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是你的愛寵,還是城市的傷口?
大約在五六年前的一個清晨,趕早出門上課,猝不及防地在路邊看到了一隻被汽車撞得失去了形狀的小貓。清潔工阿姨正在把它破碎的內臟和身體收進垃圾袋,她嘆氣說幾乎每個清晨都會看到這樣被撞死在馬路邊的流浪貓。
那隻小貓的身體被撞得失去了形狀,亮晶晶的眼睛卻睜得大大的。我大概永遠都忘不了那雙明亮但充滿驚恐的眼睛。如今,城市裡的養貓人越來越多,在社交網站上「曬貓」已經跟「曬娃」一樣成為風尚。養貓成為品味、風趣、豐富生活的標籤,然而隨著養貓人的增加,城市裡的流浪貓也在增多。
每隔一段時間,我們就能讀到虐貓的新聞。這樣聳人聽聞的虐待之外,新鮮勁兒過去,貓被丟棄成為流浪貓的事件也層出不窮。在危機四伏的城市中,貓到底是人的「愛寵」,還是城市的傷口?
極端的動物保護者會認為,將貓閹割,圈養為人類寵物的行為,本身已經侵犯了動物權利。而如果我們真的決定養一隻貓,起碼我們應當知道:這不僅僅是一件好玩兒的事兒,它更代表著相應的責任與義務,因為我們面對的不是一隻「寵物」,而是一條生命。
撰文 | 夏康
熱潮之下
養貓人的理念在分化
我養過二三十隻貓。這個數字中包括我自己養的貓,以及幫朋友們在某段時期(出差、旅行等)內代養過的貓,它們都是我和朋友收養的流浪貓。有些貓的流浪軌跡已經無從追溯,有些是因各種原因被城市裡的人遺棄的貓。
養過這麼多隻貓,得承認貓這種動物的確有讓人著迷的特質。它們有固定的行為模式和姿態來表達某一種情感或訴求,後天養成一種行為模式的學習能力也很強,所以貓算是很聰明且有較確定好惡表達的動物。但是每一隻貓又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情緒表達方式。比如我朋友養過的一隻貓,點點,最善妒。當主人把另一隻流浪貓帶回家,她負氣出走,8天才因餓得不行風塵僕僕的回家。貓身上的味道也不同,有奶香味、榛子味(甚至還有衛龍大麵筋的味)...
豆瓣上「愛貓俱樂部」小組成員已超過30萬人,小組內有許多網友定期交換養貓知識及領養信息。
不過,當養貓這件事在近幾年作為一個熱點話題,在社交網站、平台上的火熱甚至泛濫態勢,作為一個一直關注流浪貓的人,我最大的反應是擔心。貓話題的熱度和「曬娃」的熱度很相似,這幾年,新媒體的社交、傳播方式將養貓、育兒這種生活細節,發展成在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上的固定話題,長期處於溫熱狀態。我也確實發現,隨著話題越來越熱,養貓的人尤其是城市裡養貓的年輕人的確越來越多。
人們有不同的動機養貓。有些人因為「跟熱點」被好奇心帶動,有些人希望通過養貓緩解快節奏生活壓力、尋找陪伴。我一開始就是「接盤俠」。在幫朋友代養過很多次貓之後,有朋友捉到流浪母貓生下後棄之不管的小貓,找人領養。其實養貓的人也存在一種貪吃蛇一樣的奇怪循環,比如我是收流浪貓,而有些養貓人在養了一段時間後會「製造」流浪貓。
熱潮之下,養貓人的群體雖然不斷壯大,但這個群體內部分化也很大。分化背後是理念的差異,這些差異會具體到如何看待「貓奴」這樣的稱呼,也可以抽象到人和貓之間到底該如何相處、是否應有最基礎的權利、義務關係?比如,儘管我不反對「貓奴」這種對養貓人打趣式的稱呼,但還是不太希望它被泛濫化使用。當我們說「貓奴」的時候,內含著一種幽默感、人與貓共處的愉悅感,這些當然應該有,但再好玩的稱呼也不能替代理性層面的思考,畢竟以「貓奴」來簡化人與貓之間的相處模式顯然是不全面的。
如何相處?
人不是統攝世界,
哪怕是一個房間的唯一標準
人和貓該如何相處呢?這個問題簡直可以寫本書了,厚度堪比《人類婚姻大指南》(這本書不存在)。有些養貓人會把貓當做自己的孩子,有些則戲稱貓是主子。但如果我們拋開這些親昵的稱呼,認真地來討論理想的相處模式,大多數人會認同:人和貓像朋友那樣相處、相互陪伴。
我自己的方式是,不會把貓當做主子一樣供養,也不會以人的優越性居高臨下地調教它們。我不是因為生活孤獨而要拉幾隻貓來填充自己的生活,而是當自己的生活空間可以接納一隻、兩隻流浪貓的時候,收養了剛巧碰上的流浪貓。像人與人的相處一樣,人與貓之間需要經過很多磨合,比如作息時間需要一段時間後才能一致,貓也會慢慢選擇自己喜歡趴著的沙發一角。漸漸地,我和貓會彼此接受對方的存在,互不打擾(不排除我突然衝過去給貓梳毛)。相比「貓奴」「主子」這類詞,我想「朋友」或者「伴侶」(廣義上的伴侶,非特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形容這種模式會更合適。
《貓》
作者:凱瑟琳·羅傑斯
譯者:徐國英版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0年1月
當一個人用心地去養貓,他或者她會慢慢磨出很多的耐心和寬容--因為貓的確挺難相處的。收養流浪貓就要經常和貓尿做鬥爭。到家後,他們在恐懼和之前因被遺棄導致的敵視心態下,會用撒尿的方式標記地點,我就曾連夜洗床單到生無可戀的狀態。這時候人會明白,任何暴力形式都沒有用,貓有它這個階段的行為模式。就是這樣,任你拿著《聖經》、《愛的教育》或者《養貓大百科》,都沒辦法速成。你還是要耐下心來,慢慢在彼此了解中建立一種人與貓的共識。這個過程不是人引導貓,而是一個雙向了解的過程。
人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承認自己的無力感。更重要的是意識到:人的語言、理念、科學,並不是統籌這個世界,哪怕是這一個房間里運行規律的唯一標準。作為人,我們需要和另一種物種共處,慢慢獲得一些很日常的相處小智慧。這一點雖因貓而起,卻像是打開了一扇小窗,會在養貓人生活的很多領域都照進去一點光。養貓的人各有各的性格,但如果硬要找點相似點,我想大概就是這種比較好聞的「貓味」---因為和貓共處所培養出來的多一點的耐心和寬容。
人和貓的相處,是一間房中的事情。但隨著城市裡養貓人的增加,貓和人和城市之間,有了更複雜的關係。
如果你打開幾家購物網站或APP,寵物商品常是團購熱點,而幼貓(尤其是種貓)也可以通過網路途徑買到,後續一系列空運流程也很完善。在消費主義盛行的社會中,養貓這件事在商業領域的浪潮,顯然要比在法律、道德倫理、公民教育領域中掀起的浪花大了不知多少倍。因此,越來越多的貓過上了好日子,但隨之引發的很多問題也在慢慢形成新的城市問題。
流浪貓是城市的傷口
撕開傷口才意識到人類需要利他和利它精神
從讀書到工作,我在北京呆了大概五年,眼見著越來越多流浪貓出現在城市中,也出現在豆瓣寵物相關小組的轉讓貼子里。其中,這些年不少流浪貓是因為人先養後棄造成的。
有兩個主流的「中國式棄貓理由」。一是「逃離北上廣」的青年人,把當初為了陪伴而養的貓遺棄在城市裡。在豆瓣的「寵物領養」小組裡,如果以北京為坐標,尋找因離京而求轉讓、領養的帖子,每周都能看到幾例,到畢業季和離職潮頻率會更高。儘管現在,如果想把一隻貓從北京運到上海,航空或者鐵路的形式都可行,購物網站上甚至有人提供專項服務,但真正勾選這個選項的人還是少數。
二是因為家中有人要備孕,家人或者養貓人本人認為養貓對懷孕會有可怕的負面影響。我家裡最新的這隻貓,就是因為婆婆強行迫使兒媳把貓送出去,才和我相遇的。儘管很多寵物醫生多次發聲,證明這種擔憂並沒有現實依據,但它正在成為非常普遍的棄貓理由。第二種情況中還包括,當父母聽說女兒在養貓的時候,會因擔心養貓影響生育能力強迫女孩不要養貓。在一個迷戀生兒育女、強調女性生育功能的國度里,養貓都可以成為理解中國人家庭觀念和生育文化的一個角度,這真是一個有趣但又不幸的事實。
當這隻貓到我家時,已經是她第四次換人了。她的性格很敏感,剛開始一兩天總像個獅子一樣,人一靠近就怒吼。在這種怒吼(實則因為恐懼)中,我很自然地會去想:我們人和動物相處時,要如何對這樣一段超越物種的關係盡自己的那一份義務?近幾年,因為「狗肉節」或者虐貓事件,公共領域中對於動物權利有很多討論,但落實到日常生活中,落實到人與動物在一個家庭里相處時,有多少中國人會去思考人是否對寵物盡應有之義務?
《動物解放》
作者:彼得·辛格
推薦閱讀:
※微光城市
※城市裡男人一般娶不到同年齡的女人做老婆..
※影單來了|因為一部電影愛上一座城市(20部)
※再過十天,煙台將成為全國最美的城市!美出新高度!
※巴黎是一座怎樣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