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一本好書—《成功的七大精神法則》 紅林論壇
推薦一本好書—《成功的七大精神法則》《成功的七大精神法則》譯後語 沒有人想著要來到這個世界,但人人都來到了這個世界;沒有人想著要離開這個世界,但人人都離開了這個世界。換言之,該來的時候,你不想來也得來;該走的時候,你不想走還得走。這便是自然規律。那麼,這是不是說個人的意圖、努力都註定會歸於徒勞呢?當然不是,否則就不會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敗了。 一旦來到這個世界,我們便有了生命,生命的本質特性是動,是有意識。人之初,大都是懵懵懂懂,或者說是稀里糊塗的。但慢慢地,就會各有盤算了——想法或慾望。然而,並非所有的想法或慾望都能如願以償的。現在的問題是什麼樣的想法或慾望能順利實現,什麼樣的想法或慾望會以失敗告終?這大概就是作者希望通過本書回答讀者的。 大體說來,只有順應自然規律的想法或慾望才能得以實現。前面說過,來到這個世界並不是出自於我們自己的決定或努力,因此可以肯定地講,人生來就不是為了自己,至少不全是為了自己來到這個世界的,而是另有原因的。那麼這個原因究竟是什麼呢?這可是關係到一個人一生究竟怎樣度過的問題。 人活著不能不為了自己,但也不能全為了自己。人首先得為自己,為了自己的存活。否則一切免談。但人又不能全為了自己,因為無論主觀上如何,客觀上我們都是為別人活著的。為了自己的生存,你就免不了吃喝拉撒,而這吃喝拉撒中的哪一樣都與他人或與你之外的事物有關係。先說吃喝吧,要吃喝,你就得勞作,這勞作的主觀意圖可能是為了自己的吃喝,但客觀的功效卻遠不止於此,起碼它維持了某些東西的流通循環,新陳代謝。 為別人,有主觀上為別人和客觀上為別人之分。主觀上為別人是指你主動自覺地去為別人,而客觀上為別人是指你有意無意的行為可能客觀上為別人帶來一些好處。別的不說,就說「生老病死」中的「病」吧,誰都不想得病,撇開累病了的病不說,單說那些感冒啦、痢疾啦、癌症啦等一些似乎與人的意圖或意志無關的病吧,客觀上都有為別人的因素存在,大家都不生病,醫院豈不就得關門了嗎?醫生豈不就得失業了嗎?醫院關門醫生失業,社會的就業負擔豈不就更重了?再說無知吧,無知能有什麼好處?難道說無知還是為了別人?嗨,你還別說,無知當然有好處,當然也可以說是為了別人,否則你初來這個世界時,怎麼大自然就沒讓你有淵博豐富的知識呢?道理很簡單,若真是那樣,學校就沒有必要存在了,老師這個職業可能從來就不會出現了。就連你偷雞摸狗、放火殺人,雖然給個別人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也不能說完全就是壞事,沒有了違法亂紀分子(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否則大自然就不能協調平衡),那麼公檢法機關幹什麼使?那麼大的公檢法隊伍豈不就要面臨解散的危險了嗎?當然,我們並不是要為罪犯去開脫,更不是要把壞事說成好事,我們要說的意思是,人生來從客觀上講就是要為別人去做點什麼的,不要只是一心想著自己。 對於人生,我們實在需要經常坐下來靜靜地、好好地想一想。世間的一切都是相互關聯的,都遵守因果法則,雖然不見得是一因對一果,或者反過來,一果對一因;雖然有的因果關係很明顯,有的則很隱晦。 譬如,你今天怎麼添衣服了,因為天氣變冷了唄!又譬如,你對某某怎麼就那麼恨之入骨呢?還不是因為他在某些方面得罪了你唄!常言有云:世間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看來還是很有道理的。 你為什麼不會下棋?是因為你對下棋不感興趣?那麼你為什麼會對下棋不感興趣?是因為你沒怎麼下贏過?那麼你為什麼下不贏呢?是因為你不想下贏?不!那是因為你太想下贏了!因為你太想下贏,太看重贏,所以你輸不起,而一開始你總會技不如人,勢必會輸,你在同周圍許多會下棋的人都下過一遍,都輸過一遍後,下棋的興趣就勢必會消失。那麼不下棋了,你或許會重新嘗試一種活動,如果你抱著同樣的心態,結果則是可想而知的。那麼怎麼才能避免這種情況呢?惟一的辦法就是調整自己的心態,且放下要成功的念頭,沒有了成就欲,你反倒會拿得起,放得下了。沒有了思想包袱,也就輸得起了,從此你就不會因為失敗而放棄,反而會從失敗中崛起,真正領會「失敗是成功之母」的真諦!從事你不會的事情,是需要勇氣的,是要有不畏挑戰的心理準備的,因為「不會」意味著未知,而未知又意味著沒有把握。那麼把握又是一個什麼樣的東西呢?把握無非就是你經歷過而且很熟悉,知道如何應對的情形留給你的經驗。對某件事情有把握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但擺在我們面前的更多的是未知的東西。過分求穩的人是不能指望他有大的發現或者發明的,他不可能具有很強的創新能力,也不能委以開拓性的工作。那麼是不是求穩與求新求變就不可調和了呢?當然不是!事物的發展都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我們必須學會從無序中找到有序,學會由已知推及未知,否則我們就會成為未知的俘虜,面對未來一籌莫展。 在《人生的七大精神法則》里,有一點非常值得一提,那就是給予。在現實中,有很多人不明白這一點。西方文明尤其是美國文明,非常倡導個人價值,追求個人實現。這本來無可厚非,但有一點必須指出,所謂的個人價值是相對於社會存在而言的,沒有了社會的存在,個人也就不復存在了。假設世界上只剩下你一個人了,表面上看來,世界上的一切都屬於你了,沒有了競爭,沒有了對手,似乎可以隨心所欲了,但實際上,一切都會因此而變得毫無意義,因為你連展示個人價值的機會都不存在了。 翻譯這本書的過程中,有一個很強烈的感受,就是書中所言,似乎都是我們似曾相識的東西。仔細想來,七大精神法則,中國的先哲們其實早就認識到了,如「天人合一」、「無為而無不為」、「吃虧是福」、「退一步海闊天空」等,甚至深入了百姓的日常辭彙中,如「捨得」,「捨得,捨得」,先「舍」後「得」,有「舍」才能有「得」。 本書的核心思想就是強調人類應該效法自然,按大自然的邏輯行事,而這其實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道家思想。中國傳統文化中佔主導地位的不是道家思想,而是儒家哲學,而儒家思想在作者提出的七大精神法則中卻幾乎毫無反映。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作者思想的局限性,也使得部分法則顯得蒼白乏力,不足為信。比如說,在意圖和願望法則中,作者指出:「如果你希望事業成功,你就帶著這個意圖進入那個間隙,而這個意圖就會像一縷微弱的火光一樣已經在你的意識里閃爍搖曳了。在那個間隙里把你的意圖和願望說出來意味著將它們種到純潛能這塊肥沃的土地里,等著它們到了季節時開花結果。你不要想著把你願望的種子挖起來看看它們是否在生長,或者死盯著它們將要破土而出的那個方向。你只要想著把它們說出來就行了。」這聽上去是否有點像天方夜譚?實際上,單有意圖是絕對不夠的,天上是不會掉下餡餅來的。光有意圖成不了詩人,光有意圖當不了將軍! 說到這本書,如果我只是按這樣的法則行事——只是把我準備翻譯它的意圖說出來的話,那麼大家可能就只能永遠等下去了。 | ||||||
|
||||||
[樓 主] | IP:222.170.105.140 | Posted: 2006-04-27 17:49 |
|
依然精彩
級別: 首席版主精華: 0 發帖: 666威望: 2028 點金錢: 3790 紅林幣貢獻值: 0 點註冊時間:2005-10-21最後登錄:2006-09-24 |
|
推薦閱讀:
※2015 百道好書榜年榜·文學類 TOP100
※華文好書10月入圍書目
※萬維鋼的英語學習法
※推薦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端方與清末新政》
※周推薦 | 7本引進版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