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師兄講《通書》(之十五)
06-28
《通書·樂上第十七 》 「古者聖王制禮法,修教化,三綱正,九疇敘,百姓大和,萬物咸若,乃作樂,以宣八風之氣,以平天下之情。故樂聲淡而不傷,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淡則欲心平,和則躁心釋。優柔平中,德之盛也;天下化中,治之至也。是謂道配天地,古之極也。 後世禮法不修,政刑苛紊,縱慾敗度,下民困苦。謂古樂不足聽也,代變新聲,妖淫愁怨,導欲增悲,不能自止。故有賊君棄父,輕生敗倫,不可禁者矣。嗚呼!樂者古以平心,今以助欲;古以宣化,今以長怨。不復古禮,不變今樂,而欲至治者,遠矣!」 從十七章到十九章,都是在談音樂,講了古今音樂的對比。喜歡上網的朋友,大概都有很強烈的感覺。我的一些朋友的博客,網頁一打開,都是很古典的音樂,古琴、古箏這些,聽起來很舒服。所以前天,我把自己的博客也改裝了一下,加了兩首古琴曲進去:《漁樵問答》和《胡茄十八拍》。音樂加上去後,自我感覺很舒服,就寫了首詩,拿出來獻醜,跟大家分享一下:「常伴月色掬清泉,每引春風到家山。荷鋤自守三分地,也種人間九品蓮。」最近,我又把整理出來的《通書》講記放在了博客上面,感覺自己守著這一畝三分田,不時有人來看看,跟點帖子,也是很舒服的,就把這首詩放在博客的首頁,這裡打個廣告,希望大家多鼓勵我一下。 書歸正傳,我們還是回到通書上來。這一章,講的是古代聖賢帝王制定禮法的原因。 「古者聖王制禮法,修教化。」為什麼要制定禮法呢?就是要修教化,就是希望把天下的黎民百姓教化好。讓人們從野蠻無知的狀態,進入到一種文明文化的狀態,讓大家能夠和和樂樂,安安靜靜。那麼,教化需要哪些方面呢?這就需要專有名詞來解釋了。這一節課,大概都要花在專門解釋一下這些專有名詞上面了。 「三綱正,九疇敘」。以前我粗略看過這方面的書籍,但不是很仔細,三綱我知道一些,九疇就不怎麼清楚了。回去一查,知道九疇來自於《尚書·洪範》裡面。三綱大家都曉得,指的是君臣、父子、夫妻,這是人與人之間,整個社會生活中的綱要;是人與人之間所有關係中最重要的三個方面。如果把君臣、父子、夫妻的關係都處理得很好,那麼我相信,我們大家在整個社會關係中都能處得很好。綱,指的是漁網上主要的繩子。不曉得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我小的時候,最喜歡看別人網魚、扳罾。抓住三根主要的繩子,把漁網撒下去,繩子一擺,網就張開了,把魚都圈了進去。綱舉目張,就是說得有網魚這種感覺。我們在社會中生活,也是如此。只要把三綱,君臣、父子、夫妻的感覺找到,做好了,就像網魚一樣,把這三根主要的繩索一拉,基本上就沒有漏網之魚了。 這裡說,三綱要正,怎麼正呢?就要結合我們學習易經的感覺了。正,就是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君是君位,臣是臣位,父是父位,子是子位……易經中的位,我們可以從乾坤二卦當中來體會。君為乾,臣為坤;父為乾,子為坤;夫為乾,妻為坤。乾,講的是生生不息,自強不息。坤呢,就是要順承乾,地法天嘛。道法自然用在人道上,就是為人處事要師法於天地間的這種狀態。所以說,三綱要正,大家都很清楚這一點了。 九疇指的是什麼呢?就是從思想文化到社會制度九個大的方面。我在查這個九疇的含義時,越查就越感覺到古人有多麼了不起!不管從思想文化上也好,還是古代的科學知識,乃至於治國、治民、治天下,通過九疇全部都表現出來了。在古代,九疇真正是帝王才能學到的東西,是真正的帝王之學。那麼,九疇是怎麼來的呢? 相傳當年大禹的父親治水,天帝對他說:如果你能夠把洪水治理好的話,我就把治理天下的根本方法賜你。結果,大禹的父親沒有把水治好,沒有得到九疇,反而把命都送了。大禹繼承父業來治理洪水,做得很好,於是天帝就把九疇交給了他。大禹通過九疇,就開闢了天下太平盛世的這麼一個時代。所以,在中國古代人的眼中,九疇不是從人到人的文化知識、社會制度和規範章程的繼承,它是天帝傳下來的東西,是關於宇宙自然所有一切的學問,是神授的知識。當然,古人這樣提,肯定有他的思維方式,我們且不用管它。我們現在可以看一下,九疇到底包含了一些什麼東西。 九疇,就是五行、五事、八政、五紀、皇極、三德、稽疑、庶征、福極。我們還是一個一個地來解釋一下。 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就是自然的五個元素,這個五個元素相生相剋,我們在講《通書·動靜第十六》的時候,也講過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五行的這個學問,在九疇裡面是放在第一位的。自然世界的來源,物理世界的構成,就是通過五行的生克方式產生的。 五事是什麼呢?在一些古書的解釋裡面,加了兩個字叫做「敬用五事」,就是說,我們要以一種虔誠之心、敬畏之心來面對五件事情。是哪五件事情呢?一說出來大家就清楚了,這也是馮老師以前講過的,就是「貌言視聽思」。馮老師專門對這個「貌言視聽思」講了很長很長的一節課,而且是在一個企業裡面講的,告訴他們該怎樣敬用五事。企業老總想提高企業文化,增加企業凝聚力,老師就講了如何敬用五事。如果在貌、言、視、聽、思這五個方面,我們都能夠做到敬,在面對社會生活種種事情時,就會做得很好。我們下來後可以好好體會,也可以到書院網站上去找老師當初講的貌言視聽思的講義,好好看看,其中也有些相面之術,都是可以通過貌言視聽思表現出來的。你的面容很多時候展現的都是你的心境、你的為人。很多時候,通過一個人的容貌、談吐、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心裡的精神狀態,就可以基本對他做出一個判斷。就拿耳朵來說,我們並不能聽到所有的事情,聽到的,都是我們心中願意聽到的東西。不願意聽到的,實際上是聽不到的。就拿剛才來說,還沒上課的時候,劉大姐說:「你咋個起的哦,連這個消息都沒有聽到?」雖然說我在媒體工作,我每天聽到的事情很多,但是對於自己不想聽的,不感興趣的東西,自然就沒有進入這個耳朵。以此類推,對於貌顏視聽思這五件事情,我們都要用很虔誠、真誠的狀態去面對,就是要敬用這五事。 第三是八政。八政指的是什麼呢?我們現在所說的政治制度,就是通過八政表現出來。西方人、乃至於近代清朝到民國之間,疑古的思潮都很重。他們認為,中國人所謂的上古時代,不過是傳說中的時代,是子虛烏有的時代。周朝以後,才進入了文明時代,周以前,都是野蠻時代、洪荒時代,都是傳說。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上也說,堯、舜、禹都是傳說,感覺是很不真實的。實際上,我們看一下《書經》就知道,大禹治國採用的,就是農用八政的方法。古代的中國,都是以農立國,國家以農事為主,實際上,它也包涵了人類政治制度的方方面面,即使到了現代社會,最發達完備的政治制度,也超不出這八個方面。所以,我們的古代文明是真正高度發達的,對此我們要有信心,對自己的傳統文化要有強烈的自豪感。下面我們來具體說說八政。 一是食,就是掌管糧食的部門;二是貨,就是我們現在的商業部門,主管經濟啊交易啊這些;三是祀,說的是精神層面的東西,這也是需要人來掌管的,比如祭司這種職位。那我們現在有沒有這種部門呢?實際上也有啊,比如我們的精神文明辦,也是管人的精神問題的。四是司空,就是司職掌土安居,是掌握國土資源以及土木工程建設的;五是司徒,這個名詞大家平常都聽說過,在藏傳佛教的白教裡面,還有個大活佛叫做大司徒仁波切,一般人只曉得這個名字,但是不曉得這兩個字是從哪裡來的,什麼意思。司徒是做啥子的呢?是掌教的。這裡的教不是宗教,而是教育,大司徒就是教育部長;六是司寇。孔夫子以前就當過魯國的大司寇,司寇是幹什麼的呢?就是掌禁的,主管國家法律的。孔子當時在魯國擔任司寇一職時,曾誅殺了魯國的少正卯,因為少正卯這個人,擾亂人心和社會次序。孔子是國家的司法部長,有這個權利。後來有人說,孔子是為了壓制其他言論,才把少正卯殺了。實際上,雖然我們沒有從史書上找到孔子誅殺少正卯的真正原因,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少正卯肯定是違反了當時的社會法律和規章制度。第七個職位是賓,賓就是禮諸侯、遠人;就是接待賓客,搞外事活動的,相當於現在的外交部,要對諸侯和遠方來的人進行接待、照顧,搞好與其他周邊國家的關係。第八個職位是師,師就是軍隊。 這個農用八政順序的排列也很有意思,它把食放在第一位,民以食為天嘛,然後是貨,大家要交易,要滿足基本的物質生活條件,所以把它們放在最前面。但是,一個國家的軍隊很重要啊,軍權很重大啊,為什麼放在最後呢?「兵者,兇器也,不得已而用之。」在中國古人看來,只有在一切都沒有辦法解決的時候,才能用兵,是不得已而為之的。 我們看那些跟著疑古思潮跑的人,他們認為的傳說時代的制度,能有這麼完備嗎?即使放在現在來看,這個制度構架也是很神奇、很完備的!我們的社會不管怎樣發展,哪一條可以超越這農用八政呢?是不可能超出的。只不過是,時代變化了,社會環境變化了,人們的精神狀況、條件變化了,有了很多可以細化的內容,但是無論怎樣,都沒有超出這八政的範疇。所以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中國古人是非常了不起的。 下面是五紀。紀是什麼呢?就是天文曆法。它分為歲、月、日、星辰、周天度數。五紀立起來之後,我們的社會才能夠按照這種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自然規律來安排生活。一年有12個月,每個月又分多少天,這樣一套東西制定下來後,才好安排我們的生活,安排我們的生產,安排社會的活動。所以,五紀也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 再下面是皇極。皇建其有極,就是要建立一個最高法則,一個社會沒有皇極的話,是很難辦的。在歷史上,古今中外有很多的政治制度,不管是民主也好共和也好,專制也好封建也好,都需要建立一個皇極。民主時代雖然是輪流坐莊,但是也必須要有一個庄,不能沒有!美國搞選舉,不管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總要有人來坐正,要有個最高的聲音通過執政者發出來。在社會的政治生活當中,皇極是相當關鍵的。 下面是三德,這就是人的精神內容了。我們生而為人,一定要在三德上做好。三德是哪三個呢?第一是要正直,第二是要剛克,第三是柔克。一個人首先要正直,正直是為了什麼?為了把人做好啊。所謂克,就是要把事情做好,把人做好。針對不同的事情,如果能用剛的方式做好,就用剛的方式,如果柔的方式能夠解決,就用柔的方式。這個地方,體現的還是易經乾坤二卦的精神。在通書裡面,我們反覆都談到乾坤二卦的精神,這裡就不做過多敘述了。 第七是稽疑。稽疑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稽查、落實疑問。對於古人來說,如果牽扯了很大的疑問,這個人那個人都解釋不清楚,拿不定主意,那就要問神問天了。這個時候就需要人來卜筮,要用占卜的方法來解決,這就是古人的解決方式。我們看現在發掘出的甲骨文,整個甲骨文裡面都是占卜的內容。 第八個是庶征。庶征是什麼呢?庶就是平常,庶民就是老百姓嘛;征呢,就是徵兆。庶征就是平常的徵兆,就是我們平常面對的風雨寒熱,要有個預告。比如今年一開年就預測到有大旱,那國家就要做好防旱的準備;如果預計有大澇,就要築好堤壩,以防患於未然。每一年,國家都要做這樣的事情,要有個基本的預測。當然,古人有古人預測的方式,不管是通過占卜也好,還是通過天文曆法的推算也好,都要發布一個東西,讓大家有所預知。其實,庶征就是做一個天氣預報的效果。中國古代是以農業立國,對天氣的預測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影響到糧食的收成和人們的生活。 九疇的最後一個範疇叫做福極。其實福極也分成兩個方面,一個叫福,一個叫極。實際上,這是九疇的結果了。我們到了春節的時候,都要說喜慶的話,五福臨門啊這些。實際上,這裡的這個福,就是有五福的意思在裡面:壽、富、康、德、考。壽終正寢,這是一福;大富大貴,這是二福;身體康寧是第三福,每天日子過得舒舒服服、瀟瀟洒灑的,我也許沒有活120歲的人的壽命長,但是我過得很舒服,這也是一種福。如果活到120歲,每天都病怏怏地,整天躺在床上,那就不能叫做福。第四種福叫攸好德,攸有悠遠之意,對德性很喜歡,還有一種悠遠、綿長的感覺。這是長期喜歡的,不是一天兩天憑愛好就算了的。長期喜歡德性,好德,這也是一種福,這也要對內在之德有所體會後才知道。我們說,現在的娃娃該怎麼教育?老師和家長的壓力都很大。我自己來說,只要自己孩子的德性可以,能夠善良地與人相處,那就夠了。至於他學習好不好,都是他自己的福分,與我沒有關係。我教育娃娃,就是這個樣子,要讓她找到好德的感覺。如果這一生到了臨終時都無怨無悔,很值得了,按佛教凈土宗的說法,就是安然往生,那五福就全都做到了。 但是福極是一對雙胞胎,有福就有極。所謂的極,就是與福正好相反的東西。第一極是凶、短、折,實際就是說一個人的生命很不吉祥,還沒有長大就夭折了;第二是疾,就是身體不好,經常都要生病;第三是憂,就是心理狀況很不好,得了憂鬱症,整天都要找我們心理姐姐來諮詢;第四就是貧,這一點,我自己體會比較深,沒得錢就不能辦事;第五就是惡,是很不好的狀態;第六是弱,性情很弱,精神力量也很弱,也是人生當中很不好的一極。今天中午吃飯的時候,心理姐姐在講,她遇到一個小夥子,坐在沙發上面對別人的時候,就像小動物一樣縮著,不敢面對任何人,心理力量很弱。以上說的就是六極。 我們把九疇的範圍簡單介紹了一下,大家也就有所體會。這九疇中的每一疇,如果我們能夠把它說細,進行詳細研究,都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專科,可以寫大部頭的論文專著。我們古人能夠在整個社會生活中把九疇提出來,以此來治國、治理天下,也確實是非常了不起的。 「百姓大和,萬物咸若,」下面就說了,如果你真正做到了三綱正,九疇敘,很有規則,很有秩序地把這個九疇的規則掌握好,百姓就能夠大和,建立了和諧的社會。不僅人如此,萬物都是如此的。咸,就是都、全部的意思。 「乃作樂,以宣八風之氣,以平天下之情。」整個社會的教化做好之後,聖人就創造了音樂,來宣揚八風之氣。什麼是八風之氣呢?八風的說法來源於《國語》,「八音以宣八方之風」。八音,就是古代演奏音樂的八種樂器,金、石、絲、竹、匏、土、革、木。這八種樂器都是用來宣揚八方之風的。我們曉得,天地之間有八個方位,東南西北是四個主要的方位,以此為基礎,還有東北、西南、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古人對大自然的觀察很仔細、很敏銳,八個方向來的風該用什麼樂器來表達,都是有規矩的。《呂氏春秋》裡面就說,東北是炎風,是火;東方曰滔風,是因為面臨大海;東南曰熏風。前幾天我們學《壇經》的時候,看到過圓悟克勤的一個公案,他為了解決弟子的疑情,念了一首偈子說:「熏風自南來,殿角生微涼」,我們就知道熏風,就是西南風。南方曰巨風,西南曰凄風,西方曰飂風,西北曰厲風,北方曰寒風。春天、夏天,都是以東風、南風為主,秋天、冬天,比較蕭颯的時候,就以西風、北風為主了,飂風、寒風,都給人不是很舒服、凜冽的感覺。我們可以好好體會一下四面八方吹來的風,現在的人不怎麼去體會,但是古人體會得是很仔細的。比較一下古代和現代的生活,雖然古人物質化的生活不如我們,但是他們精神上的東西,心理層面上的東西,確實不知是比我們現代人精細、細膩了不知多少倍。聖人做禮法之後,再創製音樂,就是要讓老百姓體會到自然與社會之間的和諧之感。宣揚八風的風氣,是為了讓天下老百姓都心平氣和。 「故樂聲淡而不傷,和而不淫,」所以古代聖王製作的音樂,都是很淡雅、和諧的,一點都不傷感,一點都不過分,這個淫就是過分的意思。 「入其耳,感其心,」這是音樂教化的基本原理。我們學佛的人都知道,佛教有一個觀音菩薩耳根圓通的法門,就是這裡「入其耳、感其心」的意思。所以佛教說「一入耳根,永為道種」。你念一聲阿彌陀佛,念一聲南無觀世音菩薩,這個聲音一旦進了你的耳朵,就變成了一顆菩提的種子。所以我們無論到哪個廟子裡面去,遇到和尚師父們,都是雙手合十念句阿彌陀佛。你不要以為這只是人家的一個習慣,實際上,人家是要讓你把阿彌陀佛這個聲音留到你的耳根中去,為你種下一個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去的種子。不管你信不信他,只要這個聲音進入了你的耳朵,那你就有這顆種子了。 下面「莫不淡且和焉。淡則欲心平,和則躁心釋。優柔平中,德之盛也。」只有這種很淡雅、很和諧的音樂才能讓人得到心平氣和的感覺。淡淡的音樂,能夠讓人的貪慾之心平緩下來,和諧的音樂能夠把我們煩躁的心釋放。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內心真正達到優柔平中的狀態,自己的德性也就會盛大起來。就像一棵樹一樣,到了夏天就可以長得很茂盛了。 「天下化中,治之至也。是謂道配天地,古之極也。」。通過這種音樂的教育,使大家都可以進入一種中庸的狀態,進而達於天下,就可以達到治理的一種極致。「是謂道配天地,古之極也」。這裡的道,指的是音樂之道,這種音樂之道與天地相配,就是古代教育的極致。 「後世禮法不修,政刑苛紊,縱慾敗度,下民困苦」。對於後來的禮法,周敦頤先生也和我們一樣,要發點牢騷。「政刑苛紊」,我們現在的兩會也說了,要改革推行大部制,對於行政不明確的地方,有交叉的地方,該合的就合,該分的就分。所以,政刑應該是很有條理,很寬容,如果不這樣,反其道而行之的話,遭秧的就是老百姓。 「謂古樂不足聽也,代變新聲,妖淫愁怨,導欲增悲,不能自止」。這句話,跟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情況可以說是絲絲入扣,一模一樣。真正的好的古典音樂,現在到底有幾個人聽?尤其是現在這些受流行音樂影響長大起來的孩子們,他們會覺得音樂越新越好,越怪越好。我有時看到電視裡面,有些音樂確實很怪,就那麼站在檯子上一念,嘰里呱啦、嘰里呱啦地,念完就完了,真的好怪啊!「代變新聲」,就是每一代都有這種變化的音樂。對現在來說,最受歡迎的就是港台流行音樂,還有搖滾樂,你看有歌星過來開演唱會,周杰倫啊,劉德華啊,小娃娃們好瘋狂哦。但真正一場古典音樂,又有幾個人去聽?免費的門票都沒得幾個人,沒有辦法啊,社會變遷到這個樣子了。周敦頤先生用了幾個很貶抑的辭彙:「妖淫愁怨,導欲增悲,不能自止。」說到妖,我就想起以前看到的麥當娜、邁克·傑克遜這些,真正是有妖的感覺啊!你看傑克遜,整形手術都不知做了多少次,卸妝之後你再去看,真正有種妖且怪的感覺。那麼周敦頤就說,這些音樂,都是把人的貪慾導發出來,或者是增加人悲亂的情緒,還讓你不能自止,沒有分寸沒有度。單純的搖滾樂,其實也有發泄的功能,但是你如果不能自止,唱歌發泄還不夠,還要吃點搖頭丸什麼的繼續發泄,那就完了。 「故有賊君棄父,輕生敗倫,不可禁者矣。」這個話就說得有點重了,把社會陰暗面和叛亂都歸結到了音樂上。這個看起來似乎有些過,但實際上也不為過。因為很多事情就是點點滴滴累積起來的。我們修養如果不從點滴的變化入手的話,你不斷放任它,到了後來就會把控不住。就像一個太平時代,也不是一天兩天就達到了的;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也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都是從細微之處開始的,在人們不經意之中,逐漸地就形成了。人的德性的培養,也是這樣子的。德性的敗壞,也是從小的地方開始產生變化的。一旦到了質變的時候,就算想控制也控制不了了。所以,要改變,就要從最細微的地方入手。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凈土宗說,你要想到極樂世界,你就要從一句一句念阿彌陀佛入手。如果你阿彌陀佛都不念,臨終的時候突然想到極樂世界去,又怎麼想得到呢?只有一句句念阿彌陀佛,才能到極樂世界。 「嗚呼!樂者古以平心,今以助欲;古以宣化,今以長怨。不復古禮,不變今樂,而欲至治者,遠矣!」下面是個感嘆,也是總結。當然,我們倡導恢復古禮,不是要大家都遵循古禮的儀式,見面就要磕頭作揖,也不是穿件漢服就叫恢復古禮了,我們真正要恢復的,是古禮的精神,就是人與人之間要心平氣和,對自己做到心和,對人際關係要做到和睦。所以後面總結了,如果不恢復古禮,不改變現在妖淫的樂風,就想談治理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會與古代禮法的精髓越來越遠,要想做到天下大治,就根本不可能!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下)波師兄講《通書》(之二十六)
※元始天尊坐騎叫什麼?師兄是誰
※美女師兄大量拜懺,擺脫曾經紊亂的身心,夢境都在飛了!
※為何居士互稱師兄,而不稱師姐?
※(下)波師兄講《通書》(之二十七)
TAG:師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