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存:把知識當工具用,不能知行合一是最悲哀的

如果知識不能夠參與安頓你自己的話,那麼這種知識,就總是差一口氣。我們「60後」這代知識分子幾乎要給歷史交白卷,幾乎在思想史上沒有貢獻。

牟尼 · 2016/08/18 15:18

十年前,文化學者余世存主編的《非常道》面世,風行一時。最近,《非常道》推出修訂版。近年間,余世存先後出版了《老子傳》《大時間:重新發現易經》《家世》《大國小民》等著作,影響頗大。

余世存密切關注中國思想界,他以自己的生存方式,昭示了一個有責任心的文化人應有的擔當。他以不斷思考和寫作,保持著獨立性、批判性和反思精神。就最近十年來中國思想界的變化以及自己的寫作,余世存談了自己的看法。

民國熱、八十年代熱白熱了

問:近些年來,對八十年代的推崇,對民國的推崇,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現在,一說到民國、八十年代,一些人就有很多的溢美之詞,你覺得這裡面的深層因素是什麼?

余世存:我覺得這反映出當下一些中國人比較浮躁。我常聽人說,他不願意看當代人寫的東西,他寧願看外國的、看以前的。所以,民國人寫的東西再怎麼差,他也當作一個好東西來看,這是一個自身心性認知的問題。當然,他可能對現實也很失望,所以他寄情於八十年代、寄託於民國,所以他就把八十年代美化,把民國美化,這一點我是非常不贊同的。

我們是從八十年代過來的,八十年代確實有很多好的東西,比如說,整個社會朝氣蓬勃,奮發有為,人人覺得好像能幹出點什麼事來,這是一個好的方面。但是,那時的社會還是貧乏的、貧窮的狀態,無論是物質的貧困,還是精神的貧困,都是很糟糕的。我們現在無論是在精神糧食上,還是物質財富上,都比八十年代要優越得多。儘管我們的創造力可能不夠,但是我覺得沒有必要過於美化八十年代。

民國,我們現在真要想一想,從北洋政府到國民政府的亂局,就可以知道那個社會的動蕩程度有多大。你說它再好,又能好到哪去呢?特別是對普通民眾來講,民國也是一個很糟糕的狀態,你看劉震雲寫1942年河南的大饑荒,你就知道那是很悲慘的。

當然,民國還殘存了傳統文化好的一面,比如說,對知識還有一定的尊崇,引進了西方現代的大學制度。因此,民國知識人的創造力,顯得比我們現在要大。但是,民國知識人佔有的材料、視野,還有他們的世界觀念,跟現代比,都是過去時代的東西,是一個過去式,今天沒有必要把這個過去式還當作當下不可或缺的經典來崇拜和信奉。

所以,我們應該這麼來理解:我們不反對民國熱,但我們要「熱」出好的結果來,民國熱到現在,關於民國的作品沒有幾部像樣的出來,那民國熱就白熱了。包括胡適的傳記、魯迅的傳記,這十年幾乎也是個空白,沒有人能寫的超越前賢。關於五四運動、辛亥革命的著述,也沒有超過以前。

這說明,這十年的民國熱很浮躁,大家沒有從民國熱裡面懂得真正的東西。

問:那麼,什麼是真正的東西?

余世存:即使知識界掀起了民國熱,掀起了八十年代的熱潮,但是,大家都沒有從中學到多少經驗教訓,也沒有從中安頓自身。

關於民國的很多東西,我覺得可以說的特別多,包括八十年代,但我們一美化,就把它簡單化了。你沒有有效地服務於當下的社會,沒有讓當代的人通過讀民國、讀八十年代,對當代生活產生更積極的態度,找到能夠安身立命的根源。我們靠什麼安身立命?難道靠房子、靠股票、靠好車、靠互聯網的那些朋友圈?不是,是靠對歷史、對現實社會認知組成的那種結實感,那種踏踏實實的東西,這些才能讓一個人安頓下來,真正做到孔子說的仁者無憂、智者無惑、勇者無懼。

如果知識不能夠參與安頓你自己的話,那麼這種知識,就總是差一口氣。我們「60後」這代知識分子幾乎要給歷史交白卷,幾乎在思想史上沒有貢獻。既沒有提供幾個核心的觀念,關鍵詞也提供不了,又沒有提供有系統的史觀,促進這個時代、這個社會的轉型。

百科全書式學者秦暉有致命缺陷

問:我們來談談我們這個時代的知識人。秦暉是中國思想界第一人,但是你說他沒有將他的思想和中國的傳統文化合到一塊,提出一個整體性的框架,具體怎麼講?

余世存:秦暉受制於他的專業,他的專業在歷史學,他沒有跳開他的專業來思考問題,創造知識和思想。比如說,我原來問過他一個問題,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他答不上來。我覺得,他那樣的歷史學家不應該這樣的,連中國農耕文化最重要的節氣,一個天文時間的測定,他都沒有去研究過、涉獵過。他雖然被稱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但是我認為這是致命的欠缺。

第二,他對先秦文化的解讀,對道家、儒家和法家的批評重在作為一個現代人的批評上面。我覺得他對考古學、上古天文學,還有對文獻前的中國,可能也缺乏太多的了解。那麼,他再怎麼深刻,也不會超越錢穆、王國維,包括梁啟超這些人。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遺憾。這跟我們說的學術素養有關。

問:你說的這一塊,可能他的涉獵比較少。比如說,像十三經這些東西,秦暉的涉獵可能不是那麼深。

余世存:所以,這就是一個問題。中國目前最有才氣的一個思想家,居然對自己母國文化的了解是有欠缺的。這就跟馬悅然不給北島諾貝爾文學獎一樣,他無論是跟北島接觸,還是翻譯北島的詩,他說看不出北島對自己祖國文化的一個基本的尊重。

我覺得,這跟關懷、關心的問題有關,他只要關心中國人的問題,中國文化的問題,這些問題他必須去解決。就是在這一點上,秦暉比不上費孝通。費孝通這些人知道自己的知識缺陷,而且他們還試圖去彌補。

問:你切入的角度主要是文化,秦暉可能更關注的是制度方面的問題。不同的切入點,可能還是有一定的區別。

余世存:這就是秦暉的悲劇,以我們現在的說法,秦暉究竟在對誰說話,比如說「80後」「90後」,他們基本上不怎麼看秦暉的東西。他的讀者,可能主要是「50後」「60後」「70後」這三代人。秦暉的東西是學院式的。中國社會極需要人的啟蒙和文化的啟蒙,而這又急需通識文化產品,秦暉在這方面做得不夠。

我認真看了他的《走出帝制》,嚴格說,這既不是學院式的,也不是社會式的。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你應該有那種非常平等的態度,你應該告訴讀者,中國社會究竟是怎麼回事。秦暉在這方面做得遠遠不夠。

中國這十多年的經濟發展,應該支撐很多通識性的文化產品,就類似於我比較讚賞的房龍的那種歷史作品,像鹽野七生、貢布里希的歷史作品,而不是書摘。書摘只是你的讀書筆記而已,你對公眾發言,需要有一種新的方式,這其實也是我說的,話語方式的轉型。

秦暉老師其實也挺孤獨的,因為他太正確了,所以回應他的人幾乎很少,秦暉老師提的概念很多,但是他的概念還比不上吳思的幾個概念有那麼巨大的社會生命力。無論是「潛規則」還是「血酬」,還有「合法傷害權」,這些概念都很好,大家一聽就明白。我們想到秦暉的概念,「共同底線」那是圈裡面的話。

我覺得,一個有原創力的知識人,你的書最終是被大家眾口相傳,傳到最後是你的觀念。像費孝通的觀念也很多,「差序格局」「時勢權力」,這都非常好。

錢理群先生的知識結構也很欠缺

問:錢理群先生是你的老師,他在青年人中影響很大,有意思的是,他的幾個弟子走的都是他不太認同的道路,他說不批評自己的學生。你發表過一篇文章,對錢理群先生也有謹慎的批評。你說過,一個教授要靠他的弟子來達成群體的影響,形成代際思想的傳遞和交流,但是,錢理群和弟子之間似乎是背反的。

余世存:錢老師的知識結構也很欠缺啊,我跟錢老師談傳統文化,他都沉默,他沒有感覺。所以,談人的啟蒙也好,文化的啟蒙也好,你可以看出,知識界的這些人,本身都是站在知識的碎片上。

錢老師比較好的正面影響是中學老師,他給很多中學老師寫回信,據說寫了近萬封信。著名的語文教師梁衛星曾經收到過錢老師一封上萬字的長信。這些中學老師,終身都感激錢老師,那是他們的一面旗幟。

在學術和思想傳承方面,錢老師的弟子是有問題了,反而跟他是背道而馳,分道揚鑣。我覺得,這可能跟錢老師激情有餘,然後理智不足有關係。他是一個文學中人,不是一個社科中人。甚至他的知識分子的旗幟,我覺得也是不夠紮實的。當然,他個人的修為、修養,還有他個人的那種認知,我覺得都非常寶貴。

問:他為人處世很純粹,沒有架子,基本做到了知行合一,他身上有那種道德感召力,讓人比較敬佩。

余世存:無論是他退休之後去教中學、小學,還是他現在住到養老院,我都覺得他非常了不起。錢老師的弟子背叛他,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他的這種道德和人格過於純粹,反而對人情世故不夠瞭然,因此不能對學生有更多的啟迪。你只是從精神、從知識上去要求你的學生,沒有在生活方面、生存方面,跟你的學生去做互動交流,這是不夠的。

同樣有人格感召力的高爾泰特立獨行,所以他的弟子也是特立獨行,他們一說起高先生,都是內心充滿感激,而且覺得高爾泰先生影響了他們一生的道路。我覺得,那是一種無言的感召。雖然高先生也很純粹,眼睛裡揉不下沙子,但是他的學生覺得跟著高先生,或者說跟著高先生這樣的人在社會上去受難、去受苦是值得的。

很多人說譚嗣同不值得,他應該像梁啟超一樣跑了算了,這就說明我們當代的文化啟蒙和人的啟蒙做的不夠,在這些地方交了白卷,所以使得年輕人很混亂。

問:在知和行上,有相當一部分知識人有脫節的狀況,或者說,有部分犬儒的跡象,你說到的知行合一,這在中國古代的士人中有著悠久的歷史,近代學者中,陳寅恪是這一傳統的繼承者,甚至能夠產生楷模的作用。但如果從經濟人的角度來說,具體到每一個個體的時候,他會計算和權衡具體的利弊得失,大部分人有一個搭便車的心理。

余世存:這十年,跟上世紀九十年代還是有一脈相承,大家對知識的價值避而不談,而只是把知識當做工具,當作敲門磚而已。

這就出現了偏差,我覺得劉小楓、甘陽最大的問題在這兒,他們以為他們像西方的知識人一樣,其實不是的,因為西方的知識人背靠一個非常偉大的傳統,保證了他們的立身處世,他們知識的探索是能夠得到安頓的,我們不行。

問:說到這裡,讓人想起儒家是要講實踐的,不是說口頭子曰、詩云。我覺得,當代有些儒者的知和行完全是兩碼事,他們跟陳寅恪,跟你說的西方知識分子,也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余世存:傳統的讀書人把知識當作能夠滋養人生的東西,這既包括生命,也包括身體。所以,過去人講什麼,富潤屋、德潤身,知識就是德,所以它是價值,是價值本身,我們要靠這些價值來建立起我們和周圍世界的關係。

傳統的讀書人,讀書不是工具而是一個存在方式。比如王陽明那種修身工夫,再往前推,推到蘇東坡、推到白居易,這種文化人的修身,包括後來的顧炎武、錢穆。他們這些人都是知行合一的,首先自己要知行合一,才能在社會上知行合一。你要建立起跟自己、跟周圍的關聯,這是知識本身承載的偉大價值。

安頓自己的文化,去示範一種安身立命的東西

問:這麼多年來,你寫《老子傳》也好,做《周易》也好,跟我們說到的話題有關,就是怎麼樣處置傳統文化的問題,現在你是怎麼思考的?

余世存:對傳統文化必須要有創造性的轉化,這個轉化,要求你必須重建對中國的認知。這其實是當年胡適、顧頡剛他們曾經做過的工作,他們當年叫整理國故,其實就是重新解釋中國文化。但是,這個工作他們當年沒有做好、沒有做完,所以說,我們當代人應該有義務、有責任把這份工作承接下來做完,這就是我對錢理群老師、秦暉老師不太滿意的地方。

你們既然要做啟蒙,做文化啟蒙,你們就不應只做專業內的事,你們的言說不應該只停在專業之內。你們在進入社會之前,對整個中國文化都應該瞭然於心才對。

有的人沒讀過《論語》,就去罵孔子,那很搞笑。但是,如果說你讀了《論語》、讀了孔子,就覺得只有孔子才能救世界,只有中國文化才是好的,那也很可笑,那你理解的中國文化就太狹隘了。

所以,這個工作應該有更多人來做。我們應該把這個話題拋出來,讓大家都認識到這個問題,就是你必須安頓自己的文化。中國知識分子從「五四」以來離家出走一百年之久,現在該回家了,你要回家看看你家裡還有哪些古董。韓非子也好、孔子也好,之前還有什麼,你要去翻閱一下,要去了解一下,這樣你才能夠了解中國文化在當下還有沒有意義。

問:但是,像學者秋風所做的工作就有很多爭議,秦暉就批評秋風,說他到了完全不顧事實的地步了,這走到了另外一個極端。

余世存:秋風那種所謂的翻案,或者說先入之見,主題先行,概念先入為主,明顯缺乏知識的誠實性。我覺得,真正要做的就是能夠把傳統文化激活。

問:「50後」的學者八九十年代就成名了,但他們缺乏傳統文化的根基。他們顯然早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因為林毓生的《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很早就出版了,而且在學術界引起過相當大的反響。

余世存:「50後」肯定交不出這個答卷了,需要「60後」「70後」努力,但是他們目前又受這個社會的誘惑太重了,沒有人坐冷板凳來做這個研究。

以色列的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1976年出生,寫的《人類簡史》多棒啊,而且他在中國有眾多的粉絲。中國的知識人寫不出這樣的人類史來,因為沒有那種氣度,沒有那種關懷。這本書我看了都自愧不如,我覺得很慚愧,因為你沒有這種世界胸懷,沒有這種人類的情懷,所以你自然連自家的文化都安頓不了。

這個工作沒有人做,可能還是因為知識分子所謂的愛惜羽毛,怕自己跨界,說錯了。但是,貢布里希的《寫給大家的簡明世界史》,他是寫給他女兒的,解釋一下人類的歷史怎麼來的,那多好啊。朱學勤能不能給自己的兒子、給自己的孫子解釋一下中國文化是怎麼回事啊?他們可能沒有想過,還有一個,他們那種專業的規矩束縛了他們,缺乏知識創造的自由精神。

問:成名學者,唯恐自己犯錯,擔心被別人笑話。

余世存:確實有人犯了很多錯,比如說易中天,他犯的錯誤跟秋風一樣,都以為自己撿到一個寶,要創大體系,要把中國的事解釋清楚,以後只看他們的東西就行。我覺得,他們還是缺乏現代精神。

我這幾年最大的體會就是向「80後」「90後」提供一些我這代人的經驗教訓以及我們的知識。我看朋友圈裡面那麼多人炫耀懂托克維爾的書,看了幾遍羅爾斯的書,把概念拿出來炫耀,但他從來沒有在朋友圈裡告訴大家,他當下生活的痛苦,他的觀念,他作為中國人的認同是什麼。把外來的知識、把別人的知識當作工具使用,在那兒做遊戲,沒有把從生活、從歷史中得到的知識當作價值本身,去示範一種安身立命的東西。我覺得,這是最悲哀的。

問:理想的範式可能是,把真實的一面呈現之後,用自己的話來說。我們現在不需要代聖人立言,要從聖人那裡吸取了營養,自己立言。

余世存:對,就是這樣。

問:這些年,儒學界內部非常分裂,正如我們剛才說到的現象,他們好像主要是在求異,而不是存同。這就導致了很多問題,出現了很多概念上的混亂。

余世存:這種倡導傳統文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還停留在宗派主義和門戶之見的小圈子裡面。他們沒有站在一個互聯網時代,或者全球化時代來看中國文化。

儒學界中,他們的門派之爭太多了,甚至讀《論語》,你讀錢穆註解的還不行,讀楊伯峻註解的也不行,必須以朱熹註解的為準。這特別可笑。在文化的名義之下,自己把自己搞得這麼狹隘,這遠遠不符合我們所說的現代精神、互聯網精神和全球化的精神。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法治周末文化版

推薦閱讀:

第一章???奇門遁甲基礎知識
練習陳式太極拳必知的知識
豪放自有訣竅——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陳可抒講座實錄8)
知識 | 眸子:簡化字的史源與時運
面相知識:十五種「刑克」妻子的男人面相

TAG:知識 | 工具 | 知行合一 | 悲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