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是教練,孩子是選手

1. 孟母—指導師型家長的代言人

「孟母三遷」這個故事的主旨是孟子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多次遷居,現在更多用來比喻家長的良苦用心。很多家長對「孟母三遷」的故事存在誤解,認為讓孩子在良好的環境中學習的必要條件是送孩子去最好的課外輔導班或出國留學。但試問,孟母只是為孟子提供環境而把教育放手交給老師了嗎?當然沒有。雖然孟母沒有親自傳授知識,但缺時刻激勵孟子,並協助孟子走向成功。這在孟母「斷機教子」的故事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孟子少時離鄉求學,一日,因思母心切回到家中。此時的孟母在織布,看到愛子固然高興,但她仍然克制激動的心情,問道:「學業可完成了?」孟子回答:「尚未完成。」孟母一聽勃然大怒,決然剪掉正在織的布,說道:「你荒廢學業,就像我剪掉這匹布。」孟子大悟,回到學堂專註學業,最終成為「儒林亞聖」。

學生的學習過程好比競賽,每名學生都是這場競賽的選手。在此,我想提前告訴家長們:「請記住,你並不是場內選手,您的孩子才是場內選手。您可以吶喊助威,但不可以親自上場。」如果能夠認識到這一點,每一位家長都可以成為優秀的指導師。

學習指導師的作用就在於幫助改善家長和孩子的關係,使家長準確找到自己的位置。家庭是教室之外的教室,家長指導的重要性是怎麼強調都不為過的。無論學習指導師多麼優秀,如果學生和家長的關係存在問題,任何指導都無法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家長能否發揮指導師的作用,對子女自我主導學習能力的提升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2. 您是指導師型家長嗎

遍地都是輔導班,家長唯恐錯過其中一家,里有很簡單:家長的大學夢在作怪。聽說數學成績決定孩子能否考上名牌大學,英語會影響孩子的一生,那麼神秘時候開始學習比較合理?每天睡幾個小時才算科學?其他的孩子都在上**課外班,我們家的孩子不上,會不會太落後?面對這些問題,家長始終處於緊張的狀態,唯恐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是,孩子的學習理由真的只是為了考上大學嗎?

日本天才兄妹矢野祥和矢野小百合在母親的陪伴下快樂的成長,並分別在九歲和十歲的時候考入美國的大學,18歲矢野祥拿到博士學位。他們沒有上過小學、初中和高中,而是在父母的陪伴之下快樂地學習。在他們的成長道路上,母親陳景慧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自從有了這雙兒女,母親便開始細心觀察他們的成長,陪伴他們學習,引導他們將天賦發揮到極致。

陳景慧可以說是典型的教練型家長:細心觀察孩子目前的狀態,通過稱讚和激勵使孩子發揮最大潛力,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悉心陪伴。

我稱這樣的家長為「學習指導師型家長」。

誰不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但是,如果單純地停留在想的階段,是不會有任何成效的。家長總是想把全部的愛都給予孩子,但是,他們往往忽略了給予的方式,最終造成孩子對這份愛的誤解。關注傳達愛的技巧和策略,才是最重要的。

從牙牙學語到蹣跚學步,幼兒階段的孩子得到的是父母無條件的包容和愛,然而,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父母的愛在他們眼裡漸行漸遠。學校,應該算是始作俑者吧。上學了,孩子帶著一份欣喜與恐懼坐到了課桌錢,家長對孩子的期待和要求突然變了。面對孩子的表現和考試成績,孩子眼中的家長陰晴不定,家長的臉色和心情成為孩子最擔心的事情。父母情緒的轉變—迎接生命的喜悅到恨鐵不成鋼的無奈—孩子對此有些不知所措。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每況愈下。不是家長不再愛孩子了,只是教育的方式出現了問題,其實,愛一點都沒有減少。身為家長,不要因教育方式的不科學,使孩子誤以為媽媽不再愛自己了,請堅定地成為孩子的同伴,給予孩子正確的稱讚和激勵。當指導師的科學戰略與賽場之上孩子的完美表現結合是,自然會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

(摘自:《我的孩子我來教——家長是教練,孩子是選手》 鄭炯權著 人民郵電出版社

推薦閱讀:

如何培養孩子合群的性格
想知道孩子有沒有開學焦慮問問他昨天做了什麼夢         錢江晚報
教你如何誇女孩子……太絕了!!!
孩子有這4個表現證明他很自卑,家長再不重視就晚了
「不就做做飯帶帶孩子,能累到哪!」|婚姻里最可怕的是什麼?

TAG:孩子 | 媽媽 | 教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