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難病症也能治,艾灸真的可以有!(附案例)
謝錫亮推薦的「難治疾病取穴處方」,這個可以有!建議收藏!
艾灸此穴,可解決90%的疾病!
189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艾灸治療過程
艾灸療法是中醫學的外治法之一,是針灸治療方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溫散寒邪、溫經通絡、活血逐痹、回陽固脫、消瘀散結以及防病保健的功效。其治療效果顯著,並在一些病種上有其獨特的治療優勢。
筆者應用重灸、三伏灸、熱敏灸治療一些疑難病症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現報道驗案三則如下。
1、前列腺增生案
患者張某某,男,80歲。出診日期:2013年4月13日。
病史:患者因跌傷曾入骨科住院。治療期間小便不通,會陰部明顯紅腫,不能排尿,遷延數月,診斷為前列腺增生。
症見:少腹脹滿,不能自行排尿,伴腰酸軟,四肢欠溫,舌淡苔白,脈沉細。
中醫診斷:癃閉(腎氣虛弱,膀胱氣化失司)。
治則:溫補腎氣,通經活血,通利膀胱。
治療方法:取穴:①氣海、水道。②關元、三陰交。
操作: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每次取一組穴位,兩組穴位輪流交替使用,把2支艾條並排用大夾子夾住,手持夾子,將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距離皮膚表面3cm左右施行溫和懸灸,以患者能耐受為度,每穴灸30分鐘,每次150分鐘,每日1次。灸治3天未見明顯反應,第4次艾灸1小時後發現尿從導尿管旁流出;繼續艾灸治療2天,拔除導尿管, 排尿通暢,再繼續治療2次以鞏固療效,排尿無障礙,至今5個月未複發。
按: 患者因年邁腎氣虛弱,下焦氣化失職,氣血運行不暢,膀胱阻塞而起病;又逢跌傷長期卧床不起,更使氣血運行受阻益甚,證屬本虛標實。治當溫腎補氣,通經活血,通利膀胱。局部取穴與循經遠道取穴相結合。
關元為小腸的募穴,具有通調沖任,溫腎補虛,回陽固脫之效;氣海為肓之原穴,具有昇陽補氣,益腎固精之效;水道具有清熱利尿之功。艾灸任脈經穴關元、氣海以溫補下焦,以期達到補腎氣,理下焦,通尿閉的功效。三陰交是足太陰脾經腧穴,又是足三陰經交會穴,艾灸之能健脾補腎,疏通經絡。數穴相配,共收溫腎補氣,通經活血,通利膀胱之功。
長時間重灸可增強溫補溫通的作用,促使「氣至病所」,繼而達到疏通經絡,通利膀胱之目的。溫灸上述腧穴可促使逼尿肌收縮,提高膀胱收縮力,改善括約肌協調功能,可使膀胱殘餘尿量減少或基本消失,膀胱感覺恢復正常,從而治癒疾病。
2、人流後不孕症案
患者嚴某,女,28歲。初診時間:2012年7月8日。
主訴:人流後不孕4年余。
病史:2008年4月中旬做人流手術,手術後至今未懷孕,腰腹冰冷,月經正常,形體偏胖,納食可,夜寐安,二便調,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弦。 曾做女性性激素檢查、B超檢查、輸尿管造影術均未見異常。 服中藥治療一年半未孕。
西醫診斷:不孕症;
中醫診斷:不孕症( 腎虛寒凝,胞脈不通)。
治則:溫腎祛寒、疏通經脈。
治法:予冬病夏治「三伏灸」。
初診:2012年7月8日,伏前加強。取穴:大椎、腎俞、肺俞、天突。
操作:大椎、腎俞兩穴施隔姜灸。 隔姜灸操作:選取新鮮老薑一塊,切成直徑約3厘米、厚約0.2-0.3厘米的薑片,大小可據穴區部位所在和選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在中心處穿刺數孔,備用。 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穴位皮膚用 75%酒精消毒,將薑片放在穴位上,上置中等艾炷,點燃。 待患者有局部灼痛感時,略略提起薑片,或更換艾炷再灸。 每次灸3 ~5 壯,以局部皮膚潮紅為度。 施灸結束後予曼吉磁鐵貼敷上述穴位,貼敷6 ~8 小時取下。
二診:2012年7月18日,初伏。 取穴:氣海、關元、大椎、脾俞、膻中。
操作:氣海、關元兩穴施隔姜灸,除患者取仰卧位外,隔姜灸操作及穴位貼敷同前。
三診:2012年7月28日,中伏。 患者訴月經33天未潮,推遲5天,讓患者做尿妊娠試驗檢查,結果可疑陽性,未再做治療。 囑其2天後再做尿妊娠試驗檢查,結果陽性,考慮已受孕,停止治療。
次年4月初,剖宮產一女嬰,母女平安。
按:本例不孕症辨證為腎虛宮寒,胞脈不通。 治療取任、督二脈及膀胱經腧穴為主。 關元為足三陰經與任脈之會,具有培補元氣、調補沖任之功,灸能增強溫補之效;氣海可益氣助陽、調經固精;腎俞為腎的背俞穴,功能溫腎補氣;脾俞為脾的背俞穴,功能健脾益氣和胃;大椎為手足三陽及督脈之會,具有溫經通絡之功;天突、膻中均為任脈上的穴位,具有行氣化痰功效。 以上諸穴合用,溫腎助陽以滋養精血,暖宮散寒,培育受孕之土壤。
3、頑固性面癱案
患者桂某某,女,57歲,退休。 初診日期:2012年10月9 日。
主訴:口眼歪斜2 年余。
病史:患者緣於2 年前因吹電風扇後出現口角向上牽拉,逐漸致口角歪斜,左眼瞼閉合不全,額紋消失,遂至市人民醫院就診,診斷為面癱。2年間曾至廣州、上海等地求醫,效果不顯著。
現病狀:左側面部輕微麻痹,面部肌肉不如右側飽滿,口角歪向右側,左眼瞼閉合不全,額紋變淺,輕微抬眉,鼓腮漏氣,不能吹口哨,漱口漏水,進食時食物殘留於左側面頰口腔中,納食可,夜寐安,大便時結時稀,小便正常,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細。
診斷:中醫:頑固性面癱( 氣虛血瘀,筋脈失養);西醫:周圍性面神經麻痹。
治則:祛風散寒、疏通經絡、益氣固衛。 採用腧穴熱敏灸治療。
取穴:按照陳日新的熱敏腧穴的高發區選穴。 以頭面部、腹部、上肢上段及小腿外側為高發區,多出現在翳風、頰車、下關、太陽、上印堂、手三里、神闕、關元、氣海、足三里等處。
操作:選取上述穴位1 ~2個,把2支艾條並排用夾子夾住並點燃,手持夾子,將艾條距離皮膚3cm左右施行迴旋灸、雀啄灸、循經往返灸、溫和灸。當患者感受到艾熱向皮膚深處灌注,或熱感向遠處傳導,或熱感擴散,或出現其他特殊感覺時,即在此穴位點實施溫和灸,直至熱敏點現象消失,並感覺皮膚灼熱時乃停灸,完成一次熱敏灸治療。 每日1 次,10次一療程,療程間休息 2 ~3 天,再進行下一個療程治療。
按上述方法治療10天後,病情略有好轉。 繼續按上述方法治療35 次後,上述癥狀、體征均消失,病情痊癒。 隨訪至今,患者精神佳,無何不適。
按: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屬中醫學「口僻」範疇,主因為正氣不足,脈絡空虛,衛外不固,風邪乘虛而入,氣血痹阻,經脈失養,筋肌縱緩不收而發病。患者病延日久,久病多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病情由實轉虛,面部肌肉失養而枯槁萎縮則纏綿難愈,繼而形成頑固性面癱。
研究表明,頑固性面癱患者,常在腹部、頭面部、上肢上段及小腿外側探及熱敏腧穴。根據「疾病反應點就是疾病最佳治療點」針灸規律,艾熱對熱敏腧穴非常敏感,極易產生經氣感傳,促使「氣至病所」。熱敏灸的熱刺激通過激發體內固有的經氣系統功能,使失調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恢復正常。熱敏灸具有雙向調節和整體調節的作用,從而達到補益氣血、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濡養筋脈之效,故疾病痊癒。(面癱患者越早進行艾灸治療效果越好,不能拖延)
本文來源自《艾灸治療疑難病症驗案三則》,作者程書桃、陸葦。本平台重在交流分享,若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
推薦閱讀:
※放血療法加艾灸幫你緩解胃痛
※冬至前後最佳進補:艾灸
※實用艾灸常識—常見疾病的取穴
※更年期綜合症的艾灸治療
※無淤不成斑,無淤不成病!艾灸化瘀通絡,養出好氣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