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攝影指南——第一章:曝光(色影無忌文章)
導引:應該拍些什麼?
每年,我都會去世界各地拍攝照片,經常會帶領一些旅遊攝影團或小組。參加這些團隊的人大多對自然攝影都非常感興趣,在這些旅途中我都無可避免的被問到同一個問題:我們到那去拍些什麼?
其實這是一個不該問的問題,這個問題會使拍攝出的照片缺少一些讓人激動的內容。如果沒有激情,我們拍攝出的照片無非只是記錄一些場景。我們經常問自己的問題應該是「我們到那應該去發現什麼?」只有當我們的大腦和眼睛滿懷熱情的去發現那些大量存在於我們身邊的自然界里的驚奇事物時,我們才會有拍攝的興趣。
攝影的過程應該一個發現新事物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記錄這些發現的過程。在這個攝影的過程中,我們通過許多決策而使我們周圍混沌的事物變的有序。我們必須做出決定,要突出強調我們發現的事物的哪個方面,而忽略其他的。我們會希望用一種恰當的方式表現某個主題,以表達我們自己是如何被它感動的。為了作到這些,我們必須做出冷靜的決定:取景器里應該包括那些東西,以及如何組織這些內容。從這開始,攝影的過程也開始了。現在我們又必須做出一些技術性的考慮,當然是和攝影相關的:使用什麼鏡頭、什麼底片、如何用光、以及如何曝光。
攝影的過程應該是經過認真考慮的和有計劃的。攝影創作的任務就是對可見環境的設計和組織,但是這個設計不會無端的出現。對於鏡頭、底片、和自動曝光的選擇過程也是一樣的。我們必須能夠熟練地應付攝影中遇到的美學以及攝影器材出現的問題,否則我們會得到失敗的結果。
攝影這種雙重的本質一直吸引著我。對於好的攝影作品,各個方面是平行發揮作用的,不會互相壓倒對方。形式和內容在一起構成一個和諧的整體,使它成為一個同時吸引著觀眾思維和感情的有趣的作品。為了達到這種和諧,作為攝影師的你必須同時完成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方面,你必須是一個詩人和藝術家,發揮你的想像力來面對直觀的和神秘的世界;另一方面,你必須是一個技師,理性的來處理快門速度、光圈值和焦距。沒有技術的想像力和沒有想像力的技術同樣是失敗的。我們肯定都看過那些憑著個人的熱情和感情拍攝的照片,但缺乏技術性的競爭力。我們會因為這些照片缺乏組織性而丟棄它們,而且會認為拍攝者沒有使用好攝影這個工具。同樣,我們也一定看到過那些技術很精湛的照片,但是它們缺乏照片的靈魂,是缺乏藝術氣息的、空洞的、沒有靈感的作品。
很多人都比較缺乏攝影技術方面的技能。我們通過眼睛可以看到很多圖像,但怎樣把它們記錄在底片上呢?我們的旅行是非常精彩的,但往往最終拍到的照片卻和我們的經歷幾乎沒什麼關係。為什麼?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只是充當了一次臨時攝影師。他們一直處在學習攝影的起步階段,一直沒有掌握基本的攝影技術。結果是,許多人傾向於買一架喜愛的相機,然後把它設置為自動對焦、自動曝光、甚至全自動的模式,這樣他們根本不用去想相機是如何去工作的了。但是,這意味著他們放棄了攝影師的責任,而變成了一個相機攜帶者,而不是一個攝影師。他們讓一個機器來為他們做出決定,而不是學習如何去控制這個機器。
我經常會很驚訝的聽到有些人說,他們學不會如何操作相機,因為它太複雜了。我曾經遇到過,一些人在其他方面有非常強的能力,但當面對光圈f值或三腳架時,他們顯得是那樣無助。同樣是這些人,他們可能是醫生、律師、教師、或者是計算機程序員,他們每天都會做許多比操作相機更複雜的事情。其實相機只是一個機器,並不比其他機器更神秘。如果你能開汽車、騎自行車、或者操作電腦,同樣你也一定能操作一架相機。
當掌握了攝影技術方面的技巧,你就能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美學層面上,這也是我為什麼著重強調攝影技術的原因。如果你一直在笨拙的應付鏡頭和三腳架,那你大腦里的那些靈感很快就會蒸發掉。你一定也希望掌握攝影技術方面的技能,這樣就可以更多的關注照片本身而不是具體的過程。如果想拍出精彩的照片,對攝影技術和美學兩方面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
曝光的基本理論
毫不疑問,不論是專業攝影師還是業餘愛好者,所有攝影者都要面對的主要問題是如何使膠片正確的曝光。如果曝光錯誤,那其他的都是開玩笑。你可能有最新最貴的器材、去到那些最迷人的地方、在最恰當的時間和光線下到達最恰當的位置、並且你的攝影技術很精湛......但是錯誤的曝光會是使你拍出一堆可以直接扔到垃圾桶的照片。
對於許多攝影者來說,使用他們的相機中內置測光表建議的曝光值曝光就是正確的曝光了。但是,測光表總是能告訴我們正確的曝光值嗎?我將深入的討論這個話題,如果你想變成一個更好的攝影師,對曝光理論的深入理解是個很好的開始,因為曝光是攝影概念中最最基本的。如果想躲避這些攝影的基礎知識,那就不可能成功面對更高級的攝影技術。
我假設你的照片質量對你很重要,否則你大可不必繼續讀下去。如果你打算拍攝出好的照片,那你就要能夠控制曝光的整個過程。「控制」可以這樣實現,使用相機上的所有的曝光參數拍攝同一場景,然後在這些照片里選擇一張最好的,但這明顯是對膠片和時間的浪費。如果你打算這樣做也不是不可以,但你如何記錄那些一輩子只出現一次的瞬間?你的目標應該是在所有可能的情況下都能準備好正確曝光,並且知道你的曝光是不是你想要的。這當然不是說我們總要手工設置曝光參數,而不理會相機的測光表,但我個人相信相機的手動模式是最容易使用的,因為你設置的就是你最終得到的。使用「光圈優先」或「快門優先」同樣可以拍攝出精彩的照片,但前提是你要清楚的知道相機是如何選擇曝光參數的,並且有足夠的知識讓你可以正確的衡量相機選擇的設置是不是就是你想要的,在需要時你還要知道如何去修改它們。做為一個攝影師,你的相機應該始終在你的掌控之中,而不要讓你的相機控制你。
在我開始討論如何正確曝光之前,我們需要先定義一些常被誤用或誤解的術語。「正確的曝光」意味著底片的曝光是以你想要的曝光結果進行的。舉個例子,比如說你在Arches National Park拍攝一張沙石和藍天的照片。如果你希望底片上的天空是淺藍色,而實際上洗出來後確實是淺藍色,那你的曝光就是「正確的曝光」。因為你得到了你想要的結果。
然而,如果底片上的天不是淺藍色時會怎樣?那說明你設置了一個錯誤的曝光值。如果天空的色調比你想要的更淺,那你的底片「曝光過度」了。在這樣的情形下,淺藍色的天空變成了灰色,或者說是退色的發白的藍色,比你拍攝時看到淺藍色淺很多。
當然,相反的錯誤也會有問題,天空的色調比你想要的要深。例如,在你的底片上,淺藍色的天空變成藍色或深藍色。這時你得到一張「曝光不足」的底片。但是,如果你的照片主題需要用這樣深色的色調錶達,那你的曝光也是正確的曝光。
簡單來說,「正確的曝光」是指底片曝光結果和你想要的一致;「曝光過度」指底片曝光的表現比你希望的要亮;「曝光不足」指曝光結果比你希望的暗。請注意,在這三種情形中,都沒有提及相機中的測光表。曝光正確與否和相機自動曝光系統中測光表的讀數沒有任何關係。測光表建議的曝光值只是在一個特定的曝光級別上的讀數,它也許是正確的曝光設置,也許不是。如果你一直使用相機測光表曝光(例如一直把你的相機設置為「自動曝光」模式),那你有可能會得到希望的曝光結果,有時未必。問題是:這些曝光結果是你想要的嗎?為什麼有對有錯?一個解決辦法是使用負片(負片在解決曝光問題上比幻燈片有一定的優勢)並在放大時對曝光問題進行修正。然而,讓曝光問題一直存在不是一個現實的解決方法。俗話說「垃圾終究是垃圾」,最好的辦法是在錯誤發生前就糾正它。
我曾經讀過一篇文章關於在大街上隨機詢問路人,「你對照片質量的定義是什麼?」結果是,許多人對「照片質量」的定義是能夠從照片中認出自己。他們並不關心有沒有失焦,構圖是不是夠好,也不關心顏色是不是還原的真實。當然,我相信這個定義肯定不能被你接受。如果你和我的年紀差不多,那你一定還記的彩色電視機剛出現的年代裡的事情。那時候我迫不及待的跑去鄰居家看電視,因為他家是我那個街區里第一個買彩色電視機的。那時候的彩色電視機有很誇張甚至恐怖的色彩表現,但當Ed Sullivan的桔子色的臉在屏幕上出現時,還要關心那麼多嗎?至少他是彩色的,這就夠了。
感謝上帝我們已經經過了那個年代,現在彩色電視的表現已經很接近真實了。這個例子還告訴我們,不僅彩色電視機的發展要經歷這個過程,我們的照片同樣會有這個過程。能夠使我們拍出精彩的照片的,不是某個鏡頭或某個型號的膠捲,也不是某個少見的很神秘的濾鏡。能夠使我們拍出精彩的照片的,是攝影技術的恰當的使用,這其中就包括對曝光過程的深入理解和運用。我們的最終目標是要達到,不論在何種光線條件下,也不論在任何地點,我們都能使底片曝光正確。相對於憑運氣使底片曝光正確,我們需要掌握在任何時候都可以應用的精確而且熟練的攝影技術和技巧。
在我看來,對曝光的控制是整個攝影過程中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成分。你必須學會在按下快門前就能確保在底片上的成像和你想像中的是一樣的。當然,這是一個漸進的學習過程,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是很不錯的照片放在一個高級攝影師眼裡,也許是屬於被捨棄的範圍。但彆氣餒,你對底片的控制能力會隨著你的努力而逐漸增加的。我們最終的目的,不是成為一個被程式化的曝光規則所左右的攝影技術的奴隸,而是能夠在充分理解曝光理論和技術的基礎上,成長為一個真正的攝影師。
現在我繼續解釋一些重要的名詞,以便我們能使用文字來討論曝光的問題。在整個攝影過程中,和曝光有關的事情都會圍繞著一個重要的概念「擋」。「擋」在這裡定義為一個給定參數的一半或者一倍。他們是相關聯的,比如,對於一個給定的曝光參數,你可能需要這個參數的一半,或這個參數的一倍。這個一半和一倍的概念會經常出現後面我們關於曝光的討論中。對「擋」的理解和使用越清晰,那麼對曝光控制就能越自如。
在任何攝影過程中有三個因素決定了實際曝光量的多少:(1)相機機身上設置的快門速度;(2)鏡頭的光圈大小;(3)使用的底片的感光度。「快門速度」決定了快門幕簾打開的時間長短,從而決定了有多少光線可以照射到底片上。快門速度的數值表示快門開啟的到關閉的間隔,通常以秒表示。「光圈」決定了鏡頭打開的大小程度,當快門打開時,光圈大小決定了有多少光可以通過鏡頭照射到底片上。這個設置通常用「f-擋」的數值來表示。「底片感光度」表示在一定的光線照射下,底片上感光材料發生化學反應的速度,通常用ISO數值表示。所有上述三個參數都是通過「擋」位的加倍或減半來設置,而且這三個參數是互相關聯的。下面我先分別介紹這三個參數,然後在解釋他們之間的關係。
快門速度
快門速度通過秒或幾分之一秒來表示時間的長短。不同的相機生產廠家的機身會有不同的快門速度起始範圍,這個範圍也是很重要的。所有的單鏡頭反光照相機至少都有以下的快門速度(也許會更多):1、1/2、1/4、1/8、1/15、1/30、1/60、1/125、1/250、1/500、和1/1000秒。有些相機的速度會使用簡略方式,如把1/30秒標記為「30」。為了區分秒和分之一秒,一般會在機身上使用不同的顏色或其特殊的標記標示這些數字。例如,Nikon和Canon的機身通過在數字2後面加一個分號(")標記來表示秒,因此2"表示2秒而不是1/2。仔細閱讀你的相機的說明書,看看你的相機是如何進行區分的。
看了上面一系列的快門速度會發現,每一個快門速度都是前一個速度的一半,而是後一個的一倍。例如,1/125秒是1/60秒的一半,而是1/250秒的一倍。它們都相差一「擋」,每一擋都相差一半或一倍的時間。從1/125秒到1/250秒移動了一擋(時間減半),到1/500秒又移動一擋(再次減半),到1/1000秒就移動了三擋。來個小小的考試:從1/30秒到1/500秒需要移動幾擋?再往相反方向(往速度慢的快門方向),從1/30秒到1/2秒需要移動幾擋?你知道正確的答案嗎?答案很簡單:都是需要移動4擋。
當相機設置為某種特定的自動曝光模式時,大多數相機可以實現「無級」的快門速度。也就是說,快門速度可以被電子裝置決定並設置為任何快門速度,而不受固定的擋位的限制。但即使相機被設置為這種模式,「減半」和「加倍」的概念依然存在。在最近幾年新上市相機中,大部分相機的快門速度可以進行1/3擋的增減。例如,我的Nikon相機的快門擋位包括:1/8、1/10、1/13、1/15、1/20、1/25、1/30、1/40、1/50、和1/60秒等等。從1/30到1/60秒是一擋,同樣的,從1/20到1/40和從1/13到1/25也是一檔。
當你改變了快門速度時,同時也改變了運動物理被記錄在底片上的方式。快門速度越快,運動物體就會在底片呈現更清晰的影象,反之,快門速度越慢,運動的物體就越模糊。
光圈
鏡頭的光圈大小,同樣用擋位來表示,使用f擋的數值表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雖然f-擋每擋之間也是減半或加倍的關係,但f擋的數值並不是減半或加倍的。標準的f擋序列為:f/1、f/1.4、f/2、f/2.8、f/4、f/5.6、f/8、f/11、f/16、f/22、和f/32。不是所有的鏡頭都有這些擋位,一般只是有其中的一些擋,尤其是那些使用大底片(大於35mm)的相機,可能還有其他的一些擋位。最重要的一點是,應該明白這些數值表示的是光圈通過鏡頭的孔徑(光圈)的大小。上面的光圈值序列包括了所有的擋位。每一擋光圈相對於它前後的擋位,只能讓一半或一倍的光線通過鏡頭。一定要記熟這些光圈擋位的數值,並能夠輕鬆的增減計算。
雖然從數值上看,光圈值沒有寫成分數,但實際上它們都是分數。把光圈值看成分數也方便理解光圈值和光圈大小的關係:光圈值越大,光圈越小,通過鏡頭的光線就越少。例如f/2表示一個相當大的光圈孔徑並可以通過很多的光線,而f/22則是一個很小的光圈孔徑,僅僅很少的光線可以通過。可以把他們看成分數來理解:1/2比1/22要大很多。
現今,許多相機都可以以數字方式顯示光圈值,並能象快門速度那樣實現1/3擋的增減。例如,你可能會發現這些f值:4、4.5、5、5.6、6.3、7.1、8、9、10、和11。只要記住改變一擋一定有一擋的增量變化,而無論這一擋是從哪開始的。從f/4到f/5.6是一擋,就和從f/11到f8也是一擋一樣。同樣,從f/5(比f/5.6低1/3擋)到f/7.1(比f/8底1/3擋)或從f/6.3到f/4.5也都是一擋。雖然數值上他們不是線形的,當同樣適用減半和加倍的概念。還需要提及的是,有很少的一些相機可以進行1/2擋的增減設置,而有一些(例如Nikon F100)可以用程序控制的方式設置所有的擋位:1/2擋或1/3擋。再提醒一下,一定要仔細看看你的相機說明書。
在現代的鏡頭裡,只有比較少的一些還保留有真正手動的光圈環。Nikon的鏡頭一直都有這個功能(包括所有的大畫幅相機的鏡頭)。雖然光圈環一般在轉到每一擋的位置時都有明顯的停頓的手感,但還是可以把光圈環轉到任意一個位置。光圈環停頓的感覺只是方便計算光圈轉動了幾擋,並沒有其他的含義。大多數大畫幅相機的鏡頭有指針或刻度來標示光圈值。
有兩個術語一直用來分別表示光圈的變化。「開大」表示使光圈更大,使鏡頭有更大的通光孔徑。這意味著准許更多的光線通過鏡頭照射到底片上。另一個術語「收縮」實現相反的過程,使光圈更小,減少通過鏡頭到達底片的光線數量。所以可以這樣說:從f/8開大光圈到f/4,或從f/8收縮光圈到f/16。
快門速度和光圈大小一起配合可以控制有多少光線可以到達底片上,而且這兩個因素必須要同時考慮。它們都是以擋位的方式工作的,而且是相互關聯的,我們稱之為「互易關係」。一旦可以確定正確的曝光需要的光線總量,快門速度和光圈大小中的任一個發生了改變,都可以很快的根據互易關係確定另一個應該設置的值。在照射在底片的光線總量不變的情況下,一擋快門速度的改變等同於相反方向上一擋光圈大小的變化。也就是說把快門和光圈中的一個減半,而把另一個加倍,通過鏡頭照射到底片的光線總量(也就是曝光量)是一樣的。
互易關係是個很重要的概念,所以你必須理解它。你可以這樣理解,把快門速度加倍並且把通過光圈的光線量減半,完全等同於把快門速度減半同時開大光圈讓加倍的光線進入鏡頭。我們來做兩個比喻,例如你想倒一升水,你可以把水龍頭開的很大,在一瞬間就倒滿一升,也可以把水龍頭開的很小,讓水一滴一滴的流出來,這樣會需要很長時間。但這兩種方法沒有任何區別,最終你都能得到一升水。這就是互易關係。再打個比方,你需要掙20塊錢。你可以找一份每小時能掙4塊錢的鐘點工,干5個小時;或者找個每小時掙5塊錢的工作,干4個小時。或者其他什麼的,每小時2元的工作干10小時,或每小時10元的工作干2小時。你可以任意選擇,但最後你得到的都是20塊錢。
用攝影的術語來表達,就是可以用慢速快門加小光圈或者用快速快門加大光圈,兩種方法得到的曝光量是一樣的。但是(注意,這點很重要)兩種方法在底片上成像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成像效果不同的原因我會在後面關於景深和移動物體控制的章節里介紹。從這一點開始,做為一個攝影師,你應該開始學習怎樣判斷你的照片的效果是不是和你希望的效果一致。
在實際操作中,互易關係意味著,一旦通過對場景測光(後面會講到如何進行測光)而得到一個特定的曝光量後,你可以很自如的選擇一個快門和光圈組合,而得到正確的曝光。假設對某個場景的合適的曝光值是1/15秒和f/11。你可以把快門速度增加到1/8秒(改變一擋,快門時間加倍)並且把光圈縮小到f/16(同樣改變一擋,光線減半)。因為1/15秒和f/11,與1/8秒和f/16是完全等同的曝光。同樣的,還可以使用1/4秒和f/22、1/30秒和f/8、1/2秒和f/32、和1/60秒和f/5.6。所有這些組合都可以讓相同總量的光線照射到底片上,而得到正確的曝光。了解了這些,我們就可以選擇使用我們需要的光圈大小或快門速度,並且做出符合互易關係的調整。
實際上,這個互易關係在相機上實現起來比我們在這討論來的更容易。在你改變光圈或快門的設置時,記錄下改變的擋數,同樣改變相同擋數的另一個設置就可以了。只要確保一個是增大,另一個是減小,就可以保證得到相同的曝光量。例如,假設1/250秒和f/4是正確的曝光值。那麼增加4擋快門到1/15秒(增加快門時間)同時需要縮小4擋光圈到f/16(縮小孔徑),這樣就可以得到相同的曝光量。如果你的相機的快門和光圈有相同的增量,例如1/2擋或1/3擋,那你只要數快門轉盤和光圈環轉了幾個擋位就可以了。
底片速度(感光度)
實際上快門速度和光圈的選擇很大程度上要看你拍攝時使用的底片類型。底片對光線的敏感程度用「底片速度」來表示,或者稱為ISO值。低ISO值的底片被稱為「慢速」底片,因為在底片上成像時需要比較多的光線來完成底片上的化學反應;相反,高ISO值的底片稱為「快速」底片,因為它們需要比較少的光線就能完成同樣的事。我們通常把ISO值小於100的底片歸類為慢速底片,ISO值為100-200的稱為中速底片,那些ISO值大於等於400的稱為高速底片。後面我會有專門的一節更詳細的討論底片,但有一點現在就要說明,那就是,隨著底片速度的增加,底片的成像質量會下降。
我先前曾提到過,底片的速度也是使用「擋」位的方式表示,同樣也就使用增倍和減半的概念,就想快門和光圈一樣。再強調一次,你對「擋」的概念理解的越透徹,你對曝光的深入理解就會越容易。底片速度的表示是個線形的序列,每一個ISO數值都表示一擋,每擋之間都是增倍或減半的關係。例如,從ISO50到ISO100相差一擋,到ISO200是第二擋,再到ISO400相差三擋。通過簡單的增倍或減半很容易計算出這些數值。再例如,ISO1600和ISO25之間相差幾擋?是的,也許你看出來了,我試圖通過逆向的計算來迷惑你,但如果你對這種計算很明白了,就不會被迷惑而算出正確的結果。所以,從1600開始,我們可以算出800、400、200、100、50、25,一共6個擋。
對ISO值之間的關係的認識,對你在恰當的時候選擇恰當的底片是很有幫助的。如果你已經知道使用某種速度的底片進行正確曝光時需要的曝光量,那你很容易的就能換算出使用另一種速度的底片在進行相同曝光時的曝光量,前提是你知道這兩種底片的速度關係。其實很簡單,只是對擋位的增減就可以了。例如,如果是用柯達E100S(ISO100)底片時正確的曝光參數是1/15秒和f/8,那如果使用富士Provia 400(ISO400)底片時正確的曝光參數應該是多少呢?計算ISO值的不同:從100開始,加倍得到200,再加倍是400,所以ISO值增加了兩擋。因此把E100S的曝光參數改變兩擋就是富士底片的正確曝光參數了。我們把曝光參數改為:1/60秒和f/8。當然你可以改成任何等價的曝光值,例如1/60秒f/8等同於1/125秒f/5.6或1/250秒f/4或1/500秒f/2.8,或者換一個方向,1/30秒f/11或1/15秒f/16或1/8秒f/22。
標準的底片速度擋位也是以1/3擋為增量的。
25 32 40 50 64 80 100 125 160 200 250 320 400 500 640 800
不是所有的速度都有相應的底片,不過需要記住的是ISO值增倍或減半就意味著相差一擋。ISO200比ISO800慢兩擋,但比ISO50快兩擋。從上面的序列中,可以得出柯達的Kodakchrome 64(ISO64)比Porvia 100F(ISO100)慢2/3擋。
有些相機不能在機身上顯示所有的ISO數值,因為沒有地方標記那麼多的數字。所以在這些相機上的1/3擋增量都用圓點表示,類似下面這樣:
25 . . 50 . . 100 . . 200 . . 400 . . 800
再補充說明一下,在有的相機上,快門速度或光圈f值也是以這種圓點的方式來標識的,因為它們可能沒有很大的轉盤,沒有足夠的地方來標記這些數字。
一擋增量表示增倍或減半的概念是攝影中的一個基本原則。應該學慣用這種擋位的概念去思考曝光問題。我的攝影師的工作,以及這本書的論述,都是基於對擋位的概念的理解來完成的。如果你對這些概念不是很適應,請耐心的重讀這一節。對曝光基本理論以及擋位概念的理解,註定將對你的攝影工作和你希望成為一個更好的攝影師的願望有很大的幫助。
沒有測光表時的曝光:「晴天 f/16」法則
內置在相機里通過鏡頭進行測光(TTL:through-the-lens)的測光表使我們進行的攝影工作簡化了很多。實際上,我們非常依賴於這種測光表,如果沒有它,當各種事物出現在我們的鏡頭前時,我們會感覺到有些迷失方向或混亂。我知道,有一些攝影師可以憑經驗比較準確的估算出正確的曝光參數,他們也為他們的這個能力而自豪,但我不是這種人。
然而,在一種情況下,正確的曝光參數是一個不變的常數,那就是當你在明媚的陽光下進行攝影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得到正確的曝光值,你應該遵循我們稱之為「晴天f/16」法則的一些規則:在明亮的太陽光底下(高空無雲,沒有薄霧,沒有空氣污染),大概從日出以後的幾個小時開始直到接近日落前的幾個小時,對正面光照的被攝物體的正確曝光值近似接近於,用底片ISO做為快門速度,同時把光圈設置為f/16時的曝光量,或者是其他任何等同的曝光參數。呵呵,這樣說有點太空洞了,讓我們來更深入的研究一些這些規則。
首先,「晴天f/16」僅適用於明亮的、直射的太陽光線,而不適合凌晨或黎明的太陽光,也不適合薄霧或陰天的光線。而且這個法則也不適合在北美地區深冬時使用,因為這時的太陽離地平線很近,光線很低。「晴天f/16」也不適合拍微距,因為許多鏡頭在近距離對焦時有效光圈的大小都會發生改變。理論上,光圈f值只在無限遠處是準確的,相同光圈下,當焦點移近時,焦點處進入鏡頭的光線也會減少。不過通常不用擔心這個問題,因為你的TTL測光表已經把這個變化計算進去了。但是,「晴天f/16」法則是不用測光表時的曝光值,所以當這些條件變化時,這個法則就不靈了。而且這個法則只適合應用於正面光照的被攝物體(太陽光從高於你的肩的高度直接照射到被攝物體上)。所以,在夏天的正午,此時太陽是從頭頂直射下來的,只有當你想從上往下拍攝你的雙腳時,才可以應用「晴天f/16」法則。如果你想在此時象往常一樣拍攝,那你就需要修改「晴天f/16」法則的參數以適應側面光照的曝光需要,後面我將簡短的介紹如何進行修正。
還有,這個法則只對均勻(average)色調的被攝對象有效,太亮或太暗物體都會出問題。其實大多數被攝物的色調都是很均勻的,用攝影師的話說,都是「中間的」(middletoned)。我個人不大喜歡「中間的」這個說法,因為當我們討論色調時,有太多的攝影師使用「中間灰」(middletone gray)這個詞,但我們並不是在討論黑白攝影。因此我用「中等的」(medium)這個詞來代替。這樣就可以說「中等綠」、「中等紅」、「中等藍」等等。(譯註:這幾個詞:average,middletone,medium實在把偶搞的一頭霧水,不知道怎麼翻比較合適,其實表達的應該就是18%灰的概念)
別忘記的是,當使用「晴天f/16」法則時,不是一定要使用ISO值做為快門速度和f/16,還可以是用其他等效的曝光參數進行曝光。而且這個法則中沒有提到使用的地點。我就曾被人問過在山頂是否可以使用「晴天f/16」法則。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太陽離我們有93,000,000英里遠,我不認為當我們走近太陽10,000和12,000英尺時,會對「晴天f/16」法則有多麼大的影響。
現在讓我們假設用的是ISO100的底片,使用「晴天f/16」法則,正常條件下的曝光參數是1/125秒和f/16或其他等效的值。在明媚的陽光下,沒必要只使用1/125秒和f/16,還可以使用1/250秒f/11,1/500秒f/8,1/1000秒f/5.6或1/2000秒f/4。使用慢速的快門速度,可以使用1/60秒f/22或1/30秒f/32進行拍攝。這些曝光參數都可以讓相同數量的光線到達底片。如果使用ISO400的底片,那就要從1/400秒f/16開始,如果使用ISO25的底片,那就是1/25秒f16,……等等。
相同的曝光意味著有相同數量的光線照射到底片上,所以可以根據拍攝環境的需要使用不同的曝光參數實現相同的曝光。你是否需要使用高速快門捕捉瞬間動作?或者需要小光圈來實現比較大的景深?如果你正在用ISO50的底片拍攝一隻奔跑的鹿,你還會使用1/50秒f/16的參數嗎?在你不假思索的說「不」之前,請先仔細思考一下。在那種情形下真的只有一種曝光組合是正確的嗎?難道你不喜歡用模糊的畫面來體現運動的感覺嗎?在任何情形下,光圈和快門組合的正確與否決定於你希望拍出什麼樣的照片。曝光是否正確完全由你自己決定。
在大多數情況下,當你拍攝野生動物時,你會用你最長的鏡頭,並且更多的時候是調整合適的快門速度以便捕捉瞬間的畫面。但是從f/16開始,計算光圈應該開大幾擋以配合快門速度才合適是很費時的,不過有一個更簡單的方法。等同於「晴天f/16」法則,可以使用我稱之為「快速f/5.6」的法則來實現和「晴天f/16」相同的曝光量:把你使用的底片的ISO值後面加一個零作為快門速度,光圈使用f/5.6。例如使用ISO100的底片,「晴天f/16」使用1/125秒f16,「快速f/5.6」使用1/1000秒f/5.6。它們是一樣的嗎?通過換算,會發現它們有相同的曝光量。在拍攝動物時,這個方法用起來很方便,因為可以少計算很多數,而通常這時候你用的光圈也都在f/5.6附近。
順便說一句,不知道你是否還記得,這個估計的曝光值是針對正面光照的被攝物體的。對於側面光照的物體,應該比基本的曝光值開大一擋;對於背面光照的物體(逆光)應該開大兩擋;對於整個畫面構圖中都是顏色很淺的物體,應該縮小一擋;對於顏色很深的應該開大一擋。不過要記住,這些估計的曝光值只在沒有測光表的情況下使用,它們不適用於使用TTL測光表的時候。
下面來個實驗:晴天在佛羅里達,在側光情況下拍攝白鷺的大特寫,應該如何估計正確的曝光值?你應該可以估算出正確的結果。因為我們會使用一個長焦鏡頭,所以使用「快速f/5.6」法則。縮小一擋曝光以記錄白鷺身上白色的細節,因為側光所以再開大一擋,現在又回到了「快速f/5.6」的曝光值了,這就是我們估計的曝光值。現在讓我們再試著在9月份的大晴天里,到黃石公園逆光拍攝深褐色的野牛。我們拍的野牛是不怎麼走動的,所以我們使用「晴天f/16」法則。因為是深色對象,所以開大一擋;因為是逆光拍攝,所以再開大兩擋。這樣一共開大了三擋曝光值(從f/16開大到f/5.6)。當然你也可以開大或縮小光圈或快門的組合,以挑選一個你認為合適的曝光參數。
雖然你不會總使用這些估計的曝光參數去拍攝照片,但「晴天f/16」法則是個很有幫助的參考。你可以經常使用這個法則來檢查你的測光表的讀數,因為這個法則提供了一個已知的曝光基準。如果你在明亮的太陽下拍攝,你的測光表的讀數應該和「晴天f/16」法則是相近的,除非是有什麼東西出了問題。是不是相機的電池快沒電了?或者是你忘記把濾鏡從鏡頭上擰下來(例如,使用偏振鏡一般需要開大兩擋曝光)?當在明亮的光照條件下拍攝時,例如在佛羅里達拍鳥或在肯亞拍野生動物,最好把相機的曝光參數預先設置為估計值,這樣就可以應付一些突發的事情,有利於抓拍。
使用「晴天f/16」法則還會遇到一個問題,你需要知道如何把鏡頭的光圈設置為f/16。這看似是個很簡單的問題,但對有些鏡頭來說並不容易。現今的許多變焦鏡頭都使用一種稱為「可變光圈」(variable aperture)的設計,當鏡頭變焦時,實際光圈大小也跟著改變。這些鏡頭用兩個f值標記它們的最大光圈值,例如Nikon 28-105mm f/3.5-4.5或Canon 35-350mm f/3.5-5.6。如果要實現恆定光圈,當鏡頭焦距改變時,光圈也必須作相應變化。如果光圈保持物理大小不變,那當鏡頭變焦時,光圈f值就會發生變化。對於大多數可變光圈的鏡頭,鏡頭上標記的光圈值只在短焦一端是正確的。對於老式的相機,或者只用鏡頭短焦一端使用「晴天f/16」法則,或者隨著鏡頭變焦推測合適的光圈值。我之所以稱一些相機是「老式的」,因為許多新型號的相機可以通過電子控制的方式設置光圈值,或者是有這個可選的功能。所有的Canon鏡頭都是以這種方式工作,Nikon鏡頭既可以通過鏡頭上的光圈環用機械方式設置,也可以使用相機機身上的指令轉盤以電子方式設置。當使用電子方式設置時,你設置的光圈值就是實際的光圈大小,只有長焦端的最大和最小光圈是個例外。
讓我們使用Nikon 28-105mm的鏡頭說明上面講述的現象。當光圈開到最大時,鏡頭焦距由28mm變焦到105mm,光圈大小也會從f/3.5變化為f/4.5。這裡有2/3擋的變化。這個2/3擋的變化同樣會發生在最小光圈時。在28mm端,最小光圈是f/22;而在105mm端,是f/29。如果使用電子方式在f/4.5和f/22之間設置光圈值,當鏡頭焦距變化時,光圈會保持恆定不變。綜合上面的事實,如果在使用電子相機和變焦鏡頭時使用「晴天f/16」法則,應該避免使用最大或最小光圈。只要使用中間的光圈值,就不會對「晴天f/16」法則的應用有任何影響。
順便說一句,如果以前從來都不知道有估計曝光和「晴天f/16」法則這回事,那你真的是錯過了一個非常有用的工具。如果想得到更多的信息,請查看富士或柯達膠捲包裝盒裡印刷的內容。
景深和快門速度
所有的野外攝影都會有一些需要折中的情況發生。你在拍攝時使用的光圈和快門組合必須依據很多的實際條件來決定:你正在拍攝的是靜止的風景還是奔跑的動物?被攝對象有沒有因為風吹而晃動?你用的鏡頭有多長的焦距或放大倍率是多少?你希望你的照片最終成像有多銳利或者有多柔和?沒有一個合適的答案可以同時解決上面所有的問題,必須根據你對照片最終的期望而選擇合適的步驟進行拍攝。
最先應該做出的決定是,你該選擇什麼樣的快門和光圈組合。你是需要拍攝運動的瞬間(使用快速快門和大光圈)還是要需要使用大景深拍攝(通過使用小光圈和慢速開門實現)?「景深」是指在照片中焦點附近成像清晰的一個區域。
理論上,任何被攝物體只有一個平面是處在最佳的焦點位置:鏡頭焦點所在的那個平面。但事實上,在這個焦點平面前後兩邊一定範圍里仍可以得到清晰銳利的成像。當超出這個相對銳利的範圍時,不論在焦點平面的哪一邊,成像的銳利程度都會下降。
這個成像銳利的區域,也就是「景深」的實際大小由四個因素來決定:
1.拍攝時的實際光圈大小
2.使用的鏡頭的焦距長短
3.被攝物體的大小
4.相機與被攝物體之間的距離
讓我們來看看這四個因素是如何影響景深的。對於所有鏡頭,當收縮光圈時,景深就會增大。相反,當開大光圈時,景深會減小。在同一個鏡頭上,相對於f/2、f/2.8和f/4,把光圈設置為f/16、f/22和f/32可以達到最大的景深。光圈的孔徑越小,景深越大;光圈孔徑越大,景深越小。
如果你在同一個地點重複拍攝同一個物體,無論在哪個給定的光圈f值時,當鏡頭的焦距增加,景深都會減小,反之亦然。舉個例子,如果你把一個28mm的廣角鏡頭換成200mm的中焦鏡頭,即使在中焦鏡頭上使用與廣角鏡頭相同的f值,仍然會得到比廣角鏡頭小的多的景深。在更換鏡頭同時,在照片里被攝物體的大小也會改變。因為沒有改變拍攝位置,所以照片的透視效果沒有發生改變,但是因為使用了更長焦距的鏡頭,在取景器里可以看到更大的被攝物體。現在通過取景器,你會看到比使用廣角鏡頭時更少的景物,但此時你失去了原有的景深。簡單的說就是,為了獲取放大倍率,而損失了景深。
上面的說明也解釋了第3點。對於任何確定的鏡頭和確定的光圈f值,當縮短從鏡頭到被攝物體的距離時,景深也同時減小。當你離被攝物體越來越近時,通過鏡頭會看到更小的景物。我們假設你正在拍攝山坡上的樹和花叢。可以用任何鏡頭來拍攝,假設我們用一個35-70mm的變焦鏡頭的70mm端和f/16拍攝,這時的景深大概有幾百碼。現在我們移動位置,離的更近一些,以便仍然用70mm和f/16拍攝一棵單獨的樹。現在景深就要用英尺來衡量了(1碼=3英尺=0.9144米)。讓我們再移近一些,以便用70mm和f/16來拍攝那棵樹上的一個枝杈,此時的景深要用英寸來計算。繼續靠近,當我們用相同的焦距和光圈拍攝樹下的一朵鮮花時,此時的景深就要用幾分之一英寸來度量了。再一次說明,我們為了獲得更大的圖像而損失了景深。
但是,如果保持被攝物體的圖像大小不變,不論使用什麼鏡頭,只要光圈大小相同,都會得到相同的景深。也許你曾經聽說過一種說法,廣角鏡頭有比較大的景深,望遠鏡頭有比較小的景深。這種說法不是完全準確。當拍攝位置不變時,廣角鏡頭可以比望遠鏡頭拍攝更寬的視角,而望遠鏡頭只能拍攝其中的一部分。這就是第二點中所說的。但是當被攝物體的畫面保持不變時,在相同的f值下,所有的鏡頭都產生相同的景深。用50mm鏡頭拍攝一張照片,然後後退4倍於鏡頭到被攝物體的距離,這時你可以使用200mm的鏡頭拍攝到相同畫面的被攝物體(此時焦距是50mm的4倍)。如果兩個鏡頭的光圈設置的一樣,那這兩張照片的景深就是一樣的。如果再向後退一倍的距離,使用400mm的鏡頭和相同的光圈值,同樣可以拍出相同景深的照片。如果站在用50mm鏡頭拍攝照片的位置,向前走近一半的距離,使用25mm的鏡頭和相同的光圈,景深仍然不變。這些照片看起來會有很大的不同,因為由於鏡頭的視角不同,而導致背景的幅面不同,而且透視效果也不同,但所有照片中的景深是一樣的。
現在我們再回到最初的那個問題:你是需要大的景深還是需要高速的快門速度?在許多情況下,曝光參數的設置必須在你希望的成像結果和拍攝環境的影響之間做出折衷。也許你喜歡使用f/22拍攝風景,但結果是你必須使用比較慢的快門,從而使被風吹動的草叢變得模糊。或者,你喜歡使用至少1/500秒的快門拍攝鳥的瞬間動作,但結果是因為景深很小的原因而導致只有鳥的頭在焦點範圍內。折衷,再折衷……但必須經過深思熟慮後再作出決定。一般來說,在拍攝風景時,需要先選定合適的光圈以獲得合適的景深,然後再確定相應的快門速度。因此風光攝影可以被認為是光圈優先的情形。對於拍攝動物,需要先選擇需要的快門速度,然後確定光圈大小。因此動物攝影需要使用快門優先的思考方式。
沒有哪一個快門速度或光圈大小能適合所有的拍攝情況。我曾經聽說一些攝影師主張始終使用鏡頭的最小光圈拍攝風景,因為可以獲得最大的景深,但是我非常不同意這種觀點。要根據你希望的景深大小選擇合適的光圈f值。無論何時,都沒有必要把光圈縮小到以至超出了你的需要。如果1/60秒和f/11的曝光值產生的景深已經可以滿足你的需要,繼續把光圈收縮到f/32反而會增加使照片模糊的可能,比如相機或被攝物體的輕微晃動等等。事實上,通常對於任何鏡頭,只要把光圈值比鏡頭的最大光圈收縮兩擋,就可以得到最銳利的成像。但是如果這個光圈不能產生你需要的景深,那為什麼還要什麼它呢?使用現代的鏡頭和底片,在任何f值其實都可以得到你希望的成像結果。當討論如何使照片更清晰時,使用一個穩定的三腳架比收縮光圈更有用。
在沖洗出底片前,我們是無法看到快門速度造成的效果的,但我們可以「看」到景深的效果。正常情況下,當通過取景器取景時,不管你設置的實際光圈是多少,我們看到的都是在最大光圈時的景深效果(譯註:這隻適用於單反相機,旁軸取景相機是看不到景深效果的)。這可能會產生誤導作用。因此,對於一個嚴謹的攝影師,我不會去購買任何一部沒有「景深預視」 功能(可以通過鏡頭看到光圈收縮後景深效果)的相機。這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希望能夠看到在底片上的成像結果究竟是怎樣;也希望能夠看到景深效果以選擇合適的光圈;並且希望控制整個攝影過程。
校準你的測光表
象我這樣的攝影師都趨向於相信,越昂貴的相機就會越精確。有時候我覺得我們應該信任Nikon,相信他們已經把F5相機的ISO值刻在了正確的位置上,以使每一張照片都能使用精確的ISO設置。因為只有當ISO值設置正確時,從測光表才能得正確的測光讀數,無論是相機內置的TTL測光表,還是最昂貴的手持式測光表。
大多數新型號的相機,尤其是最近5年里推出的相機,都可以提供非常精確的ISO設置,一般誤差在標記值的1/3擋範圍以內。然而,比較舊的型號的相機可能會有不同的誤差範圍,有時候誤差可能會有一擋或兩擋之多。無論你的相機有多新,我都建議你使用你的測光表來校準一下ISO設置,以便確定ISO值能被設置到正確的位置。
首先,挑選一個你認為是中等色調的被攝物體,它必須沒有非常淺或非常深色的區域。(請記住:「中等色調」意味著介於深和淺色之間的中間色調:中間綠色、中間藍色、中間褐色、中間紅色等等。不要去問其他人,你選擇的被攝物是否是中間色調的。因為你們的標準是毫不相關的,他拍他的照片,你拍你的。)不要使用灰卡進行這個測試。灰卡是為室內使用而設計的,當在戶外使用時,會產生比較亮的反光而使測光表讀數偏大。事實上,我只建議把灰卡作為視覺的參考。找一個與你在野外攝影時的拍攝對象相近的被攝物作為測試對象就可以了。
在整個測試過程中,不要改變光照條件。如果一定需要的話,你也可以在室內用燈光照明進行測試,但我強烈建議你等到一個多雲的晴天,在戶外自然光照的條件下進行這個測試。畢竟,那是你進行攝影的真實條件。
把你的相機架在三腳架上,並調整鏡頭焦距,使鏡頭裡儘可能只看到你選擇的被攝物體,而沒有其他多餘的東西,並鎖定三腳架和雲台。可以使用任何鏡頭進行測試,因為我們只想測試相機內置測光表,而不是鏡頭。在相機里裝一個中等速度的反轉片(不能使用負片進行這個測試),並把機身測光表的ISO值設置為對應的讀數。不要使用膠捲上的DX速度標記,而是手動設置ISO值。把相機設置為「快門優先」或「光圈優先」程序曝光模式,並確認曝光補償為零。可以使用點測光或中央重點測光模式,不要使用評價測光模式。關閉或遮擋住取景器的小窗口,避免光線從取景器進入相機影響測光表的讀數。現在可以進行第一次曝光(拍攝)。最好在取景範圍內放一張寫有ISO值的小卡片,這樣在沖洗出底片後,可以知道哪張底片對應哪個ISO設置。
接下來,把ISO值設置到下一個值(增加1/3擋),然後拍下另一張。這樣重複此過程兩次,然後再把ISO轉盤從最開始的位置往反方向轉,同樣拍三張。最後,你將得到七張幻燈片,拍攝的是同一個中等色調的物體,沒一張幻燈片ISO值相差1/3擋。例如,如果使用ISO100的底片進行這個測試,先把測光表設置為ISO100拍一張,再設置為ISO125、160、200分別拍三張。在相反方向上,設置為ISO80、64、50,再分別拍三張。
你需要拿出平時最嚴謹的態度仔細挑選這些幻燈片。從這些幻燈片里挑出一張你認為曝光最準確的一張,而不要考慮除曝光之外其他方面的因素。這張幻燈片對應的ISO值就是你使用測試時的這架相機和底片時應該使用的ISO設置。這個ISO值的實際數值已經沒有意義,而且也和底片增感及沖洗時間沒有關係。你只是找到了那架相機的內置測光表的正確的起始點,使用這個ISO設置,在拍攝中等色調時可以在底片上得到中等色調的成像。而且這個數值也和其他人的或其他相機的沒有任何關係。
一旦調校好了一個測光表,那就可以很容易的使用這個已知的參數調校其他相機的測光表了。可以很容易的在室內完成這個調校過程。如果可能,最好使用三腳架,這樣方便調整機身設置。用相機對淺色牆壁測光,即使是有室內光照明的牆也沒有影響。先使用剛才測試過的機身得到一個曝光讀數,再使用第二個待測的機身測光,調整ISO值使測光表得到與前一個機身相同的讀數,調校就完成了。可能兩個機身的ISO值並不相同,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光圈/快門的組合才是最重要的。
我現在擁有四個相機機身。其中有三個機身的ISO值是一致的,但第四個不是。他們相差2/3擋,所以不得不在使用ISO100的底片時把這個機身設置為ISO64以獲得正確的曝光。很不錯是吧,通過設置為ISO64,這個機身的測光表可以得到與其他機身使用ISO100時相同的讀數。因為大多數相機的ISO都是線形的,所以我可以在使用其他底片時也把ISO值相對正常設置減少2/3檔。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我曾經建議在做這個測試時把北方的天空作為中間色調。現在我認為這不是一個好的主意,因為天空的色調會受很多因素影響:污染、濕度、霧等等。還有,上面講述的測試方法其實是很不精確的。
也可以使用曝光補償功能來調校相機實現正確的曝光,此時ISO值可以使用相機的DX編碼的功能。因為曝光補償也可以1/3擋增減,和改變ISO值的效果是一樣的。如果你需要讓你的底片減慢1/3擋,把曝光補償調到「-1/3」(在某些相機上是「-0.3」)就可以了。這就是這個相機在使用測試時的底片時,曝光補償的新的起始位置,它等同於曝光補償為「0」。
如果你有一個手持式的測光表,也可以使用同樣的方法進行校準。其實,如果你這個測光表是一個反射光測光表,只要把它和一個已校準過的相機進行比較就可以了。如果是一個入射光測光表,也有一個簡單的方法進行校準。選一個符合「晴天f/16」法則的天氣,在正午的時候,把入射光測光表的圓頂(那個白色的測光用的塑料球狀物)對著太陽。此時測光表的讀數應該是「晴天f/16」法則的讀數。如果不是,就調整ISO值,直到讀數正確為止。有些測光表實際上有內置的調校方法。我有一個Gossen Luna-Star測光表,它可以進行1/10擋的調整增量。我需要有「-0.1」的設置,這個微小的增量表明了我對正確曝光的關注程度。不過,這可能也說明我有點太較真了。
當你校準測光表的時候,有一個前提是,你的測試環境是始終不變的,所以要謹慎的選擇測試環境。選一個比較專業的測試環境有利於減小測試時的誤差。最後,因為你最終拍攝的照片質量比這個測試更重要,所以別在這個測試上太吝嗇。
使用相機的測光表
在買了一架昂貴的、高質量的單反相機後,任何時候你都可以用它進行的正確的曝光嗎?讓我們仔細想一想。相機的測光表只是給我們一個曝光的建議值,對於任何場景,這個建議值可能是正確的曝光(還記的嗎?「正確的曝光」是指能使底片得到我們所希望的成像結果的曝光)也可能不是。為了能控制攝影的過程,我們必須考慮到我們正在做些什麼。
所有的相機內置測光表都是「反射光測光表」。它們能測量測光表所指向的物體的反射光量,並給出的建議的曝光參數。現在大多數相機都能提供幾種測光模式供選擇,比較典型的有:點測光、中央重點測光、多區矩陣測光或評價測光。這些測光方式的名稱基本上說明了在取景框里有多大的面積被TTL測光表實際測量。
每種測光模式都一些細微的不同。「點測光」,正如其名稱所說的,只對取景框里的很小的一個部分進行測光,而忽略鏡頭裡的其他部分。當你只想對一個區域測光時,點測光是非常有用的。許多比較新型的相機准許你在取景器上選擇測光「點」的位置,當然,如果你的相機沒此功能,也可以先進行測光,在得到曝光讀數後再重新取景。測光時的取景當然可以和實際的取景不同了。「中央重點測光」著重對取景畫面的中央部分進行測光。例如,在這種模式下,Nikon相機對中央區域(對焦屏中央標記的圓形區域)的測光佔60%,剩下的40%由邊緣決定。「矩陣評價測光」把取景器細分成很多小的分區,通過軟體進行計算得到測光結果。例如,Canon EOS-3有45的分區,而Nikon F5有1,005個不同的分區。
需要立刻說明的是,測光模式的選擇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和你是否使用自動曝光或自動對焦無關。你可以在使用手動曝光和自動對焦時使用點測光。你也可以在使用自動對焦或手動對焦時使用分區測光。你有三個相互之間完全獨立的選擇:用什麼樣的測光模式;使用手動對焦還是使用自動對焦的機身和鏡頭;使用手工方式控制曝光還是使用自動曝光功能。可以根據你拍攝的題材混合搭配使用它們。
所有的TTL測光表都是通過測定從被測光物體反射的光線多少,給出一個建議的曝光值,而這個曝光值的依據是,使被測物體在底片上的成像為中等色調,也就是和校準這個測光表時的中等色調一致。換句話說,如果已經把測光表校準為中等色調的,那麼當用這個測光表給出的建議曝光值進行曝光後,無論你測光的對象是不是中等色調的,最終在幻燈片上的成像都會是中等色調的。而且這與你是否自己設置光圈快門還是由相機自動設置沒有任何關係。
唯一的例外是評價測光模式。請查看你的相機說明書,以確認你的相機的「矩陣測光」或「多分區測光」模式是不是評價測光方式的。一些比較老的相機的矩陣測光只是簡單的把取景框分成若干小的區域,比較每個區域的測光讀數,然後捨棄哪些反常的讀數。而評價測光通過一個程序軟體對被測光物體的色調或顏色進行計算。然後這個程序軟體在不「詢問」你的情況下給出被攝場景的曝光結果。在這一節的最後,我將介紹如何使用評價測光。
另外,所有的反射光測光表僅僅只做一件事:它們告訴你拍攝時應該使用的曝光值,前提是你希望測光區域的成像結果和校準測光表時的效果一樣。在校準了測光表之後,當選擇了一種測光模式並對一個特定區域測光時,相機的測光表被設計成只會做一件事:讓這個特定區域的成像為中等色調。
如果被攝物體被測光的區域本來就是中等色調的,而你也希望在底片上的成像是中等色調的,那你已經把一切準備就緒了。只要簡單的對著中間色調的區域測光,並使用建議的曝光參數拍攝,當然可以選擇你認為合適的快門光圈組合,最終就會得到一張正確曝光的照片。但是,如果你拍攝的東西不是中間色調的,那在拍攝前還有一些中間步驟需要做。作為替代物,你可以先對一些你認為是中等色調的物體測光,注意所選擇的替代物要在與被攝對象相同的光照條件下。如果被攝對象是正面光照的,就不要選擇側面光照的替代物進行測光;同樣,如果被攝對象是在樹陰下的,就不要選擇太陽光下的替代物進行測光。一旦完成了對替代物的測光,就把相機指向真正的被攝對象,重新構圖,並使用對替代測光的曝光讀數進行拍攝。因為落到被攝對象和替代物上的光線是一樣多的,所以這是一個簡單的獲得正確曝光的方法。
如果附近沒有中等色調的東西用來測光怎麼辦?為了預防這種情況,你可以在身邊帶一個中等色調的替代物。所有的攝影器材商店都有賣一種叫18%灰卡的東西,這種灰卡可以反射中等色調的光線。當你拍攝的時候,在與被攝對象同等光照的情況下,把灰卡放在鏡頭前就可以進行測光了。然而,可以很容易的預見到,這種方法在一些情況下會有問題。在拍攝時,任何用來測光的替代物都應該和實際的被攝對象有相同的光照條件。但是當你站在山腳的陰影下,想要拍攝山谷對面陽光下的風景時,該怎麼辦?最好我們有一條很長的胳膊,可以伸到山谷對面,否則測光用的灰卡就處在錯誤的光照環境下。考慮過如何給響尾蛇拍特寫嗎?難道真的要把拿著灰卡的手伸到響尾蛇跟前去測光?而當我們想拍攝日落的時候又該怎樣?我不得不放棄使用灰卡,因為有太多的情形不能使用它進行測光。你也許可以考慮買一個灰卡作為視覺的參考,不過不要用它進行測光。
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對實際拍攝對象的一部分進行測光,然後對測光表的讀數進行適當的調整。你可以對任何東西進行測光,只要它是中等色調的,或者你把它看成是中等色調的,有時候後者比前者更重要。對於測光而言,這是個很重要的概念。隨時都不要忘記,你可以讓任何東西在底片上呈現任何色調。選擇權始終在你手裡。最終的照片不僅僅是對被攝對象的簡單記錄,它可以是對你所見情景的精確再現,也可以通過深一點或淺一點的不同色調烘托不同的氛圍。你的照片不必一定是現實的重現,而是要體現你自己的視覺感受。
每一張彩色幻燈片大概可以容許5擋的色調深淺範圍,從純白到純黑。我們的眼睛可以分辨更多的級別,大概有12或13擋。所以,學習像底片一樣「看」東西絕對是拍出好照片的基礎。沒有任何一種底片可以逼真的記錄現實,只有人的眼睛可以。
如果彩色幻燈片可以記錄5擋的色調範圍,那中等色調就是這個範圍的正中間,離兩個極端一半的位置。在中等色調的兩端各有2 1/2擋。因此,你可以在拍攝時,對畫面里的任何部分測光,並通過增加曝光量使色調比中間色調更淺,或減少曝光量而使色調比中間色調更深。從中間色調的測光讀數開始,開大一擋可以使色調變「淺」,開大兩擋可以使色調「非常淺」。同樣,從中間色調的讀數開始,減小一擋可以使拍攝的物體色調更「深」,減小兩擋讀數可以產生「非常深」的色調。半擋的調整可以產生介於它們之間的色調。當然,你可以通過改變快門速度或光圈大小來實現色調擋位的實際增減,或根據環境需要保持快門和光圈中的一個不變,而改變另一個設置。從而實現增加光線使被測光物體的色調變淺,或減少光線使色調變深。
需要記住這下面5擋色調。為了方便使用,只要把相應的顏色名稱加到對應擋位後就可以了。
+2 1/2擋: |
純白 |
+2擋: |
極度淺 |
+1 1/2擋: |
非常淺 |
+1擋: |
淺 |
+1/2擋: |
輕微淺 |
0擋: |
中等 |
-1/2擋: |
輕微深 |
-1擋: |
深 |
-1 1/2擋: |
非常深 |
-2擋: |
極度深 |
-2 1/2擋: |
純黑 |
例如,如果你對綠色區域測光並使用測光表建議的讀數進行拍攝,不管實際的綠色是怎樣的,在底片上都會被記錄為「中等綠色」。測光表就是告訴你怎樣把被攝對象記錄為中等色調的。開大一擋可以在幻燈片上呈現「淺綠色」,比測光表讀數減小一擋可以呈現「深綠色」。比測光表讀數開大1 1/2擋,現在底片上會記錄為「非常淺的綠色」,而比初始的測光表讀數減小1/2擋會得到「輕微淺的綠色」。可以理解這個概念嗎?測光表只是給出了建議的中等色調的讀數,通過增減擋位可以使測光區域呈現不同的色調。當然,你同時只能對取景框里的一個的位置正確曝光,其他的部分只能做出一定妥協。因此,你必須檢查每個構圖裡你認為最重要的部分的曝光是否正確。
這裡有一個可供練習的場景。假設有兩個人挨著站在一起,並在相同的光照環境下。其中一個人穿的是深藍色的襯衫,另一個人穿的是淺藍色的。該怎樣測光才能得到正確的曝光?先選擇一個區域進行測光,選擇哪裡都沒關係。比如我們選擇對深色的襯衫測光。對深色的物體測光後,怎樣使底片上記錄的也是深色呢?先對它測光,然後減小一擋光線拍攝,這樣它就會記錄為深色的了。但對深藍色的襯衫又會怎樣呢?它同樣也會被正確的曝光。當深藍色的襯衫記錄為深藍色時,淺藍色也會被記錄為淺藍色,反之亦然。只要一個顏色的色調曝光正確了,那其他的顏色也同樣會正確。如果覺得很奇怪,可以這樣想一想,當你對中等色調的物體測光時,比如對灰卡或中等綠色的草叢測光時,發生了什麼?當用測光表的讀數拍攝時,中等色調的被記錄為中等色調的,深色被記錄為深色的,同樣淺色也被記錄為淺色的。
這裡還有另一個測試可以幫助你理解這些概念。假設在你前方有一個物體,它有從「極度淺」到「極度深」的一系列色調。這個物體的所有部分都處在相同的光照條件下。當你用點測光對唯一的一塊中等色調區域測光時,測光表建議的曝光讀數為1/60秒和f/11。現在對深色區域測光,並在測光讀數基礎上減小一擋。現在得到的曝光值是什麼?然後再對淺色區域測光,並在測光讀數基礎上開大一擋。現在的曝光值又是什麼?繼續,再對「極度深」色區域測光,在測光讀數基礎上減小兩擋。現在的曝光值呢?對「極度淺」色區域測光,在測光讀數基礎上開大兩擋。得到曝光值是什麼?其實在上述每一種情況下,得到的曝光值都是一樣的:1/60秒和f/11。因為照射到此物體上各部分的光線是一樣的,我們只是對不同色調的部分進行測光,並根據不同的色調對測光表讀數進行了調整。
拍攝過程中經常需要在不同的擋位之間轉換,這也是為什麼我比較喜歡在取景器里有以模擬方式顯示測光表讀數的相機的原因,很多相機都有類似的功能。這是一種通過在取景器里顯示測光結果與「零」值或中間色調的相對關係來顯示測光讀數的方法。模擬方式的測光顯示類似下面這樣(這個例子中的測光顯示有1/3擋的增量):
| . . | . . | . . | . . |
+2 +1 0 -1 -2
測光時,會有一個指示棒或箭頭標記出測光結果與「0」點(也就是中間色調)之間的差距。通常,在顯示範圍的兩端還會各有一個箭頭,標記測光結果是否已經超出了顯示範圍。你可以把這種模擬顯示的測光結果看作是上面我提供的曝光表的另一種表示方式。
假如你對一個區域測光,並想把這個區域成像記錄為深色調,例如前面例子里的深藍色的襯衫。你不必先讓測光表的指針先指到「0」,然後再減小一擋,而是可以直接通過調整光圈或快門讓指針指到「-1」的位置。此時,如果你把鏡頭指向那件淺藍色襯衫,測光表的指針應該在「+1」的位置。
我經常使用這個指針範圍來判斷在不同畫面中我所希望記錄的色調是怎樣的。我先用點測光對一個區域測光,並把它設置為我所希望的色調,然後我只需通過移動鏡頭指向其他的區域就可以了。這時,取景器里的測光表指針會隨著鏡頭指向的不同區域而變化,並顯示出每個區域之間會有多少擋曝光的變化,以及這個區域將被記錄為什麼色調。假設我正在森林裡拍攝,我最擔心的是透過樹葉照到被攝對象上的斑紋狀的陽光。我很擔心這些光照很強的部分,這些強光對於拍幻燈片來說絕對是件壞事,所以我需要確定整個畫面是否能被底片記錄下來。首先,使用點測光對取景畫面中我認為最重要的部分進行測光(也許是一些附近的樹之類的),並把它設置為我希望的色調。現在把鏡頭指向那些明亮的強光部分。真討厭,測光表指針顯示這些強光部分有比「+2」還要大的值。現在我可以知道,如果我按下快門讓底片曝光,這些強光部分會成像為「極度淺」的顏色,甚至更淺的顏色,這是非常煩人的。與其這樣拍攝,沖洗出底片後也是要扔掉,還不如在按下快門前重新構圖後再拍攝。為什麼要在一個不利於拍攝的情形下浪費底片呢?
現在,讓我看看評價測光是怎樣工作的。當使用評價測光時,評價計算的軟體會在中間色調測光讀數的基礎上進行增加或減少曝光量的調整。問題是你並不知道它調整了多少。假設你對一個區域測光,並希望把它記錄為「淺」色的,需要把測光讀數開大一擋。對於使用非評價測光模式,只要把對這個特定區域的測光讀數開大一擋就可以了。不錯,現在被測光的部分會成像為淺色調。這也適用於評價測光嗎?是該開大一擋?還是半擋?還是更多?我們對所發生的事情並不了解。當評價測光的結果顯示給你時,曝光值已經進行了調整。所以你得到的測光信息並不能作為中間色調的參考。舉個例子,Nikon相機在它的使用說明裡說,使用分區評價測光直接瞄準拍攝時,不需要使用曝光補償,無論是增加曝光量還是減少曝光量。
我的經驗是,如果所拍攝的整個畫面的色調都在一擋範圍之內,那麼評價測光還是可以正確工作的。如果跑出了這個範圍,也就是說畫面中很大部分的色調在測光表刻度的兩端,那你最好還是不要用評價測光,最好還是根據我提供的5檔色調範圍來調整曝光值。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快速檢查評價測光是否準確:到戶外對著雪地測光。純白色的雪應該比中等色調讀數開大兩擋,所以先用中央重點測光模式測光,然後再用評價測光。兩種測光方式的讀數一致嗎?評價測光建議的曝光值可以使雪地記錄為白色嗎?我的經驗是,評價測光對雪地測光時,會比中等色調讀數開大1擋。這個色調是你手掌的色調(譯註:這裡說的應該是白種人的手掌,俺們東方人的手掌應該接近中等色調吧),顯然雪的色調比你手掌的色調還要淺。
因此,是否你可以簡單地在評價測光讀數的基礎上再加大一擋曝光?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這也許適用於某些情形,但不一定適合所有情形。因為評價測光軟體使用的演算法在不同品牌的相機之間是不同的,甚至相同品牌的相機的不同型號的評價測光演算法也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建議你在野外使用評價測光之前先做一些實驗。先使用點測光或中央重點測光,把讀數調整到你希望的色調,然後在使用評價測光模式,比較兩者的測光結果。不久以後你就會學會在什麼情形下,你需要使用曝光補償功能來增加或減小曝光量。我使用Nikon F5的經驗是,在大多數時間你最好還是不要不用曝光補償,但補償的範圍大概在1/3擋之內就夠了。然而,我需要再重複一次,如果你拍攝的畫面是以很淺的色調為主,或者是以很深的色調為主,建議你還是去使用我提供的5檔色調範圍來調整曝光值。它在任何情形下都是可以使用的。
一些特殊情形下的測光
如果你已經理解了前面討論的擋位的概念,並能根據測光表建議的中等色調的讀數調整曝光值,以記錄比中等色調更淺色或更深色的被攝對象,那你就可以在野外應付絕大多數的拍攝情形了。但是,根據我以往教授攝影課程的經驗,在兩個特殊的環境下,許多攝影者都會有問題:一個是在深冬的雪地里拍攝,一個是拍攝日出和日落。我讀過各種說明關於如何在這些情形下測光,也聽說過許多進行正確曝光的方法,還看到許多攝影師使用每一擋f值進行包圍曝光。但每一種方法都非常複雜。曝光就是曝光,你可以像在其他情形下進行曝光一樣,在雪地或日出、日落的條件下進行曝光。
拍攝雪景
讓我們先從冬天開始。我聽到最多的說法是,冬天是最難拍攝的一個季節,因為找不到中等色調的東西用來測光。如果相信你的測光表而使用測光表的讀數作為曝光值,那拍出來的所有照片都會變的很暗,白色的雪會接近中等色調的藍色。需要時刻銘記的是,測光表並不知道你所拍攝的對象是什麼。相機上並沒有微型麥克風可以讓你對它說:「嘿,Canon哥們,我正在拍雪景,請把它拍成白色的。」測光表會一絲不苟的工作,它會把能讓雪成像為中等色調的曝光讀數告訴你。接著你只好對著你的照片失望了。
解決的辦法其實很簡單:你所要做的只是對著雪景測光,然後把它調整為你希望它成為的色調。這聽起來很容易,因為雪是白色的,所以你需要先測光然後再開大兩擋,對嗎?但這還不夠。在這裡你需要先問自己一個問題:雪的實際的色調是什麼樣的?如果它是純白色的,那用測光表僅僅對純白的部分測光(要使用小區域的測光模式,比如點測光),然後在測光表讀數的基礎上開大兩擋就可以了。但是,如果雪地上還有一些細節,比如是側面光照時,開大兩擋就會使曝光結果太亮了。對於側面光照的雪,你可以看到各個表面上透明的結晶狀的雪片的細節,這些不是純白色的。所有這些細小陰影加在一起,實際上使這些有層次結構的雪景的曝光量只比中等色調亮了大約1 1/3到1 1/2擋。在有太陽的晴天里,陰影下的雪景比中等色調大約大1擋,而陰天的雪景根本就沒有細節可言了。
我曾經聽許多人建議說,如果想記錄雪景的細節,只需要把對雪的測光讀數開大一擋就可以了。但你還記不記的,你手掌的色調與中等色調也相差一擋。那雪的顏色是比你手掌的顏色深還是淺呢?當然,在我身邊的世界裡,雪的顏色是比手掌淺的。如果手掌的色調是開大一擋,那有層次感的純白色的雪就要開大兩擋,而在陽光下的學應該在這兩者之間。
還需要說的是,我也經常聽到在陰天拍攝時也有這個「一擋」的說法。但真正能使雪景呈現細節並使雪片晶瑩通透的側面光。換一個說法,就是陰影。如果沒有因為側面光照造成的陰影,也就無所謂細節了。在陰天的條件下,無論你如何努力都是無法記錄到雪景的細節,因為陰天里沒有陰影。在陰天,當你在一個平坦的地方看雪景,你所看到就是一大片白色的向遠處延伸的平面。如果對著它測光並開大一擋曝光量,你會得到一張滿地是淺灰色的雪的混沌、陰暗的照片。如果想得到一張正常曝光的照片,你必須在測光表讀數基礎上比正常情況再開大一點曝光。你可能希望按照實際所看到的顏色記錄這些沒有細節的雪景,為了讓白色的雪記錄為白色,在一個嚴重的陰天里拍攝時,你需要先對著雪測光,然後再開大2 1/2擋。這個曝光量與灰卡製造商建議的,對灰卡上無層次的白色的一面的曝光量是一樣的。
當你在分析這些情形時,你會再一次發現我們又在使用「擋」這個概念。所做的是把被攝對象設置為你希望它們成為的色調。只需選擇一塊區域的雪,並決定它應該被記錄為什麼色調,然後只對這塊區域測光。針對不同的被攝對象,把曝光開大正確的數量,這樣你的雪景照片就會是曝光完美的了。
日出和日落
如果使用擋位增量的方法,在日出和日落條件下的拍攝可以和其他情形下的拍攝一樣簡單。大多數人在日出或日落條件下拍攝時會出現問題,通常是因為他們僅僅使用構圖時的場景來測光。一般來說,大多數日出/日落的照片並不是拍攝太陽本身。通常你不會讓取景框里僅僅充斥著一個巨大的火球。大多數情況下,你可能會希望在比較亮的天空上留下前景物體的剪影。然而,在多數日出/日落時拍攝的照片上總會出現以下兩種情況之一。如果在照片上包括了太陽,尤其是當它位於取景框的中央位置時,太陽過強的光線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你的測光表。因為測光表總是試圖把它對著的物體成像為中等色調,所以測光表會建議你減小曝光使太陽本身成像為中等色調。結果是,你的整張底片都嚴重曝光不足,只有一個橙色的太陽被四周近似全黑的環境包圍著。這是非常不好的照片。而另一中情況是,假設你的相機是對著前景被攝物體測光的。這時,測光表試圖讓它對著的部分呈現中等色調,測光表會建議你為黑暗的前景開大曝光值。在這種情形下,你的整張底片都會曝光過度,天空慘白。
解決上述問題的方法是,仔細的選擇測光的區域,然後通過調整曝光的擋位使被測光區域成像為你所希望的色調。就像我前面所講過的,你可以讓底片上的任何部分成像為你希望的任何色調。事實上,所成像的色調不必一定和現實是一致的。現實世界與攝影世界是兩個不同的世界。你永遠也不要問自己「這是什麼色調?」,而是應該問自己「我希望把它記錄為什麼色調?」
因此,在日出/日落的條件下拍攝時,首先要做的事情並不是對著最終的構圖畫面測光。而是把鏡頭轉向一邊,在取景器里沒有太陽出現的情況下,對一片乾淨的天空測光。這是在你拍攝時,基準的曝光讀數。如果使用這個曝光值拍攝,那這片天空就會成像為中等色調。但是你希望這樣拍攝嗎?還是讓它的顏色再淺一些或深一些?
我所知道的最佳答案,同樣也是我經常使用的方法是,讓天空的顏色比中等色調淺一擋,即在基準讀數的基礎上加一擋曝光。當我在清晨或傍晚拍攝一個物體的剪影時,這個方法是非常好用的。實際上,幾乎所有我拍攝的剪影照片都是使用這個簡單的技巧拍攝的。
假如你打算在剛剛日落後,在微光的情況的下,以美麗的天空為背景拍攝樹林的剪影照片。首先要找到一個拍攝位置,選擇好焦距,然後把相機對準稍微高於地平線的天空進行測光。如果可能,就使用點測光,這樣可以只對特定一小塊區域測光。中央重點測光模式是我的第二個選擇,區域評價測光是最後的選擇。如果不得不用評價測光模式,你最好在野外拍攝前,在家裡拍攝一些微光條件下的照片作為測試。
假設你的測光表的讀數為1/8秒f/11。現在根據你打算拍攝的內容重新構圖,然後開大一擋曝光為1/4秒f/11。這樣做可以保證前景中樹林的剪影不會消失在天空的顏色里。如果你直接使用測光表讀數讓天空成像為「中等色調」,那你拍攝的剪影幾乎就不會顯現出來。特別是當你使用廣角鏡頭拍攝剪影照片時,這種情況是一定會發生的。在這些光照條件下,恰恰在日落前後,太陽附近的天空會比其他任何區域都要亮。因為短焦距的鏡頭會覆蓋比較寬的視角,導致取景框邊緣會比較暗,因為他們離光源有點遠了。
事實上,通過對特定選擇的區域測光,你可以預先估計出你拍攝的前景的剪影效果。這裡是估計的過程:對天空測光,並調整曝光為你希望成像的色調。現在把相機對準前景物體並對它測光。計算一下這兩個讀數相差幾擋曝光量。因為前景對象的光照比天空少,所以它的曝光量應該比天空的少許多擋。
舉個例子,假設我正在微光的天空下拍攝樹林的剪影。我對天空測光得到的讀數為1/60秒f/11。為了讓天空的色調「淺」一點,我開大了一擋曝光,1/30秒f/11。現在再對前景測光。測光表讀數為1秒f/11。計算兩個讀數可以知道他們相差5擋。因此,我可以得出,「淺」色調的天空的正常曝光量比前景物體的色調深5擋。這應該是怎樣的色調呢?如果回頭看看我曾經提供的曝光的圖表,你就會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從「淺」色調開始,這是我設置的天空的色調,比中等色調開大一擋。比這少5擋的曝光量使樹林的色調超出了曝光圖表的底部。這將使底片上呈現沒有細節的黑色剪影,這正是我們想要的。
在拍攝高反差的照片時,能通過擋位的方法計算出曝光值是非常有幫助的。如果你能很仔細的這樣做,你就可以在按下快門前就能夠決定最終的成像結果是怎樣的,這隻需要比較取景框中不同區域的測光讀數就可以達到。需要記住的是,你只能為一個物體設置色調。所以要選擇你認為最重要的部分,對它測光並通過調整曝光量讓它呈現你希望的色調,然後用這個讀數與其他區域的測光讀數進行比較。
自動曝光
幾乎現在生產的每一款35毫米單反相機都有幾種內置的自動曝光模式可選。這些模式通常是:光圈優先模式(由你設置光圈f值,相機自動設置快門速度),快門優先模式(由你設置快門速度,相機自動設置光圈值),和程序模式(光圈和快門都由相機根據測光表讀數及使用的焦距設置)。選擇使用哪個模式應該是由你正在拍攝的內容決定的。你想控制景深嗎?請使用光圈優先模式。想讓快門速度不低於某個速度以拍攝運動的瞬間嗎?請使用快門優先模式。想讓你昂貴的相機變成一個什麼也不能控制的傻瓜相機嗎?請使用程序模式(Canon稱此為「全自動模式」)。
所有的相機製造商都會這樣建議你:使用這些自動曝光模式的任何一種,都可以獲得正常的曝光。當然,一個事實是你的底片的確會得到一次曝光(你還可以在卷片前打開相機後背,同樣也可以得到一次曝光),但這並不一定是一次正常的或正確的曝光。使用自動曝光模式並不意味著你可以很安全的終止思考有關攝影的整個過程。無論相機是否是自動對焦的,自動曝光模式都可以使用,而且也不受測光模式的限制。
在討論測光的小節里,我論述了如何通過基於中等色調來調整被攝物體的色調。自動曝光模式也是以這種方式工作的。在使用手動曝光的相機時,你可以手動的調整光圈值或快門速度,或者同時調整兩個。測光表會顯示鏡頭所指向的物體呈現中等色調時的曝光讀數。當使用光圈優先或快門優先自動曝光時,一旦你該改變了光圈值或快門速度,相機會自動為你設置另一個參數,但是,如果你使用的是點測光或中央重點測光模式(請重新閱讀我先前關於評價測光的討論,那些同樣適用於自動曝光的情形),測光表會仍然顯示中等色調的曝光值。因此,如果你使用任何自動曝光模式,無論你的相機指向那裡,無論用什麼參數拍攝,被攝對象總是被記錄為中等色調。自動曝光和手動曝光的工作方式是完全一樣的,對拍攝結果沒有任何影響。
對於鏡頭指向的被攝對象,如果自動曝光總是給出中等色調的曝光值,那如何拍攝不是中等色調的物體呢?在自動曝光模式下,改變開門速度或光圈大小並不能改變照射到底片上的光線總量,因為相機會自動對你進行的調整進行補償。如果你設置了一個更小的光圈f值,相機會為你設置更慢的快門速度。如果你設置了一個更快的快門速度,相機又會為你設置一個更大的光圈值。你總是會回到中間色調的曝光設置。為了能控制自動曝光系統,你必須使用相機上的「自動曝光補償控制」功能,通過它你可以增加或減少曝光補償量。請仔細閱讀你的相機的說明書,學習如何使用這個功能。如果你換一個方式看待我在前面提供的曝光圖表,你會發現曝光補償實現的是同樣的功能。
假設你正在Death Valley(死亡谷)的沙丘上拍攝。沙子是「淺」色調的,既+1擋色調,大約和你手掌的色調相同。因為你想使用自動曝光模式,而且要拍攝大片的風景,因此你決定使用光圈優先模式並且把光圈值設置為f/22。你已經知道如果簡單的使用相機建議的讀數進行拍攝,沙地會被拍攝成中等色調的。因此把相機對著沙地,轉動曝光補償轉盤到+1擋,此時相機會自動增加一擋的曝光量。因為你已經把光圈設置為f/22,所以相機會讓快門速度減慢一擋。淺色的沙子會成像為「淺」色調。請記得在拍攝完成後,把曝光補償歸零,否則以後拍攝的照片都會增加一擋曝光。如果你不小心,自動的系統總是會自動的犯錯誤。
但是,當拍攝的畫面中存在幾個色調時應該怎麼辦?假設你想拍攝你的沙丘探險隊中同行的一個朋友。他穿著一件深藍色的襯衫站在沙丘上,並有相同的光照環境。你先把相機對著沙地,曝光補償轉到+1使沙子記錄為「淺」色,然後重新對著你的朋友構圖。這樣得到的結果正確嗎?當然不。當你轉動曝光補償+1時,你實際上是告訴相機把鏡頭指向的物體記錄為比中等色調淺一擋的色調。相機並不知道你已不再把鏡頭指向沙地。當指向深色的襯衫時,自動曝光系統會自動把襯衫記錄為+1擋的曝光,即「淺」色調。最終的照片會是怎樣呢?因為從「深」色調到「淺」色調相差兩擋,整個底片比正常曝光高了兩擋。所以你的底片曝光過度了。
其實你忘記了在使用自動曝光系統時一個必不可少的步驟。你應該在鏡頭指向沙地時鎖定曝光讀數。在你的相機上大概會有一個叫「自動曝光鎖」的按鈕(在有的相機上這個功能是靠半按下快門實現的)。首先對著你選擇的區域測光,根據需要調整曝光補償,然後要在重新構圖前鎖定曝光參數。有的相機可以保持這個參數並使用它拍攝若干張照片,有的相機則只能拍攝一張。再提醒一下,你需要仔細的閱讀你的相機的說明書。
如果你給你朋友拍攝時使用的是手動曝光相機,你就可以對沙地測光、開大一擋曝光,然後就可以拍攝你的朋友了。相機不會自己改變設置,因為在使用手動曝光模式時,你設置的參數就是你最終將得到的結果。但是在使用自動曝光模式時,相機會自動進行曝光補償並改變曝光參數,直到你去阻止它這樣做。
我們來進行一個小測驗:如果從對你朋友的襯衫測光開始拍攝過程,應該如何確定曝光參數?這樣的曝光結果和對沙地測光的結果有什麼不同?首先,襯衫是「深」色調的,-1擋色調。對襯衫測光,曝光補償轉到-1擋,然後鎖定曝光參數,重新構圖並拍攝。襯衫就被記錄為深色調。那沙地呢?它也會被記錄為正確的淺色調。如果你的曝光使一個色調成像正確,那其他色調也同樣會是正確的。對深色襯衫測光並把測光讀數減小一擋和對沙地測光並把測光讀數增大一擋所得到的光圈/快門組合的結果恰恰是一樣的。你只是從不同起點開始你的計算過程罷了。
我以前已經提到過,但現在還是再重複一遍:評價測光的工作方式和上面描述的是不一樣的。當使用評價測光時,你不能像剛才那樣進行曝光補償,因為你不知道評價測光計算的起始點在哪裡。它是否已經自動增加或減少了一些曝光?你需要在評價測光模式下對你的相機進行一些測試才有可能知道,而且不同品牌的相機,評價測光的工作方式也是不太一樣的。如果你拍攝一個主體是中等色調的物體,那評價測光模式可以工作的很好。但是,如果你在拍攝由一系列逐漸遞增的色調組成的非中等色調的物體,我敢打賭,當你在拍攝這一系列色調範圍的兩端時,你不會得到正常的曝光結果。所以你應該要學會的是,在什麼情況下可以相信評價測光,在什麼情況下要避免使用它。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認為自動曝光比手動曝光更難使用,因為你必須經常按下自動曝光鎖的按鈕以避免曝光參數被改變。當你的兩隻手要同時去細微的調整三角架的球台時該怎麼辦?在使用手動曝光時,相機會保持相同的曝光參數不變;而在使用自動曝光模式時,除非鏡頭依然指向原先測光的物體,否則曝光參數會被自動改變。
當然,在有些時候,自動曝光也是個很好的選擇。我個人認為光圈優先是最有用的曝光模式,因為在風光攝影和微距攝影中,我們需要始終考慮景深的大小。在這些拍攝情形下,最好是能夠選擇好合適的光圈f值,同時觀察相機顯示屏里快門速度被設置為多少。還需要注意的是,有時候你也要對曝光參數的選擇做一些折中,為的是避免風或被攝物移動造成的影響。
自動曝光最有用的一種情況是當你需要在變化的光線下拍攝的時候。例如,當高空有雲快速移動時,地面的光照強度會不斷變化,也許此時你正要拍攝雲彩下牧場上的草地和花叢。首先根據你的需要測光並調整好色調,然後讓相機來根據變化的光照強度調整曝光參數。此時你可以等待合適的時機隨時進行拍攝,因為你知道無論光線怎麼變化曝光都會是正確的。順便說一句,如果你的相機取景器上有擋住取景窗的眼罩,建議你一定要使用它,或者使用手或帽子遮住取景窗口,避免任何直射陽光從取景窗進入相機。因為有的測光表不僅會受從鏡頭進入的光線的影響,同時也會受從另一個方向,通過取景窗口進入的光線的影響。
從理論上講,似乎在拍攝鳥類和野生動物時應該使用快門優先模式,但是我幾乎從不這樣做。如果把相機設置為光圈優先模式,對應你設置的光圈f值,你會得到儘可能最快的快門速度。假設我現在想要拍攝在牧場周圍跑動的動物。如果我使用快門優先模式並把快門設置為1/250秒,無論光照條件如何,都會使用這個速度進行拍攝,但是鏡頭的光圈可能不得不自動減小以獲得正確的曝光。如果我使用一個最大光圈為f/4的鏡頭並把快門速度設置為1/250秒,當動物在雲彩的光影下跑動時,鏡頭可能會把光圈減小到f/4.5或更小。但是,如果我是用光圈優先模式並把光圈開到f/4,為了獲得正確的曝光,相機只會增加快門速度。在這種情形下,我寧願犧牲一點景深以換取更快的快門速度。
我使用快門優先模式的唯一情形是當我在明亮的太陽光下用閃光燈進行補光的時候。我的Nikon F5相機的閃光同步速度是1/250秒,因此我會把快門速度設置為這個值,讓相機對光圈f值進行相應變化。這是在日光下進行補光拍攝時,避免過度曝光的一個比較簡單的方法。例如,我曾經在Falkland群島上,在晴朗的白天拍攝在岩石上跳躍的企鵝。這些企鵝實際上是在大圓石頭上跳來跳去的,在這樣的地帶我被迫要手持一個80-200mm的鏡頭跟著它們移動。依靠著快門優先模式和把快門設置為1/250秒,我可以達到兩個目的:我可以保證快門速度不低於手持拍攝時容許的快門速度,並且可以保證閃光同步速度。
那自動曝光模式里的「全自動模式」或叫「程序曝光模式」又是怎麼樣的呢?就像我曾經說過的,對於任何嚴謹的拍攝任務,你都應該完全避免使用這個設置。這種模式下,相機會為你設置好快門速度和光圈大小,但是,對於你的拍攝環境,什麼是你希望的或什麼是正確的曝光,相機又如何知道呢?如果你必須花費心思去關注相機正在做什麼並且要不時的糾正它的選擇,那為什麼不從一開始就自己做出選擇,手工設置快門速度和光圈f值呢?不過我至少可以想到一些場合,在這些場合下程序曝光模式還是有它自己的用途。例如,我在東非拍攝的時候,我曾經把相機遞給我的司機兼嚮導使用,以便他們能更好的了解我在幹什麼。我喜歡的一個司機現在已可以對鏡頭焦距的選擇向我提出建議:「我們今天是不是應該用500mm的鏡頭拍攝?」當你想把你的單反相機變成一個傻瓜相機時,程序曝光模式也是很有用的,例如當你在拍攝小孩子的生日聚會時。在相機里裝上一些速度比較快的負片,在熱靴上裝上閃光燈,就可以連續開火了。其實仔細思考一下,對於這樣的工作,一台真正的全自動傻瓜相機也許會做的更好。
多重曝光
有時候你也許想在同一張底片上進行多次曝光。我這裡所說的多次曝光,不是指類似通過二次曝光把月亮的圖像合成到其他風景照片里的方法,然而要合成這樣的照片其實並不是件很難的事情。先按你的需要拍一張一般的風景照片,留出片空白的天空(天空的顏色越深越好)。現在,在不過片的情況下進行第二次曝光,這次是對月亮曝光,把月亮放在取景框中那片空白天空的位置。好了,你現在得到了一張有月亮的風光照片,但實際上那裡並沒有月亮。在兩次曝光時都不需要曝光補償。需要說明的是兩次曝光並沒有增加到達底片的光線數量,因為月亮的影像是落在底片上基本未曝光的一塊區域上。
使用這種拍攝技巧所引起的問題是顯而易見的。首先,絕大多數這類照片兩次曝光時使用的鏡頭焦距是不一樣的,拍攝風景是使用廣角鏡頭,例如24mm的,而拍攝月亮通常使用300mm的鏡頭。我們都看過很多類似的照片,總會感覺這種混合的透視效果有些不對勁。第二個問題是,照片里風景和月亮的光照方嚮應該是一致的,因為觀看者總會認為照片是在同一光源下拍攝的。但大多數「月亮」的照片不是這樣的。如果仔細看這些照片,你會發現許多照片都是一個明亮的滿月掛在側面光照的風景照片里 。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是滿月,月亮一定是在正面光照的條件下。絕不可能出現地面是側面光照,而月亮是正面光照,除非你有兩個太陽。使用這個拍攝技巧還會有另一個問題。因為拍攝月亮經常是第二次曝光,所以它多少會混合一些第一次曝光的顏色。把月亮二次曝光到微光下藍色的天空時,你會得到一個被染成藍色的月亮。這其實一點也不好。
上面所說的技巧不是我這裡要討論的。我所說的「多次曝光」是指在同一底片上對相同的取景畫面進行多次完整的曝光,也可以叫分層曝光。例如,你也許想拍攝花朵在風中搖擺的多重畫面,或是想拍攝流動的水中不同的閃光。你需要先查閱相機的說明書,看看如何在每次按下快門後保持底片不過片。在比較新的機身上,你可以精確設置在進行了多少次曝光後再過片。在另一些機身上,你必須在按下快門前按住某個按鈕或扳手才能不讓相機過片。
如果你使用的是老式的機械相機,現在就來介紹一下進行多次曝光的過程。在拍攝第一張之前,先輕柔的往過片方向拌動過片扳手,直到你感覺底片已過片到頭。不要力量太大,你只需要保證底片能平整的過片到位就可以了。現在拍攝第一張,然後按住過片扳手使它在原來的位置不能轉動,按下回片釋放鈕(譯註:機身底蓋上的那個小疙瘩),然後再慢慢的給快門上弦。重複上述的動作就可以進行多次曝光了。(譯註:我在我的鳳凰205E上驗證了這個方法是可行的,雖然205E已經有多次曝光的功能。注意在給快門上弦時一定要按住回片釋放鈕不放。)
問題是,如果在一張畫面上又繼續拍第二張,如何確定最終的曝光結果是否正確呢?最好的同時也是最簡單的方法是使用擋位的方法。還記得一擋被定義為某個量的一半或一倍嗎?如果你進行2、4、6、8等等成倍數的多次曝光,那可以使用下面所說的方法計算曝光量。使用測光表按正常情況得到一個曝光讀數。例如你的曝光是1/30秒和f/11。請問1/60秒的快門速度加多少可以得到1/30秒呢?答案是兩個1/60秒。所以,如果你打算使用一張底片對同一個取景進行兩次曝光,每一次曝光都是1/60秒和f/11,那你最終就會讓數量正確的光線照射到底片。一個1/30秒的曝光等於兩個1/60秒的曝光,或者是四個1/125秒,或者是8個1/250秒,或者是16個1/500秒,或者是32個1/1000秒,等等。這些多次曝光的曝光量總和與一次正常的曝光是一樣的。
雖然我認為這是最簡單的方法,但你還可以通過其他的方法來達到同樣的結果。先用測光表得到一個讀數,然後根據計划進行的曝光次數收縮光圈到合適的位置。這個方法對提供1/3擋快門增量的相機來說是最簡單的方法。對於兩次曝光,把正常的測光讀數減小一擋。對3次曝光,每次曝光量比正常的測光讀數減小1 2/3擋。對4次曝光,減小2擋;對5次曝光,減小2 1/3擋;對6次曝光,減小2 2/3擋。對8次曝光,減小3擋;對16次曝光,減小4擋;對32次曝光,減小5擋;對同一畫面進行64次曝光,要減小6擋。
第三種方法是把底片ISO值加倍,倍數和你打算進行的曝光次數一樣。把相機的ISO值設置為這個新的值,然後測光,就可以對同一個畫面拍攝選定的次數了。使用修改ISO值的方法的優點是,可以讓你進行奇數次曝光,而不必是倍數。假設你想進行5次曝光,並且是用ISO100的底片。把相機的ISO值改為500,然後測光、開始拍攝。一個陷阱是,你必須記得在拍攝完後把ISO值改回正常的設置,否則你後面的底片就全毀了。我習慣於在拍攝時大聲數出「2、4、8」,而不是去修改相機的設置。即使相機不給我製造錯誤,我自己也經常出現很多錯誤。
長時間曝光
現代相機都有很靈敏的TTL測光表,即使在非常暗的光照條件下也可以給你提供測光讀數。但是,你必須清楚的是,隨著曝光時間的增加,光圈和快門之間的互易關係不再是正比的關係。你已經知道了,在正常的光照條件下,調整一擋光圈同時需要調整一擋快門,依此類推。但在低光照條件下,底片對光照的反應不再和正常情況時相同。這就是我們稱之為「互易關係失效」的現象。每一款底片都有各自不同的特性。
所有的底片都在一個特定的光照強度範圍內能夠正確的工作,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正常的工作條件。在這個範圍之外進行拍攝時,必須根據底片化學反映的改變而修正曝光參數。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當在低光照條件下進行長時間曝光時就要進行這樣的修正。當使用非常快的快門速度時,底片也會出現互易關係失效,在使用非常短的閃光燈時間時也會出現,但在野外攝影時幾乎很難遇到使用高速快門的情況。所以我們最關心的還是在長時間曝光時應怎麼做。
當你在低光照環境下拍攝時,和正常拍攝時一樣,第一步先測光,然後調整合適的色調。幾乎所有的現代相機都提供長達30秒的慢速快門,而且正常情況下你的測光表也會在需要的時候給出最慢速度快門的讀數。然而,如果你的相機在低光照條件下不能給出測光讀數,這裡就教給你該如何做。
無論你使用多大的光圈,測光表都會給你一個測光讀數。我們假設這個讀數是1秒和f/2.8。等效的曝光參數有哪些?現在,這個問題對你來說應該非常簡單了。1秒和f/2.8等效於2秒f/4、4秒f/5.6、8秒f/8、16秒f/11,32秒f/16、以及1分鐘(其實應該是64秒,但是差別已很小)f/22。你所需要做的只是根據正常的互易關係計算出結果。根據你的需要選擇光圈f值,然後設置相應的快門速度。
但是,當你使用的快門速度大於1秒時,你就應該考慮你使用的底片在互易關係失效時的特性。如果你使用正常的曝光值進行拍攝,你會發現拍出的幻燈片會非常暗。因為在低光照條件下,底片的反應速度變慢了,你必須增加更多的光照以獲得正確的曝光結果。這個問題同樣會伴隨曝光時間的增加而出現,因此我建議通過開大光圈來增加光照,而不是放慢快門速度。
事實上,你會很少遇到使用非常非常長時間的曝光的情形。對於現在的底片,我懷疑你永遠也不會使用大於10或15秒的快門速度進行攝影。如果你發現你個人的攝影工作要使用幾分鐘長的曝光,請你務必先進行一些實驗並進行精確的記錄。很可能你最終會使用一些很特別的曝光時間,例如10分鐘或1小時。保持這些工作越簡單越好。對我們其他的人來說,記住底片有互易關係實效這個特性並能夠進行適當的修正就可以了。
對於一些底片,長時間曝光會使底片偏色,所以必須使用濾光鏡進行調整恢復原先的色平衡。在下面的表格里我忽略了偏色現象。對於中性的照片,我傾向於使用Astia或Sensia底片,這兩種底片在曝光30秒時會有輕微的偏暖色調,我也會使用E100S,它也有相同的偏色結果,但是曝光時間不要長到1分鐘。使用中性的底片意味著在拍攝時不會使用色彩補償的濾鏡。那些濾鏡是為一些很少遇到的特殊的拍攝目的而準備的,所以如果不是必須使用它們,為什麼要帶著它們自尋煩惱呢?在偏色比較少的底片里,Kodachrome25底片是另一個很不錯的選擇,儘管它的速度比Sensia和E100S整整慢了2擋。
附表:這裡是對不同底片使用長時間曝光時的一些建議。需要說明的是,表格中以「+」表示的數字表示你需要增加幾擋的曝光。例如,如果你想給f/16時的曝光增加「+1 1/2」擋,請把光圈開大1 1/2擋到f/8和f/11之間。當然,現在你的測光表會顯示曝光過度的指示。不要理它,因為測光表並不知道你對曝光進行了修正。
底片型號 |
1s |
2s |
4s |
15s |
30s |
Velvia |
0 |
0 |
+1/2 |
+1 |
N/A |
Provia |
0 |
0 |
0 |
+1 |
N/A |
Astia/Sensia |
0 |
0 |
0 |
0 |
0 |
Kodachrome25 |
0 |
+1/2 |
+1 |
+1 1/2 |
+2 |
Kodachrome64 |
+1/2 |
+2/3 |
+1 |
N/A |
N/A |
E100S/SW |
0 |
0 |
0 |
+1/2 |
+1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