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秦帝業白起之勢 第一部分白起身邊的那些人和事之秦昭襄王、范雎(四)

登頂與登頂後的失橫

范雎入秦

正在秦昭襄王不斷壯大勢力的時候,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幫手和能力最強的那個幫手終於到來了。這個人就是范雎。

范雎這個人很符合來秦國打工的條件。首先他來秦國的時候,其實就像一個逃犯,沒有背景,沒有錢財,只有國君的賞識,才能讓他找到出路。是什麼造成范雎那麼不堪呢?

范雎本事魏國人。他在魏國為官時,投靠的是魏國中大夫須賈。一次,須賈出使齊國,范雎也跟著去了。沒想到范雎受到齊王的超規格禮遇,這讓范雎的老闆須賈很沒面子。須賈很生氣,後果很嚴重。他認為這是范雎通過出賣了齊國的利益獲得的,於是須賈回國後將范雎泄密的事向老闆魏齊說了。魏齊勃然大怒,讓手下人狠狠教訓了范雎,並把他扔在廁所,並輪流在他身上撒尿。最後,范雎終於求得看管他的小卒的同情,逃過此一劫,而他的老闆和大老闆都認為他已經死了。

此後,他逃到了老友鄭安平那裡避禍易名張祿,並通過秦國來使王籍逃入秦國。進入秦國後,又發生了范雎兩次躲避魏冉的故事,但是我不盡信,此處也就不多贅述了。

范雎入秦大概發生在秦昭襄王35年,而這一年也是秦王處理義渠之事的那一年。這一年,秦王並沒有體現出對范雎的多大興趣,沒有主動接見他。史書上上基本上都說秦王屬於一個實幹型的領導,不喜歡所謂耍嘴皮的人,故而冷落了范雎。但是真的是這樣么?

我認為,情況要複雜得多。

一方面秦王此時正值好年華,無論決斷能力和政治勢力都已經得到壯大,說話的分量也更足了。但是他面對的母親和舅舅勢力依舊很大。雖然他們在努力維持著一種權力上的平衡,但是作為一國之君,獨掌朝政才是秦王追求的最終目標,宣太后和魏冉也是能意識到這一點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宣太后他們眼睜睜的看著死神在向他們招手,所以此時他們一定很緊張秦王勢力的擴張。

第二方面,此時宣太后在親王的威逼利誘之下終於同意合謀殺死義渠王進而滅亡義渠國了,在這種局勢下,形成穩定的聯合關係比其他的一切都重要,不能節外生枝,不能因為權力爭奪阻礙這件事的順利進行。

第三方面,張祿究竟是怎樣一個人,究竟有著怎樣的本事,親王是不知道的。如果僅憑著王籍的一面之詞就加以重任,這是不負責任的做法。現在的秦王已經有了足夠深的城府去認識人才和使用人才了。

我認為是基於以上種種原因,使得范雎沒有在第一時間得到親王的召見。

過了一年,范雎終於坐不住了,他向秦王寫了一封信,小小的挑逗了一下秦昭襄王。信的大體意思就是要求秦王善用賢人,賞罰分明,尤其文字中透露著一些秦王最惦記著的東西,那就是權力,但是有沒有寫得明顯。這就像一餌一樣,在勾引著秦王。此時秦王手頭上的大事終於處理完了,義渠王和義渠國都已經成為了歷史,看到范雎的手書,是時候放鬆放鬆了,看看他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在這次會面當中,范雎分析了當時秦國的政治局勢,他直接揭示出了太后、儴侯專權對秦王地位的威脅與傷害,他表示願意以自己的生命捍衛親王的尊嚴。其實,秦王早就想到了這件事,只不過他沒有形成過系統性的思考,只是預想了結果,他的手下從來沒有像范雎這樣把這件事挑的那麼明和那麼赤裸裸,也沒有一個人給秦王總結了那麼一個個必須剷除罪惡舊勢力,創造新生活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的理由,更沒有一個人同情秦王是一個一直在受壓迫的無辜君王,他是時候也是必須拿回自己的東西了。

聽了范雎的分析,秦王選擇了相信。因為他知道,他等的人終於來了,而他要做的事也會做成了。於是自秦昭襄王36年開始,任用范雎為客卿,統領自己的實力集團,開始一步步謀劃著向著權力頂峰衝擊。

范雎的到來,真的是給秦王幫了一個大忙。作為三駕馬車的核心,秦王實際上是被孤立的。雖然作為國君,他能名正言順的擁有國家的統治權,但是宣太后和魏冉所展示出的力量不容小覷。當時秦國的軍事將領基本上都是魏冉培養起來的,而魏冉能夠身先士卒,為秦國打下了大片的疆土,于軍,他有超強的號召力,於國家,他的戰功顯赫。而宣太后一直是秦國政治的調和劑,無論是出現什麼樣的危機,都是她來收拾殘局,得到了秦國貴族和舊勢力的充分認可和肯定。

如果此時,作為國君的秦王為了維護秦國的穩定,是沒有辦法直接發表什麼出格的意見的,也不方便出面對太后及魏冉提出異議。因為那樣的話,釋放的信號意義太大,容易造成秦國統治集團的分裂。但是此時范雎加入秦王陣營,大大改善了這樣的局面。秦王利益集團的訴求完全可以通過范雎來發聲。范雎可以與太后和儴侯集團爭執、理論。一旦撕破臉或者是場面控制不住時,秦王就會出面斥責范雎幾句,以此緩和緊張的氣氛。秦王可以表示這不是我的意思,全都是小范同志自己的個人意見。我回去好好教訓他,大家以和為貴呀。

但是,秦王從來不處罰范雎,甚至還會給他立功和加官進爵的機會。這樣時間長了,大家也就看明白了秦王的目的。宣太后和魏冉也看清了事情的本質。已經70歲左右的他們,似乎已經失去了角逐權利的興趣和精力,慢慢的,他們一步步放權,和秦王達成協議,獲得善終。秦昭襄王四十二年,秦宣太后死,魏冉罷相。秦國大權終於落在了秦王的手裡。也是在這一年,秦王任命范雎為相,秦王與范相開始了長期的合作。

掌權後的得失

權力這個東西,是個好東西也是個壞東西,似乎沒有能說得清楚。運用好了,會成就千秋霸業,運用不好,就會遺禍百年。面對這個一直想得而又得不到的東西,秦昭襄王將會何去何從呢?

秦昭襄王還是聽從范雎的建議。范雎為秦王分析了當時的國際局勢,他認為聯合秦國較遠的齊國,攻打秦國周邊的國家,是一項有利於秦國的戰略,一方面可以減少秦國吞食周邊國家的阻力,另一方面也可進一步明確秦國戰鬥路線。這就是所謂的「遠交近攻」戰略。

這個戰略被歷史推送到了一個超高的地位。但是我認為大家要客觀地去看地這一策略。其實這一策略的提出僅僅是適應了當時秦國的一國獨大的形式的。我們再往前看看魏冉的戰略,他一上位就是主張聯合齊國,獲得國際平衡,再通過聯合楚國打壓三晉禍事聯合三晉攻取楚國。甚至是聯合五國導齊。魏冉所處的時代變化多端,需要不停地調整聯合戰略,以此確保秦國獲益。但是魏冉未能將自己的實踐上升到理論和政策高度,似乎顯得檔次沒有范雎那麼高。但是魏冉的能力和戰略戰術水平是高於范雎的。誰讓他是一個專於做事的人呢?做事的基本上都是吃虧的。

不過,在「遠交近攻」戰略的指導下,秦國還是取得了不小的戰國果。秦國在長平一站大敗趙國,消滅了趙國的主力軍,著實的損傷了趙國的元氣;滅掉西周,取九鼎寶器,這一舉動,實際上為秦國統一六國亮明了旗幟。

但是權力就像困在籠子里的野獸,一旦釋放出來,也會帶給人無限的困擾。秦昭襄王在60歲獨掌秦國朝政,失去了宣太后和魏冉他們的制衡,使秦國的政局也一步步走上了一條彎路。

首先是秦王打破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論功行賞的好制度,他開始破格提拔自己人,為秦國的發展埋下了暗雷。

首先是由於范雎在秦王奪權的過程中乾的都是臟活累活,因此,秦王在獲取勝利之後,大力提拔范雎為國相。實際上范雎並未像其他人那樣是通過一點一點積累走上權力頂峰的,所以在當時的其他人眼裡,范雎基本上就成為了一個不招所有人待見的人物,但是秦王就是喜歡他這不招人待見的一點,這樣的人用著不用擔心,他會一直忠於自己。但是,不招人待見,不僅使范雎成為眾矢之的,也讓范雎將其他眾人視為自己的敵人,因為他明白,如果論功比不過他人,那就只能弄臭他,或者弄死他。

而白起就是這當中的一員。由於長平之戰,使白起戰功和威望達到了人生的頂峰。范雎看到白起一旦得到重用,不僅白起不會善待他,就是其他人也不會善待他,於是他就進讒言,害死了白起。這還不算,他還提拔自己的親信王籍和鄭安平。這兩個人本沒有什麼本事,鄭安平在邯鄲之戰中投降了趙國,而王籍也在之後不久也因叛亂被誅。但是秦王還是對范雎不離不棄,不准他人對范雎說三道四。但是,秦王的這種無原則愛,其實是在一點點摧毀秦國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更為合理的用人制度,依功行賞變成了任人唯親,這讓秦國的不少重臣都有些心灰意冷。

秦王在晚期嘆息秦國外有憂患而內無良將時,也可看出,這一行為造成了秦國在某個時間段人才凋敝。同時,秦王自己不遵守規則,也影響了後來秦國用人原則,為秦始皇時期呂不韋、嫪毐等權臣亂政埋下了伏筆。

其次,膨脹的權力慾望另秦昭襄失去了冷靜的思考能力,一意孤行殺害了白起等名臣名將。秦國在三駕馬車共掌國政時,秦王還是比較收斂的。在做決策之前,總是也是不得不冷靜思考,做出比較穩妥的決策。但是,後來沒有了宣太后和魏冉的制衡,秦王在權力的縱恿下,就像脫韁的野馬,一發而不可收拾。他容不得別人與他持不同意見,也容不得別人正確而自己錯誤。他只知道,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才是王道。

也許是以前壓抑的太久了,壓力有多大,反彈的力量就有多大,就像是一個餓了好久的人,他見到吃的,就會不要命的吃,不管後果會怎麼樣。也許是因為此時秦王已經六十多歲,出現了老年病,無論是精力還是思路都已經大不如以前,都只憑自己直觀的感覺去處理政務。在這一時期,秦昭襄王已經不再像那個老練沉穩的國君了,更像是一個毛頭小子,僅憑一時意氣做決策。

在對待白起上,其實秦王一直是帶著有色眼鏡的。因為白起是魏冉提拔的人,又與魏冉交好,所以白起不是自己人。不是自己人,那就要防著點。所以在秦王獨掌朝政後,秦王幾乎沒在讓他帶過隊,只是在遇到困難沒辦法的時候,才請白起出面解決。但是在長平一站當中,白起殺敵幾十餘萬,在攻取邯鄲一事上,秦王聽信了范雎的勸告,令白起罷兵回朝。其實後來秦王肯定明白了白起繼續攻打邯鄲的戰略是正確的,但是白起的正確並未引起親王的自責,而是讓秦王更為惱火和妒忌。因為長期的壓抑,使秦王的自尊心受挫。掌權後,他不會讓任何人再次碰觸他的痛點。誰碰,誰死。

在之後邯鄲之戰中,秦王有沒有採納白起的意見一意孤行,最終導致秦軍大潰敗。這一次秦王真的怒了,他怒的不是秦國的失敗,而是白起又一次判斷正確,嚴重的傷害了秦王的自尊心。所以說,邯鄲之戰實際上也是決定白起命運的一戰,秦王打贏了,白起生,秦王打敗了白起死。人生有的時候就是那麼彆扭。

而這次死的不僅僅是白起,還包括白起身邊的那些將領。白起的死,不僅僅是白起一個人的命運。白起是當時秦國軍魂的代表,也是那些憑藉軍功上位的舊臣的代表。白起的死,使秦國的士氣大衰,也使那些功臣心灰意冷。秦國的新的一代將領和軍士基本上都是聽著白起的傳說成長起來的,同時也是目睹著白起一次次創造神話般的戰績。在他們的心裡,只要跟著白起打仗,那就是預示著打勝仗和加官進爵,對於敵人來說,那就是失敗和喪命。白起已經成為了秦國軍屆的靈魂,也是秦國不世出的戰神,白起的死,使秦國無論是軍隊還是朝堂,乃至民間百姓,都是一個無法接受的事實。但是,唯一高興的,就是其他諸侯國。

縱觀請昭襄王一生,在位五十多年,三十多年都在征戰。在這些年當中,秦國欺楚國、倒齊國、敗趙國,連續攻擊魏國和韓國,使秦國的國土面積迅速擴大,到了秦昭王晚年,整個秦國的國土佔到了中原的一半左右。雖然秦王的權利曾經被長期的壓制,但是由於秦國三駕馬車的相互克制,使秦國政局形成了三十年難得的平穩和理性,使秦國無論在國力,政治,武力上,都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

反觀其他國家,在這段時期可以說是一衰再衰,走上了一條不歸路。秦國所取得的成就有很大一部分功勞都是在秦昭襄王身上。沒有一個精明的君主,秦國的局面不會那麼良好,而秦國國內也不會那麼穩定。雖然在晚期,秦昭襄王犯了很多致命性的錯誤,但是並沒有給秦國帶來滅頂之災,究其原因,主要是此時其他各國也都不斷在犯錯,而且甚至比秦國更加嚴重。歷史再次給了秦國大約十年的光景。

有的時候天下大勢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下統一的大勢已經形成,他的實現只是早晚的問題和在誰手上實現的問題。有的時候我不禁感嘆,秦國是幸運的,在他困難的時刻,並沒有所謂的將星和卓越的君主降臨在其他國家,反而是大家一起爛下去。稍微好一點的,最終走到了最後。


推薦閱讀:

拈花秘笈:第一部分 什麼是愛情?
劉東亮老師《易經》講座第一部分 (60)
《糖尿病的防治與康復》 第一部分

TAG:白起 | 秦昭襄王 | 范雎 | 第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