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而為人子女,但真的會做人子女嗎?

我們生而為人子女,但並不意味著天生就會做人子女。

在成年之後,我們和父母的關係在微妙變化著,我們不再需要被原生家庭所局限,但是雙方都對這種新變化感到不適:

父母總是把我們當孩子一樣魔性掌控,而我們也不知道對父母說什麼,一說話就起爭執,或者相顧兩無言;我們對父母很關心,但是父母的執拗卻讓我們很擔心;對於曾是決定一切的父母,我們很難鼓起勇氣去談自己的想法和決定;面對疾病衰弱的父母,我們無能為力,難以接受現狀;甚至我們不知道怎麼和父母一起面對生離死別……

我是姜楠,現在是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工作專業博士,在老年心理健康、長期照護和代際關係臨床研究方向工作六年了。我了解老化父母的感受和期待,在中國文化的大環境下,成年子女如何了解自己和父母的內心需求,重新梳理我們和父母的關係,探討和父母相處的小技巧,問我吧!以經濟獨立定義自己的生活方式

1

赫羅:我相信作為子女,有不少人曾經或正在經歷著這種兩難困境:一方面,我們嚮往平等尊重的親子關係,渴望理解;另一方面,父母無處不在的掌控欲常常讓人窒息。我曾試圖進行自我反思和主動溝通,但是無效。作為一個經濟尚未獨立的學生,您認為我應該如何去尋找和父母溝通的合理方式呢?

姜楠:其實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看你現在處於的生命狀態。如果你現在已經是一名大學生,那麼的確你已經需要認真思考與父母獨立。

經濟獨立其實不僅僅是不在依賴父母的證據,更是定義你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經濟獨立的過程中,嘗試尋找你自己,而不是過依賴他人的生活。大學期間其實可以嘗試很多兼職,是成長的機會,也向父母證明你可以自己生活。

關於與父母談想法,以下我有幾點建議:

  • 作為獨立的個體,可以不需要父母先做出改變,可以先主動改變與他們的相處方式。例如,儘可能以不激烈的方式,向父母真實、誠懇的指出你認為家庭關係中存在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你要儘可能說明自身感受,和這種不健康關係對雙方造成影響。就事論事,不要發泄情緒,不要像父母攻擊你一樣攻擊他們。衝突往往加深惡劣印象,無法改變。

  • 要學會自我鑒定表達自己的需求和看法,劃清個人界限。你需要在尊重對方的基礎上,清晰明確的表達出來,絕不動搖。

  • 在此過程中,你也要學會尊重父母的邊界。如果一方面你一味要求他們理解你,讓你的需求成為他們生命中心,那你無法要求他們尊重你的獨立,這對父母來說也不公平。

  • 你可以嘗試給父母做示範,在家庭關係上更成熟的相處模式是怎麼樣,而不是逃避、沉默、敷衍。

    shangwei7907:現在中國房價高漲,很多年輕人結婚後由於經濟原因被迫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由此產生生活方式上的很多矛盾,例如子女教育,生活習慣,婆媳相處問題,請問該如何妥善處理矛盾和改善彼此關係?

    姜楠:婆媳相處問題,男生的責任非常大。科研數據表明,90%婆媳糾紛都是因為男生過於依賴原生家庭。一般就是兩頭都不敢得罪,反而兩頭受氣。

    特別理解小家庭成立之初,勢單力薄,需要依靠父母。但是這個時候,丈夫需要和原生家庭劃清界限,尊重母親的基礎上,不能妥協自己現在家庭的權益。當然,妻子這個時候需要尊重丈夫在家裡的權威。

    雖說房價貴,我還是鼓勵年輕人老年人分開居住。臨床表明,老年人和伴侶居住幸福度最高,其實父母也不願意和你居住。努力打拚,自己有自己的小家最溫暖。

    那份愛如何表達

    2

    Older Lee:我是個男生,平時與父母溝通的少,並且在外地工作,感覺父母怕耽誤我工作,家裡一些事兒也不願跟我說,總感覺慢慢變得比較生份,怎麼拉進與他們的距離呢,心裡好愛他們,卻不知該怎麼表達?

    姜楠:看了問題的描述,首先為你點一個贊,作為家中的男生,已經學會了獨立生活,並且學會關心父母,這是生命成熟的標誌。

    對於父母對你有所隱瞞,我覺得從老人角度出發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們認為並且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家庭治療大神Minuchin(1974)認為,一個擁有健康親子關係、邊界清晰的家庭中,每個家庭成員之間彼此連接,對家庭有歸屬感。而且每個家庭成員之間都各自分離,具有獨立性。能看出來你的父母也很尊重你個體的獨立性與邊界。畢竟成長了,我們和父母將會成為兩個家庭。

    作為一個獨立的成人,你需要承認你屬於你自己,可以主動嘗試與父母相處的新模式。如果你覺得父母有點生份,那不妨定期打打電話,聊聊家常,誠懇和他們說明白你想幫助家裡,也多和他們分享自己生活的事情。另外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雙方也可以多走動。他們了解你的近況之後,也會慢慢地與你分享生活。男生和女生相比,表達感情相對少。但是慢慢積累肯定有質的變化。

    親情時差綜合症

    3

    火燒馬其頓:每次放假回家,剛回家那一兩天爸媽對我真是太好了,但在家裡呆了幾天玩電腦啊,就會說「一天懶懶散散的,就知道玩」,但是開學要走前幾天又會對我特別好。我也是這樣,放假之初很想和他們一起生活,待幾天又覺得煩,要開學了又有點捨不得。請問,這是一種什麼心理狀態啊?

    姜楠:你好,謝謝你這個很有代表性的問題。心理學家Yuko在2016年提出了Family Jetlag這個概念,描述的就是這樣一種感受。Jetlag是「倒時差綜合症」的意思,長時間飛行之後到了一個有時差的地方,出現各種不適,例如從北京到紐約旅行的人,就會因為兩地12個小時的時差而不得不顛倒晝夜。「倒時差」會帶來疲乏、食欲不振、生物鐘混亂等一系列狀況。

    而人們在假期與家人團聚時,也會出現一些類似倒時差一樣,無法適應的情況。從「異鄉到故鄉」,有兩種不同的生活節奏、不同的人際相處模式:一些當地人看來稀鬆平常的事會讓返鄉的人感到不適,比如被一些親戚問及收入或婚姻狀況等。

    儘管你在與這些親人分開時已經有了全新的生活,但他們還是會用舊的方式對待你——這不是你父母的特殊情況,而是人們都會習慣用熟悉的模式對待對方。剛回家頭兩天你們還因為能夠控制自己,把最好的一面給對方,幾天之後就會無法對抗習慣,故態萌發。

    而當你們家庭的固有模式就是不健康的,重回這樣的模式里,無疑會讓你痛苦。

    對於解決方式,嘗試尋找那些真正屬於你自己、定義你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再過著只是為了贏得他們的讚許的生活。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父母帶娃是幫忙不是負責人

    4

    CAMEL圖騰:不知從何說起。因為孩子必須有人看護,我又是職業女性,所以請爸媽來家裡同住。我父母是退休教師,有錢,自認為素質高。經常對我和我先生流露不滿,覺得我們不跟他們交流,但是事實是一交流就出問題,所以我基本上回家不說話,家庭氛圍很壓抑,我不喜歡我的父母,我願意給他們自由和快樂,但是事實上他們和我們都不快樂,到底該如何跟父母交流?

    姜楠:我覺得這個問題在讀者中很有代表性,就詳細回答,希望對你自己和你的家人都有所幫助。

    請問你的父母是對你和先生哪方面有所不滿?根據我的經驗,以下我進行分兩種情況回答:

    1.你在原生家庭就一直被父母指責,這種不滿又帶入你的婚姻。

    對於這種狀況,一般來說是你的父母情感本身就不成熟。這種父母看起來非常正常,也許也是高學歷,但是缺乏和孩子的情感連接。當你和他們相處的時候,你可能有這樣的感覺——

    1. 你不敢肯定自己的感受,對自己的負面情感感到愧疚。因為父母只關注孩子的生理需求,而無視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對自己的情緒非常困惑「父母對我很好,為什麼我會不開心」。

    2. 有"一定要照顧好父母「的念頭,甚至太疲於解決和父母的問題,而無法發展與他人的親密關係。

    同時,父母也有以下特徵——

    1. 你感覺很難和他們交流,或者無法交流。

    2. 他們很少直接談論自己的感受,而用情緒感染的方式來表達情感。比如表達沮喪,並讓他人也很沮喪,覺得他人對不起自己,其他人都有責任感到開心。

    3. 強調角色,他們的自尊建立在別人的服從上。

    4. 他們很難被取悅/接近,期待別人理解,而不會體諒他人,當他人給出建議時,他們又會拒絕。

    5. 希望和你產生糾纏的粘結,而不是情緒上真正的親密感。情感不成熟的人會過分依賴,這種依賴會帶來熟悉感。一旦有所改變,他們會變得十分焦慮。

    針對這種狀況,最重要的是你要意識到,你和父母的關係已經不再是」父母-小孩「模式,而是作為獨立的成年人與父母溝通。

    與父母的溝通也要注意兩點:

    1. 超脫的觀察:客觀的看待父母並不是背叛、苛責,或者意味著不孝,而是意識到父母和普通人一樣,有好也有壞。

    2. 成熟地回應:表達自己的想法,說完就放下,不強求對方回應;另外,談話之前要有所準備,注重談話的成果,而不是注重情緒發泄。

    2.你的父母不滿是在照顧的過程中產生的。

    對於這種狀況,我們臨床上一般會稱為「照護者疲憊」。畢竟看護孩子是一個非常辛苦的工作,耗費很多心力,對於身體機能逐漸退化的老年人來說,是一個非常辛苦的工作。

    另外,老年人每天面對孫子女,精神空虛根本無法照顧。對孝順的期待往往會使無法感受到子女孝順的人覺得孤獨。老人和子女即使生活在一起,如果沒有實質性交流,也是一種社會孤立。對老年人的精神健康有很大破壞作用。

    對於這種狀況,需要重新理清照顧孫子女的責任。孫子女是子女自己的孩子,老人只是幫忙照顧,並不是負責人。一方面抱怨父母管得太多,另一方面又對父母予取予求,這對父母本身就不公平。

    老年人的晚年應該有自己生活,他們需要自己的老朋友談心,需要參加社區活動,需要跳舞打球,甚至去結伴旅遊,他們值得更精彩。

    總結了以上兩種狀況,解決的方法其實都很一致:你需要慢慢學會照顧自己的子女,父母只是幫忙。我很理解現在孩子小,很難自己照顧。但是當孩子上幼兒園之後,你可以試著多擔些撫養責任。孩子本身就需要父母的陪伴,這樣也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目睹家庭長期的冷暴力,會給孩子童年留下陰影。

    另外,我自己和身邊的親友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請保姆,父母可以平時來幫忙檢查,而不用花很多精力,這樣很有效的緩解了「照護者疲憊」,您不妨試試。

    請理解父母更年期的焦慮

    5

    $_$:感覺父母均在更年期,該如何相處和化解矛盾?

    姜楠:父母在更年期階段,面臨很多新的適應挑戰:

    1. 身體功能變差,力不從心;

    2. 面臨子女獨立,喪親,社交網路縮小,情感變得貧瘠;

    3. 面臨事業的危機和挑戰,需要新的技能。

    這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痛苦的轉變,因為這可以說是下降期,對死亡的焦慮也會隨著親友離世而增強。很多父母對於這種危機的處理方式就是魔性掌控,對子女的控制讓他們忘記自己的老和無力,覺得自我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結果適得其反。

    三點建議不妨聽聽:

    1. 改變環境,離開家庭。

    2. 確保自己獨立和安全之後,嘗試鼓勵父母分享感受,但是要保證自己的精神心理狀態平穩。

    3. 帶入父母漸老的過程,理解他們的焦慮和局限。保證互相界限同時多陪伴。

    父母進入更年期,你進入成年期。你的人生開始向前,你也將成為父母眼中的英雄。

    鬼永:父親事業失敗,無業在家,還有幾年才退休。現在每天無所事事,手機不離手,還迷上炒股投資(虧得一塌糊塗)。而我不知不覺的發現和父親不知道該如何交流了,整天沒什麼話說,想深入嘮嘮,又怕會戳痛他無業在家,炒股虧錢的傷疤。請問我該怎麼辦?

    姜楠:相信你父親的狀況,也是很多老年人,特別是老年男性面對的晚景。退休無所事事,原先打拚的事業離自己而去。而因為之前忙於事業,朋友不多,又疏遠親情,和家人交流也不順暢。你父親應該已經啟動了自己的心理防禦機制,把真實的焦慮和不舒服,轉移到其他的目標和環境上(上網、投資)。

    這個時候,我建議陪伴是最好的良藥,平時多交流。你的父親正在經歷老化帶來的生活改變,這是一個很孤獨的過程。如果你陪伴他,學習適應技能,那麼他就可以用學到的應對能力支撐自己和家人,生活也更有意義。

    股票虧損他自己估計比誰都著急,我建議可以鼓勵他多去社區參加活動,多運動,轉移注意力。子女也不需要總是批評老人,可以讓他找其他有趣的事情做。

    張謀仁:怎樣讓老人愉快地接受新鮮事物?

    姜楠:老人其實是願意接受方便好用的新鮮事物的。但是他們學習需要手把手的教學,而且要多引導他去嘗甜頭,讓他們在探索的過程中感覺不孤獨。另外,有互動和鼓勵也可以讓老人更快的學習。

    爸媽黃昏離養老怎麼辦

    6

    原子三號:你好,我是一位母親,也是父母獨生子女。爸爸媽媽黃昏離。儘管分手很和平,他們各自也身體健康,生活無憂。但我總有很大的隱憂。父親願意在我身邊養老,儘管他自己買了養老床位,理智上不給我們添麻煩。母親想抱團養老,儘管不現實。先生也是獨生子女。我想今後辭職養老人,不知您怎麼看我家的困境?

    姜楠:親愛的原子三號你好,謝謝你來信給我分享你的困境。我可以從字裡行間感受到你的無助,也很慶幸你願意訴說,訴說的本身就是勇敢的面對,是對自己的治癒。

    對於上一代的恩怨,對我們的傷害是毋庸置疑的。很多情況下,子女會把自己犧牲到父母關係中,深感內疚,無法建立自己的親密關係(夫妻、子女關係)。但是要正確解決這個問題,最重要的就是設置好良好的人際關係邊界,照顧好自己,讓自己的生活更穩定更健康。

    父母現在的狀況,你可以堅定、自信的表達自己的意見,比如母親抱團養老會面臨的問題,但是你和他們是獨立的個體,他們不能控制你的生活,你也不能改造他們。

    至於辭職,我個人是不同意的,畢竟你還有自己的先生和孩子,你的孩子需要一個溫暖的童年。你的責任光榮而艱巨,走出原生家庭,創造屬於自己的幸福。

    聽聽父母的心聲

    7

    冉劉:我們老倆囗在女兒家帶小孩,女兒經常為一些小事就和我們吵架,我們應該如何處理才好?

    姜楠:謝謝您的問題!我終於看到了老人自己的心聲,為你參與網路社區互動點贊。也希望您可以多號召您的老夥伴都來參加這個討論社區,老年人需要發出自己聲音。

    您的女兒為了什麼事情對你們發火?如果是因為帶孩子,我可以說道說道:帶孫輩其實是子女一代的責任,父母是幫忙的角色,這個關係要理清。

    我一直鼓勵年輕人自己帶小孩,一是親子關係更健康,二是減輕老人的負擔(帶孩子非常辛苦),最重要的是培養子女自己獨立性,避免對父母予取予求,尊重父母的邊界。

    您可以和女兒真實、誠懇地說出自己的委屈,就事論事,在尊重女兒的基礎上,清晰明確表達自己在帶孫輩的角色,育兒責任需要女兒自己承擔。如果有特殊要求,請提前說明。


    本期編輯 杜薇

    END

    澎湃問吧

    澎湃新聞問答社區

    id:pengpaiwenba

    Tip1:澎湃問吧是什麼? 對話框回復「問吧」

    Tip2:如何在澎湃問吧提問?對話框回復「提問」

    Tip3:如何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對話框回復「下載」


    推薦閱讀:

    和「隱私部位」相比,我為什麼更建議家長告訴孩子什麼是「身體權」
    【招募】幼兒園一線教師支持團隊
    關於性別——給孩子成長為「自己」的機會
    不一樣的印度,一個以乾淨衛生而聞名的村莊,這裡女人說了算
    凈空法師:眾生越是有大苦難,佛菩薩越憐憫這些地區的眾生而現身

    TAG:子女 | 做人 | 為人 | 我們 | 生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