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個園01 從官鹽和私鹽、鹽運和鹽商說起
(網路圖片:程咬金的畫像,貌似右邊的是宋代臨摹,但左邊的粗獷漢子更貼近其在書中的形象)
少兒時期的口罩頗喜歡的書籍中有《隋唐演義》,到如今還能把隋唐好漢們的名字、綽號和排名如數家珍;口罩印象最深的卻是無論怎樣排名都沒進入「十八好漢」之列的混世魔王程咬金,此人造反之前的職業是「販私鹽」的,十來歲的口罩問了好幾個大人也沒弄清什麼是「私鹽」。
(網路圖片:鹽場)
食用鹽是人類生活的必需品,歷朝歷代都有嚴格法規來管理鹽的生產、運輸、銷售等環節,目的是掌控鹽業所帶來的巨額稅收。鹽歷來是零售價格低廉的商品,而且相比糧食、食用油等,需求量也相當小。然而,正是這種看上去不起眼的東西,因為生產成本極低,特別是製鹽工藝在清初從煎制改進到曬鹽之後,鹽價從產地到零售市場的價格差有數十倍,卻仍是百姓們所必須、也買得起的東西,巨大的利潤空間是政府進行專管的原因進而達到控制稅收的目的,也是各種形式的私鹽屢禁不止的動力。有資料表明,清代中後期的私鹽至少與官鹽平分天下,甚至要大於官鹽。
(網路圖片:《大清鹽商》海報)
清朝鹽業基本承襲明制,除少數地區外,政府都嚴格確立了引額分配及產區與銷區的配套。食鹽行銷之前,首先必須「請引」,並立即進行課稅,然後鹽商才有資格去規定鹽場收鹽、按規定線路運輸、在規定區域銷售。以傳統產鹽的兩淮地區為例,清代淮南有二十個鹽場、加上淮北的三個,共有廿三個鹽場登記在冊;兩淮鹽商的行銷區為江蘇、安徽、河南、江西、湖北和湖南六省範圍。造冊外的鹽場之產品、超過鹽引的數額、銷往規定區域之外的行為,都算是「私鹽」。因為製造成本低廉而且利潤豐厚,「私鹽」歷來都在最終的零售量佔有相當高的比例,政府損失相當數額的鹽稅且不說,同時也聚集了相當客觀的民間財富,而處於風頭浪尖上的就是「鹽商」。
(網路圖片:關於乾隆下江南的影視劇,這三人搭檔的和珅、乾隆、紀曉嵐似乎更廣為人知)
在官督商銷體制下,鹽商有總商和散商之別,鹽引一般由總商一次領出,然後散商分認額引。總商往往由德高望重的大鹽商擔綱,遊走於鹽務衙門和散商之間,實為鹽業中真正的「大鱷」。康雍乾時期,國家統一、經濟發展,激增的人口導致了食鹽需求量的暴增,政府不得不採用允許預提、甚至增撥配額的方式來緩解這一矛盾,鹽稅的總收入當然增加,同時產鹽重地的鹽商們獲利豐厚,政府與鹽商的關係迅速步入「蜜月期」。每當政府有「需求」時,鹽商們踴躍捐款,稱之為「報效」。以乾隆朝為例,兩淮鹽商共計軍需報效1480萬兩、助賑報效210萬餘兩、助工報效231萬餘兩、備公報效927萬兩,以上共計2849萬餘兩;既然得到了大量報效,朝廷也採取各種措施以保障鹽商得到更多實惠,如加斤、加價、豁免、緩徵等,還多次發放庫存帑銀,借給鹽商領運,俾資周轉。乾隆和嘉慶兩朝,兩淮鹽商積累了大量財富,其總商更是如日中天的角色。
說到兩淮鹽商的總商,黃至筠是非常重要的一位。此人原籍浙江,其父曾在趙州做官,黃至筠本人於乾隆卅五年(1770)生在趙州。十幾歲時,黃至筠父親去世,家產亦為人掠去。數年後,他騎著一頭毛驢獨自進京,憑藉父親的朋友給他的一封信,見到了在京的兩淮鹽政。不知是被黃至筠的談吐和才氣所折服、還是二人達成了什麼私下交易,或者本就是黃本人可以杜撰,這位管轄兩淮鹽政的最高長官,居然把這個騎驢而來的年輕人送上了兩淮總商的位置。前文說了,總商一般為德高望重的大鹽商擔任,黃至筠既沒有鹽商的身份、也沒有可以服眾的年齡和身世,能夠坐上總商的位置是相當不可思議的事情。
目前能找到相關黃至筠的記錄並不太多,他初做總商的嘉慶初期,正是兩淮鹽商如日中天的時候,但到了道光年間,鹽政改制,他仍然盡心儘力地讓兩淮鹽界的局面多維持了一段時間,之後兩淮鹽業就走了下坡路。黃至筠到如今還有名氣,是因為他在揚州留下一座私家園林,號稱與頤和園、避暑山莊、拙政園並稱「中國四大明園」。
相當富有的兩淮鹽商們在兩淮官鹽集散地揚州建了不少私家園林,往往以自家姓氏冠名為張園或李園等,頗有攀比和鬥富的意思,現存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就是黃至筠的「個園」。黃至筠累計二十年、耗銀六百萬兩(相當於江蘇的全年稅賦),建造了這座私家園林。之所以沒有叫做「黃園」,蓋因黃至筠生性愛竹,竹葉三片形似「個」字,即為「竹」字的一半,於是種植了諸多竹子的黃氏園林被取名為「個園」。有錢,才能有個性;有錢,就這麼任性!
口罩的參觀是從側門進入的,那裡恰好是個園內的「萬竹園」,現有六十餘種竹子近兩萬竿,其中不乏稀有品種。給口罩留下不錯印象的是三種:一種是竹節頗似烏龜甲殼的竹子,稱為「龜甲竹」、另一種叫「黃金間碧玉」,此竹竹稈金黃色,貌似枯萎其實是優良的觀賞竹,還有一種是孝順竹,也叫慈孝竹,叢生竹種,筍期在夏季,新筍圍著老竹生長,像是遵從古訓「父母在,不遠遊」。
沿著悠長纖瘦的竹林小徑,轉個彎就是一道白色的山牆,門上的匾額是「竹西佳處」四字,「竹西」取自晚唐詩人杜牧吟詠揚州的詩句「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後來到宋代詞人姜夔又有「淮左名都,竹西佳處」,後來人們就以竹西佳處來指稱揚州了。此門進入是桂樹掩映的小徑,而且種的是銀桂,「銀桂」諧音「迎貴」,是迎接貴賓之意,因此又稱「迎賓道」。
小徑的盡頭是座上下兩層的小樓,叫「叢書樓」,上面是給園主人兒子讀書、藏書的地方。叢書樓匾額原本屬於清代乾隆年間揚州大鹽商馬氏兄弟,就在個園對面的街南書屋,馬氏敗落後,黃至筠購得馬宅,將街南書屋中一些廳堂匾額、楹聯移入個園之中。馬氏兄弟雖為鹽商,但勤敏好學、廣交朋友,是典型的儒商。「二馬」時期的叢書樓曾以藏書十餘萬卷名噪一時,乾隆年間朝廷編纂《四庫全書》時,馬家進獻書籍七百七十六種,為全國各地私人進獻之最。
叢書樓附近的地面上有兩處鵝卵石磚片瓷片鋪設的圖案,一是銅錢兩枚、花瓶一隻、戟三支,寓意為「連中雙元、平升三級」;另一處是傳統的「五福同壽」圓形圖案,五隻蝙蝠圍繞著「壽」字,五福所指是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和善終。無論是「平升三級」還是「五福同壽」,都是中國古人對人生的美好憧憬和祈願,但擺在「個園」這樣的豪華私家園林里還是顯得有些俗氣了。(待續)
推薦閱讀:
※大運河走過揚州
※大匠之門●袁耀 繪---揚州四景
※大明功臣錄之史可法:以身殉國血濺揚州的抗清名臣
※煙花三月下揚州(上):個園、東關街
※隋朝——揚州從這時開始走向盛世繁華!
TAG:揚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