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方鹿:應把「仁愛」作為當今中國社會的核心價值
06-28
10月31日,哲學與思想史知名專家、四川師範大學教授蔡方鹿在嶽麓書院參加中國經學國際論壇時,以「中華民族精神對儒家經典的吸收」為題做了主旨演講。他認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與發展受到儒家文化的深刻影響,但遺憾的是,作為儒家最重要的「仁愛」精神,卻並沒有列入今天的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在物慾橫流、人心不古的當今社會,應該重整倫理,提倡仁愛。蔡方鹿指出,所謂民族精神,應是被民族成員普遍認同而又信守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五千年發展經久不息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精神產生和形成的土壤,不僅受到儒家思想和儒家經典的影響,民族精神也受到道家崇尚自然的觀念、佛家的慈悲觀念、法家的富強守法觀念、墨家的刻苦篤行觀念、兵家的慎戰重和、機謀權變觀念等各家各派思想的影響,這些都是構成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要素,亦是組成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其中與儒家經典有著密切關係的內容是在吸收儒家經典之精華的過程中,結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產生和形成的。受儒家學說影響,在歷史上形成並影響深遠的中華民族精神主要包括:人文主義精神、華夏民族主義及愛國主義精神、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精神、崇尚氣節,講求操守的精神、克己為公,重責任義務的精神、重理性自覺,以理性控制感性的精神、持中通變,改革日新的精神、和諧精神等。孔孟「仁義」思想是儒學之道最基本的內涵。孔子從周禮的親親、尊尊的原理中發展出仁禮之道,至孟子把仁義連用,發展出儒家的仁義之道。儒家講「仁者愛人」,以愛來體現仁。其仁包括了忠恕之道、惻隱之心,仁體現在愛上,通過愛人、助人表現出來。由此仁愛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構成。仁愛精神通過儒家經典體現出來。比如「仁者愛人」、「泛愛眾而親仁」出自於《論語·學而》。「君子學道則愛人」出自於《論語·陽貨》,「仁民而愛物」出自於《孟子·盡心上》,而「仁者無不愛也」則出自於《孟子·盡心上》。由儒家經典表現出的儒家仁愛思想,以「仁」為根基,以「愛人」為主旨,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倫理道德的本質,而被張載概括為「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正蒙·中正》)的經典語言,至今仍有重要的現代價值,而值得吸取繼承和發揚光大。愛是人類社會的崇高價值和真摯的情感,任何社會都應把愛作為道德核心價值觀,以對治社會醜陋的一面。但是愛不是抽象的情感,愛中凝結著歷史與文化的傳承,因而不同社會、不同文明形態中的愛的形式與愛的內涵是不一樣的。但既然整個人類、各個國家,各個學派都講愛,那麼愛就具有一定的共性。其中儒家講仁愛,墨家講兼愛,佛教講「慈悲」之愛,基督教講博愛。雖然儒家的「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即愛人如己才能體現仁的本質的仁愛思想,可視為人類道德的最高境界,但其他的兼愛、「慈悲」之愛、「博愛」等既然是歷史時代的產物,就有它存在的理由和價值,而值得借鑒。自中國近現代以來,儒家的仁愛思想被批評為「仁者吃人」,並遭到工業化和西化思潮的衝擊,又經過「文革」反儒批孔運動的批判,儒學的價值認同度下降。加之當今社會,功利主義、個人主義、工具理性流行,追求表面的數據和「形象工程」,崇尚拜金主義、一切向錢看,社會浮躁,信仰缺失,物慾橫流,人心不古,道德淪喪,世風日下。可謂重整倫理,提倡仁愛,勢在必行。蔡方鹿在接受鳳凰國學採訪時說,從公民基本道德規範、「八榮八恥」到24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很多地方都有「仁」 「愛」的影子,但都沒有明確地將其列入其中,而已採用的諸多詞語,都不足以概括「仁」的文化內涵。當今時代,應建立以仁愛為基礎的大愛。把「仁愛」作為當代中國社會的核心價值,貫穿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建設之中,將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有機結合起來。一視同仁為大仁,公正無私為大愛。大仁大愛既為儒學道統思想所崇尚,也是當今社會存續和發展所亟需的價值。
推薦閱讀:
※茅盾《子夜》的藝術價值分析
※為了「全人類的共同價值」——永不「悔之」!
※紅棗的十大保健營養價值
※驚艷 | 1棵君子蘭價值千萬?你家也能養出來!
※果蔬有哪些營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