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靜篤的詩人教古詩詞,看她是怎樣發展學生創造力的
學生畫圖解釋《畫眉鳥》,表達自己的理解
作者:孫安懿,武漢作家協會會員,年輕時在《中國婦女報》、台灣《世界論壇報》等報刊雜誌上發表詩歌散文數十篇,引起了當地文聯和作協的關注,專門召開過她的作品研討會。現任職於深圳龍崗區龍城小學,龍崗區學科帶頭人。本文發表在《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7年第7期創造力培養專題
中央電視台的《中國詩詞大會》帶來了全民學習古詩詞的熱潮,也引起了不少爭議。有人認為,央視詩詞大會是一場記憶檢查的大會,誰死記硬背的詩詞多,誰就會獲勝,與之形成對比的是香港舉辦了26屆的全港詩詞創作比賽,這種方式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是不是只有創作才是學生有創造力的表現呢?我是語文老師,也是古詩詞愛好者,在個人的語文教學中,長期注重古詩詞的教學,對於如何通過古詩詞教學發展學生創造力有深刻的體會,認為以上看法有失偏頗。其一,古詩詞創作當然是最高級創造能力的表現,但只能吸引少數有此愛好的人參與;其二,創造力不僅僅表現在創作上,古詩詞學習中的個性化理解、想像和由此引起的情感生髮、審美再造等都是創造力的體現,而這些才是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的。為了讓每位學生都愛上古詩詞,都能從不同的方面發展自身的創造力,我在古詩詞教學方面做了許多工作,心得和總結如下。
什麼是教學意義上的創造關於創造的定義,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標準和內涵,對教育來說,用得最多的當屬布魯姆學習目標分類2001版中的定義,創造(create)是指把要素放在一起形成連貫或實用的整體,或重新組織要素生成一種新的模式或結構,它包括產生、規劃和創作三個方面。
從這個定義和解釋來看,古詩詞「創作」可以認為是發明一個產品,的確是典型的創造。但對於古詩詞來說,閱讀欣賞的過程也是一個創造——「產生」的過程。學生閱讀文本時,因個體差異,對語言的意會、感悟與想像各有不同,通俗的說法就是,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一千個哈姆雷特各自有生動的形象,這個形象的產生就是學生個體依賴於想像的創造——審美再造,這正是創造性思維中最具活力的內容之一,也就是說,閱讀欣賞本身,就是一個創造的過程。所以,我們不能狹隘地認為只有古詩詞創作才是有創造能力的表現。
面向創造的教學策略1.用故事將學生引入古詩詞的情境中
古詩日日誦讀才能形成積累,所以我每天會在語文課前用五分鐘與學生共同學習,這個學習不僅要有趣,還要能引導學生賞析詩中的妙處。我通常會把詩人的故事融入其中,孩子天生是親近故事的,故事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作者,了解之後再讀他的作品就有一種親近感,也更能理解詩意詩情。
例如,讀李白的詩,我總會引出他的生平經歷或流傳的一些故事。他那沒有任何拘束的想像力既有浪漫傳奇之感,有時又帶有幾分天真。這些特質與小學生沒有設限的認知,往往能夠形成共振。學生讀《古朗月行》中的「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那份幼童的天真呼之欲出,把月亮稱作白玉盤就罷了,還以為它是王母娘娘的鏡子飛在青雲之上。繼續品味「玉兔搗葯成,問言與誰餐」,這種童真讓學生讀著讀著就面帶笑意,一個可愛的李白就出現在腦海里了。從他青年時出蜀寫的「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感受到詩人大開大合的格局與氣象;他來到楚地結識孟浩然,寫了「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詩句,學生認識到詩人豪情之外還有一番深情;他遊歷齊魯大地時與杜甫相識,寫了《戲贈杜甫》,學生體會到他內心的那種淘氣,稱他是杜甫的損友;長安城中,待招翰林的他寫了「雲想衣裳花想容」,馬屁也能拍得別具一格;當然,在更多的詩句里我們讀到的是天縱之才的孤獨與悲愁;以及暮年,他在「安史之亂」後急於報國,投靠錯了隊伍,招來流放之災,遇大赦時還能寫出《早發白帝城》,彷彿不曾經歷傷痛,讓我們感受到詩人那溢於言表的樂觀與豁達。
讀詩,是讀人,也是讀史,也是讀思想、讀情懷,它們都在詩句里,在故事中。像這樣一首首讀下來,學生就覺得詩人並不遙遠,有跟我們一樣的情感;古詩並不晦澀,總有能與之對照的解說;更重要的是,讀著讀著,那些美好的語言就植入了自己的大腦,愛上古詩,便是水到渠成之事。
2.以學習共同體的方式讓每位學生捲入
古詩詞的學習切忌教師唱獨角戲,這是不信任學生的表現。趁著學生對學習古詩生髮了強烈的興趣,我在班級成立了多個詩社,由每個詩社輪流講詩。詩社成員由學生自由組合,教師則根據情況做出微調,讓每位學生都能愉悅地融入詩社,形成學習共同體。
學生還給自己的詩社取名,如小荷社、青雲社、陌上花、桃花社等,詩意昂然的學習共同體就這樣誕生了。每個詩社都認真備課,他們上網查詢詩人的故事,幫助理解;他們在網上下載喜歡的古詩詞PPT,並結合視、音、畫和自己的理解,重新設計自己的PPT;在班級分享時,詩社每個成員都有分工。他們帶來豐富多彩的學習材料,還別出心裁地製作獎品激勵同學。
每一次分享後,我會組織學生及時評價,學生不僅能看見作品的優點,也能敏銳地察覺提出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材料不要泛濫」「聲音再響亮一點」「以講讀交流為主,不需要播放那麼多幻燈片」……交流中的尊重與鼓勵、評價與修正,使每位學生都獲得了成長。
正是讓每位學生都捲入了,學習才真正發生了,創造性想像、個性化理解、愉悅的審美情趣就生髮出來了。
3.用各種藝術形式再造詩詞意象
結合古詩詞音韻和諧、詩畫相融、內容廣泛的特點,我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表達理解,把學習古詩詞與美術、音樂進行整合,打通藝術界限,鏈接通感,以便更好地記誦,更深刻地理解、更有趣味地學習。通常,我以如下幾種藝術形式鼓勵學生再造詩詞意象。
①創意繪畫。學生可以把自己對古詩詞的理解用繪畫的形式表現。事實證明,學生的能力總是出乎我們的預料,尤其那些平時語言表達能力稍弱的學生,其實他們也能理解詩詞中的意味。例如,讀了李白的《戲贈杜甫》,有學生就畫出了幽默的漫畫,並配上簡單的對白。李白穿長衫,持摺扇,指著杜甫問:「老弟近來瘦多了,是不是寫詩太苦了?」杜甫戴一大斗笠,搖頭嘆曰:「苦啊!太苦啦……」這真是有趣的創造。
②吟誦演繹。我們知道吟誦有助於對詩歌的理解,並且理解之後通過吟誦能更好地表達詩歌的內涵。主講學生已經養成了一種習慣,當他們決定學習一首古詩詞的時候,必然會網上搜集吟誦視頻並播放給同學欣賞,在品味中深化對古詩詞的理解,更有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演繹,吟誦出自己的韻味。
③給古詩詞冠曲。很多優秀的詩詞被譜曲傳唱,這是很好的範例。有些主講人會依樣創編,把詩歌填進熟悉的曲子中。例如,學生唱過一首河北民歌《趙州橋》,於是就把詩歌《七巧》填入其中學唱,不僅很快熟記了詩歌,別樣的趣味也反映出了學生獨特的理解。
④故事創編。不滿足於只對古詩詞的理解,學生還喜歡把自己當詩人,以同理心見詩人眼中之景,想詩人心中之事,體會詩人的內心之情,想像情境,編撰故事,在故事中加入新的情境和情節,趣味盎然。
⑤習俗活動體驗。古詩詞中有大量的關於傳統節日的詩作,每遇節日我們就誦讀相關古詩,了解相關的習俗。在重要的節日,我還組織學生在班級開展活動,如中秋節猜燈謎遊園活動等,以活動進行傳承,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⑥書法欣賞。書法本就是表情達意的藝術,一首詩也有自己的情緒情感。例如,學生學完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麼充沛的情感、激越的情緒會用什麼字體表現呢?出示關於這首詩的楷書、行書和草書等作品,讓學生猜測杜甫當時會用哪種字體書寫,哪幅書法的表達更好,在欣賞中學生自然能體會到藝術的關聯。
所以,每學習一首古詩詞後,學生關於理解的作業總是各具特色,極富個性。每一種藝術形式的背後,都是學生對古詩詞整體的感知與理解,是創造性想像的表達與實現。
4.激發眾智,啟動性靈,達成個性化理解
(1)相互評價得眾智,呈現豐富意味
古詩詞中飽含著絕妙的意象,很多時候,逐句地分析講解是對意味的破壞,啟動學生個體的性靈,與之形成呼應,感悟就會自然而然地生髮。有時候,理解一首詩,淺淺的交談,相互的啟發,眾智薈萃,詩意就會盡出。
例如,學習《江雪》時,我問:「讀這首詩時,你們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呢?把它畫下來看看。」簡筆畫很快完成了,我請學生描述自己的作品。
有人說:我畫了連綿不斷的山脈,很多鳥在飛翔,一個身穿蓑衣的人,在江邊垂釣。
有人說:山上、路上都鋪著雪,空中雪花飛舞,那個人獨自坐在一條小船上釣魚……
有人說:我沒有畫鳥,我認為不能畫鳥,詩中說到「鳥飛絕」,一個「絕」字可見是沒有鳥的。再說,都下雪了,鳥早就飛到南方過冬去了。
很多同學出現恍然大悟的樣子,拿著橡皮擦在畫稿上塗抹。不待我點名,有同學直接站起來說:這幅圖上還要畫一些小路,路上沒有一個行人。因為詩人寫到「人蹤滅」,我想這個「滅」字就是說一個人都看不見。
……
學生說到這裡,這才進入詩歌描寫的畫面,在交流與碰撞里,意象呈現。於是我說:「通常,詩人描述眼前之景都是跟內心之情完全吻合的。他的感情就藏在詩句之中,我們再讀一讀這首詩,體會一下詩人柳宗元寫這首詩的時候是什麼心情?」
有人說:我感受到他很孤獨,因為詩中說「獨釣寒江雪」,這個「獨」字,好像他沒有一個朋友。
有人說:還有「孤」字,也可以看出他內心的孤獨之感。
有人說:還有一個「寒」字。「寒」字讓人覺得很凄涼,我們上次學習「寒雨連江夜入吳」時,老師不是說心裡覺得寒,才會寫出雨寒嗎?
還有學生語出驚人:還有一處你們肯定想不到。不光是沒有朋友,連鳥都飛走了,不認識的人也沒看見,可見詩人此時真的是萬分孤獨啊!
我感嘆道:「你們真是柳宗元的知音啊!他就是在政治失意、被貶永州的時候寫下這首詩的。蒼茫的天地間,詩人孤寒清冷的形象留在了詩歌的畫卷中,被今天的我們讀到,通過想像再現出來,並深刻理解。」
(2)啟動性靈,獨立思考,形成見解
激發眾智有利於獲得對古詩詞準確的理解,啟動性靈則可以讓學生生髮獨到的見解。學生熱愛上古詩詞,就會自覺地閱讀相關的書籍,讀得多了,他們就會從比對中形成自己的認識。也許這些認識不能說有多麼的深刻或全面,但是這種質疑的眼光、思考力的背後,顯示著學生的性靈。
有學生讀了寫李清照的專著《人生不過一場絢爛花事》,寫道:寒假,我讀了這本關於李清照的書,這本書中的李清照跟我心中的李清照並不完全相符。書中選取的都是一些傷感的詩句「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男有李後主,女有李易安。」說的是他們的詞風婉約,內容傷感。但我覺得對李清照來說,傷感悲切不是她的全部,我心中的李清照有著敢愛敢恨的勇氣,就算她寫了那麼多的哀愁,一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就展露出她心底的勇敢與氣概。所以說,這本書把她寫得如此柔弱是不全面的。
5.嘗試用古體或現代體詩歌表情達意
古詩詞讀得多了,一旦領悟到詩人憑藉意象表情達意,自己就會生髮用意象說話的意願。「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種嘗試是自然而然到來的,雖然只是部分學生的行為,但在班級形成的感染力是強大的。有時,那些十來歲的富有靈性的孩子寫出來的作品,真讓人難以置信。
王簡同學家裡有條叫仔仔的狗不幸車禍死去,他特別傷心,填了一首詞,怕別人不懂,還做了一番注釋:
雨霖鈴·想念
露荷點翠,梳毛黛眉,午菊欄醉。淡雲清寒梧桐,憐秋零,殘花衰綠。蟬聲凄凄送葉,黑瞳淚濕衣。念依偎巧靈聲動,抬眼蒼穹淚無邊。
注釋:以前的午後,荷葉上還留有翠點的露珠,那時,我總會為仔仔梳毛,舒展黛眉。菊花被風吹得傾向一邊,像喝醉了酒一般。可如今,淡淡的雲隨意地在天上漂著,已有絲絲寒意了。我憐惜這秋天的零亂景象,花謝了,葉落了,蟬叫得很凄涼,跟葉兒們告別。我把眼睛睜大,淚卻還是浸濕了衣襟。想念仔仔曾經依偎在身邊,想念仔仔隨叫隨到的靈巧身影,抬起頭看天邊,卻是越看越迷茫。
古體詩的創作是有難度的,真正創作古詩詞還要考慮平仄聲韻這些更為講究的細節,沒有專門的學習,難以抵達。所以,我鼓勵學生用現代詩的自由形式來表達情思,一方面降低了創作的難度,一方面讓學生感受到,有情感、有思想、有韻味的意象呈現即是詩,不必拘泥於形式。
有一次我們學習課文《用心靈去傾聽》,文中湯米說自己養的小鳥死了很傷心,打電話求助聲訊台,主持人蘇珊告訴他:「它到另一個世界去歌唱了。」這一回答衍生出關於生命的一場討論,後來鄧潔同學把她的看法寫成了一首詩:
死亡(節選)
軀體微笑著浮在湍急的河流間它要去流浪了鵝黃的麥子成為陪葬品貨幣 太陽 與野馬圍著它跳起熾熱的舞將它的肉 一片片割下戰爭使它為之陶醉鮮花淹沒在土地它猶如一隻拖著血痕的天鵝高雅地觀賞著羊群的孩子噢,我親愛的神賜予的食物總是過於單純,潔白舉起手那是一盞盞昏淡的燈在黑暗中孤獨摸索著肉體退化成了靈魂
行文至此,我們可以看到創造力的培養可以貫穿在古詩詞學習的每一環節中,並非只有古詩詞創作才是創造力的唯一表現。
發展創造力,除了上述的各種教學策略外,教師不要忘記為學生營造有利於創造的寬鬆、愉悅、融洽的環境。中國詩詞大會走紅的武亦姝被不少人質疑她解讀詩歌時有錯漏,有特級教師指出,陸遊那首《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詩人要表達的是報國之志難酬,個人處境悲涼,而武亦姝卻望文生義,她把詩中的「我與狸奴不出門」單純理解為:「你看外面雨啊風啊那麼大,我在家摸貓,我就不出門了,我覺得它特別有意思。」說得輕巧膚淺,意思完全背離。當然,考據詩人當時的心境是常見的學習方法,學問上的求真是值得尊敬的,但如果只有千篇一律的解讀,那隻能說是在為考試準備了。有時候,斷章取義的詩句恰好吻合了自己的某一個心境或者對應了當下的某個場景,學生創造性地借用,這未免不是一次創造性地解讀。就像我在前文提述的李白的《古朗月行》,讀整首詩知道這是李白針對當時朝政黑暗而作的,紛呈的意象展現出詩人內心起伏不平的感情。但根據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我們只節選前一部分學習,體會他浪漫神奇的想像,感受這想像力的時候,我們還看到了李白浪漫可愛的一面,這又有何不可呢?
總之,要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就要給他們提供寬闊的平台,也許在他們的肆意縱躍中,美好的舞姿就誕生了。
推薦閱讀:
※跟大頭爸爸學古詩 | 登鸛雀樓
※九年級語文上冊古詩詞默寫題彙編 佘
※探索古詩教學新思路與新方法-
※最溫厚纏綿的十九首古詩,情到深處是尋常
※經典:這十首古詩,讀懂便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