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的身後事:以《西方哲學簡史》與《西方哲學史》為例
06-28
「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是在古代、中古和近代的一切哲學家中最影響的,在他們兩個人中間,柏拉圖對後世的影響更大。」我想,大多數人都會認同前半句話,而對後半句話,持有懷疑態度。我就在這裡給出我的回答吧:一,亞里士多德師從柏拉圖,是從其師的教誨中產生自己的思想的,和柏拉圖的學說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二、基督教的神學和哲學至少在十三世紀,基督教的學說都是柏拉圖式的,而亞里士多德的學說應該是在聖奧古斯丁之後開始復活的,尤其是在文藝復興之後產生了巨大影響,從這一點來看,二者起著的影響是時空的不同,無法比較兩者影響力的大小,此外,亞里士多德的影響更著重於科學方面;三、柏拉圖所處的年代更早,因此柏拉圖具有一定的先天優勢,當然這並是抹殺柏拉圖的哲學成就,也不是偏向號稱「我愛我師,但我更愛真理的」亞里士多德。或許,一句話可以彰顯柏拉圖在西方人心底的地位吧:柏拉圖之後的哲學受其影響是空前的,不是支持柏拉圖,就是反對柏拉圖。通過閱讀,我對這位空前的哲學家產生濃厚的興趣,就讓我淺談一下柏拉圖的身後事吧! 要理解柏拉圖的學說,必須對他生活過時代,以及他的生平出身早有一定的了解。柏拉圖出生於公元前498年,也就是波羅奔尼撒戰爭的最初的年代,這時雅典的民主制已經開始走向衰頹,這對柏拉圖的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柏拉圖出身於一個優裕的貴族家庭,他的社會地位無疑對他的思想形成也施加了重要的影響。當然,蘇格拉底被審判時,他也在場,並被蘇格拉底委託為他的保人之一。蘇格拉底被鴆死是柏拉圖人生的轉折點,他把這一切歸咎於沒落的民主制,也是他「哲學王」思想形成的契機。柏拉圖之後,廣泛的遊歷,獲得了自身思想的來源。柏拉圖的哲學中東西莫過於這些:一、他的烏托邦,即「哲學王」思想;二、他的理念論,這是極其重要的,這是要解決迄今仍未解決的共相問題的開山嘗試;三、他的宇宙起源論,類似於畢達哥拉斯學派的主張;四、把知識看成是回憶而不是知覺的那種知識觀。 柏拉圖的烏托邦包括一理想國的組織,統治者必須是哲學家或者統治者必須具有哲學素養,這也就解答了為何柏拉圖會在敘拉古宣揚他的學說並著手培育他心目中的哲學王(小迪奧尼修斯)。我們都知道柏拉圖關於國家階層劃分,在這裡不加贅述。柏拉圖關於衛國者如何實現立法者的主張的觀點有許多有趣的觀點。下面引述一些觀點:一、教育分為音樂和體育兩部分。(音樂指文藝女神的領域裡的一切事物,而體育則是有關身體的訓練與適應的一切事物。)可能施行的目的和和背景不同,但是這種教育觀和今天智育與體育並重的教育觀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二、「青年人到達一定年齡之前,是不許看到醜惡與罪惡的,但是到了適當的時候必須讓他們去見識種種誘惑,讓他們看到恐怖的形象使他們不至於恐怖,也看看壞的享樂使之不至於誘惑他們的意志。」可能這種觀點缺乏一定的標準和一定的行為機制,但是這種天真的觀點我卻有幾分認同。我記得我小時候和同學有一次關於「開卷有益」還是「開卷無益」的辯論,我的觀點是開卷有益,因為我想一本書哪怕是再差也會有一些思想或學說是值得汲取的,關鍵是人本身如何去採擷。但是,後來想想這一觀點是需要劃定一定的範圍的,比如孩子們在一定時候是非判斷能力是缺失的,他們很難獲得所謂有益的東西。三、「衛國者必須有一切的權力,惟有當別的階級裡面有人比某些衛國者和你有智慧時就會產生正義。」因此柏拉圖提出公民的升級和降級,這種烏托邦的觀點可貴的是,允許階級之間的流動,以此保持整個社會的活力。聯想一下古中國科舉制度,為士農工商等級分明的古中國帶來的活力,似乎這兩者有一定程度的相似,為何一個會成為烏托邦,另一種得到實現結出碩果?值得深思,此處不表。或許,民主制衰頹以及寡頭政治的崛起以及外敵入侵讓一系列的政治實驗都失敗了吧。提一下,柏拉圖的國家學說深受斯巴達國家制度的影響,或許柏拉圖的主張有些已經得到實踐。 柏拉圖的理念論深受巴門尼德學派和畢達哥拉斯學派以及奧爾弗斯教派思想的影響。「巴門尼德的邏輯與畢達哥拉斯和奧爾教派的出世思想就產生了一種既可以滿足理智又可以滿足宗教情操的學說,結果便是一種非常有力的結合,以各種形態影響了黑格爾為止的許多大哲學家,包括黑格爾本人在內。」柏拉圖引出了關於共相的學說,這是難能可貴的。「柏拉圖的理念論學說包含著許多明顯的錯誤,但是儘管有著這些錯誤,他卻標誌著哲學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進步,因為它是強調工共相這一問題的最早的理論,此後,共相問題便以各種形式一直流傳到今天。」這是羅素的評價,我想也是中肯的。「讚揚柏拉圖——但不是理解柏拉圖——總歸是正確的。這是偉大人物們的共同命運。但我的目標剛好相反,我致力於理解他,對於他卻缺少敬意。」我贊同羅素的觀點,或許,我們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採取這樣的態度,因為「任何假說不論是是多麼荒謬,但是假如他能使發現者以一種新的方式去思考事物的話,但是它幸運地已經盡了這種責任之後,它就很容易成為繼續向前的一種障礙了。」 對於,柏拉圖的宇宙生成論,我不想去妄加評論了,因為我的水平可能是非常不夠的。柏拉圖的宇宙生存論,來自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世界由數和形組成,我對數學有天然的恐懼感,也怕得出錯誤的結論。推薦,閱讀羅素西方哲學史p90——p94。 柏拉圖的不朽論在《斐多篇》得到了生動的體現。柏拉圖繼承他的老師關於靈魂不朽的觀點:萬物都具有對立面,萬物都是他們的對立面產生的。「既然生和死是對立面,所以生和死的每一個必將產生另一個。由此可知,死者的靈魂是在某個地方存在著的,並且會按適當的順序再回到地上來。就如同聖保羅所說:種子若不死去就不能新生。」另一個證明靈魂不滅的觀點是:一切知識都是回憶,所以靈魂必定是在生前就存在的。說實話,我不理解這句話,好像柏拉圖認為靈魂高於本質,於是產生了柏拉圖的苦行主義。「哲學家不是應該完全禁絕日常的快樂,只是說哲學家不應該成為他的奴隸」,「當心靈沉潛與其自身之中而不為聲色苦樂所擾撓的時候,當她摒棄肉體而嚮往著真有的時候,這時的思想才是最好的。」 柏拉圖,認為肉體具有雙重的罪惡,它既是一種歪曲的媒介,使我們好像是一層鏡子那樣的看的模糊不清,同時它又是人慾的根源,擾得我們不能追求知識並看不到真理。所以柏拉圖將理智世界與感覺世界劃分出來,排斥了以科學的觀察與實驗作為獲得知識的方法。但柏拉圖所提出的方法,只可能追求兩種精神的活動,即數學和神秘主義的洞見。柏拉圖認為,沒有任何一種配稱為知識的東西是從感官得來的。這是明顯的與科學精神相違背的,不利於科學的發展。詳情參見西方哲學史(羅素)p94—p101。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西方法學的開山之作——柏拉圖著《法律篇》述評
※不朽的柏拉圖之戀:但丁與貝阿特麗采
※柏拉圖愛情名言
※柏拉圖
※柏拉圖與蘇格拉底的對話解讀之外遇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