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英:為什麼說炒股的投資者更應該讀懂塞勒

摘要 10月9日,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正式揭曉——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獲得這一殊榮,理由是其在行為經濟學的成就。

  10月9日,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正式揭曉——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獲得這一殊榮,理由是其在行為經濟學的成就。

  塞勒這個人很牛,研究生階段念的還是文學,之後才攻讀經濟學,居然還能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也正因為如此,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最終花落塞勒,還是有點出乎人們的意料。理由有二:

  其一,從行為經濟學與博弈論交叉關係的角度,過去10年已有三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相近領域獲獎,除今年的塞勒以外,此前還有2012年的埃爾文·羅斯和勞埃德埃·沙普利,以及2013年的尤金·法馬、拉爾斯·皮特·漢森和羅伯特·席勒獲獎。

  其二,2007年的美國次貸危機已經過去10年,全球金融市場似乎再次進入「平靜期」,而塞勒的行為經濟學研究,除了應用於消費者行為和政府政策之外,更為重要的領域恰恰是金融市場的投資決策參考。

  就研究方法和研究領域而言,理查德·塞勒與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之一羅伯特·席勒有極大的相似性,二人均將心理學嫁接到傳統的經濟學研究之中,且他們的理論建樹均有益於大眾投資者理性參與金融博弈。稍有不同之處在於,塞勒堅守經濟學家的嚴謹,而席勒除部分嚴謹的學術論文外,還寫作出版了較多的財經暢銷書(如《非理性繁榮》和《金融新秩序》)和大眾媒體財經專欄。

  傳統的經濟學研究敘事較為宏大,傳統的經濟學家以建議「國富民強」為己任,並以做政治家的經濟顧問(或經濟導師)為畢生之志向,他們的研究成果往往也是集大成式的,廣泛涉及貨幣、就業、生產力、自由市場、國際貿易、金融市場,如亞當·斯密、凱恩斯、弗里德曼等。

  塞勒的研究則更「實在」,甚至於在菜市場買菜的大媽都能聽得懂。比如他曾有個著名的「大拇指定律」,即建議股市投資者少看股價,認為看的次數越少,投資收益越高。這個確實有一定道理,恐怕老股民都懂的。

  如果說傳統經濟學研究的核心訴求是「為公」,那麼,更側重於個體應用價值的新興經濟學研究,則明顯充滿了「為民」之色彩——資產價值如何評估才合理,群體性心理對金融市場的波動效應,投資的收益與風險應該怎麼平衡,這些對於大眾投資者顯然是極其有用的。

  拋開可以應用於消費者行為和政府政策的研究不論,塞勒的行為經濟學理論對金融市場大眾投資者的決策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只要你用心咀嚼、潛心思考,絕對會有巨大的收穫。

  比如,塞勒等根據「輸者贏者效應」(投資者對過去輸者組合過分悲觀,對過去的贏者組合過分樂觀,導致股價偏離其基本價值,待一段時間之後市場自動修正,前期的輸者將贏得正的超額收益,前期贏者的超額收益則為負),提出了博弈股票收益的新方法——採用反轉策略,買進過去3至5年內輸者組合,賣出贏者組合,這一策略可以使投資者在未來3至5年內獲得超額收益。

  如果我們借鑒塞勒的「反轉策略」,對過去10年的A股市場進行復盤,會發現其中確實有道理,而且一點也不像很多股評家講得那麼複雜。2007年10月~2008年10月A股大跌、小盤股跌幅遠遠大於大盤股,在2010年股指期貨推出後,選擇買入中證500賣出上證50,即使不帶任何槓桿,持有3~5年的收益也是相當可觀的。而在2014~2015年小盤股漲幅遠遠大於大盤股時,這時選擇賣出中證500而買入上證50,即便其後A股發生大幅下跌,持有至今收益也是很不錯的。

  基於這樣的認識,建議炒股的投資者,應當趕快去讀讀理查德·塞勒的著作。

  相關報道>>>

  72歲理查德·塞勒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提出預測股票收益新方法

  諾獎得主財技過人 基金長期回報率超巴菲特旗下公司

  塞勒的經濟學理論證明市場上多數都不是「明白人」

(原標題:楊國英:為什麼說炒股的投資者更應該讀懂塞勒)

(責任編輯:DF354)


推薦閱讀:

手裡有個十來萬塊錢,在上海做點什麼生意能掙兩三萬?
新加坡將取代香港?成為中國富人新寵
賺不賺錢?先看毛利率!
我的中國芯—中國半導體晶元—存儲器
300059東方財富;這個走勢越演越烈,該怎麼去分辨後期走勢??

TAG:投資 | 炒股 | 投資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