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歡樂年把春節過成萬聖節

大宋歡樂年把春節過成萬聖節

十九世紀英國刊物上中國新年畫像
十九世紀英國刊物上描寫馬尼拉華人以音樂會歡度春節的場景
年畫中喜迎春節
《鬧元宵》(清代通草畫)

  □文/李開周圖/文仕文化博物檔案館

  小時候最愛過年,因為那時候太窮,沒什麼好吃的和好玩的,只有到了過年的時候,才有機會換一身新衣服,吃兩頓肉餃子,玩幾天「二雷子」。

  為了新衣服和肉餃子,為了盡情燃放鞭炮,我們一入臘月就盼春節,一邊盼望,一邊唱一大段順口溜: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吃幾天,滴滴答答二十三。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宰只鴨。二十九,蒸饅頭。年三十,貼門旗兒。三十晚上鬧一宿,初一上街扭一扭……」

  這是河南版的順口溜,廣州想必另有一個版本。但是不管哪個版本,內容上應該區別不大。而宋朝的風俗習慣,跟我小時候相比,大不相同。

  壹

  臘月二十四是小年,每年祭灶兩次

  

  宋朝人祭灶的時間比我們現在晚一天,他們流行在臘月二十四那天祭祀灶君。灶君,即「灶王爺」。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每年臘月要祭祀一次。祭灶風俗形成於周代,歷史悠久,最早叫「紀灶」,即紀念教人從茹毛飲血到吃熟食和喝開水的「灶神」。

  《東京夢華錄》載:「二十四日交年,……貼灶馬於灶上。」臘月二十四祭灶,給灶王爺扎一紙馬,糊在灶台上面,這是北宋首都開封的習俗。

  《武林舊事》載:「二十四日謂之交年,祀灶用花餳米餌,及燒替代,及作糖豆粥。」臘月二十四用大麥芽和大米粉熬麥芽糖,用紅糖和紅小豆煮祭灶湯,這是南宋首都杭州的習俗。

  在北方人看來,二十四祭灶是很稀奇的,但是南方人就不一定稀奇了。據我所知,現在上海、杭州、寧波、紹興等江南城市仍然在臘月二十四祭灶,這些地方更大程度上繼承了宋朝的風俗習慣。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官方規定,宋朝人民每年要祭祀兩回灶君,臘月二十四祭祀一回,在此之前的立夏還要祭祀一回。此後的元朝和明朝都延續了宋朝的規定,直到清朝順治年間,清朝統治者嫌麻煩,才把祭灶時間統一定在了臘月二十三,同時也取消了立夏祭灶的老規矩。

  

  貳

  小孩守歲,大人休息

  臘月二十四祭完灶君沒幾天,就到臘月底了。

  臘月的最後一天叫「除日」,除日的晚上叫「除夕」,除夕不睡覺,等待大年初一的到來,此之謂「守歲」。

  宋朝有沒有守歲的習俗呢?當然有。但是宋朝人守歲跟後來不同,當時只要求小孩子守歲,大人們卻要早早地上床休息。

  一家老小吃完年夜飯,父母收拾完碗筷,打掃完衛生,準備好第二天早上要貼的門神和春聯(宋朝人貼春聯的時間比較晚,下文會詳述),往屋檐下救火用的那兩口大缸里添滿清水,並給孩子備好一大堆熬夜的零食,諸如饊子、麻花、米糕、水果、獸糖、麥芽糖以及各種蜜餞等等,然後就睡覺了。未成年的兒女不能睡,在院子里烤火,放鞭炮,吃零食,猜謎語,一直熬到天明。

  事實上,宋朝人在冬至那天晚上也是要守歲的,守歲的主角同樣是小孩子,同樣是大人們早早地上床睡覺。

  冬至之所以守歲,是因為宋朝人特別重視冬至,過冬至甚至比春節還要隆重。北宋有「肥冬瘦年」一說,意思是過冬至的時候吃得特別好,花錢特別大方,過春節的時候卻要節儉一些。

  為什麼要求小孩守歲而讓大人睡覺呢?因為怕小孩子在第二天早拜年的時候瞎搗亂,晚上讓小孩使勁熬夜,第二天他們就沒有精力淘氣了。為了鼓動小孩守歲,宋朝人經常說一句帶有迷信色彩的諺語:「守冬爺長命,守歲娘長命。」冬至讓小孩熬夜,能讓爸爸長壽;除夕讓小孩熬夜,能讓媽媽長壽。

  叄

  大年初一貼春聯  

  我們貼春聯,絕對不會趕在大年初一,要麼臘月二十九貼好,要麼臘月三十貼好。宋朝人不一樣,他們都是在初一早上貼春聯。司馬光《歲首紀》云:「凡換桃符、鍾馗之類,必至正旦卯時。」什麼時候貼春聯最合適?大年初一那天早上的卯時,也就是五點鐘以後、七點鐘以前那段時間。

  為什麼不在初一之前貼春聯呢?因為宋朝人迷信——春聯、門神、桃符、鞭炮等等東西都是驅鬼辟邪用的,祖先也是鬼,你提前把春聯貼了,祖先怎麼進家門?祖先進不了家門,你除夕祭祖還有什麼意義?所以要等到除夕祭完祖以後,等到守歲之時放過了鞭炮以後,等到祖先享用完了供品以後,才能貼春聯、貼門神、換桃符。

  從這個角度看,宋朝人比我們更「科學」,因為他們祭神如神在,而我們完全忘記了祭祀的意義和貼春聯放鞭炮的初衷。

  另外宋朝人貼春聯也比我們講究。我們只貼春聯和門神,宋朝還要換桃符、桃板、紙幡和天行帖子。

  桃符是桃木刻的辟邪用品,方形或者圓形,巴掌大小,周邊有花紋,中間雕著鍾馗像,釘在門楣下面。桃板是兩塊木板,分別釘在兩邊的門楣上,上面可以糊春聯。紙幡是一根竹竿斜挑著一串紙花,斜插在門牆上。從現代人眼光來看,過年掛幡兒頗為不吉,但是宋朝人喜歡這樣做,他們認為一串紙花掛在門口是很喜慶的。不但門口裝飾紙花,宋朝人的頭上也插著紙花,如果我們在大年初一那天穿越到宋朝,你會看到所有成年人的腦袋上都插著紙花,場面相當驚悚。

  天行帖子又叫「天行帖兒」,這個詞在《武林舊事》和《東京夢華錄》中都出現過,迄今為止,所有研究宋朝民俗的學者都沒鬧明白它是什麼東西,今天我來給大夥揭秘。說穿了其實非常簡單,「天行」(讀hang)即門楣,天行帖子就是貼在門楣上的橫批而已。

  肆

  戴著面具巡遊的禁軍,有的扮夜叉,有的扮餓鬼  

  宋朝春節期間還有一個風俗:叫花子會在大年初一早上沿門乞討。但這種乞討主要是為了好玩,帶有明顯的惡搞精神。

  凌晨四五點鐘,叫花子就成群結隊殺過來了,他們披頭散髮,戴著面具,裝扮成黑白無常和牛頭馬面的樣子,穿街過巷學鬼叫,瞧見哪一家主人起得晚了,還沒有來得及貼上門神,就聚集在這家門口砰砰砰地敲門,待主人一出來,他們哇呀一聲撲上去,伸著手要錢。這時候主人是不能惱的,必須在每個乞丐手裡都放上一個紅包。

  大約在上午九點鐘左右,扮鬼的乞丐統統散去,皇宮裡的儺戲開始登場。皇帝派出幾千名禁軍,分成四隊,每隊都有一個人高馬大的鎮殿將軍率領著,吹吹打打走出宮門,穿過御街,然後繞城巡遊一周。這些禁軍也都戴著面具,有的扮夜叉,有的扮餓鬼,有的扮閻羅,有的扮鍾馗,浩浩蕩蕩地游城。市民們和各大行業協會的代表站在街邊圍觀,見誰扮得像,就給他披上五彩斑斕的絲綢緞匹。從這個角度看,宋朝人過春節有點兒像西方人過萬聖節。

  伍

  成年人也能領到壓歲錢  

  大年初一除了貼門神、看儺戲,剩下的主要活動就是拜年和發放壓歲錢了。

  現在我們發壓歲錢,主要是發給小孩子,宋朝則不然,大人們也能領到壓歲錢。

  壓歲錢在宋朝叫做「隨年錢」,這個詞有兩層含義:第一,是在過年的時候發放;第二,發放的數額跟年齡有關。

  比如說皇帝給文武百官發放壓歲錢,發的是金幣,用絹袋裝著,數額不等,具體數額根據每個官員在檔案里填寫的年齡來定。張宰相今年的檔案年齡是五十歲,可以領到五十枚金幣。王尚書今年的檔案年齡是六十歲,就能領到六十枚金幣。這些金幣都是特製的,鐫刻著卍字元,只在春節期間作為禮物使用,並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

  老百姓當然也發壓歲錢,他們沒有金幣,只能用銅錢代替。比方說張三去李四家拜年,先問李四家的孩子幾歲了,五歲就發五文銅錢,六歲就發六文銅錢;李四去張三家回拜也是如此。

  在大年初一那天,信佛的善男信女們會去寺廟裡燒香許願,同時還可能給和尚們發放壓歲錢。禪宗語錄里有一個典故,說是某位富婆在春節期間進廟燒香,給和尚發壓歲錢,有個和尚向她索要七十文,富婆問:「你今年有七十歲了嗎?」他說沒有。「那你怎麼能要這麼多壓歲錢呢?」和尚只好紅著臉走開了。可見當時給出家人發的壓歲錢也是按年齡來定的。

  陸

  蒸饅頭蒸春繭  

  現在南方人過年蒸年糕,北方人過年則蒸饅頭,特別是在北方農村地區,家家戶戶都蒸饅頭,一蒸就是好幾鍋,熱騰騰的饅頭又大又圓,出鍋攤涼,入囤存放,能吃到正月十五。可是在宋朝過年,無論北方人還是南方人都不蒸饅頭。

  不蒸饅頭蒸什麼呢?蒸春繭。

  春繭不是春卷,更不是包子,它是一種象形麵食,長方形的麵皮,中間堆餡兒,卷裹起來,裹得緊緊的,兩頭尖,中間鼓,上籠蒸熟,狀如巨型蠶繭,故名春繭。

  宋朝人蒸春繭,為了好玩,也為了討個好口彩,一部分春繭里不裹餡兒,只裹刻了字的小竹板,有的竹板刻著「參知政事」,有的竹板刻著「戶部侍郎」,有的竹板刻著「進士及第」,有的竹板刻著「進士出身」……小孩子抱著春繭往嘴裡送,使勁一咬,把牙硌了,剝開一瞧,咦,「進士及第」,說明這個小孩長大了能考中進士;再拿起一個春繭,又吃到一塊刻著「戶部侍郎」的小竹板,說明中了進士以後還能當上財政部副部長。

  宋朝人過年,往春繭里包竹板;現代人過年,往餃子里包硬幣。做法類似,寓意相同,古今頗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我更贊成宋朝人的做法。為什麼呢?因為硬幣太小,搞不好一口能咽下去,對小孩子來說非常危險。而竹板很長,再大的喉嚨也咽不下去,最多硌了牙,沒有生命危險。

  柒

  用竹子和鹽做鞭炮  

  王安石有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爆竹」指的是鞭炮,宋朝人過年也是要放鞭炮的。

  宋朝火藥技術發達,匠人們已經會製作「一聲雷」、「二踢腳」、「三陽開泰」、「四季發財」、「五鬼運財」等等不同種類的鞭炮了。

  據周密《齊東野語》載,宋理宗年輕時貪玩,大年初一放焰火,「有所謂地老鼠者,徑至大母聖座下,大母為之驚惶,拂衣徑起,意頗疑怒,為之罷宴。」那種在地上團團轉的焰火嗖的一聲竄到太皇太后屁股底下,把老太太嚇得站起來就跑,又驚又怒,氣得連團圓飯都不吃了。可見到了南宋時期,巧手工匠還能製作「地老鼠」之類的焰火。

  但是由於鞭炮和焰火售價偏高,偏遠地區的窮苦百姓不捨得買來燃放,只能用最原始的爆竹來代替。

  原始爆竹是這樣的:年三十晚上在院子里生起一大盆炭火,把晒乾的竹子一根一根扔到火上,讓它們噼里啪啦依次爆開,彷彿在放鞭炮。

  有竹子的地方可以爆竹,沒竹子的地方怎麼辦呢?沒辦法,只能爆鹽。例如遼國皇帝和金國皇帝每逢過年,將大把大把的鹽粒子撒到火盆上,一樣能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

  撒這麼多鹽難道就不覺得浪費嗎?不覺得。他們是皇帝,皇帝有錢,有錢就是這麼任性。


推薦閱讀:

深度調查:中國春節傳統習俗消失速度令人震驚!外來宗教悄然改換信仰習俗~
2012年緣何「早春節」?天文專家說因由
春節詠嘆/笑破紅塵
連春天都不「清真」了——過春節就是不認自己的民族嗎?

TAG:春節 | 歡樂 | 萬聖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