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尹保雲《民主與本土文化》讀後

我所理解的民主,是一個原則,一個判斷,一個大方向,一個框架。說白了,就是明確資源屬於全民共有。當年林肯用了三個詞把這個意思表達得非常清楚:民有、民治、民享。在這個原則之下,衍生出種種規則、制度、組織架構乃至文化等等,這就是民主政治在現實生活中所顯現的方方面面。因為世界各國的本土文化(或曰國情)各有不同,所以各國的民主制度雖大同卻也存小異。我以前私下所作的一個判斷是「沒有兩個國家的民主制度是完全相同的」,很欣喜此書中也有類似的說法。當今時代,「主權在民」已經成為全球共識,甚至連我朝政權都不曾明目張胆地反對這個判斷,但他們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用一些特殊的民(黨)來替換真正的民(全民)。此書中還出現了一個可用來精準描述中國當前體制的名詞:黨官僚寡頭制。我是第一次看到這個說法,不知它是否尹保雲的首創。我在書里做了一些記號,準備在還書前把它們記下來,無奈目前網上還找不到本書的電子版,只能把相關的內容手工輸入,順便作為對本書的回味,也權當向尹保雲先生致敬。從下面這些文字可以看到研究韓國的民主化進程對於中國的現實意義。而且有一些結論也許具有預言性的指導意義。第一章 緒論一、第三波研究與民主概念第5頁 在經歷幾十年冷戰的對立、比較、體驗和反思之後,國際社會達到了一個共識,即,「民主」有一些起碼的標準,人民必須在民主制度中享受一些基本的保障和權利。否則就不是民主。這些保障和權利包括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投票選舉和被選舉的權利、參與決策與監督的權利、財產權、隱私權、言論與結社的自由、享受社會福祉,等等。這些是價值目標上的共識,還有形式上的共識,即,國際社會也共同認識到選舉、分權制衡、法律體系、政黨競爭(包括黨內競爭)、言論出版與結社自由等都是民主的基本形式要素,都是必要條件。儘管象許多人所說那樣,民主應該被自由地追求而不能強加,世界上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模式來讓大家模仿與照搬,但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承認民主的這些價值上和形式上的基本內容,很難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以上共識說明民主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把它簡化為「選舉」可能會導致概念本意的喪失。僅就形式要素而言,選舉無論怎樣重要,也只是諸多形式要素中的一個要素。如果沒有其他形式要素的存在,比如沒有法律保障、公開透明的政黨競爭(或黨內競爭)、新聞輿論的監督等,選舉就不可能達到公平境界。進一步說,如果沒有民主的其他形式要素存在,即使是有公正的選舉,那麼所選出的權力也不一定會保障公平、自由等價值目標的實現,甚至有可能是反對這些目標的。第四章 民主與失控三、民眾運動的壓力第115頁 在對韓國政治發展的研究中,明顯地存在著把「民眾運動」等同於「民主運動」的傾向。這是出於對民主概念的簡單直觀的理解。無休止的、激烈的甚至暴力傾向的民眾抗議運動並不一定起到推動民主的作用。一個國家的政治文化具有某種整體性,政治精英身上的弱點在民眾身上也同樣會有。只是因為崗位和職業不同,暴露的側面不同而已。在過渡階段,民眾的行為同政治精英的行為一樣,有時候符合民主形式有利於推動民主發展,有時候卻並非如此。第六章 官僚—威權主義:性質二、維新體制的脈絡第191頁在他(朴正熙)的著作和演講中,隨處可看到他一方面堅決地否定落後的傳統文化、讚揚民主制度,另一方面又抱怨西方的民主制度不符合韓國的國情,不斷地聲稱要搞韓國式的民主。也有學者肯定維新體制的積極意義,認為它是韓國由學習、模仿式的民主到「自生式的民主」的一個轉變,是「韓國的民主主義」的道路。這樣的解釋不能說沒有道理。不過,從長遠歷史看,所謂的「韓國的民主主義」不過是搞不好民主而作暫時退卻的一個借口而已。當時,保證持續的經濟增長,從經濟增長入手解決一切問題。所以,與第三共和國比較起來,第四共和國更高地舉起經濟發展第一的大旗,以經濟替代政治。這自然突出了行政系統的角色。整個國家象一個大生產公司,朴正熙就是這個公司的總裁。並且,這個體制的軍事色彩很重,一味講求增長速度,「經濟發展滲透著軍事文化」。總之,理性化、命令式、軍事速度化是它的運作邏輯。第192頁 經濟成績不能滿足人們的政治願望。彼特.L.伯格(Perter L.Berger)曾經對「東亞經驗」有這樣一個概括:東亞的成功的資本主義發展沒有產生向民主轉變的明顯壓力。四、政府與經濟精英第201頁 對社會轉型期的政—商關係的評價需要用馬克斯.韋伯所說的「理想型」的方法、即根據這種關係的良好個例的平均值來評價它。根據世界現代化的歷史經驗看,有兩個標準能夠幫助我們作出恰當的評判:其一,私營企業群體是否成長起來了?其二、政府是否得到了發展?現代化進程中的政—商關係有兩種突出的形態:一種是「尋租關係」,也可以稱為官—商勾結關係。政府機構和經濟精英混淆在一起,國家的計劃和政策被各級官員作為謀取私利的手段,政治權力具備很強的經濟掠奪性。相應地,企業家們的頭腦也被這樣的環境所嚴重地扭曲。他們不把精力放在經營管理上,而是想方設法與政府官員勾結而獲得利益;另一種形態是「原則關係」,是國家發展目標與企業家利潤動機的有原則的結合。它在實際中雖經常表現為政府對具體企業的支持和扶植,但卻不是私人之間的關係。它有其原則性,即按照國家的相關政策規定來辦事。在後一種形態下,私營企業成長迅速並很快培養出自我發展的能力,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脫離政府襁褓的要求,政—商關係也自然會解體,企業轉變為制約政府、監督政府的一股力量。另一方面,政府在這個過程中也獲得了諸多發展,比如管理的法律化、科學化、透明化的進步,以及對新的社會經濟環境的適應性調整。總之,後一種關係孕育著新的變革和進步。而第一種形態的關係,即官商勾結的關係,則不會有這樣的效果。第七章 官僚—威權主義:向民主過渡一、反政府的民主運動第219頁 對韓國學生領導的抗議活動不能從單方面來理解。許多研究者,無論是韓國學者還是有些國內學者,總是習慣於把韓國大學生代表的反政府運動看做是「進步」、「民主」、「正義」的一方,而威權主義政府則是「反動」、「獨裁」、「非正義」的一方。這種流行的看法需要重新思考。從上面的歷史回顧可以看到,韓國的維新體制並非沒有民眾基礎,它是通過多次公民投票所認定的體制。公民投票支持一個獨裁政權並非只因為民眾的民主意識薄弱,它同時也受到當時國際環境因素的很大影響。一般說來,緊張的國際環境尤其是在國家安全受到明顯威脅之時是不利於民主發展的。有鑒於當時環境,很難說公民投票支持維新體制是沒有經過理性的思考。然而,韓國的政治文化中的張力很大。反對黨好像有所進步,儘可能保持克制態度,力求在法律允許範圍內行動;而以大學生為主的反政府力量卻不能做到這一點。這並不說明這部分人的民主意識很強,換句話說,是一種傳統性的造反意識在起作用。因此,反政府的民主運動總是朝著激進的、暴力的方向發展。而這又恰恰構成民主發展的一種阻力。第220頁 在70年代的韓國,搞民主運動的群體力量其實很小。即便是在大學生中,它也是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它卻代表了民主的一個驅動力。它本身有很多弱點,骨子裡是傳統文化的品格,因此它的民主觀念是理想主義的。它與政府之間的衝突不等同於「民主」和「專制」的衝突,而是民主理想主義與理性主義之間的衝突。政府代表理性主義,而反政府力量代表民主理想主義。這兩種力量互不信任。反政府力量懷疑政府對民族、民主的忠誠,而政府則認為非政府力量的所作所為是不顧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不是在捍衛自由民主,而是在威脅民主,甚至是受到國際共產主義勢力的影響和操縱。雙方都要撲滅對方。三、民主化的基礎第222頁遊行示威的暴力化傾向與政黨之間你死我活鬥爭的性質是一樣的,它說明一個國家政治文化還沒有養成協商、妥協和寬容等為民主所需要的精神氣質。這樣的精神氣質總是與對民主的形式、秩序和紀律的理解為基礎的。第九章 兩大黨制的發展趨勢一、選舉形式與社會文化因素第294頁就民主的形式而言,細節形式(技術層面的因素)是可以選擇的,在各個國家是不一樣的;各個國家的社會文化因素有自己的特點,也是不斷發生適應性變化的。本土文化與民主形式的衝突體現為細節形式的多樣變化。但更高層面的形式(言論出版自由、大眾參與、政黨競爭、分權制衡、公民投票等基本形式)則是相對穩定的,也是不可選擇的。這個道理對西方國家是如此,對非西方國家也是同樣。結語:儒教國家的政治重構二、民主形式的角色第326頁現代民主雖然在西方率先發展出來,是西方的貢獻,但它同時也是屬於整個世界的。它根植於人類的共同本性,即人類對自由與理性的不斷的追求;同時,它匯聚了世界其他地區的有用因素。一言蔽之,現代民主制度是由來自四面八方的理性化因素匯聚而成的,它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結晶,是現代政治智慧的形式化,因此它具有強制性的力量。這正像黑格爾所說,絕對精神在世界範圍里運動,人的「自由」的「意志」最終獲得了「一個確定的形式」,這個形式的力量是強制性的。自由的意志通過民主形式而顯現成為現實,這個運動構成人類文明歷史運動的最高潮流,一次一次地沖刷著這個世界。這是最大的歷史力量。第327-328頁 那些尚沒有建立起民主框架的國家,也同樣會受到民主形式的懲罰。傳統的統治方法只能壓制和拖延危機的爆發,卻不能從根本上消解危機並創造現代穩定。二戰結束到冷戰結束前的許多發展中國家,它們雖然沒有引進民主的形式,卻也沒有避免激烈的衝突。被傳統統治手段所抑制的衝突會以各種意想不到的方式爆發,甚至最終導致整個國家的顛覆和分裂。 躲避民主形式可能會在一個時期躲過衝突,但卻不會有政治發展。一個國家不可能等待國民性達到一定水平後再搞民主建設。既然民主是一套技術,那就需要持久的學習和實踐。如果沒有民主形式的存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也就無從談起了。換句話說,沒有民主的形式系統的框定,國民素質是不可能提高的,其結果只能是傳統政治文化的種種污垢得不到洗滌,政治精英在傳統道德的偽裝之下謀取個人私利,而民眾則常表現得渾渾噩噩、鬆散和無法無天。第330頁由於民主的形式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共同成果,所以,當它的形式成熟之後,就會與原來對它的形成產生作用的零星因素脫離關係。它具有獨立的整體性,任何傳統文化在它面前都會表現出一大堆的不適應。儘管所有的傳統文化都有強調忠誠、誠實、守信、友善等這樣的一些基本的道德教條,但這與人們的倫理行為並不等同。因為人們的倫理行為總是與特定的制度環境結合在一起的。在民主制度的整體性形式面前,所有的傳統文化都顯得束手無策,連它少有的幾個道德教條也不起作用了。 這個情況就像新手們面對著一個技術複雜的龐大機器。無論是手腳笨的還是手腳靈活的,都需要從頭學習和訓練。他們只能一點點地服從操作這個機器的各項技術要求。本土文化只能服從於民主形式的各項要求,要改變自己以前的所有習慣。韓國的經驗證明了這個道理。不是本土文化隨便地去選擇民主形式,也不是民主形式屈從於本土文化或社會條件,而是民主形式起主導作用而重構新的文化。
推薦閱讀:

玉皇大帝是三界共主,為何天庭連續發生四次大鬧天宮?
贖罪券的積極意義?
[i·寧德] 食指大動——寧德現吃的名菜小吃你知道幾個?
如何弘揚傳統文化
古代沒有數字,祖沖之到底是如何計算圓周率的?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