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攝影技藝.彙編(2)

第一課 攝影的入門與學習   中部地區,最近接連的有兩個初級攝影研習班開課,整個學程內容的規劃幾乎與先前一樣,可是參加研習的人數依然相當踴躍,重修的學員也不少,使主辦單位感到很訝異。由於筆者均擔任第一堂的入門課程,事先均被知會這種現象,並且交換意見:該如何使初學與重修的同好,均能同時獲得有效的學習成果,由此似乎也可感受攝影學會的辦學用心。  其實這種現象普遍存在於學習〝藝術創作〞的領域,不足為怪。一般而言,願意花錢與時間前來學習的人,可以確定他們對於理論的求知慾望比較高,而攝影是一種多元化的輔助工具,從學習需求加以分析,大致上可以劃分為下列五種類型:1、為製作教材而攝影2、為紀錄而攝影3、為休閑而攝影4、為謀生而攝影5、為藝術創作而攝影  因此,在踏進攝影界的時候,必須先有一份需求認知,如果是前面四項的話,頂多數月至一年的時間,相信任何人均能達到學習的目標,因為這僅涉及技術層面的問題。這種現象常見於一般攝影初學者,於歷經第一階段學習之後,均有明顯的入門技術成效,可是當詳加分析其內容,不難發現絕大部份仍停留於模仿或拷貝的技術層面,還談不上〝創作〞。何謂創作任何一種藝術的可貴之處在於〝創新〞。所謂的創新是指:一位藝術工作者必須「熟練」本門所有的技巧、表現以及相關的藝術表達方式。之後融入作者個人的『內心思想、感覺』,然後創造出『前所未有、前所未見』的嶄新感覺、視覺或聽覺 ( 音樂 ) 效果。以攝影藝術而言,不論任何題材、任何方式 (寫實或寫意),它的創作還需具備合乎攝影的光影,視覺與表現等邏輯條件。譬如:以個人近二十年所涉獵的各項題材之一「鳥類」生態而言,目前的相機已經達到全自動的功能;對焦、曝光、全自動,配合超遠攝鏡頭以及高速連拍馬達,只要在短時間之內稍微了解相機的操作之後,幾乎任何人均可能成為生態攝影高手,可是這僅僅切入紀錄的表象層面而已;此外,『走在鐵軌上面散步的情侶』、『鹿港天后宮迴廊下休憩的老人』、『花壇老樹的晚歸』…這些常見的畫面也僅能歸類於習作或模仿。如果談創作的話,那麼前面所述各項條件不能缺少。如何創作首先需要百分之百的把技巧 ( 操作與表現等學理 ) 完全融會貫通,然後將所有技巧元素溶入於個人獨特的思維,如此才能達到收放自如的地步。熟能生巧、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這些均為〝創作〞的寫照,通常剛接受初級入門訓練時,那怕是上課時全神貫注並且勤作筆記,在吸收上絕對無法達到百分之百,這是因為攝影除了課堂的學習之外還有實際的臨場操作,當理論與技術無法和『創意』產生平衡點時,隨即面臨創作的瓶頸,才有所謂的「看山不是山」現象。此時再度迴流學習正好可以有效的抒解困境。何謂重修與學識的求知相似,一般人對於非個人興趣的科目,或許要求比較低,可是面對喜愛的科目,相對的要求就比較高。如果要當做研究或創作的話,就應該以百分為追求的目標,因此重修是必然的。根據個人多年來的經驗,曾經在攝影學會待過一段時間,或是上過初級班的學員,在重修整個學程當中,如果不得要領,那麼進步有限,甚至於可以用毫無進步來形容;反觀從未接觸攝影的學員,不僅有明顯的進步,甚至於有些超越這些老手,當然他們的學習方式必須正確:一、勤作筆記,二、勇於發問,三、認真演練。可是當他們再度重修時,往往也會患相同的缺失,不是忘了先前這些特質,就是重修的要領有誤,最後還是阻礙了進步。如何重修 如同前面所述,如果要把攝影當成創作來看待的話,那麼在技巧方面絕對要百分之百的吸收,當然這是不可能的目標,因此才有所謂的『藝術創作是一條永無止境的不歸路』,譬如:前輩攝影大師郎靜山先生,到百歲時依然在從事攝影創作。名畫家畢加索、張大千,在八、九十歲時仍然創作許多不朽的名作。可是該如何學習呢?那麼當您在做第二、第三次???重修時,唯有把自己先前所暸解的暫時擺在一邊,把自己當成一位初學者,一切從〝零〞開始;不能夠存在著這些我懂、那些我會的心態,否則很可能會錯過一些細節或關鍵性的問題,如此一次又一次的累積。譬如:好友林家祥先生的「攝影表現技巧」,以及個人曾經做過的筆記,每當經過一段時間,總會再度的詳細閱讀一遍,每次均採用重修的方法。均能或多或少的感受到自己的成長與進步。此外,攝影的創作工具,長久以來一直隨著科技的腳步研發與改進,創作方式的修正與改變時常發生,隨時要有學習新技巧、新觀念的準備。第二課 相機的分類  相機是如何形成的呢?是在一百多年前所發明的。其實就是利用一個不透光的黑箱子(機身),再在暗箱前中間處挖一個小小的孔,就可以呈現影像,但清晰度不佳。若在暗箱的小孔上加裝一個可以控制透光量大小與時間快慢的器材,再加上光學鏡頭,就能使影像更為清晰明亮,稱之為「相機」。  相機種類有如大型蛇式相機與特殊用途的相機如拍立得(現影)相機、立體相機、復像式相機、旋轉相機(現改稱「搖頭」相機)、水底相機、寬景的相機,針孔相機、110相機、120相機、135相機、雙眼相機、單眼反光相機、APS相機、立可拍相機、數字相機…等。相機種類分為大、中、小以及迷你型相機:  ●大型相機(4"X5"、5"X7"、8"X10") :此大型(底片幅面大)蛇式相機為建築、工商業攝影及要求高品質的玩家所使用,體積較大,操作較難學,攝影棚和室外也多有人使用。  ●拍立得:馬上拍馬上可以看,大、中型與135都有。  ●110中小型相機4X4cm:目前已買不到四公司與膠捲。  ●120中型相機(645、6"X6"、6"X7"、6"X9"、612、617、619、624):使用於婚紗攝影;612、624特用於團體或長幅風景。  ●135小型相機(24X36mm):分為單眼、雙眼、傻瓜式、APS 3、立可拍、數字相機等。第三課 活用濾色鏡!  大部份的黑白菲林,尤其是業餘使用的卷裝菲林,都是對藍光較為敏感。所謂敏感,就是對藍色光線感受較快。譬如拍攝的景物共有紅光、綠光、和藍光三種光線,經過測光表測量,用f11光圈,和1/125秒快門,菲林對藍光感受較快,對綠光感受較慢,拍成的照片,就是綠光部份較暗、較深色,而藍光部份則較白,較淺色。所以對藍光敏感是相對的說法。  業餘使用的卷裝菲林都是叫做全色片,對任何色素都感光,但對綠光感受較慢,對藍光感受較快,這是正常的情形。所以拍攝風景之時,樹葉的色調一定較深,而天空的藍色一定很淺。往往看來一片蔚藍的天空,拍成照片是一片淺白,毫無趣味。  想使藍色天空在照片中有較好的效果,也就是顯現出較深的色調,我們就需要一個黃濾色鏡片。黃濾色鏡可使天空的藍色成為中灰色,恢複眼睛觀看景物時的那種效果。我們的眼睛觀看景物時,覺得天空的藍色並不比樹葉的綠色深去多少。如果拍出來的照片,天空部份色調太淺,那照片的效果就是不自然的。  如果用深黃的濾色鏡加在相機鏡頭前面拍照,那天空的藍色會變得更深。用橙色濾鏡,甚至紅濾色鏡加在鏡頭前面,天空的藍色在照片中會變成黑色一般。這因黃色玻璃對藍光有阻隔作用,減少了藍光進入鏡頭的份量,也就是等於減弱了藍光對菲林的敏感度。這樣在照片上,這部份就顯得較深色。深黃鏡,橙鏡,以及紅鏡,由於顏色一步步加深,對藍光阻隔的作用也一步步加大。所以到了紅鏡,藍色光線差不多全部被阻隔掉,於是拍成照片就成為黑色了。這完全是一種光學作用。  有人說,用了黃濾色鏡就可以拍出白雲。事實上黃濾色鏡對白雲並無影響。如果天空根本沒有白雲存在,不管用黃鏡也好,紅鏡也好,永不會拍出白雲來的。但如果天空原本有白雲,拍照時不加濾色鏡,天空的藍色部份淺白,而白雲自然也是白的。用淺白來襯白,那白雲一定不會顯著的。如果我們何用黃鏡或橙鏡,將天空的藍色部份變成中灰或深灰色。用較深的灰色來襯托白雲,白雲自然就會顯現出來了。如果用紅色濾鏡拍攝,用黑色的天空來襯托白雲,白雲就更為突出,很像暴風雨的前夕一般。  所以濾色鏡對白雲並無影響,它影響的只是天空的顏色。襯色較深,白的就更為顯現。正如我們覺得黑人的牙齒十分潔白,這完全是因為黑人的皮膚深色之故。所以如果天空沒有藍色,或藍得很淺淡,那就算用濾色鏡也起不了阻隔作用,拍出來的白雲還是不會顯著的。  所以加什麼濾色鏡來加深天空的顏色,一方面要看自己的要求,一方面要看天空藍色的深淺。天空藍色淺,就要用較深的濾色鏡,天空藍色深,就可以用較淺的濾色鏡。自己要求天空較深色,用較深的濾色鏡。 如果不想天空太深色,就要用較淺的濾色鏡。至於一般情形,二號黃濾色鏡(即中黃鏡)可使正常藍色的天空獲得接近中灰的色調。  黃鏡還有隔除霧氣的作用,這可以使拍到照片上去的遠景有比之眼睛所見的具有較清楚的層次。天空中的霧氣主要是藍色光線和紫外光線的成份,黃鏡對於藍光和紫外光線都有同等的隔除作用。如果想遠景有更清楚的表現,可用深黃鏡、橙鏡,以至紅鏡。這些濾色鏡對霧氣的隔除有更大的作用。  紅鏡和橙鏡對於人像一般不甚適宜,它使皮膚顯得毫無血色,而嘴唇也會太蒼白。黃鏡則要因人而用,對於膚色淺的人會顯得蒼白,但對膚色深的人則可以將膚色略為減輕。  在戶外拍攝特寫人像,想天空具有中灰色調,臉孔的皮膚較有質感,可用綠鏡或黃綠鏡。綠鏡而且可以減輕樹葉的色調,使照片有較豐富的層次。所以綠濾色鏡對於風景也是十分適宜的。  如果拍攝之時感光準確的,彩色菲林對於景物顏色的再現,比之黑白菲林有更大的真確性。所以彩色菲林是無須要採用這些黃、橙、綠的濾色鏡的。至於遠景霧氣,那就不論黑白或彩色菲林都同受影響。  為了這個原因,所以又有紫外光鏡,或者是霧氣鏡(也有叫作霞霧鏡的)。霧氣鏡對於彩色菲林和黑白菲林都是有用的。它可以隔除霧氣,使遠景較為清楚。它同時可以使彩色菲林有較暖的色調,消除陰影部份的藍色影調。在戶外的遮蔭地方,或者在雲翳天色之下,受不到太陽的直接照射,主要是從藍色天空反射下來的光線。這時候的光線就偏近於藍,拍出來的臉孔會帶青色,如果加一個霧氣鏡,就可以清除這種不悅目的藍影調。  所以在鏡頭前經常套一個霧氣鏡是不壞的主意,它對黑白或彩色都有好處,而且也可以有保護作用,避免意外的碰傷鏡頭。  至於消除玻璃窗或水面的反光,則有偏光鏡。偏光鏡對於黑白和彩色菲林也是同樣有用,因為它是純灰色,並沒有顏色的,不會影響菲林的色彩。使用偏光鏡要留心它的角度。眼睛貼近鏡頭位置,偏光鏡放在眼睛之前旋轉,當看見景物的反光點消失,就照著當時偏光鏡的角度套上鏡頭。如果角度改變,反光點就不能隔除。  除了霧氣鏡和淺黃鏡之外,大部份的濾色鏡都有顏色,使透入鏡頭的光線減弱。所以必須看顏色的深淺,相應增加感光時間,不然就會拍到感光不足的底片。至於增加多少時間,則是根據「濾光率」來計算。這些濾光率,每隻濾色鏡新買之時都有說明書說明的。有些廠家還將這個數字刻在濾色鏡的外沿。  假定濾光率的數字為2,拍照時就要用兩倍的感光,即照測光表測量的開大一級光圈,或者是撥慢一級快門。當數字為4時,即要求有四倍的感光,亦即是開大兩級光圈,或者是撥慢兩級的快門。數字為3時,即要撥大一級半光圈。數字為8時,則是三級光圈。各種濾色鏡的濾光率數字列寫如下:中黃2 黃綠2 深黃4 橙色4 綠色6 淺紅4 深紅8 偏光鏡8或4      拍戶外景物,因為日光、天空與膠捲的關係,相機上必須加上濾色鏡(Filter)才能夠達到人們看到的深淺程度,使照片上有細緻的紋理,豐富的色層。例如藍天白雲,非常醒目,如不加濾色鏡頭則底片雖有影像亦無法放出。通常用一個二號黃濾色鏡或黃綠濾色鏡,就可以使所攝成的照片和人目所直接見到的深淺層次相近似。所以要改正底片所攝照片的色調,則必有賴濾色鏡的幫助。濾色鏡有紅、橙、黃、綠、藍各種,每種又有一二三號深淺不同,使用起來效果也不一樣。  濾色鏡的構造與形式,過去種類很多。如用兩片光學玻璃加膠而成,或半邊白,半邊黃綠等,現在多不適用。現仍以光學玻璃加上藍膜,或褐膜(coating)為通常使用品。濾色鏡應該經常保持清潔,擦拭時小心,不用時宜放在乾燥地方。  使用濾色鏡後,對曝光時間的影響很大。除了單眼有自動測光表的可以不加顧慮外,其它相機使用時須按照出廠的說明書研究清楚,然後使用。因為各國廠家所出器濾色鏡的顏色深淺並不一致。  有的濾色鏡是用膠片做成的,顏色的種類很多,可配合於各種特殊用途。目前只有拍電影時使用。至於放大黑白或彩色照片所使用的濾色鏡,則各成體系。因為膠片濾色鏡片不太耐用。  偏光鏡(Pola-Screen)有兩種作用,一是減少被攝物體的反光,增加層次。如果拍攝商店櫥窗內的物品、瓷器、水面、鏡框等,都需要加上偏光鏡轉到適宜的位置去拍攝,就能將反光吸收而把目的物拍的清清楚楚。第二,無論黑白或彩色攝影,都可以用偏光鏡而使天空加深又不影響其它色調。不過使用偏光鏡要增加曝光時間二倍至四倍。  柔光鏡(Diffusion Filter)的作用是使照片發生柔和及散光的效果。拍攝半身人像及風景照片往往用柔光鏡頭來增加藝術氣氛。用柔光鏡光圈放得愈大則效果愈顯著,反之則效果愈小。在鏡頭上加上柔光鏡,其作用是使高光部份的散光,散向深色里去。如加在放大機上亦可使照片有柔和散光作用,但是其作用則是照片上的黑色部份有黑色散光向淺色里去。  減光鏡(Neutral Density Filter),是把高速的膠捲感光控制到適宜的程度。因為膠捲速度很快,在強烈的光線之下,往往曝光過去。使用紅、綠濾色鏡,雖然也可以控制膠捲的速度,但顏色的濾光鏡,會影響物體的反差和色調。所以減光鏡實在是控制膠捲速度的有效工具。這種減光鏡深淺種類很多。我們通常應用上祇需二倍或四倍就可應付了。第四課 什麼是藝術生活照片  生活照片可說是人們拍攝得最多的一類題材了,但同是生活照片,卻又有普通和藝術的兩類。普通和藝術的生活照片有什幺分別呢?◎普通的生活照片是:(一)對時、地、景物,都不太細加選擇。(二)不甚注意採光、角度、構圖等技術問題。(三)祇要當時的情形紀錄下來,不計較美的條件和效果。(四)隨意按動快門,對人物的姿態,不甚講究,大都是呆望著鏡頭或左顧右盼。(五)不拘論「照片質素」。◎至於藝術的生活照就不同了,它在拍攝時應注意的是:(一)有豐富的生活真實感,而又不能缺乏美的因素。(二)對人物的神韻、面部的表情、個性的刻劃,都有充份發揮的機會相透徹的描寫。(三)一舉手一投足,都可影響到畫面的優美,在拍攝時須小心照顧和提示。(四)對被攝者的姿態、輪廓、肥瘦、高低須很留心,以求盡善盡美,勿犯「變形」之弊(用誇張手法者除外)。(五)彩光要柔和細膩。側光、對光或平光都可用,祇要運用得宜。不過通常以采四十五度至七十五度角的斜光較佳。陰暗面有時要借重閃光燈或反光板的輔助。(六)要合乎構圖學的基本原則。(七)人物不論多少,畫面上務求「均衡」。(八)主體的動作和視線,要有清楚的交代。(九)光圈大小,必須靈活調用,切勿祇用細光圈。(十)生活方式和背景的襯托,要配置得合乎情理。從形式上來說,普通的和藝術的生活照片的不同處就如上面所述,即能給人美感的照片就是藝術照片,反之若只是紀錄式的,就是普通的生活照片了。  除了形式外,內容的美當然是更重要的了。

第五課 『黑白』攝影要領  每一位業餘攝影者,要踏入攝影藝術時,必須由基礎開始,按步就班地來,先要了解構圖、主題、採光這三項要素,還要多觀摩、多問、多拍,不斷地充實自己,是影藝進步不二法門。黑白相片只有二色半之色調,但卻能表現出涵義、生命感,使人覺得百看不厭。所以黑白攝影值得同好研究發揮,器材經濟實惠、簡單易操作。當然最好是自己沖放,全部過程由自己掌握,隨心所欲地表現出特有的風格。攝影前輩郎靜山大師近幾年來之回顧展及攝影展,全部都是黑白集錦作品。拍結婚攝影時,每對新人也都有拍黑白相片,而黑白膠捲也可用彩色相紙沖放成單色調相片。膠捲選擇性質膠捲沖洗要領:135膠捲微粒子專用藥水沖勿用120膠捲粗粒子藥水沖膠捲反差,濃度要正常。膠捲盒之說明:注意製造日期、感光度及其它有關之說明。膠捲種類:黑白膠捲、黑白正片、紅外線膠捲、色盲片(拷貝片)彩色藥水沖專用黑白膠捲。黑白攝影技巧: 1.拍攝人物:   適用長鏡頭及大光圈,景深短能使背景單純化,較具美感,男女老幼都是攝影題材。光源之應用以早上10點以前,下午4點以後之逆光,攝影表現最佳。勿在太陽直射時拍。 2.拍攝風景:   適用短鏡頭及小光圈、景深長能表現其深度感,光源以斜光45度拍攝較有立體感。濾色片之用途: 紅色(R):表現最強烈,高反差之對比,以拍攝藍天白云為多,對紅色景物能顯現淺色。 橘紅色(O):能使風景層次分明,影像清晰顯現,如汽車之霧燈、高速公路路燈、都用橘紅        色來消除霧氣。 綠色(G):光線較弱時使用,對於人像、山水等較能表現,尤其對於綠葉能清晰顯現。 偏光鏡(PL):可用來消除或降低櫥窗玻璃、金屬及水波之反光。 攝影構圖:是繪畫、雕刻、圖案、攝影以形、塊線等為美好的表現手段。初學攝影時,往往容易產生茫然,不知所措。所以一定要先學好攝影構圖。構圖基礎有下列幾種: 1.美的分割(黃金分割):如水平位置大約1/3上下,作為美的分割。 2.三角形的構圖和V字形最常用。 3.水平線、垂直線的構圖。 4.S字型、Z字型:路、人像。 5.左右同型的構圖:均衡的美感,是一種對稱照片,如樹林、建築之拍攝。 6.反差色調的配合:正常色調、黑、白、灰色皆適當,為一般攝影基本條件。寫實攝影法:  1.主題突出:利用畫面內人、物的大與小、近與遠、實與虛、明與暗的對比,位子定點的穩定性,來達到主題之突出。 2.畫面簡潔統一:採取能舍則舍的原則,遇到複雜場面和景物盡量化簡,力求統一畫面。 3.攝影理念:「不要一下子就要拍下整個世界,而應從簡單的事、物拍起」。最平實的就是從生活周遭人、事、物著眼。黑白攝影不比彩色攝影之色彩豐富,所以必須參照上面所述各項原理拍攝,方有優良的作品。  4.暗房的技巧及機會快門等運用。黑白膠捲構造與種類: 一、膠捲之構造:  1.基板層式:(1)玻璃(2)膠片。  2.乳劑:(1)膠(2)銀鹽。 二、膠捲之感色性:  1.正色性膠捲:對藍色、黑色、綠色感光、紅色不感光,為印刷方面及高反差相片之表現。  2.全色性膠捲:對紅、藍、綠、黑都感光,為一般大眾所常用。  3.紅外線膠捲:對各種顏色都能感光,但對不可見之紅外線放射感光,所以為軍事上常用之膠捲。 三、膠捲感光度:  1.A.S.A.(美國標準協會)50度、100度、200度、400度、800度。  2.DIN(德式)18度、19度、20度、21度、22度、23度、24度、25度、26度。  3.ISO:S、SS、SSS、其它:X(50度)、XX、XXX。 四、膠捲種類:  1.柯達KODAK新片T-MAX-100度、400度。   舊片Trix-400度。   PLOS-125度。  2.愛克發AGFA-100度、400度。  3.富士FUJI-100度。

第六課 淺談攝影構圖加法與減法之認識及運用  乍聞攝影構圖加法與減法,是否有一頭霧水之感,然而在攝影中真是有如此複雜,而需用到數學的加法與減法嗎﹖其實今天要跟大家來探討的是在畫面構圖中,所運用的加法與減法。攝影論及加法與減法構圖,其實它本來在攝影拍攝過程當中就以潛意識進行而不自覺罷了。  在攝影的領域中,我們可以把它粗略區分為二,即是商業攝影、業餘攝影兩種。而商業攝影如產品攝影(工商攝影),所運用的就以加法構圖為居多,而業餘攝影則以減法構圖手法為居多,當然也有兩法並存之例,以下則針對兩者之間的差異作說明。  加法 -大家都了解,廠商如有商品要作平面廣告,那就必須將商品交給工商攝影者,將立體的商品拍成平面作品而方便日後印刷。今天廠商交給拍攝者只有產品本身,而要如何在平面作品表現出產品的特性及美感,達到吸引消費者的目光進而加以採購商品,這便是工商攝影者須達成的任務,而工商攝影者此時拍攝應用最多的手法便是加法攝影。  現就舉個例子來說明:最近在電視上常有看到日本酒商作廣告畫面,廣告的主角是一瓶酒,而呈現出來的畫面是一瓶酒及擺在旁邊的,斟滿酒的酒杯,酒杯內有一大塊的冰塊的在一旁陪襯,看到這畫面真讓人忍不住想喝它一口。就廠商而言只給拍攝者那一瓶酒,而拍攝者為了畫面的氣氛營造及敘述,而在畫面上加了酒杯及冰塊,這就是攝影中加法的運用。另有一則廣告是我們電視畫面常看到的汽水飲料廣告,主角也是那一瓶汽水,拍攝者在畫面上汽水瓶身上加許多水滴,讓人感覺好似剛從冰箱拿出來的樣子,非常清涼可口,如此已達到吸引消費者的目光,這不就是攝影加法的應用嗎﹖所以原本沒有的事物,因環境、情境的需求,而需外加物品陪襯、強調、襯托,如此皆可稱為攝影加法之運用。但使用時須注意,外加的事物,一切之安排須合乎邏輯,絕不可患有違常理,格格不入及賓主不分,喧賓奪主之嫌。  減法 - 本法之應用較廣為業餘攝影者所用,因業餘攝影者常處自然現實環境中尋找主題,雜亂的周遭環境,不見與主題相呼應,所以拍攝畫面中的景物須有所取捨,那如此就須用到攝影之減法運用。減法之運用在強調突現主題,去除不相關有礙畫面視覺人、事、物,使觀賞者顯而易見主題的表現,立即感受到作者的表達之精神所在。在運用上如我們常聽見畫面中有電線杆、垃圾桶、白灰的天空、不相關的人、事、物…. 等等,都要加以去除。也如評審老師們照片評介中常提及之畫面,那裡裁去幾分之幾,如此這不就是減法之運用。  加法與減法其實也常須混合使用,如拍攝一兒童樂園中之娛樂器材時,除須捨棄周圍的電線杆、垃圾桶,欄杆之後,而畫面中沒有小朋友玩耍搭配也失色不少不是嗎﹖若能適切的加進安排小朋友進來,如此不就生動不少呢!而舍電線杆、垃圾桶,欄杆是減法,而加小朋友玩耍不就是加法,由此得知此兩法交互運用得宜,不失相得益彰之作法。  拍攝者如明了各中之道理,而加以融合運用,如此不失為構圖之準則。

第七課 認識自已的測光表   當你使用測光表之時,有沒有想到憑它那個小窗子,怎樣就能測到光的強度而指示出正確的曝光呢?  它主要包含三部份:攝影晶體(Photocell)將「光能」轉變為「電能」(或者,在鎘型晶體中則在電流信道形成電阻),一件紀錄儀器用電力單位和計算系統將電能表示出來,然後第三部份將光能,非林速度、光圈和快門速度等結合起來產生具體的曝光指示。雖然測光表有各種大小型式,但都是在相同的原理下工作的。  測光表是純粹客觀性的,它不可能自動配合你的攝影要求,所以你必須根據自已的要求而加以適當的運用,否則會得到錯誤的結果。所以了解測光表的問題,今天同樣的問題仍須用來注意那些自動曝光相機、或鏡頭後測光相機的。  你可能聽見過「測光角度(Acceptance Angle)」這個名詞,是指一個測光表測量一幅景物的闊窄角度,角度的闊窄一般是與標準鏡頭的拍攝角度相等;但事實上由於設計的不同,各種測光表的測光角度並不一樣。特別是所謂標準鏡頭的含義,今天已開始模糊。許多相機已用廣角性鏡頭來做標準鏡頭了。但內裝測光系統的自動相機,其測光角度總是跟固定鏡頭的拍攝角度相差不多。有些較闊些,有些較窄些。但不管怎樣,它總是測量「測光角度」內的平均光度。測光角度愈狹,理論上是測光結果愈可靠,但在實際使用時就要愈加小心。如使用一有疏忽,就會引致很大的錯誤。有些測光系統兼有闊的和窄的測光角度(前者稱為全面測光、後者稱為局部測光),不論角度的闊狹,測光表表示出來的都是該一定角度內的平均光度。  上述的測光表實是「攝影電錶(Photo Electric Meter)」,另有一種稱為「攝影表(Photo Meter)」的,並沒有晶體裝置。它有個像望遠鏡的設備用來觀看拍攝的景物。鏡內有一圓點可調整深淺色度,當圓點的深淺與題材主要部份互相配合(即同樣深淺)時,即能顯示出當時的準確曝光。這種測光表非常準確但卻相當昂貴。  攝影電錶有若干缺點必須記著的,當它露向強烈光線較長時間,會產生慣性。如轉向暗弱地方測光時,它就不能馬上起靈敏感應。反之,在暗黑的地方太久,轉向光亮地方時,它的感應也是同樣遲鈍。但過了一段時間,或者在正常情況下,這種慣性就沒有的了。至於氣溫的高低,如不特別厲害,那對測光表是沒有影響的。測光表的構造雖然相當堅固,但它的配件十分纖細,很易在碰撞中受損,晶體對色彩的感應跟肉眼的感應更為接近過非林的感應。我們要記著的,攝影電錶不管測光角度內大小,都是測量角度的平均光度。這是對能否正確地使用測光表是十分重要的。  (1)為測光表作水平平行方向測光.(2)為測光表上仰,測到過多的天空光線,引致曝光不足.(3)為測光表朝向地面,如不過份朝下,是獲致準確曝光的方法.(4)為測光表測量十吋外的灰咭(10),灰咭是12吋丁方;如果使用正確,這種測光方法是最為可靠的.天空(8)來的光線受灰咭表面反射,接受光線;它的測光窗要與題材同一方向,主光(17)和部份反射光(18)為直接光附罩(11)接受。(6)為「攝影表」的型式,可在相機位置使用。這種測光表可測量題材的任何細小部份.(7)為相機位置.(12)為題材的天空部份.(13)為題材的地面部份.(14)為題材位置.

第八課 大談"光線"、"色溫"和"風景"   光源不論是陽光、燈光及電子閃光,都是分別由不同成份的光譜組成的。光譜成份不同,光線的本色便有異。從肉眼看來,這三種光線都是白色的,但實際並不然。太陽的光線以肉眼看來只是接近於白色,而電子閃燈發出的光便偏藍色,鎢絲燈發出的光是偏黃色的。只由於肉眼有自我調節的能力,就覺得全都是白色光線了。當我們從陽光的環境走進鎢絲燈光照明的環境,初時會覺得燈光是偏黃的,但逗留時間長了,就不再覺得光線是偏黃的了。這由於肉眼的視覺神經已適應偏黃的燈光。  但彩色菲林,感應紅、綠、藍三種色光的乳劑膜,塗上片基製成菲林之後,其感應能力便不能加以改變。舉例說,一種彩色菲林製造時,如果是以太陽的光色為標準,那三層分別感應紅、綠、藍光的乳劑膜,其感應能力就剛好與陽光中含有的紅、綠、藍光的不同成份取得平衡。這樣拍攝出來的景物顏色,才會與在陽光下看見的相同。  又例如某種彩色菲林,是以鎢絲燈的光色為標準的,它那層感應紅光的乳劑膜就要減弱,感藍的乳劑膜就相應加強。這樣拍攝出來的鎢絲燈光下的景物才會有在陽光照明下的效果,也即等於具有肉眼矯正了視覺神經之後感覺到的效果。這因為人類習慣了在陽光下觀看景物,就自然而然的認為太陽光線照明的色彩才是自然的色彩。【註:日光型彩色燈片菲林的感色性能一般是以太陽加天空藍光的混合光色為平衡的標準,並非只以太陽光的光色為標準。自然,各廠商的平衡標準雖然都是以太陽和藍天的混合光色為標準,但由於所用染料及製造方法不盡相同,彼此之間仍有不同程度的差異。  換句話說,如果將減弱了感紅能力的燈光型彩色菲林用來拍攝陽光下的景物,拍出來的景物會全部偏藍。如果將三層乳劑膜的感色能力與陽光平衡的日光型彩色菲林用來拍攝鎢絲燈光下的景物,又會全部偏紅了。因此,彩色燈片菲林,有日光型,鎢絲燈光型和閃光膽光線型的分別。但彩色負片菲林,只有部份供專業用的才加以分開,給業餘人士用的都不分開(為了照顧業餘人士的非專業習慣)。這因為彩色負片菲林沖洗出來的是底片,要經過射印或放大的工序才成為照片,底片的偏色可以在放大加工時改變放大機光源的光色成份來加以矯正,出來的照片便會有正常的色彩。  彩色燈片菲林,沖洗出來就是正片,無須經射印或放大的程序,即是說再沒有加以矯正的機會,所以要分開製造用於不同光源的菲林了。  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同一張彩色底片,由不同的店家射印,甚至由同一店家但先後不同期間射印,都會有不同效果的彩色照片,就因為每次射印或放大時採用的矯正色光所含的光譜成份有不同之故。  英文有句話:「all color is light, all light is color.」這就是「色就是光,光就是色」的意思。在深不可測的海洋深處,沒有陽光,所有動植物都沒有顏色。一幅色彩斑斕的圖畫在墨黑的房間內,也同樣看不見顏色。  陽光照射著綠葉,綠葉將藍、黃、橙、紅的色光吸收了,只將綠色光反射出來,肉眼才見到那是綠色的葉。  紅、橙、黃、綠、青、藍、紫組成了光譜。紅的一端光色習慣叫作暖色或低色溫;光譜藍的一端習慣叫做冷色或高色溫。  光線與色彩的密切關係,已經表過,何以又和溫度有關呢?根據物理學的說法,將一塊純黑的物質,如鐵塊加熱,隨著熱力的增加,鐵塊會開始有顏色出現,最初是紅色,繼而是黃,到最熱時變成藍色。顏色與溫度有關,是由此而來的。  表示色溫高低的單位是K。陽光加天空藍光的平均色溫是5000-5500K。低於此的是暖色溫,高於此就是冷色溫。採用日光型或燈光型燈片菲林,應該先看一下說明文字,明由它的平衡色溫是多少。所謂平衡色溫,是指它適宜用於同樣色溫的環境下拍照。如果現場的色溫與菲林的平衡色溫有出入,理論上是要在鏡頭前加色溫濾光鏡,改變進入鏡頭光線的色溫,使與菲林的色溫取得平衡。  5000-5500K只是日間光線的平均色溫,但實際的日間色溫卻有很大變化。一般可以分為晨曦和黃昏、中午、日出和日落這三段主要色溫。晨曦和黃昏,是指太陽在升出水平線之前及沒入水平線之後,天際是一片黑,中午是指11時至下午3時這段,這段的天空藍光較強,因為空氣中的分子吸收暖調的長光波。如果沒有太陽光,色溫就嚴重地高了。但還要看白雲的多少對色溫的影響。天空最多紅、橙、黃色的,是日出和日落這一段,也是拍攝風景的人最喜歡出動的時段。  這三段,只是概略的從時間作出的劃分。實際上,日間的色溫還會受其它因素影響,變化甚大。例如不同的季節、不同的緯度、不同的海拔高度,以及雲、霞霧、雨雪等天候條件都會影響色溫起變化。此外,地面的水氣、空氣中的微塵、大氣中的紫外線都同樣會使色溫有不同程度的改變。  日出日落時的色溫為什麼會較紅呢?因為太陽的位置低,陽光要穿越廣闊的地面,冷調的短光波給地面的塵土粒子隔濾掉,肉眼見到的大都是暖調的長光波。又,落日的色彩往往比日出時的更紅、更濃,這因為早上人們還沒有開展勞作、地面較少塵土飛揚。而日落時分,空氣中累積了整天飛揚的塵土,其濾隔能力比日出時大了許多,日落時段的太陽就顯得更紅了。  我們的問題是,用彩色菲林拍攝風景,面對色溫這許多變化,怎樣辦呢?回答這問題,首先要明確自己用什麼材料,即用負片菲林還是燈片菲林拍攝。  用負片菲林的話。正如上文提及,射印和放大的工序可以將底片的色彩效果作一定程度的矯正,那是不必解決的問題。  如果是用燈片菲林拍攝,也不一定要在拍攝時非動用濾光片加以矯正不可。因為風景攝影,除考慮景色的取捨之外,還要表現景色的時間、季節及氣候等因素。一幅風景照片如果欠缺這些條件,那是沒有生命的風景。所以用日光型燈片菲林拍攝日出日落,還原出那些時段的暖紅氣氛是應有之舉。明信片的風景不受重視,就因為那些畫面看不出當時的時間、季節和天氣,景色沒有了生命之故。  當然,正午時分,色溫太高,那是要用色溫低的濾鏡降低藍調。這方面的控制和矯正,一方面要看實際的色溫情況,另方面就要看自己的想法和意圖,才好決定。  業餘人士,用彩色菲林拍攝風景,只要配備三個濾鏡也就可以勉強應付了。那就是紫外光濾鏡(UV或B1)用於一般郊外場合,天光濾鏡(skylight)用於中午、及早晚濾鏡(morning & evening)用於早晚時段。  如果對照片的色彩嚴格要求,或者是供專業用途,那就配備色溫表和一套暖色和冷色的矯正濾片。色溫表用來測量題材的色溫高低,如色溫比所用的菲林色溫偏低,就用冷色溫濾片矯正;相反,就用暖色溫的濾片矯正。這些專業知識,專業人士都知之甚詳,這裡不必贅述了。  用彩色菲林拍攝風景,除色溫問題之外,還要明白彩色菲林──特別是燈片菲林的反差,或者說是感光能力的寬容度。所以在猛烈光線之下,一定要加補光,否則的話,不是暗位太黑就是白位太白。

第九課 主觀攝影 v.s 感觸攝影  民國六十八、九年許,還祗是個人攝影的起步階段,當時多位攝影前輩均言:「畫意風格」傾向於表象的唯美;相對的「寫實風格」則較具內涵的表達。甚至有人說:「畫意」再拍五百年也一樣。為了這句話,個人將拍了二年,也是使我在初期,即獲得許多獎項的畫意作品,減少創作,轉而積極投入「寫實」,以體會「唯美的表象」與「寫實的內涵」二者之間,有何不同之處。   一年過後,果真領悟了畫意只是唯美的表象,但也不免質疑寫實若只以鄉土、民俗為主題材的單作,是否也只是另類的表象而已?並無法滿足所謂「內涵的深度感」。民國七十年左右,即開始試圖從這兩種風格之外,尋找另一種創作方向的可能性。   既然畫意與單作的鄉土民俗,都有可能淪為表象。當即思考,攝影是否應從作者本身的思想、情感著手,並將之投入作品中,才能呈現真正的內涵及深度感。這種想法便成為往後個人努力實踐及指導學生的目標與方向。其間林慶雲老師,將個人有此想法及感受的作品,解釋為「主觀攝影」。從此,個人就以「主觀攝影」這個名詞,冠在這類作品上。   如果,要來說明何謂「主觀攝影」?個人粗略認為:即是以作者本人的思想(價值觀)及見識(歷史的、人文的、社會的)為出發,並藉由聯想、象徵,將所見之事與物,融入個人的情感思惟,重新賦予作品新生命的表現方式。其中必須透過生活上共通性的認知,產生理性的生活化且合乎自然的邏輯性構成,才不至於變成各說各話與普羅大眾沒有交集。   由此,生活上共通性認知範圍的大小及能不能靈活運用聯想與象徵,已成為創作「主觀攝影」主要關鍵。而這些認知來自於每個人的學識、社會見聞及生活周遭的觀察,不但因人而異且無遠弗界,它與作者本身的歷史文化背景,對生長的土地關心程度有著密切關係,為使我影友更簡易理解,試將所謂「共通性認知」簡述於下(包含甚廣祇能簡述一、二是無法完整但僅供參考):  一、人類:    如紅髮藍眼為白種西方人、黑髮黃皮膚為東方黃種人…等。 二、民族:    中國傳統的風土習俗,如燈籠、錢幣、太極等的圓融思想;紅色的喜事、喪事的白色;中國人是『龍』的傳人…等。 三、國家(歷史):    台灣四百年,先民從唐山駕帆船冒生命危險過黑水溝到台灣,歷經滿清、日本、國民黨統治發生二二八事件;從過去的專制逐漸開放民主…等。 四、社會(現狀):    過去農業時代的斗笠、木屐,從草厝、木造房、紅瓦厝;到現代工商業社會高樓大廈的水泥叢林;從早期走私商品、毒品到現在的槍枝;政府的掃黃、特種營業趕出住宅區、向毒品宣戰、槍枝所造成社會的混亂,綁票搶劫及環保問題,倫理的錯亂…等。 五、宗教:    天主教屬西洋教派:尖形的教堂,窗戶常見多色玻璃、白色長袍、十字架、教堂鐘聲…等;佛教屬東方教派:黃色架裟、合十、光頭、卍字、圓形斗笠、行腳拖缽、阿彌陀佛…等;回教屬中東教派:白頭巾…等。 六、美學知識:    點、線、面、幾何圖形、色彩學,如:並行線的穩定,斜線的動感;圓形的合好、團圓、圓融,三角形的尖銳、方向感…;色彩的冷暖感及對色彩的聯想與象徵…等。  七、季節感:    春、夏、秋、冬的季節,所隱喻生、壯、老、病、死的生命周期循環,及春、夏、秋、冬各自代表的色系氣氛。   「主觀攝影」因為有了思想情感,較能有內涵的深度性;有了共通性的認知,能和觀者產生心靈契合;有了聯想與象徵,能使表現空間,更為寬闊。但又由於每個人的思想情感、認知、生活歷練及社會價值觀…等,均有所不同,對事物的感受必有差異,而這種差異逐造成作品的多樣性與個人的獨創性。  因此,在創作「主觀攝影」作品時,是對眼前的事物,心中先有感觸,才按快門。而作品之「題名」則是按快門之前的那些感觸情愫,擇用一適當之「字詞」替代。所以作品的「題名」在「主觀攝影」的作品中,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鑒賞者可試由「題名」切入,來探討作品背後作者心靈之深處。透過眼前的作品與作者產生共鳴,進而明了作品所欲傳達的內涵。果此,攝影作品將不再只是一幀看起來,很賞心悅目的相片,而是會說話的。    以上,以「思想情感」融入作品的「主觀攝影」,再印證中西美學的論點,其對藝術品的界定也是這麼說的:  一、從中國美學的『意象』理論:「言有盡而意無窮」,藝術創作就是要為,人的思想情感找到合適的形象化形式,而這個形式必須以表達「意」-—思想情感為最高目的。 二、從""西洋美術史""中『美術的意義』:…當我們提到美術品時,必然想到那是作者生活情感的造型表現,換言之,…並非只是胡鬧地或無意識之間的製作,而是具有生命的人類以某種意識而表現的物體,…美術的具體表現的美術作品可以說是:「作者透過意識的藝術活動,將其生活感情以形體表現出來的東西。」 三、「台北攝影」87年9月號,邀請師大袁金塔教授主講─『藝術創造想像力的探討』一文:…   所有的藝術創作,都必須加入創作者的思想情感,才可能成為藝術品,…作品的內容要提升,就要在其中加入作者本身的知識,和對時代的感受、生活的體驗…從人類文化的歷史切入,…落實生活去體驗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至於在各種藝術創作品中,最重要的是你能把對土地的關懷,以及對台灣文化的情感,講出來才是最重要的…。  以上是否可以證明「主觀攝影」的作品符合了成為「藝術品」的基本條件?而個人倡導「主觀攝影」並非認為它是最好的,而是它好象與所謂「藝術作品」接近一點,或許是進入藝術攝影創作的墊腳石。

作者:嚴淑絹(作品轉載自望角攝影藝術研究會出版─『寄語』藝術攝影集)   (作者建議讀者先將上面這幾張作品認真的看過,體會作者表達的意涵,再來看本篇內文,以建立自己的觀點。)從前期台北攝影會刊里,「主觀攝影」的論述文稿中可知,作者所謂的「主觀」並非偏狹的,而是具有開闊思考的「主觀」,它所運用的創作思考是屬於「在地性」的生活體驗、情感及價值觀…等,即「文化」的思想體系。   「感觸攝影」是作者所尊崇,對「思想、情感」方面攝影表現有極深度修養,目前正在全台舉辦巡迴個展的—『謝震干』老師,於1982年間也是全台巡迴個展中所提出。「感觸」何來?設若吾人對某一事務有所「感觸」,其根源無非是源自於在這塊土地的生活體驗、情感及價值觀…等的引發。因此,作者在1999年4月,中華攝影教育學會年度大會中發表「主觀攝影」時也表示:如今想來「主觀攝影」與「感觸攝影」有其異曲同工之處,就是會說話的照片。是故,如欲儘速理解「主觀攝影」或「感觸攝影」其以「內在」深度意涵為主要表現的攝影方式,建議您不要錯過參觀『謝震干』老師,本次「感觸攝影」—「神的話」,全台巡迴展的機會當面向他請益。   「藝術即生活,生活即藝術。」這是一句眾人耳熟能詳的詞句。我們的攝影人,是把它當作一句普通的文辭,還是都有深入的體悟。前期「主觀攝影」的內文也提到,美術史上所定義的「美術的意義」是:…當我們提到美術品時,必然想到那是作者生活感情的造型表現,換言之,…是具有生命的人類以某種意識,而表現的物體,…總之,美術的具體表現的美術品,可以說是「作者透過意識的藝術活動,將其生活感情以形體表現出來的東西。」。因之,美術品創作的「因子」來自認真的生活,加上對環境事務的關懷及反省的能力。   如上,試問讀者朋友,「主觀攝影」與「感觸攝影」作品的創作理念,是否正符合所謂「美術的意義」里「美術品」的條件。    前面這幾張作品是嚴淑絹小姐於1993所發表系列作品的部分,作品題名為「現代兒童」(您認真的看過上面那幾張作品,體會作者每一張表達的意涵?)。據作者對這套作品的簡略感想為:二十一世紀的主人翁,被定格的孩子,父母的心肝寶貝。大人到大世界去打拚討生活,將設限的小世界交給了孩子,孩子在沒有選擇之下,接受電動聲光,品嘗快餐美味,變成了「電視兒童」…等,這就是父母的「孩子!我要你比我更強」的期望嗎?這些沒有見過大自然鳩飛草綠的孩子,將來對世界能有多大關懷呢?再按下快門的剎那,我心凄凄然。   每張作品的意涵: a . 都市的繁榮帶動人口的集中化,也壓縮下一代活動、成長空間,是否也壓 縮了他們的視野、胸懷。 b . 當年兒童被綁架事件頻傳,作者利用娃娃車上的交通警語,保持距離以策 安全及車內兒童的手勢(拒絕),作為聯想的表現。 c . 開放的社會中或許為了符合大人一時的偏愛,卻造成兒童身心的傷害而不 自知,包括色情鎖碼頻道…等。 d . 為整個系列作品的最後一張,作者意圖用這張作品,來表達她對現代兒童 成長環境,較為悲觀的觀點,這從作品中應可窺知。  這一套系列作品,外表看起來雖非很美,但也不醜;如果我們增加內在美的因素來考量時,包括作品及作者關懷社會、關懷兒童成長環境的一份心,就很美了。作者要提醒大家的是,它是否正符合「美術品的意義」里「美術品」的條件及與「藝術即生活,生活即藝術。」相吻合。我們回顧台灣的攝影界數十年來,大都份持續追求形式美的範疇,自有一番的成績;但沒有作者「意識」的作品,離所謂「真正美術品」的距離,究竟有多少?是將進入新世紀的您我,該徹底思考的課題。第十課 淺談「少女人像拍攝」注意事項  一年當中全省各地,少女人像攝影比賽何其多,相信許多攝影同好一開始接觸攝影,就是從少女人像開始。它是最容易上手,因場次、時間、地點、獎勵、參與人數眾多、而對器材方面所需要求不多,所以攝影同好大多以此為攝影的入門口。少女人像雖然容易上手,但要拍得好也是不容易,所以今天以個人心得來跟大家探討一番,若有不宜之處,還望請指正。   臉部─個人認為拍攝少女人像,首重臉部表情(喜、怒、哀、樂)的掌握與表達,再加上肢體語言、光線、背景敘述及嚴謹的構圖配合,為有如此才是上乘之作。   眼神─人像拍攝成功失敗與否,所重眼神的表現,所謂「眼神」即是黑眼球中反光白色光點(如圖2) 眼球的位置,能代表一個人的神韻。瞪白眼即是眼球位置呈現一半白一半黑(如圖1),稱之「瞪白眼」是生氣的表情(若是要表現生氣表情,當然不在此限)。而黑眼珠內的白點最理想的位置,應是以時鐘方向在2點及10 點位置為最佳(如圖2)予人神彩奕奕,不失柔情之感。如常人所云:有眼無神,即是獃滯的眼神,也可解說是沒有精神,眼睛精神的表現,就是在黑眼球中有無反光白色光點(如圖3)。這就是如一句成語提到畫龍點睛的重要性。

嘴角上翹(表現喜、樂、歡怡、滿足)。 嘴角下垂(表現哀、怒、討厭、生氣)應避免。 頭髮─長發可表現出,飄逸、柔順、嬌媚、神秘感。長發的利用:可用於改善頸部過長、臉頰的缺失如青春痘、斑點、可使國字(方型)臉顯得較修長…..等。 短髮的利用:可表現出,俏皮、青春活力、活潑、果斷、毅力、堅強。 頸部─頸部的轉動方向須留意角度不可過大,避免頸筋浮現過於明顯。一則會使觀賞者感覺僵硬之感,二則被攝者也會因用力旋轉而不舒服,姿態不能持久,進而影響到臉部表情不自然表現。 肩部─肩方向不可正對著鏡頭(如圖4),因對著鏡頭時,會產生畫面中手臂佔比率過大,搶走臉部表情表現。而可考慮調整肩部使其一高一低、向鏡頭的前肩應下壓,再加上轉腰,如此會產生有柔軟、俏皮的感覺(如圖5)

胸部─挺胸可使前胸曲線更美,而後背則可避免產生駝背的現像(如圖4)。 手部─手腕勿呈自然下垂成90度角(如圖6),感覺上較僵硬、似斷掌之感。應手背稍上提自然成為似蓮花指(如圖7),感覺會較柔軟,而勿手掌背面及手掌心整面向鏡頭,會給人手掌很大的錯覺,手腕應稍旋轉,成側面才可顯得細長。 腰部─身體勿正面向著鏡頭會感覺較肥胖(如圖8)。應稍為轉側身,如此可顯得較瘦,曲線更美(如圖9)。

腳部─是身體重心的支撐點,重心不穩必倒無疑,腳站的位置方向會改變一個人的體態不可不留意。一般建議雙腳尖不要同時朝向鏡頭(如圖10),而可選擇站所謂的丁字步即前腳腳尖朝鏡頭方向,而後腳尖在前腳跟旁,後腳腳尖朝45度方向,身體重心擺在後腳而立(如圖11)。前腳腳尖可著地,而腳根可稍微上提,如此更可強調腿部的修長與曲線美。

背景─盡量以單純素色為主,才能突顯襯托出主角。低輝度為背景有憂鬱、沉思、懷念、個性表徵。高輝度為背景有活潑、青春、純樸、快樂、期盼、個性表徵。背景處理不宜太過雜亂、清晰容易造成喧賓奪主之嫌,景深宜采朦朧若有似無的搭配環境說明。 光源─宜採用逆光及斜逆光為佳。由於採用逆光、斜逆光,臉部會因背光有陰影產生,所以一定須加以補充(閃光燈或補光燈)來平衡亮度,而由於有補光動作,所以眼睛會有反光白點產生(眼神)何嘗不是一舉兩得。順光雖好但是須留意被攝者眼睛因受強光,而睜不開造成瞇瞇眼,此時應請被攝者目光注視遠方較暗的地方即可改善。 道具─隨身道具準備搭配要以合乎邏輯為主,常見有花、傘、扇、帽子、絲巾、眼鏡……..等等。 鏡頭─人像拍攝中建議以中望遠鏡頭(80mm─200mm)為佳。因鏡頭太短拍攝者與被攝者之間距離近,容易造成對被攝者心理上有壓迫感不自在的感覺產生。 鏡頭太長對拍攝者與被攝者之間距離太遠,兩位互動性也不安。 光圈─人像拍攝宜采較大光圈為主,但不是最大光圈。因如需對背景的景深要求模糊程度時,較容易表現與掌握。 柔化處理─如遇被拍攝者膚質不是理想時,可考慮加柔焦鏡片拍攝。 第十一課 回歸藝術的思考--主觀攝影的攝影主觀  時序1998的下半年,二十世紀末的台灣,社會亂象叢生道德淪喪倫理盡失,環境惡化土石流狂奔災害連連之際。包括國家最高當局、社會各階層人士,韃劃檢討反省之聲不絕於耳。巧的是攝影界,也於去年的下半年起,國內三大攝影學會會刊里,也同時出現類似自覺性的三篇文章;個人對這三篇作者或活動主辦人,表示肯定與敬佩之意。   首先登場的是:「省會」87年8月號賴東銘先生所寫『中部沙龍期許』一文:…中部的攝影水準,日漸式微向「錢」看、重名利,無法承受失敗考驗…寫實題材不知如何拍?連作如何組?…等。    接著「台北攝影」87年9月號,邀請師大袁金塔教授主講─『藝術創造想像力的探討』一文:…所有的藝術創作,都必須加入創作者的思想情感,才可能成為藝術品,…作品的內容要提升,就要在其中加入作者本身的知識,和對時代的感受、生活的體驗…從人類文化的歷史切入,…落實生活去體驗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至於在各種藝術創作品中,最重要的是你能把對土地的關懷,以及對台灣文化的情感,講出來才是最重要的。…   最後是「中國攝影」87年11、12月號許永川前輩所述『夢的創作』一文:…相機可作自然景物的複寫,也可描寫個人內心意識。以藝術攝影家來說,後者的功能才是藝術攝影所需要且注重的。…而我們卻唯拿相機當作自然景物的拷貝機…。   從以上簡述文中歸納出:一是對攝影者「心態、價值觀」的無奈與自省;另一是對「藝術創作理念」的探討。個人認為這兩個題目雖不新鮮,但的確是目前非常重要的課題,特別巧合的是國內三大攝影團體不約而同的出現,就值得再添一筆,期望藉此提供我影友齊來反省與思考。   近年來有機會與一些前輩相聚時,均對時下的同好,將攝影做為追求有獎金比賽的工具,此種心態頗不以為然。參加比賽固然可以測試自己初學階段的程度,如有得獎對自己也有激勵作用;但比賽卻不是每一個人攝影歷程的全部,更不能以比賽獲獎的高低及次數,來評斷一個人攝影的成就,更與他對攝影知識豐寡無關。試想目前業餘攝影界檯面上人物,那一位沒有得過獎,它們全都還在國內有獎金的比賽廝殺嗎?是否早已封劍多年?   我們再來回顧業餘朋友進入攝影環境的緣由:大多因買了一部相機想要學會如何操作,而到文化中心、學會…等地方學了一些使用相機的基礎、或因為拍了許多年的家庭照對相機操作很熟練後,正好又巧逢朋友、同事介紹而加入攝影學會。自此就不斷參加會內、會外及許多商業性的比賽而踏上比賽的不歸路,多年征戰累積下來,得到獎自是必然之事。如果再加上一點對會的熱心,能成為會內重要幹部也是合理的,也因此可對攝影的推廣及方向,提出應該這樣或那樣的諸多見解,而將攝影學會帶領到『純個人想像』的方向走。我們試問這樣單純的歷練足以理解國際攝影藝術的未來走向?本國攝影藝術未來的走向?它又如何帶領這個學會往那個方向走? 從以上過程里我們提出幾點來供我族類,自我反省、探討: 我們都在不斷比賽中忙碌著,是否忽略了去探討『藝術攝影的本意?』,我們從業餘的心態踏入攝影環境至今,可是我們是否認真的思考過『攝影是什麼?而我們為什麼要攝影?』。 雖然我們可以從其它非藝術的專業領域中借鏡,來對攝影的未來提出參考意見,但也僅止於參考罷了;因為大部份的攝影學會或文化中心的課程里,從來沒有告訴我們『藝術原理』是啥?『攝影史』又是什麼東西?如果攝影是『藝術』的話?如果不鑒往如何知來? 攝影學會舉辦會內的比賽,旨在磨練新會員的技術激勵創作動機之本意實無可厚非。但是否應開闢一條教育與研究『藝術攝影理論』的路,提供會員認識與追求,使得理論與實際相併行,以免對藝術攝影有所誤解,以為攝影就是應該這樣或那樣,當一提到『藝術攝影理論』知多少時?又推說我們只是業餘而已? 一昧的追求會外有獎金的比賽,我們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得失心?為利而忘義與意?有一次個人有幸參與某政府單位的高額獎金比賽評審,該比賽得獎作品必須繳交底片,有一位評審建議主辦單位:「入選獎獎金不高可增加張數,以便有更多的圖片可應用,反正參加比賽的人講難聽一點就像「奴才」一樣,給一點獎金它們就會拚命。」各位好朋友您聽到這一席話有何感想?我們是否因為想得到一些獎金而被許多商社利用,而陪掉了在人性底層的貪婪?連帶的也因自己沒有得獎,而不服評審結果變得沒有修養,甚至引起紛爭?  前段曾述『中部沙龍期許』及『藝術創造想像力的探討』這兩篇文章內容所訴求的意義並不新鮮。筆者於71年,因感受同好們過於追逐獎金疏於探討學理,致社會出現對攝影團體有負面印象,而自那時起為建立形象,即封劍不參加一般性的比賽,年過近20我們改變了什麼?七0年代謝震干老師在台北會刊連載,為當年另類觀點的論文;林炳文先生常年在台北會刊發表無數藝術理念性文章。我們回頭檢視台北會已經改變了嗎?或是進展有限而大都依然如昔。從如上的大環境改變緩慢相較,高齡邁向八十曾是國內沙龍派大將——許永川前輩,能夠在這個時機提出:「…相機可作自然景物的複寫,也可描寫個人內心意識。…而我們卻唯拿相機當作自然景物的拷貝機…。」這麼「現代式的語彙」。個人深覺他的可愛,更值得我等後輩尊敬、深思、反省。   個人以為,這麼多年來業餘攝影界進步遲緩的最大主因在於:「我們也實在太業餘了,業餘到不用去了解攝影的本質,業餘到不用去了解整個攝影世界的演化。」如此怎會有能力指導或制定攝影界未來的走向?攝影學會雖然自認為攝影是藝術,但業餘到沒去理解「藝術的根源」卻一直在「外在美的通俗藝術」層次打轉,無法切入具有「思想情感之藝術理念」的深度表現,奢談藝術?縱使有識之士有心欲往較富藝術理念層次方向表現,奈何卻不知如何往啊?真有""心有餘而力不足之憾""啊!   為此筆者在此呼籲—『回歸藝術的思考』,只有從藝術的根本去探討,才能釐清真正的方向、找到真正答案。況且再從中西美學的論點,其對藝術品的界定也是這麼說的: 一、從中國的『意象』理論:   「言有盡而意無窮」,藝術創作就是要為,人的思想情感找到合適的形象化形式,而這個形式必須以表達「意」-—思想情感為最高目的。 二、從""西洋美術史""中『美術的意義』:   當我們提到美術品時,必然想到那是作者生活情感的造型表現,換言之,…並非只是胡鬧地或無意識之間的製作,而是具有生命的人類以某種意識而表現的物體,…美術的具體表現的美術作品可以說是:「作者透過意識的藝術活動,將其生活感情以形體表現出來的東西。」   由上再次印證,藝術作品的創作必須要有作者「思想情感」融入的這種理念。從古至今,從中西美學論點至謝震干老師、林炳文先生、袁金塔教授等藝術理念的論述也一再的重複著沒有改變。而我們急需改變的是,如何將「思想情感」融入作品來表現的問題了?否則,可預見的是,過一陣子我們又會邀請不同的對象,講相同理念的東西,而我們的作品依然「以不變應萬變」的態度來面對。 第十二課 怎樣沖洗膠捲?  沖膠捲的用具,要預備一支溫度計(最好是能夠插入沖罐軸心內的一種)、一隻沖片罐(塑料制的較便宜,不鏽鋼的耐用)和一隻十六安士的量杯。顯影葯可買國產的微粒顯影粉,定影葯可買配好的酸性堅膜定影葯。這些東西可到器材店購買。  沖膠捲最困難的一道手續是將膠捲裝入沖片罐內。新買的沖片罐有一條跟膠捲一樣的塑料片,可先用來多實習幾次。因為裝膠捲時不能有光線,沒有黑布袋,或者用毛氈折成一個兜形,將膠捲及沖片罐放入裡面,氈子的四周要向下反折,避免漏光。所以實習入膠捲時,首兩次可用眼睛看著,但以後就必須依照正式入膠捲的手續在毛氈里實習多次,以達到純熟為止。  正式沖洗時,先將藥液開好。一加侖裝的酸性堅膜定影葯,開包後將八分之一左右(不必很準確)倒入量杯中開水十六安士。其餘八分之七用闊口的瓶子裝起留待日後使用。  定影葯完全溶解後,另用瓶子裝起待用。然後將微粒顯影粉加水。藥粉完全溶解後,用溫度計測量,如溫度太高,可用小冰塊投入顯影液中,使降低到七十度左右。如冰塊仍未溶清,則要將冰塊取出,以免溫度繼續下降。  膠捲裝入沖片罐,蓋好蓋子之後,方可從布袋或毛氈里取出,在光線下進行以後的工作。這時將沖片罐注滿清水,將膠捲浸兩三分鐘,使膠捲浸軟。浸之時用手拍打沖片罐的兩旁和底部,驅走內部的氣泡。兩三分鐘後,將清水傾出不要,跟著即注入顯影液。注入時要儘可能快捷,手勢不要停。開始注入時要看清楚時間,注好後用筆將時間記下來。同時藥液注入之後,將罐心依照時鐘的方向輕輕轉動,約一分鐘。然後將溫度計插入沖片罐內測量水溫。  如果水溫是華氏六十八度,沖依爾福的FP3,或柯達的萬利,則要十分鐘;沖愛克發的IF或ISS則要十三分鐘(所有黑白非林都可用這種葯)。如水溫為七十二度時則各要減二分鐘;如水溫為七十度時,只要減一分鐘。  除了第一分鐘要將罐心不停轉動之外,以後的每一分鐘內只要轉動三兩次即夠。塑料沖罐有保溫作用,在以後這十多分鐘內,水溫不會怎樣升高,可將溫度計取出收起。顯影時間一到,即要將藥液傾出儲起。傾出時也要儘可能的快捷,同時要注意將所有藥液全部傾出,點滴不留。  傾出顯影液後,也跟著非常快速的將定影液注入體內,同時不停地轉動罐心(不要太快),以免有顯影不勻的現象發生。轉動兩分鐘之後就可停手,以後每分鐘內轉動三五次即夠。到五分鐘時可除去罐蓋,察看膠捲。如果非林已全部通透,沒有奶白色的霞霧似的痕迹,即可傾出定影液注回瓶子內留待以後使用(十六安士可以定影六卷至十卷的膠捲)。如仍有奶白痕迹,可繼續浸在定影液中,以迄通透為止。  定影液傾出後,膠捲連罐心放回罐內,注入清水漂洗。這時可大力轉動罐心,加速定影液的清除。一分鐘換水一次,大概換十次之後,膠捲即乾淨。最後一次,滴入Photo-FIo的潤濕液少許,攪和後將膠捲浸一分鐘。就可將膠捲取出,兩頭用衣裳夾子夾著,掛在無塵的地方讓它自干。不必用東西揩抹,避免花痕。  這就是沖膠捲的全部手續了。顯影之後可用清水漂洗一次然後定影,不過這道水洗手續不是必須的。

裝膠捲圖解:在不漏光的黑布袋中 將膠捲裝入沖洗罐。1將膠捲的底紙拆開,卷開後即摸到膠捲的尾端。 2將膠捲尾端伸入沖罐軸心的坑口上,慢慢卷進。 3膠捲全部捲入之後,將膠捲與底紙黏連看的膠布撕開,不要底紙。 4膠捲全部卷好後,即將軸心放入沖罐內,蓋好沖罐的蓋子,從黑布袋內取出進行沖洗。

沖洗膠捲圖解:膠捲裝入沖洗罐之後1傾入顯影液 2轉動軸心 3依照度和時間進行顯影 4夠時間後將顯影液急速倒出來 5注入清水,漂洗殘留的影顯液 6將清水傾出 7注入定影液 8夠時間後傾出定影液 9用清水漂洗膠捲 10過潤濕劑 11抹去水珠 12掛起晾乾初學攝影,沖曬方面可先從沖洗入手,也可從印曬入手。但曬相要黑房,黑房不是要有就有,所以不妨先從顯影膠捲開始。曬相和沖膠捲要經過顯影和定影、漂水的手續。只是顯影藥方面,沖膠捲和曬相的並不一樣,定影葯則彼此相同 第十三課 荒山與雲海的創作經驗  最近閱讀一篇古文『兒時記趣』,作者:沉復,江蘇省吳縣人。生於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本文節選自『浮生六記』,內文記敘作者的童年生活情趣。他以敏銳的觀察力,加上豐富的想像,在平凡的事務中開拓出悠閑的天地。其中尤以『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由於意涵與筆者二十年前有一段時間所拍攝的意念極為吻合,因此提出與同好們分享。  每一個人,在人生的旅途中,均會興起無數的幻想、暇思,雖然有些明知無法實現,卻能暫時化解煩惱或焦慮;企業家的轉型經營、發明家的對象研發、藝術家的創作….他們往往憑著這些在腦際閃動與激蕩的瞬間靈感,實時掌握並且加以實現,而渡過了企業的危機;改變人類的生活或創造新的作品……  在個人例行的攝影創作範圍,距離員林不遠的「花壇鄉」,山區屬於八卦山脈,風景秀麗,為個人創作的黃金地段。其中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攝影素材;除了昆蟲、鳥類生態與樸實的住家環境外,還有保留本土建築與傳統文化的『台灣民俗村』、攝影界廣為流傳的『沙龍樹』、煙囪林立的磚窯場里、場外景觀等等,這些均為同好們熱愛的創作園地。  對於以上這些素材或許因為同好們趨之若鶩的關係,筆者反而鮮少拍攝,甚至於沙龍樹流行一、二十年,個人迄今仍未前往造訪,可是卻被東郊一座座幾經開採遺留下來光禿禿的山丘所吸引。  二十餘年前,境內有一座大約八公頃的小山丘,或許因為砂石含量高,不適宜製造磚塊而遭到棄置,經過年復一年的風化(風吹、雨打與日晒),幾年之後終於形成如竹筍狀的土礫,布滿整座小山。歷經一次火燒山之後,雜草全部化為灰燼,而導致表層的土石全部裸露,使得所有土石原形畢露。每當我來到這裡,面對如此的地貌,總會駐留的觀賞,雖覺美麗壯觀,可是始終無法領悟出其美感的表現方法。直到有一次突如其來的靈感,利用攝影的光影特性,於攝影時投下一些小型煙幕彈營造氣氛,頓時呈現如雲海般的層次感效果,將狹小的場景化為大環境「以凸者為丘,凹者為壑」心中的想像幻境霎時間一一呈現。就因為這一次的靈感,讓我維持三年未曾中斷的攝影,直到這一座山經過幾度春風秋雨之後,再度布滿了綠綠的雜草之後才告終止。二十年來,這一系列拙作,在國際攝影展藝術組為我爭來不少的獎勵。可是長久以來卻未發現在國際間的攝影舞台或是國內的攝影圈裡,有其它的同好應用相同或類似手法的作品發表。如今公開此一系列的攝影經驗與方法和同好們切磋,藉此拋磚引玉,企盼獲得同好們的喜愛。

﹝圖一﹞

﹝圖二﹞布滿了滿山的小土筍與坑洞,遇雨,由上而下的排水山溝形成小山谷,由於隔局狹小,順光之下毫不起眼,逆光也只多了一些層次感而已,談不上「氣勢」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三系列﹞為了加強煙霧迷漫的氣氛,筆者利用乾冰噴出霧氣、或點燃沾上機油的布料、甚至於投擲煙幕彈製造濃煙,在逆光的照射下,頓時將景觀的層次感完全改觀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四系列﹞利用這些場景以幻燈片合成(疊底技巧)所完成的拙作第十四課 怎樣拍好訂婚、結婚照片  結婚是人生喜事中的第一件,因此每一對新人,對他們這一刻的留念也就特別注重。當然,便會煞費苦心委託攝影師拍攝訂婚、結婚之日的各種照片,或者請親友幫忙在場拍照。  農曆十、十一、十二這三個月是結婚的旺季,初學者在年底前了解訂婚、結婚攝影,或有個基礎概念,利用他人婚慶之日可以好好發揮和磨練一番。◆動「機」之前  一個稱職的攝影師,在他未出家門前,一定要有周詳的計劃與準備,例如需要拍攝怎樣的畫面,有什麼可能發生的情形,這一切都要有事先的構想和計劃。  其次,就是器材的準備。  一、相機:通常一般的攝影師,都是以35 mm的相機為主,而且,機動性也比較大。除非是預定要拍外景,作放大之用,120的大相機應是用不著。  二、鏡頭:五十厘米至二十四厘米的變焦鏡頭一支就夠了,長鏡頭用的機會很少。如拍結婚外景那什麼鏡頭都有可能用到,就看您如何去靈活運用。  三、閃光燈與乾電池:閃光燈的種類和廠牌很多,但原則上以回電快,及在亮度上可以採取分段式的閃光燈較妥。乾電池最好能夠準備幾組,以防儀式進行一半沒電而漏拍。  四、底片:準備ASA 100度,及ASA 400度兩種感光度的底片,至於該帶多少卷,就看各人想拍幾卷而定,不過最好多帶幾卷。  五、濾色鏡:如柔焦鏡、流動影像鏡、多面鏡、單邊多面鏡等,但只有柔焦鏡用的機會較多,其他的只表現一些特殊效果,在拍外景時才會用到。◆簽「約」動「機」時  一般來說,訂婚有如簽「約」,是結婚前的「手續」,如送聘禮、戴戒指這種儀式是不可免俗的,所以這些重頭戲的鏡頭是絕對不能漏拍。這種儀式大部份在女方的家裡舉行,當男方的下聘代表到達,就是我們開始動「機」的時候。  男方到達女方家時,媒人或是長輩會牽著準新娘,端著甜茶請男方親友代表,這個時候因為進行的速度較快,如果閃光燈的回電慢,當你拍完第一張,第二張還沒拍,儀式可能已進行完畢。在這種情形下,建議採用分段式閃光燈,把它播在1/16光或1/4光,底片用ASA 400度,看距離遠近采F3.5、F4、F5.6三種,這樣一來就不會遺漏任何一個鏡頭。相同地,當新娘收茶杯,男方壓紅包時,也採用這種方法拍攝。  緊接著,就是家長收授聘金,男女雙方互戴訂婚戒指,在這種儀式進行時,我們可以要求當事人站的位子,而攝影師盡量找背景單純,或者環境說明交待清楚的為背景。待這些拍完後,也可以請準新娘的兄弟姐妹、親戚、同事、朋友、或雙方家長與準新郎、準新娘合照,甚至可以請男女主角以日曆為背景拍照,一來畫面單純,二來以後如果忘記訂婚日期,只要拿出照片出來看,就會知道。假使這些您全拍齊了,那麼訂婚這天的「開機任務」便可以說是「大功告成」了。◆隨「機」應變喜洋洋  結婚這一天,不論是新郎或是新娘的家,一定是充滿了忙碌、熱鬧而帶有喜洋洋的氣氛。而這一天也是攝影師最忙的時刻,通常以本省的禮俗,一定是由男方代表到女代家迎娶新娘,由女方家拉開序幕,而在晚上的喜宴中落幕。在這過程中,可能包括到郊外、公園等地拍外景。而照像館的結婚照,現代的年青人大多在結婚日以前就拍妥了。  如果您是受託於女方,那麼您就可以在男方迎娶的代表還未到達前,先幫新娘拍照。一般新娘會請她的同學或同事作伴娘(俗稱送嫁)。這些人可能在新娘還未換上白紗禮服之前,會幫新娘整理頭飾或補妝,這些鏡頭也不錯。說不定您會碰上哭喪臉的母親,或傷心流淚的新娘,這些也是我們不可漏失的對象。對新娘白紗禮服換好,如果還有時間的話,也可以利用新娘家的裝飾如窗戶、鏡子、垂簾飾物、吧台、日曆、檯燈、花盆、或油畫……等物與新娘搭配拍些單獨半身照。拍完新娘的獨照後,就拍全家福,也可以和父母親或兄弟姐妹分開合照。至於取景、姿式、背景、鏡頭運用,那就看攝影師個人的構想,以及依當時現場而隨「機」應變。  等新郎迎娶代表到達時,女方會先請男方吃蛋茶。然後,才由新郎把捧花交給新娘,再來就是上香拜神、祭祖,最後是新郎把新娘的頭紗蓋下,叩謝父母養育之恩,女方這邊的禮儀才算完成。在這過程中,攝影師當然要眼明手快,絲毫不能放過任何一個鏡頭。  而到男方家之前,攝影師一定要比禮車早到,如需同行也一定選第一台車,而在到達之後需先行下車。等男方的家人來請新娘下禮車這時攝影師就要開始拍照。進入屋內,首先祭拜祖先和神明,爾後才送入洞房。此時攝影師一定要跟著進去,通常「新娘房」一定布置得美輪美奐,我們可以利用當時的現場,如衣櫃、化妝台、床頭柜上的小飾物……等當背景,再來就是和男方的父母、親戚、朋友、兄弟、姐妹合照,拍攝的方式還是由攝影師依現場來決定。  如果時間還很充裕,天氣也很好,攝影師可以建議拍外景。在台北附近比較適合的有青年公園、新公園、榮星花園、中正紀念堂、以及雙溪公園等幾處,外景拍法與我們拍攝少女人像一樣,講求構圖、採光、姿式、表情及背景處理。這時我們也可以利用特殊鏡,表現畫面的變化,但切記不可拍太多,因過多後就不覺得特殊了。  在晚上的喜宴上,如有觀禮,那攝影師還得提前到達。觀禮現場要拍的鏡頭有入場式,主婚人、證婚人、介紹人、新郎、新娘用印,以及致詞的人。其它鏡頭只要能掌握當時氣氛,即可攝取。至於宴客時,主桌照幾張,新郎新娘敬酒時照幾張,送客時可能會發生的,如新娘的女同事或同學要親新郎,抑是新郎的男同事或同學要求親新娘的趣味鏡頭,這種突發的事情隨時都會有,所以腦子要保持清醒,提高警覺,隨「機」應變。在底片控制上也要注意,如果雙方家長沒有要求拍合照,而該拍的都已拍過了,那麼,這一天婚慶喜宴到此算是「功德圓滿」。◆開「機」注意事項:一、每換一次底片,要確實注意是否裝妥。二、隨時注意光圈、速度是否有所變動。三、隨時注意閃光燈的指示燈是否亮著。

第十五課 戶外人像攝影小秘方◆拍攝人像,分有兩種態度:一種是表現被攝者的本人,另一種是表現拍友本身的意圖。◆我們要把被攝者的臉孔拍得像他本人之外,還要把他的性格、他的精神狀態拍攝得像他本人。(外表到內心)◆戶外人像和室內人像主要是光源性質的不同,其次則是由於拍攝環境的不同。◆戶外人像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客觀地表現被攝者-主要是運用鏡頭的特點,把人物的五官輪廓的美點快現出來。一類則是表現拍友心目中的想像-主要是把被攝者當做為一件"活道具",盡量運用畫意的手法,使照片的畫面顯得悅目而優美。◆人造反光板或閃光燈作補光的目的,是將臉孔部的全部陰位加以同等程度的減弱,不要形成礙眼的白位,使照片有不自然的感覺。◆測光的最可靠方法是將測光表移近主要的部位來測度,測度之後再退回原位拍攝。◆戶外光線在任何情形下都可以拍攝出好照片,問題只是採用光線的手法是不是得當。所謂光角度,包括太陽位置,被攝者位置及相機位置。◆太陽位置在時鐘面五字至七字處都屬於前光。在三字四字或八字九字處都屬於側光。由十字至二字則屬於背光了。前光和側光之間的就是前側光。在側光和背光之間的就是背側光。◆日出之後和日落之前的兩小時以內的陽光,都屬於低光位置。上午八時至十時,又下午三時至五時的太陽位置,相當於中光的高度。上午十時至十一時,和下午兩時和三時,則相當於高光的位置其餘由十一時至下午兩時都屬於頂光範圍了。戶外人像當然以中光和高光的位置拍出來的效果最理想。◆戶外的背景和光源都不能加以更動的情況之下,只有移動被攝者和照相機來獲得最好的效果。◆拍攝戶外人像,首先要注意背景,初學者拍照時只顧看人,全部精神都放在人物的身上,對於背景往往不加註意,事前既不加選擇,拍時也不予留心。◆背景初步選好人物站過去,還要再來一次背景的鑒定。我們要看背景的趣味和人物是否配合,背景的色調和背景的線條等跟人物有沒有衝撞。◆到郊外拍攝人像,對於背景的處理原則「不利用就消除它」。◆凡在照片里出現的景物,都要和主體有關連,不是襯托他的姿態,就是加強他的情趣,不是增加他的美感,就是使他更突出。◆凡是戶外人像的背景,拍得清楚也好、拍得模糊也好,總以簡潔為宜。最忌是黑黑白白、花花綠綠,那就不論大光圈或小光圈都一無是處了。◆大光圈只可以使背景的線條模糊,但卻不能使反差減輕的。◆背景的所謂亂,是指景物的線條太多,和形相不一致,使人的視線不住地左看右看,因而分散了主體的吸引力。◆背景上的線條或形相,如果是統一的、一致的,都是使照片產生美感的輔助力量。這是不可不知的。◆凡是橫過照片的直線,不要把它放在正當中,也不要在人物頭頂至腰部之間橫過。◆背景跟人物不配合,給人的印象是背景歸背景,人物歸人物,兩者不能結合成完整的有機體,那自然不能成為一張具有美感的照片。◆戶外人像要求的只是假自然的姿勢,即經過擺布技巧處理之後,令人覺得自然而且有美感的姿勢。◆採用鏡頭角度,必須要有目的,有作用,千萬不要為角度而角度,為新奇而角度。◆在戶外,如果想人物不皺眉,最好是不讓光直接照射到眼睛,如採取斜光、側光或背光的光線等。◆如果要在陽光之下拍照,可教被拍照的人保持著擺布好的姿勢,閉起眼睛來,等到按快門時才教她張開。 ◆如果手或腳被景物或身體隔斷,在照片上只看見手臂,或者只看見手掌,那時候就會有被切斷,或者無主孤手的感覺。 ◆人物的手,在照片上,要就全部看得見,否則全部隱藏起來。最好將手布置在臉孔和胸肩的附近。◆身體太側的話,最好是只要一隻手,如果兩隻手都要的話,身體的姿勢就不要太側。◆在戶外人像照片中,一定要讓手有些工作,有些任務,在照片里有些作用。◆在拍攝之前,拍友和被攝者能夠進行交談,,對於拍攝表情自然的人像是有幫助的。◆臨場經驗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只有多實習,多檢查,從錯誤中吸收經驗。實習,是訓練自已的手;檢查,則是知道自已的錯誤。檢查後再實習,則是提高自已的技術。第十六課 攝影棚人像攝影基本技巧◆攝影棚內的人像攝影,所有光影、人物、道具…等都可事安排就序,所以需事前作好一切準備.◆人像攝影首重就是人物,所以事前攝影師應和模特兒多作溝通,如此除可了解拍攝過程之需外,並可解除模特兒的戒心。◆在正式拍攝之前,如有可能的話應先多作幾次試拍的工作。如此可讓彼此多了解,並可事先了解模特兒的個性、特色、角度,以及她的缺點, 如此可改進缺點,並培養默契。◆模特兒常多練習一些基本的美姿、肢體語言、臉部表情,尤其是利用眼睛來說話。應多參考時裝雜誌中模特兒的姿態、表情動作。◆人像攝影的化妝和造型變化也是很重要的,如有可能的話,也應事先作試裝和訂裝的工作,如此在正式拍攝時可縮短拍攝時間及減低失敗率。◆在攝影棚拍攝現場,模特兒剛開始稱,可能一時還未能進入狀況,攝影師應耐心引導,並在現場播放輕音樂來改善現場的氣氛。並儘可能清除現場的非必要人員,以免使模特兒分心,無法專心進入狀況。◆攝影棚拍攝之採光要領和室外人象攝影的基本構圖,其實是大同小異的,只不過在攝影棚拍攝,較能隨心移動背景、前景、道具,以達到我們所需要的效果。◆可拍攝人物特寫的表情、眼精與嘴部的表情,以及靜態與態動的表情,側面的描寫,及不同光源下的表情。◆可利用化妝、髮型變化及光影的變化來修飾模特兒的臉型和身材。◆利用衣服的顏色深、淺和條紋變化,也可修飾模特兒的身材。◆利用不同的鏡頭,和不同的攝影角度亦可修飾模特兒的身材。◆人像攝影時需盡量讓模特兒自由發揮,或是設定一段故事內容,讓模特兒能有一點事作,如此拍出來才會自然、生動。◆室內人像攝影一切掌控在自已的手中,但因是在攝影棚內,所以空間比較有限,背景、道具的製造有限,故更應善加利用採光、構圖、攝影手法、新的創意、攝影角度的應用。◆室內攝影不受室外氣候變化,白天和晚上的影響,不受時間的控制,所以有機會時要多加利用.第十七課 怎樣參加攝影比賽   攝影的技巧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長時間的揣摩、經驗的累積和致力於攝影藝術工作的心愿,才能達到「得心應手」的工夫,當然,最重要的是要有恆心、信心和毅力。假如,你不能吸取失敗的經驗,那失敗就等於完結了;如果你能吸取失敗的教訓,改正缺點,那失敗就是成功的開端。  要成為一位出色的「百戰百勝的攝影藝影家」,必須培養追求攝影藝術的一股熱狂,有了這份無法遏止的熱狂,才能培養追求「創作欲」,是攝影參賽者的必備要求。  參加攝影比賽,總帶點幸運成份,這是不可諱言的,但不管怎樣,參加攝影比賽,一定要先求在我,自已要儘力做好,不要抱得過且過的心理。送出作品之前,不妨先由自已做一檢查,看是否滿意,自已滿意了才送出去。如果連自已也過不了,那經驗老到的評審員又怎能過得呢?你不妨根據以下十點做檢討: (01)照片的質素是否缺乏? (02)是否有畫味? (03)主體是否突出? (04)題材選擇是否有新意? (05)構圖是否良好? (06)採光是否滿意? (07)色調或色彩是否準確? (08)比賽辦法已詳細看過否? (09)填修和裝裱是否夠乾淨? (10)是否有充份的郵寄時間?  藝術沒有速成,我們需要有想像力,再加上發現題材的眼力,然後學習把題材怎樣拍到照片上去,因此你見到了甚麼有趣的事情,能夠用照片把它表現出來,然而表現得使人明白甚至表現得更有趣,那就是成功的照片,因此,我們要成為一個傑出的攝影家,就要不斷地實習和研究培養起對攝影的熱情,然後才會有創新作品。    在比賽初選過程中,一張技術質素有缺點的照片,如模糊不清、主體不明、色調不勻、反差不正常、裝裱填修不幹凈…等技術有問題的照片,首先會被淘汰。  參加比賽,對於獲獎與否會有僥倖的心理,且對於入選與否就應該抱定必勝的信念。我們要知道每一位評審員都要求作品有創作性,有優秀的技術、有選擇題材的技巧、有新的表現手法。如一般只有技術上成熟,題材又比較新鮮的作品,才有最後複選的機會,但題材好而技巧欠缺,或技巧而題材槽,都不可能成為完整的作品。一般商業性攝影比賽,大都是專題的,如果以不對題的照片及大小、種類底片、填寫規定、相紙等不合手規定參加,自然一定落選。而一張作品畫面悅目的,在初選時有較大討好的機會,但題材內容如果貧乏空洞,缺乏有力的刻劃,就入圍沒有大機會的。如你要參加攝影比賽,想取得好成績,作品一定要有主題(並非主體)感情,要有簡潔的故事性,要有突出的主體,要有表現的技術,要有迅速的吸引力,同時要有「耐看的內容」。參加比賽,對照片的幅度,常為相紙的尺寸所囿,不能發揮自已的創見,構圖這部份在評選員的給分中,佔去很大的比重,色調的錯誤自然是失分的最大原因,如配紙不準確,放大曝光過多或過少,而顯影則過少或過多等,則是最常見的。其次要小心處理底片,可省去許多的精神和時間,因為填修照片的花點、斑痕、刮線等是很費眼神和時間的。  攝影作品的題名不要賣弄甚麼花巧,主要是將主題表現像畫龍點精一樣點出來(尤其是組合或連作照片),可幫助評審員對照片主題的加深或加速領會,而不會錯過了應得的分數。  一張處理手法新鮮的作品,是最容易獲取高分的。所謂創新,是指新的拍攝角度,對題材表現有新的境界。如在評選過程中,接連幾張橫開照片,忽然出現一張高長照片,眼前就有新鮮感覺。  參加攝影比賽照片,在題材選擇和表現手法方面,一定要「與眾不同」!這樣才會有更多的入選機會。我們要能夠靈活地運用構圖方法,把構圖學的種種原則完全融化在自已的知識之中,自然而然地會中引導自已去怎樣去拍攝,和怎樣去剪裁。因為構圖不是從「熟記」中得來,「強記」只能幫助你去摹仿別人的作品,並不能幫助你創作出自已的作品。  一幅刻劃有深度的照片,不會使評審委員越看越平淡,而是越看越新奇,興趣盎然,抖擻生機,愛不釋手的。以技術素質過了初選關,再以美的素養過了複選關,就有可能進入決選的階段,如果題材刻劃有力生動,顯現創新獨特典雅的風格,無疑是大家公認的傑作。  參加各種攝影比賽照片,因為主辦攝影比賽單位不同,其宗指、徵求題材等規定觀點各有不同,所以要選適合該比賽的胃口為妙!一幅作品,往往在甲處獲獎,而乙處時,便名落孫山,所以比賽之得失,勿過於認真,無須以此為榮辱,還是個人的實際修養最重要,成功的攝影藝術作品,始終是不會被湮沒的。可是有一共同的目標,就是每幅作品的藝術成就要以「健」「美」「新」為鵠的。換句話說,要富創造性,要與眾不同的風格和技術高超製作完美,及吸引人令人有共鳴情感。這樣在比的評審會上,是有利而無一失的。第十八課 煙火拍攝技巧   相信煙火是一項最熱門的攝影主題,個人謹把以前所學的、所看的、所聽的有關於煙火的攝影技巧,綜合一下在藝術視界發表,希望有助於所有會員及攝影同好對國慶煙火的拍攝,希望人人能拍到最好的煙火攝影作品。但因個人材疏學淺,萬一有闡述錯誤或疏漏的地方也請各位前輩同好能不吝指正。  為了這即將到來的十月,筆者勉力將拍攝煙火時的注意要點歸納為十點,如果這十點都注意到了,只要構圖恰當,應不難拍出美麗的煙火。 1、首先要慎選拍攝地點,拍攝位置千萬不要選在煙火施放點的風尾方向,否則迎面飄過來的煙霧保證讓您拍出來的煙火不清不楚或宛如白晝。另外距離遠近及煙火施放地點的背景也是要考慮的因素,這要看您的鏡頭焦距長度、配景好壞及光害程度而定。 2、時間:一定要提前到達拍攝製高點先佔好有利位置,最好是較無光害的小山上或私人大樓頂樓,因為人較少,不會沒地方放腳架,也不會不小心拍到人頭。 3、器材:如可能會用到長時間曝光(拍煙火軌跡)時,一定要帶腳架,且使用時要預防被人踼到。此外黑卡紙,小手電筒,最好也隨身攜帶。 4、底片: 不建議用高感度底片,感度愈高的底片對色彩的表現力愈差,焰火自然較不出色,且因曝光時間短, 較不能表現焰火的軌跡。正負片不拘,但如果是日後要作疊片二度創作使用者,請務必用負片,許多專家前輩多用疊片的方式來創作出絕佳的國慶夜煙火作品。 5、對焦:自動對焦相機拍攝前最好先將相機調成手動對焦模式,並將焦點對於無限遠處,然後全程用此焦距拍攝。不管在有無光害的地方皆建議加遮光罩。 6、判斷煙火方向:每一次的煙火施放前數秒都會有一顆信號彈射出,用以標示下一波煙火的方向。此時記得把鏡頭對準信號彈的方向,如此可以縮短構圖時間。 7、快門時間:如果是要現場拍攝完成作品,當然要選好煙火下的配景及拍攝的角度。此時曝光時間及光圈的決定應以配景為主及煙火的效果為輔來決定。如果兩者條件光度或距離位置實在配合不來,可嘗試使用重複曝光,在現場把地面的配景和煙火分開來拍攝。如果是要事後二度創作才產生作品,通常只會拍煙火,則當然以煙火的效果來決定曝光
推薦閱讀:

雖為後起之秀,但湘工的木雕神獸,技藝精湛可稱一絕!
紫雲斗數論星情之天同雙星,同月陷加煞技藝臝黃
帝室技藝員
[非遺]維吾爾族桑皮紙製作技藝

TAG:攝影 | 技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