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抓住教育的最佳時機

抓住教育的最佳時機

不少的家長朋友這樣的認識誤區:「孩子太小,不要給孩子學習壓力,學這些枯燥的東西有違孩子的天性」「孩子上學了,作業多、學習壓力大,沒時間學。」這些與學習無關的古文讀了沒用」「讀了也不懂,還不如看些簡單的圖書、故事書」「小的時候不用學、長大再學也不遲」。

心理學告訴我們:成人的大腦約1500克,0---3歲的孩子大腦的發育已經完成了60%,3---6歲孩子的大腦發育又完成10%,6---8歲又完成10%,8歲後孩子的大腦發育逐步減慢,8--13歲孩子大腦發育最關鍵的敏感期就結束了,13歲之前是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心理學又告訴我們: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也是兒童學習的最佳期。這一時期是兒童機械記憶的黃金時期,背誦記憶是這一時期兒童最自然的學習方法。大腦發育一旦完成,形象記憶的效率就非常低下,學習同樣的內容就要多花6—7倍的時間。心理學還證明,六歲左右的兒童,其口頭語言與成人已很接近。他們迫切需要比口語更加嚴謹,更加簡潔,更富有邏輯性的書面語言的學習,從而進一步錘鍊口頭語言,並使思維的條理性、系統性、深化性得到加強。

對兒童進行閱讀教育的最佳教育時機是5—13歲,13歲以前是兒童的最佳培養教育時期,也是兒童語言文字學習的最佳時期,更是兒童文化素養、高尚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如果能在這一時期對兒童實施有效的教育,注重培養兒童良好的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奠定一生優雅人格的根基,就能開發兒童的智慧潛能,為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其成為德智雙修的有用人才。 0-13歲是兒童進行誦讀訓練的最佳時期,而且越早越好。在這一時期對兒童進行誦讀訓練,可以開發兒童的記憶潛能,從小培養兒童對祖國語言文字的高度感悟能力。因為經典教育所採用的教材在辭彙方面是大量的,在語言內容方面是高度濃縮的,包括大量對人生、世界、乃至神秘宇宙的智能思考和為人之道的論述,是古人真實深遠的生命體驗。隨著兒童閱讀程度的逐漸加深,理解能力也逐步提高,理解能力的提高又進一步促進了兒童閱讀能力的增加,兒童的閱讀能力越強,閱讀速度就越快,理解能力就越強,這樣就進入了一個良性循環,帶來兒童整體學習能力的飛速提升,進而為學好其他學科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們試想一下,如果五六歲的兒童就能開始閱讀文章,那麼他在小學六年除了能背誦十萬字以上的古今中外的經典文章,還可閱讀幾千萬字的課外讀物,超出學校新大綱和新課標的十幾倍甚至數十倍,古人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的文章多了,還怕不解字意,不會作文嗎?每一個嬰兒都蘊藏著與生俱來的身心潛能,研究證明,人腦可儲存50億本書的信息,相當於世界上藏書最多的美國國會圖書館(1000萬冊)的500倍,我們只要用心以恰當的方法去把它發掘和開發出來,那麼你的孩子就是天才!我遇到過不少家長朋友對讀經典不以為然,覺得艱澀難懂,不如讓孩子讀故事、看繪本、看漫畫更適合孩子,這顯然是一種自以為是的誤解,蘇東坡有《送章敦秀才失解西歸》詩,開頭兩句是: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百讀不厭」這個成語就出在這裡。「舊書」指的是經典,所以要「熟讀深思」。 朱自清先生曾在他的一篇文章《論百讀不厭》中寫到:「經典文字簡短,意思深長,要多讀,熟讀,仔細玩味,才能了解和體會。所謂『意自見』,『子自知』,著重自然而然,這是不能著急的。經典給人知識,教給人怎樣做人,其中有許多語言的、歷史的、修養的課題,讀上百遍,也未必能夠處處貫通,教人多讀是有道理的。這些作品讀起來津津有味,重讀,屢讀也不膩味,所以說『不厭』;『不厭』不但是『不討厭』,並且是『不厭倦』。「瀏覽或閱讀小說更只是為了消遣,他們要求的是趣味,是快感。這跟誦讀經典不一樣。」南懷瑾先生曾說過「所謂這些經典的古書,它本身的文字,便是『文學』的『藝術』,一定可以朗朗上口,便是很有韻律的歌唱。」在孩子的天性里,越熟的東西越喜歡重複,這種不斷反覆誦讀的結果就是將經典深深地刻入他的腦海里,融入到他的生命中,把握住孩子的教育關鍵期,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學習習慣、提升他的學習能力,奠定孩子大格局、大智慧的人生基礎。
推薦閱讀:

如何造就精英的教育----王財貴
如何改掉孩子拖沓的毛病
以閱讀對抗摺疊
夢想同行 全新起航 | 陽光學校談固校區重裝開業典禮盛大舉行
用1.1的365次方和0.9的365次方對比是否有實際意義?

TAG:教育 | 時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