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鳳凰苗疆邊牆導遊詞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各位來到鳳凰苗疆邊牆旅遊觀光,很榮幸能為大家講解,希望我的服務能給大家留下美好的印象。
我們首先看到右邊這塊石碑上「中國南方長城」六個字,這是由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中國古建築專家組組長羅哲文教授所題的。南方長城是羅哲文教授在2000年4月21日發現的。當時鳳凰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專家們去黃絲橋考察時路經此地,發現在史書上記載為「苗疆邊牆」的遺存,羅教授一行登上這裡進行實地考察,前前後後經過30多天的考察,結果鑒定這就是他苦苦尋找了50多年的中國南方長城。羅教授當時非常激動,還題了一首詩:
總說長城在北方,豈知南國有巨防;
鳳凰城外營盤嶺,碉卡巍巍壯西湘。
羅教授曾給長城下過定義,就是長城與邊牆有三個明顯的區別:第一,長度在數百里以上;第二,不封閉;第三,是由許多城堡、關門、敵樓、碉卡等組成的嚴密的軍事防禦體系。從這三點看,苗疆邊牆實屬長城。
苗疆邊牆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耗銀43000兩,修始人蔡復一(福建同安人,由進士歷兵部郎,中居郎),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全長有192千米,呈南北走向,南起鳳凰同貴州交界的亭子關,北至吉首的喜鵲營,也是中國歷史上工程浩大的古建築之一。
我們現在到的是東門城外,東門這兩個字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時任院長張中培所題。各位可以看到右邊的這塊石碑,就是關於南方長城的簡介,大家可以大概地了解一下南長城,現在我為大家介紹一下南長城出現的歷史背景。
湘西的苗族原有生苗和熟苗之分。明清王朝為了鞏固其專制統治,對苗民不是實施親緣政策減少苛捐雜稅,而是採取高壓政策來進行鎮壓、凌辱、敲詐,這就激化了統治者與苗民之間的矛盾,苗民起義連連不斷。這樣一來,對當時的統治者就構成一個很大的威脅,於是統治者就效仿修北長城抵禦北疆少數民族侵入的做法,也築一道邊牆(長城)防禦苗叛。
長城以內的少數民族被同化,稱為「熟苗區」,而長城以外的卻為統治者的眼中釘,稱為「生苗區」,苗疆邊牆成了一道嚴密的軍事封鎖線,也成了「生苗區」與「熟苗區」的一道黑色屏障,它的存在嚴重地阻礙了「生苗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穿過東門我們現在到的這地方叫全勝營,也叫全石營,顧名思義,以前全是青石塊築的,全勝營是南方長城比較大的營盤,各位可以看到右上方這一段,是後來根據它以前的走向和牆基保護維修起來的,長度約有1.78千米,各位再看左前方這一段就是以前遺留的古遺址,下面的這部分是個駐兵的營房,上面是個古烽火台,當時築苗疆邊牆就是用當地的一種青石塊和一些泥土砌成的,大部分已被清朝苗民起義摧毀了,所以現在只剩下這麼一小段,不過各位現在看到的這個古遺址,可以想到以前的風風雨雨,刀光劍影,百年滄桑啊!
南長城保留不完整的原因是民族團結的浪潮使苗民把城牆磚變成了房屋、田坎的基石、路基的原料;而且當時修長城時,強迫老百姓出工出力,所以他們都是應付了事,建築不認真,質量低劣。老百姓曾自編民歌:
好男莫去修邊牆,好田好土變荒涼。
親戚莫去修邊牆,空壘空填爭銀兩。
打仗一推就崩塌,奪田奪土建糧倉。
好,各位可以到烽火台裡面參觀一下。這個烽火台是遺留下來保存比較完整的。以前有樓層的,中間用木板隔開,經過幾百年的日晒雨淋,木板已經腐爛掉了,但各位還是可以看到一些殘留下來的木柱和石眼,這個烽火台分為三層:第一層是放簇垛,主要射殺近距離的人;第二層是觀察孔,也就是觀察敵情;第三層也是最高一層就是放狼煙,以前頂部是用土磚砌起來的,現在土磚大部分已經塌掉了,不過還是可以看到小部分遺留下來的,烽火台主要作用是信息傳遞。
各位出來以後可以看到對面山頂上也有像這樣的烽火台,南方長城像這樣的烽火台有1232座(鳳凰有848座,吉首188座,花垣縣127座,古丈、保靖69座),當時是五里一碉,十里一卡,十五里一營,一般碉駐兵800人,營駐兵8000人。
今天各位參觀的南長城只有1.78千米,如果有時間還可上對面山頂上的烽火台,就可以從東門穿過爬到南長城的最高點,可以從西門下,也可以從原路返回,走完全程大概要一個半小時左右。現在我唱一首苗歌來感謝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同時也希望各位在鳳凰能夠玩得開心、愉快,祝各位一路順風!
推薦閱讀:
※導遊怎麼樣帶好散客團!!!
※芷江龍津風雨橋導遊詞
※2012年導遊考試導遊業務第二章練習題
※地接導遊帶團大概流程
※巴黎導遊詞範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