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知無垢光尊者·竅訣寶藏論釋(中部)
(2011-04-07 11:11:00)
【全知無垢光尊者·竅訣寶藏論釋(中部)】
全知無垢光尊者著頌 索達吉堪布 譯釋 護持善緣弟子之六法:了知攝受有緣具信者;令其精進修道棄瑣事;令其實修不耽聞思句; 令其行善不求得名利;令其不積財物學知足;令其修法圓滿斷今世。如是善巧賢明上師軌。 上師慈悲護持或培養善緣弟子之法有六種:一是上師首先應觀察眾生的根機,了知自己所攝受的弟子是否與上師三寶有殊勝緣份,是否為具有恭敬信心之人。雖然每一眾生都具有如來藏,但根器卻有優劣之分,緣份相對來說也有成熟與否之別,若於不具信心之非器施予慈悲攝受則唐勞無義。二是上師要諄諄教誡,並以各種善巧方便令弟子拋棄世間一切瑣事而精進修道。三是上師應令弟子精益求精地實修甚深法要,教誡他們不可耽著聞思經論的詞句,而應深解法義,將法融入於自心相續,令心融入於道。四是上師對修學有一定基礎的弟子亦要嚴格要求,經常令其棄惡行善、不攀求名聞利養、如法軌正三門行為。五是上師應教誡弟子在受用財物方面不可貪得無厭,而應隨學前輩高僧大德們知足少欲的高尚風範,將主要精力放在聞思修上面。六是上師應隨機善巧地教令弟子樹立正知正見,斷除對今世的貪戀,一心成辦道業,時時鞭策弟子早日圓滿一切修法功德。修行人常常應依輪迴痛苦和萬法無常之理來清醒自己的頭腦,以淡薄名利、看破紅塵、腳踏實地地遁入能獲得解脫的正法之道。具有如是智慧與善巧方便引導弟子者即是賢明上師之軌範。 正念哨兵巡視之六法:正念巡視心散現世否?正念巡視懈怠散亂否:正念巡視出現歧障否? 正念巡視妄念紛呈否?正念巡視口出綺語否?正念巡視庸俗而住否? 正念如同哨兵一般為護持我們的修行而經常巡視之法有六種:一是經常以正念內觀,巡視自己的心有否外散於世法?散則依教令其收攝,未散則令其穩固。二應以正念巡視我們是否在懈怠散亂,如果懈怠,則依教力行精進;若有散亂,則深深自責立即安住正念。三應以正念巡視自心相續在修行過程中有否出現歧謬諸障,若心裡生起欲遠離上師等念頭,則應思維是否有魔障在作怪,同時觀修護輪,並念誦一些遣除違緣之祈禱文或心咒。此外還應不斷地觀修上師瑜伽法,誠心誠意地祈求加持。四應以正念巡視我們內心相續的分別妄念是否紛呈不息。正當妄念紛飛之時,急呼「啪」字一聲,寂然安住,或直觀其本面而如實安住,這樣就能寂滅一切雜念。五應以正念巡視我們的口中是否綺語紛飛,一旦發現自己沉浸於無稽之談中,就立即警告自己此是自他散亂之因,言不謹慎、信口開河者往往會給自己帶來很多預想不到的麻煩,所以我們應當緊鎖綺語之伏藏門。六是以正念巡視自己是否在庸俗無記中安住而未作任何有意義的事情,是則嚴厲自責,思維我今如是渾渾噩噩地虛度時日是否受魔指使,故當提起精神,無論持咒,還是聞思,皆當作有益之事。 諸修行人當作之六法:壽命無常速逝當修法;業果細微當取捨善惡;利他難成切莫失自利; 學問無窮切莫耽詞句;未生定解切莫盲目修;賢善戒凈博學莫驕傲。 我等修行人當勤作之法有六種:一是思維壽命無常,猶如風中殘燭般剎那即逝,故當在死亡來臨之前,精進用功修法。二應思維業果細微、毫釐不爽,其中奧妙非凡夫的分別心所能揣測,唯有一切智智的佛陀知曉無餘,因此我們應當依聖教量來取捨善惡諸法。三是末法時期的眾生剛強難化,沒有一定修行功德和能力的人慾利他眾卻難以成功。如有些人以利他為借口,深入世間度化眾生,結果反被對方所度,導致破戒、返俗等嚴重的過患。或有些在利他的過程中,因貪享利養而染污了自己的相續。但也不可因此而退失菩提心,當嚴持戒律、精進修持,切莫失去對自己來說最為究竟的利益。四雖然學問無窮無盡,越學越會發現自己學識的淺薄,但卻不可對經論詞句生起耽著,而應抓住相應自己根機之法專一實修。修行的標準在於調伏自續煩惱,而不在於詞句的優美,聞思教典的目的是遣除修行的疑惑。五是雖然我們通過了一定階段的聞思,但若未從理性上生起定解,就不能盲目修行。初步的定解在於確認因果的理性,進一步再對萬法的理性生起堅定不移的定解。在如是定解的基礎上實修最為善妙。六是若我們的戒行清凈如法,廣聞博學三藏教典,弘法利生的事業亦興盛廣泛,且為眾人尊為賢善者,縱然具足這些功德自己也不能驕傲自滿,而更應該謙卑謹慎。 欲修行者慎思之六法:未舍今生故土不願離;未斷貪執靜處呆不住;未通宗派自心為法縛; 未生禪定墊上坐不住;無有對治不能勝散亂;執戒禁取智慧亦成毒。是故慎思此等極重要。 凡欲修行之人皆當慎重思維之六種法:一是我們若未生起捨棄今生的念頭,則會貪戀故土而不願離開,如是貪執自己的家園和父母親友,一旦提起自己的故鄉就會讚不絕口、嚮往不已。若能捨棄今世,則會義無返顧地捨棄故鄉這一引生貪嗔的來源。二是若我們未斷除對財色的貪執心,則於適宜修行的靜處是呆不住的,具有貪心之人就算已經安住靜處,並賭咒發誓不得成就絕不離開此地,但幾日或幾月以後他就會思此慮彼,妄想紛呈,情不自禁地便會隨貪等煩惱漂離靜修聖地。三是在我們未能圓融地通達各大宗派的教旨之時,若恣意破斥他宗,妄立自宗,自己的心則會被所執著之法束縛。一味的偏愛自宗者,於其他任何宗派的教義都不能觀修清凈心,非但不恭敬頂戴,而且還橫加破斥,如是過患堪多。四是在我們未能生起禪定的境界之時,身心浮躁不安,當然在自己的墊子上是坐不住的。世間人亦說:「修行不好的人,好象他的坐墊上長有荊棘,剎那亦難安住。」五是如果無有善妙的對治法來對治自心相續的煩惱,則不能戰勝散亂的怨敵,而且還會成為散亂怨敵的俘虜,使身心皆不得自在,所以我們應當時時依善妙有力的對治法來力敵一切散亂。六是持執外道邪眾的戒禁取見者,依五火修鍊、殺生祭祀神壇等邪行,如是他們的相續中縱有智慧亦將成為毒物。是故我等修行人應當慎重如理地思維此等道理,以理智正確取捨諸法是極其重要的。 詳說內外道相之六法:具觀察者作事皆究竟;具證悟者所言皆穩固;具遠見者何事皆了知; 生定解者苦行能堪忍;心法相融之人調相續;具智慧者聞法不厭足。此等即是內證相外現。 在此,尊者為我們詳細宣說了內外吻合之六種道相:一是具足智慧且善於觀察事物之人,無論什麼事情都能圓滿究竟地成辦。因為他們在行事之前會仔細考慮事情的成敗,看準之事必盡全力而行,這樣一切事情無不圓滿成辦。二是具有證悟功德之人,所立誓言極其穩固,言必行,行必果,言行一致,因為他們明因識果,利弊瞭然,取捨明清,故無虛言,也無變異。三是具有遠見之人,無論對什麼事情的發生都有一定的預知,對事物的發展過程亦了如指掌,故胸襟寬廣,高瞻遠矚,絕不鼠目寸光地面對某些事情,故能坦然面對未來的一切。四是通過聞思經論而生起定解之人,心裡充滿了無盡的法喜,故能堪忍修行途中所應經歷的一切苦行。五是心與法相融一味之人,能善調自己的內心相續,令心堪能自在,故不被任何外緣和無明煩惱所轉。六是具甚深智慧之人對佛法的渴求是熱切的,縱經多年,甚至終生聞法,也不生厭足之心,聽聞佛法即如渴者痛飲甘露般喜不自勝。無有智慧之人僅聞幾日佛法便會自滿自驕,或聞法時心煩意亂,往往有頭無尾,斷諸傳承。此等即是顯現於外而可供我等修行人觀察、印證之內證功德相。 解開二取繩結之六法:生貪嗔時觀心即解開;生五毒時觀本面解開;生痛苦時修大樂解開; 生雜念時觀自性解開;生厭倦時放鬆即解開;處茫然時具明清解開。 能解開二取繩結之六種法:一是當我們被貪心與嗔心之繩結緊緊束縛時,應當直觀其心性,尋覓貪嗔之根源,這樣自然而然就能解開其緊縛之繩結。二是當我們生起貪嗔痴等五毒煩惱之時,應當直觀其本面,如是自然能解開如繩結般的五毒煩惱。三是當心裡生起不可名狀而難以堪忍的痛苦之時,若觀修大樂智慧,尋覓痛苦的來源、住處、去處等則會發現除分別心以外何者亦不存在,了認痛苦的本性為大樂智慧,就自然能解開如繩結般的痛苦。四是當我們生起各種分別雜念時,應當直觀其自性,待了知彼為大空離根的本體,顯而無有自性,就自然能解開一切如繩結般的雜念。五是當我們對修法生起厭倦之時,切莫攝心過緊,而應自然放鬆寂然安住,這樣即能解開如繩結般的厭倦心。待厭倦之繩結解開之後再重振精神,繼續用功。六是當我們的修行處於一種茫然的狀態時,應致力於了認明然之覺性,在具足明清的境界中安住,就自然能解開如繩結般的茫然狀態。 當與修法結合之六法:甚深教言結合師指示;指示結合前輩之傳統;傳統亦與體驗相結合; 體驗必需結合諸暖相;暖相需與所得果結合;果位需與利他相結合。脫離此等修法誤歧途。 我們應當了知結合修行之六種法要:一應了知顯密的甚深教義深奧難測,若僅以自己的分別智慧於經論的文字上做遊戲,則其密義、隱義無所知之,了義、不了義亦難以明辨,故只有依靠上師的竅訣才能得以明示,蒙師指點迷津方能如理修持。二應了知上師的指示亦必須結合前輩高僧大德們的優良傳統,不能隨心所欲,亂示一氣,依法不依人,故當按原則依教指示。三應了知所謂的傳統非為民間習俗,而是祖師大德實修體證之經驗,作為一名具相的上師,自己必須具足一定的體證驗相,如是方能無誤地引導弟子趨向解脫,若自己未生起體證與驗相而僅依前輩大德的傳流人云亦云地為弟子作指示,則難免不入歧途。四應了知所謂的體驗必須要結合諸密續中所說的暖相和覺受,因密續所明示之暖相和覺受真實不需,無疑是一把印證我們修正確與否的標尺。五應了知其暖相亦必須要與修行所得之果相結合,譬如認識心的本性所生暖相必須要與我們欲獲之果相結合。六應了知我們欲獲之果位,不可夾雜自私自利之心去求,而應與利他的廣大菩提心相結合,求證無上的佛果。如果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脫離了此等修法要訣,則將誤入歧途。 極為重要教言之六法:行善不離禪座極重要;心與教法相應極重要;外緣不亂禪定極重要; 正見解脫邊執極重要;境界不離法性極重要;所現方便生智極重要。 了知對自身修行極為重要之六種教言:一應了知行持善法之人時時不離禪座極為重要。也就是說修行之人首先應讓自己的身體安住一處,進而攝心正念逐步專註所緣境不散亂,最終才能修得自心堪能無縛。這樣一切善法功德就能自然而然地修積圓滿。二應了知令心與佛陀的教法相應是極其重要的。佛陀所宣八萬四千法門,法法殊勝,門門圓融,具不可思議的加持,然若行者僅停留於聞法的路口而不將法融入自心相續,則再甚深的法也不能起到調伏分別妄念的作用。在聽聞佛法後依教奉行,令身心調柔即是心法相應之相。三應了知在禪修之時,令禪定境界不為一切外緣所擾亂是極其重要的。外界財色等五花八門的事情對人心具有相當大的誘惑力,但相對於具有一定禪定境界的修行人來說亦是無利無害,喜怒哀樂之事理所當然會置之度外。四是我們通過聞思所得到的大中觀或大圓滿之正見應當解脫一切邊執戲論。因為只有在無垢而究竟的見解基礎上實修才能獲證究竟的果位,而離一切邊執戲論是大法界的本性故最為究竟,樹立此離一切邊執戲論之正見亦極其重要。五應了知我們在修法過程中所獲得的任何境界均不離法性,爾時不起任何分別執著是極其重要的。六應了知顯現的一切法都是能令我們生起智慧的一種方便,故有方便與方便所生的關係。無論是眼識所見,還是耳識所聞等諸法都可相應轉為道用而成為生起智慧的方便,這是極為重要的竅訣。 當行真實正法之六要:觀輪迴過當除貪執心;修鍊無實當知如幻化;發菩提心當唯行利他; 密意離思當辨輪涅法;一切妄念當知自解智;自獲加持當轉他人心。 欲獲究竟解脫的修行人皆當行持六種真實的正法:一是經常觀察輪迴的諸般過患,諸如地獄的熾熱苦、餓鬼的饑渴苦、傍生的愚痴互啖苦、阿修羅的嫉妒戰爭苦、人間的三苦八苦、天人的臨終五衰苦,如是處處充滿痛苦,故當斷除對輪迴的貪執心,生起堅固的出離心。二是經常觀修諸法無實、如夢如幻之性,無論依聖教量還是理論都能抉擇諸法的無實本體,了知任何法都是緣起和合的一種假相,其作者就是我們迷亂的心識。如是數數熏修,以串習力漸漸就能斷除對諸法的實執心,終將徹證諸法顯而無有自性的本體。三是欲發菩提心者,唯一應當行持的就是利益他眾的事業,時時以大悲心愍念眾生苦楚,身體力行地救護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四是通過聞思修行和誠敬信心的祈禱,即能獲得上師的意傳加持,其真實密意雖然超思離言,但在本然安住時,亦應明辨輪迴與涅槃之法。我們所了認的本來覺性是涅槃法,一切分別尋思都是輪迴法,如實了了分明,不可混亂。五是我們應當依靠上師所明示的竅訣來直觀一切分別妄念的本面,無誤了知妄念即是自解脫的智慧。六是在我們獲得上師三寶的加持以後,應當儘力以各種善巧方便轉化他人之心,如未信佛法之人,令其誠信;疑信參半者,令其消除懷疑;已信佛法者,令其增上並穩固信心,從而趨入真實正道修行。 斷除修行歧途之六法:心不散亂離戲中安住;心不茫然自具明覺性;心不漠然以正念攝持; 心不愕然具明樂覺受;心無希憂光明任運成;心無方圓無偏而觀修。如是而行無誤殊勝道。 修行的目標雖已明確,但在實修之時仍有許多方面需要注意,誰也不會希望自己成為睜著眼睛跌落深淵的不幸者,所以我們應當了知能斷除修行過程中的種種歧途之六法:一應攝心正念不令散亂,安住於遠離有無等一切邊執戲論的境界。二是我們應恆依上師的教言對治修行中的種種境現,不可使自心呈現茫然無所措的狀態,如是智慧明清,自然就具足了明清的覺性。三是在修行的過程中不管出現何種境相,自心皆不可漠然視之,當時時以正念攝持相續,依勝觀與寂止雙運而修。四是無論會遇善妙的順境還是出現惡怖的徵兆,自心皆應如如安住,不可感到驚愕,如是於彼境界中就自然會具足明樂無念的殊勝覺受。五應了知我們修行之心既不能希求涅槃亦不可憂慮自己沉溺輪迴,因為大光明的本體是任運自成的。六應了知我們每一個眾生的心本來無有方圓等任何相狀,究竟實相遠離言思,故當無偏袒、執著地如實觀修。真能如是行持之人,即可遠離種種歧途而無誤趨入速獲解脫的殊勝正道。 諸入道者莫成之六法:穩固信心莫成二取心;厭離輪迴莫成痛苦心;廣聞博學莫成為名言; 精進修行莫成圖安樂;發心利他莫成為形相;高高見解莫成傲慢心,此等極為重要具者少。 令諸入道者莫成過患之法有六種:一是我們雖應穩固對上師三寶的信心,但切莫將信心轉為執著而增上能取與所取的實執心,更不可以虛偽的信心對待上師三寶。二是我們雖然應對輪迴深生厭離,並強烈希求從中獲得解脫,但切莫將此心轉為另一種無形的束縛,以致覺得難以自拔而成痛苦心,當以輪迴的種種苦患來增強自己的出離心,從而勤修能獲得解脫之正道。三是我們雖應廣聞博學一切知識,但切莫耽著名言詞句的優劣,當深入細緻地理解所修之法義,令心與法相應。四應了知精進修行的目的是為了獲得究竟的成就,乃至最終成辦利益眾生的事業,故切莫將此精進心轉為貪圖暫時的福報與安樂之有漏因。五是我們既然已廣發菩提心,就一定要拿出實際行動,積極真實地利樂他眾,切莫成為形相上及口頭上的利生事業,願行一致才能圓滿菩提大業。譬如,有些人雖常常鼓吹自己是大乘佛子,但於心里卻從未發起少許利益眾生之心,遇到好事自己就拚命攀求,遇到壞事就推委於人,時時處處自私自利,這就是大乘佛子修行的一大錯舉。六是大中觀、大圓滿等高深的見解難以真實堅固的生起,一旦生起如是甚深正見切莫以此成為滋生傲慢心之因。 上述之要點對我們每一個修行者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但這幾點要求比較高,實行起來亦有一定的難度,而且時值末法,具高深見解而無傲慢者少,精進行持而不貪圖利樂者少,發心利益他眾而不成形相者少,還有很大一部份人為達到自己的目的唯持佛法的形相,如是等等。真能圓滿斷除此諸過患之人非常稀少,故當牢記這些教誨,防非止惡。 作為最深要訣之六法:滅除我執恆自取失敗;根除實執莫有表功心;斷除無義散亂閑雜語; 所見皆觀離戲之心性;斷絕牽連莫隨六境轉;遠離貪執了達法性義。如是而行自利速成辦。 作為修行人我們應當了知最甚深的六種竅訣:一是若欲滅除我執這一流轉輪迴之根本因,就應恆時身處卑位,處處謙讓別人,自己取受一切失敗與痛苦以錘鍊自己的意志。如《修心八頌》中所云:「虧損失敗我取受,利益勝利奉獻他。」二是當我們根除了對萬法生起的實有執著時,切莫滋生表功稱德之心,也就是說不可美言自己破除實執的功德,此心一起,便落執著,試問有何功德可言?三是我們應該斷除一切無義的散亂和閑言碎語,令自己的身體穩然安住,口中常誦經咒贊偈,心意思維佛法義理,當如是如法行持。四是日常生活中所見聞的一切法皆應以理觀修為離戲之心性、游舞等力現。五是我們應當斷除對親友眷屬的牽連,令身體穩如泰山、心如如不動,安住於如夢如幻的境界之中,不隨色、聲、香、味、觸、法六境所轉。六是當我們最終遠離一切貪執之時,就能徹底了達萬法之本性——真實義。若能如是行持者,雖不求自利而一切自利都將自然而然地迅速成辦。 詳細宣說真相之六法:誠心依止上師無迷亂;及時行善死亦無後悔;不執親怨相合眾人心; 感恩圖報眾皆成恩人;斷除嫉妒報復調自續;追循前輩足跡成所願。 在此尊者又為我們詳細宣說了修法之六種真相:一是若能不假虛飾地以誠敬的信心依止上師聞思修行,則在修行的旅途中決定無有迷亂,亦不會被違緣擊倒,且能轉逆境為順境圓滿成辦道業。二是若我們毫不懈怠地及時行持份內的一切善法,則能修積足夠的善根資糧,如是縱至死亡來臨亦無有後悔。三是不以貪嗔之心偏執親友與怨敵,坦誠平等地相待一切眾生,如是自己所作所為都能相合眾人之心。四是我們應當培養知恩報恩的美德,世間諺語亦云:「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凡是有恩於己之人,哪怕僅僅是點滴恩惠都要盡心儘力地報答,這樣眾人都將成為自己的恩人而自然能平息心中的怨恨、嗔恚。五是修行人應當勵力斷除惡毒的嫉妒心和報復心,恆時與人為善,常修隨喜,乃至他人的一毫之善也真心實意地隨喜讚歎,如是數數熏習,很快就能調伏自心相續。六是我們的一生唯有追循前輩得道高僧的足跡,腳踏實地的修行,才能速疾成辦自己的一切所願。 最深解脫相續之六法:見為心性認識其本面;修為光明境界詣明性;行為如幻所行轉道用; 體驗現為法性斷貪執;果位自具放下希憂執;事業利他悲心度眾生。 我們應了知能解脫自己相續且最為甚深之六種法:一應了知見修行果四步驟中之「見」是通過聞思經論的智慧來認識自心本面而得來的,如大乘了義經中所說「心無有心,心的自性即是光明」,如實了認本體方為甚深之見。二應了知我們所「修」持的是心性之光明自現,在達到既無合離,亦不退轉的明性境界時,能如實安住即為殊勝之修。三應了知我們所「行」持的是在後得位中不離如夢如幻之性,以夢幻境界來攝持一切所行,將一切顯現轉為道用,破除一切貪慾實執心,如是乃為殊勝之行。四應了知我們在修行過程中的一切體驗或覺受之現都是無有實質之法性,無論好的覺受還是不好的覺受均不可執著,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一切如小兒看戲般毫無執著。把握住空寂離戲的本體並斷除賢劣等一切貪執即能解脫自心相續。五應了知我們最終所獲證之「果」是自然本具且圓滿一切功德的,故當放下一切執著,既不希求涅槃等安樂,亦不憂慮自己墮落輪迴的痛苦,如同流浪異地變成乞丐的王子,一旦回歸王宮,理所當然地會登上國王的寶座一般任運自在。六應了知我們獲得成就的最終目的是為度化一切眾生,所以自己畢生事業就是展示大悲心,引導眾生離苦得樂,直至成佛。 諸修行人秉性之六法:發心利他則愛諸有情,出現嗔心當知安忍伴;仁慈布施則具眷屬眾, 未聚當知增上善法緣;具有證悟雲集護法神,未集當知失毀誓言致;斷除貪心集聚諸財物, 未集當知往昔業所感;接近成就違緣多出現,未現當知前輩師加持;精進修行之人易著魔, 未著當知行善極切要。未知此理容易生邪見。 諸修行人通常具有的秉性有六種:一是若人已發菩提心利益他眾,則能慈愛一切有情,時時以大悲心護念眾生。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縱遇他人的種種非理傷害,都能善增安忍,並認知此為修習安忍的最佳方便,使之成為修行的殊勝助伴。二是具足仁慈心者,常常會毫不吝嗇地發放布施,此舉自然能集聚眾多眷屬。倘若自己施以如是仁慈之舉,仍然未能集聚眷屬,則應了知此乃增上成就一切善法因緣的方便。因無人際關係的干擾,自己會有更多的時間來成辦道業,故不必為此憂慮而應生大歡喜心。三是修行具有一定證悟之人,他的周圍自然會集聚無數護法神眾。倘若未能如是集聚護法神眾,或自己無有這方面的感應,則應了知可能是因為自己在某些方面失毀了誓言的過患所致,故當深生慚愧,勵力懺悔。四是斷除貪慾心而知足少欲之人,自然能集聚諸般財物,且不勞自得,受用無窮。倘若我們未能如是集聚財物,切忌不可怨天尤人,應當了知這是自己往昔因吝嗇而未能上供下施的業力所致。補救之方即及時將自己所擁有的少許財富以無限歡喜之心上供三寶、下施貧眾,以此修積來生福報。五是當我們的修行達到一定境界,且接近成就之時,一般來說,容易出現眾多違緣,不是身體的四大不調就是心裡的妄念叢生,使身心不得安寧。如果在我們修行的旅程中未出現此諸逆緣,一切都吉祥圓滿,則應了知這是前輩傳承上師的慈悲加持與呵護所致,因此更應該增強信心,猛力祈禱,切莫以此滋生傲慢。六應了知不具足正見、福報又欠缺之人,若忽視福資糧一味地精進,往往容易走火入魔,心著魔境或出現一些魔障。所以在未出現魔障違緣之前我們應當依具德上師的開示樹立殊勝正見,同時精勤行持善法,注意福慧雙修。由此可知具有足夠福德資糧及無我智慧空見的修行人,任何魔障都不能傷害他。我們若未了知此等道理,則容易對上師三寶生起邪見,乃至不能正確如理的面對現實。 究竟了義教授之六法:欲證見解當尋證悟者,未得見者脫離四邊網;欲修等持當尋觀修者, 未得修者動念無實體;欲持行為當尋行持者,未得行者無別自解脫;欲獲果位當尋獲得者, 未得果者自然圓三身;欲成事業當尋成辦者,未得成者未尋任運成;欲得地道當尋得證者, 未得證者詣至實相地。此乃究竟精華之教授,當知一切皆為覺性幻。 我們應當了知最究竟了義之六種教授:一是若欲證悟甚深的見解,在實修之時就應當尋找心的本性,看法性之中是否有一個實有能證悟的補特伽羅,若如理觀尋以後,見心的本性遠離虛妄分別,始終未能找到自相實有的證悟見解者,爾時就自然脫離了有無等四邊戲論之網罟。二是若欲修習止觀一味之等持者,首先應當尋找法界本性中是否有自相實有的修習等持者,這樣以理觀尋始終未能得到自相實有之修者,則一切本無實體之動念,就自然融入法界而生起止觀一味之等持。三是若欲如理行持甚深教法者,首先應當尋找自心本性中是有否存在實有能行持之人,如是以理觀尋後,結果未能獲得自相實有之行者,則一切行為皆無別而自然解脫。四是我們若欲獲得普賢如來的果位,首先應當尋找法性中是否有自相實有的能獲得此果之人,如是以理觀尋後,結果未能獲得這樣的得果者,則自然就會圓滿成就三身無別的本體。五是我們若欲成辦事業,首先應當尋找真如本性中是否存在實有能成辦之人,如是以理觀尋後,結果未能獲得這樣的成辦者,則自然覺悟一切事業無需尋覓和勤作而能任運自成。六是我們若欲獲得五道十地之一切功德,首先應當尋找大法界的究竟本性中是否存在自相實有的能如是證得之人,如是以理觀尋後,結果未能獲得這樣的證悟者,則自然詣致究竟實相之本地。無垢光尊者在此諄諄告誡我們:此等乃為究竟精華之甚深教授,眾修行者應當了知一切諸法皆為覺性幻化之游舞力現。 調伏自心殊勝之六法:摧毀自以為是我慢山;所嫉妒者頂戴為本尊;貪執利他以慧利刃斷; 辨別善惡勿謗因果法;不謗正法調柔不放逸;妄想他過思自不清凈。如是而行心與法相應。 了知善能調伏自心相續,且最為殊勝之六種法:一應摧毀自以為是、貢高我慢之惡見大山,因為只有將一切惡見之山夷為平地,才能留存功德之水。否則不管我們如何精進行持皆不能獲得加持和修行之功德。二應將自己所嫉妒之境觀想成本尊,對之恭敬頂戴,思彼一切顯現皆具甚深密意,我不敢妄加輕視誹謗,時時隨喜他的善業功德。三是我們若恆時貪執利他之事業,如是著相不舍則會變成束縛之因,故應力揮智慧的寶劍,徹底斬斷執著之網,將一切利他的善行都觀為無實夢幻之性。四是我們在辨別善惡諸法之時應當謹遵聖教量來正確取捨,若隨心所欲地妄下結論,則容易導致毀謗因果法的過患,故切莫誹謗因果法門。五是我們每一位修行人都不能隨意誹謗正法,若能依教調柔自己的相續,攝伏根門,不令放逸則為最善妙的行持。六是若發現自己在妄想他人的過失,則當立即思維此是自相續不清凈的緣故。因為外在的一切境現皆是自心的幻變,只因自己的心不清凈才時時處處唯見別人的過患。若自己的心清凈,則所見一切無不清凈,山河大地皆現為清凈剎土、一切眾生皆現為佛和菩薩。能如是作觀、行持之人,其心與法已畢竟相應。 區分界限直指之六法:覺性明凈解脫宗派執,即是直指見解當斷定;自性大樂解脫緣二執, 即是直指修持護本性;方便智慧雙運果道用,即是直指行為如幻行;現有剎土斷除耽俗念, 即是直指誓言當清凈;所現自然智慧大樂性,即是直指四灌證地道。如是行即密宗瑜伽士。 區分修行界限而直指心性之法有六種:一應了知我們的覺性是本來明凈、本來解脫的,沒有任何宗派的偏執。若以貪嗔之心耽著各宗各派有賢劣之別,則不可能現證覺性的本體,這就是無上大圓滿見解的竅訣,應當如實斷定。所謂金剛密乘的無上見解,並不是依宗派的辯論來抉擇,而是依上師的竅訣來直接了認的。二應了知我們所要修證的自性大樂智慧本來就解脫於所緣之二取執著,此即是大圓滿直指修持之竅訣,應當如實護持本性。三應了知以方便與智慧雙運,將果轉為道用而修即密咒金剛乘直指行為之竅訣。我們依上師的教言已明知法界的真如本性,於修道中不起實有耽著,以如夢如幻的觀修方式而行持。四應將現有之器情世間觀修為清凈剎土,以斷除耽著世法之庸俗分別念,此即是密乘直指誓言之竅訣,我們應當謹慎護持,恆令誓言清凈。五應了知器情世間所現之一切諸法,都是自然智慧大樂的本性。此即大圓滿中直指寶瓶、秘密、智慧、句義四種灌頂的竅訣,我們依此竅訣即能如實地證悟一切地道功德。真能如是行持之人即可稱為無上密乘之瑜伽士。 如法行持具足之六度:無有貪執即是布施度;自心無垢即是持戒度;無有嗔心即是安忍度; 厭離出離即是精進度;安住密意即是禪定度;證悟心性即是智慧度。 如理如法行持之人必定會具足六度功德:一是如果我們自己的心對任何有情、財物都無有絲毫貪慾、吝嗇等執著,那麼就已成就了布施度之功德。二是無論遇到美妙悅意的對境還是穢濁惡劣的對境,自己都能以清凈觀等同視之,自心無垢故不分別外境的垢染與清凈,這即成就了持戒度之功德。三是縱然無端遭受他人的欺辱和損害,自己也毫無嗔惱與敵對之心,這就成熟了安忍度之功德。四是我們若對世間一切具有欺誘性之法生起厭離,並且迫切希求出離三界輪迴,應當了知這就是精進波羅蜜多之功德。五是我們若能一心安住於諸佛菩薩的智慧密意之中不散亂,也就是了認自己的心與上師本尊的智慧密意心無二無別,那麼我們的心性就是上師的心,上師的心就是諸佛菩薩的智慧,如是安住密意,即已成就禪定波羅蜜多。六應了知當我們通過上師所介紹的竅訣而了認並證悟心的本性之時,就圓滿成就了智慧波羅蜜多。 大乘總綱教言之六法:恆念死亡鞭策己精進;所行均依串習修正法;籌劃所作積善凈惡業; 勤積二資行持三殊勝;心向正法行善入正軌;所作利他相應無我義。何人行此趨入勝藏乘。 我們應當了知大乘總綱教言之六種法:一應以恆念壽命無常、死亡不定之教言來鞭策自己精進地聞思修行。在尚未得到生死自在之前,誰都不能事先預知自己何時何地何處死亡,死神亦不會提前給你通風報信,所以我們應當抓住現前閑暇圓滿的時機精進修持正法。二是我們應當斷除一切無義瑣事,將平常一切所作所為都歸攝於聞思修行,依靠一種善法加善法、更增上善根的串習力來修持正法。三是我們若欲對美好的未來作籌劃和準備,則所作所為都應達到修積一切善法功德、凈除三世一切惡業的目的。四是若欲精勤修積福慧二種資糧者,應當以前行發心殊勝、正行無緣殊勝、後行迴向殊勝而行持,如是則能攝持自己所修積的一切善根,且令善根乃至菩提果間無有窮盡。五是我們的心唯一應趨向正法,行持一切善業,這樣才能步入正法之軌道。六是我們的一切所作皆應以利他為準則,並以三輪體空的智慧來攝持,如是才能相應人法二無我空性之真實義。當我們真實證悟無我的大空性境界時,一切煩惱與痛苦都如煙消雲散般不復存在。我們之所以煩惱痛苦,追根溯源就在於有我執與我所執的顛倒與迷亂。若行者能謹依理智來透視人法二我之自性,逐層破析,最終所證悟的二無我的智慧就是殊勝的大樂財富,無論何人,只要能如理行持都將準確無誤地趨入殊勝寶藏般的金剛乘。 斷除脫離過患之六法:依止具相上師勿脫離,若離不能進入解脫道;自心穩固信心勿脫離, 若離不能詣至法性境;實修甚深竅訣勿脫離,若離不生菩提之苗芽;廣聞博思智慧勿脫離, 若離不解懷疑之束縛;住所山間靜處勿脫離,若離則隨散亂憒鬧轉;精進毅力誓言勿脫離, 若離無有獲得功德時。是故不相脫離極重要。 修行人應當斷除不該脫離之法因脫離所致之六種過患:一是當我們依止了一位具足圓滿法相的上師時,就應常以三喜供養敬獻上師,如幼兒不離慈母般緊緊依偎在大恩上師的身旁聞思修行,切莫與之脫離。倘若自己因學無所成,或其它某種因緣而棄離了上師,那麼於行道途中肯定會遭遇誤入歧途乃至躍落深淵的苦果,總之不能進入解脫生死痛苦之正道。二是自己的心切莫如絮隨風飄蕩,一定要努力使其得到穩固,當然更重要的是此心萬萬不可脫離對上師三寶的信心,倘若棄離了信心,那我們肯定不能詣至本來法性的境地。三是我們在實修的過程中切莫脫離了上師介紹的甚深竅訣,倘若離開了如此重要的竅訣,則肯定不能生起菩提心之苗芽。四是我們若欲廣聞博思浩翰如海的三藏教典,那就不能脫離殊勝的智慧,倘若離開了智慧,無論您怎樣精勤地廣聞博思,都不能解開懷疑的束縛網。經云:「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因此我們在廣聞博思三藏教典的同時應努力生起殊勝智慧,如是才能解開一切疑網。五是我們的住所切莫脫離山岩林間等寂靜處,倘若離開了有利於修行的靜處,則自然會隨散亂憒鬧諸境所轉。所謂憒鬧者,憒即胡塗,鬧即熱鬧,胡塗加熱鬧等於胡鬧,如是身心隨境散亂,時時與人胡鬧,根本不利於修行。六是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切莫脫離了精進用功和吃苦耐勞的毅力,以及種種應當受持的誓言。倘若此三者互相脫離,則肯定無有獲得修行功德之時日。是故我們在聞思修行的過程中千萬不要脫離上述六種息息相關之法,這些修要竅訣對於我們來說都是極其重要的。 恆依止時除魔之六法:依上師時莫入剛強魔;依三寶時莫入不敬魔;依靜處時莫入懈怠魔; 聞思之時莫入難化魔;修禪定時莫入無增魔;利他之時莫入散亂魔。不入此等魔者如晨星。 我們恆時依止上師三寶修行的過程中,為遣除魔障所應謹慎之六法:一是無論我們需要成辦什麼事情,事先都應請示上師,得到上師的開許和指點以後再實行。若剛愎自用,自以為是,則容易趨入剛強難化的魔境,是故我們應當時時處處謹依師教奉行,切莫讓剛強魔乘虛而入。二是皈依佛法僧三寶時,切莫趨入不行恭敬的我慢魔,因為三寶的加持唯依自己的恭敬與信心方能獲得。雪域大成就者華智仁波切亦說:「儘管三寶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和功德,若無恭敬心,仍然不能得到。」三是當我們依於寂靜處修行時,應當趁此大好時光和優越的環境,精勤用功修行,切莫讓自心趨入懈怠散亂之魔。如果無有精進,則世出世法均一無所成。四是我們在聞思之時應當依文解義,令法義深入自心,善調相續,切莫趨入難以化度的魔境。若將經續論典的教義當作耳邊風,聽聞後就置之不理,將法本束之高閣,或將經論教義視為一種與自己毫無關係的傳統,如是心法背離之人已完全失去了聞法的意義,無疑將成為佛法油子。五是我們在修習禪定時,所修之境界應當步步增上,若自己修的是世間有漏的禪定,則應令其禪境增至出世間無漏的禪境,切莫如海底頑石般趨入無增之魔境。若能虔心精勤地於上師處祈示疑難,生起無漏正見,如理起修,則能順利地增上禪境,令自己的修證更加明清,進而圓滿一切功德。六是我們在發心利益他眾之時,不能心生疲厭,應當一心一意、精勤不懈。如《華嚴經》所云:「不為自己求安樂,但為眾生脫離苦。」切莫令自己利他之行趨入散亂懶惰之魔境。當今末法時期,眾生業障深重而福德淺薄,所以,不趨入此等魔境之人確實寥若晨星。 修學究竟相伴之六法:殊勝見解相伴穩固翅,否則無法翱翔法性空;清凈誓言相伴三學處, 否則無法獲得諸成就;殊勝行為相伴諸時機,否則無法渡至輪迴岸;實修相伴自然智慧見, 否則無法根除二取惑;覺受增上相伴修妙力,否則無法戰勝煩惱敵;甚深竅訣相伴諸境界, 否則無法實現諸願望。故當修此真實精藏義。 為令我們修學達到究竟的彼岸,途中需要六種相伴助益之法:一是通過聞思經論教典而樹立起來的殊勝見解必須要相伴穩固的雙翅,否則就無法任運翱翔在法性太空之中。譬如雄鷹,若無強健的翅膀則難以飛翔,同樣,若我們的見解如同雲霧中的日輪時隱時現般不穩固,則無法證悟法界本體。二是我們若欲清凈自己所守持的誓言,則必須相伴戒定慧三學功德,否則就無法獲得暫時與究竟的諸般成就。因為勤修三學功德之人,其內在的貪嗔痴三種煩惱亦能相繼斷除。經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待我們內在的無明煩惱凈除後,所守持的一切誓言自然就會清凈。三應了知雖然密咒金剛乘中有很多不共的殊勝行為,但這些秘密行為在非時非處或不契機的眾生面前是不能隨意顯示的。縱要顯示亦必須相伴成熟的時機。否則,自他都無法渡至輪迴苦海之彼岸,且易令見聞之眾生生誹謗而造重罪,如是更加墮落,受苦無量。四是無論何者欲實修佛法,所行都必須建立在正見的基礎之上,「見」如雙眼,「修」如雙足,實修必須相伴自然智慧之正見,二者只能相隨,不得脫離,當如是善加攝持,否則決定無法根除能所二取的無明煩惱。五是若我們欲令自己修行的覺受得以增上,則必須相伴修行的妙力,也就是了認覺性並加以修鍊,二者相輔相成方可趨至所欲之境地,否則就無法戰勝內心相續的煩惱怨敵。六是上師為我們指示的甚深竅訣必須相伴實修的諸般境界,否則亦無法實現自利利他的一切願望。是故我們應當速急修持此等真實有利的精藏教義。 宣說主要教言之六法:主要住處依止寂靜山,否則他境皆是痛苦因;主要道相上師敬為佛, 其餘道相錯亂緣起法;主要誓言現空皆雙運,否則相互脫離不成就;主要證相妄念轉為智, 否則無法擊敗所斷軍;主要作想斷除輪迴貪,否則將隨今生瑣事轉;主要見解認識證者面, 否則不能擺脫常斷邊。恭敬牢記此等珍貴藏。 在此宣說我們主要應依修之六種教言:一是修行人主要的住處應該是寂靜的山間,因為依止寂靜之處可以免去人際往來的雜亂和干擾。如是常與鳥獸為伴,絕不會產生諍執和煩惱,故能一心成辦道業。若處繁華都市之人際雜亂等境地,不具定力之人自然會隨境所轉,以致一切所作所為皆成痛苦之因。二應了知我們在修行中主要生起的道相是恭敬頂戴自己的上師為佛陀,其餘顯現的道相,諸如本尊現前、得諸佛授記等,若行者對之生起耽著,則將成為錯亂意識的緣起法。三應了知我們在修行過程中主要守持的誓言是現空雙運或智悲雙運。在名言顯現中自己的內心應對一切眾生具有平等無偽的大悲心,同時不離諸法如夢如幻的境界,於勝義的自觀境界中皆無二取執著,通達諸法本體空性,超離一切邊執戲論。若現空相互脫離,耽著顯現與空性為自相各異之境,則根本不能獲得無上的成就。四應了知修行中雖有不同層面的多種證相,但其中最主要的證相則是將一切分別妄念轉為無垢智慧,無論生起什麼妄念皆以與之相印之五種智慧來攝持,或依教觀察並了認妄念的本性,如是當下就能現前智慧。否則就不能擊敗無明煩惱的軍隊,因為妄念尚未轉為智慧之時,一切證相都是虛假的,所修如同紙上談兵,根本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如果一切妄念與智慧達到無二無別之等性,則如具足力敵千軍的大將,一切煩惱怨敵都將摧毀無餘。五應了知我們一生中主要作意思維的是如何斷除對輪迴的貪執心,如以教言竅訣認知輪迴的過患與痛苦,淡化妙色美境的誘惑力,看破、放下輪迴諸法,如遠離毒蛇坑般刻不容緩。我們在輪迴苦獄中修行,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故當小心謹慎,剎那亦不可放逸,否則將隨今生諸般瑣事所轉,不僅身心失去自由,且有沉溺輪迴、永遠不得解脫的過患。六應了知利於修行最主要的見解是認識證悟者之本來面目,也就是了認心的本性、現空一味的真如實相,否則根本不能擺脫常斷二邊之戲論,無疑還可能會形成修行的最大惡見。是故我們應當恭敬聞受、牢記此等最為珍貴的教言寶藏。 宣說自然成就之六法:捨棄瑣事自然成善法;三學清凈自然聚護法;悲心究竟自然利眾生; 念修圓滿自然成事業;悠然放鬆自然見法性;成就殊勝自然成共同。 宣說能令修行人自然獲得成就之六種法要:一是作為修行人,我們應當捨棄世間的一切無義瑣事而一心專入出世間善法之正事,如此無論是利益他眾還是自己聞思修行等一切善法都能自然成辦。二是若能清凈守持三乘學處,也就是說令小乘別解脫戒、大乘菩薩戒、密乘三昧耶戒都清凈無染,則於自己的周圍自然能雲聚護法神眾,他們也必定會鼎力護持我們所修之道業。三是若我們愍念眾生苦楚的大悲心達到究竟,則自然而然地會去廣利一切眾生,把他們從痛苦的深淵中解救出來,令他們獲得暫時與究竟的安樂。因為菩薩在大悲心的催促下,唯行拔苦予樂的利生事業。四是倘若我們的念修得到圓滿,如念誦某些儀軌和心咒以及所修之等持都能達到要求的極限,則將自然圓滿成辦息增懷誅等一切事業。五是在修行中我們不能攝心過緊,比如琴弦,太緊易折斷,太松無力亦不能湊出妙音,修行亦需要鬆緊適度,當悠然放鬆時,則自然能現見法性本面。六是若自己能成就殊勝而不共同的悉地,則於一切共同的悉地,即便心無希求也會自然圓滿地成就。譬如,在我們成就無學道佛果的同時,無疑也圓滿成就了有學道所攝的一切功德。 不墮眾多人中之六法:不斷耽著愛現世者多;不修佛法平庸死者多;不依對治毀三戒者多; 不行聞思盲目修者多;輕視因果墮惡趣者多;修為憒鬧之魔誘者多。望己莫墮眾多人之中。 修行人應當身處寂靜之地,潛心修學,為了不墮入眾多閑雜的人群中,我們應恆念六種法要:一應了知在末法時期貪愛現世者眾多,若行者不能斷除對世間八法的耽著,並苦苦追逐,迷戀不舍,這無疑將釀成無限循環之苦因。因此我等修行人應當看破今世,捨棄世間漏法,獨自往詣靜處修行。二應了知世間之人不知修持佛法而平庸慘死者眾多。歷史上曾出現許許多多名垂千古的著名人物,誠然他們對人類社會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因不懂佛法因果,在死亡之時仍是非常平庸可憐的,甚至有些所謂的修行人,由於未能如法行持,在死亡之時自然忘失正知正念,故也顯露出平庸可憐的境相而離開人間。三應了知修行不如理依法對治,任隨自己的分別妄念恣意毀犯三乘戒法者眾多,只有令善法融入自心相續而如理如法行持者才能持守清凈戒律。四應了知當今末法之時於經續論典不行聞思、初入門就盲目地修持甚深法要者眾多。有些人認為聞思並不重要,因其費時費力,還不能獲得神通等證相,鼓吹只有實修最為重要,且是直取證相的唯一途徑。這些大言不慚地高贊實修而忽視聞思的重要性之人,自以為是上根利智便立即著手於大圓滿、大手印、大威德等甚深法門的修持,如是毫無見解地盲修瞎煉,最終卻落得走火入魔、深陷惡境不能出離的慘境,豈不哀哉!因此,除上根利智者外,我們必須通過聞思的智慧來樹立殊勝的正見,在正見的基礎上實地起修,這才是最為安全穩妥的修行途徑。五應了知現今不以因果作為修行的準則,輕視毀謗因果,並恣意妄行毀損律儀,由此墮落惡趣者眾多。六應了知當今之行者因不知善護自之根門,放蕩不羈,隨波逐流而被憒鬧之魔誘惑者眾多。所以我們應當祈望自己切莫墮落在眾多雜亂人群之中。 以六肯定戰勝諸魔眾:專心修法不著懈怠魔;修心重他不著私慾魔;實相斷定不著懷疑魔; 實修離邊不著偏袒魔;修行核心不著空談魔;密意離邊不著宗派魔。 我們應當以六種肯定法來戰勝一切魔眾:一是提持正念,日日夜夜專心修法,不著懈怠之魔。修學佛法,無論是聞思還是持咒、觀修等都不能明日復明日地拖延,否則終將萬事成磋砣,時光總是在不知不覺中流逝,故當念「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之教言,時時以壽命無常之理來鞭策自己精進。二是佛陀所傳講的八萬四千法門皆以修心為要,除修心以外,別無他法可修,故應對治自己的分別妄心,輕視自己而看重一切眾生,為能利益他眾,就算捨棄自己的內身外物亦在所不惜,切不可令自己著了私慾之魔。三是對於諸法的究竟實相,我們依靠上師的竅訣已經作了相應的斷定,故應生起穩固的定解,不要著了懷疑之魔。四是實修或安住超離邊戲的法界本體時,不要著了偏袒執著之魔。既不能著有,亦不能著空,當處無緣中道而如然本住。五應了知修行的核心是身體力行實際修持,故不要著了夸夸其談的空談之魔。六應了知我們所修持的覺性是諸佛菩薩的密意,是超離一切邊執戲論的,故不要著了分別宗派等辯論之魔。我們應當了知各大宗派貌似有別而意趣同歸的道理,佛教各大宗派原本是一家,之所以各派側重點有不同,完全是為了契合眾生不同根器的種種權巧方便之說,其究竟密意都是圓融一味的。不懂此理而增上伺察分別者,終難獲得真實義。 謹慎抉擇標準之六法:細緻取捨因果誠信量;言語小心有愧之標準;熏染功德善友之標準; 心性離境妙修之標準;功過不混實修圓滿量;三身道用法盡之標準。具足此量之士最殊勝。 依理謹慎抉擇之法可用六種標準來衡量:一是若行者能細緻入微地取捨一切因果,則知此人對上師三寶的誠敬信心之量度已達到標準。二是若我們常以正念攝持相續,言語小心謹慎,既不招惹是非,亦不傷害別人的自尊心,這就是知慚有愧的標準。若不善察他人情緒,信口開河地胡言亂語,這樣不僅易把自己推進是非之圈,且易刺傷他人的心,同時亦顯露了自己無智無愧之心行。三是經過長年累月的實修,若自心相續中熏染濃厚之功德妙香,則說明我們所接觸的是賢善的道友。譬如,常與一位具有心地善良等優良品德並且喜歡聞思修行之人接觸,受他的熏染,自己亦會變得喜好如是善行。四是我們若能如如安住於心之本性,遠離一切緣相執著,則即達到了善妙修行的標準。五是當我們對功德與過失了了分明,且能毫無混雜地正確取捨之時,就是實修達到圓滿的量度。實修尚未達到此標準的修行人,往往會顛倒執取諸法或功過混雜、不能明辨。實修實證如量的大成就者,具足如明燈一般的智慧觀照輪涅諸法,故於功過能瞭然無誤。六是若能將法報化三身轉為道用,則稱為大圓滿法性盡地的標準。修行具足此等量度之大士最為殊勝。 不應具有罪過之六法:受三戒律不應染墮罪;隨精華義不應隨詞句;修菩提者不應墮八法; 獲得人身不應空耗廢;得深義法不應求劣法;精通講法不應無實修。 我們應當了知不應具有之六種罪過:一是我們既已受持了三乘戒律,就應該謹慎的防護根門,令三戒清凈無染而不應染著根本墮罪。二是我們應當依隨聖教的精華要義,不應依隨詞句而為假立之名言束縛。因為我們受取的不是能詮之詞句而是所詮之法義,如經云:「依義不依語。」三應了知修持菩提心之人當以究竟成辦自他二利為準則,故不應墮於稱、譏、毀、譽、利、衰、苦、樂世間八法之中。四應了知人身是非常難得,今得珍寶人身更是難上之難,既然已獲得了暇滿的人身,就應利用它精進修行,一心成辦道業,不應無義空耗或廢棄這樣寶貴的人身。五是當我們獲得甚深修要之法義時,不應再求為了某種方便而暫時引度眾生的低劣法。六是當我們精通講經說法這門行業時,無論自己的口才、辯才多麼驚人,都不應該缺少實修功德。也就是說,講經說法的法師必須結合自己的實修實證,才能真正起到弘法利生的作用。 思維修行過患之六法:若多違緣則斷隨順行;若貪世間則觀修無常;若無悲心以己為例觀; 若失加持則勤生敬信;若多損害則自多磨鍊;若欲利他發心與發願。如是而行脫離諸過患。 應當思維在修行中容易生起的六種過患:一是倘若我們在修行中出現眾多違緣,阻撓自己的道業,則應採取相應的措施,勵力斷除隨順他人的散亂行為,除上師以外,何人亦不隨順,閉門自修斬斷一切外緣。二是倘若我們貪執世間的人法諸境而難以斷除,則應觀修萬法無常、迅速毀滅等理來令自己看破放下世間諸事。久而久之,自然就能如願以償的放下一切。三是倘若實在無法生起對苦難眾生的大悲心,則應將心比己,以自己為例而觀修。當如是思維,自己不欲受苦、欲享安樂,眾生亦復如是;在窮困潦倒、遭受種種痛苦之時,總是希望能得到別人的救助,眾生亦復如是......凡事都以自己的感受來衡量一切眾生,這樣漸漸就能引生大悲心。四是倘若我們失去了上師三寶的加持,或得不到三根本的加持感應,則說明自己對上師三寶的信心有所退失,或根本不具足信心。此時就應當勤觀上師的功德,思維上師的恩德,一步步引生自己的恭敬信心,漸漸就能得到明顯的加持與感應。五是當我們遭遇諸多損害時,切莫怨天尤人,亦莫灰心喪氣,而應歡喜納受,因為損害可以磨鍊我們的身心、增強我們的意志。只有具足堅強的意志,我們在茫茫的人生天涯中才能獨當一面,勇往直前地跨越生死的大沙漠。六是倘若我們欲利他眾,則於實際行為上應盡心儘力地作些有利益他眾之事,進而不斷地廣發大願,靠願力來推動自己的一切行為,最終能以六度四攝四無量心來圓滿成辦自他二利。如是行持之人,必定能脫離一切過患,順利趨達解脫的究竟彼岸。 所修妙法正量之六法:受持經續佛語之正量;傳承不斷教言之正量;未染破戒加持之正量; 未染邪法真實之正量;調伏自續覺受之正量;現量比量推理之正量。具此六種正量極重要。 若欲使自己所修之妙法修有所成,則必須具足六種正量:一是我們所受持的經續論典,必須是佛陀或佛之化身所說的金剛語。唯以佛陀的智慧自然流露而非分別心臆造之經續才有一定的可信度,如實依修也決定不會誤導行者,故為佛語之正量。二是我們所修之法無論承襲哪位佛陀或哪位祖師的法脈,其傳承只要是一脈相承而來的清凈源流,就非常可靠,我們大可遣除疑慮,放心依修,此乃祖師教言之正量。三是若我們遵循修持的法脈未曾被破戒等過患所染污,也就是說歷代傳承上師那誓言的金絲沒有沾染過破毀誓言的鐵鏽,則為具足殊勝加持之正量。四是若我們所修的密法既未混染過外道的邪法,也沒有被持邪見之人篡改過,則為真實之正量。五是在具有恭敬信心和精進心的基礎上,我們運用修法來調伏自心相續時,若確實起到藥到病除、立竿見影的功效,即為體驗之正量。秉持這樣的殊勝法脈修行後,諸如看破世間生起出離心、樹立正知正見、生起慈悲菩提心調伏無明煩惱、身心獲得快樂等都能驗證我們所行之道是無誤之捷徑。六應了知若我們所修之法不僅通過現量尋覓不得少許過患,且依比量觀察亦不見少許過患和缺陷,則說明此法是經得起一切推理觀察之正量,如云:「真金不怕火煉。」綜上所述,無論我們依修什麼法要都必須具足此六種正量,不具條件者,無論多麼高深、怪異之法都不能稱為正法,修則徒勞無義,甚至損人害己,故應引經據典對自己所修之法善加觀察抉擇,如理正確取捨是至關重要的。 揭露自己過失之六法:勿以虛偽惡規欺自己;勿以不善惡業毀自己;勿著貪執鬼祟之自魔; 勿以嗔心擾亂自相續;勿以散亂憒鬧欺自己;勿令自墮輪迴之深淵。聽此忠告前途定善妙。 揭露自己因不如法行持而導致過失之六種法要:一應了知人生難得、壽命無常之理,反觀自己如今已得人生且具諸緣修學佛法之時,應生歡喜,如法軌正三門,切莫以一些虛偽和惡規來欺騙自己。世間俗語云:「舉頭三尺有神明」,您的種種非理行為縱然可以矇騙官府和百姓,但卻矇騙不了諸佛菩薩和您自己的因果,今未來世都會招致一定的苦果。二是我們應當清晰辨認善惡諸法以便正確取捨,切莫麻木不仁地以不善惡業來毀壞自己難得的寶貴人身。三是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不要著了貪執鬼祟之魔的陷害,應當自己主宰自心,常以聖者教言審視自己,貪念一起立即剷除,如是即可遠離自心貪慾之魔境。四是修行人千萬不要以嗔心來擾亂自己的相續,萬事都要理智地面對,如云:「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一把無明火,燒盡功德林。」又云:「忍字頭上一把刀,為人不忍禍自招。」可見嗔心的過患是難以估量的,故當善增安忍,切莫將自己百千萬劫勤苦修積而來的功德付之東流。五是我們應攝心正念,提持不令妄失,切莫以散亂憒鬧來欺騙自己,更不要自尋刺激,自我麻醉,諸如以歌舞娛樂、談天論地等方式與庸人同流合污,以致喪失自尊與人格等仍不自知,故當勵力斷除這些惡緣。六是我們應當精進如法地修持能獲得解脫的正法,以期取證安樂妙果,千萬不要令自己在袈裟底下失去珍寶人生、在教法的光耀之下墮落輪迴的惡趣深淵,一定要直奔涅槃聖城。當知凡是能聽受此等忠告之人的前途一定是善妙平坦的。 宣說總結高低之六法:上供上師本尊空行眾;下斷器情受用之牽連;中間修鍊現空雙運義; 向外善根迴向諸眾生;向內三寶功德入自心;中間自他行善趨空性。依此成就深道精藏法。 宣說總結高低之法有六種:於「上」我們應當經常陳設花、香、燈、水、果五供敬獻三寶三根本,並以資財、承侍、修持聖法三種殊勝供養大恩至尊上師。於「下」我們為了成辦自他之殊勝利益——修行道業,應當勵力斷除器情世間不利於修行的一切受用之牽連,如優越的生活環境、豐厚的物質享受以及朝夕相處的至親等,對這些牽連難捨而能舍,毅然隻身一人往赴靜處修行。於「中」,我們應當經常熏修正法,特別是修鍊現空雙運或智悲雙運之妙義。在名言中所謂的現空雙運,即是對一切眾生修大慈悲心,以三輪體空的無緣智慧攝持,觀修諸法如夢如幻。於「外」,在大乘佛子廣發菩提心的基礎上,我們應將自己所造的一切善根一無遺餘地迴向三界一切眾生,願他們依靠此等善根功德而離苦得樂。於「內」,即平時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應以虔誠而堅定的信心數數憶念三寶無量無邊之功德,並將之完全融入自心相續。要知道三寶雖有量如海際之功德,但若自己不具恭敬與信心,仍然不能獲得,因無信心的器皿,故無法容納加持的甘露。於「中」,即自他所行持的一切善法,都應以三輪體空的智慧攝持並迴向無上菩提,如是行持即能助我們趨達空性的境界。依此教言如法行持者皆能成就甚深道之精藏法——普賢如來的果位。 違背正法可悲之六處:獲人身後造罪誠可悲;遇正法後不修誠可悲;受戒律後破戒誠可悲; 失誓修行之人誠可悲;以法邪命養活誠可悲;謀求自利利他誠可悲。思可悲人極多真失望。 見解違背正法之人應深感可悲之法有六種:一是獲得珍寶人身有如盲龜值木、須彌穿針之難,如今我們依靠往昔的福德因緣已經獲得了如此難得的珍寶人身,故當善加珍惜並實際運用。若修行人反依人身而造種種罪業,以致虛生浪死,空耗人身,則誠堪悲愍!二應了知值遇正法較獲人身更難,如今憑藉往昔的福德因緣已經值遇了如此殊勝的正法,倘若未能用功修行而放浪形骸、虛喪光陰則誠可悲愍!三是我們已受持了能使自己離苦得樂的戒律如意寶,但若未能善護自之根門,時時處處恣意妄行,無慚無愧、掉以輕心地破毀戒律則誠可悲愍!四是我們不但已踏上解脫正道,並且無比幸運地接受灌頂而趨入了密乘,可以修持即生成佛的無上密法,其根本即是守持誓言,不令有損。然若行者不善護密乘戒而失壞誓言,則唯有金剛地獄為其最終歸宿,誠可悲愍!五是若人在表面上弘法利生或自己修行,暗地裡卻以五種邪命來資養自己則誠可悲愍!六是以表相的利他來謀求利養,日日夜夜僅求一己私利而不擇手段地損害眾生利益,如是偽裝賢善之人誠可悲愍!思維這浩瀚無垠的眾生世界,這種可悲可憐之人是不可勝數的,為此無垢光尊者當真感到非常失望。 宣說喪失正法之六因:依止惡友喪失善法因;觀察師過喪失敬信因;不勤修行喪失覺受因; 處散亂中喪失聖法因;觀察他過喪失凈心因;盲目認識導致迷亂因。當斷此等六因修妙法。 無垢光尊者又為我們宣說喪失正法之六因:一是我們若依止惡劣的道友,則於無形中將令自己熏染上惡劣者的諸多過患,隨之人格亦變得極其卑劣,這就是喪失一切善法之因。如《佛子行》中所云:「交往惡人增三毒,失壞聞思修事業,令成無有慈悲者,遠離惡友佛子行。」二是倘若我們不具清凈心,經常觀察上師的過失,則是喪失對上師三寶的敬信之因。因此我們應當恆時以清凈心憶念上師的大恩大德,以增強並穩固我們的恭敬信心。三是倘若修行人不具精勤心,縱然曾修行生起明樂無念的覺受亦將蕩然無存,故懈怠懶惰是喪失覺受之因。四是如果修行人身處散亂之中,奔忙於無義瑣事,心思複雜,妄想紛飛,這就是喪失聖法之因,是故遠離散亂,安住靜處,如法行持才是增上聖法之因。五是若我們經常觀察他人的過失而喜於說是道非,則為喪失清凈道心之因,故當常修清凈觀,視山河大地等器世間為清凈剎土、有情世間為佛和菩薩的化現。扎嘎山法中亦云:「平時應視自己為有過失的劣者,視他人為圓具功德之賢者。」如思維自己無始以來流轉輪迴,心相續中積存著深厚的無明煩惱,故為一切過患之源,他人則是一切功德之主、圓滿斷證功德的如來,這樣觀修漸漸就能增上清凈心。六是不具智慧唯以無明分別心抉擇諸法之人,其盲目認識即是導致迷亂之因。是故我們應當急揮智慧利刃,以強力斷除此六種過患之因而勤修妙法。 不予六敵教授之六法:暇滿人身不予溫飽敵;發心利他不予小乘敵;心性寶珠不予迷亂敵; 二資至寶不予今生敵;精華修法不予懈怠敵;敬信誠心不予邪見敵。 為令我們珍貴的修行功德不落入無明怨敵毒手的六種教授:一是切莫將千百萬劫中難得的暇滿人身給予整日忙從於溫飽瑣事之怨敵。也就是說,我們在得到這樣珍貴的人身時,應當對之倍加珍惜,精勤用功修行,不要僅以忙從溫飽等瑣事而空耗了人身。二是生為大乘佛子者即應以弘法利生為己任,精勤地發心利益他眾,且應對此殊勝的發心倍加珍惜,千萬不要給予小乘劣心怨敵的手中。也就是說,我們既已發起了菩提心,就應勇猛精進地迎難而上,不能再退墮小乘。《攝集經》云:「捨棄大乘菩提心而退墮小乘者,其過失已超勝破毀根本戒的過失。」三是我們通過聞思修行而認識的心性如意寶,應當倍加珍惜,千萬不要將此珍貴的心性寶珠給予迷亂的怨敵。也就是說,通過上師介紹直指心性的竅訣,自己如法依修後也真實地認識了覺性,倘若我們未能繼續熏修,不經意地在迷亂中散失了這樣珍貴的覺受就太可惜了。四應了知福慧二種資糧是我們取證佛果的唯一資本,因此千萬不要將此如至寶一般的二種資糧給予今生貪求名聞利養的怨敵。五是我們在獲得經續教義的精華時,應當倍加珍惜,精勤修法,千萬不要將甚深法義信手給予懈怠之怨敵。六應了知對上師三寶生起敬信與誠心是非常難得的,故千萬不要將此珍貴的敬信與誠心給予邪見的怨敵,也就是說,若以邪念來毀壞自己的信心是非常可惜的。 恣意享受欲妙之六過:眼為色欺如蛾撲燈火;耳為聲欺如獸聽琵琶;鼻為香欺如蜂嗅旃檀; 舌為味欺如魚縛鐵勾;身為觸欺如象入淤泥;意為法欺如駱駝失子。六識切莫恣意享外境。 我們應當了知恣意享受欲妙而引生之六種過患:一應了知若眼識貪著外境之財色諸法,則一定會被外境所欺誘,如同飛蛾貪著燈光而撲向燈火般自取滅亡。二應了知若我們的耳識貪著妙音,則一定會被音聲所欺誘,如同野獸酷愛靜聽琵琶之妙音,結果喪生於毒箭之下。三應了知若我們的鼻識貪著香氣,則必定會被妙香所欺誘,如同蜜蜂追尋香氣而飛往茂密的旃檀林中,不幸迷失方向,最終被困死林中。四應了知若我們的舌識貪著妙味,則必定會被美味佳肴所欺誘,如同魚兒貪著香餌,最終喪生於鐵鉤之上。五應了知若我們的身體貪觸柔軟樂境,則必定會受到美妙觸覺的欺誘,如同大象貪享淤泥中那清涼柔軟的觸感,沉入淤泥不能自拔,最終困死在淤泥之中。六應了知我們的心若迷戀諸法,執著不舍,則必定會被法所欺誘,如同駱駝痛失愛子,以致肝腸寸斷,最終喪身於迷戀愛子的痛苦之中。因此我等修行人切莫恣意貪享一切外境,應當依教修行,如法攝伏自之眼耳等六種根識,不隨境轉,時時以如夢如幻的方式而觀修。 違緣轉為道用之六法:今生念起自內斷貪執;出現病魔視為凈罪障;逆境違緣視為勸行善; 怨敵損害視為勸安忍;所現妄念明觀為智慧;器情顯現視為佛剎土。如是諸緣皆成菩提道。 我們應了知並通達將一切違緣轉為道用之六種殊勝法要:一應了知內心相續的貪執是修行的極大違緣,在對今生的財、色、名、食、睡的貪執之念生起之時,應當觀尋貪執的根源並施以對治,從而自內心予以斷除即是轉為道用的竅訣。二應了知修行中出現的種種病魔是凈除我們累世罪障的方便法,可因受苦而了業,如是視病魔為修行助緣而歡喜承受即是將違緣轉為道用之竅訣。三是無論我們遇到何種逆境違緣,都不要為之憂慮,應當視之為勸勉我們精進行持善法之方便,切莫因此而退失信心。四是在我們遭受怨敵的無端損害時,應當滅除嗔恚之心,逆來順受,將外來的一切損害視為勸勉我們修習安忍波羅蜜多之方便。五是我們應將所顯現的一切妄念明觀為智慧的本體。阿底峽尊者也說過:「縱然一日中生起一百個妄念,只要擅於將之轉為道用,就會呈現出一百種法身智慧。」故說明觀妄念的本性是轉為道用的竅訣。六是將器情世間的一切顯現視為諸佛菩薩及其清凈剎土,如是觀修清凈即為顯現轉為道用的竅訣。我們若能恆時如是觀修,則一切違緣都將成為菩提正道之因。 未知此理誤解之六法:對於功德過患行取捨;對於六道輪迴執高低;對於覺性本面執生滅; 對於通徹智慧行斷治;對於覺性之義欲修證;妄想他處尋求勝妙果。未懂高深義之自性故, 淺慧凡夫追求世間法。 未能了知此等甚深道理而引起的誤解有六種:一是若人未能了知諸法平等一味的道理,則會導致著相取捨功德之過失。二是若我們未能了知諸法平等一味的道理,則於六道輪迴中會執著有高低之別,認為三惡趣低、三善趣高而生起自相的執著。三是若我們未能了知諸法平等一味的道理,則於覺性本面亦會執著有生滅之相。四是若我們未能了知諸法平等一味的道理,則會將通徹無礙的自然智慧執為所斷法而勵力施行對治,如是依修仍落入有執之戲論,離法性真如的無分別智慧尚有千里之遙。五是若我們未能了知諸法平等一味的道理,則認為本來的覺性是新生之有為法而欲修證,乃至此執未斷除前,終不能證達本來之覺性。六是若我們未能了知諸法平等一味的道理,則不知自心是佛,反而於他處尋求勝妙之佛果,如是捨近求遠,費時費力而難證菩提。凡是尚未懂得如是自性之甚深義理的淺慧凡夫必定會追求世間諸法而遠離正法之捷徑。 諸修行者羞愧之六法:入佛門者造罪真羞愧;耽著詞句不修真羞愧;立誓發心執我真羞愧; 佛法世法混淆真羞愧;貪戀嗔恨爭論真羞愧;誹謗正法與人真羞愧。如理斷此羞愧者極罕。 諸修行人應當生起大慚愧心之六法:一是已入佛門者倘若不務修行利生等正業,反而肆無忌憚地造諸罪業,則真應感到羞愧。「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乃佛陀的遺教,如是背道而馳者豈有資格稱為佛子?二是若修行人耽著詞句而不受持法義,更不知如理修行,僅在渾渾噩噩中虛度光陰,則真應感到羞愧。三是我們在上師三寶面前已經立下誓願,發心救護眾生擺脫一切危難、困苦,作眾生不請之友,但若頑固地執著我與我所,事事以個人利益為重,於己有利之事則一馬當先,毫不客氣地巧奪,不益於己之事卻「慈悲」地「謙讓」他眾,這樣的形象修行者真應感到羞愧。四是我們應當明辨諸法,如理取捨,切莫混淆佛法與世間法,如果以佛法不離世法的高深見解作幌子來完成自己的私慾大業者,真應感到羞愧!五是我們皈依佛門成為佛子,就應該追隨佛的足跡,學修佛的思想、言行,若對世間法貪戀不舍,於怨敵或道友嗔恨嫉妒而爭論不休,則真應感到羞愧!六是若修行人非但不務修行正業,反而大肆誹謗正法與某些高僧大德,如是真應感到羞愧!當今末法時期,於五濁惡世中滾打、熏修的眾生積累了深厚的無明漏習,沉陷泥沼而不覺穢惡,更不知出離,故真正能如理斷除此等應深感羞愧之惡習者是極其罕見的。 真實意義教言之六法:憒鬧乃是魔業斷散亂;福祿乃是違緣舍興趣;名位乃是魔業處低位; 邊執乃是常斷知法界;無要乃是呆坐尋竅訣;無覺受乃口禪調自續。如是而行成就妙功德。 我們應當了知真實有意義的六種教言:一應身處寂靜之地,善調自續,切莫與世人鬼混胡鬧,因為一切憒鬧都是生起魔業諸障之因,故當依教謹慎修行,斷除一切散亂的行為。二應了知一切福祿都是產生違緣之因,雖然在世間中福祿是俗人夢寐以求的,它象徵著權勢、錢財、資具,但對修行人來說卻是一種莫大的違緣。因追求福祿者必定會整日為此事而忙碌,如積財、護財、處理等必定會令行者虛喪光陰,從而失去修法的機會,所以我們應當捨棄對福祿的貪執。三應了知世間的一切名譽、地位對於修行人來說都是一種障道的魔業,只要我們對世間人那些勾心鬥角、爭名奪利、權勢欺人、揮霍無度等事例略作觀察,並以因果至理來衡量,怎不令人膽戰心驚,的確可以稱為誘人墮落惡趣深淵的恐怖魔業。是故修行人應當恆時身處卑位,默默無聞地成辦菩提道業。四應了知現空任何邊執都是戲論之法,就算執如來藏為實有亦不出常斷之邪見,都是中觀理論的所破法,是故我們應當樹立一切邊戲都是空寂離戲的大法界之正見。五是我們在修行過程中必須依靠修行的要訣,若無要訣明示而如磐石般獃獃地禪坐,縱經百千萬劫亦不會生起證悟的覺性智慧,是故初學者首先應當依止具有法相的上師,並在其跟前尋求修法的竅訣。六應了知若我們如理如法地修行,則修行的境界和覺受自然會日益增上,諸如削弱我執、增上智慧、調伏煩惱、清凈相續等覺受不斷的生起。倘若行者修而未生起覺受,則可推知他的修行已經成了一種口頭禪,義即口中說得天花亂墜,實修卻未令法入相續,故不能生起修行的覺受。因此我們應依教調伏自心相續,斷除我與我所執最為關要。若能如是行持者必將成就勝妙功德。 了知分寸教授之六法:多次漂泊生死中陰故,今日獲得堅地時已至;多次步入痛苦輪迴故, 今趨大樂果位時已至;多次受捨生死五蘊故,今獲無變法身時已至;多次迷於無明暗中故, 今點智慧燈火時已至;多次為此四魔摧毀故,今勝輪迴之敵時已至;多次作為貪慾奴隸故, 今獲永樂王位時已至。時間甚至已遲當思此。 為使具緣者了知並掌握修行的分寸而教授六種法要:一應了知我們無始以來漂泊於生死中陰的次數是難以計量的,而今獲得暇滿人身,值遇了圓滿法相的善知識,應該是到了趨達生死堅地(佛地)的時際,故應努力向目的地進取。二應了知一切眾生無始以來步入六道輪迴所感受種種痛苦的次數是難以計量的,對此具有宿命通者不難了知,我們亦不例外,無始以來一直在苦難中循環不息,而今憑藉上師三寶的慈悲垂念與自己久遠以前所修積的福德因緣促成了修行正法的機會,這就意味著我們趨向成就、獲得大樂果位的時際已到,對此勿庸置疑。三是我們無始以來在輪迴苦海中浮沉不定,無數次地受取五蘊,又無數次的捨棄五蘊,這樣生死循環的次數是難以計量的,如今幸遇善知識大力提拔,垂賜教誡,明示義理,這即說明我們獲得無變法身——普賢如來果位的時際已到,因此事不宜遲,趕快用功修行。四是無始以來串習的我執與我所執令我們無數次地迷盲於無明黑暗之中,受業力的驅使,感遭了無量的痛苦,而今幸遇善知識與正法,說明點燃智慧明燈遣除痴暗之時機已到。五是在我們無始以來受生於輪迴的過程中,無數次地被四魔怨敵所摧毀,生死無定,其間所承受的慘痛也是難以計量的,而今幸遇正法,說明我們戰勝輪迴一切怨敵之時際已到。六是我們無始以來造業無數,經常身不由己地受著煩惱的驅使,無數次變成貪慾的奴隸,恣意妄行非理之事的次數是難以計量的,今已解脫這樣的束縛,即意味著我們獲得無苦永樂的王位(佛果)之時際已到。不但是時間已到,甚至顯得此時機來得太遲,因為我們已是無盡輪迴中的老眾生了,故當思此而刻不容緩、努力地勇攀生命的巔峰。 觀察成為有義之六法:痛苦自性若未知大樂,欲求安樂乃為大痛苦;貪嗔自性若未知等性, 取捨貪嗔乃為大過患;惡緣自性若未知助伴,依他方便乃為大束縛;惡兆自性若未知吉祥, 成就亦成魔障與歧途;未以正法調伏自相續,詞句豐富反成鸚鵡語;任何善行若不具發心, 亦成聲緣或隨福德分。故具真實要點極關鍵。 通過教理觀察並抉擇而成為修行真正有義之法有六種:一是雖然人生的痛苦多得無可言喻,但我們可以依上師的竅訣來了認痛苦是大樂智慧的本性,如果未能了達此理,且執著所斷痛苦和所求安樂為自相實有,則如同在傷口上灑鹽般將增上苦受,因為一切痛苦均來源於執著。二應了知我們無始以來的無明業惱以串習力會不斷增上貪嗔等煩惱,若依教了認其本性,則能現前等性智慧。如果未能了達此理而對貪嗔之境作取捨,在分別心的作用下,已落執著之網,此無疑將成無上修法的極大過患。縱然自己修行能力微弱,亦不具足勝觀的智慧,但卻可以依靠上師的竅訣來認識貪嗔的自性,了認其本體為等性智慧,即是寂滅貪嗔和攝受智慧的最勝竅訣。三應了知在修行的過程中雖然會遭受種種惡緣,但也不必為之苦惱,應當歡喜納受違緣,視之為增上我們修行的助伴,如果未能了知一切惡緣是增上修行的助伴,而欲依種種方便來將之遣除,則將成為修行中的最大束縛。四應了知一切惡兆的自性是吉祥,如果未能了知惡兆的的本性是吉祥徵兆而生起自相的執著,那麼就算現前成就悉地的征相亦會變成魔障與歧途。比如我們在修法中顯現了成就悉地的徵兆,然因不認識這種祥兆反而執著為惡兆,以此實有執著成就相也會變成魔障歧途。同樣的道理,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惡兆時,切莫生起實執,應視為夢幻的境界,如是則能將一切惡兆轉為祥兆。五應了知倘若未以正法來調伏自心相續,就算具有令人拍案叫絕的口才,其豐富優美的詞句反而會成鸚鵡學舌之語,毫無意義。所以我們應當常念人生無常、輪迴痛苦而精進依法實修,調伏內心相續。六應了知無論我們行持任何善法之前必須要具有發菩提心這一大殊勝,倘若不以菩提心攝持,則一切善業無不成為聲緣二乘的善根或是世間一般隨福德分之善根,終不能成為大乘不共的隨解脫分的殊勝善根。是故我等修行人努力具足此等真實要點是極其關鍵的。 諸修行人自然之六法:依止靜處自然增善法;讚歎他人自然起信心;調伏自續自然增善妙; 積累七財自然遣貧窮;功德增上自成佛子嗣;護佑眾生自持佛子行。如此行持之士極鮮少。 諸修行人自然能成善根之法有六種:一是我們若依於人跡罕至的寂靜處,遠離一切憒鬧散亂而專心聞思修行,則將如上弦月般自然增上身口意的一切善法功德。二是如果我們經常口出妙音,隨喜讚歎他人的種種功德,那麼自己對上師三寶、道友以及三門善法自然能生起信心。三是我們若能依教調伏自心相續,如法行持,則自然能增上智慧等有漏無漏的善法功德。四是我們若能夜以繼日地積累聖者七財(信、戒、慚、愧、聞、施、慧),則將自然遣除貧窮,增上無盡的福報,令自己受用圓滿無缺。五是我們若能不斷增上一切善法功德,則自然將成為佛子,也即是佛陀的子嗣,最終成就佛的果位,荷擔如來家業。六是我們若能以大悲心護佑眾生,令眾生出離痛苦的深淵,不辭勞苦地弘法利生,作隨緣教化等事業,則自然行持了大乘佛子的殊勝行為。然於當今末法時期能如此行持之人卻是極其鮮少的。 依六重要生起歡喜心:深深生起敬信困難故,精勤改變自心極重要;妄念現為助伴困難故, 生何憶念解脫極重要;器情現為凈剎困難故,了知如夢如幻極重要;證悟解脫同時困難故, 勵力精勤觀修極重要;直接利益他眾困難故,修學發願發心極重要;內心無有貪執困難故, 漸漸知足少欲極重要。修學此義速得殊勝果。 修行人可依六種重要竅訣來生起歡喜心:一是現處末法時期的眾生於內心深處真實生起對上師三寶的恭敬信心和對因果無誤的信解極其困難,因為我們誕生以前經過胎障的迷惑,在成長的過程中自心相續又受到世間八法的嚴重染污,如是飽經惡習熏染的心對人事萬物的執著恰恰違逆因果正理,總是顛倒執取,以苦為樂,是故我們應當精勤依教改變自心惡習,樹立正確知見是極其重要的。二是眾生無始以來的邪惡知見和五毒煩惱非常堅固,要想將一切分別妄念轉現為修行的助伴,除上根利智者以外,普通行者很難成辦,故於平時需要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即無論生起任何念頭都要認知彼為自然解脫的本性,因為真正以理觀察時,除智慧的妙用力以外,內外遍尋不得意念的自體,於此數數串習熏修是極其重要的。三應了知一切器情世間皆為諸佛菩薩與清凈剎土的本性,然因我們生生世世流轉輪迴,熏染了強烈的執著心,福薄障重而難以真實現見,故應依靠經論教理了知諸法如夢如幻、本體清凈之性,如實觀修極其重要。四應了知濁世眾生根器愚鈍,業障深重,通過修行而同時獲得證悟與解脫是非常困難的,只有教法處於果期時,眾生根器非常銳利,即便是佛陀片言隻語、少許法義一經耳根,立即證果,且在證悟的同時獲得解脫。而今處於佛法教期,除乘願再來的利根利智者外,我輩凡夫縱聞千經萬論亦難證果。是故我們入密咒金剛乘的甚深捷道,通過上師直指心性等竅訣勵力精勤地如法觀修,以期不久的將來獲得證悟與解脫是極其重要的。五應了知不具實修實證之功德者欲直接利益他眾極為困難,是故對於我們來說精勤修學三藏教義、廣發大菩提心愿是極其重要的。阿底峽尊者也說:「不具神通,亦未真實成熟利他心之前,利生事業很難直接成辦,但我們應當常發善心,從而精勤地聞思修行。」六應了知我們生為凡夫俗子,要想內心不為貪慾等煩惱執著所縛是很困難的,全知麥彭仁波切曾說:「見道菩薩才能斷除現行的煩惱障,而俱生煩惱要到七地才能斷盡。」可見,七地以下的聖者菩薩尚有細微的煩惱未斷,何況我輩凡夫。為了削弱或漸除無始以來的貪執心,我們應當精進修學知足少欲的高尚風範,這一點是極其重要的。若能修學此等教義,必定速得殊勝的解脫果。 行法遠見斷定之六法:上之遠見斷定正見量;下之遠見了知所行時;彼之遠見知境現如幻; 此之遠見捨棄二取執;外之遠見聞思無偏袒;內之遠見調伏心五毒。如是而行擊敗輪迴軍。 斷定修行正法之六種遠見:一是通過聞思經續論典及上師直指心要的竅訣,若生起等凈無二的最上遠見,則可以斷定其為正見之量。也就是說我們首先要依靠各種方便來抉擇無上正見,複次依見行持才不會錯路。二是修行應該從淺入深,從低到高,如同登上高樓的階梯,當依次第逐一修行,不可殊漏。以戒法為例,內心應生起無上的見解並授持外之威儀諸行,首先唯依別解脫戒(小乘戒)等共同行為,取捨善惡因果細緻入微,如是逐步上進,待修行達到無上乘相應的境界時方可任運行持無上密法的不共行為,如圓滿次第中依她身方便道或大圓滿中的二十一種行為等等,這主要根據自己的內證境界而了知並決定自己所行的時間,何時應作共同行為,何時應作不共同行為,也就是說下之遠見是指了知自己應作共不共行為的時間。三應了知彼等一切外行之遠見是要了知一切境現如夢如幻,任何行為都無自相實有,當以如夢幻般的境界攝持而行。四應了知此等內觀之遠見是通過如夢如幻的觀修來徹底捨棄能所二取的執著為根本目的。五是若欲達到上述四種遠見的極限,則需要一定的條件,那就是外之遠見——依止上師廣聞博學一切顯密教典,如寧瑪派所安立的九乘法門等。唯有依靠無偏的聞思才能融會貫通教義精華,以便了了分明地無誤修行,如是即可契證諸乘之精要極限。六是通過聞思修行,逐漸調伏五毒煩惱,令心清凈無染,回歸本然,此乃內之遠見。若能如是行持者,必定迅速擊敗輪迴的一切魔軍。 不能實現奢望之六法:未調自續奢望調他心;耽著字面奢望悟實相;有緣觀修奢望凈煩惱; 依邊執法奢望獲解脫;不行善法奢望得善趣;不斷惡業奢望離惡趣。如是奢望之人欺自己。 僅僅抱著一分奢望而不能實現之法有六種:一是若人從來不對內調伏自己的心相續、息滅貪嗔等煩惱,卻一味奢望調伏他人的分別噁心,當知這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事情。我認為欲嚴格要求別人者,首先更應嚴格要求自己,這樣才具有帶動的能力。二是若修行人僅僅耽著經論的字面,不依文解義、領納於心,卻奢望證悟諸法實相,當知這不契實際的願望是根本不能實現的,因為只有如法實修才能如實證悟。三是心有緣相、實執而觀修之人,奢望破除我執、清凈煩惱亦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凈除煩惱的唯一對治法是破除實執的無緣智慧。四是依有無等邊執法而修持之人奢望從中獲得解脫亦不可能實現,因為解脫是建立在遠離邊執戲論基礎之上的。五應了知三門從不行持十種善法之人,若奢望獲得人天善趣的福樂也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因為佛經中已明確指出:奉行十善業者才有資格生人天善趣享受種種安樂。六應了知不斷除惡業亦不行持善法者,奢望從惡趣中獲得解脫也不可能實現。因為輪迴中,因果無欺而存在,毫釐不爽,行十不善業者必墮三途,感召種種苦受。如是不切實際地寄於奢望之人只能是自己欺騙自己而已。 未覺喪失正念之六法:人生以五毒惑而虛度,將墮惡趣自尚未發覺;誤入夫妻子孫束縛網, 將沉苦海自尚未發覺;貪親嗔敵偏袒而度日,已造惡業自尚未發覺;三門所作所為未斷前, 希求安住心性失正念;今生世間瑣事未斷前,希求入解脫道失正念;貪執空見詞句失境界, 希求證相暖相失正念。未覺喪失正念人太多! 自己尚未察覺就已喪失正念之六法:一應了知人生難得且壽命又極其短暫,然世俗中人不明因果,大多數都以五毒煩惱造業而虛度人生,以此深重的罪業即將墮落惡趣,他們自己卻尚未發覺。二是迷失自我者,一旦誤入夫妻及子孫後代這一束縛的網罟之中,便整日為衣食及生兒育女等煩瑣之事而忙碌奔波,不但飽嘗了人生的辛酸苦辣,而且新積了無量的罪業,為此即將沉溺更深更險的苦海,然而他自己卻未發覺。三是現今社會諸人大多貪愛自方親友,嗔恚他方怨敵,唯以偏袒邪執而度日,依此已經造作了數以萬計的惡業,他們自己尚未發覺,仍然執迷不悟地繼續造業,實在可悲!四應了知修行人尚未斷除身口意三門的庸俗作為之前若希求安住於心之本性中,則是一種喪失正念的妄想。欲真實安住於心性光明的境界者,在具有無上正見的基礎上應當斷除身體的種種行為、口中的言詞、意識的分別等一切勤作。五應了知凡欲趨入解脫道者,首先必須斷除世間的雜亂瑣事,如果在未斷世間瑣事之前而希求趨入解脫道者,則也是喪失正念的一種痴心妄想。六是以無明貪執偏空見解及如糠秕般的詞句,並且散失修證的真實境界者,若希求獲得修行的證相和加持的暖相等,亦是喪失正念的一種妄相。如今末法時期未能如是察覺便已喪失正念,而且還自以為是之人實在太多! 自他共同需要之六法:思維輪迴痛苦心向法;恆修敬信調伏自相續;積善滅罪凈除自他障; 以善發心成辦自他利;灌頂教言令自他行善;精進實修摧自他迷亂。 我們應了知自他共同需要之六種法:一應經常思維三界六道輪迴的種種痛苦,上至天界下至地獄,其中痛苦雖有輕重差殊,但畢竟終歸極苦,無一倖免。經云:「六道升沉,四生出沒,人間八苦,天上五衰,傍生愚啖,修羅嗔妒,餓鬼饑渴,地獄寒熱。」思維此等必定要感受的痛苦,真實令人膽戰心驚、毛骨悚然,所以我們應如避火坑般一心趨向正法精進修行,以資徹底解脫生死輪迴。二是為能獲得殊勝的加持,也為了生起修行功德,我們應當恆時修習對上師三寶的恭敬與信心,依教調伏自心相續,這樣自己的修行才能如願以償。三應了知欲獲無上菩提者皆當精勤修積一切善法,勵力滅除三門的一切罪業,平等地斷除自他修行的諸般障礙,如是即可為順利成就自他一切善法功德而奠定穩固的基礎。四是作為大乘行者,我們應精進不懈地以賢善發心成辦自己和他眾的一切利益。法王如意寶曾於《勝利道歌天鼓妙音》中明確地指出:「究竟雖欲廣利自,暫時利他乃竅訣。」所以只有利他才能達到真實的自利,如是才能趨達究竟菩提。五是如果自己具足一定的修證功德和度化眾生的能力,則應通過舉行灌頂和傳授教言的方式來令自己和他人行持饒益眾生的一切善法。六是既然我們已發心修行,且欲作眾生菩提道中的不請之友,荷擔如來家業,就一定要痛下決心,一定要精進實修佛法,念念謹慎,善調自續,這樣才能摧毀自己和他眾的無明煩惱和迷亂習氣。 詳說關鍵要訣之六法:今生來世斷惡極關要;行為不雜庸俗極關要;細心取捨因果極關要; 智慧大悲雙運極關要;方便欲妙道用極關要;證悟法性得果極關要。誰具此等乃大瑜伽士。 詳細說明修行中最為關鍵之六種要訣:一應了知修行人勵力斷除今生與來世的一切惡業極其關要。具體說來即是今生我們應當力斷有損於眾生的一切惡行,進而發願,願我們於未來世中永遠不要變成造惡業之人,生生世世不離正法光明。二應了知凡夫的行為很容易受外緣的影響而改變,所以我們首先應當為自己的修行安置第一道防線,即斷絕與見行不正之庸俗人的交際往來,衣食住行等亦不與他們混雜。我們雖然身處於五濁惡世,但應努力讓自己具足如蓮花般出淤泥而不受染濁之品性,如是極其關要。三是我們應以因果作為自己修行的準則,上至監院方丈,下至普通僧人、居士都應細心取捨因果,如理行持不相背離是極其關要的。四是我們在修行過程中所行不能偏袒一方,應以觀修無我空性的智慧與救拔眾生離苦得樂的大悲心雙運而行持。也就是說智慧與悲心相互印持、不相脫離是極其關要的。如果修行人以觀空為主,對眾生不具絲毫大悲心,或根本不具甚深空性的智慧,僅對於自己有利的各別眾生有悲心,未能遍及一切眾生,此等相對來說均非真實正道。五是當我們在享受欲妙之時,應依各種方便竅訣來將之轉為道用,諸如如夢如幻之觀修、眾會大修、會供等,如是享受妙用是極其關要的。六是當我們證悟諸法本性之時,應再接再厲,於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獲證究竟之佛果,在此之前精進不懈是極其關要的。誰能具足此等關要即為殊勝的大瑜伽士。 無散轉為道用之六法:初學者當無散而修行,修禪者當不散住法性;修習者當不散心境智; 得境界時無散與散者;穩固究竟散境現法性,法盡之時超離言詮境。力求趨至如此之修量。 我們應當了知令心無散亂而能將內外諸法轉為道用之六種法要:一是初學者不可往詣容易引起散亂的憒鬧都市,因為在這樣的地方難以收攝身心,容易隨境而轉,故應安住靜處,身心穩重而無散亂地精進修行。二是喜於修習禪定之人應當心不散亂,如法安住法性的境界之中。三是除修禪定以外的其餘修習亦當心不散亂,一緣專註,不離了認諸境本性的智慧而印持。四是當我們通過如法的修行而獲得真實的修證境界時,既無散亂之心,亦無散亂之人,因散亂心的本體亦是覺性智慧,故都是一味大平等性的光明境界。五應了知在我們的這種修證境界獲得穩固、究竟之時,內外一切散亂諸境皆會呈現為法界本性。六應了知當我們的修證到達法性盡地之時,則輪涅所攝的一切法都將現為超離言說詮釋之不可思議的一味境界。我等修行人應當力求趨達如此修量的極限。 觀察極易錯亂之六法:信解厭離心情不安樂,與因惡緣不喜易錯亂;深深生起無量敬信心, 彼與口頭虛偽之信心,短期而觀相互易錯亂;內心斷絕親友之牽連,彼與薄情寡意易錯亂; 本尊賜予殊勝之成就,彼與魔緣幻變易錯亂;悲心引導一切諸眾生,彼與形象利他易錯亂; 處於光明法性境界中,彼與落入單空易錯亂。 我們通過理智觀察可得知極易錯亂之六種法:一是有的人因往昔的善緣力而於因果、三寶能生起一定的信解,對三有輪迴亦能生起極大的厭離心,從而導致心情不甚安樂,鬱鬱寡歡;另一種人卻是因某種惡緣力的打擊而不生歡喜,諸如遭受怨敵的違害,或父母死亡、疾病纏身、事業慘敗等,這兩種不歡喜從本質上有極大差別,但在未作觀察時卻很容易被人理解錯亂。儘管這兩種情況都有可能使人發心遁入佛門,乃至出家修行,但前者一般都能穩固,後者卻不一定穩固,對此攝受徒眾之善知識應當善加分析。二是有者因往昔的善根力而於內心深處真實生起了對上師三寶無量的恭敬與信心;另一種人口是心非,心懷某種目的而於口頭上虛偽地言說自己對上師三寶有如何如何的信心,內在卻沒有絲毫信心。這兩種信心從短期來觀察雖然難辨真偽而易於錯亂,但若長期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二者有天壤之別,為此上師選擇弟子時,對口頭上的信心和內心深處的信心應當善加分析取捨。三是有者深知眷戀父母親友是修行的極大違緣,互相牽腸掛肚痛苦不堪,故淡薄交際,不與親朋往來,於內心深處斷絕一切親友之牽連;有者本來人格低劣,薄情寡義,一切好事都只顧自己,從不顧念和關心父母親友,亦不與之往來,最後由於個人的私慾等原因斷絕關係,這兩種情況亦容易被錯亂,我們應當善加分析。四是有者在修行的過程中,因自己的信心和精進心得到了本尊垂賜的悉地和殊勝成就;另一者不具足正見,盲修瞎煉而召來了魔鬼因緣幻變的本尊,受賜的是邪惡的教言和悉地等,這兩種成就相也很容易錯亂,故當樹立正確知見善加分析。五是有者因具有強烈的大悲心,故發起引導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的菩提心;另一者卻居心叵測,於形象上利益他眾,以期達到自己追名求利的目的,這兩種利他行也易於錯亂,智者當善加分析。六是有的修行人依教通過實修實證後,真正安住於光明法性的智慧境界中;另一種人耽著心所境界,早已落於單空之中,卻自以為現見了光明智慧境界,這兩種境界亦容易錯亂,行者當善加分析。 觀察彼等本質之六法:厭離不樂值遇三寶清,惡緣不樂遇境皆不喜;深深生起敬信身心變, 口頭信心面部不改色;斷絕牽連了知無所需,薄情寡意暫時離親屬;賜勝悉地數數生喜受, 遭魔違緣恐懼蒙自心;悲心利眾無有私慾心,八法利他貪求自利養;法性境界諸根明又清, 空落愕然如籠罩黑暗。是故辨別真偽極關鍵。 觀察前文所述之彼等本質差別有六法:一應分析兩種出離心的差別,前者因為對輪迴深生厭離心而至情緒低落,心生不喜,待值遇上師三寶後立即會有大轉機,能以大歡喜心依止聖福田而不願舍離;後者因某種惡緣而至心不喜樂,縱遇上師三寶這一大福田,也只是走投無路般地草率出家,仍然難以生起歡喜,甚至坐立難安,心情根本不會穩定,一旦違緣遣除便後悔不迭,疾思還俗。二應分析兩種信心的差別,前者從內心深處對上師三寶生起恭敬與信心,無論身體的行為還是心意的境界必定都會愈轉愈善妙,如行為如法、心意調柔等;後者口頭虛言信心,僅依他的表面行為來推測也不難了知意樂,就算他說得口沫橫飛,其面部都不會呈現任何賢善的起色,的確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心境就更不用說了。三應分析兩種斷絕關係的差別,前者深知對親友的眷戀很不利於修行,為能無雜念地專意修行,故斷絕一切親友的牽連,同時要了知一切親友於己解脫生死之正道中無所需求,亦是障礙解脫之因,並且自己一心修行才是對親友的最大利益,故應獨自往詣靜處修行。後者因人格卑劣而厭倦對親友的負擔,當自己衣食豐足之時,不願報答父母的生養大恩,自私自利、薄情寡意,乃至暫時性地避離父母親友;當他在缺衣少食、事業失敗之時,又會回來割取父母省吃儉用而積蓄的少許財物。四應分析兩種悉地的差別,前者若真正得諸佛菩薩賜予殊勝悉地和加持,則於自己的內心會禁不住數數歡喜,且出離心、大悲心、菩提心、智慧等會愈來愈增上,法喜會油然而生;後者遭魔所賜的加持與成就悉地,在這種違緣的驅使下,莫名其妙地會產生一種恐懼的意識狀態,從而迷濛自心的明清,漸漸地喪失出離心、大悲心等,一切所作亦將轉成魔業。如果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出現這種不良狀況,則應立即祈禱上師蓮花生大士加持遣除一切違緣。五應分析悲心利眾與形象利眾的差別,前者真正唯以大悲心利益眾生,無有私慾,一切行為無不是以利他為等起;後者心術不正,為了自己在世間八法上有所成就,不得不在形象上相似地利益他眾。六應分析兩種境界的差別,前者真正安住於明樂無念的法性境界中,於自己的眼耳等諸根自然都會愈來愈增上明清。無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說:「出入定中亦有現分與空分之別,現分為出定,空分為入定。」這種現分境界在根識面前是無執而明清的,如同聖者看外境,雖了了分明,卻無毫許執著,出定入定一味平等。後者安住的是無記、空落、愕然的境界,自心被一片黑暗籠罩而處於一種迷念之中。是故我們應通過聞思、祈禱上師等方法增上定解與智慧,無誤辨別此等真偽是極為關鍵的。 一者即可竅訣之六法:一生即可今斷諸牽連一資即可上師視為佛;一事即可上師修為佛; 一戒即可斷除非法事;一悟即可動念認法性;一修即可護持彼境界。聽取此言速成大樂果。 我們應當了知於一法中能涵攝一切修要竅訣之六法:一應了知一生中最巧妙的修行是斷除自己對今世的諸般牽連與掛礙,即萬緣放下,一心修行,這樣必定能令修者速得成就。二應了知所有的資糧都可以歸攝在一項資糧之中,也就是說只要成辦這一種資糧,即可圓滿修積一切資糧,那就是將自己內心依止的上師視為佛陀而恭敬頂戴,虔誠專意地祈禱。三應了知我們若能成辦一件關鍵的事情,則等同圓滿成辦了一切事情,那就是將自己的根本上師觀修為佛陀,特別是在觀修上師瑜伽時,一定要觀修上師與佛無別。四應了知我們若能守持重要的一條戒律,即可圓滿受持一切戒律,這條戒律就是斷除自己身口意三門的一切非法之事,如是就受持了清凈的戒行。五應了知我們若能證悟一法,即可圓滿證悟一切法,那就是將自己的起心動念都了認為法性而如實安住。六應了知我們若能修持一法,即可圓滿修持一切法,那就是毫不散亂地護持前所認識的真如本性之境界,不令散失。凡是能聽取此等教言之修行人,必定速得大樂果位。 甚深要訣教授之六法:欲得法利心依有利法;欲調自續自勸自修法;欲獲法身認識頓現念; 欲護覺受無散觀心性;欲斷動念捨棄風心法;欲趨究竟不改住本性。此乃最深精華之教言。 甚深修要竅訣之六種教授:一欲獲得法利之人,首先自己的心必須要依於具有利益之正法,並且是契合自己根機之法。因為眾生根器有千差、佛之法門有萬別,而且都是順應眾生根機而安立乘門的。二欲調自心相續之人,應經常以理智來勸誡自己精勤修法,切莫懈怠懶惰。佛陀曾經這樣說過:「自己是自己的依怙。」三欲獲得法身果位之人,應當依靠上師所介紹的竅訣來認識自心頓時現起的種種分別念之本性。四若我們欲護持自己通過修行所生起的覺受,則心無散亂一緣安住,時時內觀已認知之心性即可。五若我們欲斷除自己的起心動念,則應舍異風心運行等勤作修法。六若我們欲自己的修證境界趨達究竟之本地(佛地),則自心不加改造而安住本性即可,因為我們的錯誤概念已被清除,能現見自己及一切事物的真實面貌——究竟實相。此等乃為最深精華之教言。 內外緣起竅訣之六法:若生信心拋棄世間事;若得加持生起卑微想;若具發心所作皆利他; 若斷貪執平息世八法;若證勝義自然無二取;若督促己恆時勤行善。具此相士趨至三有岸。 我們應當了知內證而外現之六種緣起竅訣:一是若人於上師三寶真正生起了無偽的信心,則一定會拋棄世間八法等一切瑣事。反之,整日忙碌於世間法者,肯定不具足對上師三寶的信心。二是若我們已經獲得了諸佛菩薩與上師的意傳加持,則自然能息滅自己的傲慢心,一切行為恆時謙卑、為人和善,也就是說內心對自己總會生起一種卑微之想,經常輕視自己、看重他人,如斷角的氂牛般毫無我慢之心。三是若我們已具足殊勝的發心,則自己外現的一切所作所為皆會以利他為等起。反之,自私自利者肯定不具殊勝發心。四應了知若已斷除了貪慾執著之人,則自然能平息嗔、譏、毀、譽、利、衰、苦、樂世間八法的貪執心,五應了知若我們已是證得勝義諦之人,則於外現諸法自然不會生起能所二取之執著。若修行人於能所二取固執不舍,則可以肯定他未證達勝義諦之本性。六應了知若我們能經常督促自己,則恆時都能勤行善法。具足此等證相之士夫定能速疾趨達三有輪迴之解脫彼岸。 大圓滿金剛句之六法:基大圓滿即抉擇心性;道大圓滿實修邊解脫;果大圓滿希憂至盡地; 境大圓滿無有境心執;心大圓滿妄念現助伴;義大圓滿動念自消失。誰知此理即是瑜伽王。 我們應當了知大圓滿金剛句之六法:一應了知所謂的基大圓滿,即是依靠上師的竅訣來抉擇心性本體。二應了知所謂的道大圓滿,即是實修邊解脫之法門,如依上師明示竅訣所抉擇的見解而次第修持,一步步斷除邊執戲論。三應了知所謂的果大圓滿,即是我們的修證達到極限,希憂一味地趨至於滅盡地。四應了知所謂的境大圓滿,即是無有外境與內心的分別執著,本來心境一味一體故。五應了知所謂的心大圓滿,即是一切分別妄念皆現為修道的助伴,因為我們本身沒有什麼值得分別的,那麼又有什麼好執著的呢?六應了知所謂的義大圓滿,即是一切動念自然消失,因為我們在本初之時,無有念與無念之別,動念隨因緣所生,且緣生緣滅,待了達心之本性後,一切動念便如雲消於虛空般無影無蹤。誰能了知此理即是大瑜伽王。 生起確信所現之六相:中陰自滅如賢護送者;罪障自凈如寶珠自清;覺受自現如酒糟發酵; 大樂自起如同飲醇酒;心性自得如蜂粘花粉;加持自獲如莊稼豐收。現此相時乃大瑜伽士。 對大圓滿的境界生起確信所現之六種征相:一是當我們獲得大圓滿的確信時,則自然能滅盡中陰的迷亂顯現,即如旅行者幸遇了一位賢善的護送者一樣,必定毫無迷失地直達彼岸。二是當我們獲得大圓滿的確信後,則自己無始時來所造的一切罪障都能自然清凈,即如寶珠的本性——自然清徹透明而無絲毫染濁。三是當我們獲得大圓滿的確信以後,則自然能呈現出明樂無念的覺受,即如酒糟發酵後自然能噴出股股香甜的氣味。四是當我們獲得大圓滿的確信以後,則大樂智慧能自然現起,如同飲用醇酒般安享大樂無為的境界。五是當我們獲得大圓滿的確信以後,則無須任何勤作,自然能獲得心之本性的證悟,如同蜜蜂在花叢中穿行,自然會粘得花粉一樣。六是當我們獲得大圓滿的確信以後,則自然能獲得一切傳承上師的意傳加持,如同莊稼豐收後,農夫們自然能安享歡樂與幸福。顯現此等征相之人乃為大圓滿的真正瑜伽師。 諸修行者不近之六法:供養親友不趨近二資;閑時修法不趨近悉地;行善除障不趨近佛果; 雜言誦經不趨近威力;具德傲慢不趨近證悟;搞世間法不趨近佛法。未染此六不近極重要。 諸修行人應當了知不能接近成就和悉地之六法:一是我們若將自己的財富用來供養親戚朋友,由於他們不是福田的緣故,所以對他們大興供養卻不能趨近福慧二種資糧。二是我們若對修法不能持之以恆,在公務繁忙之時就將修法一事拋之腦後,到閑暇之時方事修法,這樣時修時不修,則不能趨近成就的悉地,只有持之以恆地精進修法才能獲得理想的成就和悉地。三是無論我們行持任何一種善法,皆應具足賢善而廣大的發心,即所行要以一切眾生的利益為出發點,如果僅為斷除自己的障礙而行持善法,則不能趨近圓滿的佛果。四是我們不論念誦經典還是共修都應當斷除閑言碎語等無稽之談,最好以禁語的方式來念修,如是方能增上無量功德的效力,若以雜言誦經、笑語共修、三門放逸而不謹慎等則不能趨近誦經的威攝力。修行人若具足語言威力,那麼他念誦咒語必將產生極大的加持力,咒音一經眾生之耳,有形或無形都會得到利益。五是當我們通過修行或某種善事而令心相續具足少許功德之時,倘若以此不能增上自己修行的心境,如觀修夢幻反而滋生傲慢者,則不能趨近證悟之無上功德。六應了知作為修行人,如果整日大搞世間八法,則根本不能趨近出世間之解脫正法,因為世間法與佛法是完全相左的。我們明了上述教理後,令自己不染著此等不趨近正道之患是極其重要的。 危險極大教誨之六法:交往野蠻之人危險大;以法結緣惡人危險大;無有對治受戒危險大; 未曾聞思而修危險大;破誓言者修密危險大;商主赴海取寶危險大。細察此大危險極關鍵。 我們應當了知修行過程中危險性最大的六種教誨:一是如果我們不善加觀察而感情用事、盲目地交往一些野蠻的惡人,則危險性之大是難以估量的。因為在與野蠻人交往的過程中,他們稍微有點不滿足的時候,就會到處讒言誹謗,甚至暗中加害於你,故當遠離這種惡人,不予交往。二是若以佛法來結緣於這些惡人,亦有很大的危險性。倘若上師不善加觀察就大事灌頂,則秉性惡劣之人極易混雜其中,這種惡劣之徒根本不會在乎上師及所賜授之灌頂的殊勝與可貴,非但不知報恩,反而還會恩將仇報,大肆誹謗,以致造下無量無邊的罪業,因此以法結緣惡劣者危險性很大。三是修行人若無毅力亦無對治心,在這種情況下就匆匆忙忙地受持三壇大戒是極其危險的,因為他們沒有樹立穩固的正確知見,亦不具足慚愧心,匆忙受戒,又會起煩惱而快速破戒,且因不知教理或性格卑劣而不行懺悔,如是將會墮落惡趣深淵感受無量痛苦。四是未曾經歷聞思階段的修行人未能樹立正見,亦未開啟智慧,如是什麼都不懂就盲修瞎煉,極易導致走火入魔等危險。我們在修行旅途中耳聞目睹的很多事例亦能充分證明這些盲修瞎煉的危害性。扎嘎山法中這樣說過:若未築成穩固的正見基礎就忙修甚深法要者,如同在冰地上修建高樓般極其危險。五應了知破毀密乘誓言之人實修密法,結果使他自己只能成為魔的眷屬,危險性之大,墮入金剛地獄不說,且難再獲正法光明。六是商主往赴大海中取寶的危險性也很大,我們都知道海中有很多大得能吞下船隻的摩竭魚,有可怕的颶風狂瀾,有專吃人的鯨魚、嘎巴和西西瑪等大鱉魚,還有海盜及海神等作障,因此很多不具智慧又缺福德的商主總是有去無回,趨向解脫寶洲的修行人亦復如是。我們詳細觀察此等具大危險性之事而警策自己提持正念精進聞思修是極其關鍵的。 實際修行教言之六法:一切所現本面自清住;一切明覺自然自凈住;一切動念無有蹤跡住; 無別解脫逸然本解脫;觀解脫者輪涅皆成空;滅除二取趨至實相基。若知此理精通勝乘義。 實際修行之六種教言:一應了知我們若能直觀所現諸法的本面,則會發現其本體無須改造,且自然明清而住,因為法界的本性無始以來從未發生任何變異。二應了知一切明清的覺受也是自然清凈而安住的,在我們獲得如是覺受時,身心皆已獲得自在,既沒有什麼需要改造的,也也沒有什麼值得修持的。三應了知我們若通過每一個細緻的環節來觀察一切分別動念,則會發現其本性是沒有任何來去的蹤跡而本然安住的。四應了知無別解脫的心性是逸然、明然、本來解脫的,佛陀在第三轉法輪中講到:「我們沒有什麼要了知,沒有什麼要克服,沒有什麼要獲得,也沒有什麼要修行的。」。五應了知若觀如是解脫者,則輪涅所攝的一切諸法皆成大空離戲的本體。六應了知當我們最後滅除能所二取之時,就已直接趨至了實相之本基。若我們能了知此等義理,則可精通勝乘之真實義。 以絕非是區分之六法:求名福德絕非好上師;過執財物絕非好行者;著重世法絕非好僧人; 偏執我見非好瑜伽士;次第經劫絕非好密宗;墮入偏袒非好大圓滿。當知普通平等廣大義。 我們應當學會區分六種絕非之法:一是修行人若整日貪求名利,以行為上的一些表相福德來遮蔽信士眼目,以期達到自己名利雙收之目的,那麼這種人絕對不是好上師,因為他們根本不具足經論中所說的上師的法相。扎嘎山法中說:「欲令自己變成真正的好修行人或好上師,則必須根除對今世的貪執,從而精勤修積來世的善法資糧。」二是修行人應知足少欲,若過余的貪執自己的財物,則絕對不是好修行人。扎嘎山法中說:「若行者能將自己的一切財物視若牛糞般毫無執著,則是好的修行人。」三是如果修行人著重忙於世間法,諸如應酬客人、修建寺院、搞經懺、經商貿易等事,則於修法必定就會放逸懶散,這種人絕對不是好僧人。四是修有所證的瑜伽士應該具足大清凈、大平等的見解,自稱為瑜伽士卻偏執我見者,絕對不是好瑜伽士。五應了知無上密咒金剛乘中本來具有殊勝捷徑的修行要訣,可令行者即生成就,然若自己隨學的宗派教法需如顯教那樣次第歷經三大阿僧祗劫才能成就的話,則說明此宗派絕非好密宗。六應了知覺性本體是清凈、平等而超離一切邊執束縛的,如果修行人經過實修後反而墮入某一空分或明分之偏袒執著中,則說明彼所修之法絕非好的大圓滿。是故作為修行人我們應當普遍平等地了達此諸廣大教義。 安住法性義中之六法:所取莫以五根為依處;能取莫以散收而改造;明樂無執莫隨分別念; 自然悠然莫著戲論衣;法性逸然莫入執著籠;全解脫心莫被想網縛。誰知此理趨近真實義。 我們應當了知安住法性義中之六種竅訣:一應了知當我們安住法性之中時,心識切莫以五根為依處執取諸法,否則則便不能安住法性真實義,僅僅只稱得上是根識的安住。二應了知當能取之心本然安住時,切莫以散收而改造,如心時而外散,時而內收,這完全是出於意識形態的一種改造,絕非真實的安住法性。三應了知當我們證達明樂無執的境界時,自心切莫跟隨分別動念而轉,應本然安住。四應了知法性是自然悠然的本體,故在安住法性義時切莫為之著上戲論的衣服,而應赤裸本住。五應了知法性是逸然明然的本體,故於安住法性義之時切莫誤入執著的牢籠。六應了知諸法全都是解脫之本性,故安住法性義時,自心切莫被異想、動念的網罟所縛。誰能了知此理則能趨近法性真實義。 未懂大乘法義之六法:於諸本是佛子之眾生,輕蔑之人未懂大乘義;於諸本是勸善恩乞丐, 慳吝之人未懂大乘義;於諸本是安忍對境敵,嗔恨之人未懂大乘義;於本遣過教言之惡語, 發怒之人未懂大乘義;於諸本是鬼祟之名利,起慢之人未懂大乘義;於諸本是著魔加持力, 生我慢者未懂大乘義。如是之人多數漂輪迴。 辨別未懂大乘法義之六法:一是眾生皆具如來藏,所以把一切眾生都應看成佛與佛子來恭敬對待,若修行人輕毀蔑視他等眾生,則可推知彼人尚未懂得眾生即是佛的大乘教義。二應了知乞丐本來是勸導我們行善積資、成就布施波羅蜜多之大恩人,當乞討者來臨之時,若人將他們拒之門外,不欲布施少許錢財或食物,乃至譏諷惡罵,這即是尚未懂得大乘教義的標誌。三應了知怨敵本來是我們修習安忍波羅蜜多的唯一對境,然若不將這一殊勝對境轉為道用,卻以忿怒嗔恨之心與他們大動干戈,如是之人尚未懂得怨親本來平等的大乘教義。四是當我們在依止善知識的過程中,往往會目擊上師對剛強難化的弟子進行嚴格訓斥,如以粗惡語言呵斥的方法來教導,這種厲語本來是遣除罪過的殊勝教言,然若修行人不能如理接受、發露懺悔,反而大發嗔怒之心,暗中伺機報復,如是之人也尚未懂得大乘的教義。五應了知世間的一切名聞利養本來是將我等修行人推向絕境的鬼祟,是障道的極大違緣,然而某些得名利之人卻無慚無愧地妄起我慢之心,認為自己了不起,這種人亦未能懂得大乘教義。六應了知有些修行人本是因受魔的加持而莫名其妙的顯得有點能力,若其不依教自我反省,妄生我慢之心,則也是尚未懂得大乘教義之行者。如是之人大多數都會繼續漂泊於輪迴的大苦海中。 斷除而住應行之六法:斷除憒鬧之境住靜處;斷除貪執部落獨自住;斷除世間牽連安樂住; 斷除聚眾獨於靜處住;斷除眾多瑣事住靜處;斷除不善無記行善住。 我們應了知並斷除修行的違緣而住持當行之六法:一應了知一切憒鬧都是令身心散亂之因,是故我們應當徹底斷除憒鬧諸境,一心安住寂靜處修行,這才有利於成辦道業。二應了知故鄉村落都是引起貪心嗔心之因,故應斷除對自己的故鄉、部落、村莊的貪執,不與世人往來閑聊,獨自一人安住修行。三應了知一切雜事和親情的牽掛都是修行的障礙,故應斷除世間瑣事以及對父母親友的俗情牽連,以修行為根本,無憂無慮,毫無牽掛之心,如是安樂而住。四應了知眾人聚集之處即是非之地,除無稽之談外,還會談論他非我是等無義虛喪時光,故應斷除人群聚眾的散亂,而獨自在寂靜處安住,一心成辦生死道業。五應了知一切瑣事無一不是身心的累贅、阻礙修行的違緣,故應斷除世間的眾多瑣事,萬緣放下,安住靜處修行。六應了知人生難得而易失,光陰易往而難追,在因緣具足之時,我們當勵力斷除一切不善法與渾渾噩噩非善非惡之無記法,唯以行善而住,精進修積二種資糧。 如是住時應行之六法:認識赤裸覺性之本面;抉擇心性本來之實相;遠離苦想一切諸需求; 不應刻意專註而實執;欲精進者心滅本地中;行者本體應當至盡地。 如是安住靜處時應當行持之六法:一應依靠上師直指心要的竅訣來認識赤裸覺性之本來面目。二是為認識覺性本面,我們即當依無垢的教理竅訣來觀察心的來源、住處、去處、形色等,如此抉擇心性本來的實相。三應了知通過如理無誤地抉擇心性後,即當徹底遠離苦想一切需求之心識。四應了知心性之本體是遠離一切邊執戲論的,所以我們不能刻意地專註某一所緣而生實執心。五是當我們的修行達到終極之時,既沒有能修之我,也沒有所修之法,即便是欲以精進力行持諸法者,彼心亦會無餘寂滅在本地(法界)之中。六應了知如實行持諸法者之本體亦當詣至法性滅盡地。 覺性安住禪定之六法:顯現不滅燦然清然住;心識不昧本然清然住;不染掉舉自明清然住; 不隨掉舉平等坦然住;無有昏昧自地怡然住;不墮四邊自然平然住。具此六相而修無歧途。 我們應當了知覺性並安住禪定之六法:自性之顯現不滅,以燦然清然的方式而安住;心識明清,從不愚昧,即本然清然而住;本性不被掉舉染污,即自明清然而安住;本性不隨掉舉,平等一如,坦然而住;本性無有昏昧,自己恆時怡然而住於覺性之本地;本性不偏墮四邊及其任何一邊,即自然平然而安住。若能具足此六相而修,瑜伽師所行之路決定無有任何歧途。 實際運用見修之六法:知境為見脫離宗派執;知心為修脫離座間執;無執行持脫離刻意執; 所現顯為境界離覺受;所證斷為法性無地道;所修成就五身無果執。知此即如虛空瑜伽士。 我們在實際運用見解與修行之時需了知六種甚深法要:一是依靠上師的竅訣來認知一切境現的本體是本空離根的,樹立如是正見後,自然會脫離一切宗派的執著。二是了知心之本性而如實安住為修,這樣就會自然脫離閉關實修中座間的執著,出定入定均無差別,行住坐卧、息食起居無不是修。三是若我們的一切威儀都能在如夢如幻般無執著中行持,則自然會脫離對某一所緣境的刻意執著。四是若我們面前所顯現的一切根塵萬法皆顯現為修行中的境界,則自然會遠離一切偏袒自相的覺受。五是一切所證都斷定為法性,自然圓滿一切果位,故無地道之差別。六是一切所修最終目的也都是為了成就五身無別之本體,實相中的確無有可得之果,如是自然滅除對證果的執著。了知上述甚深義理之人即如虛空般離戲之瑜伽士,恆時任運自在一切功德。 觀察而斷過患之六法:雖具信勤若早離上師,道不究竟如幼雛離母;雖懂因果若未斷貪心, 隨外緣轉如狡猾之徒;智慧雖高若未實際修,需時無用如戰場落刃;雖已證悟若未勤修習, 隨妄念轉如沙場孩童;雖久修習若未滅貪執,徒勞無義如石女生貪;雖知是非若未斷根本, 煩惱復燃如肉中子彈。是故不隨過患極重要。 通過觀察而應斷除的過患有六種:一是雖然具足信心和精勤之心,但若未能恆依上師指點、穩固自己的見解與修行,過早地離開了上師,獨自往詣別處修行,當知彼人所修之道是決定不會獲得究竟的。如同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幼兒離開母親一樣,他的文化教育、人生觀念、為人道德等都不可能很好地健全成熟。扎嘎山法中說:「在熙熙攘攘的人流往來之中,小孩若緊拽母親的衣襟,寸步不離,即可順利地回到家裡,如果脫離母親而自由穿行,就會迷失方向不能歸家。」因此我等修行人千萬不要隨意離開上師,一定要緊緊跟隨,直到自己具足獨立修行的能力。二是修行人雖懂因果,善惡取捨了了分明,然若未能跟上實際行動,亦未斷除內在的貪慾心,那麼彼人在遇到妙色美境之時就很容易隨外緣所轉而不能自主。如同能言善辯的狡猾之徒,因人格下劣故口是心非,能說卻不能行。我等修行人應當表裡一致,言行無違,經常思維因果義理以斷除一切惡行,一心修行正法之道。三是有的修行人智慧雖高,對經論教義的領悟能力也很強,但卻知而不行,如是之故,當煩惱怨敵現前而需要對治兵器時,這些儲存在書本上的理智仍然無濟於事。如同在戰場上奮力殺敵的勇士,其手中的兵器已掉落在地上般,落地的兵器對勇士來說已起不到任何作用,他一定會被怨敵生擒活捉。四是行者雖已證悟心的本性,但若未能精進熏修串習,則前所證悟心性的境界隨妄念所轉也會逐漸散失。如同在茫茫沙場上被遺棄的孩童,沙場上的戰士因不知彼孩童屬自方還是他方,故於小孩流浪何方也未了知,同樣證悟的境界若不繼續修習、令其穩固並增上,則此暫時現前的智慧將來是融會於法界還是回歸無明亦難有定準。全知麥彭仁波切這樣說過:「僅依竅訣修習七日也能摧毀內在的惡分別念。」五是若人經久修習卻未能斷除世間八法和貪慾等執著,則所行仍是徒勞無義,因彼所行已失去修行的作用和效力,如同對姝妙的石女生起猛烈的貪慾,但卻絲毫不能得到滿足。仲頓巴格西曾說過:「所謂的修行,根本在於對治煩惱,否則便不能稱之為修行。」六是若人雖具足深邃的智慧,一切是非、真偽、天地萬物的緣起假相無所不知,但因未能斷除輪迴的根本——我執,則仍會觸境生心,煩惱之火亦將復燃。如同自身中彈且彈頭或彈片留存在肌肉中的戰士,暫時雖然不覺疼痛,但最終必定會引發極大的苦患。是故我等修行人不隨上述六種過患而修行是極其重要的。 證悟實相無需之六法;凈心安住自身山中時,無需依止深山寂靜處;任何所現不離法性時, 無需定期苦苦而閉關;外緣現為智慧游舞時,無需特意閉關而修習;斷得體相自凈本基時, 無需積累有相之資糧;所現現為三身剎土時,無需依靠對治而觀修;境界顯現無偏逸然時, 無需生起希望憂慮想。誰具此六現見智慧義。 我們應當了知證悟究竟諸法的實相以後根本不需要之六法:一應了知若我們的心無有煩惱、清凈無染、正念具足從不散亂,且能一心安住於自己身體的山王中之時,則無需特意依止外界的深山等寂靜處,無論身處何地,只要調順清凈的心就能入道如法修行。而今末法時期的很多修行人身體的山王雖然安住一處,心卻如脫韁的野馬狂奔亂馳,所以他們有必要依止深山寂靜處。二是當我們修行達到任何所現均不離法性之時,則一切所緣與法界本體無二無別,寂滅了一切分別妄念,心能自主,不隨境轉,這就無需定期苦苦閉關。達到這種境界的修行人無論何時何地,無一不是在閉關修行。三是在自己的修行境界中,當一切外緣皆現為自然智慧的游舞時,無論是別人的美言讚歎還是惡口謾罵、無端譏毀等,對自己來說都是無利無害的,心能一如平等地泰然安住,爾時就無須特意要去某一靜處閉關修行。因為息食起居等一切行為都是在大圓滿的光明境界中無離無合地本然安住,故一切修證境界都能任運自成。四是當所斷的二障等違品與所證的三身五智之一味體相都自然清凈於原始本基之時,則無需勤作積累有相的善根資糧,一切都無勤而自成圓滿。五是當我們根識面前所現諸法現為三身無別的本凈剎土之時,則無需刻意依靠某種對治法而勤作觀修。六是當我們如實修證的境界顯現為無有偏袒、逸然無為之時,則無需生起希望獲得涅槃與憂慮沉溺輪迴等妄想,因為輪涅本來是一味大平等的本性。誰能具足上述六相則必定已現見了自然本智的真實義。 宣說六種堪為之竅訣:不造罪者堪為勇敢士;滅五毒者堪為具力士;無執著者堪為行善士; 具正知者堪為賢智士;忍損害者堪為具鎧士;聚護法者堪為具眷士。堪為此稱之人最殊勝。 宣說六種堪為勇賢聖士之竅訣:一是若人依教棄惡從善,畢生不再造作有害於眾生的任何罪業,時時如理善調自續,則堪為真正的大勇士。佛經中說:「能消滅世間的一切怨敵,不算勇士,能降伏自心之人乃為真正的大勇士。」二是若修行人能內觀心續,樹立正知正念,熄滅貪、嗔、痴、慢、疑五毒煩惱,則真正堪為具強大能力之士夫。三是若我們在行持任何善法的過程中都無有自相的執著,一切皆以如夢如幻的境界來攝持,則堪為真實的行善大士。四是無論我們成辦任何事業,若都具有正確知見,且作事井然有序,則堪為賢善智士。五是我們若能泰然自若地安忍別人的無端損害與欺辱,則堪為身披忍辱鎧甲的大勇士。六是若自己身邊經常能聚集眾多護法神,那麼就可稱為真正具有眷屬之大士。凡是能堪為此等稱號之人都是最為殊勝的。 斷除欺惑之事六種法:未知自證為他假識欺;非光明為寂止茫然欺;非頓悟為漫布等舍欺; 非自凈為迷亂分別欺;非雙運為口頭無作欺;非境界為一緣持心欺。二相似欺莫置之不理。 我等修行人應當斷除欺惑事之六種法:一是我們本應證悟自己本來的覺性,但因尚未真正了知各別自證的本來智慧(覺性),往往會被一些虛假的意識所欺誘。比如有些人將明清的阿賴耶誤認為覺性,還自以為自己真實證悟了法界本性而洋洋自得,這就已經受到了欺惑。二應了知若我們所證悟的境界是處於世間禪定(寂止)的茫然狀態,而非光明智慧則說明自己已被欺誘。有些人自以為在明清的狀態中安住即是達到了證悟大圓滿、大手印等的最高境界,誤以為自己已生起無有任何執著的俱生光明智慧,這實際上也是為寂止的一種茫然狀態所欺誘。三是有些人認為自己已經頓悟明樂無念的境界,其實並非真實頓悟,已被漫布等舍之平等、無記意識狀態所欺誘。四是有者認為自己獲得了自然本凈的光明智慧,其實並非自然本凈的智慧,而是為迷亂的分別念所欺誘。五是有者認為自己已證悟明空雙運的境界,其實並非真正的大雙運智慧,而是為口頭上的無勤作所欺惑。六是有者認為自己能無念安住很長時間,就是修證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實際上這並非真實的修行境界,其已被一緣專註而持心的狀態所欺誘。我們應當了知這些相似的修證境界是具有一定欺惑性的,切莫耽著不舍也不要置之不理,應當依靠上師的竅訣來善加分析取捨。 宣說誤入歧途之六法:未證無緣十善成束縛;自未生厭無戲成取捨;未證法界雖修成作意; 未悟本面雖修成執著;未知實相雖修成分別;未知無執本解修成相。斷絕此等歧途極重要。 尊者從究竟了義的角度而宣說了容易誤入歧途之六法:一是在我們尚未證悟無緣大空性的境界時,則自己身口意三門所行持的有勤作的十善業道,亦將成為束縛之因。因為未以空性智慧攝持的一切善業都是隨福分的善業,仍然為三界之有漏因。二是我們本應對自己無始以來的我執生起極大的厭離心,如果尚未生起厭離心,則說明自己尚未證達無我空性的境界,因為具有強烈的執著心,故所謂的抉擇和修習無戲論之甚深法要亦成了一種取捨之因。三是我們在修行中要了達法界本體——心的本性,如果未能如實了達,縱然實修生圓次第等法也無不成為分別意識形態的一種執著。四是我們應依上師直指心性的竅訣來認識心的本來面目,如果尚未證悟心的本面,縱然精勤修法也只能成為一種執著。五是在我們尚未了知諸法的究竟實相——空寂離戲的大法界之前,縱然修習甚深法要,亦無不成為分別心的境界。六是若我們尚未了知心性本體本無執著、本自解脫的甚深義理,則縱是修法亦無不成為執著的所緣境。全知麥彭仁波切云:「外觀遠處百種法,不如唯觀內心勝。」所以我們在實修之時尚應內觀心性,切莫著相而求,極力斷除上述歧途,如實通達心的本性、證悟究竟實相是極其重要的。 宣說根除教言之六法:欲除魔者根除身命執;欲隨順者根除我慢心;欲滅苦者根除二取相; 欲證悟者根除對治執;欲得本智根除修行相;即生欲成佛者除懈怠。具此等者勝伏四魔敵。 宣說根除修行違緣的六種教言法:一是修行人若欲消除鬼魔之違害,則應根除自己對身體與生命的執著,若能除卻對自我的執著,則一切妖魔鬼怪都會自然消失。喬麥仁波切這樣說過:「修行一定會遇到違緣,好人的身邊經常會有壞人的存在,這些都是正常現象。」最重要的是不能對鬼魔生起實有執著。二是若欲恭敬上者、隨順與己等同及不如自己之人,則應根除自己的我慢心,如是才能令自己變成很隨和的人,無論與何人都能和睦相處。三是欲滅痛苦之人首先應探尋痛苦的根源——我執與我所執,只有徹底根除二取迷亂境相之執,才能滅除一切痛苦。四是凡欲證悟究竟實相之人,最終必須根除自己對有學道中方便善說的某些對治法的執著,因為當修行達到一定境界的時候,所謂的對治都不出邊執戲論,仍會遮蔽自然本智。五是我們若欲證得自然本智,則應根除修行中的一些有相的執著。六是欲即生成佛之人應根除一切懈怠懶惰而精勤修行。具足此等修要竅訣之人即能勝伏四魔怨敵。 宣說此外別無之六法:取悅眾生別無供養佛;利他眾外別無解脫道;證無破立之外無等性; 悟心境無二外無法性;知輪迴無實外無涅槃;捨棄修者別無歧途障。證悟此理自然成法身。 宣說除此以外別處無有之六種法:一是身處世間的修行人應當具足作人的美德,以德感人、以善待人,時時處處唯行利樂眾生之事,這才真稱得上是在三世諸佛面前大修供養的善業行為,此外別無其餘供佛更殊勝之法。《入行論》中所云:「眾樂佛歡喜,眾苦佛傷悲,悅眾佛愉悅,犯眾亦傷佛。」二是我們既然生為佛子就應廣行佛事,這樣才能成辦殊勝的解脫道。是故經常應以各種善巧方便來利益他等眾生,令他們離苦得樂、凈化心境,引導他們趨入正道修行,乃至最終獲得究竟安樂。此外再也找不到更殊勝的解脫道。三是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不可偏袒地執著諸法,應該證達無有煩惱、輪迴等所破,也無智慧涅槃等所立的境界,除無破立的最勝中道義以外別無其餘等性無二的智慧本體。四是我們修行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證悟心境無二的法界本性,除此以外,別無其餘的法性所在。五應了知輪迴本來是隨緣起顯現、虛幻無實之體性。通達此理之時,當即便處於涅槃的寂樂中,除此以外別無其餘的涅槃所在。六是當我們修行達到一定境界的時候,就應當捨棄能修與所修的執著分別念,此外別無比這更迫切需要遣除的歧途與垢障。凡是能證悟此理者都自然能成就法身果位。 困難更為困難之六法:入佛門難不退更困難;通三藏難凈心更困難;得誓言難凈守更困難; 遇深義難實修更困難;獲境界難護持更困難;利他眾難忍邪行更難。欲成佛者再難亦當行。 我等修行人應當了知在困難之中更為困難之六種法:一應了知對於業障深重且充滿邪知邪見的凡夫,要想讓他們放下萬緣而趨入佛門修行是非常困難的,但對於已入佛門的人來說要想讓他們保持長久的向佛之心,即入佛門永不退轉則更為困難。諸如有些憑著一時興趣,匆忙出家,快速返俗,乃至捨棄正法、妄加誹謗等事例也已屢見不鮮了。二應了知精通經律論三藏對每一位修行人來說都是很困難的,但要依此來凈化自己的心境則是更為困難的,也就是說真正能如理如法地以修戒定慧三學來息滅貪嗔痴三毒是末法時期難上加難的事情。三應了知我們值遇具有法相的金剛上師、獲得密乘的無上灌頂、受持誓言是非常困難的,但得此誓言以後,能清凈守持則是更為困難的事情。四應了知修行人值遇大乘了義甚深教義是很困難的,但得此甚深教義以後能如理實修則更為困難。五應了知依修上師所明示的教言竅訣而獲得修證的境界是極其困難的,但獲得境界以後能繼續如實護持,不令散失則更為困難。六應了知發菩提心廣行利益他眾之事是當今末法時期的一件難事,因為濁世眾生噁心遍布而善根、福德都很微弱,但在如是殊勝的菩提道中要安忍別人的無端加害、誹謗等非理邪行則更為困難。無垢光尊者諄諄告誡我們,凡欲成佛之人在菩提道中再難亦要勵力行持,迎難而上,勇往直前。 極為稀奇教言之六法:若具信勤則於法布施,必有所需受用真稀奇!若有敬信於佛上師前, 有所聽聞竅訣真稀奇!若以方便攝持五欲妙,不舍享受解脫真稀奇!若勤實修縱然是眾生, 即生亦能成佛真稀奇!若於所證境界中專修,則現內明法性真稀奇!如若恆時修習三壇城, 則現三身五智真稀奇! 極為稀奇之六種教言:一是若人具有信心與精勤心,則於上師所垂賜的法布施當中必然會得到自心所需要的最勝受用(法味甘露);倘若不具信心與精勤,縱遇無上法施亦如在石頭上澆水般毫無意義,這真是很稀奇!二是若人具有恭敬與信心,則在與佛無別的上師面前必然會有契合自心所需要聽聞的殊勝竅訣,依此必將獲得極大的利益,且生生世世受用無窮;無有恭敬與信心之人整日漫無目的地東遊西逛,奔忙於無義瑣事之中,縱然上師傳受無等的竅訣,仍然一無所獲而成為法海中的法盲,這真是很稀奇!三是若我們的所行皆能以密法中的生圓次第等方便來攝持,則於色聲香味觸五欲妙境不需要刻意捨棄而能直接享受,非但不成束縛輪迴之因,反而會成涅槃解脫之因,這真是很稀奇!四應了知若人精勤實修無上密法,則修者縱然是平凡眾生,在即生之中亦能成就無上佛果,這真是很稀奇!在密乘的歷史記載中,即生獲得大成就的密咒瑜伽師的確是不可勝數的。五應了知當我們如理依修上師的竅訣時,若能安住於自己所證悟的境界中專註修持,則一定會現前內明之法性智慧,這真是很稀奇!六是我們若能恆時修習身語意三壇城,也就是說觀身相為游舞力現、語言為金剛語、一切意識皆為法身智慧,如是修持則一定會顯現法報化三身以及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法界性智(五大智慧),這真是很稀奇! 諸修行者過失之六法:遠離不知辨別見解眼;遠離永久所需行善友;無有引導解脫善知識; 折斷能依聞思之手杖;不願而著二取煩惱魔;無法解脫業牽墮惡趣。於具此六過患諸眾生, 雖生悲心難忍淚不止,然其惡業未盡無法度。 我們應當了知諸修行人容易出現的六種過失:一是有些所謂的修行人如同生盲者不見色法般遠離了能無誤辨別諸法的見解眼目,不知善惡利弊的差別,更不知法與法性的真實義,只是憑藉意識形態的一種感觀亂修一氣,如是非但徒勞無義,且處境極其危險。二是有些偏激固執的修行人,總以為在生死輪迴的曠野之中能坐享其成,只望天上掉下餡餅而不欲修積善法功德,如是便遠離了菩提道中永久所需要的善法道友,因而只能孤苦無依地在輪迴中往來循環,漂泊無定。三是被無明煩惱障蔽智慧眼目的異生凡夫,若未能值遇引導自己趨向解脫正道的善知識,僅憑自己的分別邪智去研究、判斷、盲修等,則不能達到解脫的彼岸,且有易於跌落溝坎懸崖的危險。四是有些放逸懶散的修行人,不欲精勤聞思修行,故徹底折斷了能依聞思的手杖,如是則難以抵達成就的高峰,好比欲徒步越過大沙漠的跛子,若彼無拐杖的扶助又如何能趨達目的地呢?五是有些所謂的修行人,雖然樂意享受安樂而竭力擺脫痛苦,但內心卻經常遭受能所二取的煩惱魔的損害,以致被無量痛苦所逼,故當了知執著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六是有者因往昔的業障尚未懺悔清凈以致無法獲得解脫,並且受業力的牽引會迅速墮落惡趣的深淵。無垢光尊者很悲哀地說:嗚呼!對於具足此等過患之諸眾生,我雖禁不住生起強烈的大悲心,以致淚流不止,但彼等在惡業尚未滅盡之前亦是無法度化的。 不墮顛倒歧途之六法:雖未盡心承侍三寶尊,然思惡趣恐怖勿造罪;雖未敬信殊勝之上師, 然思邪見過患勿誹謗;雖未真切慈愛諸道友,然思破誓過患勿嫉妒;雖未依教修成自宗法, 然思惡業過患勿謗法;雖未摧毀迷現之實執,然思內外變化勿執常;雖未直接成辦利他事, 然思因果緣起勿害眾。 修行人應當認知並掌握不墮顛倒歧途之六法:一是末法時期的眾生雖然未能盡心儘力地承侍供養三寶尊眾,然亦不可對三寶尊眾製造違緣,也就是說,作為三寶的弟子理應承侍供養三寶,即使不能如理作出貢獻與報恩之善舉,亦應思維三惡趣的痛苦與恐怖,切莫造下墮落的罪業。二是作為金剛乘的行者理應於上師生起信心,恭敬地以三殊勝供養上師,令其生大歡喜心,當今末法時期的我輩凡夫,雖然未能敬信於具有殊勝法相的上師,但也千萬不要忘恩負義地誹謗上師,當思維對上師生邪見的過失以杜絕我們邪惡的誹謗之心。經中說:「若人對上師生一念邪見,又不及時行懺悔,待身壞命終之際無間墮落金剛地獄感受無量痛苦。」三是我們本應真切地慈愛一切金剛道友,如護眼目般不令有損,然若未能如法護念道友,則應思維破毀誓言的過患而斷絕對道友的嫉妒之心。四是我們理應依教勤修自宗的一切教法,然若未能於法修有所成,亦千萬不要誹謗正法。導致修法不能成就有多種原因,有可能是自己的業障所致,有可能是自己修行方法有誤......《涅槃經》云:「三種難治之症中,誹謗大乘教法者所具之患是任何聲聞緣覺都不能治癒之症。」故應思維謗法等惡業的過患而斷絕謗法之心。五是修行本應如理依修,為摧毀一切迷現的實執而觀修如夢如幻的無常境界,我們雖未如實觀修,但也應思維一切內外諸法都是因緣緣起變化、循環不息之理,千萬不要執著彼等為常有實法。比如一個人從小到老,期間增減衰老等變化都是現量所見的,對此如何尋覓亦不得恆常之性。六是作為大乘行者理所當然地應該廣利有情,我們雖未直接成辦利他的廣大事業,但也應思維因果緣起的關係,極力斷除一切噁心,千萬不可損害眾生。如果以噁心損害眾生,將來必定會遭受諸多罪惡的果報。 理所應當教授之六法:中斷微小之事尚痛苦,若斷行善理當生痛苦;中斷物質享樂尚痛苦, 若滅覺受理當生痛苦;中斷一日飲食尚痛苦,若斷四座修法當痛苦;未伏今生怨敵尚痛苦, 若隨惑敵理當生痛苦;迷現家人死亡尚痛苦,若離永樂佛法當痛苦;中斷少許瑣事尚痛苦, 若斷修法理當生痛苦。若思理當之義則極妙。 我等修行人理所當然應行持之六種教授法:一是以世間人為例,如果他們中斷了一天的上班、業務等微小的事情,心裡尚耿耿於懷而生起痛苦;再看看我們這些致力於修出世間解脫大業之人,若經常心生惡念,懈怠懶散,中斷利樂有情和自己行善積資等大事,則理所當然應心生極大痛苦。二應思維有些世間人即便是中斷了自己所欲的物質享樂,心裡尚會懊喪痛苦,那麼我等修行人若以分別妄心滅除了大樂智慧的殊勝覺受則理當更生痛苦。三應思維有些世間人即便是中斷一日的飲食,自心亦會因受飢餓的煎熬而煩惱痛苦,那麼我等尋求解脫的修行人就更應當於每日中安排四座修法,如果渾渾噩噩虛度光陰,日日中斷四座修法則理所當然應生大痛苦。四是有些世間人常常因不能降伏今生對自己造害的怨敵感到痛苦而難以克制,那麼我們無始以來隨順煩惱這一罪大惡極的怨敵,被它牽引而無數次地沉溺惡趣不能解脫,對此我們理當生起痛苦心並努力降伏煩惱怨敵。五是有些世間人當迷亂中顯現的家人在死亡之時尚會大聲哭泣,痛苦不堪,那麼我等修行人若離開永樂的殊勝佛法,理當更加痛苦。六應思維有些世間人即便是中斷了某一天中的一些無義瑣事,心裡尚感痛苦,那麼我等修行人,若中斷了修習正法這一有義大事,理應更生痛苦。若能思維這些理應行持的道理則是極為善妙之舉。 如理修行應舍之六法:捨棄輪迴淤泥世間事;捨棄永久束縛子孫等;捨棄兒戲迷現之實執; 捨棄誘人妙欲及受用;捨棄他人恭敬之魔索;捨棄無明二取之禍根。如是而行脫離輪迴處。 我們在如理修行的過程中應當捨棄之六法:一應捨棄世間瑣事等令自己沉溺輪迴淤泥之因。二應捨棄對妻兒子孫等一切家眷的貪執與牽掛,此等皆是引生煩惱以致將我們永久束縛在輪迴中不得解脫之因。三應捨棄如兒戲般於世間迷亂顯現的實執心。四應捨棄誘惑人心的妙欲及受用,普通凡夫在面對色聲香味觸五種妙欲及金錢物資受用時會被迷醉而貪執不舍,他們不顧父母親情而怒目相諍,固執地我行我素,不擇手段地牟取,以致身心苦不堪言,修行人理當捨棄對妙欲的貪著。五應捨棄希求從他人處獲取恭敬之貪執心,默默無聞地內觀修行,當知他人的恭敬宛若鬼魔的繩索,希求恭敬之人就如以魔索自縛一般將失去自由,稍作觀察便會發現,許多人在受到別人恭敬時,內心會生起傲慢,認為自己了不起,更加虛偽地掩飾自己的缺陷,在爭名奪利中打滾而不能出離。六應儘力以聞思修之智慧來斷除無明二取的禍根,倘若不以智慧的寶劍來斬斷生死流轉的禍根,則將永遠沉溺輪迴而不能獲得解脫的安樂。若能如是行持者,在不久的將來必定會脫離輪迴苦海。 宣說教言總綱之六法:未知遇緣全解生妄念;未知直視直解生二取;未知覺受徹明入茫然; 未知心境迷現貪執縛;未知壽命無常怠行善;未諳覺性妙力漂六道。修學此等要訣極關鍵。 宣說修行教言總綱之六法:一是當我們生起分別妄念之時,若立即依上師所明示的竅訣來直觀其本面,則能了知一切分別妄念都是自解脫的本體。如果未知此理,則在遇緣之時定會妄念叢生。二是我們應當依靠竅訣來直視內外諸法的本體,如是可知萬法本體是直接解脫的。如果未知此理,則會生起能所二取的執著。三應了知修習大圓滿的覺受是清徹明然的,如果未能了知此理,則易誤入茫然無記的狀態之中。四應了知我們的心識與外境都是迷亂習氣的顯現,且顯而無有自性,如果未知此理,則易被貪執所束縛。五應了知人的壽命就在呼吸之間,一氣不來便成下世,改頭換面即成異生,故壽命的無常是非常迅速的。如果我們未知無常的真理,則易懈怠懶惰,耽延對善法的修持,只有通過無常的真理才能鞭策我們修行的精進心,扎嘎仁波切在《山法》中亦如是再三地說過。六應了知若修行人未了悟並諳習覺性的妙力,則一定會因迷亂而漂泊於六道輪迴之中。修學此等甚深要訣是極其關要的。 究竟關鍵要訣之六法:若舍大官之位即永樂;若舍世間瑣事最快樂;若棄善業最大之禍害; 若行善法最大之滿足;若拋世法究竟之賢善;若於佛法退失最可惡。如此而行則為最上士。 究竟關鍵之六種要訣:一是修行人若能捨棄大官等上層人物的地位,則即獲得了永遠的快樂,因為人們在競爭地位權勢之時往往都是勾心鬥角,暗中相互算計,這樣累己害人真是苦不堪言,而且在官場上的處事、待人等種種應酬,以及為維護地位所做的的種種努力、擔驚受怕等,這些都會令身心毫不自在。二是修行人若能捨棄世間的一切瑣碎事情,令身心悠然自在則是最大的快樂。三是修行人若捨棄自修與利眾的善業,則是最大的禍害,因為這樣非但不能造福於眾生,且有自甘墮落的無窮後患。四是我們若能行持善法,則可謂一生中最大的滿足。五是若能拋棄護親滅敵等一切世法,則為最究竟之賢善事。六是我們若於佛法退失信心,甚或返俗、改換信仰等則是最可惡的事情。若能斷除此等過患而如理行持之人則可當之無愧地被稱為最上士夫。 以六斷除調伏自相續:食為不凈糞因勿貪食;聲譽為空谷聲勿貪名;實質迷亂有害勿貪執; 自受五毒兵器勿執我;大人無暇修法勿當官;積財增罪滅善勿積財。如是而行修法必進步。 我們應斷除六種貪執之法而依教調伏自心相續:一應斷除對美味食物的貪執,思維色香味具全的美味佳肴一通過食道進入胃腸後就變成了臭穢不堪的不凈物,故一切美食都是不凈糞之因。所以作為修行人,我們不應貪執過於美味的食物,僅為療形枯而以粗茶淡飯充饑足矣。二應斷除名聲榮譽的貪執,無論多麼響亮的名聲,就算是遠揚全球亦宛若空谷回聲般毫無實義,仔細思維便會發現確實沒有什麼值得貪執的。三應斷除對迷亂現法的貪執,這些在凡夫的分別念中所妄執為有實質性之法,實際上都是因他們無始以來的迷亂習氣而顯現的,如果對它生起實執心,則決定有害於各自的身心。如云:「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執著財富、感情、名利等定有極大的違害,因此作為修行人,我們千萬不要貪執一切迷亂境現。四應斷除五毒煩惱的所依處——人我之執,異生凡夫經常遭受貪嗔痴五毒兵器的逼迫與危害,追本溯源,這就是因為有我的執著。若能如理斷除人我的執著,則一切煩惱也就隨之寂滅,如同斬斷樹根,其枝葉花莖也就自然會枯萎滅亡,因此修行人切勿執著有我。五應斷除追求高官厚祿等榮耀之心,因為具有一定頭銜身份的大人物幾乎很少有屬於自己的時間,他們整日周旋於各種應酬之中,根本無暇修法,所以修行人切勿求官求名。六是我們應斷除對世間財物的積累,因為求財、積財、護財都是痛苦之因,並且在積財的過程中很可能會以各種噁心、非法手段等增上無量的罪業,這無疑會毀滅一切善法功德,是故修行人切勿積累財富。如是而行者,其修法必有一定的進步。 證悟法性實義之六法:直視本面內心現覺受;覺受自滅顯現無跡明;離世間念顯露通徹智; 誰具此六體悟真法性。 證悟法性實義之六種法:依教直視心性而通達心性本面;同時在內心中顯現覺性智慧的殊勝覺受;此外分別意識形態的種種覺受亦自然寂滅;內外所有的一切顯現都融入於法性中,無有來去之痕迹而恆現光明;遠離世間的一切分別妄念;顯露通徹無礙的自然本智。誰能具足此六種實修要訣,誰就能體悟真實法性的本義。 修持作想教言之六法:分析三時當作無常想;親朋好友當作旅客想;所住之處當作客棧想; 財食受用當作遊戲想;所作所為當作夢境想;去往何處當作死亡想。若具此等六想離輪迴。 在修行的過程中我們應當作想鞭策出離心之六種教言:一應分析過去、現在、未來三時的循環,此等正是無常的真實寫照,天地萬物都有成住壞空的變遷,其本體均無實義,當如是分析、觀想無常的本性。二應了知所謂的親朋好友都是往昔的因緣所結成,在生死途中暫時的相聚,緣聚時則合、緣盡時則散,各奔東西,生無定處,故應將一切親友當作偶然相逢的旅客想。三應了知我們所居住的房屋都不是永恆的棲身之處,無常變遷之時不知又是怎樣的光景,故應將自己所居之處當作旅途中借宿的客棧想。四應了知財富和食物以及所有的物質受用都是因緣緣起等條件所虛構的,故應將之當作遊戲想。五應了知無論白天還是黑夜,我們的一切所作所為都受著業力和分別意識的支配,故應當作夢境想。六是不管我們去往任何地方,都應當作死亡之處想。每當我們欲去某處時,心裡一定要想此次是有去無回,必定會被死神所縛而葬生他方。若能具足此六想的修行人一定會早日脫離輪迴。 宣說六種重要之竅訣:現證心性覺受極重要;揭露過失竅訣極重要;通曉難點宗派極重要; 堅韌鎧甲凈戒極重要;斷絕迷惑凈慧極重要;無有執著行為極重要。 宣說六種重要之竅訣:要想現證心性本體,那麼令自相續生起其相應的覺受是極其重要的;當知遇到別人來揭露自己的過失是警醒自心相續、令生慚愧等最為重要的竅訣,阿底峽尊者亦如是說過;我們在聞思的過程中,通達佛法中的難點及各大宗派的關要極其重要;作為修行人,身披堅韌的鎧甲、受持清凈的戒律是極其重要的;每個修行人都具足斷絕一切迷惑的清凈智慧是極其重要的;修行人無論面對什麼事情都應觀修如夢如幻,恆時堅持無有執著的行徑是極其重要的。 轉為道用共同之六法:防微杜漸取捨細因果;循序漸進趨向最高峰;斷除修障行法入正軌; 加行發菩提心離小乘;正行知無自性滅實執;後行道用三輪凈迴向。具足此六行善入正道。 修行人應將之轉為道用而共同受持之六法:一是為能防止錯亂因果的過失,我們應從點滴分毫作起,細緻入微地取捨一切善惡因果,從不疏忽蔑視,將之作為修行的準則。二是我們在修持佛法時,應當遵循次序,逐步漸進地趨向修行的最高峰。三是我們若欲斷除修行中的一切障礙,那麼自己所行之法就一定要趨入正軌之道。四是我們在實修每一種法時,其加行便是發無上菩提心,此遠離小乘了自了漢的發心,故稱為加行發心殊勝。五應以三輪體空的無緣大智慧攝持正行諸法,所修不起絲毫分別實執,故為正行無緣殊勝。六是我們在修持後行時,將一切善法功德迴向菩提,即為後行迴向殊勝,如是以三殊勝將賢劣諸法皆轉為道用。凡是能具足此六行之人即已趨入了殊勝之正道。 精通廣大法門之六法:寡聞無用應當通三藏;知而不解無用通教言;懼怕深義無用通續部; 跟隨詞句無用知修要;片面宗派無用通全面;滿腹狐疑無用知定解。誰知此理通達諸法義。 作為人天師表的修行人應當精通廣大法門之六法:一是修行人若於佛法的知識孤陋寡聞,則對自他都無用,並且還會顯露出愚笨的行為遭人輕蔑。是故我們應當精進聞思,努力通達經律論三藏的教義。誠然三藏十二部的教義浩瀚如海,在末法時期這短暫的一生中要想完全通達是難以成辦的事情,但也應有「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以自己有限的生命和智慧之力精勤聞思,如是反覆揣摩、分析,勵力通達自己所學經論的基本教義也是非常重要的。二是我們在學修經論時,若僅僅了知一些詞句的表層意義,而不能善解其隱含的甚深真實意義,則對自己學修佛法不會起到實際作用,是故勵力通達上師所開顯的經論教義很重要。三是若修行人不具深厚的善根與俱生的大智慧,則自然會對大般若經和密法的甚深義理等產生恐懼心理,但應知道僅生恐懼心是沒有用的,我們應當發願一定要精通大乘中觀的深義和密乘經續的教言竅訣。四是當我們在遇到具有法相的善知識時,應百般依止、聞受教言、深解法義。否則,僅僅跟隨經論的詞句而聞法是沒有用的,是故了知修行的要訣並諳持於心很重要。五是作為修行人我們應該廣聞博學一切經論教典,力圖精通各大宗派的意趣關要,若僅片面地了知某一宗派的教義或偏袒受持而妄駁余宗則無用,且易造成謗法的過患。實際上各大宗派的究竟意趣一致無違,只是權巧方便不同而已。六是我們在聞思的過程中,理應依上師明示的竅訣和自己通過聞思引生的智慧來遣除修行中的一切疑難,若學而不精、滿腹狐疑,則對修行根本無用,故精勤聞思、徹知奧義、深生定解是極其重要的。誰能了知此等無上至理,則一定會通達諸法的真實本義。 修持真實意義之六法:所學一切皆當利他眾;以大悲心自代眾生苦;所有財富用於積資糧; 護持清凈三戒與誓言;一切威儀皆莫離法性;以敬信心誠摯而祈禱。此是聖者風尚當隨學。 我們應當了知修持真實意義之六法:一是所學的一切法皆當利益他等眾生,當念我們聞法修行、積累資糧等都是為利眾生而作的。二是當我們的身心遭受任何痛苦時,應以殊勝的大悲心來作觀想——自己能以此苦痛來取代眾生的一切痛苦,也就是修自他相換,將自己的安樂給予眾生,眾生諸苦我自己取受。三是我們應將自己所擁有的世間財富皆盡用於修積出世間的解脫資糧方面。四是我們應當謹慎護持自己的根門,清凈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和不共同的特殊誓言。五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威儀(行為)皆不可脫離法性的境界而印持。六應經常以恭敬信心誠摯地祈禱三寶與三根本而乞求加持。此等行為皆是聖者們的高尚風範,我們應當勵力隨學。 患病轉為道用之六法:患病能盡輪迴之惡業;患病能洗煩惱之污垢;患病則能激發敬信心; 患病則能促進勤行善;患病能令值遇解脫道;患病則能提高修妙力。是故智者患病轉道用。 修行人應將自己所遭受的一切病患轉為道用,如是之法有六種:一是當我們的身體罹患種種疾病之時,應當了知通過此次感受病苦能滅盡我們前所造就的流轉輪迴的諸般惡業,這實際上也是自己以修行的力量而致重罪輕報的了業方法。二是我們通過患病的苦受能洗滌無明煩惱的污垢。因為在病苦的催逼下,修行人心裡能生起大慚愧心,以至從內心深處至誠懺悔累世的一切業障。三是患病能激發我們對上師三寶的恭敬信心,因為無病體健之人通常會懈怠懶惰,總覺得來日方長,修行慢慢來亦無不妥,一旦患病之時,方知四大假合之軀脆弱得不堪一擊,受無常的威脅,我們隨時都有四大分解的可能。故應了知只有上師三寶才是我們最可信賴的依怙主而趕緊生起恭敬信心並祈求加持,令法融入心,心入於道。四是通過患病能促進我們精勤行持善法之心,切實了知人身難得、無常迅速、生命易失,故於修行會刻不容緩地精進用功。五是通過患病這一方便,能令我們值遇獲得解脫的正道。有些人因罹患重疾而深厭輪迴與假合肉身,最終一心向佛、祈求正法而皈依佛門,乃至出家為僧。六是通過患病的苦受能增強我們追求解脫的意志、提高修行的妙力,更能相續不斷地精勤修行。是故具有智慧之人,在遇到種種病苦之時應當歡喜承受並將之轉為道用。 宣說了知教言之六法:作害怨魔視為饒益尊;親友情感視為引下敵;自心煩惱視為荊棘敵; 守護我執視為作害鬼;逆緣視為入解脫道因;美名讚歎視為惡過患。了知此理而行極重要。 宣說我等修行人應當了知之六種教言:一應將所有對我們作違害的怨魔視為能作饒益的聖尊,因其對我們的修行有一定的助進利益。二應將對我們牽腸掛肚的親友和情感統統視為引生迷亂執著、導至我們下墮惡趣的怨敵,因其嚴重地障礙了我們的修行。三應將自心生起的貪嗔痴等煩惱視為如荊棘樹般能刺傷我們的怨敵。四應將守護我執的分別心視為作害的鬼魔般斬除,因為我們都是以我執而漂泊輪迴的。五應將我們所遭受的一切逆緣視為令自己趨入解脫道之因,正所謂「禍兮福所依」。六應將自己所得到的榮譽視為罪惡的過患一般遠離。修行人了知此等道理而如理行持是極其重要的。 了義精華教言之六法:無生之中認識迷亂基;無滅現時根除諸迷亂;證悟無二之時離輪迴; 心境自解脫時遣四邊;斷定見解之時離輪涅;行為正規之時轉道用。此等即是究竟深義藏。 了義精華教言之法有六種:因諸法本體為無生,所以我們應當在無生本體之中認識迷亂顯現之基,即本體空性;諸法自性無滅而顯現時,當即就應根除諸迷亂之實執;倘若我們證悟明空無二或生滅一體之時,則能遠離輪迴;當我們的修行達到心境自然解脫時,就能遣除有無等四邊之執;當我們在斷定一切都是平等清凈的見解時,就能超離輪迴與涅槃之邊以及一切希求、憂慮之相;當我們修行的一切行為均無執著,並且恆常能安住於如夢幻般無實境界,在修行達到如是真實的正規之時,則一切所作所為均能任運轉為道用。此等即是究竟密法之深義寶藏。 擊中要害應行之六法:稟性不變修法莫退轉;心不動搖莫為他羞辱;敬信無減莫成偶然性; 注重三戒莫為墮罪染;恆時思維死亡莫懈怠;遇緣對治煩惱自解脫。若具此六實現諸所願。 能擊中我們的要害,而且每個修行人都應行持之六種法要:一是作為修行人首先應具足的品格是稟性正直、人格賢善、信心穩固而不變異,所以對自己所修之法切莫退失信心或改換門庭修學他法,專一修法很重要。二是我們的心不可被財色等外境所轉,亦不可為任何世法所動搖,作事應有始有終切莫三心二意,這樣決定不會遭受他人的羞辱與譴責。三是我們對上師三寶的恭敬與信心不能有少許減退,而應不斷地增上穩固。特別是在依止上師聞思修行佛法的時候切莫夾雜偶然性的敬信,更不能以三分鐘的熱情,一會兒生信心,一會兒退信心,應該具有恆固不退的長遠恭敬與信心。四是作為修行人我們應注重三乘戒律,明了開遮持犯,切莫讓自心相續因無知而為墮罪所染。五應恆時思維死亡無常,以此道理來鞭策我們的精進心,切莫再讓懈怠惡性循環下去。六是會遇任何一種外緣皆應依靠與之相應的方法來對治,如是自己的煩惱就能自然解脫。若我們在修行中能具足此六種竅訣,則一定會實現自己的諸多所願。 顯露智慧教授之六法:無執之中現相顯然住;無二之中平等坦然住;明凈之中自性清然住; 光明之中自明昭然住;法性之中含笑怡然住;離意界中廣闊平然住。自性無改成就大圓滿。 能令我們顯露本具之自然智慧的教授有六法:在無有任何執著之中,依緣起現相而安住為顯然住;若修行人無有能取所取,且在等凈無二的境界中平等安住,如是則為坦然住;在明清本凈之中安住法界自性為清然住;在光明之中以自明自知的方式而安住則為昭然住;在法性之中以大樂而含笑安住為怡然住;在遠離一切伺察意,彷彿有一種心胸極為廣闊、能包太虛般的境界中安住為平然住。如是自性無有任何改造而本然安住,則可謂已成就了大圓滿。 自心與法相融之六法:自證離意本來之智慧;自然本住修習大光明;不緊不鬆鬆緊極適度; 不失不散平等正念攝;散住無偏平等一性中;離執猶如虛空之自性。此乃自成法身大手印。 我們應當了知能令自心與法相融之六種教言:心與法相融時,各別自證之境界遠離一切伺察意境,且能呈現本來的自然智慧;心勿須改造、自然本住,以無修而修之方式修習乃為大光明;如是修習時,我們的根識不能收攝過緊,而應以不松不緊的方式、極為適度地修習;既不用刻意消失自心分別念,亦不可令之外散,應於平等中以正念攝持而安住;心的散亂與安住均無偏袒,當於平等一性之中安住;遠離一切執著之所緣境,在猶如大虛空般的自性中安住。此等乃為任運自成法身大手印的境界。 無有遷變不住之六法:遠離戲論明空之覺性,未被二取希憂污垢染,自然本來赤裸自體中, 不思不行不修不分別,昭然清然本然明然中,了知無偏本性現解脫,即是息滅諸苦戲論因。 無有少許遷變也不住任何邊之六法:心性本體是超離一切戲論、明空一味的真實覺性,未曾被能所二取和希求解脫、憂慮輪迴的分別污垢所染濁;它是自然本具,沒有任何遮蔽而本來赤裸的;在此自成覺性的本體境界中,遠離尋思,遠離造作之行境,遠離能修與所修,不假任何分別,不思一切而昭然安住;何者亦不行持而清然安住;不修一切而本然安住;不分別一切而明然安住。我們若能如實了知諸法無偏的本性,則自然現前解脫。此等即是熄滅輪迴諸苦及諸戲論之因。 法性大平等性之六法:如空覺性邊解脫之中,輪涅無偏離名言取捨;無作法身基解脫見中, 不思何者遠離所緣境;實相自性智慧到彼岸,無有傲慢斬斷耽著藤,一切佛陀行境任運成。 我們應當了知法性大平等性之六法:在猶如大虛空之覺性邊解脫中,不清凈的輪迴法與清凈的涅槃法是平等無別、毫無偏袒的;在猶如虛空之覺性邊解脫中,輪涅諸法本體即是遠離名言取捨等邊執戲論的;在本來無有能作所作的大法身基解脫中,不用思維何者,何者也不存在;在無作大法身的基解脫中本來就遠離一切所緣境,諸法皆是大平等的本性;在通達究竟實相、自性智慧究竟到彼岸的境界中無有任何傲慢,一切皆平然而住;在自性智慧究竟到彼岸的境界之中,自然能斬斷內外一切耽著的藤蔓。如是修者,於一切佛陀的行境均能任運自成。 覺性安住法性六境界:信心之中自身歡喜住;實相之中穩重含笑住;禪定之中莊重坦然住; 覺受之中煥發昭然住;法性之中瑩澈清然住;自證之中威嚴凝視住。如是而修處智覺性中。 覺性安住法性的六種境界:一是在強烈的信心之中,行者自身柔和、面帶微笑,如是歡喜而安住。二是在了認實相的境界之中,身體穩重、心不外散而含笑安住。三是在極其穩固的禪定境界之中,我們的身心自會莊重、坦然而安住。四是在獲得修證的覺受之中即可煥發喜樂、昭然而安住。五是在通達法性的境界中,我們即可瑩澈清然而安住。六是在自明自證的境界中,我們將以威嚴凝視而安住。如是修習的瑜伽師必定會處於智慧的覺性之中。 善緣法器所具之六法:敬信究竟作事不退心;誠信正法警惕業因果;誓言清凈慈愛諸道友; 與法相應歡喜行善法;對治力大惡緣自解脫;獲得暖相精進而修持。佛說此乃殊勝寶法器。 顯密共同承認之善緣法器應具的六種條件:一是當我們對上師三寶的恭敬信心達到究竟穩固之時,無論做任何事情都會有始有終,絕不半途而廢,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退失自己對上師三寶的恭敬與信心。二是若我們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能誠敬地信受正法,那麼時時刻刻都會警惕業因果而善加取捨,絕不會粗心地忽視微善微惡之事。三是若我們所受持的密宗誓言都非常清凈,未曾受絲毫的毀損、染著,則自然會慈悲關愛修行途中的一切道友,徹底寂滅嫉妒噁心。四是若我們自心能與佛法相應,則勿須他人勸勉而自然會歡喜行持一切善法。五是若我們對治一切邪行惡念的毅力很強大,則能勇敢地面對一切魔緣,且百戰百勝,不受任何損害,如是自己就能從所遭受的一切惡緣中自然解脫出來。六是在修出離心、大悲心、菩提心以及恭敬信心等法時,為了在自心相續中獲得修法的暖相(感應),我們一定要克服一切困難、精進不懈地修持。佛說具足此等法相之人乃為殊勝之法器。 惡劣法器無義之六法:雖久修行若未調自心,縱居靜處無義如野獸;雖通經論若未滅煩惱, 縱廣聞思無義如鸚鵡;雖依上師若未得教言,無義如同海岸乾渴亡;雖具竅訣若未調相續, 攜帶無義如同諸藥方;雖得暖相若未證心性,修行無義如同入外道;雖大苦行若未生功德, 精勤無義如洞中旱獺。是故掌握要訣極關鍵。 辨別無義惡劣法器之六法:一是有些人雖然經久修行佛法,但若未調伏自心相續,則縱然是居於寂靜處,亦無有多大的意義。譬如野獸,雖然長年累月寸步不離地居住在深山野林,但其心相續少許亦不能調柔,仍具蠻橫暴惡之性。二是有些人雖然通經悉論,於三藏十二部經論教典無所不知,但若未能調柔自心相續熄滅煩惱,且令貪嗔痴等五毒蔓延滋長,則縱然是廣聞博思亦無多大意義。譬如鸚鵡雖能學說多種語言文句,但卻從來不懂得調順內心。這種僅說不修如鸚鵡的行者除了能種下些許善根,別無多大意義。全知麥彭仁波切云:「言不為主修為主,不修僅說如鸚鵡。」三是有的修行人雖然多年依止上師,但卻未能獲得任何修行之教言,只是晃晃悠悠地虛喪時光,或整日以劈柴、擔水、洗衣、做飯等瑣事而度盡時日,這樣修行也無多大意義。如同渴死在海岸邊的愚人,海水縱多也無任何意義。當知我們依止上師的目的是為修行而求得相應心相續的教言竅訣,僅依上師而不求受佛法仍無意義。四是有的修行人雖然具足廣博殊勝的竅訣,但若未用來調伏內心相續的無明煩惱,則整日攜帶很多殊勝的法本也無多大意義。如同身患疾病之人,手裡雖然拿著很多藥方,但若不依方取葯服用,則藥方於彼根本無有意義。華智仁波切說:「若不調伏自心,抄寫法本、著造講義等均無意義」。五是有些人雖然獲得了修行的一些暖相,但若未進一步證悟深層的心性本體,如是修行亦無多大意義。如同趨入外道之人,雖通過觀修風脈明點等法亦能獲得在空中飛翔、入火不焚、入水不溺、入地無礙等奇妙之相,但都不是解脫正因,故於己無有多大意義。六是有的修行人雖然經歷了極大的苦行,但若依修方法有誤,相續中未能生起出離心、信心、大悲心、菩提心等功德,那麼這樣的精進苦行亦無多大意義。如同在洞中冬眠的旱獺,它們在幾個月的時間內能「如如不動」地安住,但在出洞時卻無少許變異。因此修行最為關鍵的是要對上師三寶生大恭敬與信心;對三有輪迴生起強烈的出離心,棄離世間八法等無義瑣事;對一切父母眾生生起無偽的大悲心,經常安住於如夢如幻的智慧境界中。掌握此等修行要訣是極其關鍵的。 殊勝上師所具六法相:依其歡喜內心入正法,則彼具有修行之加持;令諸弟子修行自德多, 則具甚深耳傳之竅訣;眷屬資具歸他不嫉妒,則滅耽著世間貪慾心;若知一切所思皆入道, 則具利眾大悲巧方便;倘若廣大饒益苦難者,則具無量悲心菩提心;倘若心寬安樂離瑣事, 則具證悟實相之確信。尋依如是具相之上師。 最殊勝的上師所應具足之六種法相:一應具足攝受弟子的能力,有緣弟子依止他能生起大歡喜心,且能令弟子的內心真實趨入正法之道,師徒之間有一種默契的相應與殊勝法緣,如是則說明彼上師具有一定的修行和意傳加持。二是若上師能以各種善巧方便令諸弟子依教修行、調伏自心相續,而且他自己本人亦具有堅固的信心、大悲心、菩提心等很多殊勝功德,則說明彼上師具足甚深的耳傳竅訣。三是倘若上師心量廣如太虛,無所不容,隨緣化度眾生時,無論遇到什麼危難,心胸都很坦蕩,而且能理智地面對一切,就算是自己的眷屬和資具受用完全歸屬於他人,也不生起嫉妒之心,且能於內心數數隨喜,如是則說明彼上師已經滅除了耽著世間法的貪慾心。四是上師若能了知弟子的一切所思,且自己的所作所為亦能引導弟子們破除迷亂而趨入正法之道,則說明彼上師具有大悲心和引導弟子的善巧方便。五是倘若上師能身體力行地廣大饒益一切苦難的眾生,使之離苦得樂,則說明彼上師具有無量的大悲心與殊勝的菩提心。六是倘若上師心胸寬廣、不雜煩惱、安樂無憂、遠離聞思修行以外的一切無義瑣事,則說明彼上師具有證悟實相的確信。入佛門者尋覓、依止如是具有殊勝法相的上師是最為關要的。 諸修行人應斷之六相:若貪世法具有貪嗔相;認為他恨生起邪見相;多執迷現滅失善法相; 故鄉積財退失正法相;希求今生著魔違緣相;無有定解失解脫道相。 諸修行人應當斷除之六相:一是如果修行人特別貪執或重視世間法,則說明彼人具有貪嗔之相,我們應當斷除這一惡相。二是如果經常認為他人在恨我、蔑視我,則說明自己已經具足生邪見之惡相,所以應當加以斷除。三是如果修行人過多地執著迷亂的境現,則說明彼人已滅失了聞思修等善法之相,我們應當斷除對迷亂境現的執著。四是若修行人不安住靜處而回到充滿憒鬧的故鄉,精勤於積財等瑣事,則說明彼人已經退失了修持正法之相。五是如果修行人的所作所為皆以希求今生的名聞利養和溫飽等享受為目的,而不為來世修積絲毫善法功德,則說明彼人已經具足著魔之違緣相。六是倘若修行人聞思佛法僅僅滿足於尋文逐墨,心中無有絲毫定解,則說明彼人已失去了能得解脫道之相,我們應當斷除此不善之舉,而依文解義、熟記領納於心。 斷除錯誤自性之六法:不供今生來世依處師,取悅保護親友大錯誤;不誦悉地根本之咒語, 永無休止閑談大錯誤;不積信等聖者之七財,積累苦源財產大錯誤;不修心性本義之實相, 成辦散亂瑣事大錯誤;不調罪過禍源之我執,追求名聞利養大錯誤;不作遣無明暗之聞思, 自高盲修瞎煉大錯誤。斷此錯誤趨近解脫道。 斷除錯誤自性之六法:一是當我們具有財富受用之時,理應供養今生與來世的依怙處——上師三寶。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云:「財富應供四依處。」如果修行人未能將自己的財富上供三寶,反而相贈、取悅於親友,則是一大錯誤之舉。二應念念不忘地持誦本尊心咒,若不持誦悉地之根本——殊勝咒語,而整日無休止地與人閑扯,則是一大錯誤之舉。三應了知修行人若不修積信、戒、慚、愧、施、聞、慧這聖者七財,而整日積累痛苦之源——金錢財富,則是一大錯誤之舉。四是修行人應當修習心性本義之究竟實相,若不如實修習而整日奔忙於一些令身心散亂的瑣碎事情,則是一大錯誤之舉。五是修行人應當經常善調自續,若不調伏一切罪過的禍患根源——我執,而大肆追求名聞利養等世間八法,則是一大錯舉。所以我們應當經常以理論和竅訣來推理、觀尋我的存在,如觀察我的來處、去處、安住處,看自己能否依此方式安住如夢如幻的境界,能否依此漸漸削弱我執。六是修行人應作遣除無明痴暗之聞思,若不如理聞思,就不能懂得佛法的基本教義,如是反而貢高我慢地盲修瞎煉則是修行的一大錯誤。在五濁惡世中,按比例而言,不學佛者多,學佛者少;在學佛者中不修行之人多而修行之人少;修行人當中不欲聞思而盲修者多,真正能以聞思修並進的人確實少之又少。是故我等修行人應當斷除此等錯誤行徑而趨近解脫的正道。 修行核心竅訣之六法:依止功德源泉智者師;捨棄迷亂之因顛倒事;他人惡行易染莫交往; 擾亂禪定根除名言諍;捨棄無有完結之瑣事;離悉地故莫依他本尊。飲食增貪隨得而享用, 如是而行增上諸善行。 我們應當了知修行的核心——殊勝竅訣之六法:一應依止一切功德的源泉,即具有智慧的殊勝上師。二應捨棄令身心迷亂之因,即世間的顛倒諸事。三應遠離與秉性惡劣者之交往,因為自己的見解尚未穩固,定力極其微弱,很容易染濁他人的惡劣行為,故切莫與之交往。《佛子行》中亦云:「交往惡人增三毒,失壞聞思修事業,令成無有慈悲者,遠離惡友佛子行。」四應遠離擾亂修習禪定之因,即熱衷於名言詞句咬文嚼字的諍論,因為這些諍論除增上分別尋思外,別無意義。五應捨棄世間瑣事,若自己放不下世間瑣事,則其會如海浪般連綿不斷、永無止息,只有徹底看破、放下,世事才會有終了的時候。六應依修能成就一切悉地的唯一本尊,如果對本尊也棄舊迎新地改換依止,則有遠離悉地的過患,是故除自己已經選定的本尊以外,切莫隨意改換依修其他本尊。若能專一依修固定的本尊、吟誦其心咒,並將諸佛菩薩與本尊融為一體而觀修則能成就殊勝悉地。此外,修行人若過分貪執美味佳肴,則會愈來愈增上貪慾之心,故應隨緣所得而享用,不可過余追求,我們若能如是行持,則相續自然會增上諸多善法功德。 依惡上師沾染六過患:依惡知識一切諸弟子,以邪宗派沾染常斷見;以惡行為引入顛倒途; 以劣道相增長嗔怒心;以盲修習積迷現習氣;以顛倒修導入世間法;以惡劣果墮入惡趣中。 故求解脫道之諸信士,當善觀察徹底而捨棄,違緣邪魔惡劣之上師。 如果不依經教善加觀察、取捨上師,而盲目地依止了一位邪惡的上師,則弟子一定會沾染上諸般過失,如是過患歸攝為六種:一是如果不幸依止了一位惡知識,則跟隨他的所有弟子都會因邪宗教義而在心相續中沾染常斷之邪見。二是以彼邪知識的惡劣行為將會把弟子們引入顛倒的歧途,諸如教令弟子吸咽、飲酒、殺生祭神等非理惡行,由於弟子們不具智慧,不辨是非真偽,故無正確取捨的能力,唯依師教而行,如是將會埋下嚴重的過患。三應了知以一些鬼神有漏的神通,開天眼、顯示種種怪異變化等低劣的道相者,非但對修行不利,且易增上嗔怒之噁心。四是若修行人以邪法盲目修行,則根本不會增上善法功德,唯能累積迷執現法的不良習氣,因其不具真實智慧與殊勝竅訣,所修持的完全是喪失大悲心的邪法。如云:「一盲引眾盲,相牽入懸崖。」五是惡知識將會以顛倒的修行把弟子們完全引入世間法中,如追求名聞利養、互相勾心鬥角、蔓延貪嗔噁心、不擇手段地強奪巧取等,必將造成嚴重的過患。六是以此諸般惡行必定會感召惡劣的果報——直接墮入惡趣中感受無量的痛苦。是故為求解脫正道的諸信士們,首先應依經教善加觀察自己將要依止的上師,具法相者終身依止不離,不具法相者就不要結成師徒關係,為免誤入修行的歧途,應當捨棄違緣之因——邪魔般惡劣的上師。 沾染惡友行為之六法:交往愚夫沾染無聊行;交往少年沾染嬉戲行;交往俗人沾染農商行; 交往商人沾染謀利行;交往嗔者沾染粗暴行;交護親者染求溫飽行。故舍惡友依止善法友。 我們應當了知容易沾染惡劣道友不良行為之六法:一應了知若常與無智愚夫交際往來,則自己很容易沾染上他們歌舞娛樂、旗牌賭博等無有任何意義的無聊行為。二應了知若常與少年人交往,則自己容易沾染上他們幼稚的嬉戲行為,如做遊戲、捉迷藏等散亂事。三應了知若常與世間俗人交際往來,則自己容易沾染上他們經商務農等行為。四應了知若常與商人們交際往來,則自己容易沾染上他們那一心謀求財利的不良行為。如整日盤算以什麼方法去掙錢,怎樣以假冒偽劣產品牟取暴利等,為掙錢而挖空心思。五應了知若常與有嗔恨心的人交往,則自己容易沾染上他們那邪惡、蠻橫的粗暴行為。六應了知若常與喜於護親之人交往,則自己容易沾染貪求溫飽等享受的行為。是故我們應當捨棄惡劣的道友,而應依止具有善法與正知正念的道友。 依止禍殃家人之六過:雖生無常心然懈怠修;雖具智慧信心無修時;雖知今生無用不舍世; 雖具深法然僅羨慕修;廣聞博學然未利自他;雖懂實相見解平庸死。莫入如是之途當謹慎。 依止家人所致禍殃之六過:一是我們對萬法雖已生起了無常心,但若常與家人共聚暢談,則會隨他們的分別意趣而變得懈怠,以致耽誤修法。二是我們雖然具足領悟經論的智慧,對上師三寶亦有一定的恭敬與信心,但若常與家人相聚,則整日忙碌瑣事,佔用了寶貴的時間卻未能腳踏實地的修行,且會殃及自己的慧命。三是我們雖已了知今生的一切均無用處,一切都是煩惱過患之因,但若依隨家人與親情的牽扯,則不能捨棄世間,而且一頭扎入世法苦海之中不能自拔。四是我們仰賴上師宏恩,雖已具足了甚深法要的傳承,法本不缺、萬事齊備,但因家人的牽扯而未能實修,僅僅處於羨慕修行的心境狀態又有何用呢?如當今口中讚歎大圓滿殊勝的人雖然很多,但真正實修大圓滿者卻寥寥無幾。五是我們雖已暢遊在佛法的海洋里,精勤地聞思三藏教義,然因家人的牽扯而未能履行初心——真實成辦自他二利,如是不但荒廢了自己的寶貴學識,而且也葬送了自己難得的暇滿人生。六是我們依靠上師明示的殊勝竅訣,雖已懂得了諸法實相的見解,但因家人的牽扯而未能依見起修,結果在臨終時還是平庸而死,豈不哀哉?是故作為修行人我們千萬不要誤入與家人牽扯的歧途,而應當機立斷地謹慎取捨,割愛辭親、義無反顧地步入修行之道。 宣說為魔誘惑之六法:貪財者為財物魔誘惑;具智者為功德魔誘惑;高官則為賄賂魔誘惑; 富者則為福德魔誘惑;惡業者為逆緣魔誘惑;求名者為美言魔誘惑。此等之人極多莫跟隨。 宣說為鬼魔所誘惑之六法:一是若修行人貪享財富,則必定會為財物魔所誘惑而致身心隨錢財所轉不得自在。二是具有智慧而未成熟究竟之人,雖然表面上的能力、事業等都顯得很強大,但實際上卻是為功德魔誘惑所致的虛偽表相。有些修行人往往被自己的表面能力、功德所蒙蔽而起貢高我慢之心,或恃才傲物,誹謗佛法及高僧大德,以非說是,以偽說真,矇騙世人、造業無邊還認為自己滿有能力。三是若人身居高官顯位,則易為賄賂魔所誘惑,往往見利就上。俗話說:「拿別人物手軟,吃別人物嘴軟。」受賄之人自然而然地會昧著良心行諸非法之事。四是若人生活富裕,則易為福德魔所誘惑,所以物資受用過於豐盛亦是修行的一大違緣。五是惡業深重之人在遇到不順的逆緣時往往會做出毀壞三寶的行為,諸如對上師生邪見、誹謗正法、謾罵金剛道友等,這些都是為逆緣之魔所誘惑的征相。六是希求名利之人總喜聞別人對自己的誇讚,且一聞贊言,自心增慢,這即是被美言魔所誘惑的征相。具有上述此等過患之人在當今時代已多得不勝枚舉,但我們欲求解脫之人都應培養如荷花般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品性,切莫與惡劣之人同流合污。 違背學處過患之六法:思維行為庸俗閑言多;迷亂罪行接連不斷現;持受種種我執貪嗔見; 修習噁心邪見不間斷;行持不善非法種種行;心不入法而隨今生轉。棄離解脫道之法油子, 違背戒律罪大當遠離。 違背戒律學處過患之六法:一是違越學處之人,其心境、思維、行為都顯得極其庸俗無義,口吐閑言碎語,道友不喜見聞,自身孤立無援,甚為可憐。二是違越學處之人,若不聽他人忠言勸告而生慚愧之心,一意孤行,一錯再錯,則罪行將接連不斷的出現。三是違越學處之人喜於持受種種我執與貪嗔惡見,行為蠻橫而不講道理,縱然惡貫滿盈,還要強詞奪理地為自己巧言辯護。四是違越學處之人,習慣性地串習並堅固噁心,不具絲毫善意,邪知邪見將不間斷地生起。五是違越學處之人總是行持不善之法,喪盡天理德性,幾乎無惡不作,且以種種惡行為榮。六是違越學處之人,其心難以趨入正法,只能懵懵懂懂地緊隨今生的溫飽、財富等利養而轉。上述之人都是棄離了解脫正道的佛法油子,而且亦是違背戒律學處、罪大惡極的佛教敗類,我們應當立即遠離這種人。 斷除善惡混淆之六法:莫依無智增長貪嗔師;莫攝無信觀察過失徒;莫行不善造罪之善法; 莫作求敬回報之布施;莫作撫養親友之供養;莫為求得利養而說法;聽受此言必與正法符。 斷除善惡混淆之迷濛而明清了認表面上看似善法、實際上不一定是善法之六種法:一是切莫依止無有智慧,並增長貪嗔心的上師,因為他會嚴重污染我們的相續。二是作為上師,切莫濫攝無有信心而喜歡觀察上師過失的弟子,因為攝受這樣的弟子自他均無意義。三是莫行表面上看似善法而實際絕非善法之事,如以會供為借口而殺生、享用血肉、飲酒或以貪嗔為因而修雙運、降伏法等。四是修行人應以悲心施予乞者所需資具,在布施之時莫作求得別人恭敬與來日的豐厚回報之想,也就是讓我們在布施時不要希求未來的異熟果,若能以三輪體空的智慧作攝持則更為殊勝。五是修行人不可將自己的財物用來撫養親友,因為親友無修行功德,不能享用十方信眾的供養。六是當我們具足講經說法的能力時,一定要以清凈的大悲心將佛法甘露灑遍眾生的心田,莫為求得自己的利養而說法,時時應觀察自己說法的動機,一旦發心有染便依教加以軌正。凡是聽受此等教言並將之融入自心者,必定能與正法相符合。 心與所行相違之六法:未離俗心表面行正法;無有敬信表面依上師;法未入心表面裝大師; 未斷憒鬧錶面依靜處;道相未增表面修禪定;無有修證表面利他眾。智者當棄此六相似行。 內在之心與外在所行相違背之法有六種:一是若修行人於內心未離開世間法,且貪著不舍,以致三毒煩惱異常熾盛,雖然他們表面上身披袈裟、手持念珠等行於正法,但這種偽裝的表相行為卻如狐狸披上虎皮一般滑稽可笑。二是我們若對自己的上師無有少許的恭敬與信心,且心高氣傲妄生邪見,則縱於表面上偽裝出很恭敬的行為,仍會因心行違逆而失去依止上師的意義,且易滋生令自己更加墮落的罪過。三是有些人身為佛子,然佛法教義和調伏煩惱的竅訣等卻絲毫未融入自心相續,這種人往往熱衷於表面上偽裝德高望重的大師之行為,如是來攝受眷屬而以高位自居,此等帶欺騙性的狡詐行為必定會導致損人不利己的惡果。四是若修行人未斷除憒鬧心漂浮不定,隨處外散,則縱於表面上依於靜處仍將成為無意義的相似修行。五是若修行人自己心相續未增上少許道相,則縱於表面上閉目禪修,亦無任何意義,唯是自欺欺人。六是倘若我們的相續中連基本的出離心和大悲心等的修證都未產生,則於表面上大張旗鼓地宣揚要利益他眾、宏揚佛法等也無任何意義。具有智慧之人應當捨棄這六種相似的行為。 虛偽欺騙自心之六法:未得確信口說離戲論,以此虛偽見解欺自心;未得修要盲目伺察修, 以此虛偽觀修欺自心;放逸無度粗暴瘋人行,以此虛偽行為欺自心;不警墮罪表面守戒律, 以此虛偽誓言欺自心;不求佛果而圖智者名,以此虛偽聞思欺自心;未證心性嚮往得聖果, 以此虛偽之果欺自心。自心不被欺騙極重要。 虛偽欺騙自心之法有六種:一是若我們的內心根本未得確信,而在口中卻妄談諸法離一切戲論、什麼都不執著等,以此虛偽的見解必定會欺惑自心相續。因為我與我所的執著非常堅固,連字面上的信解也未產生過之人,無我空性的定解又如何能從內心生起呢?二是若我們未能獲得上師傳授的修行要訣,而僅以自己的分別妄心來盲修瞎煉,那麼這種以伺察意而修的虛偽觀修一定會欺惑自心相續。比如不具竅訣明示而盲修大威德的人,其結果卻是把自己變成了羅剎,故依上師所明示的竅訣而修行很重要。三是若修行人放逸無度,無少許內證功德,卻妄持粗暴如瘋人般的行為,則此種自不量力的虛偽行為一定會欺騙自心相續。四是若修行人不警惕密乘的墮罪而恣意妄行,僅於表面上守持密乘戒律,以秘密誓言作幌子大肆享用五肉五甘露等,則此虛偽的誓言一定會欺惑他自己。五是若人於佛果毫無希求,又無真實的利他之心,而僅以貪圖利養之心求取智者的美名,則此人縱然精進地聞思經論亦是一種虛偽之舉,所行必定會欺惑自心相續。六是若修行人未證悟心的本性,而嚮往在余處獲得究竟的聖果,則此根本不符合大乘了義經論和密乘竅訣部的教義,當知只有見性才能成佛,故此虛偽之果一定會欺惑自心相續。作為修行人,令自己的心不被種種虛偽之相欺騙是極其重要的。 斷除非理行為之六法:切莫販賣祖先之法寶;切莫同胞相殘道友爭;切莫違法亂紀行非法; 切莫散布毒氣欺他人;切莫信口開河謗人法;放下追求世法之念頭,尋求正法修成正等覺。 我們應當斷除非理妄行的六種法:一是作為佛教徒,我們千萬不可販賣祖先大德們之遺教法寶。有些人為了生計而販賣經書、佛像、鈴杵等法物,卻不知此非理的行為會給自己帶來巨大的過患,了知此理,我們即應斷除這種非理之行。二是在同一上師蔭護下的同行道友應當情同手足般互敬互愛,切莫同胞相殘,亦莫令道友與道友之間互起爭執。三是修行人應當安分守己,既不能違越佛規,也不能違越世規,切忌不可行於違法亂紀的非法。四是修行人應當依教如法行持,切莫染污僧團、散布貪嗔痴等毒氣而欺騙他人。五是修行人應當言語謹慎,切莫信口開河妄下結論、誹謗他人和正法。六是作為修行人我們應放下追求世間八法的邪念,當一心尋求能使自己獲得解脫的正法,進而如法修持,以期早日成就正等正覺的果位。 如理趨入正法修行者,前往城區過患之六法:因中晦氣覺受加持失;因起煩惱失壞三戒律; 因破誓言逆境違緣多;因染迷現喪失見修行;因染庸俗心與法相違;因惡業牽還俗成在家。 是故莫游城區依靜處,萬一必去亦作囹圄想,諸根莫散外境當慎重。 對於已如理趨入正法的修行人來說前往城區鬧市會出現的六種過患:一是修行人到了城市以後,由於中了晦氣之毒,前所修行的一切覺受和加持都會散失,若不及時遠離城市,則自己必定會在迷迷糊糊中虛喪光陰,以致摧毀自己的修行與功德。二是修行人到了都市以後,由於不具定力、心無自在,故隨境所轉而妄起種種無明煩惱,如是必定會失壞三乘戒律。三是修行人到城市去必定會違背自己以前所承諾的誓言,因為以前曾發願不離靜處而專一修行,後來以種種因緣而離去,故一定會步入逆境遭受違緣。四是修行人到了城市以後,由於染濁迷亂現境的緣故,自然會喪失見修行之功德。五是修行人到了城市以後,因與普通俗人交往,染著他們貪嗔痴等庸俗心境,故身口意三門的所作所為都會與佛法相違背。六是修行人到了城市以後,因受惡業牽引故身心不能自主,如有些出家人被迫還俗成為白衣而忙於養兒育女等煩瑣的事情,如是自然失毀了自己清凈的戒行與聞思修事業。是故我等修行人切莫遊歷於城鎮等憒鬧區域,應依寂靜處精勤修行。萬一因某種特殊需要而必須去城區亦應當作囹圄想,思維自己即將步入監獄的門檻,當如是攝心正念。了知身處憒鬧城市易遭眾多違緣之理,是故我們應守護諸根,切莫令之散亂於外境。 修行要點總綱之六法:究竟見解趨至佛密意;實修當依竅訣方便要;覺性智慧以理而印持; 心識值遇外境而解脫;一切攝於無變心性中;諸法歸於大圓滿總綱。實修此要即生成菩提。 我們修行的要點在此可攝為總綱之六法:一應了知無論顯宗還是密宗,其究竟見解都必定要趨至佛陀的真實密意,依如是見解實地起修才能現前佛果。此外,若依一般暫時的見解則無法趨達究竟的彼岸。二是我們在實修之時,切莫依分別心自作主張,應當謹依上師所明示的竅訣和方便如理行持。三應了知依教修行所認識的覺性本體並非是自己分別念的境界,而是智慧的境界,我們應以此殊勝正理來印持。四是我們的心識在值遇外境之時,若依上師所明示的竅訣來認識其本體,即會獲得自然解脫的境界,這就是密法中最殊勝的竅訣。明知此竅訣後,我們無論值遇什麼樣的外境,都可將此執境的分別念自然解脫於本基覺性之中。五是我們應將形形色色的一切外境盡攝於無有任何變異,亦無任何改造的心性之中。六是最終一切諸法無不融會於大圓滿見修行果的總綱之中,如同百川匯入大海般,大圓滿本來即涵蓋了一切萬法如是存在的自性。當知能實修此等要訣的補特伽羅,即生必定成就大菩提果。 奠定基礎教言之六法:奠定智慧基礎行聞思;奠定大乘基礎學發心;奠定加持基礎傳承妙; 奠定證悟基礎悟心性;奠定功德基礎具勤信;奠定快樂基礎棄輪迴。隨行一切聖者之足跡。 能奠定修行成就基礎之教言有六法:一為奠定智慧的基礎,我們應當依止上師廣行聞思三藏教典。二為奠定大乘菩薩的基礎,我們應勤學殊勝發心,首先修學大悲心,接著廣學六度、四攝、四無量心直至無上菩提心。所謂菩提心者,即以大慈悲心於眾生拔苦予樂,乃致令他們獲得究竟解脫的佛果。三為奠定求得殊勝加持的基礎,我們應恭敬秉持清凈善妙的傳承。四為奠定證悟的基礎,我們應內悟心性本體。寂天菩薩云:「若心的秘密未能了悟,則一切都是漂泊無定的。」是故當知,所謂的證悟不在於外境,而在於內心之根本自性,只有認識心的本性才能奠定證悟的基礎。五為奠定一切功德的基礎,我們應具足精勤與信心,因為它是諸功德之母。六為奠定快樂的基礎,我們應棄離如火宅般的輪迴,生起真實無偽的出離心。我等修行人若能隨行一切聖者菩薩們的足跡,則是最為殊勝的。《扎嘎山法》中云:「古往今來的一切高僧大德都是安住寂靜處、讚歎寂靜處,他們從未贊說過城市是好的修行地方。如今很多人住在城市裡還認為自己的修行很好,難道這些具實修實證者讚歎寂靜處的詞句都沒有實義嗎?難道他們都判斷錯誤了嗎?」 積累財物過患之六法:五毒根源貪嗔煩惱增;吝嗇之因積累餓鬼業;趨向世法遠離菩提道; 增財守財飽嘗人生苦;相違修法人天相譴責;著魔違緣為之而喪命。是故修正法者當棄離, 積蓄增上一切諸財物。 修行人若不修積聖者七財,反而一門心思積累世間有漏的財物,這樣必定會遭受六種過患:一應了知一切財物是五毒的根源,若經常為積累財物而費盡心機,則必定會令貪嗔痴等煩惱相續增上,愈增愈猛。二應了知相對於凡夫來說,由於無明實執心強盛的緣故,財物自然會成為他們吝嗇之因,如果既捨不得上供下施,亦捨不得自己受用,那麼拚命的積累錢財,想方設法地盡心守護,不僅使自己即生變成了「守財餓鬼」,而且也積累了來世轉生餓鬼的罪業。三應了知凡是追求財富的人都出自於自己的貪慾之心,為此他們無疑會愈來愈趨向於世間法而遠離菩提勝道。四應了知財物是痛苦之因,它帶給人們吃喝玩樂的假相快樂中,其實夾雜著無量的痛苦,就象含劇毒而香甜的果實一般,我們食用它將是以極大痛苦而告終。如首先費盡心思積財,中間拚命增財,最後提心弔膽地守財等等,期間飽嘗了人生的種種辛酸與痛苦。五應了知凡是貪求財物之人,其所作所為都會違背正法之規,如是相違修法之舉,畢竟會遭受人中大賢士與天人的譴責。六應了知喜歡貪求財物之人,往往會為財物而敗壞人格道德,他們不顧一切,甚至會喪失自己的理智來求取所欲的財物。一旦自己的產業宣告倒閉之時,他們就象著魔般精神崩潰;有者也會因為財物而引來殺身之禍;有者面臨被強盜搶劫等諸多違緣;也有的已為了金錢財富而喪命於刀槍之下,這樣的事例非常之多,且都是我們有目共睹的。是故欲修正法之人應捨棄積蓄、增上財物的行為,依教如理行持。 善加尋找家人之六法:尋找無變法界好父親;尋找自然本智好母親;尋找自然童子好兒子; 尋找無二雙運好朋友;尋找心性寶珠好財產;尋找三身剎土好住處。具足此等得覺性永地。 修行人應當善加尋找自己內在本具的家人,如是之法有六種:一應通過依修上師的竅訣來尋找自己內在本具的好父親,即本來無有變異的法界本性。因為我們都是流浪異地、久已離開父母的孤兒,現在依殊勝上師的指點,應該沿著以前出來的路線回頭尋找我們本來的父親。二應通過依修上師的竅訣來尋找自己內在本具的好母親,即本有的自然本智,換句話說,就是要我們儘快認識心的本性。三應通過依修上師的竅訣來尋找自己內在本具的好兒子,即本來的自然童子,我們了認了自然本智後,就自然會現前自己本來的覺性童子。四是我們應當依修上師的竅訣來尋找明空無二或智悲雙運這一好朋友,因為這樣的好友能伴隨我們順利地趨達究竟的本地。五是我們應當依修上師的竅訣來尋找自己內在本具的好財產,即心性如意寶珠,因為這樣的財產能令我們徹底遠離一切痛苦,獲得究竟的安樂。六是我們應當依修上師的竅訣來尋找自己內在本具的好住處,即法報化三身無別的本凈剎土。若我們能具足此等修行要訣,則一定能獲得本來覺性之永地。 步入正軌實修之六法:實修輪迴護伴之皈依;實修永久大業之正法;實修飛馳駿馬方便道; 實修財中之寶二資糧;實修增上利潤之德行;實修營養飲食之竅訣。如是行者獲得師傳承。 我們應了知步入正軌實修之六法:一應實修能護持伴隨我們脫離輪迴痛苦的皈依法,其最簡便的修法,即經常以恭敬信心吟誦皈依偈或四皈依。二應實修永久獲利的大業,即能令自己獲得解脫的正法。三應實修猶如飛馳的駿馬一般,能令自己迅速獲得成就的生圓次第等方便道。四應實修一切財寶中最殊勝的財寶——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五是我們應當實修能增上一切修行利潤的利他法,也就是以廣修六度萬行等能無間增上一切功德之善行。六應實修法身智慧的營養飲食——直指心要的無上竅訣。如是行持之人必將獲得上師的清凈傳承和意傳加持。 覺性入道教言之六法:有時觀察自現之順緣,了知自現覺受現助伴;有時觀察有害之逆緣, 即是斷除迷執大要點;有時觀察道友他上師,了知賢劣促進自實修;有時觀察四大之幻變, 了知心性之中無勤作;有時觀察自境建築才,了知如幻遣除迷現執;有時觀察他人眷屬財, 生起悲心斷除輪迴貪。總之於諸種種顯現法,觀察自性摧毀迷實執。 令覺性入道的教言有六法:有時候我們應觀察自己的生活資具和住處,其實這些都是修行中自然顯現之順緣,凡是對自己有利的因緣都應觀一觀,了知一切自現的覺受都會顯現為我們修行的助伴;有時候我們應觀察對自己有害的一切逆緣,諸如別人對自己的惡語詈罵、無端傷害與誹謗等,這些即是能讓我們斷除一切迷亂執著的大要點;有時候我們應觀察與自己共同修行的道友以及其他的上師,通過這些觀察而明確辨析,以便了知賢劣差別,若自己遇到的是具相上師,則應為此而慶幸,以如是觀察賢劣的方式亦能促進我們自己的實修;有時我們也可觀察地水火風四大的變化,諸如天氣的變化,時而晴天,時而下雨,時而烏雲密布,時而睛空萬里,通過此等觀察則能了知心性之中是無有任何勤作的,因為從虛空的本性而言什麼都沒有,但就在這什麼也沒有之中暫時亦有四大的變現,同樣如虛空般無別的本性中什麼造作都沒有,但暫時亦有各種分別念的顯現;我們有時候亦可觀察自境的一些建築物和自己曾擁有過的財物成住壞空的變遷,通過此等觀察則能了知諸法如幻如夢、毫無實質本體之自性,這樣就能遣除一切迷亂顯現的實執心;我們有時可觀察他人的眷屬與財物,見其都是變幻不定之性,當下即能生起悲心而斷除對輪迴的貪執心。總而言之,我們對一切種種顯現法都應以理觀察其自性而摧毀自己對迷亂顯現的實有執著。 觀而真實體會之六法:觀外顯現四季之遷變,生起無常厭離迫切心;觀饒益他反受彼加害, 深深生起不共之厭煩;觀他無故貪戀與嗔恨,強烈厭離深感皆無義;觀育兒孫不孝父母親, 深感指望他人無意義;觀諸富翁死時裸體去,深感當斷資具親友執;觀解脫道商主上師恩, 深心生起敬信淚漣漣。如是於諸苦樂迷亂緣,善加思維生厭出離心。 我們通過觀察而於內心能獲得真實之六種體會:一應觀察外界顯現春、夏、秋、冬四季的遷變交替,心裡自然會生起無常心與厭棄世間而急於出離的迫切心。法王如意寶在無常歌中云:「由觀器情世間變遷即可知,彼皆引生無常心之善知識。」二應觀察經常以錢財、勝法等精進饒益他眾之人,自己非但得不到報酬,反而還會遭受他人的殘害,這樣我們從內心就會深深生起不共的厭煩之心。《扎嘎山法》中說:「無論怎樣與世間親友接近都無毫許意義,且會增長煩惱;與善知識愈接近,愈會增上心相續中的善法功德。」了知此理,我們自當遠離世間親友而親近善知識。三應觀察他人無緣無故會對親友產生貪戀、對怨敵生起嗔恨心,由此會生起強烈的厭離心,並深感此等諸事皆無意義。四應觀察他人雖然成年累月、辛辛苦苦地養育了兒孫,但兒孫長大成人以後卻忘恩負義,成為不孝養父老之孽子,由此深感指望他人是根本無有意義的。若無希望的熱情也就不會有失望的痛苦。五應觀察世間上的富翁,這些所謂的大富翁雖然擁有萬貫家產,但在死亡來臨之時卻不能攜帶分毫,他們也只能赤身裸體地獨自離開人間而往詣中陰的狹道,觀此我們會深深感到做富翁無意義,如是當即就能斷除對一切財富資具與親友的執著。六應觀察解脫道中如大商主般引導我們前進的大恩上師,當我們在波濤洶湧的苦海中掙扎時,是他慈悲地伸出了援救的雙手,將我們從苦難中拽出來,搭上了趨向解脫寶洲的大船。上師對於我們的確稱得上是宏恩浩蕩,觀此我們自然會深生恭敬與信心,以致淚珠漣漣,掛滿腮邊。我們如是對苦樂的迷亂諸緣善加思維後,自然會對世間諸法深生厭煩之心,於生死輪迴生大出離心。 時而詳細觀察之六法:時而觀察自他身行為,見似舞者顯現無實義;時而觀察口中所言語, 聞似谷聲顯現無說義;時而觀察心現之苦樂,知覺性幻顯現實相義;時而觀察動念之本面, 了知自逝顯現法身義;時而觀察無動之心性,見無散收顯現究竟義;時而觀察無尋之直定, 見無所作顯現心安樂。誰知此理精通甚深義。 時而詳細觀察之六法:有時候我們可觀察自己和他人身體穿衣、吃飯、行走、坐卧等行為,當知彼等實際上均無任何實義,見時好似實有,但卻如觀看舞台上演員所裝扮的天女、魔鬼等顯現一樣,根本找不到天女或魔鬼的真實存在,只是裝束的不同演變而已,其舞蹈者直接顯示了無有實義的本體;有時候我們可觀察自己與他人口中所言談的話語,聞時好象是有,但實際上卻如空谷回聲般顯現了無有真實所說義之自性,我們若能將一切言語觀修為空谷回聲,則別人對自己的讚歎與誹謗均顯得無利害;有時候我們可觀察自心所感受的痛苦與快樂,尋其來源、住處、去處,覓不可得,正在感受的苦樂之時,當即了知為大圓滿覺性力的幻化顯現,這就體現了究竟實相的本義;有時候我們可觀察自己相續中正生起的善心、分別心、噁心等動念之本面,了知一切動念皆為因緣和合而生起,彼又自然散逝,如是即顯現了法身的本義;有時候我們可觀察無有動搖之心性,如果現見無有外散與內收,則能顯現究竟本義;有時候我們可觀察無有尋覓之直定,若見到無有所作的本體,則能顯現心性大樂智慧。誰能了知此等甚深義理,誰就能精通無上大圓滿的真實本義。 慎重思維自性之六法:謹慎生老病死之軍隊;昔積業債今日當還清;二取險隘今日當逃離; 異熟罪業包袱當拋棄;修持解脫生死菩提道;慎重思維將越死亡山。如是而行趨至解脫地。 我們應當慎重思維自性之六法:一應謹慎思維生老病死這四大軍隊對我們的威脅,如果掉以輕心、放逸無度,則此諸軍隊隨時都有可能侵襲我們那四大假合之軀。是故我們應當小心謹慎,精勤聞思修行,以根除一切魔軍的危害。二應思維我們往昔所累積的無量業債,今日當依自他相換等菩提心,以舍施法、煙供等方便法來將所有業債一併償還清楚。三應思維我等修行人今日當從能所二取的險隘中逃離出來,義即以智慧的寶劍來斬斷二取執著,令自己不再被痛苦的牢籠所囚禁。四應思維我們當依大悲菩提心的修法來將一切異熟罪業的包袱拋棄,不再執著與受報。五應思維我們當精勤修持能令自己解脫生死苦海的菩提道。六應慎重思維我們將要越過死亡的大山,途中會遇的種種困境需要自己以堅強的毅力來面對。我們只有作好一切所需的充分準備,才能成功地越過死亡大山。如是而行持之人必定能趨至解脫的本地。 集中精力思維之六法:集中精力思維輪迴苦;集中精力精進而實修;集中精力敬信祈禱師; 集中精力念誦修本尊;集中精力積資修空行;集中精力持最深見修。如是而行速疾得成就。 修行人應當集中精力思維之六法:一應集中精力思維輪迴中善惡趣的諸般痛苦。雖然三善趣中看似有些安樂,但實際上都是痛苦之因或痛苦的本性,我們若不通過思維輪迴諸苦來鞭策自己生起出離心,則於任何善法功德都不能真實的生起。二應集中精力精進地實修佛法,修行人切莫明日復明日地拖延時間,要知道「歲月不待人,及時當勉勵」的道理,因此無論是修加行法還是正行法,我們都應腳踏實地的精勤實修。三應集中精力以自己的恭敬與信心虔誠地祈禱上師三寶,因為祈禱歷代的傳承上師必定會獲得不可思議的加持與力量。四應集中精力念誦心咒、儀軌以及觀修本尊。對於修密法的行者來說,選定一位終身依修的本尊是非常重要的,有了本尊即如同有了可靠的依怙處,要想增上修法功德便是事半功倍之舉。五應集中精力修積善法資糧、觀修一些空行法門。因為空行是我們所修三根本之一,也是我們不可缺少的依修法,修行人若能念修諸如作明佛母或金剛亥母的儀軌、心咒,則於遣除違緣與獲得加持、悉地方面都能顯現不可思議的力量。六應集中精力行持諸如大中觀、大圓滿等最為甚深的見修。當我們的修行達到一定的境界時,不能僅僅停留在世間正見(因果見)和聲聞見(無我見)的位置上,因為這些都是菩提道中的輔助見,只有大中觀見或大圓滿見才是成就菩提的根本見。能如是行持者,必將速疾獲得無上的大成就。 詳說需要平等之六法;知眾父母敵子需平等;知財迷現金糞需平等;本無業果善惡需平等; 六識法性入出定平等;煩惱現智取捨需平等;實相本凈輪涅需平等。知此平等即大瑜伽士。 詳細宣說修行人需要平等相待之六法:一應了知一切眾生在累世中都曾作過我們的父母,故於今生之中對損害自己的怨敵和孝養自己的兒子都要平等相待,安住怨親平等的境界中,儘力寂滅貪嗔等煩惱。二應了知一切財富的本質實際上都是迷亂習氣的顯現,亦是迷惑心境的妄緣執著,故修行人要精勤努力,爭取早日達到黃金與牛糞平等無別的修證境界。三應了知從諸法本體而言,沒有業與果的差別,故修行人最終要達到善惡平等一味的境界。四應了知六識聚的法性都是一味無別的本性,故修行人最終需要達到入定與出定平等無別的境界。五應了知一切煩惱的本體即是都會自然顯現為智慧,故修行人最終必須要達到取捨一味平等的境界。六應了知諸法究竟的實相是本來清凈的,故修行人需要達到輪迴與涅槃平等一體的境界。能真實了知此諸平等之理的修行人即是真正的大瑜伽士。 無有興趣教言之六法:知現無實迷現無興趣;知作無義世法無興趣;知自利迷小乘無興趣; 知基無生不喜生滅法;證悟心性無緣無相執;證悟法性離作無勤修。若證實相則現此等相。 令我們對某些法感到無有興趣之六種教言:一應了知一切器情世間的顯現均無實質,都是迷亂習氣的顯現,如是自心對一切無實法自然無有興趣。二是若我們能知道一切所作所為均無意義,則於世法的追求自然無有興趣。三應了知若我們僅為自己的利益而修行,則是一種自私的迷途,終不能趨達究竟彼岸,故於小乘的發心無有興趣。四若我們知道萬法的本基是本來無生的,則不會喜歡生滅循環的有為法。五是修行人若證悟了心性本無緣相而空寂離戲的本性,則能斷除一切有相的執著。六是在證悟一切法性為本離勤作之時,就能安住本然無勤而修。我們若能證悟諸法的究竟實相,則能顯現此等法相。 不成虛偽教言之六法:無偽道用摧毀諸妄念;無偽地道則能斷二障;無偽了知因果警善惡; 無偽修習無執而自明;無偽行為如理如法行;無偽事業隨聖者足跡。誰具此等成就正法義。 令修行不成虛偽之六種教言:一是我們在依修各種方便道時,若完全以智慧的境界來攝持而修,以此真實無偽的道用修力,則能摧毀一切分別妄念。二是我們應當依教實修實證,因為只有真實無偽的地道功德才能有力地斷除煩惱障與所知障。三是我們應以無欺的因果事理作為修行途中的行為準則,只有真實無偽地了知因果法則才能明辨事理原委、警醒善惡動念,以致無誤取捨。四是我們應當腳踏實地地慎重修行,切莫以虛偽表相而自滿,因為只有真實地修習無有實執的空性,才能達到自明自證的殊勝境界。五是我們應當如理如法地依教行持,切莫以一些虛偽狡詐的行為來欺騙眾生,以致延誤自己脫離輪迴苦海的佳期。六是我們應當緊隨聖者菩薩們的修行足跡,諸如廣修六度萬行、廣事饒益有情之菩提大業,只有成辦真實無偽的殊勝事業才能無偏隨行聖者菩薩們的足跡。誰能具足此等無偽的行持,誰就能成就正法的究竟實義。 斷除過患教誨之六法:證悟無有所作見解時,認識口頭實修之過患;住於禪定自明境界時, 認識修習念頭之過患;明清不分昏沉而住時,認識執心歧途之過患;通過強力生起暖相時, 認識片面束縛之過患;觀察本性生起二取時,認識妄念盜賊之過患;入定之時五毒雖壓制, 若未斷根後得起粗念。仍未證悟心性當認識,認識對治解脫極重要。 能令修行人斷除過患之六種教誨法:一是我們在證悟無有所作性的殊勝見解時,則應認識僅於口頭言說實修之過患,也就是說,有些人於任何法都未行實修,卻將實修一詞喋喋不休地掛在嘴邊,這種口頭上的實修於解脫無有絲毫助益且過患極大。二是我們安住於禪定中自明自證的境界時,則應認識修習中閃現念頭的過患,因為安住無緣本體時,任何念頭都出自於分別尋思,一起分別即未離戲故。三是在我們明清不分地昏沉安住時,則應認識此是因執著心而誤入歧途所引生的過患,所以斷除一切執著是我們修行的關要。四是當我們通過強力觀修而生起某種相應暖相時,則當認識此是片面束縛之過患。五是當我們以理觀察諸法的本性而生起能所二取之執著時,則應認識此妄念即是如盜賊般能盜取我們修行功德的過患。六是我們在入定之時,雖能暫時壓制五毒煩惱,然若未能徹底根除此諸煩惱,則於後得位(起定)之時仍會生起粗大的分別妄念。我們應當認識這些都是自己尚未真實證悟心性本體所致的過患,所以依上師所明示的竅訣來認識心性本體,力行對治一切過患,使自己在歧途中獲得真實解脫很重要。根據師承選自堪布文集有關資料謬誤處敬請諸大德同仁善知識指正為盼 拉瑪久美仁增多傑 頂禮 鳴謝 願法益普澤 和南祝吉祥
推薦閱讀:
※《格言寶藏論釋》第一品 觀察學者
※全知無垢光尊者·竅訣寶藏論釋(下部)
※(多圖)海昏侯神秘寶藏,還有隱藏千年的秘密
※2017世界級地理寶藏最新格局
※[原創]考古應證了清廷龍脈寶藏的所在地
TAG: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