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種基因圖譜的黃色種人

世界人種基因圖譜的黃色種人指尖的柔情103|瀏覽 1522 次我有更好的答案1條回答

5萬年前,K-M9中的L-M20(M11)、P-P27(M45)白人分離出去之後,剩餘的人群染色體突變為M214,接著又分為N、O,但Gm血型仍然是afb1b3,而沒有象印歐人一樣突變為fb1b3。N、O沿喜馬拉雅山南麓匆匆通過,進入東南亞,這期間也融入了少量棕色人種的基因。剩餘的 N、O的另一支留居西亞(蘇美爾、伊朗、巴基斯坦)故土,到後來創造了人類最早的文明----蘇美爾文明、克里特島文明和伊朗-阿富汗的先雅利安文明。4萬年前,在東南亞的密林里,N、O演變為黃種人。黃種人逐漸發展壯大了起來,在與棕色人種的對比中,漸漸佔據了優勢,並最終將自己居住區域(華南- 東南亞)的棕色人種不分男女全部予以種族滅絕,而不是同化融合。也就是說,此時華南南部和東南亞隨著黃種人的到來,Y染色體發生了C、D被O的替換。2.5—3萬年前,黃種人並分化成了沿海支、內陸支、烏拉爾支。內陸支黃種人又稱南亞(百濮)/澳斯特羅-亞細亞,形成於緬甸一帶,並散佈於整個中南半島(除占城)、中國雲南省、廣西省和海南島,今中國的佤-德昂-布朗、緬甸-泰國的孟族、柬埔寨的高棉族、越南的京族、馬六甲族、尼科巴族、印度的蒙達 族、斯里蘭卡的維達人都是其後代。由於歷史比沿海支稍長,漸漸形成了更多的基因突變,南亞(百濮)的Y染色體特色單倍群為O2(包括 M88/O2a1+M111)和O3(包括M7/O3d+M134/O3e)。百越民族中,泰國泰族的65%、中國壯族的35.95%也是O2的後代。沿海支黃種人又稱百越(侗台)南島,Y染色體單倍群是O1-M119(包括M50+M110/O1b+M103)。沿海支黃種人最初在越南占城一帶形成,其中的百越民族離開占城北遷至廣東(如柳江人),其中的南島民族離開占城南遷至馬來半島。在廣東,百越民族居住了幾萬年而沒有外遷,因此發育出了統一 的體質和文化。百越分成南北兩部分,南部是壯傣和黎的祖先,北部是侗水和仡央的祖先。當時,第四紀晚更新世冰期(距今7萬年)不僅僅造成了海平面下降、大陸邊緣延伸,另一個效應是一些不高的山都是積雪冰封,使得南嶺等山脈成了黃種人向北進入長江流域的天然障礙。1萬年前,冰期結束,使得黃種人大量北上,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新石器時代,農業文明的星星之火在各地的黃種人中燃燒了起來,社會發展的火車頭被拉動了。黃種人的北上分兩條路線進行。西部內陸支的百濮民族通過貴州、四川這條路線北上,並且分出了兩支。一支沿著長江往下走,到了長江中游(以江漢平原為中心,南包洞庭湖平原、西盡三峽川東、北達豫南豫中、東抵鄱陽湖的廣大地區),形成南蠻(苗瑤),Y染色體是O2a*,後來漢藏部落O3d混入南蠻,而南蠻的O2a1則脫離南蠻混入南越。南蠻先後創造了石門皂市下層文化(為前5000)→大溪文化(前4400--前3300)→屈家嶺(湖北京山縣)文化(前3000—前2000)→湖北龍山文化(青龍泉三期,前2400,與中原龍山文化有較大區別)四種新石器文化。百濮另一支沿著四川的幾條大河(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北上,(另一種途徑折返向西經喜馬拉雅山南麓達阿富汗,然後經新疆天山、昆崙山、祁連山東進)來到了黃河上游地區,形成了漢藏民族,Y染色體是O3,特別是O3e(M134)。由於廣西、雲南、中南半島、海南居住著百濮,湖南北部居住著苗瑤,所以東部的沿海支的百越民族最早的擴散方向是空曠無人的東北和正東。北部百越(以 M119亞類型M110為特色)向東北遷徒進人江西,形成干越。干越一部溯長江而上向西遠遷到貴州西北部,成仡央族群,在商朝時建立了夜郎國。在商末,楚國發動了對江西干越的征伐,干越大部分人退到廣西梧州,被稱為駱越。秦漢時候,部分駱越遷到了廣西北部的融水一帶,又漸向貴州移動成為今天的水族。宋代受越南侵略軍的侵擾,駱越又從梧州北上廣西、湖南、貴州三省交界地帶,成為今天的侗族。部分干越後來東遷進人浙江,形成了於越,在太湖平原和寧紹平原創造了燦爛的新石器文化。於越先後創造了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前5000~前4000年)、太湖流域馬家浜文化(分為馬家浜和崧澤兩期,為前4300~前 3300年)、良渚文化(前3300~前2200年,與山東龍山文化有更密切的聯繫)、南京北陰陽營文化、安徽潛山薛家崗第三期文化(前3200~前 3000年)。于越民族繼而又從江蘇進入山東,與當地的苗瑤、通古斯融合創造了先東夷文化。南部百越(混入了部分苗瑤的O2a1-M88)部分也在北部百越離開後一段時間開始內開始東進,到達福建和浙南,形成後來的閩越和東甌。西漢南越滅國後,漢朝時武帝滅南越,南越開始大規模西遷,到唐朝時進入西雙版納、寮國、泰國。1215年更從雲南的勐卯國(現雲南德宏)西遷至印度阿薩姆省建立了阿含Ahom王國。南越小規模進入海南島也較早,但是大規模進入海南是較晚的事,形成黎族。台灣原住民是不同時期沿不同路線從大陸來到台灣的,少部分屬於南越,大部分屬於北越。今壯族的17.9%、泰國泰族的10%、越南京族的7%、柬埔寨高棉族的8%、土家族的20%擁有M119。同屬黃種人東部沿海支的南島民族,與同胞百越民族相反,他們不是向北,而是向南面廣闊的大洋進發。公元前3000年之後,逐漸從占城、馬來半島擴散到 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公元後又進一步擴散到馬達加斯加、密克羅尼西亞[馬紹爾、吉爾伯特(吉里巴斯)、關島查莫羅、加羅林群島(波納佩-雅普-特魯 克)、帕拉烏、諾魯]、美拉尼西亞[斐濟、莫圖、雅比姆、索羅門群島、萬那杜]、波里尼西亞[紐西蘭毛利、烏維亞、薩摩亞、湯加、吐瓦魯(艾利斯)、鈕 埃、庫克群島拉羅通加、社會群島塔西提、土阿莫圖、馬克薩斯、夏威夷]。 1萬年前,沿海支、內陸支的黃種人分別北上,阿爾泰在與吐火羅人(Y染色體單倍群為P)第一次混血的基礎上,又與當時北上的兩支黃種人發生了第二次混血,形成黃棕混血的黃種人北亞人種。東部阿爾泰通古斯混有較多的沿海支成分O1,但也混有很多內陸支成分O3(可能是進入文明時代後加入的);中部阿爾泰蒙古混有較多的內陸支成分O3;西部阿爾泰突厥也開始混入了大量的內陸支成分O3。蒙古族血統中,C3佔55%,O3佔20.5%,O1佔4.2%,O2佔1%,K佔4%,N佔5%,R1a、D、Q、J各佔2%,RxR1占 1%,F佔0.8%,R1b佔0.5%。朝鮮族血統中,O2佔32%,O3佔25%,O1+O*佔14%,C1佔16%,D佔7%,N佔2%。滿族的Y染 色體類型中,C1佔23%、C3佔2%、D佔6%、N佔15%、O佔53%。維吾爾族有10%的阿拉伯血統J、3%的印度黃白血統L、39%的雅利安血統 R、4%的蒙古血統C、4%的藏族矮黑血統D、2%的芬蘭黃種人血統N、14%的漢朝唐朝戍守西域的漢族士兵血統O3。C1-M8占鄂溫克族的65%、鄂倫春族的61%、日本大和族的8.5%、阿伊努人的90%、朝鮮族的15%、滿族的25%(含C3)、赫哲族的 30%。C3-M217占布里亞特蒙古族的60%、蒙古族的55%、達斡爾族的31%、錫伯族的27%、哈薩克族的45%、烏孜別克族的17%、吉爾吉斯 族的10%、維吾爾族的4%、阿爾泰族的23%、雅庫特族的11%、土耳其族的1%、喀山韃靼的1%、古西伯利亞科里亞克族的30%、回族的23%、藏族 的2%、印度講印歐語的3%、塞爾庫普的3%。C2—M38佔澳大利亞土著的70%、伊里安查亞的25%、巴布亞紐幾內亞的3%、婆羅洲的17%。C4、 C5佔印度(包括印歐和達羅毗圖語系)的比例為5%。D分布於印度安達曼群島土著(100%)、蘇門答臘島土著、沖繩人(55%)、藏族(50%)、土家族、彝族、緬甸族、克欽/景頗族、瑤 族、日本(34.7%)、朝鮮(7%)、滿族人(6%)、維吾爾族(4%)、阿爾泰族(4%)、蒙古族(2%)、烏孜別克族(2%)、哈薩克族(1%)。 N-M231所佔比例中,布里亞特為27%、葉尼塞鄂溫克族17%、中國鄂溫克族0%、鄂倫春族的5%、赫哲族18%、滿族15%、達斡爾族9%、錫伯族 21%、蒙古族5%、阿爾泰族4%、哈薩克族7%、吉爾吉斯族3%、喀山韃靼21%、烏孜別克族2%、維吾爾族2%、日本2%。O1—M119所佔比例中,布里亞特蒙古人5%、錫伯族7%、達斡爾族4%、蒙古族4.2%、滿族5.6%、烏爾奇Ulchi(赫哲親屬)3.8%、 雅庫特4%、回族的8%、古西伯利亞尼夫赫6%、堪察加人的6%、科里亞克人7%、日本人3.4%、葉尼塞鄂溫克3.2%、中國鄂溫克族5%、朝鮮族的 14%(含O*)。O2—M95主要分布在泰國-柬埔寨-越南南部的南亞(百濮)語系和中國的苗瑤語族;而且,百越民族如泰國泰族的65%、中國壯族的35.95%也是O2;另外,東北亞O2含量也很高,如日本的O2比例高達31.7%,朝鮮族O2比例亦高達32%,滿族的O2比例為11%,赫哲族為5%、達斡爾族為 21%、鄂倫春族5%、葉尼塞鄂溫克0%、中國鄂溫克族2%、錫伯族1%、回族的2%、蒙古族1%。O3所佔比例中,蒙古族20.5%、錫伯族30%(含O*)、達斡爾族27%(含O*)、滿族3**%(含O*)、赫哲族46%(含O*)、鄂倫春族 22%(含O*)、朝鮮族25%、日本人20.1%、維吾爾族14%、哈薩克族8%、吉爾吉斯族24%、回族17%(含O*),中國鄂溫克族28%(含 O*)、葉尼塞鄂溫克族和布里亞特蒙古人為0。阿爾泰人在黃土高原(突厥)的故土被內陸支的黃種人(漢藏民族)霸佔,生活在那裡的阿爾泰人不是被屠戮就是向北面的家園逃竄,所以今天黃土高原的居民很少有阿爾泰特有單倍群C的發現。阿爾泰人在華北(通古斯)的故土遭到了沿海支黃種人的大規模入侵,不過,沿海支黃種人相對比較溫和,與通古斯和平共處而不是屠戮,二者逐漸融合為新的民族---東夷,東夷的O1成分濃厚。新石器時代,阿爾泰人在陰山以北創造了以細石器/刮削器在生產工具中佔優勢的狩獵文化,與陰山以南以農耕文化為主的仰韶文化有明顯不同。商族的母系祖先東夷從燕山地區南下到古河濟之間的進程中,一部分阿爾泰人(蒙古群)也隨之從大興安嶺山原南下來到商族祖居的赤峰市、朝陽市、承德市、北京市,創造了拉蘇克游牧文化之一的夏家店上層文化。後來的匈奴、堅昆、丁零、金山突厥等突厥部落,都是黃種人居於統治地位的棕色白色混血人種。隨著突厥人的西遷中亞,他們與當地的晚於吐火羅人到來的印歐語系的雅利安人也發生融合。公元400年突厥族群的匈奴西遷,演化為保加爾人。公元600年蒙古族群的柔然人厭達人西遷,一部分被斯拉夫人同化,一部分被保加爾人同化。保加爾人的一支演化為楚瓦什人,保加爾人的另一支被斯拉夫人同化為保加利亞人。中亞北部的突厥族群可薩人、佩切涅格人、烏古思人、 欽察人逐漸演化成巴什基爾人、庫梅克人、諾蓋人;後來一部分與西遷的蒙古人融合為韃靼人。黃種人烏拉爾支N-M231(M178)跟隨內陸支黃種人來到黃河上游,並進入突厥地盤,與O3一起征服了突厥,成了那裡的主宰,原始突厥語、漢藏語、烏拉爾語混雜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新的語言---烏拉爾語。前3000年,N-M231途經阿爾泰山,最終西遷至烏拉爾山,形成烏拉爾族群。烏拉爾族群與當地的占人口多數的斯拉夫-日爾曼人(R)、波羅的海人(I)融合,形成芬蘭-烏戈爾人,再後來分成三支向外擴散:向北的一支沿著伏爾加河上游進入北歐,演變為芬蘭人、芬蘭以北的拉普人(N佔45%,I佔30%,R1a佔20%,R1b佔5%)、愛沙尼亞人、莫爾多維亞(莫爾多瓦)人、烏德穆爾特人、 馬里人、卡累利阿人、科米人(黃種人);向西的一支演變為馬扎爾人;向東一支,沿卡馬河、越過烏拉爾山,進入西伯利亞,演變為漢蒂(奧斯恰克)人、曼西 (沃古爾)人等。剩下的烏拉爾族群被稱為薩莫耶德人,包括涅涅茨人(分布在北西伯利亞和烏拉爾山脈兩側,N佔80%,R1a佔10%,I佔6%,R1b占 4%)、塞爾庫普人(N佔7%,R1a佔18%,R1b佔6%,C佔3%,Q佔66%)、牙納桑人,他們生活在俄羅斯極北地區,是相對純粹的黃種人。黃種人沿海支和內陸支大規模來到北方以後,分別對當地的阿爾泰-棕種男人進行了殺戮和驅逐,但保留了阿爾泰-棕種女性(Gm血型是 ag+axg+ab3st)以婚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北遷的黃種人的後代與阿爾泰-棕種的後代是同母異父。當歷史進入了階級社會,情況就發生了變化,奴隸的需求使得黃種人對遭遇到的棕種男人不再滅殺。那段時期黃種人才到達的邊緣地區,比如青藏高原、蒙古高原、日本列島,棕色人種的成分被大量地保留 了下來。日本列島在棕色人種繩文人到來時還可以通過大陸架很容易地到達,而當黃色人種來到東北亞時,已成為茫茫大洋相隔的海島,是黃種人傳說中的蓬萊仙島。北海道的蝦夷人(阿伊努人)和種子島的部分居民就是繩文人的後代。日本的黃種人----彌生人,是春秋戰國之後從中國大陸遷入的東夷人(O2+O1)、 漢族人(O3)、通古斯人(C1),彌生人在九州島登陸,然後向本州島及更東北方向擴張的過程中,對舊石器的繩文人進行了征服和奴役,造成了日本繩文人比例的下降。但是到1800年,本州島的北部和庫頁島,都還是蝦夷人的領地。從日本各地的遺傳結構看,棕色人種的遺傳比例雖然是從西往東遞減,但各地的該種 成分都不在少數。所以日本人總體上應該算是兩個人種的混血。日本大和民族的Y染色體類型中,O-M175佔54.2%(其中O2--M95占 31.7%,O3--M122佔20.1%,O1--M119佔3.4%);D佔34.7%;C1-M8佔8.5%;N佔1.6%。阿伊努人的Y染色體類 型中,C1-M8佔90%,D佔10%

風紀NM8|發佈於2016-05-18 00:28評論
推薦閱讀:

人種類型科普:【特殊混血個體】中國北方沿海的黃種人東亞人種與澳大利亞人種阿依努類型混血個體
別人種花不用土,只用它,花長的根粗葉壯綠油油!
酒量與人種
人種類型科普:全球身高最高身材最高大強壯的人種:黃種人美洲人種巴塔哥尼亞本部類型(Patagonid proper)
懶人種花(——蔦蘿)

TAG:基因 | 人種 | 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