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吞噬了他的生命,卻吞噬不了他不屈的民族魂
來源:軲轆島(ID:guludao)
作者:月島主
讀宋朝歷史,心緒總是久久難以平靜。從靖康之恥的憤怒,到崖山海戰的痛惜,中華民族在千百年前遭受的磨難現如今是難以想像的。尤其讀到宋末三傑的故事,更是激動到熱淚盈眶。他們三人的結局雖然都是已失敗告終,卻輸得如此悲壯,勿以成敗論英雄,他們不屈的民族魂,譜寫了一曲慷慨壯烈的末日悲歌。
今天我們說三傑之一的張世傑。張世傑乃涿州范陽(今屬河北范陽)人。少年時期是中原地區地方武裝首領張柔的部下。為人任俠而豪氣,好打抱不平。也因一時衝動獲了罪,便南逃至了南宋。
有時候不得不說世界有許多奇妙的緣分,張世傑從張柔手下出逃到了南宋,一步步成長為宋末三傑之一,抗元名將。並作為宋軍主帥領導了宋元最終在崖山的決戰,而元軍主帥,則是張世傑的一生之敵張弘范,他是張柔的兒子。
雖然南宋最終滅亡在漢人張弘范的手裡,聽起來是有些諷刺。不過客觀地有一說一,就拿張柔來說,他所處的中原地區早已是金國的統治地區,他是金人統治下的漢人。
而蒙古大舉進攻金國,張柔也只得歸順了蒙古政權。並且金國亡了四年以後,張弘范才出生,所以說他是自幼生活在蒙古政權里,別說對南宋了,就是對金國也沒什麼感情可言。今天說的張世傑也是金國的漢人,如果張世傑當年沒有出逃,說不定和張弘范還是戰友,所以也沒必要諷刺張弘范是漢奸,各為其主罷了。
既然說到歸屬問題再說點關於張世傑的,因為並沒有他確切的出生年月,所以有些歸屬問題便很模糊。結合各種史料分析,張柔1218年便投降了蒙古,據記載張世傑是跟隨張柔戍守杞州的,可以得出張世傑在張柔手下效命時期應該是1241到1254年之間,張柔此時早已經歸順了元軍政權。
所以很多人笑話張世傑是因為在元軍手下獲了罪,才逃亡南宋,算不得什麼英雄人物。島主以為,不能因為張世傑早年時期坎坷經歷而否定他後期的功績,每個人有自己追求的價值觀,作為一個漢人,他為南宋王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最後以身殉國所展現出的氣節,無愧於英雄之名。
言歸正傳,張世傑在南宋軍中很快便嶄露頭角,在與蒙古元軍的作戰中屢立戰功,被派往駐守鄂州。一路從新城長驅直下的元軍在鄂州難得遇到了一絲阻力,張世傑打仗有一個特點,特別喜歡用鐵鎖連環之計,當然後來他因為這招吃了大虧,我們後文再說。
不過在鄂州守衛戰中,張世傑用鐵索封城,在關隘設計了多處陷阱,有效地阻止了元軍的攻勢。元軍他們多次想要招降張世傑,張世傑堅決不從。
當然,後來由於漢水等地後院失火,再加上寡不敵眾,鄂州終究還是失守了。但張世傑的部隊也在此前的鄂州保衛戰中聲名鵲起,成為抗元部隊的中流砥柱。在危難時分入朝勤王之際,也只有張世傑的部隊如期而至,誓死保衛朝廷,令朝廷上下又是感動,又是嘆息。
咱們剛言歸張世傑的正傳不久,島主又忍不住說一點題外話。大宋王朝,真的是一步步作死自己。蒙元入侵南宋,與當年金入侵北宋的情況基本上是如出一轍的。
當年北宋聯金抗遼,不僅沒佔到什麼便宜,反而把自己孱弱的軍事實力暴露了出來。最終遼滅之後,金國的槍口馬上調轉向了北宋,結局就是令人痛心疾首的靖康之恥。
而這一回,蒙古滅金之戰,南宋王朝面臨同樣的一道選擇題:是否聯蒙滅金?成吉思汗領導的蒙古鐵騎橫掃亞歐大陸,實力令人膽寒。當然島主客觀來說,南宋最初還是吸取了當年的教訓,意識到了蒙古的強大與唇亡齒寒的道理,拒絕借道給蒙元。然而隨著期間發生了一系列的變故,最終卻還是達成了聯蒙滅金的共識。
南宋送走了風燭殘年的金國,迎來了風華正茂的蒙元。
還是繼續說張世傑吧,島主之前提到的他鐵鎖連環上吃了大虧,則是在勤王之後的焦山之戰上。張世傑犯了赤壁之戰中和曹操一樣的錯誤,張世傑本意是為了表達背水一戰的必死決心,將戰船用鐵鏈連接在了一起。沒有想到來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元軍竟深諳戰術之精妙,採用火攻的方式大破南宋軍。
而後元軍兵臨臨安城下,宋恭帝投降。而投降前夜益王趙昰、廣王趙昺被護送出城,而張世傑也率殘部與二王會合,並與文天祥、陸秀夫等人擁趙昰為帝,號宋端宗,這也成了南宋最後的希望。
而在元軍的窮追猛打之下,張世傑等人保護著宋端宗登船入海,被迫東奔西逃,成為了海上流亡政府。禍不單行的是宋軍的船隊還遭遇了海難,宋端宗落水,七旬老臣江萬載縱身入海,奮力救回宋端宗,自己卻被大海吞噬。而年幼宋端宗也由於受驚過度病逝,風雨飄搖的南宋王朝,即將走向盡頭。
張世傑並不死心,又擁立廣王趙昺登基為帝,這也是南宋最後一個皇帝,宋懷宗。而支持流亡朝廷的勢力跑得跑,降的降,宋軍兵敗如山倒。張世傑護送著皇帝一路退至廣東崖山,在海上駐紮大營,做最後的抵抗。而另一邊文天祥已兵敗被俘,陸地上的宋勢力消亡殆盡,這片大海,是最終的戰場。
南宋方面軍民共計二十餘萬人,當然能做戰的也不過數萬之眾,元軍人數不詳,不過基本上是一場勢均力敵的對決。但是一邊是基本統一中國氣勢如虹的常勝之師元軍,另一邊則是屢戰屢敗軍心渙散的宋軍,士氣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而張世傑這一回也做好了決一死戰的準備,為防止有人臨陣脫逃,也為了重振軍心,張世傑再次使用了鐵鎖連環之策,一千艘船連城一個水寨,皇帝龍船居正中,嚴陣以待。
張弘范領導元軍依舊首選火攻破這鐵索陣,張世傑當然還是吸取了焦山之戰的教訓,將船隻四周塗上了泥,元軍火攻失敗,一時形成了對峙之勢。
可張弘范始終還是棋高一著,率軍佔領了關鍵的入海口,截斷了宋軍的水路運輸。生命之源被斷,當時宋軍的境況慘不忍睹的,許多人渴到去喝海水,無疑是嘔吐不止,意識模糊。宋軍不戰而亂。
張弘范趁機多次招降張世傑,許以高官厚祿,張世傑只回答了一句話「吾知降,生且富貴,但為主死不移耳。」
張弘范見張世傑意志堅定,便決定做最後的進攻部署,他又想出一妙計,令人奏響聲樂。一時間海邊鼓瑟吹笙,宋軍誤以為這是元軍正在聚會,放鬆警惕,殊不知這卻是總攻的集結令。
元軍的猛攻所向披靡,疲憊不堪的宋軍難以抵擋,船隊很快被撕開了一道裂口。緊著元軍魚貫而入,宋軍被殺者落海者不計其數。兵敗如山倒,張世傑雖奮力殺敵,卻見一艘又一艘的戰船旗幟落下,他心裡也明白,大勢已去了。
張世傑亂軍之中尋小皇帝不成,只得率數十餘艘戰船突圍而出。崖山海戰,以元軍的大獲全勝告終。戰罷後的第二日,海上浮屍十餘萬,這些都是寧死不降,有氣節的英魂,見者無不動容。
而突圍而出的張世傑聽聞陸秀夫背負小皇帝墜海的死訊後心如刀絞,他仍想著尋到楊太后,再立趙氏後代,繼續抗元之路,而楊太后卻絕望地投海自盡了。
埋葬楊太后那一天,平章山區暴風驟雨,張世傑立於海邊,一言不發。將士們都勸他風雨太大,請登岸暫避風雨。殊不知張世傑心似已灰之木,只道了一句不必了。
接著張世傑登上柁樓,在風雨中點燃了一炷香,跪地仰天長嘆:「我為趙氏,亦已至矣,一君亡,復立一君,今又亡。我未死者,庶幾敵兵退,別立趙氏以存祀耳。今若此,豈天意耶!」
凄風苦雨,滔天巨浪,吞噬了張世傑最後吶喊。
島主不會一味地吹捧張世傑,誠然他的軍事實力比起張弘范等人確有不足。但張世傑為了家國戰鬥到最後一刻的氣節,保留了民族最後的尊嚴,卻讓島主佩服不已,他無愧於英雄二字。
南宋末年,不說平民百姓,自謀生路的官員也是數不勝數。張世傑的堅守更顯難能可貴,他有無數次選擇榮華富貴的機會,他都為了已經名存實亡的江山社稷拒絕了。他或許不如那些賣主求榮的人「聰明」,但他卻比他們更像一個人。
中華民族正是有這樣的民族精神和氣節才能在無數磨難中浴火重生,至今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啊!
推薦閱讀: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賞析
※【佳片U約】 日本電影:《夏威夷大海戰》
※水流千里歸大海,人走千里友誼在
※【分享】為什麼你投的簡歷,都石沉大海沒有回應?
※[轉載]怎樣操練行功_抗癌志願者-面朝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