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愛竹——博物館明清竹雕精品賞析

————————————————————  特別聲明:媒體轉載需經本人同意  ————————————————————  君子愛竹——博物館明清竹雕精品賞析  周廣利 圖/文  數年前,因為對竹雕的熱愛,提高自己對竹雕的認知度,充實腦中的竹雕知識信息,我便開始尋覓收藏在全國各大博物館中的竹雕珍品。我的足跡遍布了全國三十多個省市,百餘家博物館。拍攝了大量的藏品圖片,建立了自己的圖片資料庫。以下是我在全國各地博物館拍攝的有代表性的竹雕器的部分圖片,配以自己對竹雕的理解和感悟,與藏友們分享,共同學習提高,不妥之處,請藏友們斧正。  竹雕在雜項「竹木牙角」中排第一,可見竹雕在雜項收藏中的地位。竹雕材質並不珍貴,珍貴的是竹雕器上的雕刻藝術,文化信息。它記載著文人工匠對人生,對生活的體驗和時代的情感。文人喜竹,是因竹的骨氣:寧折不曲。這種氣節迎合了文人清高的性格,於是就有了「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情懷。據記載,竹雕始於漢代,明代後,受到文人、書畫家的參與,才將竹雕藝術的品味推向了高峰。隨之出現了嘉定、金陵兩大派系,以及浙派、徽派等小系。竹雕大師輩出,如朱鶴、朱稚征、封錫祿、濮澄、吳之璠、顧珏、張希黃、周顥等等, 他們在竹雕藝術上形成的高度至今少有人能逾越。  ————————————————————

  竹雕松鶴筆筒,明代,作者:朱鶴,南京博物院藏  朱鶴,字子鳴,號松鄰。是明代嘉靖、萬曆年間的竹雕大師,「嘉定派」竹雕的創始人。朱鶴喜繪畫精詩文,更擅長雕刻,善於在竹筒上刻山水、人物、鳥獸。  此件松鶴筆筒採用竹根雕制,筒身有松、鶴、梅、竹、靈芝等紋飾組成,每個細節都雕刻的寫實逼真。作品在竹雕史上有著里程碑的作用。當年此作品在上海博物館展出時,被放在大廳中央最顯眼的位置,可見作品的份量。朱鶴的作品也影響了後代紫砂界仿生器的創作,清代的陳鳴遠,近代的蔣蓉或多或少都受到過他的影響。  在藝術界,寫實是藝術永恆的表現形式。寫實要寫實的有思想,寫實的精確,寫實的可以亂真,這才是打動人心好作品。  松鶴筆筒有紀年紀事款。在收藏中,有款和無款,珍貴程度相差很大。款能記載古物的年代,避免後人爭論。款就是歷史,就是文化,收藏藏的是歷史,玩的是文化。  款:「余至武陵,客於丁氏三清軒,識竹溪兄,篤於氣誼之君子也。歲之十月,為尊甫熙伯先生八秩壽,作此奉祝,辛未七月朔日,松隣朱鶴。」 辛未年是正德六年,即公元1511年,為明代中期。  ————————————————————

  竹雕高士圖筆筒,明代,作者:朱稚征。上海博物館藏  朱稚征,號三松,上海嘉定人,朱鶴之孫,朱纓之子。  作品鏤空雕刻,人物高浮雕,在有限的平面上充分表現人物景物的立體感。書桌的透視,人物的體積感都表現的恰當。松枝松針不雜亂,層次分明,走勢有風吹動的感覺。高士上半身周圍採用鏤空雕刻,鏤空部位變深變暗,增加了人物周圍的反差,達到突出主要人物的目的。 此高士圖紋飾已被黃山地區用作電腦工仿製筆筒的範本,需防假冒。  ————————————————————

  竹雕二喬並讀圖筆筒,清早期,作者:吳之璠,上海博物館藏  吳之璠,字魯珍,號東海道人。清代康熙年間書畫家、竹刻家。獨創了剔底陽紋刻法。  這件筆筒的雕刻方法是吳之璠獨創的剔底陽紋刻法的代表作。剔底留出稍高出底子的竹層,再進行淺浮雕技法雕刻。畫面大面積留白,突出表現主體。類似繪畫中的工筆畫。  筆筒取材《三國故事》中的大喬小喬並讀的畫面。兩個人物在布局上一斜坐矮榻之上,一坐榻前凳上閱讀,右邊一喬的腿與左邊榻床的腿形成呼應,使畫面達到平衡。榻上文房用具擺放點綴,雅緻美觀,增加書香氛圍,烘託人物主題。吳之璠的作品,很注重人體結構的刻畫,飄逸的服飾下纖纖女子的內在結構表現的極其精妙。  ————————————————————

  竹根雕松紋壺,明晚期,作者:濮澄,故宮博物院藏  濮澄,字仲謙,明萬曆至崇禎時期的雕刻家,「金陵派」竹雕創始人。  作品以松樹造型做壺身,松枝做壺把,壺邊配小枝與松針,粗與細、大與小搭配偕調,節奏感強烈。壺隱藏於松樹之中,增添了壺的趣味性。  ————————————————————

  竹雕二仙渡江圖臂擱,清乾隆二十一年,作者:鄧渭,上海博物館藏  鄧渭,號雲樵山人,清乾隆年間刻竹治印名家,喜刻薄地陽文,竹刻家鄧孚嘉之子。  作品布局設計幾乎達到完美。臂擱分前景雲景兩部分,人物神態滑稽可愛,臉相與吳之璠作品中的人物有點相近。一片葉子成為仙人船隻,卷邊,雕刻精細。水浪過渡巧妙。用陽面陰刻線技法表現遠近雲紋的過渡與層次,絕妙而有創意,可見作者聰慧過人。  ————————————————————

  竹根雕打哈欠的羅漢,清早期,封錫祿,上海博物館藏  封錫祿,字義侯,清康熙年間竹刻家,擅長竹根人物圓雕。世居嘉定。  這件作品給人的第一感覺——傳神。羅漢打哈欠的神態如同攝影瞬間,抓拍的相當精彩。雙手和腳用力後的肌肉緊繃,粗筋暴露的寫實處理,兩隻腳板和腳指的方向變化,再結合面部表情,把羅漢的平民化神態表現的樸實可親。作品反映了作者觀察生活細緻入微的精神,體現了藝術從生活中來的真理。在雕刻處理上,塊面乾淨,線條清爽。衣紋線條與地麵線條結合成大的趨勢感,很有韻律,如流動的江水。  ————————————————————

  竹根雕五子戲彌勒,明中晚期,作者:朱鶴,寧波博物館藏  朱鶴,字子鳴,號松鄰。嘉定派創始人。  朱鶴刻人物不可與封氏兄弟相比,封氏比朱氏晚,封氏的作品也學了朱氏的風格,可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所以,封氏作品達到了圓雕的高峰。此件作品童子與彌勒的大小比例有點不偕調,也許不能用今人審美去要求。彌勒的手的結構準確,手指帶有情感,肥中有結構,不象現代一些彌勒像手部雕刻臃腫。  ————————————————————

  留青竹雕山水筆筒,清早期,作者:周笠,上海博物館藏  周笠,字牧山,清嘉定人,周顥之侄。善刻竹,與周顥齊名。擅長繪畫,山水師從元四家。  留青竹刻也稱平雕、皮雕等。所謂留青雕,即為剔底留下竹表面的一層薄薄的青皮,在青皮上淺刻圖案。留下的青皮年代越久青色變黃色越多,底色變赭紅色越深,形成赭紅與黃色的對比,深淺反差的效果強烈,從而突出所表現的主題。留青竹雕仿品不多,因為竹的青皮染成黃色不易,青皮不吃色,仿製難度較大。  此件作品為留青雕作品中的精品。擅長繪畫的周笠,在山水的空間、層次的把握上,線條的處理上有自己獨特的技法。  ————————————————————

  留青竹雕樓閣山水圖筆筒,清代,作者:張希黃款,上海博館藏  張希黃,明末人,留青竹刻發明者。  此作品加了款字,證明不能確定是不是張希黃本人所作。  作品樓閣四周不留青,前景樹石多留青,加強了主體的突出。遠山雲霧的過度把握如筆在宣紙上表現一般朦朧。  ————————————————————

  竹雕草蟲白菜圖筆筒,清早期,作者:沈全林,故宮博物院藏  沈全林,字榕盤,晚號西池老人,嘉定人。畫花鳥草蟲,無不工妙,工刻花鳥於竹玩。  平面向內深刻表現紋飾的立體感,這是沈全林作品的特點。作品用白菜做主體紋飾,白菜的捲曲轉折,葉脈粗細都雕刻的非常寫實,白菜葉的大小布局搭配很有畫意。白菜葉縫處刻了兩隻螳螂,擺出攻擊架勢,生動栩栩,四周再陰刻小草點綴,畫意濃濃。  同樣紋飾的沈全林竹雕筆筒,浙江博物館也有一件,拍賣會上也見到過,可見沈全林當年批量生產過這一紋飾的筆筒。  ————————————————————

  竹根雕陶淵明賞菊,清早期,鄧孚嘉,上海博物館藏  鄧孚嘉,字用吉,清康熙至乾隆年間人,原籍福建,客居嘉定。工山水畫,精竹刻。  竹雕山子擺件是文人放於案頭,觀賞怡情的藝術小品,有時也雕成筆架。此作品S型構圖,採用寫實、鏤空、圓雕技法雕刻而成。主人翁陶淵明手捧菊花側目觀望地下的靈芝,衣紋飄逸。松針分成三組,每組大小,方向都有變化,節奏感強烈。在藝術理論上,變化產生節奏,節奏產生美感。地面岩石的塊面由不規則幾何型石塊組成,裝飾性很強。這種岩石的雕刻方法在清代許多竹雕作品中也能夠見到。整件作品人景諧調,是一件文房案頭觀賞佳品。  ————————————————————

  竹雕荷花筆筒,清早期,作者不詳,瀋陽故宮博物院藏  瀋陽故宮是清政府入關前的皇宮,宮內收藏的一些藝術品的檔次不比北京故宮遜色。此件竹雕荷花螃蟹蟈蟈筆筒也是明清竹雕中的精品。整器用荷葉荷花作造型,各類昆蟲點綴筆筒周圍,生機盎然。筆筒採用寫實仿生雕手法,力求花蟲真實。荷葉面積大,葉莖多,葉莖用剔底陽紋雕刻,費時費力。筆筒的中心,畫眼及高潮部位在荷花與蟈蟈,其他都是陪襯。精湛的工藝,讓觀賞者久久不願離去。  ————————————————————

  竹雕篆文筆筒,清代,作者不詳,天津博物館藏  筆筒用篆文印的形式裝飾,很雅緻,文人氣息很濃,也很少見。篆文:別有天、南窗、梧月、竹林、大雅等。  ————————————————————

  竹雕十八羅漢攘紫檀口底筆筒,清代,作者不詳,天津博物館藏  整器為滿工雲紋和十八羅漢,羅漢手拿各種道具,表明各自身份。托塔羅漢、笑獅羅漢、降龍羅漢等。雲紋是烘托主題的主要紋飾,作者用雲的疏密來突出主題人物。羅漢的周圍大面積留白即為此意。  ————————————————————

  竹雕人物故事筆筒,明晚期,作者不詳,瀋陽故宮博物院藏  嘉定派竹雕風格作品。松樹松針,山石塊面追求質感。仔細看,左下方有個高士在給梅花鹿餵食,小細節的表現使作品更加耐人尋味。  ————————————————————

  竹根雕桃型洗,清早期,作者不詳,瀋陽故宮博物院藏  作品應該是一件觀賞用的桃型洗。枝葉逼真,立體感強。葉子的捲曲變化,排列,布局,有意無意去破壞兩個圓形的完整,從而獲得變化之美感。  ————————————————————

  竹雕竹節筆筒,清早期,作者不詳,中國竹雕博物館藏(上海嘉定)  中國竹雕博物館坐落在上海市嘉定區,館舍面積不大,展出的明清竹雕也只有幾十件。因成立較晚,大部分展品是從上海博物館調撥。  此作品整器竹節造型,竹葉上停了只蟈蟈而使筆筒有了生氣。竹葉的層次,葉與葉之間的排列都經過精心設計。胸有成竹,追求畫意。  ————————————————————

  竹雕蘭花杯,明代,作者不詳,中國竹雕博物館藏(上海嘉定)  蘭花葉支撐此杯,三角型構圖,非常有力度。一片下垂的蘭花瓣打破了弧形葉的完整。這在美術中叫破,破壞完整,產生變化,變化產生節奏,節奏產生美感。可見作者的美學修養,美學功底之深。  ————————————————————

  竹雕荷花筆筒, 清早期,作者不詳,中國竹雕博物館藏(上海嘉定)  珍珠地,在一些古代金銀器上常見,用在竹雕上非常少見,珍珠地產生了裝飾美感。前面部分荷葉背面葉莖用陽刻法刻葉莖,捲曲的荷葉正面的葉莖用陰刻法刻葉莖,較好地表現了荷葉的正反兩面的真實效果。這些細節的處理很能體現作者觀察生活的功力。  ————————————————————

竹雕獅子香熏,清早期,作者不詳,中國竹雕博物館藏(上海嘉定)  此類造型的獅子香熏在古代銅器中常見,用竹根雕刻的這類造型的香熏不多見。獅身與頭部形成90度直角,賦予作品動感。嵌眼珠的方法,在木雕作品中常用,在竹雕作品中不多見。  ————————————————————

  竹根雕劉海戲金蟾,明代,作者不詳,武漢博物館藏  典型的明代開臉,小眼睛、扁鼻子、大嘴巴。手臂和腿上的肌肉表現的誇張結實。古代畫家和雕刻家也沒學過人體解剖學,怎麼會把人物結構掌握的如此之準確,不得而知。  ————————————————————

  竹根雕達摩,清早期,作者不詳,武漢博物館藏  達摩的頭頂有個「大瘤」,那叫肉髻。在佛教界,佛像頭上都有個肉髻,那是修行成佛後的標誌。作者將達摩頭上也誇張地做了肉髻,表明達摩已有佛相。我們可以在很多古代羅漢、達摩畫像以及雕刻作品中看到肉髻。  ————————————————————

  竹雕八仙筆筒,清早期,作者不詳,四川省博物院藏  八仙題材在竹雕筆筒中不多見,人物多,人物形象又被人熟知,所以雕刻難度大。這件作品著重刻畫臉部、手部,其他部位簡化處理,形成了虛實對比。  ————————————————————

  竹雕和合二仙筆筒,清早期,作者:吳之璠,四川省博物院藏  吳之璠,字魯珍,號東海道人。清代康熙年間書畫家、竹刻家。獨創了剔底陽紋刻法。  吳之璠的作品,手指雕刻是他的特點和風格。他刻的手指準確,且有「表情」,筆筒中前方拿掃帚的一仙左手手指翹起的蘭花指非常生動。在藝術上,把手稱之為表達情感的第二肢體語言,有「畫人難畫手」之說。 吳之璠的作品在運用這一「肢體語言」上做足了文章。  ————————————————————

  竹雕採藥老人筆筒,清早期,作者不詳,四川省博物院藏  作品臉部五官、胸部、腳踝關節以及手部等,用淺浮雕微妙的深淺變化,準確的表現出人物的立體感。  ——————————————————

  竹雕牧牛圖筆筒,清早期,作者:吳之璠,四川省博物院藏  作品用淺浮雕的技法,表現童子與牛的肌肉骨骼結構,層次漸變過度把握的相當精確。牧童的衣服被風吹動的感覺,衣服與人體肌肉的立體關係,都處理的無懈可擊。  吳之璠很注重細節處理。牧童左腳大腳指與另四指張開,這是牧童在用腳力夾住牛背,腳向下滑動出現的腳指自然張開的細節。體現了吳之璠觀察生活的細緻。目前,市場上這一紋飾的筆筒仿品很多,但只要從細節入手,鑒別真偽不是難事。  ————————————————————

  竹根雕「福壽」蓋盒,清早期, 作者不詳,上海嘉定中國竹雕博物館藏  「佛手」意:福壽。這件作品與佛手實物相比,有取捨,有提練,有美感,有韻味。作者將佛手設計成扁型蓋盒,實用之餘又具有較強的觀賞性。  ————————————————————

  竹根雕漁家樂,清代,作者不詳,山東博物院藏  漁船的粗獷與漁網的細密形成粗與細的對比。船上孩子在玩耍,大人在忙碌。船倉內一童子升出頭與倉外玩耍的童子形成呼應。船上曬的衣物,船頂上坐著的小狗,都是漁家生活的小細節。一幅漁家生活的生動畫面展現出在眼前。  ————————————————————

  竹根雕醉翁,清早期,作者:封始幽,故宮博物院藏  封始幽,嘉定人,封氏圓雕的第二代傳人。繼承了上輩封氏三兄弟(封錫爵、封錫祿、封錫璋)的圓雕技法,作品不見創新。  ————————————————————

  竹刻幽壑奔泉圖筆筒,清乾隆二十七年,作者:周顥,上海博物館藏  周顥,號芷喦。清代畫家,竹刻家,竹刻更為有名。  以竹代紙,以刀代筆,用刻刀在竹上作畫。運用線條的粗細疏密,表現景物的明暗層次,如同鋼筆畫,剌綉中的亂針綉,個人風格突顯。此件作品亂中有整,刀亂型不亂。枊葉、石頭、水流交待清楚。2016年 6月,上海博物館舉辦周顥藝術展,展出這位「兩棲」藝術家的書畫和竹刻作品,全面展示周顥的藝術成就。  ————————————————————

  竹雕洛神圖筆筒,清代,作者不詳, 上海博物館藏  作品雖未署名,但從風格看有吳之璠作品的神韻。仙女 的頭髮絲縷細密與臉面的光潔形成對比,突出面部。肩帶從身後穿越,飄逸舞動的質感表現逼真。人物比例偕調,身姿婀娜。  ————————————————————

  竹根雕蟠松杯,明晚期,秦一爵,寧波博物館藏  秦一爵,明末人,繼朱氏之後的又一竹刻高手。  作品中松皮鱗紋刻的很規整,松針根根清爽,裝飾味很強。松枝的走勢變幻莫測。口沿刻一細線,使竹雕杯盡顯精緻和華貴。  ————————————————————

  竹根雕群仙祝壽山子,清代,作者不詳,上海博物館藏  山子高40公分左右,有近百個人物。整個山子,有山有水,假山通幽,亭台樓閣,怪石嶙峋,林木叢生,非常豐富。布局雜而不亂,大小結合,線面結合。岩石的塊面刻法在古代玉雕山子中也能見到相同技法。是一件竹雕中極為罕見的珍品。  ————————————————————

  竹刻松壑雲泉圖筆筒,清乾隆九年,周顥,上海博物館收藏  周顥的竹刻在他50歲後才趨於成熟,周顥因為勤奮,留下的作品不少,所以在各大拍賣會上常見他的作品。這件作品難度很大,作者用線條表現樹榦和松針的層次非常嫻熟,支幹在松針間穿插而不亂,用刀隨意輕鬆。  ————————————————————

  竹雕赤壁夜遊圖筆筒,明代晚期,作者不詳,上海博物館藏  大塊面,大刀闊斧,三角刀、平口刀並用。高山深澗,蒼松流雲,布局疏密有致。人物或交頭結耳,或回頭張望,神態刻畫精妙。  ————————————————————

  竹雕劉海戲金蟾筆筒,清代早期,吳之璠,上海博物館藏  作品跟吳之璠的另一件"和合二仙"筆筒相似,就是少了一仙。掃帚的立體感,腰帶結的轉折,人物的神態等等,都表現的令人稱絕。吳之璠刻松枝有特點,由多個「Z」字型組成。  ————————————————————

  竹雕文人雅集筆筒,清代,作者不詳,上海博物館藏  松下高士對弈,賞畫,聽琴等題材是明清竹雕中常見的題材。此作品在人物雕刻中,用線與面的方法處理人物結構,抓住人體結構要點,關健處只用幾條線勾畫出人物的立體感。在山石施刀上,圓刀、平刀、三棱刀等並用,用刀非常豐富,但仍不失整體。為使主體人物突出,作者用平刀處理人物周圍,使人物周圍較為空曠乾淨,達到視覺上突出主題人物的效果。  ————————————————————

  竹雕文人雅集筆筒,明代晚期,作者不詳,上海博物館藏  作品有「粗大明」之感,粗獷中見精細。鏤空雕刻,人物各異,回首轉頭,相互呼應。桌子透視,桌上道具,都一絲不苟。  ————————————————————

  竹雕人物臂格,清代,作者不詳,上海博物館藏  雕刻方法耳目一新。一般竹刻剔底陽紋浮雕表現景物甚多,平面向下掏挖雕刻,表現人物的立體感,這種刻法較為少見。作者胸有成竹,駕馭全局能力很強。此刻法不足之處是表現鼻子的立體感欠佳。  ————————————————————

  竹根雕蟠松洗,清早期,鄧孚嘉,上海博物館藏  鄧孚嘉,字用吉,清康熙至乾隆年間人,原籍福建,客居嘉定。  作品以一片松皮為型,松枝曲折盤卷洗中,粗曠與精細對比,寫實與抽象對比。  ————————————————————

  竹雕迎駕圖筆筒,雍正七年,顧珏,故宮博物院藏  顧珏,嘉定人,清雍正年間竹刻名家。他刻竹一反傳統的嘉定派風格,轉向精雕細刻。他的作品要經過一、二年時間才能完成。獨立門庭,自創一派。  此作品場面宏大,人物眾多,刀法粗細結合,紋飾疏可走馬,密不透風。顧珏作品在拍賣會上很受追捧,在國外的大拍上有超過二千萬的作品成交。  ————————————————————

  竹雕蘭亭高會圖筆筒,清中期,作者:馬國珍,上海博物館藏  馬國珍,清代乾隆年間人,善竹刻,工鐫花鳥、山水。又稍變鄧孚嘉法,作折枝花果,禽鳥等。  題材很著名。筆筒紋飾描寫的是書聖王羲之,於會稽山陰蘭亭(今紹興越城區),修禊事也。曲水流觴,將酒放於水中飄流,高士們列坐其次,邊飲酒邊作詩邊書法,一派文人雅集圖畫。  雕刻上採用高視角全景式構圖,人物成組穿插樹林之間,深刻淺刻並用。表現王羲之的作品一般都會有鵝,「羲之愛鵝」書畫之人都知道。  ————————————————————

  竹雕撫松圖筆筒,清代,作者不詳,上海博物館藏  作品如同中國畫中的寫意人物畫,意到筆不到。此作品用線條勾出人物的主要輪廓結構,線與面的關係處理恰當。用刀非常隨意,蕭灑自如。是一件寫意雕刻方法創作的較好的作品,十分難得。  ————————————————————

  竹雕九獅圖筆筒,清代,作者不詳,上海博物館藏  滿工,松枝頭在上,松針在下。松枝為何不下穿一下,變化一下,層次會更好。嘉定派的有些竹雕都有這個共性。獅的眼睛用鑲嵌工藝嵌入眼珠,畫龍點睛。高浮雕,立體感強。整體感覺很精細,精美。  ————————————————————

  竹雕松蔭高士雅集圖筆筒,明代,作者不詳,浙江博物館藏  筆筒共刻有十一個人物,分三個部分,論詩、聽琴、造仿。人物姿態各異,論詩者或站或立,或執筆論詩,或執卷聆聽。彈琴者怡然忘我,聽琴者凝神琴韻。展現了四、五百年前的那場文人雅集盛會。刀法上極為粗曠,反映了明代竹刻家們還處在竹刻的探索階段。  ————————————————————

  竹根雕劉海戲金蟾擺件,明代,作者不詳,浙江博物館藏  初始以為劉海跨下為虎,很像舊時小孩穿的虎頭鞋。但仔細琢磨應是劉海,跨下應為金蟾。劉海髮型像早期佛像的磨光式,沒刻髮絲。大嘴扁鼻,粗大明的效果十分明顯。  ————————————————————

  竹根雕鹿銜靈芝杯,清代,作者不詳,浙江博物館藏  鹿銜靈芝造型的竹雕杯,經常能在拍賣會上見到。此圖看不出是杯,還需竹杯倒過來放置一圖,方知是杯。將鹿的面部與靈芝設計成平面,形成平整杯底,便於擺放。雕刻上以簡為主。  ————————————————————

  竹根雕山石人物山子,清代,作者不詳,上海博物館藏  高聳的岩石縫中掛下一松一樹,松與樹的精細與岩石之粗曠形成對比。山下小憩的高士,抬台仰望,讚歎生命力的強悍。岩石處理成大、中、小三個部分,大小有穿插,前後排列有變化,走勢造型如海浪,具有強烈的節奏美感。  ————————————————————

  竹根雕東方朔擺件,清中期,蔡時敏,上海博物館藏  蔡時敏,字遜初,雕鏤工巧,最善人物,不襲封師面目而能自成一家。  如果見到老者手拿仙桃,或肩扛桃枝這樣的紋飾圖樣,基本可確定為東方朔了。傳說東方朔偷了西王母的仙桃後活了一萬八千多歲,後人將其尊為壽星供奉。  此作品在人物雕刻上注重人體結構骨骼的表現,如:頭上的頭蓋骨分成三塊,表現誇張。雙臂衣紋下能察見肌肉結構。周圍襯以岩石,使人物不顯單調。紫檀木底座精緻而華貴。此類形式的人物擺件在明清竹雕中較多,略變一下,邊上放個蔞子就是採藥老人了。  ————————————————————

  竹雕竹石圖筆筒,清乾隆八年,周顥,上海博物館藏  清代畫家周顥把畫搬到竹筆筒上,筆墨味道很濃。一刀如一筆,刀刀筆筆有力。疏與密的節奏美感,點與線如音符般跳躍美感,一氣呵成。可謂到了"多一筆嫌多,少一筆不夠的境界。」 周顥的仿品很少,因為他的東西很少有人能仿,仿者內功達不到這一高度。  ————————————————————

  竹根雕「雄霸四方」,清代,作者不詳,瀋陽故宮博物院藏  寫實雕刻,植物葉子縱橫交錯地盤在螃蟹身下。這一類型的作品常常用來做鎮紙,也可把玩。  ————————————————————

  竹根雕「三羊開泰」山子,清早期,作者不詳,瀋陽故宮博物院藏  三隻羊仰望山頂的太陽,三羊開泰又作三陽開泰,大意都是吉祥如意。山成柱子型,增添山勢險峻。大塊面山石配以松樹和石縫間小花小草,作大小對比,粗細對比,製造節奏美感。  ————————————————————

  竹根雕東方朔,明代,作者不詳,瀋陽故宮博物院藏  東方朔袒胸,手拿仙桃,笑容稚氣。人物結構,神態都雕刻的非常好,有封氏特點。是一件明代竹刻人物的標準器。  ————————————————————

  竹雕赤壁夜遊圖筆筒,明晚期,作者不詳,上海博物館藏  三國故事《赤壁》是竹筆筒中常見的題材。此作樹的刻法裝飾性很強,一樹,一石,一雲處理乾淨。船的四周處理空曠,突出夜遊船隻的主題。  ————————————————————

  竹雕香山九老圖筆筒,清嘉慶十七年,時澄之,上海博物館藏  時澄之,字志范,嘉定人,清嘉慶年間竹刻名家。  筆筒上下通景,頂天立地,雕刻滿滿,給人以厚實之感。作品虛實有序。實之處精雕細刻,如竹下人物,松,前景中的樹木都雕刻較實。虛之處少施雕琢,如筆筒中上部用雲霧虛化竹林繁雜的竹葉等。畫面中部竹桿採用深雕法,造成視覺上的陰影,襯託了主題人物。  ————————————————————

  竹雕春圓夜宴圖筆筒,清乾隆五十七年,作者:馬國珍,上海博物館藏  馬國珍,清代乾隆年間人,善竹刻,工鐫花鳥、山水。  在繪畫上夜宴圖有幾幅,最有名的是五代十國時南唐畫家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明代畫家仇英根據李白的詩作而繪的《春夜宴桃李園圖》等。此件竹雕《春圓夜宴圖》筆筒人物眾多,張燈結綵,高士們歡聚春夜,文人雅集,斗酒賦詩,場景祥和。在雕刻處理上,人物、樹木周圍雕刻的很乾凈,不留一絲雜物。人物、樹木的精細與山石的塊面形成對比,裝飾性很強。  ————————————————————

  竹雕松下品茗圖筆筒,清早期,作者不詳,遼寧省博物館藏  從人物臉型鬍鬚看有明代遺風。畫面中左方側坐的主要人物高士在聆聽對面高士的敘說,作者在雕刻上對人物頭部周圍進行了留白處理。在藝術理論上,這是突出主要人物的一種常見的處理方法。高士身後背琴的童子和畫面左前方的老者周圍的處理則顯的雜亂,在視覺上有意不讓次要人物搶鏡,作者顯然具備較深的美術功底。古人雖沒有美術理論教學,但用當代繪畫理論去驗證,不少作品都具有當代學院派的影子。  ————————————————————

  竹根雕降龍羅漢,清代,作者不詳,中國竹雕博物館藏(上海嘉定)  羅漢成S型造型,使人物具有舞台表演動感之美。在藝術理論上,我們把藝術品中的人物往往用藝術誇張的手法進行處理,尤如舞台人物的一招一勢的藝術處理一樣。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經過生活的提練而成為藝術品。  ————————————————————

  竹根雕人物擺件,清代,作者不詳,上海嘉定中國竹雕博物館藏  壽星的手指很長,童子的嘴巴很大,這就是古人的審美,古樸之美。壽星臉往右轉,童子臉往左轉,產生呼應,形成視覺中心,使畫面收而不散。  ————————————————————

  竹雕訪友圖筆筒,明代,作者不詳,上海嘉定中國竹雕博物館藏  形容明代的藝術品,往往會用「粗大明」來形容。作品人物線條不多,但結構都在,松樹也不複雜,但層次轉折都有,是一件雕刻上典型的古代抽象竹雕佳作。  ————————————————————

竹根雕牧牛童子擺件,清代,作者不詳,上海嘉定中國竹雕博物館藏  這件作品所表現的童子醜醜的,老牛笨笨的,古拙之美,病態之美顯現眼帘。  我們會覺得古代雕刻家雕刻的仕女人物不美。為什麼不美?看過晚清的一些宮內格格、皇妃、皇后等人物照片後就明白了,宮中經過千挑萬選的「美女」也不美,與當今美女無法相比。這不奇怪,時代在變遷,科學在發展,信息在靈通,審美標準也在改變。那時的畫家和雕刻家們信息不靈,既無資料,也無模特,只能參照身邊的人物長相繪畫與雕刻。因為信息的不對稱,他們也不知道真正的美人長的啥模樣。這種現代人認為的丑在那個時代就是美,也是我們常說的「病態美」,也可謂是那個時代的特徵。  ————————————————————

  竹根雕螭龍擺件,清代,作者不詳,武漢博物館藏  作品三角型構圖,非常有張力。名字可起《母與子》,螭龍媽媽回頭與小螭龍親昵,螭龍媽媽頭上的小螭龍低頭下看,畫面形成了焦點和視覺中心,這就是藝術家藝術修養的體現。  ————————————————————

  竹黃雕鐵拐李臂格,清代,作者不詳,浙江博物館藏  竹黃雕是竹雕中的一個門類,又稱翻黃竹刻。用竹內壁的一層(俗稱竹黃)處理壓平後,再貼在木板上進行雕刻。此件臂格採用淺雕技法,如繪畫中的素描速寫,濃墨線條勾畫人物的結構。鐵拐李坐在誇大的胡蘆上,底下還有一根拐杖。這根拐杖交待了人物的身份。  ————————————————————

  竹黃雕捧盒,清代,作者不詳,瀋陽故宮博物院藏  這類宮廷用器主要是雕刻規整,工匠心細都可完成。圖案設計的有沒有藝術性,就需要有一定藝術修養的工匠來完成了。浙江黃岩,湖南邵陽,四川江安都是竹黃雕刻工藝的傳承地。  ————————————————————

  竹根雕松紋杯,明代,作者不詳,浙江博物館藏  皮殼很漂亮,有原配底座更為珍貴。  ———————————————————

  竹根雕蘭花杯,明代,作者不詳,浙江博物館藏  據說明清時期雕刻犀角杯的匠人,在雕犀角杯之前都要用竹根做練習雕刻。竹價廉,雕壞了不可惜,於是傳世了不少如犀角杯一樣的竹雕杯。這件竹雕蘭花杯不細看還真像犀角杯。  ———————————————————

  竹根雕劉海戲金蟾,明代,作者不詳,浙江博物館藏  作品表現的劉海寬衣左袒,寬嘴大鼻,眼珠用犀角攘嵌,可見作品的檔次。劉海的肌肉或者說嬰兒肥的質感表現很逼真,比例準確,打磨圓潤。劉海的神態表現喜人,可愛。黃楊木海水紋底座也非常精緻,與坐像呼應。屬竹雕精品中之精品。 (完)  ——————————————————  ——————————————————


推薦閱讀:

精品女人的10大特質(女人必學)
留言精品收藏 (5)
精品小文:一個人的親密~!
【精品美圖】竹林品韻
中華文化寶藏---敦煌壁畫[200p] - 精品貼圖

TAG:博物館 | 君子 | 明清 | 賞析 | 精品 | 博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