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對佛教的疑問及佛教常識介紹

關於對佛教的疑問及佛教常識介紹

煉心忍性修行

a.佛教是統治階級統治的工具?

佛教的存在從來都是平民化的,是平和的、導人向善的,絕大部分時間是遊離於政治之外的。對政治而言,什麼都可以用,什麼都可以當工具,這不是佛教自身的問題。影響大的哲學與宗教都有被政治當工具的歷史,但我們不能因此否定哲學與宗教本身的價值。 政治家借佛教的平和觀念、慈悲觀念來安定社會,這在客觀上對社會也是有益的。

b.世間這麼多苦難,佛菩薩為什麼都不管?

佛不是這個世界的主宰,只是先於我們開悟的聖者,是教導我們止息痛苦的導師。活得好不好不要怪老師,老師只能教導大家方法,怎麼做是各人自己的事。禍福自作,因果不虛,自己造下的業還得自己承擔後果。

佛陀教導願意相信的人怎樣趨吉避凶,自求多福,及至徹底解脫。

祈求佛菩薩時,能得到相應的感應不假,但主要還是靠自己,人不能一輩子都吃救濟糧吧?

c、佛教有什麼特點?

*佛教沒有主宰,同時認為這個世界並沒有主宰,而是因緣和合而成。佛只是願意接受教化的眾生的老師。

*佛教修行的目的不是求上天,而是求心的解脫。

*其它宗教是以信為主,信則能上天;而佛教以智慧為主,以智慧求解脫。佛教極重視修行者個人的智慧和實證,追求理性,反對盲從;佛教講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講禪機講頓悟,講心的解脫;佛教的修行是觀照自心,是自我了悟得到解脫,而不是求他人。在佛教中,信不能讓人得解脫,要得解脫必須自己修。

*佛教講眾生平等,尊重一切生命形式。

*佛教的觀念與中國傳統文化及道德觀念完全相容,是構成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佛教有一套具體細化、條文明確、嚴格執行的行為準則(戒律),如居士戒、八關齋戒、菩薩戒、沙彌戒、比丘戒等等。

*佛經典籍浩如煙海,有一套完備的理論體系。

*有一套系統的修行方法,從普通人到阿羅漢、菩薩,直至成佛,分成很多漸進的層次,修行的每一步在佛經中都有詳細的方法、修成的標準。

*佛教講究實證,佛教的理論、修行的每一步都可得到親自驗證。

d.佛教的存在對社會發展有什麼助益?

佛教從來就不是為社會發展而存在,而是為心靈的安寧與解脫而存在。這個世界除了經濟之外,精神的需求也是必須的;佛教的思想永遠都有相當一部分人需要。

e.佛教對社會有什麼好處?

佛教的五戒、十善、因果報應等導人向善的觀念,與儒家、道家思想一起,數千年來深刻地影響著我們民族的道德觀念,已改頭換面深入民心,凡是符合上述善的觀念的,即引為自豪、受人尊崇;違背那些善的觀念的即為羞恥,被人唾棄。東方禮義之邦與佛教的教化也是分不開的。

佛教的戒律嚴格地約束著受過戒的佛門弟子,幾乎沒有聽說過受過戒的佛門居士從事不法行為的。居士的數量在國內至少以千萬計,每個居士又在影響著家庭人員和周圍的一部分人,這在客觀上對社會的安定起了一定的作用。

再如佛教中的平等觀念、慈悲觀念、平和態度等都對我們民族的性格有著極深的影響。

因果報應思想在中國深入人心,古往今來約束著很多人的行為,減少了很多的悲劇。單憑道德的約束,對許多人基本上不起作用。法律是最底線,但法律之下有大量的漏網之魚;道德是高一層的要求,但道德的約束力只能作用於自覺地不逾越道德底線的人。而佛教的因果思想補充著這兩者的不足,如影隨形的因果報應讓許多人心存忌憚。大部分人在做自認為很保險的壞事時,都有罪惡感和恐懼感,這中間有很多是佛教觀念在潛意識中對人的影響。

f.不信者下地獄?

這是很大的誤會,信不信佛與是否下地獄沒有任何關係,佛只是那些願意接受佛陀教化的眾生的精神導師,而不掌管這個世界。

不信佛對人的生活及未來沒有任何副面影響;信了佛,也可以隨時退出,對任何能聽懂話的人說一句就可以,同樣不會對未來造成任何副面影響;再想信的話,隨時可以皈依佛門。信佛一天就有一天的功德。

佛教思想認為下地獄是作惡太多,性情暴虐狂亂;而上天界者是多行善事,心態平和寧靜;上天界還是入地獄與任何宗教背景無關。形象地說,心輕者入天、心重者下地、心解脫者出輪迴。

上天界下地獄與是否信佛教沒有關係,佛雖然也指引了修到天界的道路,但終極目的不是求上天,而是求解脫。天界還在六道輪迴之中,天上的壽命雖然極長,但天福享受完了,還是要在六道中輪迴的,下輩子輪到哪一道還很難說,生命落在餓鬼、畜生、地獄等惡道中的概率遠遠高於落在人道與天道中的概率,人想下輩子繼續做人,其機率比中500萬大獎高不到哪裡去。故徹底超脫輪迴方是正途。

g.宗教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自然消亡嗎?

人不管活得多滋潤,人類不管發展到什麼程度,生死問題永遠是個過不去的坎。宗教是解決生死問題的。任何宗教都在討論人的來源與歸宿,都在尋求解決生死問題的方法。故只要死亡這個陰影還在人類頭頂上籠罩一日,宗教就會存在一天。一種宗教消亡就會有另一種宗教興起。

以前的教科書都講,宗教是在科學不發達的情況下對世界的解釋,實際上這種解釋並沒有把握到宗教的核心實質。世界真相如何,許多人並不關心,但生死問題卻跟每一個人息息相關,任何人都繞不過去。這就是宗教能在大眾中普遍存在的真正原因。

也許部分人對宗教不屑一顧,但更多的人卻在急於尋找。人年輕的時候總是充滿自信,隨著年齡的增長,才越來越深切地認識到世間的無常、虛妄與煩惱,知道自身的渺小與世界的複雜深廣,也迫切感覺到生死問題的緊迫與可怕,許多人就開始尋找宗教的歸宿。這就是宗教存在的理由。

佛教之外,許多天界的天主,或某些大力鬼神,為了救助世人、培養福報或出於增加眷屬或奴僕的目的,也會通過種種方式在人間宣揚其主張,指示通往其道的路徑。還有一些是某些特殊情況下生出的心魔,而且也產生一些神通,於是誤以為達到某種層次,故自創宗教,自立為教主,誤導世人,象這一類往往很快被政府剷除,命終之後隨即落入地獄。也有一些純粹是騙局。種種原因,所以世間形形色色的宗教教派層出不窮。

h.大家都信佛了,人類豈不滅絕?

信佛不一定要出家,在家信佛的話照樣可以生兒育女,淫慾的禁忌只針對出家人。但出家人永遠都只是少數,出家是要看緣分的,那是生生世世修來的緣,不是人人都會出家的,也不是人人都有條件出家的,畢竟捨棄世俗享受,割捨那麼多屬於自己的東西,去追求精神的信仰,沒幾個人做得到的。至少質疑的你及你周圍的大部分人就不可能出家。

比如現在有丁克一族,如果人人都不願生小孩的話,人類豈不幾十年就滅絕了?但是有沒有可能人人都選擇過那種丁克生活?還有終生不婚的、不孕不育的,照你的極端思惟方式無限推廣,豈不人類隨時面臨滅絕之險?

佛教的盛行對人類繁衍的影響可謂微乎其微,泰國絕大部分人世世代代信佛,男子一生必出家數年。雖歷經二千餘年,人口數量還是代代增長,現在是全球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西藏全民信佛,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其土地的人口承載能力同樣接近極限。

i.要是人人出家,豈不大家都餓死?

那我問你:要是人人都當老師,豈不個個都餓死?要是人人都當公務員,豈不個個都餓死?要是人人都當醫生,豈不個個都餓死?要是人人都當歌星,豈不個個都餓死?......但有沒有可以天底下的人都做同一件事?

上述這些職業既然存在,就說明有人需要,你不需要別人需要。那麼出家人的存在也是有人需要,你不需要自然有人需要。這個世界太多的人並不親自參加物質生產與流通。

經常有人以僧人不事物質生產為由批評佛教。那請問作家、詩人、哲學家、音樂家、心理醫生......這些人都親自參與物質生產嗎?雖未參與物質生產,同樣應受大眾尊重與認同,因為這些人滿足了一部分人的精神需求。僧人面對的群體同樣是極其巨大的,給予大眾的精神指導也是符合社會需求的,有需求才會有僧人這個群體存在。

j.出家人都是生活受過重大挫折,心灰意冷,逃避現實?

不否定有上述情況下出家的人,但只佔極少數;即使有這種情況,不如意生活也只是個誘因,精神的信仰還是佔主要因素。如果不是強大的信仰支持,不可能一輩子安於那種暮鼓晨鐘、青燈古佛的平淡生活的。況且出家之前一般有一年左右的考察期,一時的失意是很難通過這麼長的考察期的。絕大部分出家人都是基於信仰而出家。

k.謗佛是否有報應?

謗佛指出於惡意攻擊佛教,包括佛與菩薩、羅漢、佛教理論、如法修行的僧人。正常的討論、疑問、乃至不相信皆不算謗佛。佛教是極重智慧的宗教,由於理解的不同,佛理的爭辯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佛法是需要思辨的,禪宗有個說法,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從來不疑的人,如果不是大智慧、就是還沒入門。

謗佛的後果極為嚴重,但不是佛在計較,佛大慈大悲,自然不會計較。但業力所在,誰也救不了謗佛之人。業力如同萬有引力,自然存在,誰也躲不過。正如掐死一隻螞蟻與殺一個人的後果絕對不一樣。在六道中,人與螞蟻只相隔一層,其業力相差如此之大;人之上有二十八層天道,而佛遠在天道之外,你說業力大到什麼程度?

佛教中明確地指示了一切福報的真正原因,也指明了世間的根本真相,是開人智慧的,否定佛法就是阻塞了許多人的福報與智慧的路,根據因果律,斷人福報之源得貧窮報,斷人智慧之源得痴愚報。對佛教的惡意誹謗阻斷了許多人的成佛之路,按因果律而言,其後果是非常嚴重的。

所以對佛教有疑問,可以討論,不能接受的話可以遠離乃至老死不相往來,但請一定不要意氣用事、惡言相向。人的智慧與能力畢竟比較粗淺,世界的複雜與深廣遠在人類的智慧和能力之外。如上面我所強調的,對未知事物一定要保持一點最起碼的禁忌。

l.有些貪官為什麼喜歡燒香拜佛?

這個問題經常有人提,很有必要解釋一下。

這些貪官既然拿了不義之財,當然就怕出事。他們根本就不是信佛教,而是見神就拜,燒香拜神拜佛是求心理安慰,這與信仰無關。

再說了,若存心不正,拜佛何益?若要佛菩薩幫助,至少自心也要與佛菩薩的慈悲心相應才行,柔軟善良的心中才可種下福報的種子。

真心信佛的人,是深信因果的,這種不義之財絕對不敢要。國內出過那麼多貪官,我沒聽說有一個真正的佛門弟子。

佛門弟子是要在佛前由出家人舉行正式的皈依儀式的,就如加入一個黨派必須舉行宣誓儀式一樣,不是哪天想起來去上個香就是佛門弟子。

m.為什麼有些信佛的人品行並不好?

佛教是佛的教肓。但凡教肓,都是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不可能信了佛就一夜之間變成聖人。那些人要是不信佛,絕對更自私、品行更不好,信佛對他們多少有點約束與改變。

任何一塊良田中,既有稻穗也有雜草。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佛門之中也不例外。佛門根植於人世,不可能不受世間的影響。但長時間有佛教觀念的熏陶,有戒律與護法神強大的約束力,怎麼都比世俗生活清凈得多。按律修行的正法道場很多,持戒嚴凈的出家人也有很多。

n.信佛是不孝嗎?

佛門弟子分為在家弟子與出家僧人。

在家弟子指在佛前由出家人主持受過皈依儀式,並且過世俗生活的人。對於在家弟子而言,如果不孝父母,那連來世做人的資格都不具備,更勿論於佛法有所成就了,這在佛教經典里是反覆強調的。

要出家必須經父母同意。出家人將對一家之愛轉化為對所有眾生的慈悲,以佛陀的教導廣度眾生,將眾生救出生死輪迴之苦海,達涅槃彼岸。生生世世中,無數的眾生都做過我們的父母親友,而出家修行,就有了度這些過去世和現世的父母親友的條件。

佛門裡常常把孝順分為三種:小孝,中孝,大孝。小孝就是在生活上孝敬父母、給父母以物質和精神上的照顧,讓父母衣食無憂;中孝就是光宗耀祖,出人頭地,為父母臉上增光;還有一種是大孝,是佛門的大孝,就是將父母救出生死輪迴。因為我們出家了,不僅是報現生的一世父母的恩,而是要報生生世世父母的恩。報恩最大的目的,就是要把父母度出三界,讓他們得永恆之樂。

o.佛教如何看待植物?

動物是有情眾生,植物是無情眾生。

有情眾生是有知覺與情感的,知道痛苦與恐懼、害怕死亡,將心比心,所以佛教有不殺生的戒律,此戒律是要求受過戒的佛門弟子的;而不食肉是為了不助長殺業、也是不忍食,是出於慈悲心。對在家弟子而言,可以選擇吃肉也可以不吃肉,這也是一種自願行為。

所有的佛教戒律都是自願受持的。這些戒律對一般大眾沒有任何約束和要求。

植物是無情眾生,即沒有感知的。但畢竟是生命,故佛教同樣心懷憐憫,《楞嚴經》上說:「清凈比丘及諸菩薩,於歧路行,不蹋生草,況以手拔」。走路的時候都要盡量不踩上草,用手拔是更不允許的。

但佛門弟子同樣要生存,需要藉助這個身體來修證佛法,故兩害相較取其輕,所以提倡食用植物而不食用動物。

p.佛教悲觀厭世嗎?

佛教捨棄的是短暫虛無的享受,追求是永恆的歸宿,同樣是積極的,只不過與世俗的追求不一樣而已。君不見大部分僧人遠離紅塵,一輩子過著那種極為簡單、清凈、勤苦的生活;甚至許多出家人為了求道,或數年單獨在深山中苦修,或一步一拜千里朝山,或閉關數月乃至數年,歷種種苦行而求道,因為與世俗觀念相異,故常被誤解。現在陝西終南山深處就有很多出家人單獨住在茅草蓬里或山岩下苦修,我的皈依證師就曾在終南山一個人閉關十年。出家人能捨棄世間種種享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過那種簡單的、無求無欲的生活,這本身就需要很強的毅力。如果不是強大的精神信仰的支持,是很難做到這些的。

q.敬佛菩薩像是偶像崇拜嗎?

佛本無相,但要求普通人理解這個概念就很難。人總是願意相信實實在在能見能聞的,造像是為了度眾生,向普通人形象地表達佛教的意義。正如一個國家有國徽國旗等象徵物,佛像寺塔等就是佛法住世的象徵。

r.佛教不問世事嗎?

大乘佛教講究自度與度人,眾生苦難,我當安之。入山修行也是學習度人的本領,大乘佛教要求佛弟子以廣度眾生為大願。

地藏菩薩有言: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就充分表達了大乘佛教的意願。

如果跟佛門稍有接觸,就會發現佛教中教化方面的免費讀物、免費光碟很多;僧人到處講經說法,寺院經常舉辦各種法會、短期學佛活動、以各種方式宣揚佛的教化,這些都是佛教廣度眾生的具體表現。

同時,在許多災難面前,都有寺院與信佛人士積極的慈善行為。佛教鼓勵一切公益善行、孝心、慈悲心,在許多慈善活動中,有佛教觀念的人士占相當大的比例。從唐宋至清末的慈善事業中,大部分都是寺院或佛教人士經辦的。

s.佛菩薩為什麼要受人供養?

根據因果律,凡施捨者必得相應的回報。施捨的對象心越清凈、或者越需要,則回報越大。佛門是清凈之地,回報自然大。又因為佛教是導人向善的,對佛門的布施讓佛教能存於世,這等於是幫助很多人走向善的道路,相應地就會得到善境的回報。

佛菩薩早已超越三界之外,哪裡還需要吃東西、聞香火?上供一方面是弟子對老師表達敬意的一種方法,另一方面只是眾人自求的一個增加福報的路徑。

t、佛教提倡的行善都有目的、求回報的嗎?

不管出於什麼目的,只在行善就有善的回報,這個客觀事實。但有目的的行善回報相對小一點,出於憐憫心或崇敬心的行善回報更大。到了不求回報的行善是更高境界。《金剛經》說行菩薩道者,應不住相布施。人的本性總是自私的,從世俗到崇高再到無所執求,有個循序漸進的階次,不可能要求人人一開始就做聖人。

施捨的過程就是個逐步放開心量的過程,心量大了,自我執著(自私觀念)就逐步輕了,這也是個修行的過程。所以《金剛經》講修菩薩道,開篇就說布施。

度人要針對各人的根性,對上根利智之人,講禪機、講頓悟、講解脫之道;對村夫農婦、小腳老太太,當然只能講因果禍福了。

佛教八萬四千法門,求解脫得解脫之路,求福報得福報之路,弱水三千,各取自己需要的那一瓢。這個求,也是要靠自己的行為才能得到相應的回報。

u、佛教宗派眾多,是否教義不一?

佛經上說學佛途徑有八萬四千法門,此極言其多。各種修行的路徑不同,但條條路徑皆指向解脫。每個人的根性不同,所以選擇修行的路徑各別。比如爬山,普通人走大路,熟悉的人抄捷徑,體力好身手敏捷的人攀崖而上,還可以坐車、騎馬、坐索道,方法不同,目的一樣。

同理,於學佛而言,悟性極高的人,就適合修禪宗,稍加點撥即可悟道;善於思辯、文化程度較高者可學唯識,其中的哲學意義極為深遠;生在東南亞國家,就學南傳的觀心法門;生在藏地,就依所生環境而學密宗;至於我們大部分平常人,還是念佛法門比較簡單、比較保險,自己能力有限的話,藉助佛力則更易於成就。

v、佛教講無欲無求,那麼想成佛是不是欲求?

常有人用這個問題詰難佛法,這是對佛理的不了解所至。修行是個不斷捨棄的過程,想成佛本身就是一種執取,連這種執取也要去掉。在開始學佛過程中,抱著成佛之願,這個欲求也只是修行藉助的工具,正如掃地必須藉助掃把,掃把不是目的,地掃乾淨才是目的。地掃完了,掃把也就放下了。

w、佛教戒律森嚴,是束縛人性嗎?

沒有剎車的汽車沒有人敢開,沒有法制的社會無法給人安全感。無規矩不成方圓,任何事都不可能沒有約束的。

佛教的戒律基本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條戒律的擴展與細化,這五戒與一般的社會公德有高度的一致性,也是儒家所提倡的仁、義、禮、智、信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只不過儒家五德說得比較抽象,而佛教五戒落實得比較具體,更有可操作性。

制戒的目的,是對眾生的尊重,也是對修行者自身的約束,同時也保護佛教這個團體的長存久安,能持戒律就能完全避免違法亂紀。戒律還能通過約束行為的同時,約束自心,有助於修行。戒能生定,定可發慧,依慧可得解脫。

x.佛教會長存於世嗎?

世間沒有恆久不變的事物,一切事物都有個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法。在世間的佛教必須遵循世間的規律。佛教誕生至今2500多年。在佛經中,佛說佛滅度後,佛法在我們這個世間只能存在一萬二千年,其中一千年正法時期,一千年像法時期,一萬年末法時期。佛陀住世的時候經常寥寥數語就讓人證得阿羅漢果,正法時期嚴持戒律即可得度,像法時期須修禪定方可了生死,末法時期單憑自己的力量已很難證果,惟藉助佛力(念佛)可度生死。

正法時期中,佛滅度後幾次佛法大集結中,高僧輩出,阿羅漢與菩薩多如繁星;像法與未法早期,我國的五代時期,禪宗在古印度傳承二十八代之後,由達摩祖師傳到東土,在我國開始大行其道,六祖惠能大師一人門下,即有四十三人開悟,後分成五大宗派:溈仰、雲門、臨濟、曹洞、法眼,祖師大德層出不窮;進入末法時期後,念佛法門開始發展起來,自唐而始,尤其明代以來,凈土宗大行其道,繁盛至今。佛陀當年的預言至今一一應驗。佛教對自身的審視是很客觀的。我們也應當把握這短暫的時機,不然等我們在惡道中僥倖再回人世,佛法早已滅盡,我們只能在六道輪迴之中隨波逐流,不知所終了。再等彌勒佛降世,對我們而言,那是太遙遠的事,能不能剛好回到人間、趕上佛法存世也很難說。

y.西方極樂世界是否與佛教解脫的根本目的相矛盾?

在末法時期,人的雜念極重、貪慾極重、爭鬥心極重;附佛外道極多(借用佛教概念的邪教)、邪教橫行;佛門之中,不持戒律、污染佛門的人也特別多;假和尚遍地都是。而這一時期的人於佛法極難生信,生信之後修行也很難成功。這是個不適合修行的時代與地方。要想求解脫,最好的辦法是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西方極樂世界是個佛國,在距我們極遠的另一個世界。這個西方,是站在三千大千世界的角度上說的,而不是地球意義上的西方。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極樂世界條件很好,特別適合信佛的人修行。信佛的人如果在佛前發願,願意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阿彌陀佛就會在此人命終時過來接引,讓人下一輩子往生到那個世界,而不再在我們這個世界的六道中輪迴。

形象地說,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個條件很好的成佛的培訓基地、是成佛的預科班,進了這個預科班的人,在那種氛圍的熏陶下,很容易修成功。

凈土宗也是個方便法門,極樂世界是個過渡站點,終極目的是成佛。在極樂世間,在佛菩薩的親自教導下,還得靠我們自己修行才能成佛,就象吃飯,非得自己吃下去才能飽。

民間熟悉的觀世音菩薩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一位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大弟子。

z.佛教是否不適宜在公眾場討論?

許多佛門師兄提過這個問題。不敢講的原因,是認為一旦在公眾場合討論,必有人謗佛,這就給了他們造罪的機會。

凡事都要權衡利弊,比較之下,宣講佛法之利遠大於弊。如果怕人謗佛,佛法就不該出現在這個世界上。只要出現的事物,就有人說好、有人說壞,不能因為這個理由而不宣佛法。

謗佛之人,在生活中接觸佛教的機會太多了,他隨時都可以謗佛,如果要用這種不宣講的方式挽救他們的話,那麼只能把寺院全拆了,和尚全部還俗,所有書籍和網路中不再出現佛字。

《佛說信佛功德經》中說:「當善以如是正法,廣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沙門婆羅門,流布宣說;乃至諸魔外道尼乾子等、所有邪見不信佛者,聞此正法,令起深信,歸向於佛,而生正見,了知正法。」這裡大意是說,佛弟子應當對所有出家人、居士、世俗之人、其它宗教信仰者,對佛法有誤會的人、不信佛的人,都要宣講佛法,使他們生信,歸入佛門。這是佛陀的親口教誨


推薦閱讀:

#小常識#狗狗,你為什麼這麼癢?!
法相名詞及佛教常識
PS機日常安全使用常識
優生優育父親常識
[禮儀常識]~女人最缺少的禮儀有哪些呢?

TAG:常識 | 佛教 | 疑問 | 介紹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