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六道集(嘉興藏B327)

  六道集

  清 弘贊輯

  A 六道集敘

  世俗日下。則立教者日勞。舜之命禹曰。人心惟危。而孟子則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蓋聖賢相告。其詞宜簡而該。與流俗人言。則其詞宜詳而近。勢則然也。 佛說六道之旨。以窮一心之變。極幽明之故。可謂。痛哭流涕。而後之人。猶漠然視之。吾鄉在犙和尚。乃為采古今近事家喻戶曉者。著以為六道集。蓋為未悟人說法。不得不然。吾謂。人所以迷而不悟者。有二端。其一曰。吾人也何至流為異物。其一曰。人生快意耳。遑恤他生。然就其一日之間。一念之頃。已不知幾為天。幾為人。幾為畜生餓鬼。誠得秦鏡懸之於前。使其肝膽畢呈。意念盡露。六道之變相。紛紜交錯。一時並見於胸臆之中。庶其懼而知返乎。在和尚博極群書。著述數十種。年將七十。而緝此集。其指愈淺。其憂愈深。讀者毋徒視為虛誕之談。而忘其為肝膽之照也。   羅浮陳恭尹拜題

  B 六道集序

  和尚本乘願力來。沖齡入道。辯才汜濫。文字縱橫。早年曲唱新豐。調高千古。中歲光韜韶石藏究三車。不欲出世為人。爭奈龍天。弗肯尋住鼎湖方丈。遂令聲價難酬然。卒不樂久居。旋卧象林深處。意謂。靈山會上。笑拈花者。不過一人。丁此末法時。中棒投機者。屈寧多指。矧諸方既富煉凡大冶爐。火方紅。我這裡不妨退步潛身。煙霞共老。與其一期說法。度有限之 眾生。孰若多著要書。利無窮之後。學於是。始從韶石。終至象林。中間五十幾白。奚啻億萬餘言。龍也何幸受益良多。獨恨鈍根少領玄趣。然最愛其六道一集。痛醒群蒙。夫影必隨形。谷必畣響。種瓜不得豆。結果定從因。此理勢之所必然。然俗漢恬不之覺。和尚不舍慈悲。悲夫。眾迷於六道。 輪迴靡艾也。猛然拈出示之。昭昭然如揭日月而行。無幽不燭。普使人人。深知報應不爽。因果無差。皆能迴光返照。各辦前程者。功不在 菩薩下也。龍敢不服膺拳拳乎。僅再拜颺言。而序其上。 旹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東莞弟子李龍標頓首拜題

  六道集總目

  ·卷一  ·天道

  ·卷二  ·人道

  ·阿修羅道

  ·卷三  ·鬼神道

  ·卷四  ·畜生道

  ·地獄道

  ·卷五  ·地獄道之餘

  六道集目錄

  ·卷一

  ·天道  ·述言

  ·述諸經文

  ·法句喻經

  ·天竺(無著菩薩)

  ·孫稚

  ·董青建

  ·歷陽(張應)

  ·襄陽(史世光)

  ·江陵(釋黃遷)

  ·酒泉郡(伯裘)

  ·武帝妃(郗氏)

  ·蜀郡(沙門慧韶)

  ·中天竺(沙門勒那)

  ·湘州(釋玄景)

  ·潞州(辛彥之)

  ·海東(玄光禪師)

  ·京師(子鄰法師)

  ·壽州(玄宗禪師)

  ·長安(道宣律師)

  ·嵩山(破灶墮和尚)

  ·循州(北山神)

  ·于闐國(沙彌)

  ·廣州(陳公孺)

  ·卷二

  ·人道  ·述諸經文

  ·三教平心論

  ·正見經

  ·轉輪五道經

  ·優婆塞戒經

  ·二教論

  ·五王經

  ·善見律

  ·雜事律

  ·舊雜譬喻經

  ·法句喻經

  ·經律雲

  ·賢愚經

  ·度狗經

  ·天竺蝙蝠

  ·泰山(羊佑)

  ·琅玡(王練)

  ·吳興(向靖)

  ·餘杭(曇翼)

  ·宋武帝

  ·昆崙山(曇諦法師)

  ·北代(乘禪師)

  ·趙州(雌雉)

  ·宣帝

  ·元帝

  ·博陵(崔彥武)

  ·太山(客 僧)

  ·徐陵(智威禪師)

  ·天台(智環)

  ·汾州(劉善經母)

  ·湘州(趙宗孫)

  ·蘄州(五祖)

  ·并州(二鴿兒)

  ·庄惠太子

  ·登州(鶴喙女)沙門(釋牛雲)

  ·迴向寺(釋法秀)

  ·壽州(毛賴債)

  ·興元間(韋皋)

  ·龍懷寺(曇相法師)

  ·衡岳寺(知辯法師)

  ·東都(沙門圓澤)

  ·吳郡(齊君佐)

  ·宋仁宗

  ·滁州(張方平)

  ·公亮

  ·東坡

  ·山谷

  ·燕都(僧福安)

  ·紹興(釋大同)

  ·浙江(管春)

  ·羅定州(東安縣令)

  ·惠州(韓耳叔)

  ·湖廣(雉兒)

  ·潮州(箍桶翁)

  ·譚景升

  ·(南唐邊鎬南宋高宗)

  ·阿修羅道  ·集諸經文

  ·清辯論師

  ·娶修羅女

  ·大頭仙人

  ·卷三

  ·鬼神道  ·釋名

  ·牟子

  ·天地本起經

  ·順正理論

  ·正法念經

  ·雒陽(安世高)

  ·交趾(何敞)

  ·阿登

  ·河陰(曇遼)

  ·太山(法相法師)

  ·陳國(袁無忌)

  ·長安(慧嵬禪師)

  ·廬山(曇邕法師)

  ·竺曇遂

  ·始豐(曇蘭禪師)

  ·琅玡(王凝之妻)

  ·淮南(胡茂回)

  ·秦主(姚萇)

  ·高平(李羨奴)

  ·河內(司馬文宣)

  ·長安(王胡)

  ·榮陽(鄭鮮之)

  ·京師(慧果法師)

  ·王文明

  ·東海(何澹之)

  ·張乙

  ·襄城(李頤)

  ·會稽(弘明法師)

  ·靈苑(曇超禪師)

  ·楊州(道昶)

  ·南陽(宋定伯)

  ·琅玡(法度法師)

  ·汾州(釋曇鸞)

  ·河南(王彥偉)

  ·趙郡(眭仁茜)

  ·濩澤縣(李錄事)

  ·武帝

  ·洛州(任五娘)

  ·姚明解

  ·博陵(崔軏)

  ·京兆(殷安仁)

  ·嵩岳(元圭禪師)

  ·高祖(皇帝)

  ·徽州(思叔)

  ·廣州(張姓)

  ·廣信(能仁寺)

  ·廣州(張一鵬)

  ·東莞(錢公子)

  ·廣州(張妙)

  ·順德(螺岡仙媛)

  ·西湖(真觀法師)

  ·姑蘇(曹魯川)

  ·釋法聰

  ·唐慧棱

  ·海昌村

  ·卷四

  ·畜生道  ·述名

  ·大法炬經(法句喻經)

  ·天竺(兒烏)

  ·梓潼(杜願男)

  ·沙門(攴遁)

  ·宜州(皇甫遷)

  ·楊州(卞公)

  ·洛陽(王五戒驢)

  ·冀州([目*火]伏生母)

  ·京兆(韋慶植女)

  ·長安(趙大)

  ·文宗(蛤蜊)

  ·京都(王會師母)

  ·并州(李信母)

  ·汾州(路伯達)

  ·韶州(劉村狗)

  ·紹興(婦變豬)

  ·廣州(鱉寶)

  ·錄諸經文

  ·順德(馬翁芝)

  ·地獄道  ·列名

  ·提謂經

  ·清河(趙泰)

  ·沙門(支法衡)

  ·并州(劉薩訶)

  ·上虞(唐遵)

  ·武昌(程道惠)

  ·巴丘縣(舒禮)

  ·長安(法祖)

  ·石長和

  ·廣陵(李旦)

  ·益州(釋智達)

  ·多寶寺(釋道志)

  ·沙門(僧規)

  ·仕人(姓梁)

  ·拔虎(監膳儀同)

  ·冀州(小兒)

  ·京兆(杜祈)

  ·文昌

  ·齊州(釋道相)

  ·雍州(趙文若)

  ·京城(釋慧如)

  ·雲蓋山(釋守顒)

  ·卷五

  ·地獄道  ·京兆(王明干)

  ·兗州(皇甫氏)

  ·陳郡(許氏)

  ·遂州(孔恪)

  ·馮翊(李山龍)

  ·新羅(國釋順璟)

  ·括州(任義方)

  ·西京(慧恩法師)

  ·遂州(趙文信)

  ·河東(柳智感)

  ·京師(釋智興)

  ·咸陽(梁婦女)

  ·武昌(戴天胄)

  ·華州(張法義)

  ·扶風(傅奕)

  ·魏州(齊士望)

  ·曹州(裴則)

  ·雍州(楊師操)

  ·博陵(宋行質)

  ·隴西(李思一)

  ·雍州(程普樂)

  ·鄭師辯

  ·坊州(王懷智)

  ·汾州(劉摩兒)

  ·雍州(高法眼)

  ·長安(劉公信)

  ·蕭氏(蕭鏗女)

  ·西京(英禪師)

  ·汾州(釋惠澄)

  ·華陰(鄧元英)

  ·御史(馮忠)

  ·武功(蘇圭妻)

  ·江南(高皇帝)

  ·世宗

  ·六一(毆陽修)

  ·贛州(劉須微)

  ·湖廣(康元度)

  ·廣州(蔡等實)

  ·韶州(楊舒一)

  ·盧陵(陳忠赤)

  ·廣東(梁子球)

  ·廣州(羊城惡婦)

  ·順德縣(李氏)

  ·順德(陸業卿)

  ·趙定宇

  ·禮像

  C 六道集述言

  夫 三界定位。六道區分。皆由最初一念識心倏起。而妄想結成有漏之因。故有三世循環。十二緣生。托質則形分粗細。感報則苦樂殊途。三界六道。莫非生滅。人間天上。誠為苦本。是故智人啟悟。妙契無生。頓超三有。踐履十地。息 生死之源。處無為之邦。迥脫輪迴。長辭苦趣。此集之由作也。冀諸智者。知三界之無恆。識六趣之非久。標誌上乘。希求出世。遠劫火之燒然。免淪墜之沉溺。達今生所受之果。仍酬往昔之因。果復造因。因移果熟。輪轉六道。往還三界。所謂欲。色。無色界也。下極金剛際。上至他化天。中間六趣雜居。一切有情。未離貪慾。故名欲界。自梵眾天。上至色究竟天。此一十八天。雖離欲染。尚有色質。正報身相。如白銀色。依報宮殿。真金赤色。身光互照。故名色界。自 空處天。至非非想天。人同碧落。界若虛空。四蘊成身。無色蘊故。故名無色界。如斯三界。亦名三有。以其因屬有漏。果系有為。有生有死故也。言六道者。亦名六趣。趣者名到。謂彼所作善惡業因。道能運到其所趣處。故名為趣。又趣者是歸向義。謂所造之業。歸向人天修羅鬼畜地獄之處。此之界趣。既由識心結成情器世間。若達心源。情器俱殞。悟本真常。生死斯絕。生死真常。元無二路。只在當人一念。一念不生。三界六道。無投足處矣。

  (情世間者。謂一切有情眾生。皆假五陰和合。眾共而生。各各差別不同。故名情世間。器世間者。謂一切無情世界。皆假山河大地而成。各各差別不同。故名器世間)。

  康熙己未自恣日寶象林沙門 弘贊 識

  六道集

  廣州南海寶象林沙門弘贊在犙輯

  天道

  梵語提婆。此雲天。天者天然清凈光潔。於諸趣中。最勝最樂。最善最妙。最尊最高。故名為天。苟非最勝之因。豈生最勝凈潔之處。最勝因者。所謂十善。身三口四。及意三行。由此三業。防止過非。有順理義。違不善道。以斯十善。運出五趣。故茲十善戒法。名為天乘。諸天雖眾。不出 三界。曰。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區分。共有二十八處。欲界有六。第一從下。上升四萬二千由旬。是四天王天住處。居須彌山半。乃上升之元首。下界之初天。東方曰持國天王。居須彌山東。白銀埵。城名上賢。領干闥婆。(此雲香陰天帝樂神)及毗舍遮。(此雲啖精氣鬼)護東州人。南方曰增長天王。居須彌山南青琉璃埵。城名善見。領鳩槃茶。(此雲壓魅鬼)及薜荔多。(此雲餓鬼)護南州人。西方曰廣目天王。居須彌山西黃金埵。城名周羅。領諸龍。及富單那。(此雲臭餓鬼)護西州人。北方曰多聞天王。居須彌山北水精埵。其城有三。一名可畏。二名天敬。三名眾歸。領夜叉。及羅剎。護北州人。四王共有三十二將軍。各有九十一子。具大威力。悉護十方。人間五十歲。此四王天為一晝夜。壽五百歲。(計人間歲九百萬年)從此四王天上升四萬二千由旬。是第二忉利天住處。(忉利此雲三十三)居須彌山頂。山頂縱廣 八萬四千由旬。而中平可居者。止四萬由旬。四面各有八天。中央善見大城內有金城。是天帝釋住處。共為三十三天。人間一百歲。此天為一晝夜。壽一千歲。(計人間歲。三千六百萬年。以紅蓮華合。青蓮華開為夜。青蓮華合。紅蓮華開為晝)從此忉利天上升十六萬由旬。有處如雲。七寶所成。猶如大地。縱廣八萬由旬。是第三夜摩天住處。(夜摩。此雲時分)人間二百歲。此天為一晝夜。壽二千歲。(計人間歲。一萬四千四百萬年)從此夜摩天上升三十二萬由旬。有地如雲。縱廣十六萬由旬。是第四兜率天住處。(兜率此雲喜足)人間四百歲。此天為一晝夜。壽四千歲。(計人間歲。五萬七千六百萬年)從此兜率天上升六十四萬由旬。有地如雲。縱廣三十二萬由旬。是第五化樂天住處。(化作五塵而自娛樂)人間八百歲。此天為一晝夜。壽八千歲。(計人間歲。二億三萬零四百萬年)從此化樂天上升十二億八萬由旬。有地如雲。縱廣六十四萬由旬。是第六他化自在天住處。(他化作宮殿園林。一切樂具。於中自在受用)此是欲界頂天。人間一千六百歲。此天為一晝夜。壽一萬六千歲。(計人間歲。九億二萬一千六百萬年)從此上升一倍。二十五億六萬由旬。有地如雲。縱廣十二億八萬由旬。是色界諸天住處。共有一十八天。通號四禪。以其離散動故。亦名梵世。謂其離欲染也。皆以劫數為壽。身白銀色。無男女相。形惟一種。初禪三天。(一梵眾天。壽半劫。是民。二梵輔天。壽一劫。是臣。三大梵王天。壽一劫半。是君。從此倍倍上升。例此可知)二禪三天。(一少光天。壽二劫。二無量光天。壽四劫。三光音天。壽八劫)三禪三天。(一少凈天。壽十六劫。二無量凈天。壽三十二劫。三遍凈天。壽六十四劫)四禪九天。(一無雲天。壽一百二十五劫。二福生天。壽二百五十劫。三廣果天。壽五百劫。四無想天。壽同上。五無煩天。壽千劫。七善見天。壽四千劫。八善現天。壽八十劫。九色究竟天。壽一萬六千劫。此是色界頂天。後之五天。名凈居天。是三果聖人居處)從此上升一倍。是無色界。共有四天。亦名四 空天。人同碧落。界若虛空。惟有受。想。行。識。四陰。無色陰故。故名無色界。一空處天(壽二萬大劫)。二識處天(壽四萬大劫)。三無所有處天(壽六萬大劫)。四非非想處天(壽八萬大劫)。然此三界諸天壽數雖定。而亦有中夭者。惟兜率天。及無想天。壽命皆定。不說中夭也。

  正法念處經雲。若持不殺戒。得生四天王處。若持不殺不盜。得生三十三天。若持不殺盜邪淫。得生夜摩天。若持不殺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得生兜率天。奉行 佛戒。兼身口七善業。得生化樂。他化自在天。業報差別經雲。若 眾生具修增上十善。得欲界天報。修有漏十善。與定相應。得色界天報。修四空定。得無色界天報。順正理論雲。六欲諸天初生。如次。如五六七八九十歲人。生已。身形速得圓滿。男生在天父右膝。女生在天母左膝。皆悉化生。或有於天母手華。忽然化生。阿含經雲。兒來未久。便知饑渴。自然寶器。盛百味飲食。若福多者。飯色自白。中者黃色。下者赤色。若渴則飲。寶器中甘露漿。入腹漸消。如酥投火。無復形影。亦無大小便利。死如燈焰滅。無有屍骸。以化生故也。色界天眾。於初生時。身量周圓。具妙衣服。一切天眾。皆作聖言。不由學習。自解典語。起世經雲。欲界諸天。皆食段食。色界諸天。從初禪乃至遍凈天。以喜為食。無色界諸天。以意業為食。有雲。色界無色天。並以禪悅法喜為食。 涅槃經雲。雖得四天王。他化自在天身。乃至梵天。非非想處天身。命終還墮三惡道中。天報盡時。五衰相現。身受大苦。如地獄苦。等無差別。成實論問曰。生天離惡積善。何故報盡。即入三途。答曰。凡夫無始已來。惡業無窮。一日貪嗔。尚受千形。況惡既多。暫伏結生。報福既盡。昔業時熟。還墮三途。何所致惑。為有識心達本者。能破三界二十五有。故云。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經雲。一人發真歸源。十方世界。盡成消殞。如未能達本歸源。則一心念佛。發願往生凈土。聞佛說法。悟無生忍。則頓超三界。回絕 輪迴矣(梵世。梵者凈也)。

  X88011101。gif   法句喻經雲。昔者天帝釋。五德離身。自知命盡。當下生世間。在陶作家。受驢胎身。既知福盡。甚大愁憂。自念三界之中。濟人苦厄。惟有佛耳。於是馳往佛所。稽首作禮。伏地至心。三自歸命佛。法。聖眾。未起之間。其命忽出。便至陶家驢母腹中作子。時驢自解走瓦壞間。破壞壞器。其主打之。尋時傷胎。其神即還入故身中。五德還福。復為天帝。佛從定起。贊言。善哉天帝。能於殞命之際。歸命三尊。罪對已畢。不更勤苦。爾時 世尊。以偈頌曰。所行非常。謂興衰法。夫生輒死。寂滅為樂。譬如陶家。埏埴作器。一切要壞。人命亦然。帝釋聞偈。知無常之要。達罪福之變。解興衰之本。尊寂滅之行歡喜奉受。得須陀洹道(五德離身。即五衰相現。一衣服垢穢。二頭上華萎。三腋下汗流。四身體臭穢。五不樂本座。反上即五德也。凡言經雲。律雲。是釋迦 如來親說。若言論雲。乃 菩薩羅漢注釋經律。之語)。

  天竺

  無著菩薩

  健馱邏國人也。佛去世後一千年中。誕靈利見。承風悟道。出家修學。其弟世親菩薩。出家受業。博聞強識。達學研機。無著弟子師子覺。密行莫測。高才有聞。二三賢哲。每相謂曰。凡修行業。願睹慈氏。若先舍壽。得遂宿心。當相報語。以知所至。其後師子覺先舍壽命。三年不報。世親菩薩。尋亦捨命。時經六月。亦無報命。時諸外道。咸皆譏誚。謂世親及師子覺。流轉惡趣。遂無靈鑒。其後無著菩薩。於夜初分。方為門人。教授定法。燈光忽翳。空中大明。有一 天人。乘虛下降。即進階庭。敬禮無著。無著曰。爾來何暮。今名何謂。對曰。從此舍壽。往睹史多天。慈氏內眾。蓮華中生。蓮華才開。慈氏贊曰。善來廣慧。善來廣慧。旋繞才周。即來報命。無著菩薩曰。師子覺者。今何所在。答曰。我旋繞時。見師子覺。在外眾中。耽著天樂。無暇相顧。詎能來報。無著菩薩曰。斯事已矣。慈氏何相。演說何法。答曰。慈氏相好。言莫能宣。演說妙法。義不異此。然菩薩妙音。清暢和雅。聞者忘倦。受者無厭。云云(出西域記。睹史多。舊曰兜率。慈氏。即彌勒也。佛經律論三藏。所載人生六道中。或從六道中來者甚多。茲僅錄一二。以彰其餘。即如此土所共見聞者。亦不能盡錄惟錄其要。俱見如下)。

  晉

  孫稚

  ○字法暉。齊國般陽縣人也。父祚。晉太中大夫。稚幼而奉法。年十八。以咸康元年八月病亡。父後移居武昌。至三年四月八日。沙門於法。街行尊像。經過家門。夫妻大小出觀。見稚亦在人眾之中。隨侍像行。見父母拜跪問訊。隨共還家。祚先病。稚雲。無他禍崇。不自將護所致耳。五月當差。言畢辭去。其年七月十五日。復歸問訊。悉如生時。說其外祖父。為太山府君。見稚曰。汝未應來。那得至此。稚答。伯父將來。欲以代譴。有教推問。欲鞭罰之。稚救解得原。稚兄容。字思淵。時在其側。稚謂曰。雖離故形。在優樂。處但讀書。無他作。願兄勿復憂也。但勤精進。繫念修善。福自隨人矣。我二年學成。當生國王家。同輩有五百人。今在福堂。學成皆當上生。第六天上。我本亦應上生。但以解救先人。因緣纏縛。故獨生王家耳。到五年七月七日復歸。說邾城當有寇。難事例甚多。悉皆如言。家人秘之。故無傳者。又雲。先人多有罪謫。宜。為作福。我今受身人中。不須復營。但救先人也。願父兄勤為功德。作福供 僧。食時務使鮮潔。一一如法者。受上福。次者次福。若不能如言。皆費設耳。當使平等。心無彼我。其福乃多。祚時有婢。稚未還時。忽病殆死。通身皆痛。稚雲。此婢欲叛。我前與鞭。不復得去耳。婢雲。前實欲叛。與人為期。日垂至。而便住。云云(太同泰)。

  董青建

  ○父字賢明。建元初。為越騎校尉。初建母宋氏。孕建時。夢有人語云。爾必生男。體上當有青志。可名青建。及生。如言即名焉。有容止。美言笑。性理寬和。家人未嘗睹其慍色。見者咸異之。至年十四。而州迎主薄。建元初。皇儲鎮樊漢。為水曹參軍。二年七月十六日寢疾。自雲必不振濟。至十八日臨終起坐。謂母曰。罪盡福至。緣累永絕。願母自割。不須憂念。因七聲大哭。聲盡而絕。至閏月十一日。賢明夢見建雲。願父暫出東齋。賢明便香湯自浴齋戒。出東齋。至十四夜。於眠中。聞建喚聲。驚起。見建在齋前。如生時。父問曰。汝往在何處。建雲。從亡來。住在練神宮中。滿百日。當得生忉利天。建不忍見父母兄弟哭泣傷慟。三七日禮諸佛菩薩。請四天王。故得暫還。願父母從今已後。勿復啼哭祭祀。阿母已發願。求見建。母不久當命終。即共建同生一處。父壽可得七十三。命終之後。當三年受罪報。勤苦行道。可得免脫。問曰。汝從夜中來。那得有光明。建曰。今與菩薩諸天共下。此其身光耳。又問雲。汝天上識誰。建曰。見王車騎。吳興張永。外祖宗西河。我非獨但此一門中生。從四十七年以來至今。七死七生。已得四道果。先發七願。願生人間。故歷 生死。從今永畢。得離七苦。建臨終時。見七處生死。所以大哭者。與七家分別也。問雲。汝皆生誰家。建曰。生江縣吏部羊布。廣州張永。車騎王玄。宋謨。蕭惠明。給事梁季父。今生董越騎家。惟此間生十七年。余處止五三年耳。自今已後。毒癘歲多。宜勤修功德。建見世人死。多墮三途。生天者少。勤精進。可得免度。發願生天。亦得相見。行脫差異。無相值期。又問雲。汝母憂憶汝。垂死。可令見汝不。建曰。不須相見。益懷煎苦耳。但依向言說之。諸天已去。不容久住。慘有悲色。忽然不見。去後。竹林左右。猶有香氣。家人亦並聞余香焉(建。乃初果須陀洹人。七死七生漏盡。而證得第四 阿羅漢果。出三界。故云。從今永畢得離諸苦。然建所生處。皆是善門也)。

  歷陽

  ○張應者。本事俗神。鼓舞淫祀。咸和八年。移居蕪湖。妻得病。應請禱備至。財產略盡。妻法家弟子也。謂曰。今病日困。求鬼無益。乞作佛事。應許之。往寺中見竺曇鎧。曇鎧曰。佛如愈病之葯。見葯不服。雖見無益。應許當事佛。曇鎧與期。明日往齋。應歸。夜夢見一人長丈余。從南來入門。曰。汝家狼籍。乃爾不凈。見曇鎧隨後曰。始欲發意。未可責之。應既眠覺。便炳火作高座。及鬼子母座。曇鎧明往。應具說夢。遂受五戒。斥除神影。大設福供。妻病即除愈。咸康二年。應至馬溝糴鹽。還泊蕪湖浦宿。夢見三人。以鋼鉤。鉤之。應曰。我佛弟子。牽終不置。曰。汝叛走多時。應怖。謂曰。放我。當與君一升酒。彼乃放之。謂應曰。但畏後人復取汝耳。眠覺腹痛泄痢。達家大困。應已久病甚。遣人呼鎧。適值鎧不在。應尋氣絕。經日而蘇。說有數人。以鋼鉤。鉤將北去。下一坂岸。岸下見有鑊湯。刀劍。楚毒之具。應時悟是地獄。欲呼師名。忘曇鎧字。但喚和尚救我。亦時喚佛。有頃。一人從西面來。形長丈余。執金杵。欲撞此鉤人。曰。佛弟子也。何入此中。鉤人怖散。長人引應去。謂曰。汝命也盡。不復久生。可暫還家。頌唄三偈。並取和上名字。三日當復命過。即生天矣。應既蘇。即復怵然。既而三日持齋頌唄。遣人疏取曇鎧名。至日中食畢。禮佛讀唄。遍與家人辭別。澡洗著衣。如眠便盡(唄者。贊也。謂讚歎 三寶也。諷經亦曰唄。偈者。佛經中偈頌也。怵音出。憂也。悚懼也)。

  襄陽

  ○史世光。咸和八年。於武昌死。七日請沙門支法山。為誦小品 般若經。疲而微卧。聞靈座上。如有人聲。史家有婢字張信。見世光在靈上著。衣帢。具如生平。語信雲。我本應墮龍中。支和尚為我誦經。曇護。曇堅。迎我上第七梵天。快樂處矣。護堅。並是山之沙彌。已亡者也。後支法山。復往為誦大品般若經。又來在座。世光生時。以二幡在寺中供養。乃呼張信。持幡送我。信曰諾。便絕死。將信持幡。俱西北飛上一青山上。如琉璃色。到山頂。望見天門。光乃自提幡。遣信令還。與一青香如巴豆大。囑曰。以上支和尚。信未還。便遙見世光直入天門。信復道而還。倏忽蘇活。亦不復見手中香也。幡亦故在寺中。世光與信於家去時。其六歲兒見之。指語祖母曰。阿爺飛上天。婆為見否。世光後復與天人十餘。俱還其家。徘徊而去。每來必見簪帢去。必露髻。信問之。光答曰。天上有冠。不著此也。後乃著天冠。與群天人。鼓琴行歌。徑上母堂。信問。何用屢來。光曰。我來欲使汝輩知罪福也。亦兼娛樂。阿母。琴音清妙。不類世聲。家人小大。悉得聞之。然聞其聲。如隔壁障。不得觀察也。惟信聞之。獨分明焉。有頃去。信見光入一黑門。須臾來出。謂信曰。舅在此。日見榜撻。楚痛難堪。我省視還也。舅生前犯殺罪。故受此報。可告舅母。請僧[言*奉]經。當稍免脫。舅昔輕車將軍也(第七梵天。即初禪天在六欲天上)。

  宋

  江陵

  ○釋黃遷。年二十時。常寄江陵市西。楊道產家。行般舟。勤苦歲余。因爾遂頗有感變。或一日之中。赴十餘處齋。雖復終日竟夜行道轉經。而家家悉見黃遷在焉。眾稍敬異之。以為得道。孝建二年一日。自言死期。謂道產曰。明夕吾當於君家過世。至日。道產設八關然燈通夕。初夜中夜。遷猶豫眾行道。休然不異。四更之後。乃稱疲而卧。顏色稍變。有頃而盡。闔境為設三七齋。起塔。塔今猶存。死後久之。現形多寶寺。謂曇珣道人云。明年二月二十三日。當與諸天共相迎也。言已而去。曇珣即於長沙禪坊。設齋九十日。捨身布施。至其日苦乏氣。自知必終。大延道俗。盛設法會。三更中。呼問眾僧有聞見否。眾自不覺異也。珣曰。空中有奏樂聲。馨煙甚異。黃遷之契。今其至矣。眾僧始還堂就席。而珣已盡(右五齣冥祥記。此記十卷。齊朝王琰撰)。

  酒泉郡

  ○凡太守到郡無幾輒死。後有渤海陳裴。見使此郡。裴憂愁不樂。就卜者占其吉凶。卜者曰。遠諸侯。放伯裘。能解此者。則無憂。裴仍不解此語。卜者報曰。但去自當解之。裴既到官。侍監有王侯平。有史侯。董候等。裴心悟曰。此所謂諸候矣。乃遠之。即卧。思放伯裘之義。不知何謂。至夜半後。有物來上裴被上。裴覺。以被冒取之。其物跳踉。訇訇作聲。外人聞。持火入。欲殺之。魅乃言曰。我實無惡意。但欲試府君耳。聽一相赦。當深報府君恩。陳裴曰。汝為何物。而忽干犯太守。魅曰。我本百歲狐也。今變為魅矣。垂化為神。而正觸府君威怒。甚遭困厄。聽一放我。我字伯裘。若府君有急難。但呼我字。則自解矣。裴乃喜曰。卜謂放伯裘之義是也。即便放之。小開被。忽然有赤光。如震電。從戶出。明日夜。有敲戶者。裴問曰。誰。答曰。伯裘。問曰。何為。答曰。白事。問曰。白何事。答曰。此界有賊發奴也。裴案發則驗。每事先以語裴。於是境界。無毫毛之奸。人咸謂聖君出。後經月余主簿李音。共裴侍婢私通。既而驚懼。慮伯裘來白。遂與諸侯謀殺裴。卻謂傍無人。便使諸侯持杖直入。欲格殺之。裴惶怖。即呼伯裘。來救我。即有物如申一疋絳練。然作聲音。侯伏地失魂。乃以次縛取之。考問來意。故皆服首。後月余日。裘與裴辭曰。今得為神矣。當上天去。不復與府君相見往來。遂去不見也(出搜神異記)。

  梁

  武帝妃

  ○妃郗氏。初生有赤光照室。器皿盡明。及長性明慧。善隸書。讀史傳。女工之事。靡不閑習。宋齊間。諸王求婚。父曄皆不許。後以適帝。生三女。帝為雍州刺史。而妃薨。其性酷妒。天監年。化為巨蟒。入於後宮。通夢於帝。帝體將不安。蟒輒激水騰涌。或現龍形。光彩照灼。時蟒作人語。啟帝曰。妾以生存。嫉妒大小。為性慘毒。損物害人。死為蟒身。無飲食飢窘困迫。又一鱗甲內。有多蟲唼咬肌肉。痛苦甚劇。感帝昔眷念於妾。故陳露於帝。祈一功德。以見拯拔。帝聞之感激。因此露井上為殿。衣服委積。置銀轆轤。金瓶灌百味。以祀之。帝乃大集沙門於殿。宣問何善能脫其苦。志公對曰須禮佛懺滌。其愆可脫。於是帝與志公。及名德沙門。搜索。大藏經文。採摭佛語。感彌勒題名。撰成懺文十卷。在宮修禮。忽聞異香馥郁。帝因仰觀。乃見一天人容儀端麗。謂帝曰。蒙帝功德。已脫蟒身。得生忉利天上。今呈天身。以為證驗。殷勤致謝。言訖不見(出通載並懺序)。

  蜀郡

  ○龍淵寺。沙門慧韶姓陳。本穎川太丘人。少欲多智。聰敏不群。春秋五十四。卒於本寺。時成都民姓應名始豐。因病氣絕。而心尚暖。五日方醒。雲。被攝至閻王所。聞處分雲。迎韶法師。須臾便至。王下殿。合掌頂禮。更無言說。惟書文書。作一大政之字。韶出外。坐於曠路樹下。見一少童。以漆柳箕。擎一袈裟。令韶著之。有數十僧來迎。豐惟識和慈。二禪師。幢蓋列道。騰虛而去。又當終夕。有安浦寺尼。久病悶絕。醒雲。送韶法師。及五百僧。登七寶梯。到天宮殿。講堂中其地如水精。床席華整。亦有麈尾。几案蓮華池。韶就座談說少時便起。送別者令歸。其生滅冥祥。感見類此。以天監二年七月三日卒(出續高僧傳)。

  元魏

  中天竺

  ○沙門勒那。此雲寶意。是西國人。遍通三藏。妙入總持。以魏永平之初。來游東夏。宣武皇帝。每請講華嚴經。披閱精義。無廢一日。正處高座。忽有一人持笏執名者。形如大官。雲。奉天帝命。來請法師。講華嚴經。意曰。今此法席尚未停止。待訖經文。當來從命。既而法事將了。又見前使雲。奉天帝命。故來下迎。意乃含笑熙怡。告眾辭訣。奄然卒於法座。都講等四人。亦同時殞。魏境道俗。聞見斯異。無不嗟嘆。

  隋

  相州

  ○鄴下寺。釋玄景。統解玄微。純講 大乘。後因卧疾三日。告侍人曰。玄景欲見彌勒佛。云何乃作夜摩天主。又雲。賓客極多。事須看視。有問其故。答雲。凡夫識想。何可檢校。向有天眾。欲來邀迎耳。爾後異香充戶。眾共聞之。又曰。吾欲去矣。當願生世。為善知識。遂終於所住。即大業二年六月也。自生常立願雲。沈骸水中。及歿後。遵用前旨。葬於紫柏河。深瀅之中。三日往觀。所沈之處。反成沙墳。極高峻。而水分派。道俗異其雅瑞。傳跡於今(右二。出續高僧傳)。

  潞州

  ○刺史辛彥之。建十五層浮圖。州人張元。暴死復甦雲。神遊天上。見一堂極崇麗。天人曰。辛刺史有大功德。作此堂以俟之。

  海東

  ○新羅國。玄光禪師。參南嶽。證法華三昧。師即禮辭南嶽。返錫江南。值本國海舶。遂獲附載。方及大洋。忽睹采雲亂目。雅樂盈空。絳節霓旌。傳呼而至。空中聲雲。天帝請海東玄光禪師。師拱手遜避。舟停不進。即見青衣恭迎入大宮闕。見羽衛陳列。鱗介繁錯。間以鬼神。咸仰敬曰。天帝降我龍宮。請法師說已證法門。吾曹受益不少矣。既升殿。請陟高台。天帝扣問。師為開演經七日而畢。帝躬送別。向所乘舟。師復登之。舟遂泛泛而去(右二出統紀)。

  唐

  京師

  ○大安國寺。子鄰法師。年少時。忽思歸覲二親。其父喪明。母終已三載。因詣岳廟。求知母之幽趣。即敷坐具。誦法華經。誓見天岳王為期。其夜岳王。果召鄰問。何故懇苦如是。鄰曰。母王氏。亡來已經除服。敢問大王。母今何在。王顧簿吏。對曰。王氏現系獄受苦。鄰曰。我母何罪。王曰。生和尚時。食雞卵。又取白傅頭瘡。坐是之故。職師之由。鄰悲號委頓。求王請免。曰。縶縻有分。放釋無門。然則為法師計。請往鄮山。禮阿育王塔。或可原也。鄰詰朝。遵途。到會稽鄮陰山寺。叩頭哀訴。五輪著地。禮畢。數所投策。至四萬數。俄聞有呼鄰聲。若蔡順之解。望空。見雲氣中。母謝曰。承汝之力。得生忉利天矣。故來報汝。倏然不見。先所禮處。今鄮山育王寺。後峰之翠微茅庵基。及池存焉(古人分娩食雞卵。尚得重報。今人娩後多殺生命罪當如何。為母為子者。不可不知。鄮山在浙江寧波府城。東南四十里許。阿育王塔。詳見第四卷中。○縶音執。絆也縻音縻系也)。

  壽州

  ○紫金山。玄宗禪師。永嘉人。見紫金山。悅可自心。留行禪觀。此山先多虎暴。或噬行商。或傷樵子。避苛政者。哭婦甚哀。從宗卜居。哮[日*敢]絕跡。自邇入山者無憚矣。一日禪徒擁集。見一老父。趨及座前。拜跪勤恪。宗曰。子何人耶。答雲。我本虎也。在此山中。食[日*敢]眾生。因大師化此。冥回我心。得脫業軀。已生天道。故來報謝。折旋之頃。了無所見(右二出宋高僧傳)。

  長安

  ○西明寺。道宣律師者。德鏡玄流。業高清素。精誠苦行。畢命終身。棲遑問道。志在住持。綴緝儀範。二百餘卷。結集高軌。屬有深旨。貞觀中。曾隱沁部雲室山。人睹天童給侍左右。於西明寺夜行道。足跌前階。有物扶持。履空無害。熟顧視之。乃少年也。律師遽問。何人夜中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乃北方多聞天王之子那吒也。護法之故。擁護和尚。時之久矣。師曰。貧道修行。無煩太子。太子威神自在。西域有可作佛事者。願為致之。太子曰。某有釋迦佛牙。寶掌雖久。頭目猶舍。敢不奉獻。俄授於師。師保錄供養焉。粵以干封二年。仲春之節。身在京師。城南凈業寺。逐靜修道。年至桑榆。氣力將衰。專念四生。又思三會。忽以往緣。幽靈顧接。病漸瘳降。勵力殷仰。遂感冥應。時四天王至。問訊律師。廣序賢劫四佛興世。涅槃遺迹等事。復有諸天。四王臣佐。至律師房門。似人行動。蹀足出聲。律師問言。是誰。答言。弟子姓張名瓊。師問。何處檀越。答言。是南方天王之第十五子。王有九十一子。英略神武。各御邦都。所統海陸。道路區分。持犯界別。並親受佛教。護持善惡。使遺法載隆。積殖其功。常加守護。不徒設也。師曰。檀越既遺德劣。故來相看。何故門首不入。答雲。弟子不得師教。不敢輒入。師雲。願入就座。入已。禮敬伏座。問曰。檀越既篤信三寶。又受佛囑護持。善來相看。何不現形。答言。弟子報身。與餘人別。光色又異。驚動眾心。共師言論足得。不勞現身。問曰。貧道入春已來。氣力漸弱。醫藥無效。未知報命遠近。答雲。師報將盡。無煩醫藥。問曰。定報何日。答雲。何須道時。但知師不久盡。生第四天彌勒佛所。問曰。同伴是誰。答曰。弟子第三兄張玙。通敏超悟。信重釋宗。撰祇洹圖經。百有餘卷。烈峙天宮。無聞地府。師承此告。及踴思尋請述之。用開道俗。又一天來至師所。致敬申禮。具敘暄涼。師問曰。檀越何處。姓字誰耶。答曰。弟子姓王名璠。是大吳之蘭台臣。今是南方天王韋將軍下之使者。將軍事務極多。擁護三洲之佛法。有斗諍凌危之事。無不躬往和喻令解。今附和南。不久當至。復有一天來雲。姓羅氏。是蜀人也。言作蜀音。廣說律相。初相見時。如俗禮儀。敘述緣由。多有次第。又有一天姓費氏。禮敬如前。雲。弟子迦葉佛時。生在初天。在韋將軍下。諸天貪慾所醉。弟子以宿願力。不交天欲。清凈梵行。偏敬毗尼。韋將軍。童真梵行。不受天欲。一王之下。有八將軍。四王三十二將。周四天下。往還護助。諸出家人。四天下中。北天一洲少有佛法。餘三天下。佛法大弘。然人多犯戒。少有如法。東西天下。人少黠慧。煩惱難化。南方一洲。雖多犯罪。化令從善。心易調伏。佛臨涅槃。親受付囑。並令守護。不使 魔嬈。若不守護如是破戒。誰有行我之法教者。故佛垂誡。不敢不遵。雖見毀禁。愍而護之。見行一善。萬過不究。事等忘瑕。不存往失。且人中臭氣上薰空界。四十萬里。諸天清凈。無不厭之。但以受佛付囑。令護佛法。與人同止。諸天不敢不來。韋將軍三十二將之中。最存弘護。多有魔子魔女。輕弄比丘。道力微者。並為惑亂。將軍棲遑奔至。應機除剪。故有事至。須往四王所。時王見皆起。謂韋將軍。修童真行。護正法故。弟子性樂戒律。如來一代所制毗尼。並在座中。聽受戒法。問雲。益州成都。多寶石佛者。何代時像。從地湧出。答曰。蜀都元基青城山上。今之成都。大海之地。昔迦葉佛時。有人於西耳河造之。擬多寶佛全身相也。其地西北。去雟州二千餘里。問去天竺非遠。往往有至彼者。至晉時。有僧於此地。見土墳。隨出隨除。終不可平。後見坼開。乃深掘丈余。獲像及人骨。在船。其髏骨肘脛。悉皆粗大。數倍過於今人。即迦葉佛時。閻浮提人壽二萬歲時也。今時劫減。命促。人小。固不常然。不可怪也。初出之時。牽曳難得。弟子化為老人。指撝方便須臾。至周滅法暫隱。到隋重興。更復出之。蜀人但知其靈。從地而出。亦不測其根源。見其華趺。有多寶字。因遂名焉。又問。多寶字。其隸書。出於亡秦之代。如何迦葉佛時。已有此國書耶。答曰。亡秦李斯隸書。此乃近代。遠承隸書之興。興於古佛之世。現今南洲四面。千有餘洲。莊嚴閻浮一方。百有餘國。文字言音。同今唐國。但以海路遼遠。動數十萬里。重譯莫傳。故使此方封守株柱。不足怪也。師不聞乎。梁顧野王大學之太傅也。周訪字源。出沒不定。故玉篇序雲。有開春申君墓。得其銘文。皆是隸字。檢春申。是周武六國同時隸文。則非吞併之日也。此國篆隸諸書。尚有茫昧。寧知迦葉佛時之事。史非其耳目之所聞見也。又問。今西京城西。高四土台。俗雲是蒼頡造書之台。如何雲隸書字。古時已有。答雲。蒼頡於此台上增土造高。觀鳥跡者。非無其事。且蒼頡之傳。此土罕知其源。或雲黃帝之臣。或雲古帝王也。鳥跡之書。時變一途。今所絕有。無益之言。不勞述也。又一天人。姓陸名玄暢。來謁律師雲。弟子是周穆王時。生在初天。本是迦葉佛時。天為通化。故周時暫現。所問高四土台者。其本迦葉佛。於此第三會說法度人。至穆王時。文殊目連來化。穆王從之。即列子所謂化人者是也。化人示穆王高四台。是迦葉佛說法處。因造三會道場。至秦穆公時。扶風獲一石佛。穆公不識。棄馬坊中。穢污此像。護像神嗔。令公染疾。公又夢上帝極責。覺問侍臣由余。答雲。臣聞周穆時。有化人來此土雲。是佛神。穆王信之。於終南山。造中天台。高千餘尺。基址現在。又於蒼頡台。造神廟。名三會道場。公今所患。殆非佛為之耶。公聞大怖。語由余曰。吾近獲一石人。衣冠非今所制。棄之馬坊。將非此是佛神耶。由余往視之。對曰。此真佛神也。公取像澡浴。安清凈處。像遂放光。公又怖。謂神嗔也。宰三牲以祭之。諸善神等。擎棄遠處。公又大怖。以問由余。答曰。臣聞佛神清潔。不進酒肉。愛重物命。如護一子。所有供養。燒香而已。所有祭祀。餅果之屬。公大悅。欲造佛像。絕於工人。又問由余。答曰。昔穆王造寺之側。應有工匠。遂於高四台南村內。得一老人。姓王名安。年百八十。自雲曾於三會道場。見人造之。臣今年老。無力能作。所住村北。有兄弟四人。曾於道場內。為諸匠執作。請追共造。依言作之。成一銅像。相好圓備。公悅。大賞賚之。彼人得財。並造功德。於土台上造重閣。高三百尺。時人號之高四台。或曰高四樓。其人姓高。大者名四。或曰兄弟四人。同立故也。又問。目連舍利弗。佛在已終。如何重見。答曰。同名六人。此目連。非大目連也。釋迦如來。度大迦葉。後十二年中。來至此台。其下現有迦葉佛舍利。周穆身游天竺。佛告穆王。彼土現有古塔。可返禮事。王問何方。佛曰。在鄗京之東南也。又問。今五台山。中台之東南。三十里。見有大孚靈鷲寺。兩堂隔澗猶存。南有華園。可二頃許。四時發彩。或雲漢明所立。或雲魏孝文帝栽植。如何為實。答雲。但是二帝所作。昔周穆之時。已有佛法。此山靈異。文殊所居。周穆於中造寺供養。及阿育王亦依置塔。漢明之初。摩騰法師。是阿羅漢。天眼亦見有塔。請帝立寺。其山形像似靈鷲。名曰大孚。孚者信也。由帝深信佛法。立寺勸人。元魏孝文。北台不遠。常來禮謁。見人馬行跡。石上分明。其事可驗。豈惟五台獨驗。今終南山。太白。太華。五嶽名山。皆有聖人。為住持佛法。令法久住。有人設供。感赴征應。事在別篇。不繁此述也。問。羅什法師。一代所翻之經。人多偏樂。受持轉盛何耶。答曰。其人聰明。善解大乘。以下諸人。同時翻譯者並俊。又一代之寶也。絕後光前。仰之所不及。故其所譯。以悟達為先。得佛遺寄之意。什師德行。位在三賢。所在通化。那煩補闕。隨機而作。故大論一部。十分略九。自余經論。例此可知。冥祥感應。歷代彌新。深會聖旨。罕逢難遇。又蒙文殊指授。令其刪定。特異恆論。又問。幽冥所感。俗中常有神去形朽。如何重來。或經七日多日。如生不異。答曰。人稟七識。識各有神。心識為主。主雖前去。余神守護。不足怪也。如五戒中。一戒五神。五戒便有二十五神。一戒破。五神去。余者仍在。如大僧受戒。戒有二百五十。神亦戒戒之中。感得二百五十。防衛比丘。若毀一戒。二百五十神去。余者恆隨。於是律師。既承靈囑。扶疾筆受。隨聞隨錄。合成十卷。律師憂報將盡。復慮天人將還。筆路蒼茫。無暇餘事。文字亦復疏略。但求聖意。不存文飾。耳目雖倦。不覺神勞。但恨知之不早。今依天人所說。不違三藏教旨。即皆編錄。雖聞天授。還同佛說。始從二月。迄至六月。日別來授。無時暫閑。至冬初。十月三日。師氣力漸微。香幡遍空。天人聖眾。同時發言。從兜率天來請律師。師端坐。一心合掌。斂容而卒。臨終道俗百有餘人。皆見香華迎往升空。云云(出法苑。並高僧傳。其餘鳥獸僧俗生。天。備載經論。及兜率龜鏡集中。真武。乃北方一神耳。今道士以那吒太子。帶貼髏。立真武側。罪莫大焉)。

  嵩山

  ○破灶墮和尚。名氏叵測。天后之世。參嵩山安禪師。通徹禪法。逍遙弗羈。山有廟。靈甚。殿中惟有一灶。遠近烹宰祭祀。凡人拜奏之時。往往見鬼物形兆。師領徒入廟。以杖擊灶三下曰。咄。此灶泥瓦合成。聖從何來。靈從何起。恁么烹宰物命。又擊三下。遂傾破墮落。須臾。有一人。青衣峨冠。拜曰。我本灶神。久受業報。今蒙師說無生法。得脫此處。今當生殊勝天上。特來禮謝。師曰。汝是本有之性。非吾強言。神再拜而去(出通載及宋高僧傳○今人被擊。即大生嗔怒。若不嗔怒。如擊木石無異。奚契一咄泥瓦合成之旨。其有伶俐漢子。於此言下薦得。即會無生法矣○叵音頗。不可也)。

  循州

  ○北山神。宣律師問天人曰。南海循州北山。興寧縣界。靈龕寺。多有靈跡。何也。天人曰。此乃文殊聖者弟子。為此山神。多造惡業。文殊愍之。便來教化。遂識宿命。請為留跡。我常禮事。得離諸惡。文殊為現。今者是也。於貞觀三年。山神命終。生兜率天(見付囑儀○按上生經雲。佛言。善男子善女人。犯諸禁戒。造眾惡業。聞彌勒菩薩大悲名字。五體投地。誠心懺悔。是諸惡業。速得清凈。我滅度後。四眾八部。欲生第四天。當於一日。乃至七日。繫念彼天。持佛禁戒。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迴向願生彌勒佛前。隨念往生。所言七日者。且從近論。尚感天報。況復一生而不克獲乎。未曾有經。有受十善之法。此不繁出。言第四天者。名兜率陀天。是彌勒菩薩。於中教化諸天子。若生彼處。即得不退轉地○生兜率天。有數十人。出高僧傳。及兜率龜鏡集中)。

  于闐國

  ○沙彌般若彌伽薄。堅持戒行。專誦華嚴。時忽有人合掌言。諸天請師。願師閉目。俄至天上。天帝釋跪而請曰。今方與修羅戰。屢被摧衄。屈師誦華嚴經。望法力加被。師乘天輅。心念華嚴。以諸天眾。對彼勍敵。修羅見之。忽然潰散。須臾。送歸。身染天香。終身不滅(出華嚴感應錄)。

  清

  廣州

  ○南海縣。麻奢鄉。陳公孺。性懷耿侃。喜客無倦。不尚奢美。惟好儉樸。晚年歸信法門。受持六齋。倏興創立精舍之念。於康熙丙午年。舍宅後地。為寶象林。建瑞塔禪寺。誘諸子侄。而趣向佛乘。故令一方知崇三寶。遠惡修善。實藉公焉。癸丑歲。公年六十有六。感微疾數旬。至五月初五日。使人扶游荔圃。以賞新荔。是夜寂然長逝矣。本寺僧眾。即為之修禮懺法。時有沙彌藏一。自東安石驎庵來。執大殿香燈職。午飯畢。趺坐殿後。俟茶上供。而頭忽垂至膝。同坐者。謂其瞌睡。以手觸之不動。方知已絕。呼人共舁上床。移時乃蘇。眾詰之。一曰。初見前殿門外。有數金甲神人。雄偉勇聳。列跪門前。天人雜沓。窒塞虛空。幢幡寶蓋。香華燈燭。樂音遍界。中有一人甚高大。極目望不至首。有二大幡。一題雲娑羅樹王佛。一題雲越三界菩薩。有二天童。各執一小幡。一題雲。妙喜世界。一題雲極樂天幢。復有一幡。遣藏一執。雲。送山主往化樂天。一執之出門。方至橋首。見二長老在後喚雲。你未得去。藏一聞之。即便回也。化樂。是欲界第五天也。余惜公入法門日淺。未知出世大道。由福報故。生化樂天。不然。即生第四兜率天。親承彌勒大士。聞深妙法。與給孤長者。把臂同游龍華三會。證無生忍。寧不快哉(寶象林釋慧弓綠○龍華。謂彌勒佛。當來坐於龍花樹下。成等正覺。三會說法度人。故也。妙喜。是東方阿閦毗佛世界。極樂。是西方阿彌陀佛世界。阿閦毗。此雲不動。阿彌陀此雲無量壽。若據幡。則公當隨生一佛世界。或其人采語不真。亦未可知。以化樂。極樂。音相近也。若人誠心繪塑佛像。即生妙喜世界。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名號。即生極樂世界。按上五幡。俱是接引往生者。故有佛菩薩聖號。然造幡之法。須知有能嚴。所嚴。能嚴者。幡即供具。莊嚴供養於所供佛塔。或諸佛菩薩。不應安佛菩薩尊像。當作禽獸形。或書讚頌偈詞。其所嚴者。是所敬之尊。乃書佛菩薩聖號。即以香華燈燭。種種果食百珍。而供養之。按諸經律。令造幡者。皆是能嚴之幡。如昔給孤長者。既作塔已。欲以幡旗。並雜繪彩。而為供養。佛言。應作。彼不解幡式。佛言。聽作師子幡。犎牛幡。金趐鳥幡。及龍幡等。於上畫作彼之形像。又普廣經雲。若四輩男女。臨終之時。若已命過。於其亡日。造作黃幡。懸著剎上。使獲福德。離八難苦。得生十方諸佛凈土。幡蓋供養隨心所願。至成菩提。幡隨風轉。破碎都盡。成於微塵。幡一轉時。輪王位。乃至吹塵。小王之位。其報無量。然燈供養。照諸幽冥。苦痛眾生。蒙此光明。得互相見。緣此福德。拔彼眾生。悉得休息)。

  華嚴經雲。人慾終時。自見中陰相。行惡業者。見三惡受苦。或見閻羅持諸兵仗。囚執將去。或聞苦聲。若行善者。見諸天宮殿。妓女莊嚴。遊戲快樂。如是等勝事。故永明壽禪師雲。若心凈。即香台寶樹凈剎化生。心垢。則丘陵坑坎穢土受質。皆是等倫之果也。

  六道集

  音釋

  帝釋

  梵語釋提桓因。華言能天主。謂能為三十三天之主。昔為人時。姓憍屍迦。建立迦葉 佛舍利塔。三十二人助修。共生忉利天。帝釋為主。總名三十三天也。  身口七善業

  身不殺盜邪淫。口不妄言綺語兩舌惡口。  十惡業十善業

  十惡者。身三。殺盜淫。口四。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三貪嗔痴。不作是事。名為十善。天台雲。十善有二種。一止。二行。止則但止前惡。不惱於他。行則修行勝德。利樂一切。此二通稱善者。善以順理為義。息倒歸真。故云順理。止則息於重倒之惡。行則漸歸勝道之善。故止行二種。皆名為善。或加以道名。以能通至樂果故也。  埏埴

  上音膻。和土也。下音實。黏土也。老子曰。埏埴以為器。即打瓦也。  帢音掐。帽也。  窘群字上聲。困也。  轆轤上音六。下音盧。井上汲水圓轉木也。  鄗豪上聲。邑名。在常山。漢光武。分鄗字為高邑。  舁音於。對舉也。  由旬

  有三別。大者六十里。中者四十里。下者三十里。   八萬四千

  問曰。教中常言八萬四千。何耶。答曰。此其大數也。亦人身中有八萬四千毛孔。心具八萬四千塵勞煩惱。故佛說八萬四千法門。以對治之。問。又常言七七之期。何耶。答。人在胎時。七七日。形具五體死時。極至七七日。必定托生也。余如後釋。  小品 般若十卷。  大品般若三十卷。  犎音風。牛名。出罽賓國。形如橐駝。脊上高隆。  二十五有

  一四州。東西南北。二四惡趣。修羅。鬼。畜。地獄。三六欲天。四梵天王。五無想天。六五那含天。七四禪天。八四 空天。然此二十五有。總在六道中。有生有死也。梵王。無想。那含。總在四禪天。由外道謂梵王。為生萬物之主。謂無想以無心為 涅槃。五那含為真解脫。故此別立其名也。  八部

  一諸天。二龍眾。三夜叉。四干闥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睺羅伽。  四眾

  出家二眾。比丘比丘尼。在家二眾。優婆塞優婆夷。俱受五戒者。  譴謫上音牽去聲。下音窄。責罰。  法喜禪悅食

  以愛樂大法。得法資長道種。心生歡喜。不嗜世味。常持正念。是為法喜食。由得禪定自資。長養慧命。道品圓明。正念現前。心生喜樂不貪世味。是為禪悅食。  郗

  音希○昔陳針。是智者大師之兄。為梁晉安王中兵參軍。年四十。仙人張果相之曰。死在期月。師令行方等懺。針見天堂門牌曰。陳針之堂。後十五年。當生於此。果後見針。驚問曰。君服何葯。答曰。但修懺耳。果曰。若非道力。安能超死。竟延十五年而終。武帝為郗氏禮懺。尚生忉利。而針躬修懺法。豈不天堂預置乎。  十二緣生

  亦名緣起。亦名因緣。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此名三世因果。循環之法也。無明行二。是過去因。識名色六入觸受五。名現在果。愛取有三。名現在因。生老死二。名未來果。詳如余處。

  六道集

  廣州南海寶象林沙門弘贊在犙輯

  人道

  梵語。那羅摩納。此雲人。人者忍也。謂於世間違順之境。情能安忍故也。立世論雲。何故名人道。此有八義。一聰明。二為勝。三意微細。四正覺。五智慧增上。六能別虛實。七聖道正器。八聰慧業所生。又由先造作增長中品身語意妙行。往彼生彼。令彼生相續。故名人趣。又多憍慢。故名人。於五趣中。憍慢多者。無如人也。又能寂靜意。故名人。於五趣中。能寂靜意。無如人也。然人身難得。正法難聞。今人身已得。復聞正法。不聞正法。便纏世見。寧知三世六趣 輪迴。修人天因。造 涅槃道。且光陰迅速。如白駒過隙。不謀早修。更待何時。轉息即是來世。奚定生方。善因未建。惡果斯彰。一失人身。非論劫數。故付法藏經雲。人身不堅。腐敗危脆。猶如聚沫。須臾變滅。無常既至。誰有存者。口氣不來。青腫臭爛。發毛爪齒。狼籍在地。故知人身惟苦無常。復有愚智貧富貴賤。種種不等。悉由前生所造善惡之業不同。故其果報非一。而所居處。亦復各異。是有四大州。及八中州。諸餘小州之途分。然皆不免三災八苦。智者觀之。理應生厭。速求解脫。原其始也。爰此世界初成。大地為一海水。由風鼓激。和合一類。猶如熟乳。既其冷已。有凝結生。其海水後漸成於地。上有地味。色香美味。悉皆具足。時彼色界光音諸天。或有福盡來生。或樂觀新地來下。性多輕躁。以指嘗其地味。如是轉三。得其甜美。食之不已。漸生粗肥。失天妙色神足光明。冥然大暗。後有黑風吹彼海水。漂出日月。置須彌邊。安日道中。繞須彌山。照四天下。時諸人輩。見出則歡。見入則懼。自茲以後。晝夜晦朔。春秋歲數。終而復始。劫初成時。諸天來下為人。皆悉化生。身光自在。神足飛行。無有男女尊卑。眾共生世。故名 眾生。食地味多者。顏色粗悴。其食少者。顏色光澤。遂生勝負。因緣勝負。便生是非。地味稍歇。咸皆懊惱。又生地皮。狀如薄餅。地皮又滅。又生地膚。地膚滅故。又生自然地肥。地肥不生。便生兩枝葡萄。其味亦甘。久久食多。共相形笑。葡萄不生。便生粇米。不種自生。無有糠穢。長於四指。旦暮收刈。苗即隨生。至旦暮時。米便成熟。雖複數取。而無異狀。以此充食。長壽而住。時彼眾生。由段食故。滓穢在身。為欲蠲除。便成二道。遂有男女根生。便生染著。故相親近。因造非法。諸餘眾生。見此事時。競以糞掃土石。而棄擲之。不共同居。擯於眾外。今時出嫁。以金銀麻豆共擲。皆由昔日糞土棄擲之原本。由彼時人。驅擯出故。樂行惡者。遂共聚集。造立房舍。覆蔽其身。而作非法。此為最初營立家宅。便有家室。時諸眾生。若日暮時。若日朝時。由飢取稻。每日充足。不令余殘。有一眾生。為慵懶故。旦起取稻。遂乃兼將暮時稻來。至暮時。有一同伴。喚共取稻。此人報曰。汝自取去。我旦來取稻。已兼兩時糧訖。時彼同伴。聞斯語已。心便贊曰。此亦大好。我今取時。兼二日糧來。如是彼此。遞相效學。取二日。三日。七日。乃至半月。一月稻來。漸漸倍於前數。由此貪心。日增盛故。遂令稻中生諸糠穢。一刈之時。更不再生。設生之時。其實漸惡。於是諸人競來收采。以貪心積聚故。糠穢轉盛。其稻無力。收采不生。或有遺余。諸人見已。更相告曰。我等分取地界。便各各分之。因此義故。世間田地。始為耕種。遂立疆畔。時一眾生。雖自有田。私盜他谷。再三不休。遂推往眾中。陳說其事。彼反嫌言。為少稻故。對眾辱我。由此緣故。大眾共集。遞相告曰。不知二人。是誰有罪。我等意欲眾中。揀一眾生。顏色端正。形容具足。智慧通達。立為田主。有過者治罰。無過者養育。我等眾人所種之田。各各依法。六分之中。與其一分。爾時眾中。揀得一具足德人。即立為地主。彼即如法治罰。養育人眾。既眾立為地主。由此因緣。世間有剎帝利王種也。時有一眾生。作是念言。世間所有家屬萬物。皆為刺棘癰瘡。今宜舍離。入山行道。靜處思惟。時彼入山。樹下思惟。日日出山。入村乞食。村人見已。加敬供養。眾共稱善。此人乃能舍離家累。入山求道。以其能離惡不善法。守道居貞。潔白其操。因是稱為婆羅門。由此因緣。世間有婆羅門種。彼眾生中。習種種業。遷居逐利。以自營生。因是世間。故有毗舍之種。(商賈也)又彼眾生中。肆力田隴。習諸雜藝。以自生活。因是世間。有首陀羅種。(農人也)由此因緣。故有四姓。而剎利為先。長壽共住。歲數無量。減至 八萬四千歲時。人身長八丈。過百年。減一歲。如是減至十歲。人高一尺。復過百年。增一歲。如是增至八萬四千歲。此一減增。名一小劫。共有一千六百八十萬年。如是二十增減。名一中劫。共計有三萬三千六百萬年。然八劫已過。今當第九減劫。人壽當六七十歲間。人高六七尺。(當周尺也)如是住滿二十小劫。則壞劫時至矣。初火災。次水災。三風災。如是壞經二十小劫。山河大地。須彌鐵圍。盡皆碎末。又 空空經二十小劫。乃入成劫。復經二十劫。方得成立。如是周而復始。運運無窮焉(光音天。乃色界二禪天也。人從梵天降下。故其語是梵語。書是梵書。自後人隨地轉。語音各異。今惟天竺存焉。婆羅門。此雲凈行。猶此方儒者也)。

  宋。靜齋學士劉謐三教平心論曰。張橫渠。不信輪迴之說。謂 佛言有識之死。受生輪迴。為未之思。此即莊子息我。以死之見也。意謂死則休息。更無餘事矣。殊不知 生死無際。輪迴不息。四生六道。隨業受報。而謂之無輪迴可乎。南史載梁武帝。夢眇目 僧。執手爐入宮內。欲托生王宮。覺而後宮生子。繹幼即病目。醫療不效。竟眇一目。是為元帝。名臣言行錄載范祖禹將生。其母夢一偉丈夫。立於側曰。我漢將軍鄧禹也。覺而產兒。遂名祖禹。以鄧禹內行淳備。遂字之曰淳夫。以是證之。則儒家之書。固有輪迴說矣。乃以釋氏輪迴之說為非。是何其不之察也。程明道。不信地獄之說。謂佛為下根者。設此偽教。怖令為善。此即小人以小惡為無傷之見也。意謂生作過惡。既死誰復窮治哉。殊不知天地神明。昭布森列。賞善罰惡。如影隨形。而謂之無地獄可乎。名臣言行錄載王荊公子名雱。所為不善。凡荊公悖理傷道之事。多出於雱。及雱死後。荊公彷彿見雱荷鐵枷。立於門側。於是舍所居之半山。為鐘山寺。為修追冥福。以是證之。則儒家之書。固有地獄之說矣。乃謂釋氏地獄之說為無有。何其未之思也。若曰。因果之說。不足信也。則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積善必有餘慶。積不善必有餘殃。儒家固以因果教人也。豈謂教不足行。謂暴為無傷者。反為知道乎。若曰。齋潔之說不足取也。則不茹葷者。孔子以為祭祀之齋。致齋三日者。禮記以為清明之德。儒家固以齋潔教人也。豈垂肉為林。日食萬錢者。反為美事乎。若曰殺生之戒非是。則成湯之祝網。趙簡子之放生。皆是意也。齊宣不忍一牛。孟子謂之仁術。宋郊救諸螻蟻。君子以為美談。儒家曷嘗不以護生為盛德之事哉。若曰飲酒之戒非是。則大禹之惡旨酒。光武之不飲酒。皆是意也。沉亂之酒。所以干先王之誅。醉而號呶。所以致賓筵之刺。儒家曷嘗不以沉湎為招禍之本哉。若曰盜取之戒。非儒家之所尚。則伊尹所謂非其道也。非其義也。一介不以取諸人。東坡所謂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是果何說也。若曰妄語之教。非儒家之所急。則司馬溫公。至誠之學。自不妄語始。又其作(資治)通鑒。謂秦孝公不廢移木之賞。齊威公不背曹沫之盟。晉文公不貪伐原之利。是果何意也。若曰。邪淫之戒為臆說。則美反正剌淫泆見於聲詩之所詠。是儒家未嘗縱人邪淫也。若曰。布施之說為狂言。則賜貧窮。賑乏絕。見戴禮之所記。是儒家未嘗禁人布施也。若曰。死則永滅。不復有知。則繫辭雲。遊魂為變。孝經雲。以鬼享之。左傳雲。鬼猶求食。張睢陽雲。死當為厲鬼以殺賊。則是既死之後。固有見聞覺知之性也。若曰死雖有知。不復有罪。則書曰。天道福善禍淫。易曰。鬼神害盈福謙。左傳曰。有渝此盟。明神殛之。莊子曰。為不善於幽閑之中也。鬼得而誅之。則是冥冥之中。固有賞善罰惡之事也。世有發奸擿伏如神者。固不致縱有罪。以長奸惡。況權衡予奪。真以神明司之乎。彼聰明正直。不可掩蔽也。不可欺罔也。不徇世人之私情。不畏陽間之權勢也。則有罪者。何以逃刑哉。地獄之說。前既言之矣。至於死而變為畜生。見於儒家之所紀者非一。鯀為黃能。彭生為豕。載於左傳。褒君為龍。載於史記。趙王如意為犬。載於前漢書。是中國未有佛教之前。紀載於儒書者如此。非釋氏創為此說也。賈誼曰。忽然為人兮。何足控搏。化為異物兮。亦何足患。信斯言也。則知人有此身。不可以常保。背善趨惡。不免為異類。聰明不能敵業。富貴豈免輪迴。今日乘肥衣錦。異時銜鐵負鞍。今日操筆弄墨。他生戴角披毛。必然之理也。故佛以廣大之心。示五乘之教。人乘者。教人持五戒。而常獲人身。不墮於異類也。天乘者。教人修十善。而報得天身。不止於為人也。後之三乘者。教人由 聲聞。緣覺。以至於佛道。永斷生死。常住不滅。證無上覺。還度眾生也。天下之大道遠理。孰有過於此者。世有大道遠理。而懵然不知。方且恃其聰明。矜其聲勢。謗襲聖教。多積過愆。而自趨於惡道。其亦可哀也已。大抵人有此身。其生也甚難。其死也甚易。 世尊握土。以示其徒。以為輪迴於四生六道之中。得人身者。如手中之土。失人身。如大地之土。蓋謂為善之時少。而謂為惡之時多。是以得人身時少。而失人身時多。則其生也。豈不甚難哉。可不競競業業。晝驚夕惕。為解脫之計乎。佛以解脫法門示天下。凡有血氣心知之性者。皆可趨而入也。而惟根器不凡。智識超卓。得正知見。不墮邪解。能知之耳。李士謙曰。杜宇為鶗鳩。牛哀為虎。君子為鵠。小人為猿。黃母為黿。宣武為鱉。鄧艾為牛。徐伯為魚。斯言皆出儒典。豈釋教之所構哉。

  正見經雲。時有一比丘。名曰正見。有疑念言。佛說有後世生。至於人死。皆無相報。何以知乎。此問未發。佛已預知。佛告諸弟子。譬如樹本。以一核種。四大包毓。自致巨盛。芽葉莖節。展轉變易。遂成大樹。樹復生果。果復成樹。歲月增益。如是無數。欲踧集華實莖節。更還作核。可得以不。諸弟子言。不可得也。彼以轉變。日就朽敗。核種復生。如是無極。轉生轉易。終皆歸朽。不可復還。使成本核也。佛告諸弟子。生死亦如此。本由痴出。展轉合成。 十二因緣。識神轉易。隨行而使。更有父母。更受形體。不復識故。不得還報。譬如冶家。鎔石作鐵。鑄鐵為器。成器可還使作石乎。正見答言。實不可成鐵為石。佛言。識之轉徙。住在中陰。如石成鐵。轉受他體。如鐵成器形銷體易。不得復還。故識稟受人身。更有父母。已有父母。便有六閉。一住在中陰。不得復還。二隨所受身胞內。三初生迫痛。忘故識想。四生墮地。故所識念滅。更起新見想。五已生便著食念。故識念斷。六從生日長大習所新。無復宿識。佛言。識神隨作善惡。臨死隨行所見。非故身。不可復還識故面。相答報也。未得道意。無有凈眼。身死識去。隨行變化。轉受他體。何得相報也。勤行經戒。深思生死。本從何來。終歸何所。得凈結除。所疑自解。正見聞已。歡喜奉行(六閉。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中陰。如後釋)。

  輪轉五道經雲。迦維羅衛國。舍衛國。二國之間。有一大樹。名尼俱類。樹高二十里。枝布方圓。覆六十里。其樹生子。皆數千萬斛。食之香甘。其味如蜜。甘果熟落。人民食之。眾病皆愈。眼目精明。佛在樹下。時諸比丘取果食之。佛告阿難。天下萬物。各有宿緣。阿難白佛。何等宿緣。佛言。夫人作福。譬喻此樹。稍稍漸大。收子無限。夫人豪貴國王長者。從禮事 三寶中來。為人大富。財物無限。從布施中來。為人長壽。無有疾病。身體強壯姝長。從持戒中來。為人端正。顏色潔白。輝容第一。見無不喜。從忍辱中來。為人精進。樂於福事。從精進中來。為人安詳。言行審諦。從禪定中來。為人才明。達解深法。從智慧中來。得人音聲清徹。聞者樂聽。從歌嘆三寶中來。為人潔凈。無有疾痛。從慈心中來。阿難白佛。云何為慈。佛言。一慈眾生。如母愛子。二悲世間。欲令解脫。三解脫道意。心常歡喜。四為能護一切不犯。是名慈心。佛言。為人姝長。恭敬人故。為人短小。輕慢人故。為人醜陋。喜嗔恚故。為人生無所知。不學問故。為人專愚。不教人故。為人喑啞。謗毀人故。為人聾盲。不聽法故。為人奴婢。負債不償。不禮三寶故。為人丑黑。遮佛光明故。為人生在裸國者。輕衣入精舍故。生馬蹄國者。著屐躡佛前故。生穿胸人國者。布施作福。悔惜心故。生在獐鹿麂中者。喜驚怖人故。生在龍中者。調戲忿怒人故。身生惡瘡癩疾難差。醫藥所不治。苦痛難言者。前身喜鞭打眾生故。人見歡喜者。前生見人歡喜故。人見不歡喜者。前身見人不歡悅故。喜遭縣官閉在牢獄。杻械其身者。前身喜籠系眾生。不從意故。為人唇缺者。前身鉤魚口缺故。為人聞說法。心不聽采。於中兩舌。亂人聽受者。後生作長耳驢。及耽耳狗中。為人慳貪不恕己。好獨食者。死入地獄。墮餓鬼中。出生為人。貧窮飢餓。衣不蓋形。食不供口。為人好食獨啖。惡食施人者。後墮豬豚蜣螂之中。為人喜剝脫人物者。後墮羊中。生被剝皮。為人喜殺生者。後生為水上作蜉蝣之蟲。朝生暮死。為人喜偷盜人物者。後生奴婢牛馬中。為人喜妄語。傳人惡者。死入地獄。烊銅灌口。拔出其舌。以牛犁之。後墮白鳩[鴝-口+(冰-水)]鵅鳥中。人聞其鳴。莫不驚怖。皆言變怪。咒令其死。為人喜淫他婦女者。死入地獄。男抱銅柱。女卧鐵床。後墮淫色鵝鴨鳥中。為人喜飲酒醉。犯三十六失者。死入地獄。墮沸屎地獄中。復墮猩猩獸中。後生為人愚痴。故無所知。為人夫婦不相和順。數共斗諍。更相驅遣者。後墮鳩鴿中。為人喜貪人力者。後墮象中。為人不潔凈者。從豬中來。為人慳貪不恕己者。從狗中來。為人狠戾自用者。從羊中來。為人不安庠。不能忍事者。從獮猴中來。為人尤惡含毒心者。從蝮蛇中來。為人好於美食。恐害眾生。無有善者。前身從豺狼狸貓中來。余如經廣明。此不繁錄。

  優婆塞戒經雲。佛告善生長者。善男子。眾生造業。有其四種。一者現報。(今身作極善惡業。即今身受之)二者生報。(今身造業。次後身受)三者後報。(今身造業。次後未受。更第二第三生已去受者。是名後報。婆沙論雲。有一屠兒。七生已來。常屠。不落三塗。猶生人天往來。此由七生已前。曾施緣覺尊者一食福力。故令七生不墮惡道。然此人七生已來所作屠罪之業。過七生已。次第受之。無有得脫。善惡俱爾)四者無報。(猶無記等業是)此無報業。復有四種。一時定。報不定。(現生後三時。決定不改。由業有可轉。故報不定)二報定。時不定。(由業力定。報不可改。然時有可轉。故時不定)三時報俱定。(由業定。故感時亦定)四時報俱不定。(由業不決定。故時報亦不定也)眾生作業。有具不具。若先念後作。名作具足。若先不念。直造作者。名作不具足。復有作不具足者。謂作業已。果報不定。復有作已。亦具足者。謂作業已。定當得報。復有作已。亦具足者。時報俱定。復有作已。不具足者。持戒正見。復有作已。亦具足者。毀戒邪見。復有作已。不具足者。三時生悔。復有作已。亦具足者。三時不悔。如惡既爾。善亦如是(三時生悔者。初作時。正作時。作已時)。

  道安法師二教論雲。業有三報。所謂現報。生報。後報。如經廣明。言後報者。或二生。或三生。百千萬生。然後乃受。受之無主。必由於心。心無定司。必感於事。緣有強弱。故報有遲速。故經曰。譬如負債。強者先牽。此因果之賞罰。三報之弘趣。自非通才達識。罕得其門。世或有積善而得殃。或有[〦/凶]邪而致慶。此皆現業未熟。而前報已應。故曰。禎祥遇禍。妖孽享福。疑似之嫌。於是乎在。斯則顏子短壽。運鍾在昔。今之積德。利在方將。盜跖長年。酬於往善。今之肆惡。衰在未來。楚穆王字商臣。楚成王之太子。世有殺父之愆。謚之為穆。名實之差。起於此矣。此皆生後一報。非現報也。故經曰。輕業故輕受。如歌利王之刖羼提。現被霹靂。末利夫人供養須菩提。現為皇后。若斯之流。皆現報也。子云。多殘為富貴之因。持戒為患疾之本。經有成通。可得而言矣。或有惡緣發善業。多殺而致爵。或有善緣發惡業。多禪戒而獲病。病從惡業而招。豈修善而得。貴從善業而興。非坑殘所感。故論曰。是緣不定。非受不定。受定者。言因不可變也。其猶種稻得稻。必不生麥。雖不生。不可陸種。地為緣也。稻即因矣。然因果浩博。諒難詳究。依經誠言。略標二種。一者生業。二者受業。俱行十善。同得人身。生業也。貧富貴賤。聰鈍短長。受業也。故施獲大富。慳致貧窮。忍得端正。嗔招醜陋。相當因果也。惟業報理微。通人尚昧。思不能及。邪見是興。或說人死神滅。更無來生。或雲聚散莫窮。心神無間。或言吉凶苦樂。皆天所為。或計諸法自然。不由因得果。以禍福之數。交謝於六府。苦樂之報。迭代而行。遂使遇之者。非其所對。乃謂名教之書。無宗於上。善惡報應無征於下。若能覽三報。以觀窮通之分。則尼父不答仲由。斷可知矣。是故文子稱黃帝之言曰。形有糜。而神不化。以不化。乘其變無窮。又嬴博之葬曰。骨肉歸乎地。而神氣不無之。釋典曰。識神無形。假乘四蛇。形無常主。神無常家。斯皆神馳六道之明證。形盡一生之朗說。未能信經。希詳軒昊。因茲而觀佛經。所以越六典。絕九流者。豈不以疏神達要。陶鑄靈府。窮源盡化。水鏡無垠者矣(梵語羼提。此雲忍辱。即昔釋迦 如來。被歌利王割絕肢體也。刖音月。絕也。四蛇者。謂身假地。水。火。風。而成也。若言四報。詳見如上)。

  五王經雲。佛為五王說法。人生在世。常有無量眾苦切身。今粗為汝等略說八苦。何謂八苦。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恩愛別離苦。六所求不得苦。七怨憎會苦。八憂悲苦。是為八苦也。何為生苦。人死之時。不知精神趣向何道。未得生處。普受中陰之形。父母和合。便來受胎。一七日如薄酪。二七日如稠酪。三七日如凝酥。四七日如肉團。五七日。五皰成就。巧風入腹。吹其身體。六情開張。在母腹中。生藏之下。熟藏之上。母啖一杯熱食。其身體如入鑊湯。母飲一杯冷水。亦如寒冰切身。母飽之時。迫迮身體。痛不可言。母飢之時。腹中了了。亦如倒懸。受苦無量。至其滿月。欲生之時。頭向產門。劇如兩石峽山。欲生之際。母危父怖。生墮草上。身體細軟。草觸其身。如履刀劍。忽然失聲大叫。此是苦否。諸人咸言。此是大菩(餘七苦。文多不錄。言中陰者。亦名中蘊。又名中有。陰以陰覆本明真性為義。蘊以積聚為義。謂積聚無量塵勞煩惱。而受生死輪迴之苦。有謂有生有死故也。今此現在之身。名為前陰。若人命終。暖氣盡時。名舍前陰。即有中陰身現。如三歲童子。皆無所見。以香為食。游空而去。應至無量世界外受生。俄頃即到。二乘神通。未出一世界。中陰已至無量世界外。縱佛神力。亦不能遮令不往。以彼業力定故。故於有緣處。見父母交會。慾火光時。即往投胎。中陰之身便滅。攬父母精血而為後陰。名羯羅藍。即肉團心。是最初識心。與父母精血和合名也。若父母不會。其中陰身。待至一七日若七日不會。中陰一死復生。復待至二七日。三七日。乃至七七日不會。中陰七死七生。或由先世惡業現前。即生地獄。餓鬼。畜生道中。若前業報已定。生地獄鬼畜。其中陰身即直往彼生處。如牛馬豬羊諸畜生等。懷胎有時。倘不遇時。即投山牛馬豬羊等胎。定不出四十九日外。故人命終。即當七七日內。供養三寶。修諸福事。令中陰藉福托生人天。免墮三途。縱已墮三途。由藉福故。即出三途。若已生人天。由此福力。於人天中。皆增福壽。今時陋俗。不解七七之義。宰殺生命祭祀。增其亡者三途劇苦。縱已得生人天中。折福減壽。如或不信。閱後地獄受報。即自見矣)。

  善見律雲。女人將欲受胎。月華水出。華水者。此是血名。欲懷胎時。於兒胞處。生一血聚。七日自破。從此而出。若血出不斷者。男精不住。即共流出。若盡出者。以男精還復其處。然後成胎。故血盡已。男精得住。即便有胎。

  雜事律雲。佛告難陀。我為汝說入母胎經。汝當諦聽。難陀。雖有母胎。有入不入。云何受生。入母胎中。若父母染心共為淫愛。其母腹凈。月期時至。中蘊現前。當知爾時。名入母胎。此中蘊形有其二種。一者形色端正。二者容貌醜陋。地獄中有。容貌醜陋。如燒杌木。傍生中有。其色如煙。餓鬼中有。其色如水。人天中有。形如金色。色界中有。形色鮮白。無色界天。元無中有。以無色故。中蘊有情。或有二手二足。或四足多足。或復無足。隨其先業應托生處。所感中有。即如彼形。(無色界天。無有色身。故無中有。隨其先業。應墮何道。故感中有。如彼道形。傍生即畜生)若生天中有。頭便向上。人及鬼畜。橫行而去。地獄中有。頭直向下。凡諸中有。皆具神通。乘空而去。猶如天眼。遠觀生處。言月期至者。謂納胎時。難陀。有諸女人。或經三日。或經五日。半月一月。或有待緣。經久期水方至。若有女人。身無威勢。多受辛苦。形容醜陋。無好飲食。月期雖來。速當止息。猶如乾地。洒水之時。即便易燥。若有女人。身有威勢。常受安樂。儀容端正。得好飲食。所有月期。不速止息。猶如潤地。水灑之時。即便難燥。云何不入。若父精出時。母精不出。母精出時。父精不出。若俱不出。皆不入胎。若母不凈父凈。若父不凈母凈。若俱不凈。亦不受胎。若母根為風病所持。或有黃病痰癊。或有血氣胎結。或為肉增。或為服藥。或麥腹病。蟻腰病。或產門如駝口。或中如多根樹。或如犁頭。或如車轅。或如滕條。或如樹葉。或如麥芒。或腹下深。或有上深。或非胎器。或恆血出。或復水流。或如鴉口。常開不合。或上下四邊闊狹不等。或高下凹凸。或內有蟲食。爛壞不凈。若母有此過者。並不受胎。或父母尊貴。中有卑賤。或中有尊貴。父母卑賤。如此等類。亦不成胎。若父母及中有。俱是尊貴。若業不和合。亦不成胎。若其中有於前境處。無男女二愛。亦不受生。難陀。云何中有。得入母胎。若母腹凈。中有現前。見為欲事。無如上說。眾多過患。父母及子。有相感業。方入母胎。又彼中有。欲入胎時。心即顛倒。若是男者。於母生愛。於父生憎。若是女者。於父生愛。於母生憎。於過去生。所造諸業。而起妄想。作邪解心。生寒冷想。大風大雨。及雲霧想。或聞大眾鬧聲。作此想已。隨業優劣。復起十種虛妄之想。云何為十。我今入宅。我欲登樓。我升台殿。我升床座。我入草庵。我入葉舍。我入草叢。我入林內。我入牆孔。我入籬間。難陀。其時中有。作此念已。即入母胎。應知受胎。名羯羅藍。父精母血。非是余物。由父母精血。和合因緣。為識所緣。依止而住。譬如依酪。瓶。鑽。人功動轉不已。得有酥出。異此不生。當知父母不凈精血。羯羅藍身。亦復如是。複次。難陀。有四譬喻。汝當善聽。如依青草。蟲乃得生。草非是蟲。蟲非離草。然依於草因緣和合。蟲乃得生。身作青色。難陀。當知父精母血羯羅藍身。亦復如是。因緣和合。大種根生。如依牛糞生蟲。糞非是蟲。蟲非離糞。然依於糞因緣和合。蟲乃得生。身作黃色。難陀。當知父精母血羯羅藍身。亦復如是。因緣和合。大種根生。如依棗生蟲。棗非是蟲。蟲非離棗。然依於棗因緣和合。蟲乃得生。身作赤色。難陀。當知父精母血羯羅藍身。亦復如是。因緣和合。大種根生。如依酪生蟲。身作白色。廣說乃至因緣和合。大種根生。複次。依父母不凈羯羅藍故。地界現前。堅鞕為性。水界現前。濕潤為性。火界現前。溫暖為性。風界現前。輕動為性。難陀。若父母不凈羯羅藍身。但有地界。無水界者。便即乾燥。悉皆分散。譬如手握干麨灰等。若但水界。無地界者。即便離散。如油滴水。由水界故。地界不散。由地界故。水界不流。難陀。羯羅藍身。有地水界。無火界者。而便爛壞。譬如夏月。陰處肉團。難陀。羯羅藍身。但有地水火界。無風界者。即便不能增長廣大。此等皆由先業為因。更互為緣。共相招感。識乃得生。地界能持。水界能攝。火界能熟。風界能長。難陀。又如有人。若彼弟子。熟調沙糖。即以氣吹。令其增廣。於內空虛。猶如藕根。內身大種。地水火風。業力增長。亦復如是。難陀。非父母不凈。有羯羅藍體。亦非母腹。亦非是業。非因非緣。但由此等眾緣和會。方始有胎。如新種子。不被風日之所損壞。堅實無穴。藏舉合宜。下於良田。並有潤澤。因緣和合。方有芽莖枝葉華果。次第增長。難陀。此之種子。非離緣合。芽等得生。如是應知。非惟父母。非但有業。及以余緣。而胎得生。要由父母精血和合因緣。方有胎耳。難陀。如明眼人。為求火故。將日光珠。置於日中。以干牛糞。而置其上。方有火生。如是應知。依父母精血因緣合故。方有胎生。父母不凈。成羯羅藍。號之為色。受。想。行。識。即是其名。說為名色。(名是心。即受想行識。色是身也)此之蘊聚。可惡名色。托生諸有。乃至少分。剎那。我不讚歎。何以故。生諸有中。是為大苦。譬如糞穢。少亦是臭。如是應知。生諸有中。少亦名苦。此五取蘊。色受想行識。皆有生。住。增長。及以衰。壞。生即是苦。住即是病。增長衰壞。即是老死。是故難陀。於諸有海。而生愛味。卧母胎中。受斯劇苦。複次難陀。如是應知。凡入胎者。大數言之。有三十八七日。初七日時。胎居母腹。如榍如癰。卧在糞穢。如處鍋中。身根及識。同居一處。壯熱煎熬。極受辛苦。名羯羅藍。狀如粥汁。或如酪漿。於七日中。內熱煎煮。地界堅性。水界濕性。火界暖性。風界動性。方始現前。(從二七日去。至三十七七日。一一皆有風名。及在胎位形相名字。文多不錄)難陀。第三十八七日。於母胎中。有風名曰藍華。此風能令胎子轉身向下。長舒兩臂。趣向產門。次復有風。名曰趣下。由業力故。風吹胎下。令頭向下。雙腳向上。將出產門。難陀。若彼胎子。於前身中。造眾惡業。並墮人胎。由此因緣。將欲出時。手足橫亂。不能轉側。便於母腹。以取命終。其母由斯。受不稱意。極痛辛苦。因此命終。設復得存。與死無異。難陀。若彼胎子。善業所感。假令顛倒。不損其母。安隱生出。不受辛苦。難陀。若是尋常。無此厄者。至三十八七日。將欲產時。母受大苦。性令幾絕。方得出胎。難陀。汝可審觀。當求出離。難陀。凡胎生者。是極苦惱。初生之時。或男或女。墮人手內。或以衣裹。安在日中。或在陰處。或置搖車。或居床席。懷抱之內。由是因緣。皆受酸辛。楚毒極苦。難陀。如牛剝皮。近牆而住。被牆蟲所食。若近樹草。樹草蟲食。若居空處。諸蟲唼食。皆受苦惱。初生亦爾。以暖水洗。受大苦惱。如癩病人。皮膚潰爛。膿血橫流。加之杖捶。極受楚切。生身之後。飲母血垢。而得長大。言血垢者。即乳汁是。難陀。既有如是無邊極苦。無一可樂。誰有智者。於斯苦海。而生愛戀。常為流轉。無有休息。云云(詳如律文。若欲廣知。當閱彼律。梵語難陀。此雲歡喜。是佛親弟)。

  舊雜譬喻經雲。昔釋迦佛往到第二忉利天上。為母說經。時有一天。壽命垂盡。有七事應現。一者項中光滅。二者頭上傅飾華萎。三者面色變。四者衣上有塵。五者腋下汗出。六者身形瘦。七者離本座。即自思惟。壽終之後。當棄天樂。下生拘夷那竭國。受疥癩母豬腹中作子。甚預愁憂。不知何計。得免此罪。有天語言。今佛在此為母說經。佛為三世一切之救。惟佛能脫卿之重罪。何不往歸。即到佛所。稽首作禮。未及發問。佛告天子。一切萬物。皆歸無常。汝素所知。何為憂愁。天白佛言。雖知天福。不可得久。恨離此座。當墮豬胎。以是為毒。人趣受身。不敢為恐也。佛言。欲脫豬身。當三自歸言。南無佛。南無法。南無比丘僧。歸命佛。歸命法。歸命比丘僧。如是日三時。天從佛教。日夜自歸。於後七日。天命壽盡。至維耶離國。作長者子。在母胞胎。日三自歸。及生墮地。亦跪自歸。其母娩身。又無惡露。母傍侍婢。怖而棄走。母亦深怪兒墮地語。謂之熒惑。意欲殺之。退自念言。我少子息。若殺此兒。夫必罪我。即白長者。夫言。止止。此兒非凡。人生百歲。尚不曉自歸。況兒墮地。能自稱佛。好養視之。無令輕慢。兒遂長大。七歲與其同輩。於道邊戲。時舍利弗。目犍連。適過兒傍。兒言。我和尚。舍利弗等。驚怪小兒。能禮比丘。兒言。道人不識我耶。佛於天上。為母說經。我時為天。當下作豬。從佛受教。三自歸依。今得人身。舍利弗。即入禪定。觀便知之。即為咒願。因請佛及僧供養訖。佛為說法。父母及兒。內外眷屬。應時皆得阿惟越致。此是自歸之福也(阿惟越致。此雲不退轉。即不退 菩薩地也。拘夷那竭。即拘屍國。維耶離。即毗舍離國。皆中天竺境)。

  法句喻經及懊惱經雲。爾時舍衛城。有一長者。財寶無數。正有一子。其年二十。新為娶妻。未滿七日。夫婦相敬。欲至後園。上春三月。遊戲園中。有一柰樹。高大好華。婦欲得華。無人取與。夫為上樹。乃至細枝。枝折墮死。居家大小。奔赴兒所。呼天號哭。聞者莫不傷心。棺斂送還。家啼不止。世尊愍傷其愚。往訊問之。長者室家。大小見佛。悲感作禮。佛語長者。止息。聽法。萬物無常。不可久保。生則有死。罪福相追。此兒三處父母。一時哭泣。懊惱斷絕。竟為誰子。何者為親。長者忘憂。長跪白佛。此兒宿命。作何罪迭。盛美之壽。而便中夭。唯願解說。佛告長者。乃往昔時。有一小兒。持弓箭。入神樹中戲。邊有三人。亦在中看。樹上有雀。小兒欲射。三人勸言。若能中雀。是世健兒。小兒意喜。引弓射之。中雀即死。三人共笑。助之歡喜。而各自去。經歷生死。數劫之中。所在相會受罪。三人中。一人有福。今在忉利天上。一人生海中。為化生龍王。一人今日長者身是。小兒者。前生天上。為天作子。墮樹命終。即生海中。為龍王作子。即以生日。金翅鳥王而取食之。今日三處。懊惱涕泣。寧可言也。以其前世。助其喜故。今三人受報懊惱。小兒前世好喜布施。尊敬於人。故生富家。喜獵傷生。故生命短。長者意解。大小歡喜。皆得須陀洹道(須陀洹。此雲入流。謂入聖道之流。即果人也)。

  律雲。昔如來與諸比丘。於林中坐。有一獮猴。從樹來下。取佛缽上樹。盛滿缽蜜上佛。佛不為受。彼即知佛意。持往水邊。以水灑作凈。獻上佛。佛即為受。令阿難分與眾僧。獮猴歡喜。騰躍卻舞。墮坑而死。托生師質長者家。形貌端正。出家。證 阿羅漢。名曰摩頭婆肆吒(此雲獻蜜上座)。

  賢愚經及報恩經雲。過去迦葉佛時。有年少比丘。見一老比丘。常好贊誦。音聲鈍濁。自謂好聲。而言。汝今聲如狗吠。時老比丘語言。汝識我否。我今已得阿羅漢道。年少聞已。惶怖自責。即於其前懺悔。老比丘即聽悔過。雖免地獄。由其惡言。五百世中。常受狗身。時有商人五百。將一白狗。共詣他國。中路歇息。狗盜肉食。商人斷狗四腳。投之坑中而去。時舍利弗。以天眼遙見狗身。攣躄在地。飢餓困篤。命欲垂死。即持缽飯。飛至狗所。以慈愍心。施與狗食。活其餘命。食已歡喜。復為說法。七日後命終。生舍衛國。婆羅門家。字曰均提。年至七歲。舍利弗化令出家。為說妙法。便證羅漢。六通悉備。自見前身。是餓狗。蒙師舍利弗恩。今得人身。並獲道果。自念當盡身供給師之所須。永作沙彌。不受大戒。由其前生出家。持凈戒故。今值釋迦如來。得阿羅漢果。

  度狗經雲。昔有沙門。見一屠兒。拘一狗子。持歸欲殺。沙門語曰。殺生之罪。甚為不善。願將我缽中食。貿此狗身。令命得活。獲福無量。乃至殷勤曉諭。屠兒不肯隨言。沙門即以飯飼狗子。以手摩捋。咒願。泣而告曰。卿何罪所致。得是狗身。不得自在。為他殺食。願汝世世罪滅福生。離狗子身。得生為人。值遇三寶。狗子得食。善心即生。踴躍歡喜。自知歸依。屠兒將歸殺食。狗子命終。生大長者家。時沙門乞食。到長者門。其子見之。歡喜禮足。供以百味。即隨出家。深解經義。便得三昧。致不退轉。開化一切。發菩提心。畜生尚乃得道。況人寧不獲果。

  天竺

  ○南海之瀕。有一枯樹。五百蝙蝠。於中穴居。有諸商侶。止此樹下。時屬風寒。人皆飢凍。聚積樵酥。蘊火其下。煙焰漸熾。枯樹遂然。時商侶中。有一賈客。夜分已後。誦阿毗達磨藏。彼諸蝙蝠。雖為火困。愛好法音。忍而不出。於此命終。隨業受生。俱得人身。舍家修學。乘聞法聲。聰明利智。並證聖果。為世福田。近迦膩色迦王。與脅尊者。招集五百賢聖。於迦濕彌羅國。作毗婆沙論。斯並枯樹之中。五百蝙蝠也(出西域記○南海。是南天竺海邊。迦濕彌羅國。是北天竺之國。阿毗達磨藏。是大毗婆沙論藏。蝙蝠。南方謂之飛鼠。今之凡俗。尚不信人死為六畜。況信為蠢動含靈。殊不知蠢動含靈。本具佛性。由惡業重故。漸漸頑痴至形微小。若業報漸消。漸靈漸大。至復人身。即我釋迦如來。於前多劫中。曾為獐鹿鵝雁魚鱉虱等。故佛每為諸弟子說多生前世。曾為之事也。第十祖脅尊者。如來滅度後五百年出世。當此周貞定王時也)。

  晉

  泰山

  ○太傅羊佑。字叔子。西晉名臣。聲冠區夏。年五歲時。嘗令乳母取先所弄指環。乳母曰。汝本無此。於何取耶。佑曰。昔於東垣邊弄之。落桑樹中。乳母曰。汝可自覓。佑曰。此非先宅。兒不知處。後因出門游望。逕而東行。乳母隨之。至李氏家。乃入至東垣樹下。探得小環。李氏驚悵曰。吾子昔有此環。常愛弄之。七歲暴亡。亡後不知環處。此亡兒之物也。云何持去。佑持環走。李氏遂問之。乳母既說佑言。李氏悲喜。遂欲求佑還為其兒。里中解喻。然後得止。佑年長。常患頭風。醫欲攻治。佑曰。吾生三日時。頭首北戶。覺風吹頂。意其患之。但不能語耳。病源既久。不可治也。佑後為荊州都督。鎮襄陽。經給武當寺。殊余精舍。或問其故。佑默然。後因懺悔。敘說因果。乃曰。前身承有諸罪。賴造此寺。故獲申濟。所以使供養之情。偏殷重也(言前身。則不止一生也。非得宿命通。豈知多生事耶。或從人道來。得人身者。有能記憶前生事。若墮余道而來者。則不能記憶。所謂不可復還使成本核也)。

  琅玡

  ○王練。字玄明。宋侍中。父珉。字季琰。晉中書令。相識一梵沙門。每瞻珉風采。甚敬悅之。輒語同學雲。若我後生得為此人作子。於近願亦足矣。珉聞而戲之曰。法師才行。正可為弟子子耳。頃之沙門病亡。亡後歲余。而練生焉。始能言。便解外國語。及絕國之奇珍。銀器珠貝。生所不見。未聞其名。即而名之。識其產出。自然親受諸梵。過於漢人。咸謂沙門。審其先身。故珉字之曰阿練。遂為大名。云云。

  吳興

  ○向靖。字奉仁。河內人也。喪數歲女。女始病時。弄小刀子。母奪取不與。傷母手。喪後一年。母又產一女。女年四歲。謂母曰。前時刀子何在。母曰。無也。女曰。昔爭刀子。故傷母手。云何無耶。母甚驚怪。具以告靖。靖曰。先刀子猶在否。母曰。痛念前女。故不錄之。靖曰。可覓數個刀子。合置一處。令女自擇。女見大喜。即取先者。曰此是兒許。父母大小。乃知前女。審其先身(右三出冥祥記)。

  餘杭

  ○元興三年初。餘杭山沙門法志。常誦法華。有雉翔集座隅。如聽狀。越七年雉殞。志瘞之。夜夢童子拜曰。因聽經得脫羽類。今生山前王氏家。志詰朝遣問之。如其言。王氏一日設齋。志方踵門。兒曰。我和上來也。志撫之曰。此我雉兒也。解衣視腋下。果有雉毳三莖。七歲令出家。十六落髮。以腋有毳。因名曇翼。後感普賢菩薩示現(出通載)。

  宋

  武帝

  ○始登位。夢一道人。提缽就乞。因而言曰。君於前世施維衛佛一缽之飯。今居斯位。帝遣問嚴公。征其虛實。嚴公即送七佛經。呈聞(出弘明集○維衛佛。即毗婆尸佛)。

  昆崙山

  ○曇諦法師。父姓康。名彤。康居國人。漢靈時。移附中國。獻帝末亂。移止吳興。曾為冀州別駕。母黃氏晝寢。夢見一僧。呼黃氏為母。寄一麈尾。並鐵鏤書鎮二枚。眠寤。見兩物具存。因而懷孕生諦。諦年五歲。母以麈尾等示之。諦曰。秦王所餉。母曰。汝置何處。答雲。不憶。至年十歲出家。學不從師。悟自天發。後隨父之樊鄧。遇見關中僧[契-大+石]道人。忽喚[契-大+石]名。[契-大+石]曰。童子何以呼老宿名。諦曰。向者忽言阿尚。是諦沙彌。為眾僧采菜。被野豬所傷。不覺失聲耳。[(豐*力)/石]曾為弘覺法師弟子。為僧采菜。被野豬所傷。[(豐*力)/石]初不憶此。乃詣諦父。諦父具說本末。並示書鎮塵尾等。[(豐*力)/石]乃悟而泣曰。即先師弘覺法師也。師曾為姚萇講法華。貧道為都講。姚萇餉師二物。今遂在此。追計弘覺捨命。正是寄物之日。復憶采菜之事。彌深悲仰。諦後遊覽經籍。遇目斯記。晚入吳虎丘寺。講禮記周易春秋。各七遍。法華大品。維摩。各十五遍。又善文翰。集有六卷。亦行於世。性愛林泉。後還吳興。入故章昆崙山。閑居澗飲。二十餘載。以宋元嘉末卒于山舍。春秋六十餘(出梁高僧傳)。

  元魏

  北代

  ○乘禪師。常受持法華。精勤不懈。命終托生河東薛氏。為第五子。生而能言。自陳宿業。不願處俗。其父任北肆州刺史。五郎隨任。便往中山。至七帝寺。尋得前世本時弟子。語曰。汝頗憶從我度水。往狼山否。乘禪師者。即我身是。吾房中靈幾。可速除卻。弟子聞驗。抱師悲慟哀傷。道俗奇怪。將為大征。父母戀惜。恐其出家。便與納室。爾後便忘宿命之事。而常興厭離。恆樂靜居(出唐高僧傳)。

  北齊

  趙州

  ○僧安法師。文宣時。在王屋山。聚徒講涅槃經。始發題。有雌雉來座側伏聽。僧若食時。出外飲啄。日晚上講。依時赴集。三卷未了。遂絕不來。眾咸怪之。安曰。雉今生人道。不須怪也。武平四年。安領徒至越州。行頭陀。忽雲。往年雌雉。應生在此。徑至一家。遙喚雌雉。一女走出。如舊相識。禮拜歡喜。父母異之。引入設食。安曰。此女何故名雌雉耶。答曰。見其初生髮如雉毛。既是女。故名雌雉也。安大笑。為述本緣。女聞涕泣。苦求出家。二親欣然許之。為講涅槃。聞便領解。一無遺漏。至後三卷。茫然不解。於時始年十四。便就講說。遠近咸聽。嘆其宿習。因斯躬勸。從學者眾矣(出續高僧傳)。

  宣帝

  ○帝即位。嘗謁僧稠禪師。稠床坐不迎。其徒勸迎者。稠曰。昔優填王。懷噁心來。賓頭盧尊者下床。行七步迎之。七日後。王失國位。被鄰國擒捉鎖腳。囚禁十二年。吾今雖寡德。冀帝獲福耳。俄以此被譖。帝銜之。將復入寺。按其不敬誅之。稠已知之。及帝來寺。預出十里許候之。帝怪問。稠曰。恐身血污伽藍。遠來就刃耳。帝悚然悔謝。謂其臣楊遵曰。朕不明。幾妄黷聖師。即奉之如故。帝問前身。稠曰。陛下前身。羅剎也。今好殺。蓋余習耳。帝問何以知之。稠請以盤貯水。自咒之。命帝臨觀。見自形正羅剎狀。仍有群羅剎隨之。帝大驚。自是絕葷。終日坐禪。禮佛行道。如旋風焉(出通載)。

  梁

  元帝

  ○武帝第七子。諱繹。字世誠。初武帝夢僧眇一目。手執爐雲。托生王宮。已而母夢月墮懷中。遂生帝。帝幼即一目病。醫療不效。竟眇一目。首封湘王。即位於江陵。舍宮造天宮寺及天居寺。每講法華經。解成實論。壽四十七(出梁史)。

  隋

  博陵

  ○崔彥武。開皇中。為魏州刺史。因行部至一邑。愕然驚喜。謂從者曰。吾昔嘗在此邑中為人婦。今知家處。因乘馬入修巷。屈曲至一家。命叩門。主人公年老。走出拜謁。彥武入家。先升其堂。視東壁上。去地六七尺。有高隆。因謂主人曰。吾昔所讀法華經。並金釵五雙。藏此壁中高處。是也。其經第七卷尾後紙。火燒失文字。吾今每誦此經。至第七卷尾。恆忘失。不能記得。因令左右鑿壁。果得經函。開第七卷尾。及金釵。並如其言。主人涕泣曰。亡妻存日。常誦此經。釵亦是其物。彥武曰。庭前槐樹。吾欲產時。自解頭髮。置此樹穴中。試令人探樹中。果得發。於是主人悲喜。彥武留衣物。厚給主人而去。

  太山

  ○大業中。有客僧行至太山廟。欲寄宿。廟令曰。此別無舍。惟神廟廡下可宿。然而比來。寄宿者輒死。僧曰。無苦也。不得已從之。為設床於廡下。僧至夜端坐誦經。可一更。聞幄環佩聲。須臾神出。為僧禮拜。僧曰。聞比宿者多死。豈檀越害之耶。願見護之。神曰。遇死者將至。聞弟子聲。因自懼死。非煞之也。願師無慮。僧因延坐談說。如食頃。問曰。聞世人傳說雲。太山治鬼。寧有之耶。神曰。弟子薄福有之。豈欲見先亡乎。僧曰。有兩同學僧先死。願見之。神問知名。乃曰。一人已生人間。一人在獄罪重。不可喚來。若師就見可也。僧聞甚悅。因起出不遠。而至一所。多見廟獄火燒。光焰甚盛。神將僧入一院。遙見一人。在火中號呼。不能言。形變不復可識。而血肉焦臭。令人傷心。神曰。此是也。師不欲歷觀耶。僧愁愍求出。俄而至廟。又與神坐。因問欲救同學。有得理耶。神曰。可得。能為寫法華經者便免。既而將曙。神辭僧入堂。旦而廟令視其僧不死。怪異之。僧因為說。仍即為寫法華經一部。經既成。莊嚴畢。又將經就廟宿。其夜神出如初。歡喜禮拜。慰問來意。以事告之。神曰。弟子已知之。師為寫經。始書題目。彼已脫免。今又生在人也。然此處不潔。不可安經。願師還將送向寺。言說久之。將曉辭訣而去。送經於寺。杭州別駕張德言前任兗州。具知其事(右二出冥報記。此記二卷。是唐朝永徽年。吏部尚書唐臨撰)。

  徐陵

  ○智威禪師。前身是陳時僕射徐陵。聽智者大師講經。因立五願。一臨終正念。二不墜三途。三人中托生。四童真出家。五不墮流俗之僧。後生縉雲朱氏。年十八。將納婦。路逢梵僧謂曰。少年。何意欲違昔誓。因示其五願。威聞已。不復還家。即往國清寺。投章安法師。咨受心要。即證法華三昧。

  天台

  ○國清寺僧智環。為直歲。將常住布十端。與始豐縣丞李意及。久而不還。環死作寺家奴。背有智環字。既而丞亦死。亦作寺家奴。背亦有李意及字(右二出統紀○天台縣。在隋唐時。名始豐)。

  唐

  汾州

  ○劉善經。隰城人。少小孤。母所撫育。其母平生。恆習讀內典。精勤苦行。以貞觀二十一年亡。善經哀毀過禮。哭聲不輟。至明年。善經彷彿之間。見其母曰。我為生時修福。得受男身。今生於此縣南。石趙村宋家。汝欲相見。可即至彼也。言訖不見。善經如言而往。不移時而至。彼於是日。宋家生男。善經因奉衣物。具言由委。此男現在。善經恆以母禮事之。隰州沙門善撫。與善經知舊。見善經及鄉人所說。為余言之。

  相州

  ○淦陽縣。智力寺。僧言高。俗姓趙氏。其兄子先身。於同村馬家為兒。馬家兒。至貞觀末死。臨死之際。顧謂母曰。兒於趙宗家。有宿因緣。死後當與宗為孫。宗即與其同村也。其母不信。乃以墨點兒左肋。作一大黑子。趙家妻。又夢此兒來雲。當與娘為息。因而有娠。夢中所見。宛然馬家之子。產訖。驗其黑子。還在舊處。及兒年三歲。無人導引。乃自向馬家雲。此是兒舊舍也。於今現存。已年十四五。相州智力寺。僧慧永法真等說之(右二出冥報拾遺記。此記二卷。是唐朝終山郎余令。字元休。龍朔年中撰)。

  蘄州

  ○黃梅五祖弘忍大師。周氏子。生而岐嶷。兒時。有異僧嘆曰。是子闕七種相。不逮如來。林間錄雲。四祖大師。居破頭山。山中有無名老僧。唯植松。人呼為栽松道者。嘗請於祖曰。法道可得聞乎。祖曰。汝已老。脫有聞。其能廣化耶。儻能再來。吾尚可遲汝。乃去行水邊。見女子浣衣。揖曰。寄宿得否。女曰。我有父兄。可往求之。曰諾。女首肯之。老僧回策而去。周氏女歸輒孕。父母大惡逐之。女無所歸。日庸紡里中。已而生一子。以為不祥。棄之水中。明日見之溯流而上。氣體鮮明。大驚。遂舉之。成童。隨母乞食。邑人呼為無姓兒。四祖見於黃梅道中。戲問之曰。汝何姓。曰姓固有。但非常姓。祖曰。何姓。曰是佛性。祖曰。汝乃無姓耶。曰性空故無。祖化其母使出家。時年七歲也。去破頭山。佇望間。道者肉身尚在。噫。五祖出入生死。正其遊戲耳。自非果位聖人。孰能若是乎(出通載並林間錄)。

  并州

  ○石壁寺。有一老僧。禪誦為業。精進練行。貞觀末。有鴿巢其房楹上。哺養二雛。老僧每有餘食。恆就巢哺之。鴿雛後雖漸長。羽翼未成。乃並學飛。俱墜地而死。僧並收葬之。經旬後。僧夜夢二小兒白曰。兒等。為先有小罪。遂受鴿身。比來聞法師讀法華經。及金剛 般若經。既聞妙法。得受人身。兒等今於此寺側十餘里。某村某姓名家。托生為男。十月之外。當即誕育。僧乃依期往視。見此家一婦人。同時誕育二子。因為作滿月齋。僧便呼鴿兒。兩兒並應之曰。諾。一應之後。歲余始言(出冥報拾遺○昔吳永平四年。天竺沙門耆域至洛陽。神異甚多。乃指沙門竺法淵曰。此菩薩從羊中來。指竺法興曰。此菩薩從天中來。皆有驗。今此二兒。從鴿中來。誠不虛也)。

  庄惠

  ○庄惠太子。武則天。抱示以神僧萬回。回曰。此西域樹精。養之宜兄弟。安樂公主怙韋後。將謀逆。回途遇之。望塵唾之曰。腥氣不可近。後安樂果被誅(出統紀)。

  登州

  ○文登縣。開元中。郭行妻王氏。生一女。鶴喙。後臨終自言曰。吾酬先世嘗齋之報。以此示人耳。

  沙門

  ○釋牛雲。開元中人。少不聰慧。因詣五台山。禮文殊大士。初至東台。見一老人問曰。何為而來。答曰。願見大聖。求聰慧耳。老人曰。文殊居北台。雲即往北。而老人亦在北。雲意其即文殊。遂拜不已。老人曰。汝前生身牛也。以曾駝經故。得比丘報。汝性昏迷。胸中有淤肉在。汝閉目勿開。為汝去之。即以鋤其胸。不甚痛。覺心頓然開豁。及開目。見老人現文殊身。語曰。與汝聰明竟。雲自是總持辯悟。為世導師焉(右二出通載)。

  迴向寺

  ○玄宗二十六年。沙門法秀。夢異僧勸置袈裟五百領。施迴向寺。及覺異之。遂丐人造。及其數。忽一日遇僧曰。吾導汝入迴向寺。隨之入終南山。見崖半朱門高聳。榜曰迴向。趨入。謁上方老宿。次諸僧。皆奇偉。相勞問。秀出袈裟遍寺施之。老宿引入空房。呼侍者取尺八。侍者持玉簫至。老宿曰。此唐天子舊室。向居此。好音樂。故降為人主。久當復歸。授與簫並袈裟。囑秀曰。汝持歸獻唐天子。秀還詣闕表上之。帝取簫調弄。宛如宿御焉(詳出高僧傳)。

  壽州

  ○興元元年。淮西壽州安豐縣民。毛罕妻周氏。生子豬頭。象耳。騾腳。魚腮。人身。父母欲淹死。遂作人言。我為先世不信因果。曾於廬州開元寺。借用常住錢五千文。麻布二疋。不還。故遭此罰。望父母收養。待長大送寺償報。至年十七送寺掃地。時時以鐵杖自鞭。叫言還債。以賴債故。因名賴債。

  興元間

  ○太尉中書令韋皋。初生時。其父飯僧祈福。忽有聖僧至。齋畢。乳母抱兒。求咒願。僧起。謂眾曰。此兒昔諸葛武侯也。他日有美政於蜀。宜以武字之。言訖。忽然不見。其後皋游官出處節義功名。大概與武侯相類。治蜀二十一年。封南康郡王。有德在民。四川至今奉祀之。雅好釋教。嘉州石像初成。皋為之記。

  龍懷寺

  ○曇相禪師。臨終語其弟子會曰。吾報緣當生廣漢綿竹峰頂楊家。後七年。汝來見吾。言訖而逝。楊為道士。先生一女。名信相。生而知道。次生男名惠寬。五六歲。日與相談論。俱非世事。父母錄之。其後會頗忘之。一夕夢相責其負約。會驚寤。遂造峰頂。而扣其扉。寬曰。扣扉者誰。會遽曰。弟子會也。寬笑曰。何以知吾。而稱弟子。會曰。聞師聲。猶昔日聲也。遂相見。父出所錄示之。蓋大莊嚴等論文。會即奉寬。再歸龍懷寺落髮。由是神異日顯。俗呼為聖和尚。其姊亦隨出家。嘗入水觀。一室湛然。不見其形。惟見皆水。亦號聖尼。寬十世為大僧。今十生記存焉。

  衡岳寺

  ○知辯法師。悟解絕倫。多所撰著。然寡徒侶。每覽所撰。必一唱三嘆。惜不遇賞音者。偶一日。有一耆宿至。借著述而閱之。曰汝識至高。頗符佛意。今寡徒眾。蓋缺人緣耳。可辦食鳥獸。後二十年。當自有眾。言訖不見。辯遂賣衣單。易米炊之。散郊外。感群鳥大集。摶飯而去。祝之曰。食吾飯者。願為法侶。後二十年。往鄴城開講。座下有千餘人。皆年少比丘也。

  東都

  ○惠林寺。沙門圓澤。與隱士李源厚善。惠林即源舊第也。父憕守東都。為祿山所害。源以故不仕。常居寺中。與澤談噱終日。偶相率游蛾嵋山。源欲自荊州。溯峽以往。澤欲由長安斜谷。源以為久絕人事。不欲復入京師。澤不能強。遂自荊州。舟次南浦。見一婦人。錦襠負罌而汲者。澤望而泣曰。所不欲由此者為是。源驚問其故。澤曰。婦人孕三稔矣。遲吾為之子。不逢則已。今既見之。無可逃者。公當以神咒助我令速生。三日願公臨。以一笑為信。後十三年。於杭州天竺寺外。當與公相見。源悲哀。具浴。至暮而澤亡。婦乳三日。源往視之。兒見源。果軒渠而笑。即具以語其家。葬訖。源返寺中。後如期。自洛之杭。赴其約。至期。於葛洪井畔。聞有牧童扣牛角。而歌曰。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莫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源曰。澤公健否。答曰。李君真信士也。然世緣未盡。且勿相近。惟勤修不惰。乃復相見。又歌曰。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江山尋已遍。卻回煙桌上瞿塘。遂隱不見。源復歸惠林。至長慶初。年八十矣。穆宗下詔。以源守諫議大夫。不赴。尋以壽終(右五齣通載○澤公預知三生事者。此或須陀洹初果聖人。極至七生七死。得盡煩惱諸漏。證阿羅漢。得無生果而出 三界。不復更受生死矣。今已三生尚有三四生在。故云身前身後也。猶未得受生處。故云尋已遍)。

  吳郡

  ○齊君佐。貧遇梵僧與一棗食之。即悟前身是講經僧。於座上廣說異端。及戒缺。乃投靈隱出家。名鑒空(出統紀)。

  宋

  仁宗

  ○真宗晚子也。始生日。夜啼不止。有道人能止啼。召入。則曰。莫叫莫叫。何似當初莫笑。啼即止。蓋真宗嘗龥上帝祈嗣。帝問群仙。誰當往者。皆不答。獨赤腳大仙一笑。遂降為嗣。在宮中好赤腳。此其驗也(出綱鑒)。

  滁州

  ○參政張方平。出知滁州。至僧舍。見楞伽經手跡宛然。知前身為書經僧(遜長老。後身為李侍郎。嚴首座。後身為王十朋。皆載於傳記中)。

  公亮

  ○宰相曾公亮。前身是禪門青草堂。

  東坡

  ○蘇東坡弟轍。字子由。謫廣東高要縣。時洞山雲庵與聰禪師。一夕同夢五祖戒禪師明至。遂與子由出城迓之。已而東坡至。三人說所夢。坡曰。八九歲時時夢身是僧。往來陝右。又先妣孕時。夢眇目僧求托宿。雲庵驚曰。戒公陝右人。一目眇。逆數其終。已五十年。而東坡時四十九。自是常稱戒和上(右三出統紀)。

  山谷

  ○黃山谷。謫涪陵。夢一女子云。是山谷前身。緣棺朽蟻穴。系兩腋間。故山谷有腋氣病。因令啟其墓改葬。則病除。果如言(出月令)。

  燕都

  ○慶壽寺。釋教亨。字虛明。濟州任城王氏子也。先有汴京慈濟寺僧福安。居任城有年。精修白業。緇素仰重。一日赴齋。於芒山村。乃倚樹化去。是夕示夢於女弟馮自彭。村見其乘白馬而下曰。我生於西陳村。王光道家。馮覺。語母。及其子。三人夢皆同。詰旦至光道家詢之。其母劉氏。先夕亦夢安公求宿焉。是夕果誕亨。乃拳右拇指。似不能伸。但瞬而未笑。次日有同業僧福廣。福堅。聞而來謁。見即呼雲。安兄無恙耶。亨熟視。舉手伸指而笑。其母嘗卧師室中。若有人誦摩訶般若之聲。人皆呼為安山主。故芒山村。乃以師事。碑於石。紀其異。年七歲出家。十五參普照寶和尚。一日忽聞打板聲。廓然證入。後出世。乃五坐道場。

  明

  紹興

  ○寶林寺。釋大同。字一雲。別峰其號也。越之上虞王氏子。父友樵。母陳氏。妊師十月。父晝坐堂上。忽見龐眉異僧。振錫而入。父起揖曰。和尚何來。曰昆崙山。竟排闥趨內。急追。聞房中兒啼聲。父笑曰。吾兒得非再來者乎。師幼俊爽。讀書輒會玄奧。初習辭章。翩翩大有可觀。於是父嘆曰。是子般若種也。詎俾纏溺塵勞乎。遂命入會稽。崇勝寺剃髮。聞春谷法師講清涼宗旨。郡之景德。往依之。盡得其傳。聞天目中峰法道之盛。往參。便有終焉之意。中峰一日。召而勉曰。賢首一宗。日遠而日微矣。子之器量。足以張之。毋久滯此。特書偈贊清涼像。付以遣之。師大喜曰。吾今始知萬法本乎一心。不識孰為禪。又孰為教也。還寶林。復侍春谷。且告中峰之意。谷隨命分座。講華嚴經。云云(右二出明高僧傳)。

  浙江

  ○崇禎間。寧波府。管春。夫婦二人。在金陵打草[革*隹]賣。無子。每日得錢銀。但取給足。余投井中。年月既累。頗不介意。時有一僧從乞百金。春曰。吾打草[革*隹]。日充口腹。那得銀兩。僧曰。但肯舍。即有之。春曰。無不肯也。僧遂倩人淘井。適得百金而去。後時管春。被雷震死。有書生姓朱名元價。以朱題其背上雲。佛不仁。三字。價後中狀元。官至禮部尚書。奉敕往高麗封王。王姓李名倧。王謂價曰。吾誕一子。今已八歲。竟不能言笑。而背上有朱字。不審是何祥祟。價令抱出。見字曰。吾冤屈汝也。遂即頓然言笑。價為王說其因緣。贊昔年少在方外親聞。惟忘其二人姓名。康熙十九年。贊年七十。至金陵禮報恩塔。遇河南周混源隱士。其父祖明時皆官在朝。源詳聞其事。及見高麗王拜價帖。其紙光澤堅厚。重如玉版。云云。識者。謂管春施福所致。以後生惡報。今生一身償之。而得為太子。豈不快乎。

  清

  羅定州

  ○東安縣令。韓允嘉。康熙己酉年。謂鐵橋曰。余前生是泰岳山某庵僧。來求吾家寄宿。父令其蔬飯留之。出接不復見。而嘉已[囗@力]地一聲矣(東莞張穆芝。別號鐵橋)。

  惠州

  ○博羅縣。韓耳叔。文恪公之仲子。與張穆芝。劉兩成為友。大清初。死於難。托生兩成為子。未生之前。兩成夢耳叔入室。遂產。及能言。劉有姑。戲之曰。汝為誰。頓然應聲曰。我父為官。我兄為和尚。我為人害。今五年。不復記憶。穆因喜續三生之緣。以詩寄兩成曰。流浪何無已。重來亦可悲。寧忘當日語。賴見再生時。夢幻真何定。恩仇且勿痴。吾慚空住世。尚是舊鬚眉(叔兄出家。字祖心。別號剩人。其母明末持齋。臨終謂家人曰。吾往廣州鄺緒生國學家去。後家人往訪。果其誕晨。即終日。為緒第五子。由佛山崔夫人。嘗往韓宅。說鄺家合門。歸信三寶故也。或曰。人命終後。識神即往投胎。今云何入室乃產。答曰。如上天神雲。人稟七識。識各有神。心識為主。主雖前去。余神守護。故見其現形也。或先已有在胎者。以惡業故。應在胎終。由母善業。別有他人來代之者。亦有人未死。而暴死者。蘇已見其在地獄受罪矣)。

  湖廣

  ○蓮胤長老。住端州法輪寺。向橋曰。吾師兄某。住山獨處。日誦法華。恆有一雉。日來聽經畢。則便飛去。後數日不見來。去山十里。有鄉紳某。遣使至山。謂師曰。昨夢令徒。托生家主為子。今遣我來。相聞吾師。然近來日夜啼不止。請師一過看之。師自顧無徒。惟有一雉。輒來聽經。今不見數日。或是彼雉乘經功德。得為人耶。遂往其家。彼抱兒出。即止啼歡喜。以此為信焉。

  潮州

  ○王教官。為福建教授。有一箍桶翁。每日得銀。則以三分。買香燭供佛。及死無財以殯。王教授。哀其無報應。齋中拈筆自書紙曰。箍桶日三分。燒香不顧貧。天空佛不見。死可問閻君。王教官。聞州官生子。往賀之。州官曰。得子甚怪。背有數字。問字何雲。曰箍桶日三分。王曰。余自書也。何為而現於此。令人趨往案頭。取來更看。兒背字已沒。托生之理。可為顯矣。斯與吾莞縣尹。舒應龍子探花弘志。同書字於背也。志再生為弘慈。其人今戊申五十餘歲猶存(右四齣鐵橋集)。

  (舒應龍。廣西人。子弘志。弱冠中探花。未幾而卒。龍以朱書其背。願再生吾家。後果托生龍之田舍。見字。遂送龍育字弘慈。中鄉試。公車經廣東。至東莞。拜龍生祠)。

  附遺

  譚景升

  ○南唐初。隱士譚景升。與陳搏為友。著化書。百十篇。屬宋齊丘為序。其六十六篇。有曰。梓潼帝君言。予受業報。為卬池龍。羈於積水之下。連年旱虐。水復為泥。身既廣大。無穴可容。烈日上臨。內外熱惱。諸鱗甲中。各生小蟲。咂嚙困苦。一日晨涼。天光忽開。五色雲氣。浮空而過。中有瑞相。紺發螺旋。金容月瑩。山靈河伯。萬眾稽首。讚歎歡喜。聲動天地。天香繚繞。隨處生春。予乃仰首哀號。乞垂救度。萬靈諸聖。咸謂予曰。此西方大聖正覺世尊釋迦文佛也。今以教法流行東土。隨教化身。將往中國。汝既遭逢。宿業可脫。予乃身自踴躍。入天光中。具陳往昔報應之理。世尊告曰。善哉。帝子。汝於向來。孝忠國家。又復憫世。生護持心。因果未周。仇敵相爭。以人我相。肆興殘忍。遷怒於物。業債當償。今復自悔。欲求解脫。汝於此時。復有冤親之想。與夫嗔恚愚痴之念否。予聞至理。心地開朗。內外罄然。如虛空住。自顧其身。隨念消滅。復為男子。得灌頂智。是予歸依然(出蜀梓潼帝君廟記○見佛金容歡喜。故自感好相。得灌頂智。故得聰睿。為文昌)。

  南唐

  ○邊鎬。初生父母夢。謝靈運入室。故小名康樂。仕南唐。以都虞侯。從查文徽克建州。凡所俘獲皆全之。建人謂之邊佛子。及克潭州。市不易肆。謂之邊菩薩。既而為節度使。設齋供。盛修佛事。潭人謂之邊和尚(出五代史)。

  南宋

  ○高宗。徽宗第九子。徽宗夢武肅錢王入室。已而生帝(出稽古略)。

  音釋

  渝音於。變也。  殛音戟。誅也。  [魚*糸]同[骨*系]。音袞。禹父名也。  黃能下乃帶切。音耐。三足鱉。謂之能。  鶗鴂上音題。下音厥。一名子規。  鵠音斛。黃鵠。鴻鵠。又音谷。小鳥也。  黿音元。似鱉而大也。  獐音張。麋大於鹿有角。獐似麂而小無角。  麂音己。麋屬。  [鴝-口+(冰-水)]

  音欣。鸇鳥。一名晨風。黃色燕頷。飛疾。擊鳩鴿食之。  雒音洛。今之角鴟。一名鵂鶹。  五取蘊色受想行識。色是身。餘四是心。心是名也。  榍音屑。  雉

  音池上聲。一名野雞。雄者有冠長尾。身有文采。喜斗。  岐嶷上音奇。下音逆。謂小兒有知識也。  喙音誨。鳥嘴。  丘縛切。匡入聲。犬鋤也。  辯同辯。俗字。  噱極虐切。強入聲。笑也。  龥音豫。頓首呼也。  眇音藐。一目小。  阿練梵語具雲阿練若。此雲寂靜。是僧住處也。  溯

  音素。逆流而上曰溯。洄又向也。水欲下違之而上也。  八難

  一地獄。二畜生。三餓鬼。四長壽天。五北俱盧州。六盲聾喑啞。七世智辯聰。八生在佛前佛後。此之八處。雖感報苦樂有異。而皆障礙。不得見佛聞佛正法。其長壽天。壽五百劫。外道修無想定。生此天也。北州壽一千歲。以著樂故。不受教化。故佛法不至也。世智辯聰。以世人邪智聰利。惟 耽習外書。不信佛經因果之教。是為障難也。  三寶

  佛。法。僧也。佛者覺也。生死長夜。人不自覺。惟佛覺悟。於三大無數劫。修行六度萬行。福智圓滿。故稱大覺也。法者。佛說三藏一切經書。令人去惡修善。離欲出世。得無生滅也。僧者。清凈和合眾也。是菩薩。及羅漢。乃至受佛二百五十大戒人也。無犯故云清凈。六和同均。故云和合也。  緣覺

  亦名 獨覺。出無佛世。無師自悟十二因緣。而出生死。是中乘聖人。梵語辟支佛是也。  阿羅漢

  此雲無生。謂後世不受生死也。亦云無著。不著煩惱生死故也。亦云應真。此是 小乘聲聞聖人也。  譖音簪去聲。讒毀也。  毳音吹去聲。獸毛軟細者。  箍音孤。以篾束物也。  了音鳥。懸物也。  迭音牒。重也。厚也。墮也。累也。積也。  三災謂小三災。一刀兵。二疾疫。三饑饉。  八苦

  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愛別離苦。六怨憎會苦。七求不得苦。八大小諸橫禍苦。  宋郊附後。

  阿修羅道

  梵語阿修羅。亦云阿素洛。又雲阿須倫。華言非天。其宮殿園林。皆七寶成。似天而非天也。又雲無端正。謂男醜女端正故。或雲不飲酒。而有鬼。畜。天道也。其天道攝者。居須彌山空處寶城之中。鬼道攝者。居大海邊。或大山石壁之內。畜道攝者。居大海底。海水在上。有風持如雲。不入其宮。如人觀天也。起世經雲。須彌山王東面。過千由旬。大海下。有[鞥-合+(白-日+田)]摩質多阿修羅王國土。縱廣八萬由旬。大城中宮殿。名曰設摩啻。縱廣一萬由旬。七重欄楯。七重金銀鈴網。七重行樹。莊嚴校飾。七重城壁。皆七寶合成。園池華果。眾鳥和鳴。廣如經說。此不繁錄。須彌山南面。過千由旬。大海下。有踴躍阿修羅王宮殿。縱廣八萬由旬。須彌山西面。去千由旬。有奢婆羅阿修羅王宮殿。縱廣如前。須彌山北面。過千由旬。大海下。有羅睺羅阿修羅王宮殿住處。廣大妙好。如前相似。侍女眷屬。不可稱計。共相娛樂。恣情愛樂。自余臣妾。左右僕使倍多。備如經說。不能具述。阿修羅王。壽數不完。少出多減。本身長一百由旬。乃至七百由旬。化身高十六萬八千由旬。立大海底。與須彌山齊。有大幻術。常與忉利天斗。日月放光射其目。以手遮障。世人見之。謂日月薄蝕。由福不如天。故常戰敗。即引兵竄入藕絲孔中。彼等皆由前世持戒。好勝布施。作下品十善業之所感報。而心多謟慢。不能忍辱。故受此身。由其持戒布施。故宮殿七寶所成。由不忍辱。故生相醜惡。謟慢好勝。故常與天斗。業報差別經雲。具十種業。得阿修羅報。一身行微惡。二口行微惡。三意行微惡。四起於憍慢。五起於我慢。六起增上慢。七起於大慢。八起於邪慢。九起於慢慢。十回諸善根向阿修羅趣。正法念經雲。修羅居在五住處。一在地上。眾相山中。(七山金山。及諸石壁中)其力最劣。二在須彌山北。入海二萬一千由旬。有修羅名曰羅睺。統領無量阿修羅眾。三複過二萬一千由旬。有修羅名曰勇健。四復過二萬一千由旬。有修羅名曰華鬘。五復過二萬一千由旬。有修羅名曰毗摩質多。此中出聲。徹于海外。雲我是毗摩質多阿修羅。(毗摩質多。此雲高響)第一羅睺阿修羅王。有四玉女。從憶念生。一名如影。二名諸香。三名妙林。四名勝德。即此四女。一一皆有十二那由他侍女。以為眷屬。悉皆圍繞阿修羅王。共相娛樂。恣情愛樂。不可具說。勇健阿修羅。威勢次勝。華鬘阿修羅。威勢更勝。毗摩質多阿修羅。威勢眷屬倍數。更不可稱計。自余臣妾左右僕使。亦不可說。即知貴賤懸殊。不可一概而論。阿修羅。壽各各不同。或有壽五百歲者。人間五百年。彼為一日一夜。或有壽六千歲。人間六百年。彼為一日一夜。或有壽七千歲。人間七百年。彼為一日一夜。其殿大小。各各不同。復能變化其身。隨意種種能作。又雲。修羅衣食自然。冠纓衣服。純以七寶鮮潔。同天所餐。飲食隨念而有。百味具足。與天同等。如大論說。彼之衣食。雖復勝人。其若吃時。是則不如人也。謂彼凡所食時。末後一口。要變作青泥。亦如龍王。雖食百味。末後一口。要當變作蝦蟆。是故經說。不如人也。阿含經雲。阿修羅有大威力。而生念言。此忉利天王。及日月諸天。行我頭上。誓取日月以為耳璫。日月天子見已。各懷恐怖。不寧本處。以其形可畏故。日月威德。有大神力。住壽一中劫。復是世間眾生福佑。日月不為阿修羅所觸惱。時阿修羅。漸大嗔恚。即命舍摩梨。毗摩質多。二阿修羅王。及諸大臣。各辦兵仗。往與天戰。時難陀。跋難陀。二大龍王。身繞須彌。周圍七匝。山動雲布。以尾打水。大海浪冠須彌。忉利天曰。阿修羅欲戰矣。諸龍鬼神等。各持兵仗。從次交斗。天若不如。皆奔四天王宮。嚴駕攻伐。先白帝釋。帝釋告上夜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無數天眾。及諸龍鬼。前後圍繞。帝釋命曰。我軍若勝。以五系縛毗摩質多阿修羅。將還善法堂。我欲觀之。修羅亦曰。我眾若勝。以五系縛帝釋。還七葉堂。我欲觀之。一時大戰。兩不相傷。但觸身體。生於痛惱。於是帝釋現身。乃有千眼。執金剛杵。頭出煙焰。修羅見之。乃退敗。即擒質多修羅。系縛將還。遙見帝釋。便肆惡口。帝釋答曰。我欲共汝講說道義。何須惡口。觀佛三昧經雲。此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其兒長大。見於諸天采女圍繞。即白母言。人皆伉儷。我何獨無。其母告曰。香山有神。名干闥婆。其神有女。容姿美妙。色逾白玉。身諸毛孔。出妙音聲。甚適我意。今為汝聘。適汝願否。子言。善哉善哉。願母往求。爾時其母。行詣香山。告彼樂神。我有一子。威力自在。於四天下。而無等倫。汝有令女。可適吾子。其女聞已。願樂隨從。時阿修羅子。納彼女已。未久之間。即便懷孕。經於千歲。乃生一女。其女顏容。端正挺特。天上天下。更無有比。面上姿媚。八萬四千。左邊右邊。各有八萬四千。前後亦爾。阿修羅見。以為殊異。如月處星。甚為奇特。天帝釋憍屍迦聞。求女為妻。修羅聞喜。以女妻之。帝釋立字。號曰悅意(梵語舍脂)諸天見之。嘆未曾有。視東忘西。視南忘北。乃至毛髮。皆生悅樂。帝釋至歡喜園。共諸采女。入池遊戲。爾時悅意。即生嫉妒。遣五夜叉。往白父王。今此帝釋。不復見寵。與諸采女。自共遊戲。父聞此語。心生嗔恚。即興四兵。往攻帝釋。立大海水。踞須彌山頂。九百九十九手。同時俱作。撼善見城。搖須彌山。四大海水。一時波動。帝釋驚怖。靡知所趣。時宮有神。白天帝言。莫大驚怖。過去佛說。般若波羅蜜。王當誦持鬼兵自碎。是時帝釋坐善法堂。燒眾名香。發大誓願。般若波羅蜜。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真實不虛。我持此法。當成佛道。令阿修羅。自然退散。作是語時。於虛空中。有刀輪自然而下。當阿修羅上。時修羅耳鼻手足。一時盡落。令大海水赤如蚌珠。時阿修羅。即便驚怖。遁走無處。遂入藕絲孔中。

  西域

  天竺

  ○清辯論師。雅量弘遠。至德深邃。外示僧佉之服。內弘龍猛之學。靜而思曰。非慈氏成佛。誰決我疑。遂於觀自在菩薩像前。誦隨心陀羅尼。絕粒飲水。時歷三載。觀自在菩薩。現妙色身。謂論師曰。何所志乎。對曰。願留此身。待見慈氏。觀自在菩薩曰。人身危脆。世間浮幻。宜修勝善。願生睹史多天。於斯禮覲。尚速得見。論師曰。志不可奪。心不可二。菩薩曰。若然者。宜往南天竺。大安達羅國。城南不遠。有大山岩。執金剛神所。至誠誦持執金剛陀羅尼者。當遂此願。論師於是往而誦焉。三歲之後。神乃謂曰。汝何所願。若此勤勵。論師曰。願留此身。待見慈氏。觀自在菩薩。指遣來請。成我願者。其在神乎。神乃授方。而謂之曰。此岩石內。有阿素洛宮。如法行請。石壁當開。開即入中。可以待見。論師曰。幽居無睹。詎知佛興。神曰。慈氏出世。我當相報。論師受命。專精誦持。復歷三載。初無異念。咒芥子以擊石壁。豁然洞開。是時百千萬眾。觀睹忘返。論師跨其戶。而告眾曰。吾久祈請。待見慈氏。聖靈警佑。大願斯遂。宜可入此。同見佛興。聞者怖駭。莫敢履戶。謂是毒蛇之窟。恐喪身命。再三告語。惟有六人從入。論師顧謝時眾。從容而入。入之既已。石壁還合。眾皆怨嗟。恨前言之過也(出唐西域記○慈氏即彌勒。龍猛。舊雲龍樹)。

  中印度

  ○玄奘法師雲。貞觀十三年。奘在中印度。摩伽陀國。那蘭陀寺。見一俗人說雲。有一人好色。每承經言。修羅生男極丑。生女端正。聞彼山內。有阿修羅窟。別有宮殿。甚精殊好。同天佳妙。其人思欲見修羅女。共為匹對。常受持咒。精勤三年。三年將滿。所祈遂願。其人先有弟子親友。臨去。召弟子相伴同去。弟子於時亦隨同行。既咒有徵。遂到宮門。門首儅者極嚴。至誠求請門人。令通夫人。門人為通。具述來意。修羅女喜。報守門人云。來者幾人。報雲二人。女報門人。誦咒者來入。同伴者且住門外。門人來報。誦咒者引入。弟子見引入已。自身不覺已到自家舍南門立。自爾已來。更不知彼人消息。弟子因此發心。舍家修道。願在伽藍供養三寶。其人具向奘說。述此因緣(印度即天竺)。

  中天竺

  ○瞻波國。西南山石澗中。有修羅窟。有人因游山修道。遇此窟。人遂入中。見有修羅宮殿處。妙精華卉。乍類天宮。園池林果。不可盡述。阿修羅眾。既見斯人。希來到此。語云。汝能久住此否。答雲。欲還本處。修羅既見不在。遂施一桃。與彼食訖。修羅語言。汝宜急出。恐汝身大。窟不能容。言訖走出。身遂增長。形貌粗大。頭才出。身大孔塞。遂不出盡。自爾以來。年向數百。唯有大頭。如三碩瓮。人見共語。具說此緣。人愍語云。我等鑿石令汝身出。其事云何。答雲。恩澤。人奏國王。具述此意。君臣共議。此非凡人。力敵千夫。若鑿令出。儻有不測之意。誰能抗之。因此依舊。時人號為大頭仙人。唐國使人王玄策。已三度至彼。以手摩頭。共語了了分明。近有山內。野火燒頭焦黑。命猶不死。西國志六十卷。國家修撰。奉敕令諸學士畫圖。集在中台。復有四十卷。從麟德三年起首。至干封元年夏末方訖。臨。見玄策。具述此事(出西國志)。

  (問曰。阿修羅道。人何少耶。答曰。其生修羅道者無報。故人不得而知之。觀上經文。即自知不少矣)。

  六道集

  清 弘贊輯

  音釋

  羅睺羅此雲執日。  竄音爨。逃也。藏匿也。  那由他此雲萬億。  蝦蟆上音遐。下音麻。俗作蟆。青蛙。俗名蛤蟈。  難陀。跋難陀龍難陀。此雲喜。跋難陀。此雲近喜。  伉儷上音康去聲。下音例。伉儷配偶也。  干闥婆此雲香陰。天帝樂神。  四兵象。馬。車。步。  撼含字上聲。搖動也。  儅當字去聲。正中也。  匝俗作匝非。  宋郊

  少時隨父任應山讀書。見犬水漂蟻穴至郭。編竹橋渡之。後以陰德中狀元。今渡蟻橋跡。現在湖廣應山縣治南也。


推薦閱讀:

楞嚴經貫攝(6卷---10卷)(嘉興藏B263)
舍利懺法(嘉興藏B060)
禪林僧寶傳(卷第一至卷第五)(嘉興藏B101)
禪林僧寶傳(卷十六至卷二十)(嘉興藏B101)

TAG:嘉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