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義書思想研究 梵我一如 奧義書精神的歷史

梵我一如:奧義書精神的歷史中國學者研究印度經典著作

2017年06月15日 08:0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雷泉字型大小

梵我一如:奧義書精神的歷史-中國社會科學網 梵我一如:奧義書精神的歷史-中國社會科學網

  眼下的國內學界,對於印度思想文化的研究與我們當前的實際需要不太相稱。一方面,中印兩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正在不斷增加,這些均要求我們對這個迅速成長的鄰國傳統有更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雖然通過佛教的媒介,印度文化與中國文化互相影響,但是長期以來,印度文化研究在我國是一個冷門領域。在這樣的背景下,吳學國教授費時十年,撰寫了《奧義書思想研究》(五卷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1月版)一書,顯得勇氣可嘉。

 概念史闡述方法

  奧義書又稱為「吠檀多」,是印度最早的一類哲學文獻總稱,也是後來印度各派宗教、哲學思想的淵藪。這套書嘗試從人類精神史的宏大視野和與中西哲學比較的角度,對奧義書思想的發展進行了深入闡釋。作者對十數種主要的奧義書均參照梵本進行了重譯,充分吸取了近百年來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盡量彌補舊譯的不足。從雅利安文化與達羅毗荼文化的衝突與交融角度,對奧義書思想的產生進行了分析,梳理了奧義書與吠陀、梵書思想的源流關係。

  作者採用概念史闡釋的方法,根據思想發展的自身邏輯,將以內容曖昧紛挐、含混雜亂著稱的奧義書觀念,放到精神演化的歷史整體中加以分析,把每一觀念當作奧義書精神歷史展開的一個環節,闡明了各個觀念生成和演變的內在精神邏輯,使這些時常相互矛盾的觀念構成一個歷史性整體,從而清晰呈現了奧義書思想的動態輪廓,做到了邏輯和歷史的統一。

  書中對奧義書思想與包括吠檀多派、數論派、瑜伽派、順世論、耆那教和佛教在內的印度各派思想源流進行梳理,闡明了奧義書思想對佛教產生的影響。另外,奧義書心性一如思想和反思型的修道論,也通過佛教為中介彙集到中國文化中。

 與中西方哲學對比

  奧義書思想本身的發展跨越了一千多年。作者試圖從人類精神發展的一般規律,對奧義書思想的每一階段都與中西傳統進行比較。比如,將其早期部分與巴比倫、埃及,甚至中美洲的宗教、文化進行比較。書中提出,在奧義書中,不僅梵我一如,或存在與自我的絕對同一,成為貫穿始終的宗旨,而且奧義書思想的任何大的發展,都表現為對「我即是梵」這一命題理解的深化。該書將奧義書研究置於東西方哲學與宗教的根本問題基礎上進行比較。不僅如休謨所說,奧義書哲學相對於西方諸國的哲學研究,呈現了許多饒有興味的平行、參照和對比;而且,與瑜伽體驗緊密結合的「梵我一如」思想,與從古到今的西方泛神論和神秘主義,以及中土的儒道思想,都存在緊密的聯繫。

  作者的寫作目的,是希望通過觀念史闡釋力圖揭示人類精神的現實內容,以及精神本有的自由推動它不斷自我否定、自我展開的邏輯。奧義書由於其巨大的精神跨度,並且包括了人類重要思想類型的具體例示,無疑是觀念史研究中非常適合的素材。書中提出,奧義書的思想史是精神在自由推動下,不斷自我揚棄、自我深化的歷史。自由作為絕對,本來就具有在現實層面實現自身絕對性的衝動,它以此推動精神的省思不斷內在化和超越化。人類精神由於其本質的局限性,只能以自然為起點。但是,自由必然推動反思和超越思維不斷深化和提升,最終使精神從自然境界升華到自由境界,又從自由境界升華到本真覺悟之境。

 強烈的現實關注

  強烈的現實關注也是該書一個難能可貴之處。作者堅信全部人文科學,最終意義都應當是使人類更自由、更有尊嚴地活著。即使如奧義書研究這種生僻冷門的學問,也不應當是只供極少數有閑雅人消遣的觀念古董陳列室,而是與我們當下此處的存在息息相關。通過對奧義書思想的闡釋,不僅使精神所隱藏的現實內容顯露,而且向我們彰顯了精神的隱秘推動者即自由本身。它不僅使我們實現對自身精神的充分認識,而且試圖喚起對自由的良知,促使我們恢復自身生命與自由的本真關聯,從而確定自己真實的存在使命。

  用作者的話說,哲學就是一種回憶。哲學史不僅是回憶,而且是回憶古人所回憶的。該書不僅是對奧義書思想的回憶,而且是對這些思想似乎憶起、且在其中一直呈現著的本體的回憶。這本體就是我們的自我本質,即自由本身。哲學回憶的是自由,或自由的本真存在。它通過這種回憶重建精神生命與其神聖本源的關聯。作者認為,好的哲學應當喚醒並時刻保守對自由的良知,恢復人的生存與自由的正當關係,使人認識到自由才是其真正的存在使命並勇於承擔它。這種承擔在於人時刻意識到並守護自由本真的絕對性和無限性。因此,這種回憶對於人類文明的存在可謂生死攸關。哲學通過回憶守護人類自由,從而守護人類文明。該書就是要通過奧義書精神史的闡釋實現這一回憶。它闡明了人類精神正是在自由的引導和推動之下,不斷提升和深化現實自由的境界,無限地朝精神絕對自由的理想邁進,而人類全部精神成果,都是在這漫長的自由之旅中創造出來的。

  總之,該書的出版不僅是印度文化研究領域的一件大事,而且對中西方宗教、哲學和文化研究均將帶來重要啟發。儘管如此,其不足之處也很明顯。比如,書中所闡明的人類精神發展的一般邏輯還有待進一步充實;由於結構複雜,內容似嫌繁冗、重複;第三部分與前兩部分在內容和方法上都存在脫鉤,似可作為單獨著作出版。當然,對於一部篇幅如此浩大、涉及面如此之廣的哲學著作,出現一些問題也是在所難免的。作者正當盛年,淡泊名利,黽勉為學。相信他一定能在今後的研究中,揚長避短,對於中國哲學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哲學學院)

推薦閱讀:

由尼採的生存與生命想到
莫善朝:《周易》占筮思想最可寶貴的精華
我的高尚
幼稚的表現是什麼?什麼是思想幼稚不成熟呢?如何做一個思想成熟的人?
04教判思想與經典判釋

TAG:歷史 | 思想 | 精神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