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大,到底該吃點啥?96歲中南海保健醫這麼說!
作者:路志正
路志正,生於1920年,國醫大師,中央保健工作傑出專家。杏林耕耘70餘年,如今96歲高齡仍虛懷若谷,好學不倦。近幾十年,潛心於濕病的著述,曾主編《中醫濕病證治學》。
編者按:
昨天文章發布後(體內濕氣大不大?伸伸舌頭一看便知,超簡單!(配圖詳解)),很多人留言想要了解濕氣重的人該吃點兒什麼。其實,我們常見的薏苡仁(薏米)、赤小豆、冬瓜等食物都是祛濕的好幫手。不過,在日常食用上可能有些人會存在一些誤區。今天,我們就先來看看國醫大師路志正是如何使用薏苡仁來祛濕的。
薏苡仁是葯,也是食物,老百姓對它的通俗叫法是薏米。別看這個藥物平平淡淡,但是卻有其神奇之處。《本草新編》中說它「最善利水,不至損耗真陰之氣,凡濕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
薏苡仁利濕的作用是剝絲抽繭式的,緩慢地將你身體里的濕邪一點點滲利下來。它能升能降,上可以清肺令水之上源清肅,下可理脾滲濕,旁達肢節又可滲濕除痹,緩和拘攣,它還兼有健脾補肺之功,不失為清補之品。
有的人大便不成形,容易拉肚子,聽說薏苡仁能祛濕止瀉,就趕緊買了薏苡仁煮成粥,結果吃完後發現自己變得更容易拉肚子了。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薏苡仁有生薏苡仁和炒薏苡仁兩種。生薏苡仁偏寒涼,利水滲濕最在行;炒薏苡仁能緩和葯的偏性,擅長健脾止瀉。所以,對於脾虛有濕的腹瀉,要用炒薏苡仁。炒薏苡仁可以在藥店里買,或者自己在家炒制。
將洗凈的薏苡仁放入鍋中用文火炒,等薏苡仁變得微黃、鼓起時取出放涼即可。
炒後的薏苡仁藥性更為平和,是治療脾虛濕盛泄瀉的良藥。大家在購買時,也要注意分辨,根據自己的情況靈活選擇。
門診時,如果遇到濕困脾土者,我在給他們開藥方的同時,也會建議其用生薏米30克泡水或煮粥,早晚佐餐食用。臨床上來看,葯療配合食療確實有所裨益。如果遇到脾虛濕重的患者,可用薏米和黃芪熬煮,幫助健脾祛濕。
黃芪薏米粥
【材料】黃芪10克,薏米30克。
【做法】將黃芪、薏米洗凈放入鍋內,加適量水,先用大火燒沸,再用小火燉煮40分鐘即成。
【用法】每日1次,代茶飲。
【功效】健脾滲濕。
濕邪重的患者多伴有脾虛,所以我們加上可以健脾補氣的黃芪,一邊補氣,一邊利水。只有脾氣足了,水濕才能跑得快。這就好比我們平時給車子打氣一樣,你用的力量越大,出的氣越多。而黃芪為「補藥之長」,可以補養五臟六腑之氣,有它的助益,可以推動濕邪更快地排出。
文章摘自路志正《無病到天年2:大病預防先除濕》
推薦閱讀:
※南海若開戰,結局會怎樣?
※葉強:南海「島礁建設」的政治意涵遠勝軍事價值
※萬里之子萬伯翱講述:中南海紅牆內外的舞步(組圖)
※中國駐菲大使館武官重申中方南海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