人吧。善於傳教的人,多少是得些大本大源的人,如老師所說是「了悟人生萬物之理的見地,再應有文化品德、為人作風的修養」,可稱企業聖賢,可謂高明之人;善於辦事的人,是操作能力強的人,如老師說是「有關於具體事業的能力」,可稱企業豪傑,可謂精明之人。僅有精明,看不長遠;僅有高明,腳不點地。高明+精明,則事業成焉。

山人答:作為走在時代前面的領頭全才,應是如此,如作為輔助偏才、專才,也可獨擅一長,亦能體現某些優勢,但不如全才的前瞻與全局,也不如全才整體發展能力。仁者所言甚是。

善財問:人才的成長,需要挖掘自身的潛力、潛能。西方的成功學、魔鬼訓練等都是針對這方面產生出來的。幾乎所有西方成功學包括一些傳銷手法都是通過對潛意識的暗示來激發人的潛能。似乎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人著起魔來,有股瘋勁,真有一種潛能被激發出來的感覺。請問老師,西方的這種開發潛能的方法,蔽在何處?

山人答:這是增長人性中無明渴望的妄業的方法,使人大腦處於興奮、激動、貪著、競爭的一種顛倒狀態,這樣會導致人類社會失去寧靜、自然、平和、正直、無求、喜舍、利樂的精神,更會在極端情況下產生不擇手段地謀取財物與建樹業績,一切的罪惡均由此而引發,使人類在發展財富的同時,喪失了生命的根本原則,遠離了覺性家園的空樂與清凈。

善財說:很多人總是通過「著魔」去成為「超人」,去顯示優越感,好象工作要著魔,才靈感四射,好象愛情要著魔,才算是真愛。甚至某些西方藝術家通過毒品使自己進入潛意識的某種幻覺狀態來進行藝術創作。這個世界上要完全找個不著魔的人,也夠難的。這種通過堅固我相、我執、我見,通過著魔獲得的能力、能量,如老師所說「喪失了生命的根本原則,遠離了覺性家園的空樂與清凈」。那麼,請問老師,禪法在開發人的(身體、心理)潛能、智慧方面有什麼殊勝之處呢?

山人答:禪法以開發生命本體而生自信,以超越世出世法而開發真見地,以含融萬法以開發心量,以無分別智而解決煩惱性,以差別智而遍知法界,以覺性光明而照了一切,以平常心而無所得,以入諸境界而顯用,以善轉法用為方便,以無著悲願而化身,以自然德而領導大眾,以無為法而處繁複之中,以無住心而密入無間,以大能量而運轉無滯,以清凈心而自顯凈土,以不二慧而了眾心念,以隨緣行而與眾同處,以他受用三昧而利生,以自受用三昧而圓極。開發的方法有:觀心、覺照、體究、直入、參話頭、參公案、透境界、歷境返照,即根直顯,了用即真,圓明無為等。商人若悟心源本凈,善用目前,不隨煩惱境界,了用而真,則入禪商三昧。


推薦閱讀:

與尤迦南達的對話 (5)
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對話
關於家長與孩子的對話
漢學:在與世界其他文明的對話中認識自己
對話韋力:藏書之變

TAG:對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