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神童」陸蠡,一位絕代的散文家

陸蠡(lǐ)(1908一1942),原名陸考原,現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譯家。自幼聰明伶俐,有」神童」之稱。散文代表作有《海星》、《竹刀》、《囚綠記》等,曾翻譯的作品有《羅亭》,《魯濱遜漂流記》,《寓言詩》和《希臘神話》。

陸蠡一生是短暫的,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34歲的陸蠡死在日軍的酷刑之下。在1983年4月,國家民政部批准他為革命烈士。

1935年之前,陸蠡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度過的,不是學習,就是教書、創作,生活也是相當的安穩。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海星》的大部分文章,就是在這時寫的。

1935年,因為巴金和吳琅西在上海辦出板社,便辭去了學校的職務,擔任出版社的編輯。巴金、麗尼、許天虹等著名作家經常和陸蠡促膝交談到深夜,這對陸蠡的文學創作有很大幫助。

1936年,處女作《海星》出版,列為《文學叢刊》第四集;1938年,第二本散文集《竹刀》(曾名《溪名集》)出版,列為《文學叢刊》第五集;兩年之後,第三本散文集《囚綠記》出版,列為《文學叢刊》第六集。這三本散文集的寫作特點都是凝鍊、質樸,蘊藉而秀美。陸蠡的短篇小說給人的感覺是」渴望著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仔細閱讀陸蠡的散文你會發現,其中有很強的寂寞感越到後期,寂寞的氛圍越濃厚。陸蠡本身性格內向。即使與朋友一起,也是沉默不語,不善與人交流,經常沉浸在自己的內心幻想中。陸蠡短暫的生命,卻是一路辛酸。他曾在《寂寞》一文中感嘆:「世上,盡有的是行人,同路的卻這般稀少!」,他只能「和寂寞相習了」,對待「寂寞」時「如同歡迎一個老友」。

陸蠡是一個內心矛盾的人,就像他的《秋稼》中所寫的阿富一樣。既內向、穩重,又容易感情衝動。他曾說過,「我羨慕兩種人,一種是情感型,一種是理智型,而自己則是介於這兩者之間,前後都無著落」。既想徜徉於幻想世界中,卻又忘不掉現實的苦難,正是這種內在的矛盾使得陸蠡在回憶時,散文也呈現出一種溫暖的往事回憶,一種悲慘命運的回憶。

同時,陸蠡也是一位堅貞的愛國者。在抗日戰爭中,他用出版社做掩護,聯繫進步作家發表言論,接待地下黨員,為抗戰文化做出貢獻。經歷多次抗戰事件陸蠡,他目睹日本帝國主義的殘忍,祖國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陸蠡的愛國救亡意識與日俱增。與巴金、曹禺等63位作家一起,發出」我們決不屈服,決不畏懼」的呼號。

從1937年到1942年這五年,在敵機轟炸中,出版的書籍從不間斷,達到數百種,系列叢書也有十幾種,其中不乏抗日言論和書籍。《前夕》是陸蠡的好友靳以在重慶花了3年工夫寫成的抗日救亡小說,共45萬字。為防止敵偽檢查扣壓,靳以以寄信的方式,分散投寄,一連寄了幾個月,陸蠡把小說整理理一下,變零為整,編訂成冊,順利出書。1942年4月13日,書店因抗日書籍被日本憲兵隊查封,《文學叢刊》全部書籍被沒收。

陸蠡親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關押,後被汪偽政府轉到虹口日本憲兵拘留所,刑審數月,日本人曾提審陸蠡:

問:「你愛國嗎?」

陸蠡:「愛國。」

問:「贊成南京政府(按:指汪偽政權)么?」

陸蠡:「不贊成!」

問:「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國?」

陸蠡:「絕對不能征服!」

如此怎能不叫人懷念,致敬那些在抗戰中犧牲的先烈們!

推薦閱讀:

品學兼優的天才神童,長大為何變成食古不化的臭嘴巴
13,尼可拉斯
5,神童的成熟與幼稚
9,傑
如何評價"天津神童"李尚榮?

TAG:散文 | 懷念 | 神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