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藥方
消 渴 (二)中消 、 1.胃火消中。 癥狀及分析。 多食易飢一一胃火(邪火)殺谷,引食自救。 口渴多飲一一胃火堅燥、腸胃燥熱,引水自救。 溲數一一燥熱痞閉滲泄之路,所飲之水為暴虐所迫,直趨而下。 形體消瘦一一腸胃燥熱,食入於胃,化而不收,谷氣下泄,肌肉失養。 或大便秘結一一腸胃堅燥失潤。 苔黃燥、脈滑實有力一一胃熱。 治法,清胃潤燥。 方葯。白虎湯,豬腎薺苊湯。 查藥方1 查藥方2 方解。白虎湯中石膏,知母清胃之熱,粳米、甘草和中為引,入胃清熱,為清陽明熱之正方。臨床可視病情需要加減。歷代用此類方治消渴甚多,豬腎薺苊湯即其一。例如《千金》;「治消中日夜尿八九升者」。《聖濟總錄》。「治內消所食物皆作小便,皆治強中」。方中石膏、知母、黃芩,清肺胃之火,葛根、蔞根、薺苊生津解熱毒,人蔘益氣,大豆滋液,磁石、豬腎引葯入腎、滋液潤燥,較白虎湯更為對的。注,薺苊,出《別錄》,為桔梗科植物薺苊的根,有甘寒解毒、清熱化痰之功。 變證, (1)胃中堅燥: 胃火一一內熱乾燥,津液壅滯不通一一飲食無度、渴飲喜冷、胃中痞滿嘈雜、煩躁昏悶、口乾唇焦、大便結燥,或口舌潰爛、牙齦腫痛、苔黃燥、脈滑數一一治兼攻下微利、泄奪火郁以救胃。方選如下; 、
巴郡太守三黃丸。寒涼救胃。 . 順氣散。微利除熱。 調胃承氣湯。通泄火郁以救胃津。 大黃甘草飲子。滋液緩下。 知母散:緩下泄熱生津。 消中之症,古法多取調胃承氣,其義溯出《傷寒論》,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六氣主病。火類》論消渴治法時說;「故仲景言,傷寒里熱太甚而胃中乾涸煩渴者,急下之,救其胃氣,方用甘草、大黃、芒硝,大寒之葯,謂之調胃承氣,達其原理也,無非是取義急下存陰救胃之意」。但傷寒胃家實煩渴與消中煩渴,胃火雖同,病本卻異。中消之證火旺腸中未必燥矢,所以煩渴者乃腸中堅燥(燥熱)下法非取攻下燥矢,乃取泄通火郁,故承氣湯唯壯實便秘者可暫時用之以通府泄熱,不可太過,否則易致泄傷脾胃陰津。《仁齋直指方論》說消證是;。虛熱不可大攻,熱去則寒起。。明。方隅《醫林繩墨.消渴》謂。。切不可投大寒大冷之葯,而使脾胃愈傷。,指的就是這種情況。 又,中消之火,其來有漸,乃素蘊之火,積漸之熱,是一種慢性疾病。湯劑大量急攻,多有不宜,清.李用粹《證治匯補。消渴》也說;「上消中消,治之太急,久成中滿之證。,可見,中消病,雖然消谷善飢,狀著實證,但大劑寒涼急攻,甚非所宜。河間有見得此,故其順氣散,改用小承氣為散劑,僅取。微利為效。。大黃甘草飲子則取大黃與大豆同煮三五時為襁稠,水少更添….一,亦取久煎緩其藥性。(注。綴,音降,去音,意粘、濃。) 知母散則清胃生津中結合攻下火郁,凡煮散輕劑,亦取緩攻。 至於腎水不濡,腸枯液燥,燥矢不行則非此所能治了。 (2)火旺傷陰, , 胃火消爍一一胃陰耗傷一一津不上輸、肺氣蕭索一一前證(主證)日久,知飢少食,或兼鼻燥咽干、唇焦,乾咳少痰,胸悶氣短,苔薄,質紅而干 脈細數一一清養肺胃 (清火兼養陰)一一竹葉石膏湯,生津甘露飲。 胃火中消,久則陰無不傷之理。胃陰傷耗,火氣未消,故中消證久,葯忌苦寒,當用甘涼養胃以復陰氣,竹葉石膏湯,清熱養胃之正治。《丹溪心法。消渴》雲,。三消不可用半夏。,以其性燥,用時可減去,加知母(當然非絕對不可用,當有痰濕時仍當用之)。為清熱養胃之治。生津甘露飲(加竹葉)《宣明論方》、《衛生寶鑒》稱麥冬飲子,主治。膈消,胸滿煩心津液燥少短氣。,乃治肺胃氣陰不足,虛火猶熾之方,故在清熱生津之外,兼用參、麥、味、地,兼滋補上下以救中焦,較之竹葉石膏湯,更為愜合。 (3)陰氣已虛、胃火尚爍; 胃火一一津燥陰傷一一陰傷及氣一一陰氣兩虛、胃火未消一一前證未解、兼見頭昏體倦、勞作無力,休息後少差,面色萎黃,或食後腹脹,脈弱,或右關獨弱一一益氣和陰、兼清胃熱一一中消黃芪湯(益氣清熱),竹葉黃芪湯(補氣血清胃火)。 中消火爍津傷、陰虛及氣,氣失化源,治當益氣和陰,兼清胃火。中消黃芪湯在白虎湯清熱基礎上,加益氣化陰的竹葉,清心和胃之中,有兼養氣陰之用。竹葉黃芪湯中有竹葉石膏湯之清胃,黃芪、人蔘、四物湯補氣滋血。清。程曦等《醫家四要。消渴無火不生》治消渴總用此方加減,乃治療消渴證氣血虛、胃火尚盛,故用藥法度如此。
唯此時胃氣已傷,用藥當用養脾扶胃,必得氣復津回陰生而胃火可退,不可用苦寒大涼之品。若火勢已退,當轉照以下各條治法,減去涼飈清風、轉施甘淡養胃。 (4)胃火已戢,陰氣難復; 胃火一一傷陰耗氣(壯火食氣)一一氣虛火戢(氣不足便是寒)一一兼證未消,而飢不能食,納谷減少,渴而少飲,多食脘脹,便結,苔薄,質光,脈細弱一一甘淡養胃、涼潤生津一一除煩養胃湯(清和肺胃),天花散、又名玉泉散(滋陰生津)、五陰煎(補脾和陰)。 消中既久,火爍陰虛,陰津虛久則氣失化源,故氣陰既虛則火勢頓衰。此時,苦寒礙胃固禁,甘涼亦勿過投,要取益氣和陰、甘淡養胃較好,丹溪玉泉丸則益氣化陰、甘酸滋津更好。除煩益胃湯清和肺胃、甘淡和中,便於常服。若脾氣兼傷,大便溏瀉,則五陰煎實脾養胃,較為愜合。 (5)津枯腸燥,陰虛便難。 陽明火結一一傷陰一一腸液乾燥一一大便不通(水乏舟停)一一滋陰增液、通便泄熱一一增液承氣湯。 凡消中日久,陰津傷耗之餘,腸中液燥,下之不通,或屢下屢結,當用增水行舟。結糞即通,不可更用硝黃。可以繼用增液湯,以補藥之體,作瀉藥之用。當知此燥結是陰液不足所致,未可見燥便下,屢下屢結,屢結屢攻。 (8)胃火乘肺。 胃火消中一一胃陰消爍一一陰不制陽,火炎灼肺一一癥候先見中消善飢,次伴上消乾渴等症(以中為主)一一清胃火以瀉肺熱一一方如白虎加人蔘湯、生津甘露飲、麥冬飲子等。甚攻下泄熱以安肺胃者如調胃承氣、宣白承氣湯。宣白承氣兼有清肅肺胃之效。 (7).胃熱下傳。 胃火中消一一胃陰耗損,火延下焦一一中下合消一一兼清中下以保水源一一生地八物湯。 『 中消胃火消爍,陰不制陽,每易上炎下灼。炎上之熱爍肺,形成肺胃火燔,.中上合消。當參肺胃火勢以及二經氣陰傷耗的程度,選用清胃肅肺、養陰生津,益氣諸方,消息為治。一般而言,火旺之候多起於中,還應清胃養胃為先著.下灼之熱引動相火灼陰,清胃之中當合泄相火以安腎,腎不傷則水可上救燎原之胃。生地八物湯中,芩連清胃火、知柏丹皮清相火,麥地山藥養五臟之陰,其治療重清熱。雖病勢重在下焦,腎虛則非此所宜,而當以滋腎為本了。 (8)胃熱挾濕、津氣不輸: 肥美濕熱一一律不輸轉一一口乾、善食而疲(熱蘊中焦)、自汗、渴飲(津不上輸)大便結燥、小溲頻數、苔膩、質紅、脈濡數一一清胃泄熱、結合疏中升津一一蘭香飲子,一名甘露膏(《蘭室秘藏》)。 素啖肥美、甘味,脾胃濕熱內生,阻障正常氣化,故生消渴之疾。清.。張志聰《侶山堂類辨。消渴論》。。有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肺不能通調水道而為消渴者。人但知以涼葯治渴,不知脾喜燥而肺惡寒……以燥脾之葯治之,水液上升即不渴矣。,所以,對肥甘生熱,挾濕滯脾之證,單純涼遏清滋,非其所宜,要在清熱之時結合清香悅脾,借燥睥升清以止肺燥之渴,但應苦辛合化、清化並用,不過用苦溫,致犯化燥助火之禁。 2。脾胃氣衰、谷精不守, 癥狀及分析: 消渴飢不能食或雖能食稍飢則餒,怔忡不安一一脾胃氣餒,不能運化或食不化為氣。 渴飲不多,多飲則腫一一脾不化精之渴,求救於飲,而飲入不運,輒作腫脹。 溲清而甘一一谷精不守,流為死氣。 體疲乏力一一脾虛、四肢肌肉失養,無氣以動。 大便溏一一脾氣不運,水精不攝。 舌淡、脈弱一一氣虛脾弱。 治法。益氣攝精。 方葯;白朮散。 方解: 方中四君子湯補脾益氣,葛根升津止渴,木香、藿香祛除陳腐之氣。 「仁齋用本方加五味、柴胡,治消渴不能食」(《醫門法律。消渴論》),亦取其升清氣,攝脾精。考潔古中消治法,能食而渴者,白虎加人蔘湯,不能食而渴者,錢氏白朮散倍葛根。 《醫林繩墨.消渴》;「中消初起,調胃承氣湯,久則參苓白朮散。,。三消者,當以白朮散養脾生津為主,或用五味、參、麥,地黃、天花粉之類……,切不可投大寒冷之葯,而使脾陰愈傷也。。 當中消久病,氣陰轉衰,或過用大寒、或攻下之品,失緩急之制,以致上熱未除、中寒復起,中氣受傷,脾精不攝,則津液不生,四臟失養,病轉不能食,或有滿脹(虛脹)之患。此時當要養脾益氣、攝氣生津。此時倘仍寒涼戕賊中氣,難免變生腫脹而犯虛虛之誤。故健脾之法,在三消證後期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種治法。歷代醫家也都賦予足夠的重視。茲再舉一二略示之。如; 《仁齋直指方論.消渴》認為。。消渴之證候….」治法總要服真料參苓白朮散,可以養脾自生津液」。 清.李用粹《證治匯補。消渴》。。五臟之精悉運於脾,脾旺則心腎相交,脾健則津液自化,故參苓白朮散為收功之神葯也。o又。。若脾胃氣衰,不能交媾水火,變化津液而渴者,參苓白朮散」。 . 『 不過,應該注意的是。消渴證健脾務在生津攝氣,只宜甘淡養胃、升清益氣,不可用苦燥之法,且便依據病情酌加酸甘化陰之品,如烏梅、五味、人蔘、麥冬、花粉、地黃之類,以調攝陰陽,養陰生津。 . 變證:挾有火或兼下消證者,要須在各型本證中,特重本法養胃、益氣、攝精,不可忽也。 總之,中消之候頗為常見,病在脾胃,以胃火為多見。初起年壯,善飢消谷,不無實證。古稱二陽結謂之消,其證候以善食消瘦為主證,治法以清泄陽明之熱為主,熱甚燥結也,酌用斧底抽薪之法。但應注意,攻下之用意在於通泄火郁,宜重劑輕投,緩下泄熱,不可責效於下,以冀捷效。但是?肖渴本證多虛,急攻峻下,去火泄熱,氣陰隨耗,其燥愈增,隨即復結。清。喻嘉言《醫門法律.消渴論》。。中消之火,竭澤之火也,下之則愈傷,言外之意是說消渴中消之壯火食氣,久則氣陰兩傷,虛火內燔,不可用下實之法,當用資生增液以濡通堅燥。 清火不宜過用苦寒,苦寒太過亦能化燥,且能敗胃索氣。大法總以甘涼濡潤,甘淡養胃為宗旨。陰傷及氣者,當注意氣陰兼顧,俾氣復而陰津自生,火勢自戢。喻嘉言說;。消渴之患,始於微而成於著,始於胃而極於肺腎」(《醫門法律。消渴論》),蓋肺居上而畏火,中消火性上炎,則善食而渴,中上合消。水為火之對,火勝則水竭,而相火下動,腎陰消爍,中下合消。治法各宜兼治與。防微杜漸」,絕其傳化之機,這是消中治胃之大法。 中消證初起有胃火,後亦多虛,固非獨借清滋所能濟。後期病深,多見脾胃已虛,而口渴能食等症仍存,或竟不能食的,則此時口渴乃脾虛不能正常輸送敷布津液的結果。《醫貫。消渴論》說;。脾胃既虛,不能敷布其津液故渴,其中縱有能食者,亦是胃虛引谷自救。。然則此時病機巳由有火變為氣虛(由實轉虛)。脾不能運化水谷精微,則腎既無所貯藏,又無所填補,必至素蘊水精,亦竭絕盡輸於下,而成土崩瓦解之局。所以中消證中用白朮散益氣攝氣,實為平復中上,以保護腎精,使消證不傳諸腎之一大要法,且為臨床所常用。消渴本證治分類筒表┏━━━━━┳━━━━━━┳━━━━━━━━━━━━━━━━━━┳━━━━━━━━┳━━━━━━━━━━┓┃ 上消. ┃ 燥熱傷肺 ┃ 煩渴多飲,尿多舌赤,苔薄黃, ┃ 清熱潤燥,生 ┃ 消渴方 ┃┃ ┃ ┃ 脈數 ┃ 津止渴 ┃ ┃┣━━━━━╋━━━━━━╋━━━━━━━━━━━━━━━━━━╋━━━━━━━━╋━━━━━━━━━━┫┃ 中消 ┃ 胃火消中 ┃ 消谷善飢,口渴多飢溲數,形體 ┃ 清胃,潤燥 ┃ 白虎湯 ┃┃ ┃ ┃ 消瘦,苔黃燥、脈滑實有力或兼 ┃ ┃ ┃┃ ┃ ┃ 便秘 ┃ ┃ ┃┃ ┣━━━━━━╋━━━━━━━━━━━━━━━━━━╋━━━━━━━━╋━━━━━━━━━━┫┃ ┃ 脾胃氣虛 ┃ 消飢、飢不能食或雖能食,稍飢 ┃ 益氣攝精 ┃ 白朮散 ┃┃ ┃ ┃ 則餒。渴飲不多、溲清體乏無力、 ┃ ┃ ┃┃ ┃ ┃ 或兼腫,便溏、舌淡、脈弱 ┃ ┃ ┃┣━━━━━╋━━━━━━╋━━━━━━━━━━━━━━━━━━╋━━━━━━━━╋━━━━━━━━━━┫┃ 下消 ┃ 腎虛火亢 ┃ 尿頻多,口乾,腰膝酸軟,尿渾 ┃ 滋陰固腎 ┃ 左歸飲 ┃┃ ┃ ┃ 濁、甜。或兼煩躁、遺精、失眠、 ┃ ┃ ┃┃ ┃ ┃ 舌紅、脈細數 ┃ ┃ ┃┃ ┣━━━━━━╋━━━━━━━━━━━━━━━━━━╋━━━━━━━━╋━━━━━━━━━━┫┃ ┃ 陰虛及陽 ┃ 小便多,甚至飲一溲二,尿清如水, ┃ 引火歸元 ┃ 八味丸 ┃┃ ┃ ┃ 或見渾濁如膏、口渴少飲、面色 ┃ 蒸騰水氣 ┃ ┃┃ ┃ ┃ 黧黑、憔悴、耳輪耳乾、浮腫或 ┃ ┃ ┃┃ ┃ ┃ 少尿。或兼五更泄瀉、腰膝酸軟、 ┃ ┃ ┃┃ ┃ ┃ 形寒肢冷、陽萎早泄、苔白淡嫩、 ┃ ┃ ┃┃ ┃ ┃ 脈沉細 ┃ ┃ ┃┣━━━━━╋━━━━━━╋━━━━━━━━━━━━━━━━━━╋━━━━━━━━╋━━━━━━━━━━┫┃ 兼證 ┃ 癰疽 ┃ 經絡不利、血氣壅滯 ┃ 清熱解毒 ┃ 五味消毒飲、黃芪 ┃┃ ┃ ┃ ┃ 益氣解毒. ┃ 六一湯、犀黃丸 ┃┃ ┣━━━━━━╋━━━━━━━━━━━━━━━━━━╋━━━━━━━━╋━━━━━━━━━━┫┃ ┃ 腫脹 ┃ 土不制水、轉輸無力 ┃ 實脾利水 ┃ 參苓白朮散 ┃┃ ┣━━━━━━╋━━━━━━━━━━━━━━━━━━╋━━━━━━━━╋━━━━━━━━━━┫┃ ┃ 聾、盲 ┃ 肝腎精耗 ┃ 滋養肝腎 ┃ 杞菊地黃丸 ┃┗━━━━━┻━━━━━━┻━━━━━━━━━━━━━━━━━━┻━━━━━━━━┻━━━━━━━━━━┛
三、分證論治 1.燥熱傷肺 證候口乾舌燥,煩渴多飲,尿頻量多,氣短乏力,神倦自汗,舌紅苔黃、脈洪數。 證候分析五志過極,心火熾炎,移熱於肺,或嗜食肥甘酒類,胃熱上乘於肺,或下源腎水虧乏,不能制火,火勢上浮乘肺,均可刑伐肺金,肺因燥熱所傷而無力敷布津液,津液直行膀胱排泄而出,則溲多尿頻;津液不能上承,故口舌乾燥,煩渴多飲;壯火食氣,燥熱傷津耗氣,故見氣短乏力,神倦自汗;舌紅苔黃、脈洪數為燥熱之象。 治法清燥益陰。 方葯運用 (1)常用方清燥救肺湯加減。藥用桑葉、生石膏、胡麻仁、阿膠、麥冬、杏仁、枇杷葉、人蔘、甘草。方中桑葉苦甘寒清宣肺燥,生石膏辛甘寒清肺金燥熱,二者合用清瀉肺胃燥熱,治其致病之源,且清中有宣,清中兼潤,用為君葯;阿膠、麥冬、胡麻仁潤肺滋液,同為臣葯;杏仁、枇杷葉味苦以瀉肺氣兼潤肺燥,人蔘、甘草益氣和中而培土生金,共為佐葯;甘草調和諸葯,用為使葯。諸葯合用,甘涼滋潤之中,肺胃燥熱得以清宣,氣陰得復。 (2)加減煩渴甚者,加天花粉、石斛;熱甚而見呼氣灼熱,氣息促急者,加黃芩、地骨皮、知母;口乾燥甚者,加生地、葛根、蘆根等;痰多加貝母、瓜蔞。 (3)臨證參考上消之症,多為心熱移於肺,故在潤肺同時需兼清心火。熱極甚者,可加用天然牛黃粉。心氣耗損明顯者,可用麥冬飲子。煩渴甚而上藥不解者,可用鮮生地煎湯代茶,或入烏梅、五味子以酸甘化陰。偏陰虛者,可選二冬湯;偏氣虛者,可選用生脈散合黃芪飲子;氣陰兩虛者,予生脈散並加重人蔘用量。 2.肺胃燥熱 證候煩渴多飲,消谷善飢,尿頻量多,尿濁色黃,呼出氣熱,舌苔黃燥,脈洪大。 證候分析飲食不節,積熱於胃,胃熱熏灼於肺,肺熱傷津,津液耗傷,欲飲水自救,故煩渴引飲;飲入雖多不能敷布全身,津液自趨下泄,加之腎失固攝,水谷精微從小便而出,故尿多而混黃;胃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胃熱過盛則消谷善飢;肺胃燥熱上浮,故見呼出氣熱;舌苔黃燥、脈洪大為燥熱之象。 治法 清熱生津。 方葯運用 (1)常用方 白虎加人蔘湯加減。藥用生石膏、知母、人蔘、粳米、炙甘草。 方中生石膏辛甘大寒,清瀉肺胃,止渴除煩,用以為君;知母苦寒質潤,助石膏清泄肺胃之火而潤燥養液,用以為臣;更加人蔘甘溫補中益氣,救陰滋燥而養生氣之源,粳米、甘草調中和胃,培養津液之本,緩君臣藥物之寒性,共以為佐葯;甘草調和諸葯兼以為使。方中石膏與人蔘同用,一清一補,清瀉火熱之中兼可益氣養陰,治標而不忘固本扶正。 . (2)加減熱甚者,重用生石膏,可加黃連、酒大黃,量不宜大;消谷甚者,可適當加重甘草用量;渴甚者,加天花粉、蘆根、麥冬、生地等。 (3)臨證參考本證為中上二消合見,治療宜肺胃兼顧,一般以清胃瀉火為主。人蔘、甘草、粳米益津護胃,防大寒之品傷胃。人蔘又具益氣養陰之功,必要時可加大用量。此外,治本證候還可選用玉液湯、滋膊飲等。本證治療時,切忌過用寒涼而致氣虛中滿等證出現。 3.脾胃氣虛 證候 口渴欲飲,納少便溏,神靡倦怠,消瘦乏力,舌淡苔白,脈細弱。 證候分析燥熱之邪本易傷氣,或更兼治療失當,過用大苦大寒之品,消渴未止,脾胃反傷,脾失健運,谷氣下泄從大便出而便溏,津液不能上輸,則口渴欲飲;脾胃失健運之職,水谷不化精微而盡為糟粕,清陽精微不得實四肢布周身,則倦怠神靡,消瘦乏力;氣虛血弱則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法 健脾益氣。 方葯運用 (1)常用方七味白朮散加減。藥用人蔘、炒白朮、茯苓、木香、葛根、生甘草。 方中以人蔘甘溫健脾益氣為君;以苦溫之白朮、甘淡之茯苓健脾祛濕為臣;佐以木香行氣助運,葛根升發清陽並助運化,止瀉並可生津止渴;甘草甘溫調中為使。全方合用,甘平益氣健中並助運止瀉,使清陽得升,精微得布,不寒不燥,無耗氣傷陰之弊。 (2)加減納少便溏明顯者,加山藥、蓮子肉;氣虛甚者,人參加量,或加黃芪、五味子;氣陰兩傷者,可加沙參、玉竹、黃精等。 (3)臨證參考脾胃氣虛證見口渴欲飲時,不可用白虎、承氣類寒涼瀉火之劑,以免重傷脾胃,犯虛虛之戒。此外,溫熱補品亦不宜用,以防燥熱之邪得助。唯健脾益氣、生津止渴之平補劑七味白朮散為宜。 消渴病發展過程中除可見脾胃氣虛證外,臨床上更為多見的是三消兼脾胃虛弱,氣陰兩傷,陰虛有熱之證。施今墨先生治療消渴病,每以毓陰清熱,益氣健脾為大法,以党參、麥冬、生地黃、五味子、黃芪、山藥、蒼朮、玄參為基本方。其中,增液湯有養肺胃腎三臟之陰液,清上中下三焦燥熱之功;生脈散具益氣生津斂精之效;又以黃芪配山藥,氣陰兼顧,收健脾益氣生津,補腎澀精止遺之功;蒼朮配玄參,互制其短而用其長,健脾斂精助運同時兼滋腎降火。諸葯伍用,集益氣養陰、生津澀精、健脾補腎、清降虛火諸功於一爐,臨床用之每多效驗。 4.濕熱中阻 證候 口渴而不多飲,似飢而不欲多食,口苦粘膩,脘腹滿悶,苔黃厚膩,脈濡緩。 證候 分析消渴日久,脾虛生濕化熱,或新感濕邪,或飲食肥甘厚味生濕化熱,濕熱蘊結脾胃,中焦氣機升降失司,濁濕不降。氣機不暢,則脘腹滿悶;脾氣不升,不能運化津液上承,兼熱傷津液,則口渴而不多飲;熱灼谷而濕滯中,則似飢而不欲食,口苦粘膩;苔黃厚膩,脈濡緩為濕熱中阻之象。 治法 清熱化濕。 方葯運用 (1)常用方黃芩滑石湯加減。藥用黃芩、滑石、茯苓皮、豬苓、通草、大腹皮、白豆蔻仁。 方中黃芩苦寒燥濕泄熱,滑石甘淡寒以清熱利濕,二者共為君葯;茯苓皮、豬苓、通草甘淡微寒利濕清熱,共為臣葯;佐以辛溫之大腹皮、白豆蔻以行氣寬中、化濕消水。上方寒溫並用,清、化、利共旋,則中焦阻滯之濕熱得以分消,溫燥苦寒互制偏性,無傷陰助熱或傷陽助濕之弊。 (2)加減熱重而渴甚者,加天花粉、麥冬、葛根;濕重滿悶者,加藿香、砂仁、木香;兼胸脅滿悶,頭暈目眩,喜太息等肝鬱見症時,可加柴胡、枳實、白芍、葛根。 (3)臨證參考消渴病的發生可因飲食不節傷及脾胃,脾虛濕阻,郁而化熱,濕熱交阻,傷氣耗陰所致。消渴病的發展同樣可由於調攝或治療不當,致脾愈虛而濕愈阻,濕郁化熱,不僅傷陽耗陰,且可使消渴病治療趨於複雜。濕熱內阻兼陰虛氣弱,用藥宜化濕而不過燥傷陰,清熱而不過寒傷陽。尤應注意中病即止,及時調整治法,因清熱化濕法總非消渴病的治療大法。 濕熱中阻而兼見肌肉酸脹、四肢沉重者,治療可用四妙散合上方加減。常用藥物有:蒼朮、黃柏、牛膝、薏苡仁、豬苓、茯苓、厚朴、陳皮、茵陳、葛根、天花粉等。 陰虛而見濕熱內阻者,往往易致氣滯血瘀證並見,治療除清熱化濕外,理氣活血、養陰通絡之品,如廣鬱金、葛根、丹參、牛膝、蒼朮、玄參、赤芍、白芍常須伍用。 5.腸燥傷陰 證候多食易飢,口渴引飲,大便燥結,舌紅少津,苔黃乾燥,脈實有力。 證候分析長期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醇酒、辛辣之品,胃中積熱。陽明燥熱蘊結胃腸,耗灼津液,故口渴引飲;津液既虧,腸道失潤,則大便燥結不通;胃熱過盛致多食易飢,食滯胃腸,更耗津液,故大便乾結,燥實結於里;舌紅少津,苔黃而燥,脈實有力為熱盛津傷,腑實內結之徵。 治法滋陰通腑。 方葯運用 (1)常用方增液承氣湯加減。藥用玄參、麥冬、生地、生大黃、芒硝。 方中玄參味甘咸微寒,壯水制火啟腎水上承而通二便,麥冬、生地甘寒養陰潤燥,三者合用有增水行舟、滋陰潤腸之功,共用為主葯;輔以大黃清熱瀉火,蕩滌腸胃糟粕,芒硝軟堅以攻下,共為輔葯。合用共奏增液潤燥,瀉熱通腑之功。 (2)加減燥渴甚者,加生石膏、天花粉;大便秘結用上藥不下者,加重大黃、芒硝用量,便通即止。 (3)臨證參考腸燥傷陰,腑實內結者,應急下存陰,及時果斷選用上方。同時注意,腑氣一通應即隨證變方。臨證時宜詳辨證候虛實。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治消渴方》中云:「中消用承氣湯,此須細為斟酌,若其右部之脈滑而且實,用之尤可;若其人飲食甚勤,一時不食,即心中怔忡,且脈象微弱者,系胸中大氣下陷,中氣亦隨之下陷,……若誤用承氣下之,則危不旋踵。」此外,若大便艱澀而不燥實,脈數而虛者,則病屬脾氣陰不足,治療宜用黃芪湯加味以增液補氣,葯常選黃芪、生地、玄參、麥冬、山藥、生蒼朮、綠豆(煎湯代水)。 6.肝腎陰虛 證候尿頻量多,濁稠如膏,腰膝酸軟,目干而眩,耳鳴重聽,肌膚乾燥,多夢遺精,舌紅少苔,脈細數。 證候分析肝主升發、疏泄,腎主封藏,寓元陰元陽。肝腎陰虛,肝疏泄過度,腎固攝失常,封藏失司,水谷精微直趨膀胱,故尿頻尿多,濁稠如膏,多夢遺精;腰為腎之府,膝為筋之府,為肝所主,肝腎精虧則腰膝酸軟無力,精血虧虛不能濡潤清竅,故目干耳鳴;水谷精微不能營貫於肌膚,故皮膚乾燥而瘙癢;舌紅少苔、脈細數為陰虛內熱之象。 治法 滋補肝腎。 方葯運用 (1)常用方六味地黃丸。藥用熟地黃、山萸肉、山藥、茯苓、澤瀉、丹皮。 方中以甘微溫之熟地黃滋陰補腎為君;山萸肉酸溫補腎養肝,收澀精氣,山藥甘平補益脾陰且益腎堅陰,共為臣葯,合君葯以滋腎、養肝、益脾,切中本病病機;以甘寒之澤瀉、甘淡之茯苓、辛苦之丹皮,分清腎經虛火、脾經濕火、肝經鬱火,共為佐使,以瀉助補,清瀉諸虛郁之火,以堅腎陰,固開合,與君臣合用,於瀉中求補,補不助邪,相得益彰。 (2)加減陰虛火旺甚者,加知母、黃柏;骨蒸潮熱者,加地骨皮、銀柴胡,或鱉甲、龜甲;多夢遺精者,加芡實、菟絲子、生龍骨、生牡蠣;陰虛陽亢見頭昏目眩、脈弦者,加生石決明、珍珠丹、牛膝;陰虛肝旺見口乾喜飲,易於急躁者,加生首烏、白芍、生地、玄參、天花粉。 (3)臨證參考本證患者病情較重者,先用湯藥調理,待病情控制後,再改用丸劑。伴有氣虛者,應加人蔘、黃芪;下焦陰虛,相火上浮於肺,上下同病者,可用六味地黃丸合生脈散加減,下焦陰虛,熱犯中焦者,可用玉女煎加味。 消渴病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治療時應處處注意護陰。氣陰兩傷時,加用党參、白朮、黃芪、山藥,均宜生用。施今墨先生認為虛熱證為消渴病中最多見者,並慣用白芍、五味子、生地、麥冬、玄參、烏梅等,酸甘化陰生津補液,且能除虛熱。 肝腎陰虛患者,臨床上一方面每多兼氣虛及絡脈瘀阻,另一方面陰虧陽亢易致陽亢化風之中風證出現。治療時宜及早在益氣同時,於益氣通絡、滋水涵木中兼以潛鎮熄風。 7.陰陽兩虛 證候 飲多溲多,尿頻濁稠,咽干舌燥,面容憔悴,黧黑無華,畏寒肢冷,四末欠溫,手足心熱,或陽痿早泄,舌質淡苔薄,脈沉細弱。
證候分析 消渴後期,陰損及陽,陰陽俱虛。陰虛無以滋養則咽干舌燥,陰虛不能制陽則手足心熱;飲多溲多,尿頻濁稠,為下元虛憊,真火不足,如釜底無火不能蒸化津液,致精微和水液下注引起;陽虛無力溫煦則畏寒肢冷、四末欠溫,或陽痿早泄;面色黧黑無華屬腎氣衰敗之象;舌淡苔薄、脈沉細弱為陽虛火力微弱之徵。 治法 養陰溫陽。 』 方葯運用 (1)常用方金匱腎氣丸。藥用熟地黃、山萸肉、山藥、茯苓、澤瀉、丹皮、熟附子、肉桂。 本方以甘微溫味厚之熟地滋補腎陰,用為君葯;山藥補脾腎益精,山萸肉補肝腎固精,肉桂、附子氣大熱味辛溫腎扶陽,共為臣葯;丹皮瀉火行瘀,澤瀉、茯苓利水泄濁,為佐使葯。諸葯相伍,溫而不燥,補而不滯,水火得養,相得益彰,共成陰陽雙補之代表方。 (2)加減腰酸軟甚者,加杜仲、牛膝、續斷;畏寒怕冷者,加鹿茸、紫河車;面容憔悴,黧黑無華者,加何首烏、枸杞子、骨碎補;大便溏泄者,加補骨脂、益智仁。 (3)臨證參考本證多見於消渴病後期,病情多危重,且常常有併發症出現,治療時須注意併發症的情況,並及時予以積極治療。 消渴病之陰陽兩虧者,用金匱腎氣丸,一般是以少量附桂,微微生火即生腎氣也,且桂附入大隊濡潤陰柔之劑中,可行其滯,並有攝納虛火歸原之妙。消渴病若確屬虛寒者,應進壯火、補虛、固脫、填髓之劑,冀先挽其頹勢,再議其餘。施今墨先生每用下方:上肉桂24g(切碎蒸汁兌入,不可火煎),鹿茸粉39(另裝膠囊分2次隨葯送服),黑附塊18g,桑螵蛸9g,山萸肉12g,大山參12g,巴戟天9g,破故紙9g,覆盆子9g,金櫻子9g,野於術15g,山藥30g,芡實30g,炙甘草9g。
推薦閱讀:
※灰指甲(甲癬)藥方
※中藥方劑量 新解 摘自《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症疑難病經驗專輯》)
※藥王廟裡自古傳承104個藥方,很多人來此搖簽抓藥,據說藥到病除
※心絞痛的4種聯合用藥方案!
※吃什麼食物治療前列腺炎 試試七種男人菜食療藥方
TAG:藥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