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戰場秘境追蹤:白登古戰場 (四)

白登古戰場 --- 漢民族與匈奴的第一次交鋒

「泛泛征軍暮,搖搖北雁過。沙吹邊草急,樓鎖戍雲多。好夢歸楊柳,鄉心隱薛蘿。千年遺漢跡,一夜轉悲歌。」白登之戰是漢王朝和匈奴之間一次激烈的軍事較量。它使漢高祖劉邦從驕傲自大中清醒過來,不僅命周勃和樊噲率軍20萬駐守代地,以此來防備匈奴的突襲,還採納了「和親」的建議。劉邦對匈奴實行的「和親政策」,在客觀上促進了漢族與北方少數民族的團結和融合。當年冒頓的四色馬具有什麼特點?經過時代的交替,如今的白登又是什麼樣子呢?

一、真正的遺址

如今的白登山青松滴翠、峰巒吐碧,文瀛湖如一面碩大的寶鏡鑲嵌于山下。這樣一個山青水碧的美麗地方卻是兩千多年前一個金戈鐵馬、血雨腥風的「白登之戰」的古戰場,也是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兵馬圍困之處。

戰爭體現了雙方最高決策層的智慧和智謀,融合了雙方將帥的軍事才華,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

然而,很多時候,人們只想到戰爭,卻忽略了戰爭的另一要素 --- 戰場。

戰場是戰爭的發生地,是將士們浴血奮戰的地方,在那裡,所有紛爭都會做最後的決斷。「白登之圍」是漢朝和匈奴的一次大戰,也是剛剛平定了群雄的劉邦在他戎馬生涯中的最後一次失敗。

1. 白登是台還是山

北魏的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說:「平城東十七里有台,即白登台。台南對岡阜,即白登山也。」那麼「白登」究竟是台還是山呢?

對於這個問題,從古至今,人們心中一直存在疑問。

唐朝的歷史學家顏師古明確地指出「白登在平城東南,去平城十餘里」。

也有人說:「"白登』就是白登山,位於陽高縣東南,距離平城大約有40里。」

還有人採取了綜合的說法,認為「白登」既是山名,又是台名。李泰在《括地誌》中就說:「漢平城縣,縣東北三十里有白登山,山上有台,名曰白登台。」

為此,史學家經過了大量的史書考證及實地調查,最終得出結論:「白登」,一是指白登台,一是指白登山,在今大同市東北馬鋪山。

《遼史》誤認為陽高縣的白登村就是漢代白登,《金史》又沿襲了《遼史》的錯誤。實際上,當年北魏建都平城,也就是現在的大同市,曾經大規模修築鹿苑,那時白登還在平城一帶。後來,由於鹿苑禁止人們居住,白登居民不得不遷到現在的陽高縣白登村。因此,今陽高白登村是北魏以後的白登,而不是漢代的白登。

2.憑弔白登山

在大同縣境內周士庄鎮三府墳、三條澗村西北的馬鋪山上。馬鋪山古稱白登山,也稱小白登山。山頭北原建有白登台,海拔1300米。當時的平城,在今大同市東古城村一帶。

清朝乾隆年間所修的《大同府志》中說:「俗名馬鋪山,西距府治七里。」

「白登之戰」距離今天雖有兩千多年之歷史,但白登山作為古戰場來說,還有很大軍事價值,因此吸引了很多遊客前來弔古憑今。

明朝宣大總督翟鵬來游白登山,感慨萬千,賦詩名曰《白登山懷古》:荒台猶有白登名,一望龍沙萬里明。尚想精兵圍漢帝,翻憐奇計出陳平。雲中煙壘曾鳴鏑,塞下山村有廢城。顧我臨風懷古意,胡笳吹徹暮雲橫。

明朝大同知府魏大本遊覽白登山,撫今追昔,賦詩名曰《白登台懷古》:疊疊岡巒處處村,君王遺迹向誰論。戰場一夕圍兵解,漢壘千年故業存。流水何心悲往昔,浮雲隨意變朝昏。獨余西北青山好,壁立金墉固塞垣。

3.「漢闕式」碑亭

從大同市區出發,只需十幾分鐘的時間便可以來到白登山山腳下。進山的路口前,立著一塊寫有「馬鋪山陵園」的大石頭。1993年,大同市人民政府在此建立一座「漢闕式」碑亭,在鐫刻碑文中,詳細記述了「白登之戰」兩軍對壘鏖戰的情景。碑的四周,還有幾個暗堡,可見,幾千年來,這裡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以「白登之戰遺址」紀念碑為中心,展眼望去,它的的東面和背面都是山套著山,溝連著溝,幾乎沒有平坦之地;它的南面溝壑雖然不深,但是不能上下攀爬,更無法縱身逾越;它的西面是長滿荊榛灌木的緩坡;西南面有一道山樑,山樑下有一條迂迴曲折的山路直達平地。

4.探秘采涼山

采涼山,又叫做「采掠山」,海拔大約有2144米,是大同地區第一高峰,具備戰略至高點的地理優勢。馬鋪山或者說是白登山只是它的小小余脈。山上舊有采涼觀、碧霞宮、地藏寺及明代藩諸王墓。

據地理學家考察發現,采涼山坡度較高,愈行愈陡,山上荊棘遍步,山頂卻比較平坦。若是站在山頂俯瞰,視野遼闊,確實有利駐軍堅守,並且符合數十萬大軍團作戰的要求。

事實上,采涼山得名於北魏時期,在這之前,采涼山就是白登山。這主要是因為:

第一,「白登山」意為平城地方最高的山。

第二,史書中載白登山上有銀和錫礦,與采涼山完全符合。

第三,采涼山上有天然山泉,可以供給劉邦軍隊食飲。

二、匈奴

1. 「天之驕子」匈奴

匈奴是我國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

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在夏代就已經存在了,當時被稱為葷粥;周代時被稱為獫狁,秦代時被稱為匈奴。

匈奴的生活主要以游牧為主,逐水草而居。秦漢之際,匈奴統治者冒頓統一了匈奴各部,匈奴逐漸強盛起來。

據《史記》記載:匈奴人的先祖是夏朝的遺民,向西遷移的過程中融合了月氏、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的白種人。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其先夏後氏之苗裔,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薰粥,居於北邊,隨草畜牧而轉移。」

《山海經·大荒北經》稱:犬戎與夏人同祖,皆出於黃帝。

《史記索隱》引張晏的話說:「淳維以殷時奔北邊。」

這就是說,夏的後裔淳維,在商朝時逃到北邊,其子孫繁衍成了匈奴。

也有人認為,移居北地的夏之後裔,是夏桀的兒子。當年,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帶著父親留下的妻妾,在北野避居,他們就是最早的匈奴。

在《鬼方昆夷獫狁考》中,王國維認為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時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都是現在後世所說的匈奴。

還有一說,把鬼戎、義渠、燕京、余無、樓煩、大荔等史籍中所見的不同民族,統稱為匈奴。

漢代時,匈奴統一了北方的游牧民族。從此,匈奴自稱胡人或「天之驕子」。

單于遣使遺漢書云:「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不為小禮以自煩。」

2.冒頓是個什麼玩意? ?

冒頓(?-公元前174年),人名,姓攣鞮,是匈奴部落聯盟的首領。

頭曼單于之子名冒頓,原被立為儲君。後來,頭曼單于喜愛的閼氏生了少子,頭曼想要廢掉冒頓,改立少子。

因為廢長立幼不合規矩,頭曼單于打算用計除去冒頓。頭曼與月氏結盟,把冒頓作為質子送到月氏,假意同月氏結盟。隨後,頭曼發兵進攻月氏,月氏大怒,想要殺冒頓。冒頓得到消息後逃回匈奴。

冒頓逃回匈奴後,決心殺父篡位。為了讓軍隊完全聽自己的指揮,冒頓製作了一種鳴鏑,命令練習騎射時都要以他的鳴鏑為號。鳴鏑所射的目標就是諸軍射殺的目標,如有不從者則斬。

有一次,冒頓用響箭射擊自己心愛的妻子,左右之人感到恐懼,不敢射擊,冒頓便把他們殺了。

後來,冒頓跟隨父親頭曼去打獵,冒頓用響箭率先射向頭曼,所有的部下都毫不猶豫跟著射向他們的單于,頭曼當場被萬箭穿心,一命嗚呼。隨後,冒頓把他的後母、弟弟及不服從的大臣全部殺死,自立為單于。

冒頓的冷血和無情是出了名的。一次,東胡派使者對冒頓說想要他的一個閼氏。冒頓的左右大臣都發怒說:「東胡沒有道理,竟然想要閼氏,請出兵攻打他。」然而,冒頓卻說:「怎可對鄰國吝惜一個女人呢?」於是他毫不猶豫地把自己喜愛的閼氏送給了東胡。

冒頓雖然殘酷,但是他在軍事上的才能確是出眾的。

匈奴中由於沒有文字,所以冒頓不讀書,但他訓練士兵和指揮作戰基本上與兵法暗合,這顯示出他的軍事才能和指揮藝術。同時,他確立的三分制政權組織機構及其以軍政不分、文武不分、兵民不分為特點的統治關係,又充分表現出他的聰明及遠見卓識。

他的才能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冒頓為了鑄就一支絕對忠誠於他的軍隊,以鐵血手段治軍,採取了違令者殺無赦的做法,使得沒有部下敢違背他的命令。

第二,冒頓一生到處打仗,並且全勝。他目的性極強,絕不為純粹炫耀武力而開戰,凡事謀定再行動。此外,冒頓善於運用不同的方式對付他的對手,手法非常靈活。應該承認,冒頓的戰略素養是超高的,經過不斷的努力,他不僅統一了匈奴,也完成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第一次大統一!

第三,冒頓一生指揮了大小無數場戰役,其中最著名的是堪稱經典的滅東胡之戰和白登之戰。他在這兩戰中都使用了驕兵之計,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冒頓是在塞外長大的,並沒有經過系統的兵家學習,所有的戰術素養都是直接來自於不斷進行著的戰爭的實踐,最後再經過總結成為自己的經驗。

第四,冒頓在位三十五年,東滅東胡,西走月氏,南並樓煩、白羊河南王,復收秦將蒙恬所奪取的匈奴故地,北服渾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國,再南擊強漢。文帝初年,冒頓又佔領了黃河河套以南地區,消滅了月氏,平樓蘭、烏孫、呼揭等國。

第五,冒頓輝煌的事迹在《匈奴列傳第五十》中有所記載。如果我們能拋開不同民族之間的歧見,冒頓的功績和地位是不低於漢高祖劉邦的。

三、重解白登之謎

1.「白登之圍」中的兵力問題

據悉,白登之戰的參戰者皆為騎兵。所謂騎兵,就是參戰兵員有多少,戰馬就有多少。按當時雙方兵制及作戰慣例,騎兵多有備用戰馬。但漢家缺馬,匈奴馬多,雙方備用馬匹數量懸殊。

高祖劉邦親率30餘萬兵迎戰,在白登山遭冒頓單于40萬騎兵圍困七日七夜,用陳平密計始得突圍。但細考史實,雙方參戰兵員總數不過11萬。

關於「白登之圍」,目前有兩種說法。第一,漢七年,劉邦率32萬大軍親征匈奴,被冒頓單于的40萬精銳騎兵圍困於白登山(即當時的平城縣)七天七夜;第二,漢七年,劉邦率32萬大軍親征匈奴,由於輕敵冒進,劉邦和他的先頭部隊,被冒頓的四十萬精銳騎兵圍困於白登山七天七夜。

《史記》卷一百十《匈奴列傳》:是時漢兵與項羽相拒,中國罷於兵革,以故冒頓得自強,控弦之士三十餘萬。

《史記》卷九十九《劉敬叔孫通列傳》:高帝罷平城歸,韓王信亡入胡。當是時,冒頓為單于,兵強,控弦三十萬,數苦北邊。

可見,當時匈奴的總兵力大約在三十萬左右。 而且,這「三十餘萬」都是精兵。有史學家推測,包括這些精兵,匈奴總兵可能不止三十餘萬。

那麼,匈奴在白登戰場投入了多少兵力呢?

《史記》卷九十九《劉敬叔孫通列傳》: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圍高帝白登,七日然後得解。

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信息,就是包圍劉邦的匈奴軍隊為「奇兵」。 漢匈第一戰,漢軍投入的兵力很多,除了漢皇帝的軍隊,還有諸侯王的軍隊。所以,「三十二萬」這個數字是可以相信的,但這是總兵力,且「多步兵」。

漢匈第一戰,如果從漢軍的作戰任務來看,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平叛,第二階段是消滅匈奴。

《史記》卷九十九《劉敬叔孫通列傳》:劉敬從匈奴回來,認為「匈奴不可擊也」,但「漢兵已逾句注,二十餘萬兵已業行」。

漢軍越過句注山,與韓王信、匈奴的聯軍在硰石展開激戰。參戰的漢軍主要是車兵和騎兵。

《史記》卷九十三《韓信盧綰列傳》:匈奴復聚兵樓煩西北,漢令車騎擊破匈奴。

《史記》卷九十五《樊酈滕灌列傳》:(灌嬰)受詔並將燕、趙、齊、梁、楚車騎,擊破胡騎於硰石。

可見,步兵沒有參戰,此時的兵力已不滿「二十餘萬」了。

隨後,漢軍又兵分兩路。周勃的軍隊追擊韓王信的軍隊,向北追了八十里後,回師攻打樓煩縣的三座城。 灌嬰的軍隊則追擊匈奴騎兵。灌嬰是騎戰高手,而夏侯嬰是車戰高手。他們分兵之後,兵力自然又少了許多。

劉邦等人是往平城方向追擊,追擊的過程中,他們在「平城南」還打了一仗。

到了平城,劉邦被冒頓包圍在白登山。被圍漢軍的具體人數,有史書是這樣記載的:「白登之圍」中的兵力是「數萬」對「數萬」。但是匈奴人的「數萬」要多於漢軍的「數萬」。

冒頓在兵力上佔優勢,又是「出奇」,把劉邦圍困於白登山,此時他需要更多的兵力。

那麼,當時戰場上的態勢是怎樣的呢?

《史記》卷五十七《絳侯周勃世家》、卷九十五《樊酈滕灌列傳》和卷九十八《傅靳蒯成列傳》記載:句注山以北的廣闊戰場上一片混亂,千軍萬馬從各個方向拚命往白登山趕,漢軍準備去解圍,而匈奴則是要儘快趕過去解決戰鬥。因此,在通往白登山的路上,既有匈奴軍隊阻擊漢軍的戰鬥,又有漢軍阻擊匈奴軍隊的戰鬥。

2.劉邦因何被困白登山

為了防禦匈奴南進,漢高祖劉邦派韓王信坐鎮晉陽,以此來守衛太原以北地區。後來,韓王信以「國被邊,匈奴數入,晉陽去塞遠」為由,把韓國都城從晉陽遷到馬邑。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秋天,冒頓帶領大隊兵馬一直打到馬邑城下,將韓王信圍困在馬邑城。

當匈奴兵臨城下後,韓王信一直不願與匈奴交戰,幾次派使臣同匈奴和解,希望能給自己留一條後路。

漢朝援兵趕到馬邑城後,發現韓王信不但不出兵交戰,而且與匈奴來往密切,就把這一消息報告了劉邦。

為了防止事態擴大,劉邦親自寫信給韓王信,對他進行勸告、指責和警告。

可是,劉邦的這番話不但沒有挽回形勢,反而加速了韓王信的叛變。因為韓王信從劉邦的信中感覺到了自己處境的危險,怕被問罪殺頭,於是投降了匈奴,獻出了馬邑城。

隨後,韓王信與匈奴一同揮師南下,進入雁門關,攻下太原郡,並很快佔領了山西大部分地區。

為了進一步鞏固剛剛建立起來的漢王朝,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冬天,劉邦親自帶領30萬大軍出征匈奴,並鎮壓韓王信的叛亂。

漢軍進入山西後,連連取勝,韓王信的軍隊遭到重大傷亡,韓王信逃奔匈奴,其部下王喜被漢軍殺死。

後來,白土人曼丘臣、王黃等人收集韓王信的殘兵敗將再次與匈奴合謀攻漢。冒頓派左、右賢王各帶兵一萬多騎與王黃等屯兵於廣武以南至晉陽一帶,打算阻擋漢軍北進。

漢軍在晉陽將大敗匈奴與王黃聯軍,收復了晉陽、離石等六城,並攻下樓煩等三城。

劉邦來到晉陽後,派人偵察冒頓駐兵的情況。冒頓故意把精銳部隊藏起來,把老弱病殘擺在陣前,以示潰敗的樣子。

漢軍此時被勝利沖昏了頭腦,產生了麻痹輕敵的思想,幾次前往都沒有看出匈奴的假象,於是信以為真,把偵察的情況報告了劉邦。劉邦也沒有識破匈奴的計謀,盲目領軍北上。

他們剛過了勾注山(今雁門山),便碰上婁敬,婁敬剛從匈奴出使回來,他認為匈奴的設防非常可疑,提醒劉邦不要冒然進兵。

劉邦沒有聽取婁敬的勸告,還大罵婁敬,說:「你這個一向以能說會道陞官的齊國奴隸,今天還想胡說八道,擾亂我軍心嗎?」說完,他命人把婁敬抓起來,囚禁在廣武城。劉邦不等步兵趕上,帶領騎兵繼續快速前進,直抵平城。

冒頓早在白登設下埋伏,等劉邦帶領兵馬一進入包圍圈,冒頓立即指揮40萬匈奴大軍,把劉邦的兵馬圍困在白登,同時派兵截住漢軍的步兵,這樣,劉邦就同步兵失去了聯繫,不能相救。

劉邦發現被包圍後,已經沒有辦法撤退了,只好組織突圍,結果,漢軍同匈奴兵經過幾次激烈戰鬥,也沒有突圍出去。

3. 關於匈奴騎兵的四色馬

冒頓帶領騎兵從四面對漢軍進行圍攻,西面的騎兵是清一色白馬,東面的騎兵是青馬,北面的騎兵是黑馬,南面的騎兵是紅馬,打算將漢軍衝散。

這是薩滿教的一種觀念,四色代表四方的神靈,也就是藍主東,白主西,紅主南,黑主北。

薩滿教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形成於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流行於中亞和北亞以游牧、狩獵和採集為生的民族之中。

冒頓如此布陣,是要說明四方的神靈也都聚於白登山來為之助戰了。這必定對劉邦及其部下造成巨大的威懾。

漢軍和匈奴雙方一直相持不下,損失都很大。

此次征戰,是楚漢戰爭後的第一次大規模軍事行動,漢軍號稱動員了32萬人,其中步兵占絕大多數。

當時,正值隆冬季節,氣候嚴寒,還飄著雪花。漢軍士兵因為對北方生活不適應,所以有很多人都被凍傷了,甚至有些人都凍掉了手指頭。

有首歌謠說:「平城之下亦誠苦!七日不食,不能彀弩。」

在被圍了3天後,糧食也快吃完了,漢軍饑寒交迫,危在旦夕。劉邦為了扭轉敗局,在不利的形勢下,他憑藉白登地勢居高臨下的有利條件,指揮漢軍晝夜加強防守。匈奴圍困了七天七夜,也沒有佔領白登。

4. 陳平的「餿主意」

陳平是秦漢時最著名的謀略家,司馬遷在《史記》中這樣評論他:陳平「常出奇計,救紛糾之難,振國家之患」。

在被圍到第7天的時候,陳平想出了妙計。

他看到冒頓單于對閼氏十分寵愛,幾乎是朝夕不離。閼氏實際上就是匈奴單于的皇后。冒頓經常和閼氏一起騎馬出出進進,淺笑低語,情深意篤。於是陳平想,冒頓肯定會被美女所迷惑。

隨後,陳平派遣使臣,乘霧下山,悄悄面見閼氏。漢使向閼氏獻上了許多金銀珠寶,以及一幅說是要先給單于的圖畫。

閼氏見到黃金和珠寶,對其愛不釋手,便收下了。她打開圖畫,看到畫上繪著一個絕色的美女,頓時心生妒意,便問起這幅美人圖的用途。

漢使恭敬地回答:「漢帝被單于包圍,非常願意罷兵言和,所以把金銀珠寶送給您,再請您代他向單于求情,可又怕單于不答應,就準備把我們國家的第一美人獻給單于。可是現在美人不在軍中,所以只能先把她的畫像呈上。」

閼氏帶著怒氣說:「你趕快把這拿回去吧!」

漢使裝作猶豫地說:「漢帝也覺得如果將美人獻給單于,也許會奪了單于對您的寵愛。可是我們也沒有辦法。如果您能幫我們解圍,我們肯定不會把美人獻給單于,而且還會給您多送點兒金銀珠寶。」

閼氏說:「這件事我會辦好的,請你轉告漢帝放心。」

漢使帶著美女圖回去了。

為了繼續得到單于的寵愛,閼氏回到後營,對單于說:「軍中得到消息,漢朝有幾十萬大軍前來救援,恐怕明天就會趕到。」

單于問:「真有這樣的事情?」

閼氏非常肯定的回答說:「漢、匈兩主不應該互相逼迫得太厲害,現在漢朝皇帝被困在山上,漢人肯定會拚命相救的。即使您打敗了漢人,奪取了他們的城地,也會因水土不服,沒有辦法長住。如果我們滅不了漢帝,等救兵一到,在內外夾攻的形勢下,我們還怎麼去共享安樂呢?」

閼氏說完淚如雨下,單于看到後也不知道究竟該怎麼辦,於是問:「那你說我們該怎麼辦呢?」

閼氏說:「漢帝已經被圍了七天,軍中仍然非常平靜,一定是有神靈在相助,即使有危險,最終也會平安無事的。您又何必違背天命,將他們趕盡殺絕呢?您不妨放他一條生路,這樣或許我們可以避免一場災難降臨。」

單于雖然將信將疑,但是為了讓閼氏高興,便在第二天,傳令把圍兵撤走了。

陳平用這一妙計,使匈奴退兵,劉邦逃出重圍,一場大難便消於無形之中了。

5. 因和親而封侯的人

劉邦回來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放了婁敬,他後悔當初沒有聽婁敬的話,才落得如此下場,並封他做了建信侯。

劉邦雖然回來了,但是漢匈敵對形勢依然沒變,雙方交戰互有勝負。

劉邦問婁敬:「你說我們該怎麼辦啊?」

婁敬說:「我們國內剛安定下來,不適合久戰。我現在有個辦法,不知道皇上肯不肯?」 劉邦說:「什麼辦法,你快說。」

婁敬說:「您把女兒嫁給單于吧。這樣一來,您就是單于的老丈人,單于也就不會同您打仗了。」

劉邦認為婁敬的這個方法很好,便欣然同意了。

可是,呂后不幹了,自己就一子一女,若是將女兒嫁到那麼遠,以後還不知道能不能再見到,於是在劉邦面前哭鬧一番。劉邦只好算了,把宗室的女兒加上豐厚的嫁妝嫁給了冒頓單于。

冒頓單于經過長期征戰,也希望休整一番,於是答應了漢朝的和親。此後,漢朝和匈奴再也沒有發生過大的戰爭。

對於漢朝來說,天下紛爭數年,民生疲敝,與匈奴休戰聯姻,可以休養生息。對於匈奴來說,他們南侵楚漢之爭後統一的漢朝,其實也相當困難,他們真正缺少的是賴之以生活生產的糧食和工具,聯姻可以使他們不需征戰就獲得這些,何樂而不為呢?

白登之戰古戰場
推薦閱讀:

阿里供應商欺詐追蹤:商人講述3年4次被騙經歷
將重點治理「導遊變導購」(《這家旅行社 導遊變導購》追蹤)
上古史(下):追蹤「種系大變換」
【追蹤】善心匯後續:各地抓獲傳銷頭目嫌疑犯數百名,部分會員醒悟現身懺悔!
中國古代戰場秘境追蹤:郾城古戰場 (十一)

TAG:中國 | 古代 | 戰場 | 追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