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常常感覺不快樂?
在當下,晚睡晚起、通宵上網、喝酒擼串、無肉不歡已經成為年輕人生活的標準寫照了。前不久新聞報道一個上海女孩月薪6000,兩年攢了12萬,有人大呼那樣的生活沒意思。那麼什麼才是有意思的生活呢?
人是追求快樂、放鬆的動物,這是所有動物的本質。越高等的動物,其慾望就越多,因為它們的情感、情緒更豐富。而人,除了吃飽、穿暖、男女之外,還需要社群、文化、自我等多方面的認可。慾望是什麼?怎麼來的?什麼東西能被稱作慾望?來自於動物本能嗎?這種動物本能是怎麼來的,只是來自於基因嗎?物質性的肌體如何產生了精神性的思維?精神與物質又是如何結合的?是的,我們需要停下來思考了,有些東西的答案往往就在那裡,我們知道他們在那裡,卻什麼都看不到。像一層迷霧一樣,使人陷入深深的無助和迷茫中。這是哲學家們思考的東西。讓我們回到實際中來。我們其實是迷茫的一代人,在我們不知所措,或者內心感到不快樂的時候,我們喜歡快速攫取快樂的方式,比如喝酒、K歌、美食、男歡女愛。當然沒有人有足夠的證據證明精神享受比物質享受更高明。因為快樂從來都是來自於精神的愉悅的,沒有精神,我們只是一堆毫無感覺的肉。物質享受也是作用於精神的。有些人覺得吃飽喝足是人生最大的樂趣,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覺得他們毫無追求,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想法的。只是這種樂趣能不能長久的問題。我們吃飽了,過不多久就會餓。我們喝完酒是嘔吐帶來的不適和酒精帶來的昏沉。我們熬夜玩遊戲,是難受和空虛。是的,主要是這些快樂過後我們是否空虛。 人的空虛感是怎麼來的呢?這是心理學至今仍然無法解釋的問題。我們以為我們對自己了解很多,其實我們什麼都不知道。相比於短暫的歡愉,人類更需要的是穩定的情緒,通常情況下我們是不喜也不悲的,只要我們一切都過得正常。我們生活沒有什麼大的問題,沒有特別值得我們難過、焦慮、高興的事,我們便躺在床上,刷著朋友圈,看著書,看會兒電影之類的,我們的生活大部分時間都處於一種我們的「本色」的穩定狀態。只是這種常態的水平不一樣,有些人可能正常水平就是稍微抑鬱的狀態,像林黛玉之類的。有些人正常水平下情緒比較高亢,像史湘雲之類的。這是氣質、性格的問題,性格是很難改變的。
而我們所謂的那些高品質的生活,例如,讀書、運動、散步、寫東西,他們之所以高品質恰恰是使我們達到一種持續的平靜狀態,這種狀態不一定是愉悅,甚至也可能是抑鬱,例如傷春悲秋,但是這也是一種樂趣。悲傷有時候也是一種快樂,世界就是如此奇妙。 比起,喝酒擼串、飲食男女,那種短暫的亢奮。長時間情緒的穩定才是生活的常態,我想,那些讀書、寫作、運動等習慣魅力之處也在於此。他們帶給我們的是長期穩定的快樂,或者只是平靜。
推薦閱讀:
※如果你感覺他不愛你了,你要這樣做
※感覺無聊是心的空虛
※慢慢變老,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狗狗的最後一封信,看完感覺更懂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