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80後愛情心理:愛情心靈安全島(二)

  二、 好愛情有心法

  一味迎合只會「貶值」

  學會說「不」來保持審美距離,才會一直閃耀「可以被愛」的光芒。你的他會更尊重、欣賞、愛你,有時棋逢對手的「較量」讓愛走得更長久。

  一直懷疑自己是個「戀愛低能兒」,談了三次戀愛,結局都是被對方拋棄,理由差不多:「我覺得和你在一起很有壓力。」我覺得很委屈,我幾乎為他們做盡一切,居然連愛也換不到。

  尤其是對第三個男友,我簡直讓他過上了「皇帝」的生活。第一次見到他,我就動心了,打聽到他的手機號碼,收集溫馨好笑的簡訊給他。他第一次約我,我乘他不注意結了賬,我是想塑造一個獨立的女性形象,後來他好像也習慣了約會不帶錢。在上床這件事情上,我沒有扭扭捏捏,他一提出就答應了,他說不習慣用安全套我也情願自己吃藥。

  後來我提出同居,我喜歡為他收拾屋子洗衣服,為他買菜做飯;每天下班我都會按時趕回去,按照菜譜給他做四菜一湯;冬天我會提醒他添加衣服,夏天我備好各種冷飲在他手邊;加班的時候,我會貼心地打電話問進度,有時候帶著「愛心湯」去他辦公室;他出去和朋友玩,太晚了我會擔心而不停地打電話……

  我覺得自己就是他的貼心小棉襖,努力為他打造最完美的愛情生活。最初他還會開玩笑說我像他媽,後來就變得不怎麼回家,不接我的電話,接了也是很不耐煩地說:「你很煩,別再打了」,我每次都不知道自己錯在哪了,卻還是連連說「對不起」可是如此忍耐居然還是分手的結局。

  我很迷惑,到底要對一個男人有多好才能搞定他?

  心旅人:青寧

  我們常常以為對一個人好,就等於「百依百順」「有求必應」,卻無意間把自己變成了自助餐中無限供應的免費水果,誰想要都可以拿走,咬了一口也可以隨便丟掉。

  一味迎合只會「貶值」

  心旅人青寧就為我們示範了一個「免費水果」的命運。她視愛人如「君主」,像奴僕一樣精心「伺候」,為他收拾房間,為他做四菜一湯,甚至為他吃避孕藥……幾乎是要什麼給什麼,把所有該兩個人承擔的責任,變成了她一個人的「義務」。而結果卻適得其反,男友覺得她像「媽」,更可怕的是,他覺得享受她的無償奉獻像享受母愛一樣,是予取予求,不用還的。

  她的「奉獻」並沒有提升自己在男友心裡的位置,反而因為隨時可以「犧牲」貶低了自我價值。愛人越發對她的「奉獻」視若無睹,也越發「瞧不起她」。

  戀愛關係需要「拒絕」

  拚命對愛人「好」,往往就是拚命對自己「壞」,也是玩命地給自己的戀愛關係「使壞」。因為親密關係的建立必須靠「拒絕」來保持美好的距離。一路「Yes」,只會讓愛人看低你。

  如果一個人不顧自己,自然就會丟掉自己的空間,把對方的空間當做自己的來「服務」。這在對方看來,就是一種「侵佔」。就像青寧的行為,她在男友加班時會打N個電話詢問何時下班,在男友聚會時用連環Call催他回家……她以為這是關心,而在男友看來這是一種「控制」。每個人都需要獨立空間,這不僅是對自己的保護,也是尊重對方。

  上帝讓亞當、夏娃擁有愛情時,就用了一顆「禁果」,讓他們對「拒絕」產生好奇,對禁止產生慾望,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禁果效應」。我們想要擁有愛情,也需要把自己變成一顆懂得說「不」的「禁果」——你忙著工作,拒絕他要你洗襪子的要求,才能給他心疼你,幫你洗襪子的機會;你拒絕和他出席你不感興趣的聚會,才讓他有機會了解你的興趣;你拒絕「不戴安全套」的性愛,才能讓他有機會學習替你考慮。

  人都有「得不到的東西最美」的心理,當你是一顆得不到的禁果,對你的愛人而言你就充滿了長久的吸引力。

  在兩性心理中,幸福的戀愛關係需要「心理較量」,雙方要投入平等的「心理資源」,比如牽掛、依賴、尊重、支持……這樣的愛情才能進化。你們是彼此的「禁果」,才會有勢均力敵的「較量」,才有機會進入長久的婚姻。

  如果你想要贏得愛,就請變身「禁果」,用拒絕保持自己的價值。這個規律不僅僅適用於兩性之間,在人際交往中也很通用。無論是朋友,還是上下級,我們都需要保持獨立的「自我」,清楚自己的需要,懂得說「不」,忠實於自我的人,才會一直閃耀「可愛」的光芒。

  【禁果效應】——

  「禁果」一詞源於《聖經》,它講的是亞當夏娃被智慧樹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被貶到人間,這種被「禁果」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現象,稱之為「禁果效應」。也就是說適當的禁止反而會激發人們更強烈的探究慾望,心理上愈加對結果期望。它給我們的啟示有兩個:①不要把不好的東西當成「禁果」,人為地增加「禁果」的吸引力。②要把大多數人不喜歡而又有價值的事情,人為地變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

  兩個人要靠多近

  相愛的人距離太近容易產生摩擦,親密距離好比是一個磁場,不能太近也不要走太遠,自由是調料,讓愛的味道更美好。

  我和俊鵬高考結束之後戀愛了,那是一個甜蜜的暑假,不再有考試的壓力,天天黏在一起。他是一個貼心的男友,每個細節都會考慮到我的感受,我一天比一天依賴他。

  長假結束,我們離開家去同一個城市上大學,但在不同的學校。我有點失落,以後倆人不能像以前一樣經常在一起了……俊鵬很快就投入大學生活中,總在電話里興奮地和我說參加了什麼協會,又領到什麼任務……我覺得他似乎有了一個更廣闊的世界,而我不再是他的全部。

  我開始在QQ上、電話里和他鬧彆扭,如果他的道歉不及時,我就會下線或者掛電話。他打來電話求饒也不接,好幾次他都是氣喘吁吁地趕到我們學校,親自和我說對不起,帶我去吃飯才能哄我開心,我乘機提出要求:「反正我們學校離得也不遠,我們每天能見面就見面吧。」俊鵬跑來跑去堅持了一個月,就不幹了,他說:「不能參加協會活動就算了,班會也錯過了,晚自習也不能兼顧,這樣下去我的大學生活都在路上了。」聽完他的話,我全身冰涼,他怎麼想到的都是自己?難道他不要我們的愛情了嗎?

  到了期末,他開始找借口減少見面,不是說要準備考試,就是班主任突然找他談話……我繼續和他鬧。最後他發來一條簡訊提出分手,他說:「讓我們分開一段時間吧,我想我的人生還有比愛情更重要的東西。」

  我要的只是他的愛和在乎,他怎麼可以這樣絕情?

  心旅人:子諾

  黏糊糊的愛情往往很誘人,就像黏玉米很香甜一樣。煮黏玉米,需要採用「隔水煮」的方法,就是接半鍋水,放上箅子,把玉米放在箅子上,然後蓋蓋蒸煮。這樣煮出來的玉米,黏糯可口,而且營養不會流失。

  愛情好比煮玉米,想要黏糊糊,就要先「隔水煮」——也就是說,想要攜手白頭的愛情,就要保持適當的「親密距離」。

  三種親密距離

  親密距離保持多遠,算「適當」?

  我們可以把兩個人畫成兩個圓,用位置關係來演示一下我們與別人的三種親密距離。

  第一種:糾結型。這一型可以用「親密無間」「兩個人如同一個人」來形容。很多人都認為親密無間是兩個人要好的表現,實際上這樣的距離很可能產生問題。兩個人不分彼此,對方的事都要有聞必究,干涉對方作的每一個決定,要認識對方身邊的每一個人,完全佔領彼此的私我空間——就像子諾要求俊鵬每天見面,使他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投入學校的活動。這樣的親密關係到了最後,往往會產生衝突,直至分手。

  第二種類型:疏離型。這一階段的親密距離是指兩個人一方隱形蒙面,一方鐵甲護身,守著極為嚴格的界限,誰都無法進入對方的心裡了解彼此的感受。就像沿著兩條永遠不能交叉的平行線運動的行星,只會按照程序條款進行互動,毫無熱情。這樣的關係,讓人感受不到一點「親密的溫度」,雖然人近在咫尺,心卻遠在天涯。

  第三種類型:平衡型。平衡型的親密距離是最為適當的,像部分交集的兩個獨立的圈,不太近,也不太遠。兩個人各自保有完整的自我,彼此獨立卻又能在不干涉對方的前提下表達關心與支持,兩個人一起成長,有部分交集,親密卻有「小間」,界限富有彈性,必要時可以開放讓對方進入。在這樣的關係中,彼此是安全與溫暖的,總能體驗到幸福感。

  靠近前先問需要

  在戀愛里,我們有時候很容易忽略親密距離,一下子就靠得太近,就像子諾和俊鵬。墜入情網時一剎那的「糾結」是可以的,但慢慢地需要調整回平衡的距離。衡量這個度,需要學會在「靠近前,先問問對方的需要」,並且「在滿足自己的需要之前,先尊重對方的需要」。

  兩個人在一起,就好比一起旅行的兩個旅伴。要先問過彼此的需要,才能結伴而行。他要往哪邊走?想去哪些地方?一路上想看哪些風景?……在我們滿足自己的需要時,也要記得對方的需要。如果子諾可以看到俊鵬的需要是體驗豐富的大學生活,並能給他時間和空間去滿足這種需要的話,相信俊鵬對她的愛,不會這麼快就離開。

  兩個人相互愛著,總要經受時間和空間的考驗,學會用信任聯絡著對方,而不是簡訊、電話、無休止的爭吵……體察需求,才能安全地愛對方,才能讓兩個人在美好的距離里體驗親密,並實現各自的理想。

  【親密距離】——

  指建立親密關係的兩個人之間保持的自我距離。親密距離決定了親密關係可以發揮的程度,影響親密感,調整親密距離,才是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的途徑。親密距離有三種類型:「糾結型」「疏離型」與「平衡型」。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無論是父母子女,還是情侶夫妻,都面臨著「糾結」和「疏離」兩個極端的考驗:有些彷彿重疊的兩個圈,過多地介入了彼此的生活;有些則像分開的兩個圈,沒有交集,形同陌路,不會互為悲喜。這兩個極端,都讓我們痛苦,真正親密的親密距離,應該像部分交集的兩個獨立的圈,不太近,也不太遠。

  付出是一種感情挾持

  為對方付出太多好比是一種感情挾持,感情債越積越多,有一天他承受不了只能逃。

  半年以前,我以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我和小雪被周圍的朋友一致選為:「最讓人羨慕的情侶。」

  第一次看到小雪,我就對自己說:「小子,這就是你要娶的人。」隨之展開追求,說實話我的條件還不錯,長得帥、性格不錯、工作也穩定。小雪在「鮮花加柔情蜜語」的攻勢下成為我的女朋友,那一刻我似乎看到了她穿著婚紗站在我面前的樣子。

  我很愛小雪,這種愛不僅在語言上,更多是在行動上。每天都接送她,甚至幫她送下午的點心,幫她的表哥表弟找工作;她崇拜的明星要來開演唱會,我託人幫她弄來第一排的票……我所有的人生決定都是圍繞她制定的,我把小雪當成了生命的全部。小雪也和我說過:「你比以前任何一個男友對我都好。」

  我把她介紹給我所有的朋友,叫他們都要待她好,接下來我也打算認識她所有的朋友。再帶她去見我父母,最後見她父母,這樣差不多就能塵埃落定了吧。

  可我萬萬沒有想到,小雪對我的做法充滿敵意和抗拒,她不願意帶我去見朋友,至於去見我父母這件事情,她更是抗拒,用各種借口推脫,而見她父母那更是遙遙無期了……有一天我們吵起來了,小雪怒斥我:「我不要你自以為是的付出,你有想過我的感受嗎?」

  我那麼費心費力地愛著她,為何她還不滿足不接受?我是弄不懂小雪,還是看不懂愛情?

  心旅人:小風

  兩個人談戀愛,就像兩個裝了水的紙杯,你倒給我點,我倒給你點——是相互滋潤的遊戲。如果你把自己杯里的水都倒給對方,他那杯裝滿了,你這杯卻空了,再沒得可倒,你們的遊戲也就宣告結束。

  這就是心旅人小風「自我犧牲」的行為模式,他把愛都倒給女友,為她做了很多,每天接送、照顧她的家人、滿足她的興趣,幾乎把所有資源都壓在愛情上,連人生規劃都要以女友為標準……在他心裡似乎有個「公式」:做得越多,獲得的愛情也就越多。可是面對他的付出和犧牲,小雪卻並沒有領情。其實小雪不是不愛他,只是她「喝不下這麼多水」。

  一個人的自我犧牲,對另一個人並不是好事,有時候那看起來更像是一種「情感挾持」。他什麼都沒付出,而你做盡一切,讓他欠你的「情感債」,要用今後漫長的感情來償還,這是不是一種很大的壓力呢?所以小雪才會認為小風的付出是「自以為是」的。

  精神分析認為,人們對他人的自我犧牲,並不完全是無私的。表面上是愛的付出,實則是內心恨的表達——我要愛你愛得讓你透不過氣;我什麼都替你做讓你失去做任何事的能力,以後就只能依靠我;我要為你犧牲讓你下半生都活在內疚里……這對他人的確是一種強加的愛。

  所以,那個公式應該修改一下:做得越多愛情反而消失得越早。

  對於自我犧牲者來說,做得越多,也是對自己越多的傷害。拼了命地愛對方,連自己的人生都壓上,怎麼肯輕易輸了這場賭局?付出了越多,就越想得到。就像小風要求小雪像自己一樣帶他進入她的圈子,要求小雪見他的父母……可一旦被對方拒絕,就會充滿委屈,覺得自己一腔熱血都白費了。此時不僅會傷心,還會變得非常敏感,試著在對方的每一個行為每一個態度里去找平衡……可也始終無法把水再填回自己的杯子。

  表面上看,自我犧牲者似乎是委屈的一方,為別人做這麼多,卻被拒絕。可實際上,自我犧牲者做的事,都不是負責和擔當,而是把自己丟給別人——我把我的人生交給你了,為你做牛做馬,所以你要對我負責。

  如此自傷與自失,怎麼可能享受得到愛情的甜蜜呢?對另一個人好,給他愛,往往是要給予符合他需求、符合他接受能力的愛。這時候,我們自己就需要控制這股愛情的能量,需要忍耐,犧牲自己的利益去換得他人的接納,是一種委曲求全。尊重彼此的需求,公平的付出,才能營造健康的愛情關係。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自尊來保護愛的能力,正常的人際交往是建立在彼此尊重的基礎上互換而來,而不是由一方不斷地退讓、犧牲來保全的。因這樣的自我放棄,而破壞了公平的親密關係。

  再愛一個人,也請少做一些,給對方留點愛你的空間。

  愛情有時候做得越多,消失得越早,越是不顧一切地投入,越是為對方做盡一切,越是要面臨終結——因為在這樣的愛情里,愛的人失去了自我。沒有了自我,為對方改變,全心配合對方的需要,成為附屬品。你自己消失了,愛自己的理由便消失了,緊跟著,別人愛你的理由也就消失了。

  在愛情中,並非你選擇對方,對方就要選擇你。在小風排除萬難去把對方當做結婚對象時,他已經表現出了「捨去自己,佔有對方」的氣勢。面臨這樣的氣勢,小雪會不會害怕得跑掉呢?每個人都需要保有自我,即使在愛情面前,也是一樣。看上去是小風在拚命地對她好,但實際上他開出了一份驚人的交換條件——放棄自我來要小雪的自我,小風用徹底的好來讓她許給你一份永遠——這壓力太大,小雪受不了……

  【自我犧牲者】——

  是指在人際關係中總以犧牲自己的利益去換得他人接納的人。這不是一種健康的人際角色,反而容易讓自我犧牲變成一場慘烈的作踐。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自尊,正常的人際交往是建立在彼此尊重的基礎上互換而來,而不是由一方不斷地退讓、犧牲來保全的。「自我犧牲者」往往具有一些邊緣型、依賴型人格的特質,心理比較脆弱。他們在親密關係的每一步,都做出自我犧牲,也因這樣的自我放棄,而破壞了需要公平的親密關係。

  「理解他」也要有底線

  相愛的雙方是互相平等的,過分溺愛和縱容會使愛畸形,真愛不是逆來順受,而是互相成長,彼此引導。

  我們在一起已經三年了,認識時他剛走出失戀,那段感情傷他很深,他很愛對方,卻不能在一起。我也曾為他們的這段愛情故事感到可惜。正因如此我感到他是一個重情義、有責任感的男人,所以我關心他、安慰他,當他的傾訴對象,直到他注意到我。

  畢業後我們兩三個月才能見一面,我有時發簡訊給他,他不怎麼回,我覺得孤單,但我要自己去理解他,畢竟現在好好工作才有將來,而且他經常出差,所以,不能及時聯絡我也不怪他。

  我在一家小報社做社會新聞記者,經常在外奔波,我很愛我的工作,可是他不喜歡,總說不穩定,不適合女孩子。他希望我能到他身邊照顧他。我覺得她也是為我好,希望我能做一份不要那麼辛苦的工作,於是我辭職來到他身邊。

  但他的父母並不認可我,覺得我是外地人,不適合做他家的媳婦,我也理解他父母的想法。可能是迫於父母的壓力,他選擇追求別的女孩子,這讓我很傷心,可我努力讓自己理解他,想他也是出於無奈。但後來那個女孩拒絕他了,他就反過頭來找我。人總會犯錯的吧,我想,而且他能回來找我,說明還愛我,所以我原諒了他。

  但我發現他總是對我很不耐煩,對我發脾氣,對我任性,他有很多的現實無奈,這些我都懂,可是我的心也不那麼堅強,也會受傷,我希望他能理解我,再大的難題我們只要彼此理解總能解決吧?

  心旅人:杜米

  在這整段心旅中,杜米在反覆說著:「我理解他」「我努力去理解」……讓人感覺她真是一個善解人意的女孩。可是,她對自己提出的「理解」要求,已經近乎強迫——無論男友做了什麼過激的行為,也無論男友的決定是否考慮了她的處境……她都義無反顧地「理解」。

  這種「理解」,已經超出了「善解人意」的範疇,成了無條件的逆來順受,對男友的接納也變成一種縱容和溺愛。

  她的「善解人意」,並沒有感動男友。反而教會他「欺負」她的耐心和寬容,他要她放棄工作,要她來到自己身邊,父母不同意時要她離開,和別人的戀情失利又要她來填補空缺——簡直就是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但她都接受了,每次還都站在他的角度上,為他解釋,為他找理由。

  要知道,女孩子的善解人意是一塊磁鐵,能把男人牢牢吸住。但有時候放錯了南北極,成為溺愛慣壞了男友,反而離愛情越來越遠,直到把自己變成一塊廢鐵。

  為什麼杜米要這麼努力塑造自己「善解人意」的形象呢?

  看上去她的動機是出於愛,但實際上這只是她為了滿足自己「內在的小孩」不斷提出的需求而已。

  我們每個人的內在都住著兩個我,一個是「內在的父母」,指我們對父母形象的內化,另一個是「內在的小孩」,指我們對自己童年體驗的內化。「內在的小孩」總是不斷提出「被寵愛」的需求,希望自己的不滿足能讓父母看到,獲得關注和理解。當這個「內在的小孩」得不到滿足時,我們最常的表現方式就是「利用投射,用溺愛別人的方式來溺愛自己」。

  杜米想要理解男友,是因為想要被男友理解。她使勁溺愛男友,也是為了從男友那獲得溺愛。

  因為溺愛是毀滅性的教育方式,它會壓制人在愛情里的成長能力。溺愛源自我們的自戀,為了心痛自己「內在的小孩」,以「愛」做幌子,用溺愛把對方變成幼稚、情緒化的個體。這樣就可以永遠留住對方,讓對方和自己「內在的小孩」永遠在一起。所以,杜米的善解人意最終將男友溺愛成一個不懂愛、不會愛的情場低能兒,從此,他不再有能力追求別的女孩,只能不斷回到她的懷抱。

  雖然,他們的現狀是,男友只能選擇她,因為只有她忍受得了他的無理和任性,但卻並不能得到愛情里的快樂。她用溺愛得到了這個人,卻失掉了他的真愛之心。

  善解人意本來是一個優點,但如果一味遷就和縱容,把對方培養為「愛無能」,即使兩個人在一起,也無法獲得健康的愛情。健康的愛情需要幫助對方成長,而不是一味理解長不大的他。

  愛情能長久的訣竅,在於建立兩個人相互體諒和相互理解。對愛的人有條件地理解,才是讓愛情天長地久的保證。

  【內在的小孩】——

  是新精神分析流派、現代客體關係中的重要概念,指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內在的關係模式,這個關係模式決定了我們與其他人、與社會、與世界乃至與自己的相處方式。我們每個人的體內都居住著一個「內在的父母」和一個「內在的小孩」,這個內在的關係模式是在6歲前基本建立。所謂「內在的小孩」,其實就是我們對自己角色的內化,是童年時的我們對所見所聞的記錄,因為那時我們還不會說話,所以「內在的小孩」絕大多數的反應是「感受」。

  讓父母看好我的愛

  做好父母與Ta之間的溝通橋樑,推翻雙方因缺乏信息而築起的「心牆」,互相接納,互相了解,讓你們的愛得到父母的祝福。

  我是獨生女,從小爸媽就把我當寶貝疙瘩。上大學談了一兩場戀愛,終於碰到了這一生我最愛的人——李偉。他疼我愛我,又能支持我,我再也不會遇到這麼適合的人了。

  快畢業的時候,我覺得有必要讓爸媽知道李偉的存在,就在電話里和媽媽說了,媽媽並沒有替我高興,反而盤問了不少關於他的問題:身高多少?家是哪兒的?父母是做什麼的?學什麼專業?找工作了沒?……媽媽對我的回答似乎不是很滿意,我吼了一聲:「是我在交男朋友,又不是你!」就掛了電話。晚上爸爸打來電話,安撫了我半天,說我媽也是為我好,並說:「你別著急去定,將來的事情誰也說不準。」

  我把李偉領回了家,爸爸媽媽沒有給他好臉色看。媽媽竟然和他說:「你們的關係我們沒有認可,所以你們不要再進一步了。」李偉臉色低沉地走了,看著他落寞的背影,我發誓一定要和他在一起,再聽到爸媽反對的聲音和理由,我就會控制不住自己和他們爭吵起來。爸媽反對的意見很老土:李偉家和我們家門不當戶不對,他個子太矮,專業冷門,以後不好找工作……他們看到的都是表面的膚淺的東西……根本不看他的人品。

  我很恨他們成為我愛情的攔路虎,可我也知道得不到父母祝福的婚姻是不幸福的,一邊是我愛的李偉,一邊是我的爸媽,我該何去何從?

  心旅人:蘭西

  很多子女都不明白,平日里那麼懂道理的父母為何突然變成了「勢利眼」,對自己選擇的愛人「橫挑鼻子豎挑眼」。而且他們在意的都是最「世俗」的條件,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流傳得家喻戶曉,怎麼自己的父母還不懂得引以為戒?

  其實這是一個誤解。父母並不是「勢利」,而是因為「信息缺乏恐懼」,所以產生了防禦。

  父母是恐懼不是勢利

  正如蘭西對媽媽說的:「是我在交男朋友,不是你」——就是因為與這個人戀愛的是我們,不是父母,所以父母才不像我們一樣了解他,所以他們的防禦和反對也很正常啊!

  我們與一個人花前月下,談情說愛,感受他豐富的性格和完整的人格,所以我們有機會透過「長相、身高、家境」等外在條件去了解他。但我們的這份了解,不能替代父母的了解。對父母來說,這個人完全就是陌生人。

  而且這個陌生人,還要帶走他們的兒子或女兒。因此在極度缺乏信息的恐懼下,父母當然會本能地築起心牆,防禦和審視的態度會先跳出來。這個時候,他們不關注外在條件又能關注什麼呢?外在條件是人們最能直接把握的有效信息,並對這些條件評頭論足一番,顯得好像沒有那麼「高興」。在心理上,他們其實是在安撫自己的恐懼感。

  畢竟,父母和子女的感情是從小到大一日一日累積的,對於突然出現的這個「要將子女帶走」的人,會感到格外「恐懼」和「防禦」,這也是人之常情。父母的這些「硬邦邦」的行為是人們在「信息缺乏恐懼」下的一種本能反應。如果作為子女不能理解這一層,像蘭西一樣,直接就給父母貼上「老土」「勢利眼」「不愛我」「拆散者」的標籤,就更難與父母溝通了。兩邊的牆自然會越築越高。

  做信息傳遞者

  想讓父母允許你們的愛情,首先就要照顧好父母的「信息缺乏恐懼」,做父母和愛人間的信息傳遞者,給父母機會,讓他們像你一樣了解你的愛人。

  拿蘭西來說,認識李偉三年後才跟父母說起這個人,父母會覺得這個人做了什麼,讓女兒三年來都不向他們透露消息。人最怕蒙在鼓裡,尤其是被身邊最親近最愛惜的人。如果蘭西在交往的初期,就能一點一滴滲透李偉的消息給父母,讓父母感覺自己是陪著女兒經歷這段戀情的,好像每天都能看到李偉的表現,看到他對女兒的好,看到他的處世為人,自然就能了解他的性情和人品。相信在這種情況下,父母一定不會只用外在條件去評價他,而是和蘭西一樣更看重李偉的人品。

  信息給人安全,它像星星之火,在於你一點一滴地滲透。所以當父母擋在你的愛情中間時,請不要著急,切忌不要在父母因「恐懼」防禦時,和父母鬧性子對著干,這會讓父母更缺乏信息,更抵觸你的愛人。先試著每天傳遞一點他的信息,緩和父母心頭的「信息缺乏恐懼」,然後再用你的感情去溝通,讓他們看到因為這個人你成長了多少,讓他們得到「這個人讓我的孩子變得更好,並適合與我的孩子攜手創造生活」的信息。這樣他們的視線自然從「現在這個人擁有什麼」上轉移開,而放在「未來這個人能創造什麼」上,也自然會更側重他的內在而不是外表,並且也會更加贊同你的眼光。

  讓父母看好我們的愛,就要先讓父母感到安心,不要讓他們感到你還是一個任性哭鬧,只會誤解他們的小孩。你要將因為愛情更加成熟的那個你展現給他們看,讓他們知道,你已經懂得體諒父母的不安和恐懼,並有能力爭取幸福。

  【信息缺失恐懼】——

  是指在對某件事、某個人缺乏信息、缺乏了解時,常會產生的一種恐懼感,這種恐懼感會引發防禦心理。我們在光線暗的地方會比在光線亮的地方容易不安,就是因為光線亮時,視覺能收集更多的信息,而在光線暗的地方,我們缺乏信息。同樣的道理,當我們不太了解一個人的時候,會喜歡通過認識的人打聽這個人的情況,而不是直接與這個人相處,就是因為在缺失信息的情況下,我們會不安——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們對某一類人或事物產生的比較固定、概括而籠統的看法。我們經常聽人說的「長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東北姑娘「寧可餓著,也要靚著」,實際上都是「刻板印象」。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於我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和某個群體中的每一成員都進行深入的交往,而導致的「由部分推理全部」的心理。

  學會對愛人示弱

  把自己偽裝成一隻刺蝟,能更好地對抗生活中的磨難,但同時也讓愛人和親人無法靠近,其實你柔軟的心,也渴望被關愛。

  當我自我介紹時,最愛說的就是:「我是一個獨立堅強的人。」別人對我的評價,往往也是這幾點:獨立、勇敢、堅強、開朗……

  我是家裡的老大,雖然是女孩,但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為父母分擔家務,幫媽媽照顧弟弟……大學畢業,我靠自己的實力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弟弟的學費也轉移到了我身上,我升級成為家裡的「頂樑柱」。

  男朋友是別人介紹認識的,見了面彼此都有好感,水到渠成就在一起了。我們像這所城市裡的小情侶一樣,住在一起過小日子。因為從小持家,所以家務事我一肩扛,有時加班很晚回家,我還是要把家打掃乾淨,把男友的襯衫熨好。不加班的時候,我盡量保證他每天回到家就能吃到熱乎乎的飯菜。他很了解我的這種「強」,所以襪子都從來不洗。

  我工作壓力很大,卻從沒對他說過。單位里的人事關係很複雜,我處理不好,經常窩一肚子的鬱悶,在回家的路上哭一下,然後警告自己要堅強。進門依舊像平常一樣做飯洗碗,不會讓他察覺。

  弟弟考大學失敗,父母要把他塞到一家民辦大學,高昂的學費要我去支撐……我本想向他借點錢,但怎麼也開不了口。最近睡眠越來越差了,總感覺莫名其妙地恐慌。昨天男友的同事看到我們倆,對男友說:「嫂子看起來臉色不好,你可要好好照顧她啊!」可男友卻說:「她那麼強哪輪到我照顧啊……」聽了這話我覺得心很酸。我其實多麼希望有個人能來心疼我、保護我啊!

  心旅人:筱晴

  筱晴的願望是,能有個人來保護她。可是她一直以來習慣的做法,卻把別人的保護都趕走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會愛,是因為我們都有尋找安全感的需要,而安全感來源於對自己弱小的承認。越敢於承認自己弱小,承認自己是容易被傷害的人,越容易獲得安全感,因為他們可以把自己心中的安全放在相信的人身上;反之,越是強勢得讓人感覺不到需要保護,越是離安全很遙遠。所以,其實強勢的人,才是最最脆弱的不安者。

  筱晴就是這樣的一個「不安者」,她一直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堅強獨立」「所有問題都自己扛」的人,表面上看起來強大,其實內在卻住著一個極度不安的「弱小自我」。她很擔心自己的弱小不安被任何別人看到,所以就用「堅強」把自己包裹起來。她下班很累,還要做家務,卻不告訴男友其實她承受不了這種辛苦;她在外面受了委屈,只是自己偷偷地哭一下,不讓男友看出來;她供弟弟上學,手頭缺錢,只是自己失眠,卻不敢告訴男友……她不敢把自己的安全感分出一部分,讓愛人幫自己去承擔,所以只好一個人扛。

  因為在她的心裡,她相當在意「安全感」的控制權,假如自己把這些弱小不安交給別人,就有可能被別人拋棄。所以,她連愛人都不信任。她不把安全感交給任何人,他們都被擋在「弱小的自我」之外,他們不曾認識完整的她,只以為她很堅強,崇拜著她的強大,並習慣性地被她「罩著」……男友感受不到筱晴的脆弱,卻常常見證她的堅強……筱晴的裝強,讓他慢慢感覺到「她並不需要自己保護」,所以他自然就不再心疼她。

  筱晴的弱小不安,來自於她對安全感緊緊抓著不放的行為。因為安全感有一部分是指向外界的,我們需要別人作為我們內在安全感的外在載體。把內心的安全放在身邊的人和物上,比如自己的小屋、一本書、一段音樂、一隻心愛的小狗、一個知心的朋友、一位親密的愛人……只有把我們內心的安全需要放在他們身上,我們才能獲得完整的安全感,才能真的脫離弱小的自我,獲得真正的強大。

  所以,筱晴需要做的,是向自己的愛人表露出自己的弱小,釋放出那些和別人一樣的脆弱與渺小,那些不安與無助,那些想要被保護的需要。

  我們和愛人之間,是靠彼此交付安全感,才能緊緊愛在一起的。安全感的交付是一種信任的表達,而信任是愛到深處的表現,把安全感託付給別人,對愛人示弱,等於對他說「我愛你」。

  我們每個人之所以要到20多歲,才開始戀愛婚姻之旅。是因為這個時候,我們內在的安全感基本穩定,需要向外尋找那些能讓我們安全的對象。只有當我們向他人展示自己的不安與弱小時,才能讓對方了解完整的自己,才能讓別人心疼和保護我們。親密關係才能從信任開始建立。

  安全感始於示弱,示弱讓我們真正地向他人開放自己,向周圍的人伸出信任的求助之後,讓我們真正能直面自己的需要,並理解他人的需要,讓我們真正擁有彼此。拿出一點勇氣來坦誠自己的弱小,告訴你的愛人「我真的很需要你給我的安全感」!學會對愛人示弱,你才能獲得安全的愛情。

  【安全感】——

  安全感是一種感覺、一種心理,是一種讓人可以放心、可以依靠、可以相信的內在感受。向外指向周遭環境的穩定、物質基礎的安穩、他人承諾的兌現等;向內指完善穩定的自我控制。安全感都是相對的,世界上並不存在絕對的安全感。我們每個人的安全感都需要通過信任來完成,相信別人,相信自己,才能有真正的安全感。

  吵架的潛規則

  吵架也是一種戀愛潛規則,背後隱藏著雙方心理的虛弱,當心理虛弱大於安全感時,便會引爆溝通危機。

  我和女友的感情生活大吵有時,小吵不斷,但過幾天兩人會默默地又好起來,不會道歉,也沒有溝通。我以為這是我們的默契——無論怎麼吵,都不會分開。

  可是半個月前我和她山崩地裂地吵了一回,這次她哭著跑了,臨走丟下一句話:「我們分手吧,和你在一起沒有什麼將來,以後都不要聯繫了。」我也正在氣頭上,說:「分就分,離開你我還能找到更好的。」

  沒想到,這竟然成了我們最後一次見面。

  我發簡訊她不回,打電話她不接;到她住處找她,發現她竟然退租搬走了……我在QQ上給她留言,寫了一大篇「求她回來的信」,說我錯了,她依然沒有理我。

  只是一次吵架而已,為什麼不能像以前那樣過幾天自然重修舊好,到底我們出了什麼問題?是我錯了嗎?現在我一片混亂,兩個人明明非常相愛,卻因為吵架而徹底分手。這樣的誤解造成現在的結局,是我不想的,我們兩個人都很重感情,也非常專一,這次分手了我不確定以後還會不會再這樣愛一個人。

  心旅人:韋斯

  「吵架」是一件披著「壞事」外衣的「好事」,但如果不想法子,脫掉「壞事」的外衣,吵架就會成為「愛情核武器」,一旦爆炸,片甲不留。

  心旅人韋斯就不幸被炸傷。他誤以為「不會道歉,沒有溝通,默默好起來」是他和女友的默契,卻誤入「吵架潛規則」的圈套。

  我們都知道吵架多是由情緒驅使的,氣上來不依不饒,氣過去頓時清醒,明白兩人剛才說的都是氣話,所以冰釋前嫌,重歸於好。有些人經歷了幾次這樣的吵架,就以為所有的爭執都是如此——「只要等情緒過去,自然會和好」。於是形成一種心理習慣:有了情緒就吵架,釋放完了便躲開,冷靜之後再回來——這就是吵架的潛規則。

  每對戀人都有自己的吵架「潛規則」,它在不經意間形成,兩人都默認,且無聲地遵守——「不會道歉,沒有溝通」,這就是韋斯和女友的吵架潛規則。他以為這個規則永遠「玩得轉」,卻突然發現,有一天,女友不再遵守這個規則,真的和他分了手。

  潛規則,之所以潛,是因為它見不了光。它不是由兩人真誠的信任和積極的相處所建立的溝通模式,只是一種省力卻不省心的偷懶方法。

  吵架潛規則的背後,隱藏著戀愛雙方心理的虛弱——不敢面對分歧,懶於解決問題,不肯向愛人認錯,懷著僥倖心理,逃避溝通。這些虛弱就如同滋生細菌的溫床,最開始它們還很弱小,所以能默默地和好,但隨著溫床的「營養」——兩人相處的磨擦像細菌一樣越積越多,越壓越大……最後終於突破了忍耐的極限,只能一刀兩斷。

  其實,在潛規則的運行中,韋斯有無數次機會,可以阻止這種「慢性自殺」的關係,可他卻沒有意識到,潛規則是隱患,有多麼不安全。

  兩個人有矛盾,有差異,才會吵架,無論是情緒性的,還是理智的——吵架本來是促進理解、溝通的機會,他們卻錯過了。而那些被放過的矛盾問題,並不會因為「僥倖逃生」而溜走,他們不會自動消失,反而越來越囂張。不道歉,讓彼此的信任和感情逐漸變得不安穩;不溝通讓那些被隱藏的表達成為感情的炸藥包。

  「吵架潛規則」是可以變為健康的「溝通模式」的,首先你可以觀察一下你和戀人的吵架模式,你們常常會為何事而吵,是否帶入強烈的情緒,吵架過後彼此會怎麼想、怎麼做。然後請格外注意吵完之後「默不做聲」就恢復關係的行為,如果你們常常這樣,在你們的關係中,可能已經存在著「吵架潛規則」。這時就需要你馬上叫停,讓自己有意識地在情緒飆完後主動去和對方溝通。

  如果覺得自己有過激的行為,就要儘快認錯,如果覺得拉不下臉,也可以用寫信、留言、簡訊的方式。然後和戀人談論一下吵架所隱藏的相關問題,避免再為同類事件吵架,做好一些必要的約定。

  千萬別讓你的愛情里「潛伏」著潛規則,有了矛盾即時解決,不要再麻痹自己忽視它。

  幸福長久的戀人,他們也吵架,只是他們的吵架是「好事」,是兩人之間順暢溝通的一種「熱乎乎的方法」。他們能避免吵架潛規則,並擁有健康的溝通模式,所以會越吵越好。

  【吵架潛規則】——

  是戀人間常有的一種摩擦、消解的隱藏規律。它往往以兩個人忽視問題,僅憑冷靜下來之後的不甘心來恢復關係,並不是從溝通模式上進行調整。所以這種規則聯結的是極為脆弱的關係,很容易因為同一種矛盾的重複發生,而將彼此的心結越系越緊,導致關係破裂,直至分手。

  去愛不去指責

  戀人之間的溝通也有技巧,任性、指責、撒嬌或許都不是壞事,前提是以對方接受的方式。

  我是80後獨生女,從小六個大人圍著我轉,習慣了做「掌上明珠」。到了談戀愛的年齡,寵愛我的「特權」轉交給了男朋友小光,我們的戀情本來一帆風順,可是他近些日子卻說我「自私蠻橫」。

  我的脾氣是不太好,有點任性。但我也是為了他好啊。比如他老抽煙,我要他戒煙,起初他會努力剋制,但後來忍不住就背著我抽,我發現了很生氣,會說他:「你怎麼還抽煙啊,你這人怎麼老是這樣啊,每次都要提醒你。」這樣就蠻橫了嗎?我跟他說:「你身體要是不好怎麼保護我呢?你這種行為應該改改了!」他卻對我吼:「你心裡只有自己。」

  我覺得兩個人談戀愛,男孩子總該讓著女孩子,不是有句話說「老婆就是娶來疼的」嗎?雖然我們還沒有結婚,他也應該學著疼我才對。我很想知道他的想法,可是他什麼都不告訴我。我要怎樣改變自己,或改變他呢。

  心旅人:瑜兒

  瑜兒和男友,遇到了溝通的困難,瑜兒覺得男友「屢教不改」,而男友卻覺得瑜兒「自私蠻橫」。他們的愛情錯了嗎?不,是他們的溝通姿態錯位了。

  瑜兒習慣使用指責型的溝通姿態,習慣於攻擊和批判,她的男友卻一點也不喜歡這種風格。

  我們都不太喜歡被別人指責,可以接受自己做了錯事,卻不願接受自己「人品不好」。而指責型的溝通,往往打擊的是人品的層面。比如瑜兒說男友:「你這人怎麼老是這樣啊,每次都要提醒你。」這就是一種直接的攻擊,會讓男友感到被動。

  不喜歡被指責,也因為我們不太喜歡被否定,所以,在對戀人說話時,儘可能不要用否定的語氣,儘可能少說「不」。比如瑜兒想提醒男朋友照顧身體,她的說法是「你這種行為不好,應該改改啦!」——「不好」透露否定,透露著強烈的譴責語氣。也讓男友聽了很不舒服。覺得瑜兒只會蠻橫地責怪他,並不真的期望他好。

  本來是愛的關切,卻被戀人誤解成攻擊的譴責,這多麼令人鬱悶啊。其實瑜兒完全可以調整一下自己的溝通姿態,採用對事不對人的姿態,不上升到人品,避免說不,就能馬上改善和男友的「火藥味」。

  首先,擺明自己的姿態,說明自己的目的很重要。對於勸男友戒煙的事,她可以這樣說:「要注意自己的身體啊,不然我會擔心你哦。」這樣既表達了自己的真心實意,又讓男友感到有人關心他。越是關心,越要把關心正面地、直接地說出來。

  其次,需要注意用詞的重音。比如「你怎麼還抽煙啊,你這種行為應該改改啦!」重音放在「應該」上和放在「改改」上是有很大的區別的。重音在一句話中,起著強調的作用,如果強調「應該」就會給人帶來「你在提要求」的感覺,而強調「改改」,則著重在於行為的「改變」。

  最後,溝通的時候,多問少說。我們通常會說:「我很想知道他的想法,可是他什麼都不告訴我。」他為什麼不告訴你呢?有可能是他已經說了,只是我們沒有聽懂。所以,如果你不太知道愛人的想法,可以很直接地問他。

  比如瑜兒問男友:「你是不是覺得我脾氣不太好,有點任性,有時候讓你感到很為難?」男友若答:「嗯,有時候真的是這樣呢!」時,瑜兒說:「哼,我看出來了,你一點都不喜歡我。」這樣的回答會造成什麼效果呢?如果她下次再問類似的問題,男友保證會拍著胸脯說:「不是啊,蠻好的,我挺喜歡的。」其實這並不是心裡話。

  想要愛人說出心裡話,首先要保證自己能誠懇地接納對方真實的需要。同樣是這個問題,當男友回答:「嗯,有時候真的是這樣呢!」時,如果瑜兒說:「那下次覺得為難就直接告訴我好不好,我不想令你感到難受呢!」男友會有怎樣的反應呢?他可能會很感動,會感到女友很愛自己。而且信任她,願意繼續吐露心裡話。

  戀人之間,任性、指責、撒撒嬌並不是壞事,可是要讓對方知道你什麼時候是在誠懇地溝通問題,什麼時候僅僅是撒嬌而已,別讓你無意識形成的「溝通姿態」成為「破壞」的行為。請有意識地用自己的真心,表裡如一地去表達欣賞,這才是美麗的愛的語言。

  【溝通姿態】——

  是指與他人溝通時所慣常使用的心理模式。在戀愛關係中,一個人會將與生俱來的溝通需要和願望,都寄托在戀人身上。根據薩提亞的模式,人有多種溝通姿態:討好型、指責型、超理智型、打岔型、表裡一致型等。指責型的人則常常忽略他人,習慣於攻擊和批判,將責任推給別人。「都是你的錯」「你到底怎麼搞的」是他們的口頭語。究其內在經歷,指責型的人通常孤單失敗,但他們寧願與別人隔絕保持權威。健康的溝通姿態應該是表裡一致型。這種模式建立在自我價值的基礎之上,達到自我、他人和情境三者的和諧互動。這種模式的人言語表現出一種內在的覺察,表情流露和言語一致,內心和諧平衡,自我價值感比較高。

  彼此多一份寬容

  「性格不合」是愛情的頭號「殺手」,但愛情好壞不在「性格」好壞,對對方的「零容忍」才是愛情之死的原因。相愛,就彼此多一份「容忍」。

  我和女友「性格不合」,我性格開朗,朋友多,喜歡和大家一起聚會吃飯唱K打保齡球,每個星期都有人約。但女友卻很安靜,不愛說話。每次和我一起參加聚會,她都靜靜坐在一旁,而我沒坐多久就被人拉著去玩了,我想帶著她,可她死活也不願參與,最後就剩她一個人坐在角落裡百無聊賴地玩手機。後來她就找借口不去了,這讓我很困擾,我很希望她能融進我的朋友圈。

  我有問題就喜歡痛痛快快地說出來,傾訴一下很快就沒事了,也喜歡和人交流,一起去應對。女友卻和我相反,她喜歡把事情憋在心裡,不願意說出來,也不想麻煩我。

  她在工作上有很多壓力,卻不和我說,反而是我遇到一點問題就會立即彙報。她知道我的事情越來越多,我對她的了解卻越來越少,信息不對等讓我有點鬱悶。

  人家都說性格不合很難在一起,我很愛她,但我也感到這些「不合」,不知道這些差異會不會成為影響我們感情的絆腳石?

  心旅人:小張

  「性格不合」簡直成了愛情完結的頭號「殺手鐧」,很多本來順遂的情侶分手,或者已經攜手的夫婦離婚,都是用這「四個字」作為理由。難道「性格不合」真的不能在一起嗎?

  其實真正令人想要分手的,並不是「不合」的差異,而是對於差異的「零容忍」。就拿這位心旅人小張來說,他在遇到女友時,她就已經是一個偏向安靜,不愛說話,喜歡把心事隱藏的人。小張明知道對方是這樣的一個女孩,還願意與之交往,這就說明,他起初是不在意對方與自己在性格上有不合的。但相處之後,卻發現自己無法適應,無法接納這樣的人,所以才心生矛盾。也就是說,是他對自己和女友的差異的「零容忍」,讓他感到不痛快的。

  吸引你的也是差異

  兩個人之間的「差異」很像雪花,「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遠遠看著,你會覺得非常吸引你,因為它很少見,很新鮮。但倘若你用手捧起來仔細把玩,就會發現它很容易融化,並不能被你接受,而且還會冰到手。

  外向性格的人,習慣了喧囂和吵鬧,很容易被「靜悄悄」的內向人吸引;而內向的人,封閉在自己的世界裡,孤獨寂寞久了,會容易被活潑好動的外向人吸引——不同世界的人,總會嚮往另一個世界的人。所以因為差異,我們會心生愛意。甚至有人說,差異越大,越容易強烈吸引,激起極大的愛情火花。

  可愛情畢竟不等於吸引,真正相處之後,這些差異會被近距離觀望,我們才會實在地體驗到差異帶來的種種不便。正如小張所感受到的:女友不能融於他的圈子,不喜歡他的社交方式,也不願事事敞開心扉。這時,人的「求同性」——渴望物以類聚的需要便超過了差異帶來的吸引力,使我們對於戀人與自己不同的地方產生「零容忍」。

  「性格不合」唯一的「葯」

  「零容忍」絕殺愛情,「容忍」則可以拯救愛情——對於性格差別比較大的戀人來說,「容忍」對方和自己的不同,是唯一相處下去的辦法。兩個人都必須學習一件事情:從對方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也許和朋友社交,有話就說對於小張來說,是極為簡單的事情。但是這點簡單的事放到他內向的女友那裡,就變成了不容易做到的事。反過來也一樣,安靜坐著,獨處內觀對女友來說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但這樣的事對小張來說卻「不可能」。

  我們都不能以自己的性格作為標準,讓對方向自己看齊。畢竟每個人都有獨立的性格,這些個人風格並不是一天形成的。所以面對愛人和自己的差異只有兩條路:要麼「容忍」地去接納,要麼「零容忍」選擇分手。

  接納差異,對於愛情這趟路程,是一個必經的階段;對於我們的人生,接納其他個體和我們自身的不同,也是一種了不起的成長。世上的事物並沒有絕對零點,我們需要試著讓自己的標準模糊一些,學著欣賞別人和自己不一樣的美麗。

  所以,在愛情里,請不要遇到「不合」就想「拆夥」。請試試「容忍交換原則」吧,這個原則就是說兩個人分別容忍對方一處「差異」作為交換。比如小張可以請女友陪伴她去參加朋友聚會,同時以陪女友去圖書館看書作為交換。這是對彼此個性的尊重,也是對差異的「小容忍」行為。

  性格不合也可愛,兩個脾氣不那麼相同的人也可以走到一起,只是我們都需要時間去熟悉對方不那麼像自己的地方。更需要用一些方式來協調兩個人之間的不一致,去容忍差異,了解個性,嘗試交換,才能越走越快樂。

  【零容忍】——

  顧名思義就是零度容忍,不能容忍。「零容忍」口號作為言簡意賅的流行語,被人們用於更多的行業和領域。在心理學領域,「零容忍」指對特定的差異無法容忍,無法調和,總會懷有改變或干預的心態。不接納某些人的某些性格品質,都可以成為對這個人「零容忍」。

  愛Ta的期待

  愛情不必煞費苦心,明確彼此的戀愛期待,有意識地互相滿足,親密關係會走得更遠更久。

  我對男友越來越失望了。當初選擇他,是因為他對我真的很好,我感動了,更重要的是,我覺得他是一支「潛力股」,但至今他的潛力還是沒有發揮出來。我不願相信自己看走眼,我還是在期待。當初我是不顧父母朋友的反對就這樣認定了他,可我真受不了他的「新想法」。我剛認識他時,他正在做美髮學徒,很努力,他告訴我,他的夢想就是成為有名的美髮師。可過了半年,他卻突然跟我說,美髮沒什麼前途,頂多就是自己開家店。所以他就不幹了,學起了計算機,他說如果學成了,到大的IT公司薪酬會很高,也比較穩定。我覺得也是,就繼續支持他。可這回過了還沒有三個月,他又要放棄,他說搞電腦不適合他的性格,他決定去賣房子,說房地產能掙大錢。他這樣一次次地「失信」於我,我不知道他是不是這次還會半途而廢。我希望他這次真能堅持下來,做一次我心目中的男人。可他那種自恃懷才不遇的心理一直困擾他安穩下來,他越是這麼「不靠譜」,我越是在行動上遠離他,說來自私,但我怕受到傷害。我到底怎麼做,才能真的幫助我們的愛情?

  心旅人:江菱

  從表面上看,心旅人江菱遇到的似乎是事業破壞愛情的問題,實際上,這是一個戀愛期待沒有獲得滿足的心理問題。

  對江菱來說,她的戀愛期待是什麼樣的呢?她期望擁有一份「安全愛情」。她期望戀人能給予自己安穩的生活,不僅照顧她,還要有能力把握自己,有堅持自己選擇的恆心。她期望自己的戀人值得依靠,可以讓她放心地依偎——這不僅僅是外表上的強壯可以依靠,她更看重的是對方內心上的強大,能規劃好自己的人生。所以她會表現出,希望男友擁有一份穩定的、發展著的職業。在男友每次轉換職業,有了「新想法」時,就會感到失望。

  男人在事業上的不專一,往往會讓女人暗暗覺得這是一種「暗示」,暗示著他可能在愛情上也會不專一。而戀人的情感專一,這也是江菱的戀愛期待,也是她要的「安全愛情」中的重要部分。很顯然,男友並沒有讓他感覺「安全」,她覺得他「失信」,覺得他「不靠譜」。這撼動了她對這份愛情的信心。

  同樣的,江菱的男友也有戀愛期待,他期待什麼呢?從他不斷變換工作,不斷告訴江菱「IT高薪、房地產能賺大錢……」可以看出,他需要在戀愛關係中找到一種鼓勵,他需要戀人扮演支持者,讚美者的角色。能理解他的想法,並且為他的想法叫好。無論他在外界的打拚中是否能夠實現自我,都希望獲得自己戀人的「崇拜」。可江菱是怎麼做的呢?她很少讚美他,總顯露出自己的失望。所以他那懷才不遇的心理才會那麼強烈,他為了爭取到女友的認可,只有不斷地嘗試更「有前途」的工作,掙大錢,來證明自己真的是支「潛力股」。所以他的職業選擇,才會出現一旦短期內無法成功,就要換軌。而每次換軌,都能有「堂皇」的理由告訴江菱,他期望聽到的是女友這樣說:「你好棒啊!一直為了給我創造更好的生活去努力,而且還那麼敢闖,加油!我會在背後默默支持你的!」

  看,這就是江菱和男友的戀愛期待。就現狀而言,他們兩個誰也沒能滿足對方的需要。更進一步來說,他們誰也沒有看懂對方內心中的這種戀愛需要。所以江菱才會不斷失望,而男友才會不斷換軌。

  我們總會在戀愛關係里去尋找自己的戀愛期待,渴望滿足,這是一種潛意識的、不自知的固執。即使愛情很熾熱很濃烈,即使戀人再好再完美,倘若他沒有滿足我們的戀愛需要,我們都會懷疑這份愛情的未來。

  比如一個期待被時刻陪伴的女人,男友工作忙碌不能經常陪她,即使他給她一張無限度的信用卡,她買盡奢侈品,依然會覺得不幸,覺得喪失愛情;又比如一個需要自由空間的男子,女友再無微不至地照顧,他都不會感覺到被愛,他想要的愛其實只是兩小時的自由時間。

  所以說,愛情不必煞費苦心,先搞清楚你的戀人心中的「戀愛期待」是什麼樣的,直接滿足就好了。不用做得太多,也不用做得太完美,踏踏實實去愛Ta的期待,事半功倍。

  回到心旅人身上,江菱和男友需要看懂對方的戀愛期待,一旦懂得,就不會再「費力不討好」。男友不必真的去賺大錢,只要他能認真地堅持一份選擇,能一步一步地發展,向目標努力,讓江菱看到自己的奮鬥,就能給她需要的安全感、穩定感。而江菱只要正面地支持男友,經常鼓勵讚美他,他那需要認可的心馬上就會充實起來,不會再因為無法「獲得女友的支持」,而嘗試新的職業。

  愛一個人,一定要愛Ta的期待,一段親密關係,必須要彼此滿足。這就好比用把手開門一樣,切中要害。一旦切中,必能長久。

  【戀愛期待】——

  指一個人對愛情能帶給自己的內心滿足的預期,是一個人對愛情的真實心理需求。人類的戀愛期待存在一些共性,比如都期待被愛,都期待安全感和歸屬感,期待對方能帶給自己親密的體驗等。每個人的戀愛期待也存在一些差異,這和自身的成長經歷有關,比如有些人期待別人完全來掌管自己,而有些人渴望一定的自由空間。


推薦閱讀:

暴君是怎麼煉成的
最近在寢室特別呆不下去,完全不想說話。同時心情特別不好,很壓抑,覺得看到室友就特別煩?求給意見
乞丐到王者——從認錯開始
你如何看待鄒市明說的「我將以失敗結束我的拳擊生涯,那又如何」?
筆記心理學:兩個筆跡分析實例

TAG:愛情 | 安全 | 心理 | 80後 | 心靈 |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