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文化】「十八般武藝,十八般兵器」,究竟指哪十八般?

  古人常以「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以比喻功夫了得,這句古話也高頻地出現在戲曲、小說、影視作品裡,那麼被人們常常掛在嘴邊的「十八般武藝」,究竟是指的哪十八般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十八般武藝,十八般武藝」是哪十八般?  「十八般武藝」是中國武術的一個傳統術語,也稱「十八般兵器」、「十八般武器」,已被列入了我國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的內容和形式十分豐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那個時代武藝發展的面貌。

  其實,所謂「十八般」,並非僅僅局限於十八種兵器,而是古代多種武藝的概說。實際上,冷兵器時代產生了許多武器,其數目遠遠超過了「十八般」。晚清和民國時期,「十八般兵器」成為各個武館的必須陳設,而成為中國武術和武館的象徵之一。

  明代後期萬曆年間,「十八般武藝」的具體內容有著這樣一種表述:「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鐧、十三鎬、十四殳、十五叉、十六鈀頭、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這便是對於「十八般」最常規的解釋。

  弓,是拋射兵器中最古老的一種彈射武器。它由富有彈性的弓臂和柔韌的弓弦構成,當把拉弦張弓過程中積聚的力量在瞬間釋放時,便可將扣在弓弦上的箭或彈丸射向遠處的目標。

  漢代 青白玉獸面紋弓箭

  弩,是古代的一種冷兵器,是古代兵車戰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步兵有效克制騎兵的一種武器。 弩也被稱作「窩弓」、「十字弓」。古代用來射箭的一種兵器。它是一種裝有臂的弓,主要由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機等部分組成。

  弩機

  明 銅鎏金龍首弩機

  槍,在古代為刺兵器,殺傷力很大,其長而鋒利,使用靈便,取勝之法,精微獨到,其他兵器難與匹敵,故稱為「百兵之王」。

  戰國 槍頭

  刀,為單面長刃的短兵器。同時泛指可用於切、削、割、剁、刺的工具,與匕首合稱亦為膳食器。刀的最初形態,與鉞非常接近。其形狀為短柄,翹首,刀脊無飾,刃部較長。

  春秋戰國 青銅刀

  漢 鎏金青銅刀

  劍開雙刃身直頭尖,橫豎可傷人,擊刺可透甲。兇險異常,生而為殺。(武經)——劍,兩邊都開了刃,有著筆直的劍身和尖銳的劍尖。

  三星堆鎏金劍

  西周 青銅昭王劍

  矛,兵器名,是古代用來刺殺敵人的進攻性武器,是戰爭中常用兵器。

  西漢 錯金嵌綠松石銅矛

  鏤空矛、虎形矛、鏤空矛、人面紋矛

  盾,古人稱「干」,與戈同為古代戰爭用具,故有「干戈相見」等詞。後來還稱作「牌」、「彭排」等。傳說我國最早的盾,遠在黃帝時代就有了。

  清 銅鎏金盾

  斧,又稱斧頭,是一種武器或者伐木工具。是由一根木棍把手接著一塊梯形刀片所構成。

  青銅斧

  十九世紀晚期 鎏金銅鑲銀鐵斧

  鉞,一種古代的漢族武器,雖具備殺傷力,但是更多的是一些儀衛所用,和使用武器不同。

  銅鉞

  清代 福壽紋鉞刀

  西周 青銅鉞

  戟,是戈和矛的合體,也就是在戈的頭部再裝矛尖。具有勾啄和刺擊雙重功能的格鬥兵器,殺傷力比戈和矛都要強。

  春秋戰國 青銅鎏金戟

  鞭,中國古代兵器之一,短兵器械的一種。鞭起源較早,至春秋戰國時期已很盛行。鞭有軟硬之分。硬鞭多為銅製或鐵制,軟鞭多為皮革編製而成。常人所稱之鞭,多指硬鞭。

  清 銅竹節鞭

  鐧,(鐵)鞭類,長而無刃,有四棱,長為四尺(宋制四尺為一米二),鐧多雙鐧合用,屬於短兵器,利於馬戰。鐧的分量重,非力大之人不能運用自如,殺傷力十分可觀,即使隔著盔甲也能將人活活砸死。

  銅鐧

  鎬,亦為古兵杖之一,形式奇特,長一丈三尺,柄端安一大拳,拳握一筆,純以鐵制,其重量不亞於斧銊,舊式儀仗中時見之。

  鎬

  殳的金屬首多為青銅製,可分有尖鋒的實戰用「銳殳」和無尖鋒的儀仗用「晉殳」兩類。殳主要用於車戰,在兩軍車馬交錯衝撞時使其分開,故有棱而無刃。

  殳

  叉,是中國武術長器械的一種,頂端有二股叉的為「牛角叉」,頂端有三股叉的為「三頭叉」,又名「三角叉」。

  叉

  耙齒鋒利似釘,攻擊性強,也兼有兵器的作用。因耙可擊,可耙,一度成為軍中最利的武器之一。

  春秋 青銅耙

  套索,不知始於何時,亦並非兵器,臨陣時用者絕鮮,蓋一尋常之綿繩,兩端結作錘形,長約一丈二尺,搆造至為簡單,用法亦止九勢,為一種暗器,似飛鏢袖箭之一類也;若用為架格攻擊,則非所宜。

  套索

  白打,即徒手搏擊。

  中國功夫  責任編輯:採薇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軍事裝備—冷兵器與火器的發展
冷兵器吧研究會
冷兵器的種類你了解多少?
冷兵器譜
【熱點】戰國時代的十六般兵器

TAG:文化 | 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