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慢養,給孩子一個好性格

慢養,給孩子一個好性格(上)

  黑幼龍先生素有「華文卡內基之父」美譽,他認為自己人生最大的成功不在於自己所取得的名望、地位和金錢,而在於自己用「慢養」的方法,教育出4名優秀的孩子。

本文摘錄了父母親教養孩子的感受,以及孩子們暢談成長心路。從他們的敘述中,讀者能體會到一種和諧家庭的凝聚力,以及他們每個人所具備的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父母的魔法棒——讚美的力量

記得我們住在美國的時候有個鄰居,在他的兒子溜滑板經過我們面前時他對我說:「這傢伙真棒!讓我引以為榮!」我知道他是故意說給兒子聽的,因為他的兒子剛通過童子軍的甄試,所以他就當著我們的面來讚美兒子。這讓我心裡非常感慨,因為我雖然很希望也能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但比起我的媽媽、比起這位外國鄰居,我真的還做得不夠多,做得不夠好!

有一年,立國的一個同學住在阿拉斯加,他的父親在當地做醫生,所以暑假就約立國和剛上大學的立行去那裡玩,這一趟旅遊對兩兄弟來說是很棒的經驗,因為他們到了好多一般觀光客不會去的地方。這位同學的爸爸帶著他們四處探索、釣魚,還告訴他們阿拉斯加有種特別的老鷹,一次會生3個蛋,但存活率不高,所以他們會協助孵化等精彩的故事,而在這趟旅行結束,立國和立行準備回家時,這位同學的爸爸把他們叫來,告訴他們:「你們回去跟父母說,他們很會教養小孩!」而兩兄弟回來也真的跟我說了,那時我真的覺得很棒。雖然他是要孩子傳話給我,事實上卻是利用機會讚美我的小孩。

老大立言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很喜歡寫作,文筆非常好。在美國念國中二年級的時候,立言寫了一篇批評台灣教育制度的文章,投稿到《中國時報》,內容鏗鏘有力,結果刊登出來了。很多人看到了以為是我幫他捉刀代寫的。

那天在家裡我就當玩笑話說給大家聽,只有我媽媽不動聲色看完黑立言的那篇文章後,她眼睛抬也不抬冷冷地說:「屁!還你捉刀呢,你根本寫不到這麼好!」當時黑立言也在場,奶奶的這個讚美對他來說是很大的鼓勵,對孩子的自信更有具體的幫助。以後黑立言在工作或演講的時候,他都會提到當年奶奶說的這句話,因為奶奶的鼓勵和讚美對他有很大的影響。

讚美,真的可以鼓勵並且激發一個人的潛力,不但可以讓他把工作完成,甚至做得更好,這可是千真萬確的。我在六七歲剛懂事的時候,爸爸擔任空軍基地的電台台長,是整個空軍基地級別最高的軍官,那時候只有他有吉普車,車子開到街上大家都認識他,也因此我就得到很多的注意力。

得到注意力的好處是,會因為有激勵的力量想去做很多的事情,反之有時候沒有激勵的力量,會讓人什麼都不想做。

這就是老師和父母手中擁有的「魔法棒」!只要父母跟孩子說:「哇,你真的好棒!」短短一句話,可能就改變他的一生。

獨特性:孩子最大的財富

有篇文章寫道,美國和歐洲的教育家聚在一起,歐洲教育家認為美國的教育就像是在挖礦,把孩子切、割、磨變成一個寶石,就像許多拿到諾貝爾獎的傑出學者一樣。而歐洲的教育就像種花,教育人員做的是澆水、加肥料,讓種子變成它本來的樣子,無論是玫瑰、康乃馨、山茶花,他們都會細心呵護,讓每一株花朵都有自己獨特的模樣。這讓我想到台灣的教育,不是挖礦也不是種花,而是塑料工廠里的模具成型,要求個個都一模一樣。

教養小孩,學校雖然有責任,但父母的責任更為重大,很多父母希望自己的小孩跟別的小孩一樣,或是希望自己的小孩和自己當年一樣;我發現當我對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其實原因往往是生氣他們沒有照我的話做,沒有跟我一樣。如果我們可以尊重每一個小孩,像種花一樣讓他們自然長大,尊重小孩,不要讓他們成為自己或別人的複製品,那父母也應該很欣慰了。

反觀台灣,父母總是直接命令小孩,「你去做功課!」「你不能看電視!」「趕快洗澡!」「不要再上網了!」但我們可以把命令句改成一些疑問句。如果孩子老是黏在電視機前,或許我們可以這麼跟他溝通:「我們吃飯要選有營養的食物,你現在已經看一個小時電視了,你覺得什麼電視節目是有營養的呢?你覺得你應該看哪些頻道呢?」

問孩子問題可以讓他們思考,並引導他們自己找到對的答案,如果可以給孩子多一些思考空間,親子互動關係也會完全不同!

啟發孩子勇於選擇的智慧

我聽過一段非常有哲理的話:我們究竟應該如何教育小孩?你希望小孩長大後成為什麼樣的人,那你現在就朝那個方向來教養你的小孩。

例如說你希望孩子長大後是一個服從、聽命、說一不二的人,那你現在就可以用嚴格的軍事方式來教育你的小孩;日本、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成長起來的很多小孩,都是非常服從命令的小孩,這也是日本、德國當年變成軍國主義的原因之一。有那麼多人擁護希特勒,一聲令下,這些年輕人願意為了軍令上戰場殺人,侵略其他的國家,其實這都和父母及學校的教育有關。

可是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小孩長大後擁有一個自由的靈魂,那麼你可能就要放棄很多世俗的標準,穿什麼、吃什麼、做什麼都不要管他,讓他完全自由,這就像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嬉皮士。

但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小孩未來有責任感,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話,那麼我們必須給他機會,讓他去思考、作決定,並有機會為自己的決定負責。我們希望孩子能有自由的思想,也能有冒險精神,但也要為自己做的事情負責,我們不是放任不管,也不要求孩子百分之百地服從。

有一個故事說,一個3歲的女孩子,她要上幼兒園的小班,第一天上學的時候,小女孩穿好衣服出來,爸爸一看馬上就想說:「哇,你趕快回去換衣服。怎麼穿得亂七八糟的!」原來她不但穿了長褲也穿了裙子,裡面衣服的袖子比外套還長,顏色也搭配得很奇怪。這時媽媽比較沉著,她示意爸爸先不要說話,這時娃娃車也來了,媽媽讓她先上學去了。

結果下課回來,小女孩就跟媽媽說:「都是你,你害我在學校被大家取笑。」媽媽這時候就趁機跟她說:「我有沒有教過你怎麼穿衣服呢?有沒有說過穿了裙子就不要穿褲子呢?」小女孩點點頭,媽媽又說:「那你今天怎麼讓自己穿成這樣呢?」經過這樣的溝通,小女孩就聽進去了。

我覺得這個媽媽很厲害,她願意放手讓女兒去犯一次錯誤,雖然女兒被同學取笑,但媽媽藉此來教孩子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想想看,如果爸爸叫女兒當場就換掉衣服,那麼小女孩可能到大班還學不會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因為是爸爸叫她換衣服的,不是她自己了解為什麼要換衣服。

也許有人會說,3歲的小朋友還小沒關係,但長大後可不能這樣讓孩子用犯錯來學習負責。我想跟大家說另一個例子,是18歲的女孩想去參加舞會。她問爸爸:「我想參加舞會,可以嗎?」爸爸本來想直接告訴她可以或不可以,但當下念頭一轉,爸爸說:「你說呢?你覺得可不可以?」女兒愣了一下,開始估算自己的功課還有多少沒寫,考試會不會受到影響,然後告訴爸爸說。她可以參加舞會,接著她又問爸爸:「那我幾點回家?」爸爸本來要脫口而出說11點前一定要回家,不過他忍了下來,又反問女兒:「你說你幾點回家?」女兒又開始估算,舞會結束的時間、要搭誰的車、要先送誰回家……最後她跟父親說:「我11:30可以回家。」父親笑笑說:「好,那你就11:30回家。」這時女兒覺得爸爸不太對勁,跟平常不一樣,又接著問:「那如果我11:30還不回家呢?」這時父女倆相視而笑,因為他們都知道,女兒會為自己作的決定負責。

家是愛,愛是慢慢「養」出來的

家其實是一個城堡,雖然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陳詞濫調,但要讓孩子覺得家永遠在那裡:他高興的時候,想要回家分享;難過挫折的時候,他在家裡可以找到安慰和支持。

要讓家真的成為孩子們心中的城堡,對孩子必須完全地信任與公平地對待,在愛的基礎上對事不對人和他們溝通,這樣的家才會變成「+」,家也才能為孩子的人生加分。

當年我們往返美國和台灣兩地時,孩子們在美國必須要打理自己的生活,我們就把整個銀行賬戶交給他們,讓他們自己管理賬戶,自己繳房貸、水電等所有費用。

有親戚知道這件事情,覺得匪夷所思,問我們怎麼敢把存有一大筆錢及生活費的賬戶,交給孩子自己管理?但我從來不覺得他們會是做壞事的孩子,所以也從來沒有不相信他們的念頭。

要共同打造一個溫暖的家,父母和孩子一定要多談話,而且是像朋友般談天說地,把一天當中的特別心得做一個分享(工作上碰到什麼事?今天碰到什麼困難?),而不是像老師般訓話(功課做了沒?今天考幾分?),否則這樣只是慢慢地把孩子往城堡外面推。我們在美國的日子真的很辛苦,所以有時候下班回家我也會跟孩子說,我在藥房裡頭工作,最害怕的就是接電話,因為當時英文還不是很好,藥房責任很重,萬一聽錯給錯葯就不得了了。

因為我自己願意和孩子說我自己的感覺、自己的情緒,所以孩子有話也願意跟我們說,親子間的親密關係其實需要彼此間打開心門,說說心裡真正的話。

父母們給孩子愛的時候,應該想想:你給孩子的是控制、傷害,還是真正無怨無悔的愛?真正的愛不自私,真正的愛是站在孩子的立場,為他們著想,真正的愛是給他們空間,永遠在他們心中點著一盞燈,隨時歡迎孩子回來。

黑立行結婚的時候,在斯坦福大學的教堂。那一天教堂裡面坐滿了前來祝福的親朋好友,大哥黑立言和姐姐黑立琍分別為新人念了一段《聖經》,許多親友說在婚禮上可以感覺我們一家人的情感有多濃,覺得很感動。

回到台灣我們宴請故鄉的親友,我在致辭的時候安排播放電影《屋頂上的提琴手》的主題曲:「日出,日落;日出,日落。」

在悠揚的音樂中,我細細敘述對新人的祝福,也希望黑家這份親子之間的愛,這份慢慢「養」出來的愛,能夠永遠傳承下去!

慢養,給孩子一個好性格(下)

  「孩子長大後,最懷念父母的不是汽車、房子、財產,甚至不是念最好的學校。他們最懷念父母的是,父母幫助他們培養了好性格。」

本文中,黑幼龍先生的四個孩子暢談了在其父母關懷下的成長曆程。

老大立言——老爸換工作,徵詢我們意見小時候,家裡常常開家庭會議。

大多數的會議,都是為了討論要去哪裡玩、到哪家餐廳吃飯。當我們最後敲定了餐廳,父親就說:「由你們負責打電話跟餐廳訂位。」

那時我才念小學,弟弟、妹妹們不用說了,年紀更小,但是父親卻堅持由我們去預約訂位。於是,我們只好戰戰兢兢地拿起話筒,告訴對方我們用餐的日期、時間、人數。

到了餐廳門口,父親也要我們小孩出面向服務生確認訂位。在一般家庭,通常都是父母親一手包辦這些事,但是我的父親卻把我們當成大人,要求我們獨立完成一些任務。

在這麼多次的家庭會議中,有兩次最讓我印象深刻。

有一次,父親說:「爸爸想要換工作,從美國休斯公司換到光啟社,雖然薪水會少一半,但是爸爸如果做光啟社的工作,會比較開心。你們有什麼意見?」

說實在的,還是「小朋友」的我們,對於父親想要換工作一事,能表示什麼意見?不過,父親還是鄭重其事地問我們的看法,讓我們覺得自己很重要。

另一次,是我們第二次舉家搬到美國,父親又要問我們的意見。這一次,我已經小學六年級了,就開始有點想法了。

記得第一次搬到美國,其實過得還不錯。美國小學的課業本來就比較輕鬆,加上學校很體貼外國學生,會特地為我們配一個「導師」輔導功課,雖然換了一個求學環境,但是不至於適應不良。

只是,我對美國的小孩印象實在不佳。那幾年,美國流行李小龍的「功夫熱」,那些美國小孩以為我們中國人個個武藝高超,老是想來跟我們比劃比劃,甚至還會上門來挑釁。有一次,奶奶實在受不了,抓起掃把,衝出去要修理他們。那些美國小孩看到哪來的東方怪婆婆,一臉窮凶極惡,立刻作鳥獸散。

於是,在家庭會議中,我就列舉到美國讀書的好處和壞處,不過,弟弟、妹妹們對於回到美國念書,都還蠻支持。即使我有一點「異議」,最後也投了贊成票。

父親真的那麼需要我們的意見,他才能作決定嗎?其實未必。父親是個思慮綿密的人,當他舉行家庭會議時,一方面是諮詢我們的意見,另一方面,也是用這種方式,告知我們他的決定。

如果,要讓一個家朝著某個目標前進,就讓這個家庭的成員,都來參與決定的過程,只有當大家都清楚要做什麼,為什麼要這麼做,才能一起達到目標。

這是我從父親身上學到的重要一課。

老二立國——好人緣才有好機會

大四時,我開始申請醫學院,一般人都認為,只有精英中的精英,才能進醫學院就讀。在美國,醫學院的入學競爭很激烈,錄取率大概只有百分之十到十五。我大學時的成績並非頂尖,如果從成績的標準來看,脫穎而出的機會實在不大。

不過,從小在卡內基式的家庭長大,讓我成為一個非常樂觀的人,對自己很有信心。

甚至到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面試現場,我還能跟教授開玩笑。有一位表情嚴肅得不得了的教授問我:「你對『安樂死』有什麼看法?」因為「安樂死」這個字眼的英文,聽起來像是「亞洲的年輕人」,所以我就回答他:「亞洲的年輕人都是好人。」只見這位教授面無表情地看著我,氣氛幾乎冷到冰點,於是我趕緊收起搞笑的心情,認真回答他的問題。

雖然發生了這樣的插曲,最後我還是獲得錄取。

後來,我常常在想,我之所以能夠順利進入醫學院就讀,除了成績還能符合標準外,教授為我寫的推薦信,以及我所參與的研究活動,應該為我加分不少。

記得大四那一年,有一位教授針對兒童看電視和膽固醇的關係,做了一個研究,我擔任他的研究助理,很努力地搜集資料、做訪談,最後寫出了一個研究報告,要在一個大型的學術研討會上發表。

因為我和教授互動良好,他不但讓我在報告書上掛名,後來他因為有事不能參加研討會,就指派我去參加。當時我還只是個大學四年級的學生,就要在大型學術會議上擔綱演講,一般人可能會怯場。因我受過卡內基訓練,上台侃侃而談,結果不但「代打」成功,甚至吸引了媒體記者詢問這項研究的內容。

我很感謝父母親,因為他們從來不曾主張「功課至上,其餘免談」,而是放手讓孩子們去發展興趣,去累積各式各樣的生命經驗。我能夠在申請醫學院的競爭中勝出,或許正是因為我除了功課之外,其他各方面的經驗也很豐富。

老三立琍——我的黑+兄弟們

在台灣念了兩年的美國學校後,為了日後申請大學比較方便,我決定回到加州,再念一年高中,弟弟立行也選擇跟我返美,和正在念大學的二哥立國,3個人住在父母親買的一幢小房子里。

當時父母親都在台灣,所謂「天高皇帝遠」,加上房子是自己的,想做什麼也不會有人管我們,然而我們卻是一派安分守己,白天去學校念書,晚上就回家,3兄妹輪流開伙、做家事,連派對也沒開過一次。

我們黑家4個孩子,從小感情就很好,總是同進同出,即使現在分別住在中國台灣、美國、新加坡,還是常常彼此打電話、通電子郵件。我相信,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親從來不對我們有「差別待遇」。

記得小時候,每逢學期末發成績單,我和大哥立言、小弟立行是第一名的常客,二哥的功課很爛,但是父母親總是一視同仁,不會特別偏心會念書的孩子,老媽還曾經跑到學校跟我的老師說:「不要再讓黑立琍當班長了!她當太多次了!也要給別人機會嘛!」

在這樣的家庭氣氛下,大哥從來不會因為成績好,就在二哥面前得意揚揚。而我也不覺得,功課好就值得驕傲。我們一家人,都對課業表現抱持平常心,父母不會對我們「大小眼」,我們也不會覺得誰得到的愛就特別多。

說起我這3位兄弟,都各有特色,而我也從他們身上,學到了不少東西。

大哥是我們的「頭頭」,總是給人非常成熟穩重的形象。我們在美國求學時,大哥認識了一些非常有錢的朋友,他們平時都是開很拉風的跑車,而我們家就是一部破車大家輪流開。很難得的是,大哥在他們面前總是抬頭挺胸,從來不會因為家境不如別人富有,就覺得自己矮人一截。

二哥立國,從小闖禍不斷,只要是他想做的事,他就會全力以赴。記得有一次,他在地下道吹薩克斯,還擺了頂帽子讓人丟零錢,大家都好奇為什麼,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黑立國做事,根本不需要理由。」

當年功課最差的二哥,現在當了醫生,平時還充當我們的「醫藥顧問」。我們有什麼健康方面的問題,都會請教他。在我心中,二哥立國就代表了「世上沒有不可能的事」。

至於小弟立行,從小個性就很好,我常常占他小便宜。比方說,明明我手上的糖比較難吃,我就故意騙他:「立行,我這個糖比較好吃耶!跟你換!」還真是屢試不爽。

直到返回美國念書的某一天,我開玩笑地打了立行一拳,立行也回敬我一拳,我當下愣了一會兒,這才發現:「弟弟已經不一樣了!」從此,我們的關係就變得比較平等。

我的兄弟也是我的好朋友,我們曾經一起走過成長的路,這份手足之情,將我們和這個家,緊緊地維繫在一起。

老四——興趣,是鼓勵出來的

記憶中,家裡曾經有一本讀者文摘出版社出版的動物百科,通過這本書的啟蒙,我開始對研究魚類,產生莫大的熱情。

因為喜歡研究魚,我在12歲那一年,就考到了潛水執照。不過,這張潛水執照,可是得來不易,在長達兩到三個月的受訓期間里,除了每周要上課,學會潛水必備的知識,到了周末的大清早,還要下海實際練習。每個周末清晨5點去海邊潛水,不但天氣冷,而且風浪大,加上我們是潛到80英尺深的海底,常常一潛下去,水色渾濁,行動困難,不少成年的學員經過第一次的「震撼教育」,就紛紛打退堂鼓。

而我潛過兩次後,熱情也開始「退潮」。第三個周末,父親照例又是一大早叫我起床,準備去上潛水課,我有點意興闌珊,想耍賴不去了。但是父親很嚴肅地對我說:「既然已經開始學了,就不要輕易放棄!」我一咬牙,還是爬出溫暖的被窩,直奔清冷的海域中。

感謝父親的堅持,讓我經過各種潛水測驗,最後終於拿到了執照。記得那時候,每個人都會分配到一位夥伴,可以彼此照應,我的夥伴對我非常不耐煩,因為在海底,光是一塊石頭就讓我看得津津有味,常常一看就是15分鐘。

有一次我學滑雪,學來學去就是不會,打算放棄了,但是父親就是不准我放棄。他並不像別人的父親,會要求自己的孩子學這項才藝、那項運動,他唯一的原則就是:既然學了,就要學會,不要半途而廢。另外,我還記得,接受潛水訓練時,家長要簽一份合約書,上面聲明潛水是一項有風險的活動,如果出事請自行負責,但是我母親連眉頭都不皺地就把合約給簽了。

除了喜歡魚類,我後來研究的對象,還包括車子、刀槍之類的武器。小小年紀,我就會自己跑到圖書館,翻出百科全書,沉浸在研讀相關資料的喜悅中。

男孩子喜歡車子,還算蠻理所當然,但是喜歡刀和槍,做父母的難免擔心,這孩子以後會不會自己改造槍支去為非作歹?

但是我母親知道我喜歡槍,小學四五年級時,就陪我一起上射擊課程。有一年聖誕節,她還送我一把小刀,作為聖誕禮物。

要不是對孩子有極大的信任,她怎麼有勇氣讓我去發展這個有點「火藥味」的興趣?換個立場,如果是我的孩子喜歡「玩槍」,我不確定自己能不能像母親那樣給孩子發展的空間。

說起來,日後我會走上「產品設計」這條路,跟我從小就研究魚類、車子、槍械,有很大的關係。如果,當年父母親對我的興趣頻頻潑冷水,或是毫不支持,我應該不會像現在這樣幸運,找到一份自己做得很開心,也很有成就感的事業吧?(完)

摘自《慢養,給孩子一個好性格》黑幼龍全家 合著 中信出版社2009年6月版


推薦閱讀:

是聽從父母安排還是聽從自己所想?
有名校情結、欣賞關於名校的一切是愛慕虛榮的表現嗎?
驚!看手指長度就知道性取向、智商、性格(第7頁)
你手上有多少個螺,決定你的性格!太准了!

TAG:孩子 | 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