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這6個習慣 ,最容易帶壞孩子
孩子最重要的學習方式是模仿,所以他們身上的行為,常常都帶著父母的影子。
父母的一言一行,無論是好是壞,都逃不過孩子的眼睛,比如父母身上藏著的這些習慣,都在無形中影響著另一個靈魂。
一、漠視規則熊孩子的背後,往往是無視規則的熊家長。
前段時間,一對中國夫妻帶著自己6歲的兒子前往美國洛杉磯度假,起飛後,孩子對鄰座的小哥不斷騷擾,小哥建議孩子父母管管孩子,結果卻被孩子父親無視,最後大打出手,甚至驚動FBI。
生活中,這樣的父母還有很多,漠視規則,主動帶孩子違反規則,甚至對孩子不守規則百般縱容。
排隊時的插隊,公共場合大聲喧嘩、亂扔垃圾,這些生活中的小細節都被孩子看在眼裡,如果父母總是漠視它,也很難讓孩子其他的規則前守住行為的界限。
二、喜歡比較
「別人家孩子」這種可怕的生物,幾乎在每個人的生命中都出現過。
這個孩子從小就聽話懂事,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回回考試都是年級第一;長大後的他還交了一個很好的女朋友,畢業沒幾年,買了車買了房......
有粉絲曾經留言:「媽媽就特別喜歡拿我和別人比,從小比到大,那種失落和自卑感一直跟著我,時時刻刻在提醒著自己:」我真的不如別人!」
丹.格林伯格在《讓自己過上悲慘生活》一書中曾說:「如果真的想讓自己過上悲慘的生活,就去與他人做比較吧。」
當父母對孩子說「別人家的孩子」,其實已經讓孩子對自己的個性產生了否認。
自卑的孩子就是這麼養出來的。
三、總玩手機
年輕的父母總是對老人帶孩子不滿,但有一點爺爺奶奶比爸爸媽媽優秀:他們的專註的程度比爸爸媽媽們要高得多,不信可以去小區樓下觀察,帶孩子看手機的爺爺奶奶少之又少。
很多年輕人,有個常說的詞叫做「走心」,走心即用心,然而很多父母陪孩子的時候玩手機,就是十分典型的「不走心」。
他們一方面拚命地阻止孩子玩手機,一方面自己又放不下手機,孩子一抬頭看到的就是玩手機的父母,感受不到父母的關注和愛。
你越依賴手機,孩子就越依賴手機。
你玩手機時敷衍孩子,孩子也會學著敷衍你。
面對層出不窮的電子產品,役物而不役於物才是最重要的,別讓孩子的童年記憶,只留下整天捧著手機的爸爸媽媽。
四、言行不一
教孩子過馬路等綠燈,自己卻大搖大擺地闖紅燈;
不讓孩子玩遊戲,自己卻整天賴在沙發上玩手機;
要求孩子有禮貌,自己卻出口成臟......
這種光說不做,紙上談兵,很容易給孩子造成內心衝突:「父母說我的時候義正言辭,自己卻說一套,做一套,那我到底要不要聽?」
當我們一邊在諄諄告誡孩子怎麼做才是對的,一邊卻總是習慣性地呈現給孩子反面的行為,長此以往孩子無法建立正確的行為準則,價值觀出現混亂,也學會了言行不一致。
而且隨著孩子一天一天長大,父母說一套做一套,也會失去孩子的尊敬,威嚴可能隨時坍塌。
五、愛發脾氣
Jutta Bauer的繪本《發脾氣大叫的媽媽》,講述了一對企鵝母子的故事,書中小企鵝說:今天早上,我媽媽發脾氣,沖著我生氣地大叫。我想叫,但沒有嘴。我想找,但沒有眼睛。我想飛,但沒有翅膀。
孩子就像書中的小企鵝一樣,面對壞脾氣、大喊大叫的媽媽就想逃走,等大人的憤怒發泄完了,孩子卻還在你的憤怒與吼叫中誠惶誠恐。
最可怕的是,有的孩子複製了這種情緒表達方法,長大後,變得和父母一樣暴躁,他學會了用同樣的方式來面對生活的壓力和身邊的人。
吼叫是一种放肆,但愛的教育需要剋制。
六、不敬老
我們這一代人似乎很喜歡「懟」老人,看不慣他們帶孩子的方式,看不慣他們固執己見。在一個家庭中,年輕的父母對孩子越來越寵,對老人卻越來越不耐心。
孔子曾說:「棄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對於養育之恩,要心懷感激。
多陪伴,多關愛,和父母好好說話,一個人在敬重父母的時候,自己的兒女也看在眼裡,如果你總想著孩子以後孝順,那不妨先去孝順家中的老人。
你對待父母的樣子,也是孩子將來對待你的樣子。
編輯:嘵貳
漫畫:在在
推薦閱讀:
※一定要和孩子這樣做!濃濃的年味會陪他一輩子
※如何讓孩子學會寬容
※【家長講堂】這不是熊孩子,而是分離焦慮
※怎樣幫助孩子抗拒金錢的誘惑
※傷孩子最深的永遠是這件事!看看你還在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