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治療癲癇三要五不要

不久前,在癲癇門診遇到一位母親帶著八歲的兒子來看病,說孩子在一個月前入睡後不久,出現一側面部抽動,隨後很快發展為全身抽搐,兩眼睜大,面色發青,口角流涎,叫他也沒有反應,抽搐持續大約一兩分鐘,發作後繼續入睡。第二天帶他到某醫院看病,經過腦電圖檢查,診斷為癲癇。這位母親說到這裡,聲淚俱下,她接著說,聽到這個診斷,全身都似乎癱了,怎麼會得這種病?太丟人了!她又問這病是不是不治之症,能不能治好,有沒有特效藥等。

  從這位家長的談話可見,目前人們對癲癇的認識還存在許多誤區。其實癲癇和其他疾病一樣,也是一種病,沒有什麼見不得人的地方。癲癇這種病最大的特點是具有發作性,不發病時很正常,只有發作時才表現出異常。有些癲癇患者在發作時表情很痛苦,面容很難看,神志不清,四肢抽搐,給人很恐懼的印象。也有一些癲癇患者發作時並不抽搐。

  有人說,癲癇是世界十大難症之一,是不治之症,這純屬無稽之談。癲癇是可以治的,只要經過正規、合理的治療,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患者是完全可以控制發作的。在兒童,完全控制發作的機會更大。

  目前,治療癲癇的關鍵可簡單歸納為「三要五不要」。

堅持三要,控制癲癇

  一要根據發作類型選葯。癲癇的發作類型很多,醫生根據發作的表現及腦電圖結果判斷是哪種類型,然後選擇不同的藥物治療。由於癲癇發病時,醫生往往不在場,需要患兒家長詳細描述發作時的表現,幫助醫生做出判斷。至於CT及磁共振檢查,對癲癇的診斷幫助不大,但可以幫助尋找癲癇的病因。

  二要及時調整藥量。開始服用抗癲癇葯時,用量比較小,目的是讓患者有一個適應過程。有些患者服小量抗癲癇葯後未再發作,就不繼續加量了,結果過一段時間又再次發作。其實,抗癲癇葯需要逐漸增加治療劑量。此外,年齡越小的癲癇患者越應注意藥量的調整,因為隨著年齡增長,體重增加,藥量也需要做相應的調整。

  三要長期服藥。在癲癇發作控制後,還需要繼續用藥2~3年,然後才逐漸減量,減葯過程大約需半年到一年,最後完全停葯。

五不要,避開治療誤區

  一不要迷信偏方、驗方。現在社會上有些人利用人們對癲癇缺乏正確認識之機,印製一些不負責任的小廣告,在街頭巷口張貼,宣傳他有某個秘方、驗方,一用就靈。這是欺人之談,切莫上當受騙。有人宣傳「中藥無副作用,西藥有副作用」,把一些中藥研成粉末裝入膠囊或壓製成片,實際上是在中藥內加入西藥,但不告訴患者加的是什麼葯。在筆者的門診,就曾遇到患者服用此種「中藥」,結果出現西藥過量中毒的現象,經過抽血化驗,證實血中有過量的西藥。

  二不要誇大抗癲癇藥物的毒副作用。每種抗癲癇葯的說明書上都印有該葯的副作用。這只是說明在服用該葯時,有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某種副作用,決不意味著凡是服用該葯的患者一定出現這種副作用。對大多數患者來說,服用抗癲癇葯是不會出現副作用的。不要按說明書的內容,自己千方百計去對號入座。例如某個藥品的副作用有頭暈,服藥後自己就反覆想我現在是不是頭暈,我什麼時候會頭暈,整天心神不定、睡眠不安。如果有點不舒服,馬上就認為我現在頭暈,是藥物副作用出現了,其實,這是自尋煩惱。

  三不要頻頻換藥。癲癇是個慢性病,治療時不能急躁,有些患者在服用某種抗癲癇藥物後仍有發作,就要求換藥。要知道,當服用一種抗癲癇葯後,在藥量充足的情況下要服用五個半衰期以後,血中的藥物含量才能達到相對穩定的濃度,這時才能起到治療作用。例如,苯巴比妥在成人的半衰期是50~160小時,需要服藥14~30天後,藥物在血中才能達到穩定濃度。如果服藥未達到這個時間,就判斷該藥物無效,那是不科學的。

  四不要迷信貴葯。有人誤認為藥物價格越高效果就越好,其實,藥物的價格是根據成本及市場情況決定的,決不是越貴越好。苯巴比妥這個葯已應用九十餘年,價格低廉,每片不到三分錢,雖然有某些缺點,但仍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抗癲癇葯,被WHO推薦為在欠發達國家及地區應用的抗癲癇藥物。

  五不要突然停葯。尤其是長期服藥的患者,突然停葯,會引起癲癇發作加重。

  只要科學地合理用藥,患者一定會走出癲癇的陰影,回歸健康。

推薦閱讀:

文摘速遞丨重磅:青光眼治療新方向
基層高血壓藥物治療規範
一顆種子,竟是治療男性前列腺疾病的良藥
治療失眠最有效的37個小方法

TAG: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