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關註: 生孩子生產的關鍵
可以說,涉及分娩情節的影視劇數量還真不少,可是這麼多的影視作品,在我這個專業醫生眼裡,大部分鏡頭語言是不能令人滿意的。為了增加鏡頭的真實感,很多有追求的導演即使是在最角落、最不起眼的位置的道具布景,也盡量按照故事背景選取,避免穿幫;在槍戰片里,對於細節的刻畫甚至可以讓觀眾聞到空氣中的火藥味。但是,在關於分娩的情節方面,導演們似乎都不怎麼願意下功夫,絕大部分分娩鏡頭,都是一位滿頭大汗的姑娘,在那兒發了瘋一樣,近乎歇斯底里地喊叫;而且,如果大肚子說自己肚子疼了,那麼過不了多久肯定就要喊叫了,然後叫過幾聲就可以聽到嬰兒的哭聲了。這似乎已經成為影視劇中生孩子的常規套路。
分娩的鏡頭好像只是為了交代是哪個人在生孩子,而觀眾感受不到孕婦在分娩過程中的煎熬,感受不到宮縮帶來的折磨,感受不到分娩時的辛苦;如果這些都感受不到,那麼就一定感受不到寶寶生出來那一剎那帶給產婦無與倫比的釋放和滿足!在電影中,分娩的過程似乎變成了一個熱鬧,甚至像一場遊戲,根本無法準確地向觀眾表達這麼一個重要的信息:分娩,其實是一個女性從平凡通往偉大的極富寓意的開端,在經歷過上帝給女人安排的種種痛苦磨礪之後,她有了一個驕傲的身份——母親!
至於影視劇中的情節,那其實真的就是在演戲!
母雞下蛋也沒那麼快,何況生孩子
分娩,這個人生偉大的開端,實際上是怎樣的過程?
首先你得知道,分娩應該是一個過程,而且通常情況下,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平均需要十幾個小時。分娩的過程我們稱之為產程。既然實際上產程時間是這麼長的,那麼可想而知,影視劇中那種一痛就生,演得是多麼「寫意」了。
既然產程時間這麼長,那麼為了方便醫生對分娩過程的觀察處理,就把產程人為地劃分成幾個時間段,分別是第一產程、第二產程和第三產程。影視劇中那種大汗淋漓、哇哇亂叫的鏡頭,實際上只是第二產程。第二產程的時間確實是比較短的,一般不超過兩個小時。但是,第一產程的時間可是要長得多了,你不能僅僅把第二產程用力的過程當作生孩子,之前的過程就忽略不計了。就好像足球比賽,射門進球的瞬間固然是精彩的,但是為了射門而相互配合、組織進攻的過程也是不可或缺的,不能因為最後短時間的絢爛,而忽略了之前的付出。所以,在介紹最後的極限衝刺之前,應該先說說第一產程。
痛得死去活來可能也只是第一產程
第一產程的定義就是從正規宮縮臨產到宮口開全的過程,簡單點兒說就是一個「開門」的過程,開產門,或者民間說法叫「開骨縫兒」。所以,不是說用力屏氣的時候才叫生孩子,從開骨縫兒起就開始分娩了,準確地講是從正規宮縮開始的。
什麼叫正規宮縮呢?就是在很多文學作品中出現的所謂的「陣痛」,一陣一陣地痛。陣痛間隔時間和持續時間都是一定的,比如間隔5~ 6分鐘,持續半分鐘。而且,痛的程度會逐漸加劇,間隔時間逐漸縮短,持續時間逐漸變長。伴隨著陣痛,產門在一點兒一點兒地打開,一指、兩指……一直到十指就完全打開了。而在開產門的同時,因為宮縮的推擠作用,寶寶的小腦袋也在一點兒一點兒地往下降。等到產門都打開了,寶寶的腦袋也到了門口了,等待接下來更強大的力量把他推出門外。
既然是陣痛,那麼一定會有「痛」這種感覺的。很多人到了孕晚期會有宮縮,比如像來月經時候的下腹酸脹,或者緊縮感,間隔時間並沒有那麼規律,或者間隔時間相對比較長。這時候不少人就會緊張了,以為馬上就要生了。不得不說,這很可能還是受影視劇的影響,因為那裡邊的產婦,只要肚子一痛,下一步孩子就出來了。實際上沒那麼快,至少絕大多數初產婦都不會那麼快。如果肚子還沒感覺到痛,或者疼痛還可以忍受,不是那麼劇烈,宮縮的間隔時間還沒有那麼規律,那麼短時間內是不會生的。這在醫學上被稱為假臨產。這種假臨產,不同的人持續的時間也不一樣,甚至有人會持續幾天。所以,有人說自己生孩子生了三天三夜,這顯然是把假臨產也算進去了。假臨產基本都是無效宮縮,只要不影響休息,寶寶監護沒有異常,就不需要醫學干預,可以「讓子彈飛一會兒」。
真的痛起來有多痛呢?我兩個大學室友的老婆生孩子,剛臨產的時候,肚子剛剛開始痛,我跟她們說,如果熬不住了,可以打分娩鎮痛。兩位巾幗英雄均表示,生孩子的痛還能忍,能不打就不打吧。我表示讚許:「夠堅強!」這時候,她們還可以對著我笑。
接下來產程不斷進展,等到宮口開了3厘米的時候,兩位巾幗英雄的表現也是驚人地相似:「我不行了!受不了了!我要打麻醉!」
後來我問她們:「你們之前也做好心理準備了,知道宮縮會非常痛。實際感受下來,和你預期相比,是更痛了還是差不多?」
「實際比預期的更痛!」
「更痛多少?」
「比預期的還要痛10 倍!」
比你能想像得到的還要再痛10倍,就是這麼痛!
折磨無數女性的痛經,在分娩陣痛面前也要甘拜下風,因為,這是人類可以忍受的最大限度的疼痛!我室友老婆之所以一開始還打算忍一下,就是因為這種陣痛的強度是逐漸增加的,而且頻繁程度也逐漸變緊,持續時間逐漸拉長。開始可能還能將就著忍受,到了第一產程後期,就很少有人還能繼續淡定了。所以,如果平時在產房看到表情平靜的產婦,甚至還可以微笑著回答醫生的問題,那麼一般產程都還比較早。
那麼第一產程的後期是什麼時候呢?就是我那兩個室友老婆最終繳械投降的時候——宮口開3厘米,在醫學上,宮口開到3厘米之後,就可稱為進入活躍期了,而之前稱為潛伏期。之所以這麼命名,是因為潛伏期的時候宮縮還沒有那麼劇烈,宮口開得也比較慢;而進入活躍期之後,宮縮強度明顯增加,頻度變密,宮口也開得快起來了。
那風情萬種的一次大便
在逐漸變緊的陣痛之中,分娩也從第一產程跨入第二產程,就是從宮口開全到胎兒娩出的這段時間,進入了分娩最為痛苦難熬的時刻。而這個過程通常會伴隨著一種特殊的感覺——解大便。
前面講過春哥曾經與羊水栓塞狹路相逢,最終戰而勝之,彰顯俠客風範。不過,俗話說誰年輕時沒犯過二啊,據說春哥還是小住院醫生的時候,也出過一次大烏龍。
那時候春嫂懷孕,到了孕後期,有天晚上吃完飯,春嫂不停地抱怨肚子不舒服,隱隱地有點兒痛。開始,春哥以為是吃壞肚子了,可是聽春嫂描述是陣發性的下腹痛,春哥憑著他職業的敏感性,覺得有點兒不妙——難道要早產?果然,沒過多長時間,春嫂竟然有了輕微的便意感。春哥當時就緊張了:完了,這是真的要早產啊!可不能生在家裡啊,雖然他那時候已經會接生了,不過家裡哪有各種無菌器械啊;更關鍵的是,當時孕周太小,早產兒需要馬上有新生兒科醫生的搶救復甦,否則很難存活——得趕緊上醫院啊!
於是,春哥立馬決定,讓春嫂盡量慢慢深吸氣,張嘴哈氣,不要用力,同時趕緊撥打120叫救護車。很快,120把春哥和春嫂拉到了我們醫院的急診室,這時候,春嫂便意感也已經越來越強了。
急診室的同事們當然不敢怠慢,迅速把春嫂扶到產床上,做了陰道檢查:咦?宮口還一點兒沒開呢!再摸摸肚子,哪有什麼宮縮啊!春嫂她,是真的要解大便呀。頓時,急診室里笑翻了天。那次,春嫂解了她人生中最高規格的一次大便:由專業婦產科醫生全程護送,120救護車緊急轉運到急診室,醫務人員嚴陣以待、充分檢查之後的一次大便!
從此,120護送春嫂解大便的事迹就成了我們醫院一個經久不衰的段子。事後大家問春嫂:「肚子痛是像來月經那樣的嗎?」「哪有啊,就是有點兒絞痛,像是要拉肚子了。」春嫂也很無辜,她其實就是想解個大便而已,本沒想搞得如此煩瑣。
春哥就更不好意思了:「真是的,平時產房裡這樣的患者碰上的太多,當時就顧著緊張了,怎麼就沒摸一摸宮縮呢?唉!這事兒啊,要是真落到自己頭上,還真是慌了神兒了。」
好鋼用在刀刃上,力氣用在肛門口
如果說第一產程只需要孕婦忍受宮縮的疼痛就可以了,那麼進入第二產程之後,孕婦不但要承受更加劇烈的宮縮,自己還要付出艱苦的努力,生孩子的辛苦在第二產程體現得淋漓盡致。而且,很多時候不是說你付出了巨大艱辛,就可以換來理想的結果。如果像影視劇中的那樣,不停地大喊大叫,憋得臉紅脖子粗,那基本上是生不出來的。有時候給產房外的家屬交代情況,說產婦已經用力一個多小時了,寶寶腦袋才看到一小點兒,那邊的老公馬上就急了:「哎呀,她怎麼那麼沒用啊,一個多小時了還生不出來!」我會糾正他們:「可別說她沒用,換你可能還不如她呢。她真的很努力了,只是力氣沒有用對地方,沒準再過10分鐘突然找到感覺了,也就快了。」
那麼第二產程怎麼算力氣用對地方了呢?一般生孩子時候的體位稱為膀胱截石位,就是說平躺在產床上,兩腿彎曲盡量分開。要說起來,根據重力原理,應該是蹲著生孩子更容易些,但是,蹲著生醫生沒辦法幫忙接生,最後生是生出來了,可是一出來寶寶就頭衝下落到地上,這太危險了。所以,為了方便醫生接生,也就只好擺這麼一個姿勢。
姿勢擺好,感覺一陣宮縮來襲的時候,配合強烈的宮縮用力屏氣,力氣用在肛門口,就是便秘解大便的感覺,而不是都憋在脖子和臉上,相反,肩膀和脖子應該盡量放鬆。這裡說的是屏氣,一定不能把氣吐出來,而且一口氣屏得越久越好,所以,像影視劇中那樣哇哇亂叫,視覺上是有衝擊力了,實際上是用不上力氣的。而一陣宮縮通常持續將近一分鐘,沒有人生孩子的時候能一口氣屏那麼久,所以中間要換氣。要知道,宮縮是很珍貴的,不配合宮縮的用力就是浪費力氣,所以,這就要求宮縮來的時候要不惜力氣,中間換氣的時間要短,馬上深吸氣繼續向下用力,充分利用宮縮的這一分鐘。等到一陣宮縮過去了,就要身體徹底放鬆,好好調整一下呼吸,等待下一波宮縮來襲。
所以,第二產程用力的時候,應該是間斷有節奏地向下屏氣,如果感覺有大便解出來了,就說明力氣差不多用對地方了。
是的,就是那種大便解出來的感覺。
曾經有個產婦,正在用力生呢,生到一半產婦突然停了,在旁邊指導鼓勵的醫生很著急:「感覺很好,別停下來啊,有宮縮的時候要繼續用力啊!」
患者一邊忍著宮縮的陣痛,一邊很不好意思地說:「醫生,我,我好像大便解出來了。」
「嗨!你說這個呀,看到了,沒事沒事,說明你感覺找對了。你就繼續解吧,會給你清理的。等大便解完了,孩子就生好了!」
是不是感覺口味有點兒重啊?可是現實中分娩室醫生的工作環境差不多就是這樣,經常要與大便相伴。孟子教育我們要「聞過則喜」;而對於產科醫生來說,差不多是「見便則喜」,看見大便出來了,那麼基本可以判斷用力的感覺八九不離十了,這生孩子就有希望了。
當然了,估計這樣真實的場景電影里是不大好演的,那麼,就讓影視劇里的產婦們繼續喊叫吧,咱不學就是了。
推薦閱讀:
※結婚半年想儘快生個孩子,因為考慮到自己再過幾年三十歲身體不是很好,然而他不同意,因為沒錢,怎麼辦?
※30歲不想生小孩,可是,該怎麼回答所有親朋好友對於生孩子的問候?
※女人如果不想生小孩,是不是很難嫁出去?
※順轉剖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以及產後需要進行怎樣的護理,有什麼注意事項?
※我為什麼要生孩子,這是最美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