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良渚傳奇 真真假假良渚玉

  「君子之德,溫潤如玉」,以玉器為特色的良渚文化見證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史。2011年3月8日,《良渚玉器》特種郵票由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公開發行,取自良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兩種玉器玉琮、玉璧成為了「國家名片」。良渚玉器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收藏愛好者追逐,在古玩市場上也常常可見,但大多都是贗品,這讓不少新入道收藏者常常「吃藥」。為了讓讀者深入了解良渚玉的鑒賞與收藏,本報特邀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員吳榮清先生為您全面解讀良渚玉器的真假鑒別。

  □ 吳榮清

  背景篇

  中華玉文化

  的傑出代表

  中華玉文化源遠流長,《說文解字》釋玉為「石之美者,有五德」,《禮記》稱「君子比德如玉」。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作為物質與技術結晶的良渚文化玉器,不僅滲透著宗教、政治、軍事、禮制等方面的重要內容,更是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的關鍵所在,且其數量之眾多、器形之豐富、工藝之先進、紋飾之精美、功能之複雜、影響之深遠,為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也為世界同期所絕無僅有。據保守估計,全世界已知的良渚文化玉器數目不下15000件,有琮、璧、鉞、璜等40餘種,其中的琮、璧、錐型器、三叉形器等半數以上的器類,都為良渚文化原創。良渚文化玉器在中華玉文化發展史上獨一無二、無與倫比的地位,甚至可以將其視為中華玉文化的傑出代表與象徵。

  資料篇

  南方玉雕的

  最高水平

  良渚文化玉器距今約5000—4300年。發現玉器的重要地點有江蘇錢山漾、吳縣草鞋山、張陵山、上海青浦福泉山、江蘇武進寺墩、浙江余反山、瑤山等。良諸文化玉器數量很多,玉雕技藝之精湛,令人讚嘆不已。良渚文化玉器解放前即已流傳於世,曾被誤為戰國時代玉器。良渚玉器以琮、璧、鉞最多,造型宏大雄渾,風格嚴謹深刻,紋飾以神秘莫測的神人獸面引人入勝,陰線雕刻和浮雕完美組合,成為當時南方玉雕的最高水平代表。與北方紅山文化玉器相映生輝,共同寫下新石器時代玉雕的燦爛篇章。

  良渚文化玉器的玉材質地和製作工藝精粗差別懸殊。一般玉器所用玉材為太湖地區所產各種粗玉,以透閃石、陽起石為主,少量蛇紋石,玉石顏色以綠為主,或泛青或透黃,玉質透明度和硬度都不高(4厘米左右),手感較輕,有些玉料疏鬆吸水。上好的良渚古玉重器,則選用質地細密晶潤的玉材,觸感平滑細膩,器物表面呈現寶石光澤,近乎銅鏡的亮度,俗稱「包漿殼」,色澤多以黃綠為基調。

  發現篇

  一次驚人的發現

  收藏和使用良渚玉器,最早是在2000多年前蘇州吳縣吳國窖藏中發現的琮、璧,宋人呂大臨所編《考古圖》中有良渚琮式瓷瓶,清宮中收藏著一批乾隆皇帝親自鑒賞並留有御體詩的仿良渚玉琮,不過,由於當時認識局限,琮上題詩竟刻倒了。

  良渚玉器是史前玉文化的高峰,了觧、研究這批玉器對中國古代文明發展史至關重要。良渚文化發現於1936年,浙江省杭州市西北郊良渚鎮,分布範圍主要是太湖流域地區的江蘇、浙江和上海。

  良渚玉器則發現於1973年7月1日。南京博物院的考古工作者和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師生在蘇州吳縣草鞋山M198中,發現琮、璧、鉞、串飾同良渚文化陶鼎、陶壺、陶盆和陶罐共存。這一發現使原本定於周、漢玉器的錯誤斷代得以糾正。至今,經過科學發掘出土良渚文化玉器的重要遺址有30多處,大型墓葬50餘座,出土玉器已達萬件,精品約在500件。良渚玉器發掘數量多,年代久遠,工藝精湛,以其獨特的藝術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掀起了收藏與研究良渚玉器的熱潮。

  不得不提的是,1982年,江蘇省地質礦產局工程師鍾華邦在溧陽南部小梅嶺首次發現了透閃石軟玉礦床。小梅嶺系橫貫宜溧地區的茅山支脈,玉料硬度5.5至6度,比重2.98,質地細膩堅韌,色澤呈白色、青綠色,有較好的透明度,呈蠟狀光澤,同良渚文化玉器所用玉料性狀相似。這樣,良渚文化玉料的來源,可以確定為就地取材。

  特徵篇

  技藝精湛的

  良渚玉器

  良渚文化玉器至少在清乾隆時就已陸續出土,因非正規的考古發掘,直至20世紀40年代,曾被誤認為是戰國文物。許多流失國外的良渚玉器在英、美等國博物館收藏時也在斷代上多有誤差。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長江下游考古的深入逐漸弄清了良渚文化的面貌。良渚玉器一時成為了世界古玉收藏家的搜集目標。鑒別良渚古玉最可靠的方法是利用科學手段進行測定。一般的目測,可以從良渚玉器質地入手:真正的優質良渚古玉,質地細密堅韌,玉器表面多泛出寶石光輝,晶瑩光澤。觸之手感光滑,與人工上蠟和機器打磨的光澤不同。玉色以黃綠為基調,少量為淡赭紅色。出土的玉璧、環等器面常有白色、赭色或墨綠色的盤狀條斑,顏色駁雜,質地並不純凈。在工藝上有粗放和細緻兩種。製作精緻的玉璧,表面光潔,輪廓線挺拔,轉折圓潤,並且很少見到碾鑽的痕迹;粗放型玉璧則厚薄不勻,邊緣磨損,有明顯的切割、旋鑽擦痕。鑒定良渚玉器最主要的是要考察琢制工藝。良渚文化玉器運用細密陰刻線的技法十分嫻熟,在放大鏡下觀看,那些細如髮絲的線紋,顯出短線切割連綴的痕迹,跳刀貫通,極為清密嚴整。此外,拋光工藝講究,也是良渚古玉的特點。良渚古玉器表面平整光潔,但仍能感受到手工打磨,長久搓磨的痕迹。良渚文化玉器種類較多,典型玉器有玉琮、玉璧、玉鉞、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項飾等。良渚玉器以體大為特徵,顯得深沉嚴謹,對稱均衡得到了充分的應用,尤以淺浮雕的裝飾手法見長,特別是線刻技藝幾乎達到瞭望塵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形式多樣,數量眾多,又有使人高深莫測的玉琮和獸面羽人紋的刻畫。

  歸納起來看,良渚文化玉器的顯著特徵有以下幾方面:其一,玉料多來源本地,部分為軟玉;其二,大型玉器多為與宗教、祭祀和象徵財富有關。裝飾玉器多為小件,缺少生產玉工具;其三,禮器玉器工藝考究,雕琢精細,打磨圓滑,出土玉器常出現「包漿殼」,也稱「玻璃光」;其四,玉器紋飾多為剔地淺浮雕和陰線刻,刻線呈細弧線和楔形,顯然是用堅硬的器具刻劃而成;其五,獸面紋、神人獸面紋飾尤其特殊,紋飾由簡到繁、由粗到精,很注重對稱美;其六,玉璧多為素麵,雕琢粗糙。

  分類篇

  品種繁多

  精美絕倫

  良渚文化主要玉器有玉琮、璧、瑛、符、鐲、佩、珠、管、環等禮器及梯形器、半圓形器、三叉形冠飾等,還有蟬、鳥等動物。良渚文化最大的特點是:除琮、璧鐲等少數玉器為單件外,多數玉器為複合件,其中有組裝件、穿綴件和鑲嵌件。

  玉琮、玉環、玉鐲等玉器造型嚴謹而規範。良渚文化玉器之中,最為精美的當屬玉琮、玉鉞以及冠型飾。其雕琢紋飾精細,尤其是良渚文化的象徵——神人獸合體的神徽,用細密的陰刻線紋琢出。將極為複雜的圖像濃縮到僅有指甲蓋大小的浮雕面上,藉助放大鏡仔細觀察也要很吃力才能看清。由此可以想像當時雕琢技術之精湛。

  玉琮是良渚文化中最具特徵的玉器,是形體最大的器件,也是出土較多的玉器品種。良渚玉琮有許多大小不一的規格和形狀。研究發現其不僅有祭地禮器功能,同時又具有殮葬用途。玉琮與崇拜信仰有關,是社會需要和精神信仰的產物。玉琮的形制外方內圓,立面分為若干節。玉琮大小差別很大,有的玉琮只有一節,最多的有十九節。有的玉琮表面有精美的浮雕和陰刻紋飾,有的卻為素麵。良渚文化中發現一件非常特殊的玉琮,可稱為良渚玉琮王,屬於寬短琮,即璧琮。該玉琮的玉質甚好,雕琢精細圓潤,可謂玉琮精品。玉琮上神人獸面紋表現出原始圖騰崇拜思想,同時玉琮也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只有貴族和有地位的人才能擁有玉琮。早期玉宇多陰線刻,晚期玉琮多有浮雕紋飾。從出土情況來看,單節玉琮受沁嚴重,變成粉白色居多,多凶玉琮玉質保存好,色沁一般較少。玉琮每一節方柱四角邊沿為中心線,雕刻對稱的變形獸面紋。玉琮中心射徑的挖料技藝高超,玉琮孔徑大多僅有1—2厘米,孔徑口沿稜角規整,孔壁光潔,說明上下對接的誤差很小。良渚文化玉器中有鏤空雕刻的玉雕,玉冠飾,還採用了鑲嵌松石等裝飾手法。

  玉璧也是良渚文化中的一種重要玉器,璧的型制呈扁平圓形,中間有孔。玉璧可能源於圓形石斧等原始工具,玉璧存在時間很長,從石器時代直到清朝,都有玉璧出現。古文記載「以蒼璧禮天」,表明其具有禮器用途。良渚玉器中玉璧數量最大,遠遠超過玉迂的數量。良渚玉器非常有特徵,一是玉璧形體大而厚實,最大的玉璧直徑達40厘米;其二玉質純凈,多有斑斕色彩;再者玉璧多為素麵無紋。一般說來良渚玉璧加工粗拙,體現在外邊不圓,邊部厚薄不均,璧體表面不光,璧孔對鑽錯位。但是少數雕琢精緻的玉璧璧面光潔,邊沿和孔徑規整,很少留下旋鑽痕迹。從出土玉璧的數量來看,玉璧在當時深受歡迎。玉璧是禮器,同時也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徵。

  良渚文化遺址中出土玉鉞也有特色,玉鉞源於穿孔石斧,呈扁寬近方形,一端有兩面對磨的弧形刃,近肩外中間有穿孔。鉞是軍事首領的象徵物,是標誌身份的重要禮器。一般玉鉞光潔無紋,但良渚反山出土的玉鉞在刃部上角兩邊均有以淺浮雕和陰線刻的神人獸面紋,下角均有鳥紋,這些紋飾酷似玉琮上的紋飾。

  良渚玉器複合件較多,主要有柱形器、冠狀器、三叉形器、半圓形額飾、錐形器、冠狀器、三叉形器、半圓形額飾、錐形器、鐲、箍等。

  贗品篇

  良渚假玉來襲

  山寨版防不勝防

  隨著我國良渚文化考古的發現和研究,仿製良渚玉器不斷湧現。上世紀80年代以後,許多良渚大墓和玉器被考古發掘,推動了國內外良渚玉的收藏熱潮,市場上一旦出現古玉,就會被眾多淘寶者收入囊中。在貨源少而買主多的情況下,以杭州為中心的仿古玉器圈逐步發展起來,第一次仿製良渚玉器的高潮也隨之而來。

  良渚玉器作坊主要在江浙皖地區。在浙江餘杭瓶窯鎮一帶,玉器作坊已達上百家,仿製水平逐步提高,「湖州造」也聞名全國。另據媒體報道,1987年廣州海關曾查收到3塊沁色斑駁的玉璧,被當地文物專家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後經公安機關偵辦,確認其實為安徽蚌埠作坊造仿古玉。據統計,目前蚌埠市有2000餘家玉器作坊,從業人員多達數萬人,市場上50%的仿古玉都出自這裡。而在這一過程中,如果以仿品冒充真品並藉此牟取暴利,那麼就存在造假與欺騙的問題了。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良渚玉的「東南風」也吹到了台灣,掀起了一股收藏熱潮。而在世紀之交時,小小的良渚玉器還引發了一場風波,令大陸和台灣考古界、文博界震驚。台北故宮博物院高價購藏兩件體積小巧的鳥立高柱形良渚玉飾件,被民間人士提出真偽質疑。最後通過台灣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檢測玉質,並經大陸權威考古學家的鑒定,確定其為既真且好的重要古玉。

  今天的許多玉器收藏家們都會把良渚玉作為重點收藏目標,但山寨版的贗品使藏家防不勝防。

  一位老古董商告訴筆者,他店中所有的貨皆可拋,惟有良渚玉琮、玉璧是—生所得、—生寄託,結果經鑒定實為高仿品;還有一位年輕收藏家,他非常得意豎起大拇指說:「玩的就是高古玉。」他頸上掛著的、手中握著的、腰上佩著的和家中藏著的玉器,被「專家」評為「良渚精品、禮儀重器」,然而事實上卻是「辛辛苦苦,贗品為主」;某雜誌曾介紹一位藏家收藏了上千件良渚重器,但實為地攤上常見的仿品。

  筆者考察南京的古玩市場,可說是贗品滿天飛。賣主抓住藏家的「撿漏」心理,屢屢得逞。現在是良渚玉器贗品盛行之時,收藏市場上極少能夠看到真東西。所以,如果再抱著撿漏心理,藏家就會落入陷阱之中。在此,筆者認為非常有必要給藏家們提個醒。為此,能夠掌握簡便、快速的鑒別方法,發現造假者遺留的浮躁痕迹,探尋良渚玉器的鑒定秘要,對於收藏者就顯得尤為重要。

  鑒定篇

  五招識破良渚玉贗品

  良渚玉器是一個時代的產物,作為禮儀神器,器型與紋飾都是古人祭祀、崇拜之物,在沒有金屬工具的情況下,古人能夠使用原始工具精雕細琢。而今人為求快、追求最大利潤,使用低檔的原料、現代製作技術和藝術手段來仿製良渚玉器,只能近似,並留下大量浮躁痕迹,為鑒定提供依據。

  良渚玉器鑒定是一門經驗性很強的學科,收藏已到真正比眼力、靠知識的時代。如果購價高的玉器,請專家鑒定是便捷實惠的途經。中國不缺鑒定家,就缺講真話的人。不過,努力打造內功,提高自身的辨偽識真水平才是根本。

  招數一:從材料觀察真品。良渚玉料是就近取材,以透閃石、陽起石軟玉為主,多見雞骨白、赭褐色和湖綠色玉,有的含金屬閃點的不規則的雲母狀結構,硬度為5.5-6.5度。仿品多用硬度偏低的岫岩玉、南陽玉和地方雜玉,多用酸性、鹼性和火燒快速腐蝕作舊處理。1982年發現江蘇溧陽小梅嶺玉料也被用於仿製。

  招數二:從工藝觀察真品玉料的切割。採用線切割法、鋸切割法,也發現用砣切割痕迹。璧的器表多留有凹凸不平或弧形切割的痕迹。紋飾用燧石、石英、瑪瑙等加解玉砂與水琢磨而成,陰刻線條挺拔有力;鑽孔採用實心鑽、管鑽方法,中孔多由兩面對鑽而留有台痕,孔璧留有旋紋;在放大鏡下可觀察到玉器表面的拋光面有粗細不均較順暢的細凹線。仿品由現代機械快工製作,線條走線均衡,深淺一樣,多不自然、滯澀。鑽孔由機械快速鑽成,兩面對鑽的口徑是一樣的,孔壁則較直,留有較細的螺旋紋;在放大鏡下可觀察到拋光面有細密均等較為平行的細凹線。

  招數三:從器型觀察。真品均為手工單件製作,同類器型無一相同,如琮即使同一塊料裁下,製作也不相同。琮、璧多留有玉料或製作上的殘缺美。仿品器形工整而顯呆板,正所謂有形無神;璧、鉞、帶鉤越制越大、琮越制越高,竟有—人高的琮。市場上三節以上神人、獸面組合的柱狀高式琮、三角、六角形的琮、刻有神徽璧、鉞、鐲、帶鉤、三叉形器、半圓形器和琮形管均為仿品,併產量大。

  招數四:從紋飾觀察。真品多以陰線刻與剔地淺浮雕相結合,有的琢紋在不到1毫米的寬度內,竟在刻有四五條細若遊絲線條,陰線條反覆蹭劃,轉彎處多由多條小短線逐段接續而成,線條自然流暢。仿品的紋飾多依圖錄或線圖琢刻,減地、細部花紋均不到位,多雕紋飾外輪廓。模仿的神徽無神韻,浮雕感不足,線條生硬且交待不清楚,不管何種器型都敢往上刻,連獸骨也刻上。

  招數五:從沁色觀察。真品歷經千年,雞骨白是天然呈色,不浮躁並深入肌骨。器表與紋飾受沁一致,沁色多彩、斑斕,自然形成一層油脂狀包漿,即常說柔潤的寶光;仿品多經化學方法快速作舊處理,多凹凸不平或有裂紋。快速拋光形成浮在器表光亮顯得浮躁、刺眼而不自然,握在手中時有一種粗澀感,無土腥味。浮在器表雞骨白或有大理石般紋多為贗品。


推薦閱讀:

李小龍的不老傳奇
20歲嫁入豪門連生三子,47歲離婚,50歲再嫁豪門成為了傳奇!
打通任督二脈:帶有傳奇色彩的神功說
愛漂亮、善解人意 從楊瀾眼中看王光美的一生傳奇
楚漢傳奇:大漢盛世之呂氏家族

TAG:真假 | 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