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六祖故里曹溪溯源 南華禪寺謁惠能真身

南華禪寺

文:雪隱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我們耳熟能詳的詩句,出自禪宗六祖惠能的偈語,透著一種曠達和超脫。這首偈語,滋養了中國人的精神和靈魂,深入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

關於六祖惠能,那個1300年前的舂米掃地僧,他的故事和傳奇,他與神秀的對決,他的「風動幡動心不動」的禪宗公案,他的思想深深影響了後世,時至今日依然是我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更為神奇的是,他圓寂之後遺留一座真身在世間。1300多年過去了,任憑風吹浪打、刀兵火種,我自巋然不動,依然含笑而坐,向世人訴說著不可言狀的秘密,啟迪著世人參透人間的苦樂得失、美醜善惡,明心見性,智慧開悟。

因為要做一個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項目——《六祖惠能》的影視劇宣傳,我在浴佛節過後不久,陽曆的五月中旬,來到了六祖惠能的弘法道場——被譽為禪宗祖庭的南華禪寺。

傳正法師 (攝影:雪隱)

一、南華禪寺拜見住持傳正法師

5月12日,我們一行從北京出發至廣東韶關,與在那裡的朋友匯合,驅車前往南華禪寺。

南華禪寺是禪宗六祖惠能弘揚「南宗禪法」(簡稱「南禪」)的發源地,是中國佛教名寺之一,位於廣東韶關市曲江區馬壩鎮東南7公里的曹溪之畔,距離韶關市區南約24公里。

下午,我們抵達南華禪寺,入住承擔對外接待的「息心園」。寺里正做著一場盛大的水陸法會,異常繁忙,我們在侍者的安排下,各自休息。

第二天一早,傳正法師專程接見了我們一行。傳正法師雖年逾七旬,但身體健朗、精神矍鑠,看上去只有六十開外。他身形偉岸、壯實,方圓臉上戴著一副金邊眼鏡,面目和善中透著威嚴,有一股不怒自威的氣勢。讓人不禁想起曹溪講壇門楣上的對聯,「曹溪一滴潤法界,六祖四句定乾坤。」透著一股隱隱的霸氣,連接著六祖寺過去的輝煌和當下弘法的雄心。

傳正法師俗姓林,名培庵,號岩基,廣東惠來獅石人,出生於一個世代奉佛的家庭,少時出家。1970年,傳正法師隻身來南華寺參拜,謁六祖大師真身。一路風餐露宿至南華之時,目睹寺廟牆垣傾頹,六祖昔日弘法之地,破敗如斯,令人有扼腕捶胸之痛。傳正大和尚在大雄寶殿上得拜三尊佛像及五百羅漢,起身四顧,淚涕交下。於時即發大誓願,他日定當重振曹溪祖庭,光大六祖慧業。自此以後,傳正大和尚即與南華禪寺結下了不解的法緣。

「傳續祖業,正護道場」,這是中國佛教協會對傳正法師住持南華禪寺的祝賀和期許,可謂恰如其分。

1999年,傳正法師正式出任南華禪寺的方丈,站在世紀之交,他意識到肩上的責任和使命,提出了構建一個「大南華」的思想,中興南華禪寺,希冀恢復甚至超越盛唐時的輝煌。

南華禪寺 (資料圖)

二、探幽南華禪寺之前世今生

走進南華禪寺,我們放空心靈,只顧徜徉在滿眼的綠色之中了。聽著晨鐘暮鼓、裊裊梵音,吃著清凈的素齋,數著放生池裡自由自在的游魚,看著匆匆掠過的穿著袈裟的僧人,彷彿置身另一個喜樂祥和的世界。

南華禪寺不愧是中國佛教名寺之一,雖然偏居在嶺南一隅,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作為禪宗六祖惠能宏揚「南宗禪法」的道場和「南禪」發源地,每年都有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信眾,還有不少前來朝拜祖庭的日本和韓國的僧團。

在參天古樹的掩映下,南華禪寺以中軸線布局,前後七進,殿宇輝煌,綠樹婆娑。曹溪山門,是第一道山門。從曹溪山門進來,穿過小巧別緻的「五香亭」和放生池,可望見第二道門門楣上「寶林道場」四個大字匾額,是為「寶林門」。門兩旁門楣上有「東粵第一寶剎,南宗不二法門」的對聯,朱地金字,相當霸氣。

繼續向北走,就是壯觀的天王殿,殿內供奉彌勒佛,兩側為四大天王塑像。天王殿背後為一處布置精巧的小花園。園內東西兩邊有鐘樓、鼓樓,取其「晨鐘暮鼓」之意。天王殿後是雄偉的大雄寶殿,又名三寶殿。大雄寶殿後有藏經閣、靈照塔、祖殿。每走一步都有一個故事,都是一段傳奇。藏經閣中佛經多為歷代皇帝所賜,十分珍貴,並有不少珍貴的歷史文物。 靈照塔始建於唐先天年間,是保留在原址最古老、最高之建築。

行走在南華禪寺,撫今追昔,一幕一幕,往事越千年。在這座千年古剎,每一磚每一瓦,都在述說著一段經典;每一花每一葉,都在講述一段傳奇。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1500年前的印度高僧智葯大師,1300年前的六祖惠能,明代的憨山大師,及至近代的虛雲和尚,當代的惟因法師,以及現任住持傳正法師,承前啟後,在同一片土地上,續寫著傳奇,締造經典。同飲曹溪水,弘法利眾生。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曾多次撥款維修寺內建築。文革中,寺院被闢為「五七幹校」,寺院部分遭受破壞,但由於得到相關人士的保護,建築及寺藏法寶基本保存完好,幸未得損毀,六祖真身亦保存完好。

1999年,惟因法師的高徒——傳正法師接任方丈,也即是現任方丈。自此,南華禪寺在傳正法師的主持下,修復了破舊的大雄寶殿、鐘樓、鼓樓、天王殿、藏經閣、六祖殿等一批古建築,興建了禪海岸、無憂寮等後勤保障設施,整個南華禪寺面目為之一新。同時,為培養僧才,傳正法師在其恩師惟因大師的啟發下,創辦了曹溪佛學院。1983年其師惟因老和尚曾辦培訓班,93年暫停。傳正大和尚繼任方丈之後,在此基礎上創辦了曹溪佛學院,包括預科、本科、研究生班,未來還將建有分院。同時,他還大手筆地新建了六祖講壇(又名曹溪講壇)和六祖講壇文化廣場,伴隨著一系列新修建築的落成,舉辦了一系列重大的紀念大型活動。

2002年,南華禪寺舉行了建寺1500周年的盛大慶典。來自海內外諸山長老、各級領導、各界嘉賓和信眾,共計10萬人參加了這一千年盛會。來自世界各國的佛教界人士紛紛來南華寺尋根問祖,加強了中國佛教界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南華禪寺以它光耀禪宗祖庭的榮光屹立在世界面前。

2013年9月,在新落成的曹溪講壇舉辦了「紀念六祖惠能圓寂1300周年大會」,來自海內外高僧大德、專家學者、各級領導以及嘉賓和信眾,共有2000多人參加,影響深遠。此次大會上,傳正法師歷時6年編纂的《三十二篆體六祖壇經》正式發行!

2015年11月,「2015中國佛教講經交流會」在新落成的南華禪寺曹溪講壇隆重舉行。來自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有關領導、法師及海內外高僧大德共3000餘人出席了開幕式,座無虛席,盛況空前。「漢傳佛教講經交流會」雖已舉辦七屆,到南華寺後更名為「中國佛教講經交流會」,並首次邀請兩岸三地、三大語系佛教界代表同台示範講經,冥冥之中似有天意!六祖惠能也是從五祖弘忍處接下禪宗衣缽,並將其發揚光大,開創了「五家七宗」、「一花五葉」而遠播世界。時隔1300年,六祖傳人紛紛匯聚祖庭尋根問祖、講經論禪,「曹溪法會」千年盛況的儼然回歸!

六祖真身像 (資料圖)

三、南華禪寺謁六祖真身

有幸造訪南華禪寺的人,無一不想目睹一下聞名遐邇的六祖真身。六祖真身是南華寺的「鎮寺之寶」,供奉在紅牆綠瓦、古色古香的六祖殿內,是六祖寺的精魂所在。

六祖坐像通高80厘米,六祖惠能結跏趺坐,腿足盤結在袈裟內,雙後疊置腹前作入定狀。頭部端正,面向前方,雙目閉合,面形清瘦,嘴唇稍厚,顴骨較高。經過1300多年的歲月,依然可以看出這位飽經風霜的高僧自信超然、智慧超群的氣質,表情生動,栩栩如生,具有一代宗師的大家風範。

惠能大師彷彿在給信眾開示《六祖壇經》,《六祖壇經》是唯一一部由中國僧人撰寫的佛經,由惠能大師開示、弟子法海結集整理。

此時此刻,置身此境,彷彿聆聽到六祖把艱深的佛法及其自身的深入體悟用極淺白的語言,告訴我們佛法的原則、佛法的精神,「明心見性」,「人有南北,佛性無南北」。

在這裡,我雙手合十,雙目微閉,與六祖進行了一場越千年的心靈對話。一幕幕鏡頭閃過,我彷彿看到了南華禪寺的過去、今天和未來。

在南華禪寺進行心靈對話 (攝影:雪隱)

鏡頭一:

時間:距今約1500年前,南朝梁武帝天監元年(公元502年)。

人物:印度高僧智葯三藏率徒航海東渡,前往中國五台山禮拜文殊菩薩,路過曹溪口。

地點:曹溪。

場景:智葯三藏在曹溪口,望著清冽的泉水,掬水飲之,覺此水甘美異常,於是朔源至曹溪。四顧山川奇秀,流水潺潺,嘆曰:「宛如西天寶林山也。」於是對隨行弟子們說,「可於此山建一梵剎,一百七十年後,當有無上法寶於此演化,得道者如林,宜號寶林」。

韶州牧侯敬中將此事奏於朝廷,上可其請,並敕匾額「寶林寺」。

隋朝末年,由於戰亂,寺遭兵火,隨之荒廢。

鏡頭二:

時間:唐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

地點: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東)

人物:小惠能呱呱墜地,得兩和尚賜名——「上惠下能」,「惠者以法惠濟眾生,能者能作佛事。」

惠能,俗姓盧,祖籍河北范陽,其父貶官至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東)。三歲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由於其長相隨母,高顴骨、厚嘴唇、深眼窩,個子瘦小,是典型嶺南人面相。

場景:

惠能三歲喪父,與母相依為命。惠能長大至23歲,靠賣柴為生。一天,惠能在集市中賣柴,聽到有人誦讀《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頗有觸動,便問此經何處得來,客人告之從黃梅五祖寺弘忍禪師處來,遂萌發求學願望。

在朋友幫助下,惠能安頓好母親後,便前往湖北黃梅五祖寺學佛。風餐露宿,古時交通不便,直至唐高宗龍朔二年(公元662年)才到達黃梅。

鏡頭三:

時間:唐高宗龍朔二年(公元662年)

地點:黃梅五祖寺

人物:惠能與弘忍

場景:惠能第一次面見五祖弘忍的時候,弘忍戲稱之為「獦獠」,並考他「獦獠怎麼成佛」。 惠能答:「人雖然有南北之分,佛性卻沒有南北之別。我這個獦獠,形象上雖然與和尚不同,但佛性又有什麼差別?」

弘忍欣賞其才,但不露聲色,讓其去廚房舂米。

鏡頭四:

時間:來五祖寺8個月之後(公元662年-663年)

地點:黃梅五祖寺

人物:惠能、神秀、弘忍

場景:

五祖弘忍年邁,欲在眾弟子中尋找衣缽傳承人。當時,呼聲最高的是首座大弟子神秀。為了驗證弟子是否明心見性,弘忍決定通過做偈語進行考試。

神秀: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惠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二者打擂,高下立見,弘忍連夜將心法衣缽傳承給惠能。惠能爆了一個「大冷門」,橫空殺出一匹黑馬,眾人不服。

最後,為躲避追殺爭搶衣缽,惠能連夜出逃,終於到達嶺南,一直隱居獵人隊伍中15年。

後來,隨著時間流逝,事件平息。唐高宗儀鳳二年(公元677年),六祖得里人陳亞仙施地,得以重建廟宇,從此開始駐錫曹溪,開創南宗頓悟法門,說法36載,嗣法弟子43人,南宗禪法大播於天下。其弟子衍生出臨濟、溈仰、曹洞、雲門、法眼,形成禪宗5派法脈,臨濟下又分為楊歧、黃龍兩派,合稱「五家七宗」、「一花五葉」遠播世界各地……

眼前,一個個鏡頭快速閃過,最後定格到「敕賜南華禪寺」匾額。據考證,北宋宋太祖開寶元年(公元968年),太祖皇帝令修復全寺,為感念其作為南禪祖庭而賜名「南華禪寺」,寺名一直沿用至今。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雙目睜開,鏡頭消失,將我拉回到眼前,我依然在六祖殿中。眼前六祖惠能的真身居於大殿正中,左右兩側還有另外兩位高僧的真身,如同兩大護法,左右護持。其一是明代大力推動「中興」的著名高僧憨山大師的真身,還有另一位丹田法師的真身,一座南華寺內竟然共有三座肉身菩薩,真是世所罕見、天下奇觀,彷彿在向世人啟示著什麼,引人深思。其實,」法本無頓漸,迷覺只是剎那間。頓悟是結果,漸悟是過程;頓悟是我們追求的彼岸,漸悟一直在路上,向著我們美好的彼岸修鍊,總有一天會開悟,此所謂「法本無頓漸,迷悟有遲疾」。只要我們一心向善,此岸即彼岸,彼岸即此岸。在六祖殿里,我似乎也開悟了……

六祖創禪宗頓悟法門和中國佛教禪宗經典《六祖壇經》,深受歷朝統治者的尊頌。唐朝萬歲通年元年(公元696年),女皇武則天御賜的聖旨一道和供養的水晶缽盂、千佛袈裟到曹溪禮師。無論是六祖在世時還是圓寂後,後世歷朝歷代都有加封、尊崇,雖然六祖「無住生心」,但是卻「贏得身前身後名」。這些皇家御賜的寶物,顯示著六祖寺曾經的輝煌和榮寵,昭示著六祖惠能在中國佛教史和哲學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其思想博大精深,奧妙無窮,不僅吸引皇室貴胄,也吸引著一代代的文人騷客,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

「水香知是曹溪口,眼凈同盾古佛衣,不向南華結香火,此身何處是真依?」吟詠著大文豪蘇軾所作的《卓錫泉銘》,我們拜別六祖,繼續往北,經過伏虎亭和飛錫橋,以及「天下寶林牌坊」,來到了寶林山下的卓錫泉。卓錫泉,俗稱九龍泉,傳說當年六祖惠能常在此浣洗架裟。九龍壁下,泉水清沏,汩汩流出。我們虔敬地掬水洗塵,拍拍臉部和額頭,希望自己「開智慧」。洗罷,繼而再喝上一口,感覺香甜可口、沁人心脾,不禁心生感慨,這甘冽的卓錫泉水,這源遠流長的曹溪河水,生生不息,至今仍在澤被後世。是呀,六祖的真身還在,《六祖壇經》早已成為我們民族的精神資糧,融入我們的血脈,啟迪我們的智慧,今後還將深遠地影響我們的後世子孫,繼續滋養這片土地上的人們。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腦海中浮現出詩仙李白的詩句,喝了「智慧泉」的水,我也不禁「續貂」兩句,「猶是當年卓錫泉,六祖浣裟問來人。何當共飲曹溪水,共話茶禪入寶林。」

飲罷曹溪水,拜別傳正法師,經過短暫的幾天逗留,我們一行打道回京。想當年,禪宗初祖達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四祖道信改變了達摩的一僧一缽,隨緣而往的遊走乞食式的修行方式,開創了定居傳法、農禪並重的禪風;道信的弟子五祖弘忍到黃梅東山新開法場,將禪宗推到一個新的階段;五祖弘忍將衣缽傳給舂米的小和尚惠能,而六祖惠能則將禪宗發展成為影響整個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生活的偉大的思想流派,並使自己成為與孔子、老子齊名的「東方三聖」。

在賓士的火車上,大家餘興未了,彷彿仍在曹溪徜徉。同行者集詩一首,作為我們此行的註腳。有詩為證:

南華禪寺越千年,六祖惠能薪火傳。

滄海桑田雲幾度,虛雲長老接先鞭。

春風法雨潤萬物,傳正法師再向前。

開壇講經曹溪水,擴編重整慰先賢。

寶林奇脈鍾靈秀,一花五葉千層瓣。

六祖真身屹千載,拈花不語看世間。

錫泉濯盡貪嗔痴,禪門不向東風怨。

向天再借五百年,乘願再來拜祖殿。

推薦閱讀:

農產品溯源這把鑰匙,開不了食品安全這把鎖!
梁啟超《中國積弱溯源論》節錄
為什麼十進位成為人類活動最「流行」的進位值制?
《平安夜》溯源
追根溯源 解密腕上復古小三針的前世今生

TAG:溯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