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刊:諸神之眼

唐代纏絲瑪瑙(吉如朵收藏)

諸神之眼——西藏的纏絲瑪瑙

文/芥子

喜馬拉雅之北的西藏雪域,被視為神秘之地,那裡自有人類繁衍以來,其歷史便是以神話與宗教譜寫,苯教《四洲之源》稱西藏為神魔之國,藏人為天神後裔,古老的藏民族極其重視珠佩之飾,《賢者喜宴》記載,告身共六種,最上為珠佩,金次之,而後銀,銅鐵。

在吐蕃時期,珠飾與貴金屬同為貨幣使用,等價交換物品,西藏的古代珠子多來自貿易與戰爭掠奪,藏人善於接受任何外來的文化與商品,而又堅持自己的審美準則,從眼花繚亂的歐亞大陸珠飾中挑選喜愛的珠子,我們要講的纏絲瑪瑙則是諸多珠飾中,最為古老的珠子,此時,讓我們試著穿越歷史的重重迷霧來探尋纏絲瑪瑙的秘密。

寶珠西來

纏絲瑪瑙,藏人稱為瓊,以絲絲纏繞,亮麗透明,若琥珀色,中有天然形成的眼睛為上品。

藏人的纏絲瑪瑙代代相傳,貼身佩戴,視為天降神物,由於藏人獨特的天降情結,我們無法從他們的講述中得到正確的纏絲瑪瑙的來源,在今天我們只有理性的分析,依據史實的記載一點點的還原這些珠子來龍去脈。

公元五世紀的西藏,疆土北抵回紇,西接大食,南鄰天竺(波羅王朝),東聯南詔。而神話里古代象雄的領域則西至耶路撒冷。如此廣闊的疆土與多民族交融,讓藏民族具有極為多樣的文化來源,唐代吐蕃極盛時期,帝國富足繁榮,人民安居樂業,多次的對外征戰,掠奪回大量的財富珠寶。還有人數眾多的製作珠飾的工匠,在吐蕃時期藏人普遍佩戴珠飾,帝王與皇室則是高貴珠子的擁有者。

薩珊帝國(公元226年——公元630年)的瑪瑙珠佩在很長的時間裡由麝香之路流入西藏,漢人的史書記載里波斯商人被稱為波斯眼,意為善於識別寶珠的奇人,可見當時珠佩是主要的商貿內容,宋代也一度禁止漢地商人用茶葉換取吐蕃人的珠飾,珠飾之路的最東,應該是漢地了!在吐蕃與大食的戰爭期間,吐蕃軍隊頻繁的掠奪了薩珊的珠飾寶物,我們可以想像,西藏的纏絲瑪瑙,其主要來源當是西方的波斯,若再將視線放大,更西方的希臘與埃及,或是纏絲瑪瑙的最源頭。

今天,我們依然可以在伊朗的魯爾人、庫爾德人地區見到當地工匠所制的與古代西藏纏絲瑪瑙珠近似的珠子,其製作纏絲瑪瑙的工藝一直沒有間斷,改變的只是製作工具,與製作者的心思。

還有人認為,纏絲瑪瑙是盛唐時,文成公主帶到藏地的。

吐蕃娶親,文成公主進藏,珠子,若把這三個元素連接起來,倒是有個流傳很廣的故事:

唐朝的皇帝想考驗吐蕃的請親使者,拿出一顆奇怪的珠子來,讓吐蕃的使者穿線,這顆珠子的特別之處是,它的孔道九轉迴腸,繩子無法穿過。聰明的吐蕃使者把線綁在一隻小螞蟻腿上,又把螞蟻放在珠子的孔口,螞蟻就帶著線穿過了九轉的孔道。

對古珠有了解的朋友看到這個故事會笑出來。只有了解古珠的人才會明白其中的玄機!

唐以前的瑪瑙珠子,孔是對打的,開口大,到了珠子的中心,卻細細的,而且,兩個孔的對口還是錯開的,遇到這樣的古珠,很難把繩子串過去,我有好幾次都把繩子斷死在珠子中間,怎麼沒有想到過利用小螞蟻!

也許這個小故事說明了,唐代的中土也有長形瑪瑙珠子的出現,這種瑪瑙珠會不會是纏絲瑪瑙?

古代纏絲瑪瑙珠分布在喜馬拉雅山脈和中國雲南,西部甘肅寧夏新疆一帶,這一區域恰是吐蕃的疆域和屬國,在中國河西走廊,東北與韓半島的古墓中有纏絲瑪瑙的出土,是歷史上契丹党項鮮卑民族佩戴纏絲的明證。纏絲的魅眼

古人制珠。有天地的靈氣,研磨鑿孔,非百日難以成珠,瑪瑙的硬度與鋼鐵相近,古人取自然紋理漂亮的瑪瑙石,剖石磨製,用鐵鑽細細鑿孔,再用皮子拋光,一珠之價值,勝過千金,有富貴如王侯者方有資格佩戴,只有那時的貴族與工匠才能將美細膩到視覺的末梢,製作出通靈的神之珠佩,歲月流淌,做珠子的人與戴珠子的人,都已是歷史長河下的白骨,只留下美珠顆顆與我們欣賞,一顆古珠遺之荒原幾番周轉顛沛,能看到或得到,都是很大的緣分!

我還記得,幾年前在康巴人的攤子上蹲了一天,找到了個漂亮的纏絲瑪瑙珠子,小珠子做的規整工整,絲絲流水般紋理很動人,拿到手裡,越看越能感覺到她的可愛,就像有生命一樣,穿越了千年的小精靈,乖巧而嬌美,拿根繩子穿了掛在身上得意非凡。

金剛乘古籍上說,纏絲瑪瑙無垢凝乳般的純潔,如甘露的明亮光芒,象徵大樂,無量,永生之眼。......未完。(更多精彩內容請購買閱讀《西藏人文地理》2013年7月期)


推薦閱讀:

歐美時尚雜誌九月刊封面欣賞
ELLEMEN 12新月刊封面:Dita Von Teese
布穀月刊 2017/03
歷史月刊2006/06/20 第118期

TAG:2013年 | 月刊 | 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