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范冰冰當評委,你以為是戛納電影節瘋了嗎?

戛納電影節官方昨晚正式公布了今年主競賽單元評審的完整名單,預先走漏的風聲成了真。

對全球媒體來說,其實這是一個比較正常的名單,裡面有殿堂級大牌導演阿莫多瓦出任主席,其他成員包括:好萊塢明星傑西卡·查斯坦、威爾·史密斯,義大利導演保羅·索倫蒂諾,德國女導演瑪倫·阿德(《托尼·厄德曼》導演),法國女導演阿涅絲·夏薇依,電影作曲家蓋布瑞·雅德,以及中國女演員范冰冰。

不過中國的輿論翻天了。范——冰——冰——!!!???

很多人質疑,范冰冰作為演員的成就在國內尚有爭議,如何可以當世界頂級藝術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評審?她是因為特殊原因才入圍的么?這裡到底有啥內幕?

在討論這些問題之前,我先介紹一下戛納選擇評審這裡面的門道。

今年的大多數評審與戛納有很深厚的淵源。索倫迪諾是戛納電影節常客,拿過金棕櫚。瑪倫·阿德去年的《托尼·厄德曼》是競賽單元最獲全球媒體好評的電影。阿涅絲·夏薇依的《宛如幻像》獲得了2004年的最佳劇本獎。

《宛如幻像》(2004)

作曲家雅德最為世人知曉的作品是《英國病人》,但是他在電影界的第一部作品卻是戈達爾重歸電影界的重磅作品《人人為己》,說起來這還是戈達爾第一部入圍戛納主競賽單元的電影。

《人人為己》(1980)

「勞模姐」查斯坦曾帶著《生命樹》《尋求庇護》二赴戛納。

《生命樹》(2011)

范冰冰其實也有作品去過戛納,那是王小帥導演的《日照重慶》。

《日照重慶》(2010)

唯一與戛納看上去關係不大的是威爾·史密斯,但找好萊塢大牌明星當評審本來也是戛納的傳統,雙方互相借光,這是心照不宣的互相利用。

如今我們看到的以大牌導演或符號級明星演員當戛納評審團主席的現象,是在1960年代後漸漸形成的,那也是戛納電影節漸成氣候的開始。可能今天我們難以想像,在更早的時候,戛納喜歡邀請劇作家出任評審團主席。

評審團成員中偶爾也會有影評人的身影,比如大名鼎鼎的安德烈·巴贊,就出任過1954年的評審。影評人當評審的現象,在之後的戛納就基本絕跡了。

巴贊

第一位出任評審主席的演員是義大利女星索菲亞·羅蘭,那是1966年,那一年的金棕櫚給了克勞德·勒魯什的《男人和女人》。之後,英格麗·褒曼、珍妮·莫露、麗芙·烏曼、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等演員都當過評審團主席。

索菲婭·羅蘭

說到這裡,我先舉一個別的例子。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審都是些什麼人?他們幾乎都不是作家,而是專業的文學研究者、教授,這不妨礙(或許更有助於)諾貝爾文學獎樹立權威地位。

但這種做法在電影界行不通,戛納雖然號稱是最藝術至上的電影節,但電影的商業因素一直都是戛納考慮的重點。能入選評審團的演員,幾乎都是星光熠熠,或在特定國家擁有文化符號地位,能帶來話題度和關注度。

不過,演員當評審在戛納鬧出過笑話和爭議,而且相當傑出的演員。

根據戛納主席雅各布的親自爆料,以及《視與聽》雜誌副主編的採訪確認,戛納電影節歷史上最不合格的評審可能是「法國女神」伊莎貝爾·阿佳妮。

伊莎貝爾·阿佳妮

阿佳妮是1997年的評審主席,那屆的評審之一邁克·李毫不留情地大肆抨擊她:「那次與我合作的評審都非常棒,我們交流很愉快,大家都很坦誠也很有經驗。只有一個人是例外,那就是主席。我得說,這是我有史以來碰到過的最傻的一個笨蛋。」

在評選過程中,阿佳妮完全被政治手腕的高手南尼·莫瑞蒂玩弄於鼓掌之間,她喜歡的片都沒拿到理想的獎。

根據邁克·李的說法,阿佳妮根本不懂電影,她喜歡愛托姆·伊高揚平庸的《意外的春天》。在那次評審的過程中每次她都是最後發言,而每次發言都極端幼稚,胡言亂語。

尤其到了討論最後一部電影,王家衛的《春光乍泄》時,評審們對她的不滿達到了最高潮。

這次阿佳妮要求第一個發言,她表示不喜歡這部電影,,但後來卻吃驚地發現,之後每一個評審的發言都是在反駁她的觀點,其他人都認為《春光乍泄》是傑作!場面一度十分尷尬。最終,王家衛憑藉這部影片獲得了最佳導演獎。

《春光乍泄》(1997)

楊德昌擔任過2001年的評審,那年有《穆赫蘭道》——這部電影如今被許多人視為二十一世紀迄今最偉大的一部作品。

但是當年的評審們都不這麼認為,只有楊德昌據理力爭,最後好不容易才為林奇爭得一個導演獎,還是與科恩兄弟《缺席的人》一起分享的雙黃蛋。這讓楊德昌心中本來理想主義化的戛納聖殿形象完全坍塌。

《穆赫蘭道》(2001)

那一年的評審團主席是誰呢?英格瑪·伯格曼的御用女神麗芙·烏曼。

麗芙·烏曼

靠譜的演員評審當然也大有人在。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是1994年的評審團主席,身為美國人的「老牛仔」反客為主,在戛納郊外租了一套別墅,讓所有的評審都在別墅里愜意地討論入圍影片,氣氛非常輕鬆。本來需要一天的時間去投票,結果午飯前評獎結果就出來了,大家對最後的結果也沒什麼爭議。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歷史證明,那年的金棕櫚獎《低俗小說》是整個九十年代最重要的電影之一,影響巨大。

還有如1987年,法國演員伊夫·蒙當做評審團主席,他設計了非常民主化的制度,討論過程也很合理。評審團先淘汰一部分相對次要的作品,然後再討論幾部核心的影片。在蒙當的掌控下,所有評審都熱情地發表了自己的意見,甚至還有激烈爭論,最後的結果卻是大家都共同認可的。

蒙當不愧是一個政治老手,1992年,蒙當的同胞傑拉德·德帕蒂約當評審團主席的時候,複製了這種手法。

莫以為戛納選擇的演員評審都是德高望重的藝術家,德國女星黛安·克魯格被很多人視為花瓶,她在戛納、威尼斯、柏林的主競賽單元都當過評審。還有2008年的評審亞歷山德拉·瑪麗亞·拉那,也沒有什麼太耀眼的資歷。

第一位出任戛納主競賽單元的華人評審是鞏俐,那是1997年的五十周年戛納節慶。

鞏俐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2007年戛納六十周年時,又有一位華人評審,即張曼玉,到了今年七十周年慶典,又有華人評審,又是演員,卻是大家都想不到的范冰冰。

張曼玉

除了張曼玉和鞏俐之外,出任過評審的華人演員還有楊紫瓊(2002)、章子怡(2006)、舒淇(2009)。

這些人裡面,鞏俐與張曼玉的地位不用說了,她們都有多部作品入圍戛納並獲獎,張曼玉還拿了影后。

楊紫瓊是華語動作片的殿堂級動作女星,演過不少好萊塢大製作,以及國際合拍影片,知名度是不成問題的。

楊紫瓊(中)

章子怡則是最近十多年整個華人電影圈最頂級的導演最喜歡使用的女星,儘管台下爭議十足,但業務口碑卻一直沒人質疑,且在國際上也擁有很高知名度。

章子怡

舒淇呢,她可是戛納以及法國影評界最力挺的華人導演侯孝賢在二十一世紀的御用演員。法國人愛屋及烏,喜歡舒淇也是理所當然。

舒淇

如此一比較,范冰冰的電影履歷表,至少以國際化的視角來衡量,是不及前面這些人的。國外媒體和影迷,可能更熟悉范冰冰在紅毯上的「龍袍」和「仙鶴裝」,而不是她的作品。

2010年,范冰冰穿龍袍登上戛納紅毯

2011年,范冰冰穿仙鶴裝再登戛納紅毯

說實話,范冰冰這些年來,台下的話題爭議不遜章子怡,而台上也看得出來她一直在努力地改變自己,擺脫早年的花瓶形象,試圖將自己塑造為實力演員。

努力不是沒有成果,她在李玉導演為她量身打造的一些電影中,顯示出了實力。而前面提到的《日照重慶》,雖然入圍了該年的戛納主競賽單元,但其中扮演醫生的范冰冰戲份並不多。

去年范冰冰又取得一個不小的突破,她主演《我不是潘金蓮》拿到了分量很重的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客觀說,外界對范冰冰這次的表現評價,是好壞參半吧。很多人拿來和鞏俐在《秋菊打官司》里的相似演出對比,那還是有差距的。

《我不是潘金蓮》(2016)

但范冰冰比較丟分的是,她的作品履歷里,總是赫然伴隨著《爵跡》《封神傳奇》《王朝的女人》這樣的電影,每年都有雷片,這無疑會降低她的社會評價。

《爵跡》

《封神傳奇》

《王朝的女人》(2015)

戛納到底為什麼選擇范冰冰當評審,我想中國因素肯定還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短短一份名單,其中包含著非常複雜的地緣政治、影展政治、作者美學的綜合考量。

華語電影在這種整體考量之下,過去二十年的地位,起起伏伏,有高有低,時而享受中心的喧嘩,時而陷入沉寂,這都非常正常。

到目前為止,藝術總監蒂埃里·福茂還未宣布主競賽單元中是否真的有壓哨入圍的華語驚喜電影。如果沒有的話,那范冰冰就將成為戛納七十周年大典上,最重要的一個中國元素存在,她會穿什麼?說什麼?喜歡什麼電影?這一切到時都會轟炸媒體的版面,麻木你的眼球。

不管你高不高興。

推薦閱讀:

戛納電影節開幕紅毯 鞏俐蕾絲禮服驚艷全場
真是太拼了!蕾絲透視齊上陣 韓國第35屆青龍電影節頒獎典禮
上海電影節開幕紅毯 眾女星爭奇鬥豔
第70屆戛納電影節 官方鏡頭最多的華人女星竟然不是范冰冰?!
女星冒雨「拋胸」,14屆上海電影節雨中開幕!

TAG:電影 | 范冰冰 | 戛納電影節 | 電影節 | 戛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