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近代伊斯蘭教史上出現了著名的四大阿訇,這就是常說的「南有哈達、北有王馬」。其中北方的王靜齋和馬松亭二位大阿訇都與山東省回族及伊斯蘭教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繫。馬松亭阿訇參加創建成達師範學校事迹已是家喻戶曉,而王靜齋阿訇的山東情結都是鮮為人知。今天在紀念這位譯經巨匠歸真55年之際,向大家介紹一下王靜齋大阿訇在山東的幾件事,一方面寄託對他老人家的思念。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拋磚引玉。以期挖掘更多有關王靜齋阿訇在山東省活動事迹,豐富民族宗教史料。 一、王靜齋阿訇的譯經生涯始於山東 翻譯《古蘭經》和各種伊斯蘭書藉是王靜齋阿訇一生對中國伊斯蘭文化的最大成就。從1905年穿衣掛幛到1949年歸真40多年裡王阿訇共完成《古蘭經》漢譯本三種:
(1)甲種本(文言文本) 1932年北平出版 (2)乙種本(經堂語本) 1934年寧夏石印版 (3)丙種本(白話本) 1946年上海出版 其他譯著:
(1)《中阿(亞)字典》 1928年出版 (2)《中阿新詞典》 1934年出版 (3)《偉嗄葉》上、下冊 1931年6月和1935年11月出版 (4)《回耶辨真》(又名《回耶雄辯錄》)1914年出版 (5)《中波宗匯》
這些譯著,確定了王靜齋阿訇在中國近代伊斯蘭教史的地位。 在多種譯著中《回耶真辯》是他老人家的處女作。這篇譯文,就是王靜齋阿訇在山東省濰縣宋庄清真寺任教長時完成的作品。 1918年春天王靜齋阿訇應山東濟南鎮守史馬良之邀從天津赴山東濰縣商談翻譯《古蘭經》之事。馬良深知王阿訇學識和為人,意在請王靜齋任翻譯《古蘭經》主筆。王靜齋感到事關重大,自己能力有限,還不足以擔當此重任。就向馬良建議:請河北滄州著名經學家海金老到山東任主筆。馬良犟不過王靜齋帶上他親筆聘書一封去請海金老。王靜齋折返滄州把海金老請到濟南馬良處開始進行《古蘭經》的翻譯工作,後又請山東冠縣著名阿訇人稱「傲沙」的沙錦章阿訇加入譯經行列。經過二年努力完成初稿,系經堂語之作,為原文直譯,後來又請滄縣李正芳(即李五阿訇)進行修改。沒有加註釋。完稿後存於馬良手中,從未發表。 王靜齋阿訇在幫助馬良組織好譯經人員之後,就受聘於濰縣宋家莊清真寺任教長。並開始著手翻譯《回耶真辯》,當時正是盛夏三伏天,天氣炎熱,汗流夾背。王靜齋阿訇每日除五番拜功之外,抓緊一切時間,日夜奮戰,飽受蚊子、臭蟲叮咬之苦,全然不顧,經過五個月的努力。雖然人累瘦了一圈,終於如願以償完成了他的譯經生涯的處女作-——《回耶真辯》。並於當年以《回耶雄辯錄》之名刊行問世,此書為近代伊斯蘭教較早的理論譯著。 在這期間馬良雖多次致函請王靜齋阿訇去濟南協助海金老翻譯《古蘭經》。他都以自己知識不足而惋拒。專心從事《回耶真辯》翻譯工作。一方面不斷積累伊斯蘭知識,另一方面也是初試手腳,為今後譯經大業作充分的準備工作。也就是在濰縣宋家莊這座不知名的小清真寺里王靜齋大阿訇邁出了第一步,從此開始他一生輝煌的翻譯《古蘭經》生涯。是年王阿訇35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