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鑽石途徑之四》第十七章

我們通常認為聖誕精神就是給予和分享,但我們到底給出了什麼?如果你給出的是錢或禮物,那並不符合基督所強調的給予方式。如果你給出的是你自己,如果你為了真理而捨棄自我,那才是真正的給予。

今天我們要探討的是無概念次元的核心議題,我們採用的是聖經里的某段章節。在路加福音里基督曾經說過:「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由於現在是聖誕節期間,所以我覺得應該談一談和這個節日有關的議題。我認為這段聖經里的話,很貼切地描述了聖誕精神。今天我們特別要探討的是「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以及「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希望我們能對其產生一些深入的理解。

這兩段話觸及了內在工作的核心,以及任何一種開悟體系的核心。自我本是開悟最大的障礙,因為它永遠為了自己而活,但這為什麼會是個問題呢?為什麼企圖保有自己的生命,反而會喪失生命,但犧牲自已,卻拯救了自己?

即使是非常深入地進行內在工作,你仍然是為自己而做,仍然想獲得某些東西。你必須質疑自已為什麼想與上主合一,答案是你想獲得更美好的感覺;或許你以為你可以成為上主的新娘。

這種觀點其實很正常,大部分人都是如此看待生命的。你永遠是為了自己而活,雖然你願意為他人服務,但出發點仍然是為了自己。

基督說:「若有人要跟從我,」我不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要把祂當成凡人來追隨。跟從基督意謂著追隨真理,因為基督就是真理或實相的代表。

若想追隨真理,「就當舍己,天天背起十字架來。」這是一段十分精微難解的話語,因為我們通常會認為自己有兩個主人,即使把自己奉獻給真理也一樣。我們以為我們既可以為真理而活,又能同時擁有自已想要的東西。修行有一大部分就是要處理這種內在的掙扎。然而真理的要求到底是什麼?自我的需求又是什麼?大部分時間我們都在向自我妥協。

基督曾經說過,你若是為自我而活,或者試圖妥協而去侍奉兩個主人,是行不通的。你將會喪失你想拯救或擁有的生命。喪失你的生命,意謂著無論自我怎麼活,都不可能活出真實的生命。你的人生永遠是空洞、無意義和不滿足的,因此不如死掉算了。

另外還有一種解說的方式,我通常會用「死不掉」來替代死掉。因為你的自我如果死不掉,就會像行屍走肉一般,無法活出最真實的生命。

前面提到的「就當舍己」這句話,暗示著自我的需求若不是和真理的要求相反,就是和真理的要求相抗衡。如果我們非常深入地去了解這句話,可能會發現它其實意謂著:「我追求真理是為了自己。」如果你對自我有所了解的話,你會發現它和真理永遠是背道而馳的。自我的存在方式和它自認為的方式是相左的。我們大部分人都認為:「這是我,這個我有它自己的生活。擁有自己的生活就是為了我這個人。」這個信念本身就意謂著你不是為真理而是為自己在活。但基督意識或宇宙意識的層次上,自我並不是一個獨自存在、擁有生命的存有。事實上它根本不存在。由於它不存在,所以為自我而活就代表你是在崇拜一個虛假或根本不存在的東西。當然,要認清我們的自我或人格根本不存在,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基督的那句話不僅僅在說明自我是不真實的東西,祂其實用了一種特別的方法,讓我們洞悉這整個情況的解決方式。祂要我們思考的是,我們到底是為真理、上主、基督而活,還是為自我而活。

祂說的是:「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要我們做真理的追隨者,亦即我所謂的不斷為真理犧牲生命。不斷為真理犧牲生命,代表要天天背起你的十字架來,也就是天天都臣服於真理以及真理之道。

許多的宗教和靈修傳統都強調這種精神,今天我要介紹的就是這部分的內在工作。如果你一直想救自己,這部分的內在工作是無法生效的。你修行若是為了追求自我或為了利益自己,是行不通的,事情就是這麼簡單。內在工作的目的本是要捨棄自我、把自我交出來以及犧牲自己;為真理犧牲自己。

這並不是一種道德觀,也不代表為自我修行是件壞事,或者會遭到上主懲罰。某些人的確是這麼想的,但我不認為如此。我把它看成是一種自然律。一個渴望追隨真理的人,怎能為自我而努力呢?自我根本是個虛假的東西,因此這麼做不可能生效的。

如果你修行是為自我,是為自我而活,不代表你是個很糟糕的人,或者需要被懲罰。你不過就是為自我而活罷了,而你獲得的必定是一種小我的生活;你不可能活出真理來。我不認為這是很糟糕的事,也沒人會要求你不這麼做。

剛才我們讀到的那段聖經里的話,指的並不是「應該」跟從基督。基督的意思是如果任何人「願意」跟從我,如果這就是你的選擇,那麼你必須弄清楚自己選擇的是什麼。你必須弄清楚其中的意義以及勢必會發生的事──天天背起你的十字架來。

我說的自我犧牲,並不是要你成為一個受害者,或者必須受苦。這不是我的意思。自我犧牲最深的意義是選擇真理而非幻覺。你要犧牲掉的是幻覺,然後要選擇真理。

基督所謂的選擇,並不是指偏好靈性上的洞見或體悟。基督的意思其實是要我們學會如何生活。因此你究竟是在依據真理在活,還是依據小我的觀點在活?「凡要救自己生命的」意謂著如果為了小我而去救自己的生命,「必喪掉生命」;但「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則會因為追尋真理而「救了生命」。到目前為止我還未充分解釋這段經文。

就日常生活的每個當下而言,這段經文究竟帶來了什麼啟示?假設你結束工作回到家,擁有兩三個小時的放鬆時間,你會做什麼?你會為自己,還是為真理而活?也許你會去看場電影,探望朋友,看電視,讀書,或是做些其它的事。在上述的這些活動中,你服務的對象是誰?你的動機是什麼?你的驅力是什麼?你是在滿足自己,還是把自己交出來、臣服於真理?

當然基督的意思並不是:「如果你的確是為真理而活,就不能看電視。」我不認為這是祂話中的意思。幾乎所有的靈修傳統都強調自我必須捨棄,慾望必須否絕掉。這就是棄世苦修的基礎。我認為其背後的原理是,只要我們還在為自己效勞,而且把自己當成了真實的存有,就會不由自主地忽略真理,從純物質次元的角度運作。換句話說,我們會認為的確有一個獨立存在的自我,它有許多需求和想要做的事,也有各式各樣的發展等等。

基督並不是說自我不存在,祂說的是自我應該為真理而活,應該跟從真理。我們必須弄清楚這個觀點,因為基督並沒有說自我必須消失,靈性才能重生。然而祂所說的死亡究竟是什麼?死亡意謂著把對自我的身分認同捨棄掉,不再活在自我中心的狀態里。從屬靈的角度來看,自我的死亡就是不再活在自我中心的狀態,而選擇活在本體、上主和真理之中。

這是一個很容易誤解的議題,因為我們總是強調以無我的態度活出自己的生命,但如何才能辦到呢?以無我的態度來生活,意思就是要為真理而活,因此你不能為了小我而活,也不能有「我的人生」之類的觀點。當然你仍舊會去做許多事情,但中心點在哪裡?服侍的對象是誰?目標是什麼?

我們認識的自己通常是一個有中心點的存有或意識體,它有一個自我,也有特定的身分或傾向。這個自我和他人、宇宙或其它生命是有界線的,而我們的人生就是為了讓這個自我活下去,因此我們很難想像如何不為了自我或自我的滿足而活。

即使當你有了美妙無比的開悟經驗,仍然是一種自我中心的活動。那時你是處在一種開闊無邊的狀態里;你的自我消失了,於是你終於領悟萬物皆是一體的。五分鐘之後你對先前發生的這件事開始感到興奮不已。你察覺這件事只發生在你的身上而非別人身上;這是具有重大意義的。但如果你並不是為自我而活,那麼這個經驗發生在你身上和發生在別人身上,又有什麼不同呢?它發生在別人身上和發生在你身上是一樣美好的。

我不認為這次聚會之後你們就能按照這種觀點來生活,我指的是我們要以無我的生活為目標;也就是要活在實相中。今天我們必須把這個目標弄得更清楚一點,看看我們的內在工作究竟要做些什麼。我們必須了解自我犧牲為什麼是必要的。請留意,我們並不是為某個人、某個組織、某位老師、學校或團體犧牲自已,我們是為了真理或實相而犧牲自已。

我們的文化通常會把「犧牲」理解成被剝削或變成受害者,因此我們很難了解為什麼自我犧牲是正確的生活方式。如果某人採取自我犧牲的生活方式,人們就會認為他有烈士情結或容易受人操控。人們很難了解自我犧牲代表的是臣服於真理。

自我犧牲不僅僅意謂著臣服於真理,從某個角度來看,這個觀點本身就是真理。若想真的洞悉真理,必須有某種程度的自我犧牲,因為洞悉真理就是領悟到實相是超越自我、最終會把自我廢除掉的一種更宏大的狀態。認清真理就是認清自我並不是以我們認為的方式存在著。然後我們就會發現,真實不虛的生活並非我們認為的那種生活。

自我犧牲不是要我們受苦,如果把自我犧牲看成是痛苦的事,就尚未徹底認清真相。但是有一段時間我們勢必會感到痛苦,不過痛苦會越來越減輕。一段時間過後,自我犧牲會變成一種自然產生的驅力,原因是我們對實相有了真摯的愛。當我們有了真實的體認之後,為真理犧牲自己就會是一件喜悅的事了。為真理放棄你的生命,意謂著活出真人的生活方式,從這個角度來看,放棄自己的生命就等於拯救了它。

當我們以自我的角度考慮事情時,我們的觀點通常是自我中心的,也就是靈修傳統所謂的被動物本能或慾望所操縱──奠基於物質現實的傾向,其目標就是要滿足本能需求,譬如追求生活保障、安全感、享樂以及社交生活帶來的慰藉。滿足自我基本上就是滿足這些需求。當這些需求產生時,你會發現它們通常是奠基於小我的信念,也就是認為自己和實相的其它部分是分開的,因此必須支持它才能生存下去。我們通常無法區分身體和自我的身份認同。

但如果從非概念性實相來看這整件事,就會發現自我只是心中的一種概念罷了。長久以來我們對這個概念一直信以為真,認為身體和其它物質事物是分開的,而且下了一個結論──我有一個自我以及它的本能需求。我們的許多需求若不是出自於本能,就是出自於對這些基本需求的反應。這些需求都是真實的,但若是變成了生活的目標,你就會像基督所說的:「必喪掉生命。」於是就不可能擁有真實的生活了。但你若是為基督或真理舍掉了生命,反而能活出真實的你。

對大部份人而言,這種生活方式感覺上就像是喪失了生命一樣,然而你的生命究竟是什麼?它其實只是一些本能需求罷了。考慮自己該如何在物質世界存活下去,如何獲得安全保障和享受,如何擁有社交上的慰藉以及社會的認可,如何得到伴侶的慰藉等等,就是我們一般認為的生活方式。但基督的意思卻是:若想活出真實的你,這些考慮都不應該是最主要的,也不該是你行動的理由或生活的核心。

生活的核心應該是真理才對,而跟隨基督就是跟隨真理,亦即要依照真理而活。基督的話語指出了真正的價值所在,也指出了生命的深度。如果我們活著只是為了滿足世俗需求,我們的生命就是膚淺的,並缺乏靈性帶來的生命力。靈性的生命力是一種更深奧、更原創、更根本的東西。這種生命力和滿足世俗需求毫無關係。

但我們在物質需求上必須滿足到某種程度才行,因為我們仍然得生存下去,而且必須擁有某種程度的慰藉,才能發現真實的人生是什麼。人生是為了開悟而不是為了其它目的。開悟不是為了擁有更美好的關係或更令人滿意的工作。我們追求開悟並不是要得到更好的朋友或變得更成功。基督要我們跟從祂,意思是要把開悟當成人生的核心目的,因此本能需求必須臣服於真理之下。自我犧牲或是背起十字架來,意謂著你的性需求、社交需求或自保本能若是和真理起了衝突,那麼很顯然你必須放棄這些需求。不是暫時放棄,而是不間斷地每天都要做到這一點。

這才是棄世真正的意涵。你放棄自我並不是要變成聖人,也不是要獲得上主的獎賞。你做這種選擇是因為你認為實相、本體和上主的旨意才是最重要的。

在聖誕假期談這個主題是很恰當的,因為這能提醒我們內在工作的目的是什麼。有時我們會忘了我們的目的,而開始認為內在工作是為了改善我們的關係。我們希望內在工作能讓我們快樂一點,或幫助我們改善和上司及其它人的關係。沒錯,「鑽石途徑」的確很注重這些心理議題,但最終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改善關係,而是要藉由對心理議題的了解,來看到更深的實相。因為了解了所有的心理議題,才能看見埋藏在底端的核心部分。

擁有更理想的婚姻生活,或是更能享受自己的工作,都是很美好的事,但這並不是我們做內在工作的最終目的。如果這就是你做內在工作的目的,那麼你想要的只是一種心理治療罷了。心理治療的確有其重要性,然而內在工作並不是一種心理治療,它的目的也不是為了解除痛苦,讓人生變得更美好。它其實是要你和實相產生關係,讓實相變成你生命的核心,讓實相成為你的上主,你祈禱的對象,以及犧牲自己的理由和存活下去的目的。

我們可能會覺得若是侍奉真理,自我就會喪失一些東西,「如果我靜坐兩個小時,就沒辦法和朋友相處了。我會因此而失去談八卦的樂趣。」我們是不是經常處在這種矛盾中?每當團體靜坐的時間來臨時,你就會想去做其它更有趣的事。

投入於內在工作會帶來長期的掙扎,這種掙扎就是內在工作要努力的部分。一段時間之後,我們自然會選擇跟隨真理,但過程里仍然會有矛盾衝突。一開始我們會把對自我的認同當成對真理的認同。我們看不出誤謬所在。

昨天晚上我讀了一段有關十三世紀的一位蘇非女性的故事。她的名字叫拉比雅。她是一位開了悟的聖人。在她臨死之前,有三位著名的蘇非聖者去探望她,這三位聖者都給了她有關人會遭逢不幸的忠告。第一位是這麼說的:「臣服於真理就是不對不幸的遭遇產生抱怨,因為上主的旨意就是要你經驗不幸。」這位女士回答道:「這似乎是一種自我中心的態度。」第二位聖者告訴她說:「臣服於真理就是要讓自己快樂起來,因為這是上主的旨意。」女士的回答是:「對我而言這是行不通的。」第三位聖者的建議則是:「侍奉真理就是對上主感恩,因為祂以帶給你不幸來眷顧妳。」女士的回答是:「我已經快要死了,這句話對我來說仍然是無意義的。」於是三位聖者同時問她:「那麼你就說說你的想法吧?」她回道:「對我而言,臣服於真理就是徹底面對真相,乃至於根本不認為有所謂不幸這件事,因為我的眼中只有真相。」由此可見她有多麼愛真理了。對拉比雅而言,真理才是最重要、最有價值的東西。

我們越是深入思考,就越會發現這種生活方式很困難,因為它跟人格的本質是對立的。聖誕節有另一種享樂的方式:為了愛真理而享受自我犧牲。但我們愛真理並不是為了獲得什麼。我們只是為了愛真理而愛真理。

有兩種要素可以促成我們依照真理而活,一是對真相的洞察,二是覺知到自己無法洞察所有真相時,寧願捨棄自我。首先,若想看到自我的真相,必須明白自我並不像我們以為的那麼真實、重要或根本。自我基本上只是奠基於肉身的一種結構罷了,其中最膚淺的部分是自我形象,最深的本質則是實相。因此為真理而活,某種程度上就是為自己而活,但並不是屬於塵世的那個自我。你會發現為自己而活以及為真理而活,其實是同一回事。我的真我和宇宙的本質並不是分開的,也不是跟你的真我分開的,它就是一切存在的本質。如果我的行動是真實不虛的,自然能夠為你我服務,而不會去思考你我的分別,因為實相是屬於大家的。因此犧牲你的生命,意謂著採取真實的行動,做出客觀和正確的事情。

為基督犧牲生命代表要依照真理而活,亦即客觀地生活,同時要根據實相來採取行動。一旦明白犧牲的不是自我時,你就不會有被犧牲的感覺了。你會發現自我並不是你的實相或核心部分,而透過自我犧牲,反而能獲得更根本、更真實、更令你滿足的東西。

一段時間之後你甚至會說:「我不再想獲得滿足,我只想讓上主快樂。我不想讓自己快樂,只想讓祂快樂。」於是你不再向上主祈禱說:「主啊,請賜給我這個東西,讓我快樂起來。」你的祈禱會變成:「告訴我該怎麼做,才能讓禰快樂?」因此,每當你想要滿足自我的時候,界分感便產生了,那時你就是為外在的自我而活,這意謂著你已經捨棄了更深的實相。基督把跟隨祂稱為一種犧牲:背起十字架來。但是從實相的觀點來看的話,卻不是一種犧牲,而是領悟了實相是什麼。由於我們領悟了實相,所以生命得到了拯救。你會發現什麼也沒犧牲,因為你捨棄的東西都不是真正的你。你內在那個最深的東西才是最重要的,外在的一切都是為內在的那個東西服務的。我們錯把外在的一切當成了真實的自我,因為大家都這麼認為。基督十分了解這個道理。祂知道即使是最客觀的實相,人類還是很難依照它來行動。祂選擇了一種簡單的方式幫助人們了解真相,所以採用了「犧牲」這個字眼。你的確會有這樣的感覺,但事實上並不是一種犧牲。基督說:「跟從我。」當你真的跟從祂的時候,你會發現你其實是在跟從自己。雖然祂說:「就當舍己。」其實你並沒有喪失什麼,反倒是體驗了宇宙的合一性。因此我們必須甘心情願地為真理犧牲自我。

舉個例子,你靜坐了兩個小時後有了某些體悟,而突然產生了一種洞見。你發現實相才是存在的價值及本質。或許你的確有了體悟,但根據體悟而活又意謂著什麼呢?可能意謂著必須捨棄生命。然而你發現你並沒有捨棄掉自我。從禪定中出來時,你發現世俗部分的自我仍然健在。它勢必會再度確立自己,而且會帶來矛盾衝突。雖然你有了一些體悟,但仍舊會面臨掙扎,因為你深信自己就是那個表層的自我,因此還要下許多功夫,才能真的犧牲自我。

其實我們要捨棄的並不是肉身,而是心中的概念或心理上的信念。但我們的心智並不能區分肉身與心理上的信念,捨棄掉這些信念感覺上就像肉身死亡了一般。因此根據真理而活,意謂著寧願放下對肉身及其生活的執著。舉個例子,窮或富與真理的生活毫無關係,但由於世俗性的自我很喜歡富有,而且喜歡過舒服日子,所以我們必須甘願放下財富。如果只有這樣才能活出真理,就必須接受貧窮。

真理從不強調要拋棄家庭生活,或是不能擁有愛人及婚姻。由於世俗性的自我格外關切這些事情,所以你必須犧牲它們來活出真理。世俗性的自我對外在的滿足非常執著和認同,甚至會以其來定義自己,所以我們才會認為必須拿這些東西來換取真理。臣服並不代表你要把錢捐給別人,但是當這類挑戰降臨時,你必須心甘情願地做這件事。凡是面臨選擇時,我們選擇的都應該是真理。

根據純客觀真理而活是很困難的事,因為世俗性的道理往往會扭曲它。雖然我們外在的一切全都屬於世俗世界,但我們的內心可以變得越來越不世俗,越來越屬靈,越來越接近存在的本質。

我們的確有生理需求,但靈性上的需求是更深切的,因此我們可能認為兩者可以兼顧,其實是行不通的。我們必須為靈性需求而捨棄外在需求。但我到底該把多少注意力放在靈性層次上,多少注意力該放在物質層面上呢?除非你已經徹底整合,否則不可能有解答。你不可能有解答,是因為世俗性的需求永遠想確立自己,永遠想持續下去。它一直在你的心中運作,影響著你看事情的方式。它的本質就是不斷想滿足本能需求。它根本不關切靈性生活或內在生活,也不想服侍上主或耶穌基督,甚至連靈性是什麼都不知道。當這個以生存為導向的自我操控大局時,你卻想憶起自己的靈性體悟,這就會造成一種做夢的感覺。你不但會覺得本體經驗沒有意義、和你賺錢謀生毫無關係,而且也不能讓你找到更合適的人做愛。

我們必須認清我們都有這種求生本能。這個在物質世界運作的部分,可以幫助我們存活下去,我們的確需要它,但是它很想掌控大局。它本來應該是個隨從,卻想變成主人。除非它獲得適當的教育,並且有了成長,否則它的本質就是想當主人。因此內在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帶給它一些教育。我們已經花了很長的時間探索內在工作里的客觀現實,以及看見真相的可能性,現在我們是從基督的觀點在看這些事情;這代表我們必須心甘情願地犧牲自我。從這個角度來看,跟從基督或真理,就是要捨棄生命。

因此首先我們必須認清,根本沒有犧牲這回事。我們認為的那個會被犧牲掉的自我,並不是按照我們所想的方式存在著,所以並沒有犧牲這回事。第二個要認清的事就是,臣服於實相感覺上就像是放棄自己的生存需求或慾望一樣,因此即使能活出真理,仍然有一種捨棄生命的感覺。

在內在工作的過程里,每個人都會遭逢一些挑戰,總有一天我們會來到十字路口,必須做出一些改變。這些挑戰會幫助我們成長和發展,也會讓我們了悟什麼才是符合真理的生活。我們的挑戰越多,就越有機會發展出真實的洞見。

如果你的生活一直很舒服,一直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可能會認為:「每件事都很順利,現在我可以靈修了。」事實上,事情不是這樣運作的。其實你越感覺舒服,越是無法選擇靈修,變得清明。如果每件事都很順利,勢必很難認清自己是在為真理服務,還是為自己服務,因此某位蘇非聖者才會說:「若是遭逢不幸,就該對其感恩。」因為那會提供你一個機會,看看自己會選擇真理或是自我。我認為基督教的觀點也很強調受苦的價值,以及背起十字架的意義。我不知道教會裡的神父是怎麼想的,但是以我來看,跟從真理並不代表必須自找苦吃,因為困境自然會給我們機會,讓我們認清什麼是真實,什麼是虛妄。

聖十字若望經常談到受難與痛苦,他一直很歡迎這類挑戰。當痛苦降臨時他總是很歡喜,因為這給了他一個為真理放棄自我的機會。如果你真的渴望見到實相,就會因遭逢不幸而感到快樂,因為你會把挑戰當成是一種引領和幫助。但大體而言我們並不需要出去自討苦吃,其實挑戰一向都在眼前。我不認為我們需要找苦頭吃,因為我們的內在工作已經提供了許多挑戰,不過這些挑戰比起真實生活的困境還是小得多。譬如我們會要求你徹夜不眠地探索下去,有時也可能把聚會時間拖到六點半,而你的約會是五點半。這就可能帶給你一些小小的挑戰,但是和真實生活的挑戰比起來,仍然是微不足道的。因此我設計這些活動的目的並不是想給你們苦頭吃,如果我真想給你們一點苦頭吃,就該設計出更有效的方式才對。真正的關鍵其實在於如何過自己的生活。你的選擇究竟是什麼?你是從什麼觀點在做內在工作的?你是以內在工作的哪個角度在過日子?你的目標是什麼,目的是什麼?你的中心點是什麼,動機是什麼?你是為了什麼而做出了奉獻。

基督說過,若想跟從祂,就必須離開家庭、孩子以及父母。我們已經認清你要離開的並不是外在的母親,而是心裡的母親形像。基本上你必須擺脫掉內化的所有客體關係,因為這些客體關係就是自我感的來源。

真的在進行內在工作,感覺上就像是離開了家一樣。大部分的人對母親都已經不再執著了,許多人甚至完全不再談及母親,因此你必須擺脫的其實是內化的母親。但自我很難把頭腦里的建構和物質現實區分開來,我們以為頭腦建構出來的東西就是物質現實,所以選擇依真理而活才會帶來犧牲自我的感覺,我想學員都有這方面的經驗。你原先來到這裡是想獲得一些東西,年復一年卻失去了許多東西,一段時日過後有些人甚至會感覺:「我不知道自己還剩下了什麼。」

基督說:「把你的生命交給我,為我犧牲。」我們這裡不要求你這麼做。我不要求你為我犧牲生命,只要你認清真相、放棄虛妄不實的東西。當你真的願意放下外在的執著時,就代表你已經擁有了足夠的愛,然後你才會說:「我願意放棄我的孩子、我的祖父、我的工作、我的汽車、我的聲望、我的成就、我的未來、我的美貌、我的功勛……」如果你真的能做到這一點,如果你有了足夠的愛而願意讓這件事發生,你就會發現你並不像自己想像的那麼一無所有。

你會發現身上的重擔突然消失了,黑暗突然不見了,那時你才察覺你的整個人生──你周圍的人、房子、汽車、種種的活動、興趣以及投入的事物──就像烏雲罩頂一般。在沒有真正領悟之前,你很怕失去這些東西。你會基於恐懼而想像:「我將會窮困潦倒,染上重病,沒有任何人會來照顧我。我會又老又窮,沒有一文錢,也沒有任何保險。我無處可以投靠,外面已經冷得下雪了,而我連保暖的衣服都沒有,上面儘是一些破洞。」這些都是你想像出來的情況,你認為自己不可能接受這樣的生活方式。

如果你甘願失去所有的東西,經過一段時日之後就會發現,你所有放棄的東西都不像想像的那麼真實。你並不是真的擁有一輛汽車。沒有任何人真的擁有汽車,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這些車子都是基督意識的。如果你真的放下了自己擁有的一切,就會發現你的車子其實是基督意識的。你的房子屬於基督意識,父母屬於基督意識,孩子屬於基督意識,而你所有的活動也都屬於基督意識,因為存在的只有一個實相。萬物皆為一體,這便是我們最終的發現。若是能放下以往當真的事物,我們就會看見這一體性。

當這件事發生時,並不代表你再也看不見汽車了。或許有一陣子汽車會消失不見,或許所有的東西都會消失不見;這便是釘上十字架的真諦。然後你會重生,那時所有的東西又出現了,但出現的方式和以往截然不同。這種重生是從滅絕自我、喪失一切之中出現的。如果你能放下這一切,就會發現所有的東西都融入到終極實相裡面,從其中就會出現重生,而那便是基督意識或宇宙意識。處在那種狀態里你會發現,周遭的一切都充滿著生機、和諧、愛與感恩;藉由這種方式你反而拯救了自己的生命。然後你的肉身就會轉變成基督的身軀。每個人都是基督的肉身,而基督的肉身就是愛、圓滿、和諧與美。

但小我的觀點卻是這裡有個你、那裡有個我,我擁有一輛車,你也擁有自己的車子。你的車子登記在你的名下,我的車子在我的名下。如果我的車子出了狀況,我不但會損失金錢,甚至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了。你有沒有發現當你失去某個東西時,會有一種喪失方向的感覺。假如你失去了一份關係,或是你的房子著火了,母親過世了,那時你的感覺往往是:「我不知道我是誰了。」

今天我們探討的是放下頭腦里的概念,接受基督的觀點。其實基督的教誨是比較人性化的,因為祂並不要求你看見非概念性實相。祂表達的方式大部分的人都能理解。

我們通常認為聖誕精神就是給予和分享,但我們到底給出了什麼?如果你給出的是錢或禮物,那並不符合基督所強調的給予方式。如果你給出的是你自己,如果你為了真理而捨棄自我,那才是真正的給予。你的給予如果是基於每個人都在這麼做,而且聖誕節就應該做這件事,或者做這件事令你覺得很舒服,別人給了你禮物、所以你必須回報等等,你認為這就是聖誕精神嗎?我相信許多人都是這麼認為的。根據我的了解,這並不是基督的本意。

內在工作乃是要客觀地認清實相是什麼,並且要認清物質次元和靈性有什麼關係,真我和外在的我有什麼關係,以及我們扮演的是什麼角色。其實內在工作的真諦就是要為了內在而捨棄外在。由於我們認同的是外在世界,所以才把這件事詮釋成了自我犧牲。

推薦閱讀:

瑪麗萊鑽石-鑽石價格是由什麼決定的呢?
人造鑽石成功投放市場,鑽石還值錢嗎?
62類色鑽石切工款式簡析(3)—明亮式
預算萬元左右的傻瓜式選鑽攻略(GIA鑽石篇)
西南地區最大的成品鑽戒,11.54克拉到底有多大?

TAG:鑽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