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講《觀經四帖疏》5
第五講
(大安法師
諸位大德比丘,諸位居士同修:
請掀開經本,請看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
好,先看這一段,今天討論的是中輩三品往生的因行果報的情況。那麼[佛告阿難及韋提希],這是總明告命,當機者,[中品上生者],這是辨定往生的位格,是小乘根性的上善凡夫人,這是中品往生的資格。他所奉行的法,主要是持戒,以戒德的形式,作為往生的資糧。首先是受持五戒,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大小乘經典對這個五戒常常給予強調,五戒不持,人天絕路,這五戒也是人類道德的標準,相當於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佛教的道德是強調他的舉心動念和他的行為效果的統一,尤其是舉心動念。在道德學說當中,判斷道德的標準常常有兩個學派,一個是動機論者,一個是效果論者,那麼佛教在對行為的判斷,他是否犯戒,是否具有道德,更多的側重在舉心動念,動機,同時他也會照顧到效果,所以我們可以說它是動機和效果統一的一個標杆。不殺生,因為眾生都是貪生怕死,所以在一切罪惡當中,殺業最重,反之呢,一切功德當中,不殺就是第一了,一般的生命體他有一個內在的斗諍堅固,以強凌弱,所以不殺能夠使我們不鬥諍,能夠培植慈悲心,所以佛教為什麼提倡吃素,這是非常好的一種行為,一則是對一切眾生給予他生命的安全,另一方面也是惜福,也是我們健康的食物。現在吃些肉食,是非常有危險的。隨著人口的增多,大家都要吃肉,肚子這麼多,所以就得要本來十個月要長一頭豬的,它要提前四個月把它長好,趕緊去賣,那怎麼辦呢,就是靠飼料加激素,加這些東西,添加劑。這些添加劑大多數都是有負面作用的,還有一種瘦肉精,那都是有毒的,所以這個時代真是飲苦食毒到來的時代,病從口入。所以我們說為什麼病很多啊,都是吃這些東西吃出來的,還有生態環境的惡化。所以我們要推廣素食文化,新加坡這個地方很吉祥,素食店都有一千多家,這都是很了不起,我們在國內,都號召我們的大陸的國民要向新加坡國民學習,提倡吃素。不偷盜,就是人家的財物,不給你你不能去拿。眾生由於有貪心,貪吝,不是屬於自己的,他就想方設法佔為己有,用那些欺詐的行為,誘惑那些無知的人,或者以他的權勢來謀財,或者以他的機心來謀財,假冒偽劣,這些都是屬於偷盜的範圍,那麼凈業行人,持戒不能偷盜。不邪淫,這個淫是生死根本,要做到不求,有求就苦啊,男性追求女性,女性追求男性,當你去追求的時候,自己非常渺小,對方非常的高大,它裡面就變成一個化學反應,你越把它看得高大,自己越渺小,對方是非常完美,然後就跪在那裡了。等到結婚了,好了,相互的美化的狐狸尾巴都露出來,所以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在愛情當中非常美化,化學反應,實際上是業力變幻出來的,這是不邪淫。尤其在這個慾望橫流的時代,大家一定要守住這條戒,說不准你弄的不好,艾滋病就到身上來了,還有種種的弊端,家庭也不和睦。第四是不妄語,言而有信。很多妄語是來自自私的心理,尤其不能打大妄語,就是沒有證到聖果說自己證到聖果了,說自己是什麼菩薩佛再來的,這是非常要不得的。第五是不飲酒,這不飲酒是各種類型的酒,只要有酒色、酒香、酒氣都不能飲,一口都不能飲,乃至用草尖沾那麼一滴,也是不許可的。佛在經典當中再三強調,身口意三業的惡行,唯有這個戒為根本,飲酒有很多過失。比如常常指出六種,你喝酒的人,醉了的人,他自己的財物容易損失。第二容易生病。第三喜歡斗諍,一喝醉酒了,就找人罵,找人打。第四是惡名昭著,酒鬼大家都不信任他。第五是容易生氣暴燥。第六是越來越沒有智慧。現在的醫學也在證明這一點,飲酒的人,他每醉一次,他的腦細胞就會死亡很多,所以他就搞得越來越沒有智慧了,沒有智慧以後,做事就越來越潦倒了,所以這個飲酒一定要離開的,這不能開玩笑的。佛世的時候有一個公案,說一個很修行的優婆塞,他就是飲酒,由於他從外面做事回來,他家的人全家都離開了,給他留了一些晚餐在裡面,其中有一碗水酒,看過去沒有酒色,他以為是水,很渴,就咕咚咕咚喝下去了,喝了一碗這個水酒,一下就醉了,鄰居家的一隻雞跑來了,他醉醺醺的就把人家雞宰了,來煮雞吃,那麼鄰居家人家那個婦女來找她的雞,他一看這個婦女還比較漂亮,把人家強暴了,然後人家就把他扭送到官府那兒去了,官府問你做沒做這個事,他狡辯,我沒有做這個事,這一來他就五戒全破了,又喝酒、又殺生、又邪淫、又妄語,五戒全破了。所以大家千萬不要喝酒,這條戒也包括一些毒品、海洛因,帶刺激性的東西,都要遠離,這要受持清凈五戒。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受持五戒,我們說人間凈土,人間佛教,就在我們持五戒、行十善的過程當中就能凈化這個人間。持八戒齋就是在這五戒的基礎上,加上不坐高廣床,就是睡的床不要太高,大概按佛制是高度一點六尺,就坐在床上腳不會懸空,他的寬度不能太寬,能容得了轉身就可以,要睡這樣的床,現在睡那個席夢思,睡那樣的床,如果受八關齋戒都是不如法的;不香花縵、纓絡、香油塗身,就是不要梳妝打扮,不要用那些香的東西,因為你是了生脫死的人,這一天一定要非常樸素,再就是不得歌舞、作伎樂及故往觀聽,自己在這受八關齋戒的這一天,不能彈琴、跳舞、占相、占卜,還有賭博,都不能去,那麼歌舞場地、娛樂場地不能去,加上這三條,這是八戒。那個齋就是過午不食,一般這個飲食在一天的時間也各有區分,在早上是天人食的時間;中午呢,是法食的時間,就是這個佛教菩薩飲食的時間;到了下午都是畜生飲食的時間;夜晚是餓鬼飲食的時間,所以這個齋就是不能過午,晚上就不能吃了。八戒齋,這是佛為在家居士所制定的戒律,讓他有機會在一日一夜受持出家戒,所以這一日一夜受八關齋戒是非常嚴格的,所以受的時侯如諸佛一日一夜不淫、不殺、不盜等這些過來,用心很急,你看前面頻婆娑羅王被囚禁的時候,他就求佛派大目犍連給他授八戒,他感到生命很大的威脅,隨時都有死亡的危險,所以他要受八戒,來求出離之道。佛典講一個人至心在一日一夜受八關齋戒,他的功德超過天人二乘的功德。[修行諸戒],就包括其它的了,其它類型的戒。[不造五逆],五逆是殺父,殺母,殺聖人,破合和僧,出佛身血,這五種逆罪。因為這個父母和聖人對我們有恩,你不僅不報而且去殺害他,這就是逆罪,這種逆罪是要直接下阿鼻地獄的,很重的罪,不能犯這個。那麼[無眾過患],就是這個凈業行人持戒,他最好的是持而不犯,持這個五戒和八關齋戒不犯,這是一種,還有一種如果萬一煩惱重,犯了,犯了趕緊要懺悔,懺悔得清凈,懺悔得安樂。那麼這樣,這種修持戒律的要求,或者盡形壽終身去持,或者一年、一月、一日一夜、一時,但總的意思還是盡形壽為他的期限,不得對這個戒律有所毀犯。然後就把這個持戒的善根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好,請看下面:
[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讚歎出家,得離眾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華台,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這個持戒的行人,以他信願迴向功德往生凈土作為能感之機,所以臨命終時就感得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大家注意,前面上輩三品往生的都是感得菩薩前來,這就是唯心所現了,因為他是發大乘心,所以他看到的是菩薩過來,現在這裡他是小乘心,修小乘戒,所以這種同業所感,看到的是比丘。那麼在阿彌陀佛旁邊的也是觀音、勢至了,所以這時候的觀音勢至就示現了比丘的形象過來,這都是相互感應的,從中也看到這種大悲願力的這種狀態,這種所因是要根據眾生的狀態去做相應的現象感應的。那麼聖眾來了,阿彌陀佛就放金色的光明,照這個行人的身上,就在佛光當中,阿彌陀佛為他說法,說什麼呢?你看也跟他小乘的根性相對應,苦、空、無常、無我,這是四聖諦裡面要講苦諦,四念處也要講這些,因為凡夫眾生在這個現象界都迷惑顛倒,這個世間是八苦交煎,但是他不認識到它的苦,以苦為樂;這個世間是沒有一點真實,但我們的眾生總是認為這個客觀世界是真實的,所以要講它的空性;這個世間沒有永恆,一切都是變幻、都是敗壞無常的,但眾生總認為這裡面有它的不朽有它的永恆在裡面;這個世間沒有主宰義,沒有一個我這個主宰義,所以要用苦空無常無我來治凡夫眾生的四種顛倒見,但是停留在苦空無常無我,也是一個顛倒,也不正確,所以還要否定之否定,在大乘法當中,要講涅槃的常樂我凈,涅槃還有常樂我凈,這就是正見。那麼小乘法要把苦空無常無我說出來,讚歎出家,由於小乘根性他對戒律非常的這種…,持戒意識很強,這個戒若琉璃,點滴不犯,作為一個出家比丘,他是值得讚歎的,尤其要讚歎出家,他離開了一切造惡的這種不好的因緣。諸佛菩薩在這個世間示現,要示現出家相,家為一切煩惱的源所,由種種世俗的因緣,家業,上有老下有小,要為這個政府要征什麼稅,什麼長征戰爭遠防,這些你在家你都得要去,那現在出家了,就是方外之人,他所追求的是出世間法,沙門的這種品格很高尚,很清高,所以《沙門不敬王者論》,自古以來都是這樣。在東晉的時候有一批朝廷大臣,說我們中國自古以來一切人都要向皇帝頂禮的,那沙門出家人也應該向皇帝頂禮,然而這個慧遠大師對這個事情做了五篇論文,《沙門不敬王者論》,沙門是方外之人,他沒有穿這個世間的衣服,他所追求的不是世間的東西,所以他不應該去禮敬王者,反之,王者還應該禮敬沙門,所以僧格他是很清高的。所以現在出家了,得到四事供養,百事不憂愁,逍遙自在,來往無障礙,這樣就能以他的這種清凈心,得修道業,就能離開眾苦。《無量壽經》的上輩往生就提出要舍家棄欲,行作沙門。所以讚歎出家要真正出家,自古以來說出家乃大丈夫氣概,非帝王將相所能為,但這個出家不是出兩扇門之家,你真的要能出煩惱之家,真得要能出三界之家,這才夠得上大丈夫。如果出兩扇門之家,來到僧團還是搞名聞利養,一天到晚想到多弄錢,在那個名利圈子轉,不能出來,那是光頭俗漢,照樣是在家人。所以當年的蓮池大師,看到僧團有些出家的還是非常庸俗,所以他就提出要重離煩惱之家,再割塵勞之網,是出家以後還要實現一次出家,這樣的出家才是在這裡能得到阿彌陀佛讚歎,如果你是身出家,心沒有出家,你不是真出家人,所以印光大師一生並不是很鼓勵一般的人去出家。出家的條件,出家是為住持法道而施設的,出家要具有很高的條件,印祖提出兩個條件,第一要發大菩提心,不要念念想到自己。第二要有過人的天賦,所以古代的出家人都要考試的,要發度牒的,要考幾部重要的經典,如果過不了這個關,都不能讓他出家的。那麼以後到了清朝,以後就廢除度牒制度,什麼人都可以出家,就使得這個僧團成分非常複雜,整體的僧團質量在下降,乃至於民國年間一批高僧大德想來整頓僧團也無從下手。真的這個住持佛法要靠僧團,僧團振作不起來,整個佛教就會衰微,所以我們想到出家僧格之高貴,阿彌陀佛都這麼讚歎,所以每個出家人都得要自尊、自重,要持戒,要有道心,真的做人天之師,提高自己整體的素質,尤其是信仰素質。要有道德,要有學問,才能荷擔如來家業,才是中品上生的資糧,這是讚歎出家。那麼這個行者見到阿彌陀佛和比丘聖眾前來,又聞到阿彌陀佛講法和對他的讚歎,他內心就非常的歡喜了,當下就見到自己的身就坐在了蓮華台上,他很感激阿彌陀佛,趕緊就磕頭,這一磕頭禮佛呢,在娑婆世界磕頭,舉起頭來的時候已經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這很神妙,磕頭還在娑婆世界,抬頭就到了西方極樂世界。
好,請看下面:
[蓮華尋開,當華敷時,聞眾音聲,讚歎四諦。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是名中品上生者。]
那麼這個持戒的行人,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他的蓮華也很快就開了,這是由於他的持戒的德性巍巍故,尋開。那麼蓮華一開,他就得到了殊勝的利益,這殊勝利益有三點:就是聞到了正報和依報講經說法的聲音,這種說法的音聲也跟他心裡的唯識所現聯繫在一起,因為他是修小乘法的,小乘戒行的,所以他對小乘的法有他的親切,所以他聞到的是苦集滅道四聖諦的法,苦集滅道包括著世間的因果和出世間的因果。苦,了解現象界的八苦;透過這個現象的苦,了解它的根源,就是集,煩惱;那麼透過集,要了解出世間有個滅的狀態,就是涅槃;那麼到達涅槃要修道,八正道乃至三十七道品,這是四聖諦所宣說的內容。那麼早先,佛陀最先在鹿野苑為五比丘宣講,三轉法輪就是轉苦集滅道,當下以憍陳如為上首比丘弟子就證到了阿羅漢果,形成了佛陀最早的僧團,五比丘。那麼這個往生者一聽到這個四諦法的音聲,當下就破見思煩惱,得阿羅漢,證得阿羅漢。阿羅漢又叫無生,斷見思惑,長揖分段生死,這是小乘法最高的果位,阿羅漢。那麼這樣破見思惑,內在的德能、神通就現前,[三明六通]。三明是指宿命明、天眼明和漏盡明,一般六通裡面也有這個,叫宿命通,能夠知道自己八萬大劫以來,哪一生在哪投生,叫什麼名字,福報多少,長相怎麼樣,家族怎麼樣,一世一世都能知道。那麼知道這個事實現象,那麼這裡加上明,宿命明,不僅知道一生一生輪轉的情況,而且知道這一世輪轉的原因是什麼,知道它的因緣、果報,這就是明了。天眼,他有天眼通能夠看到過去、現在、未來,很多很多的事情,他看到而且知道這裡面的因緣,也叫天眼明。漏盡明就是他的一切結使,煩惱全都沒有了,如果他斷煩惱還沒有斷盡,或者還有習氣,一般只能得到五種神通,叫五通,只有把煩惱習氣全都斷盡才能出現六種神通,就是漏盡。如果沒有漏盡,前面的像天眼通、宿命通、神足通、他心通這些,都可能會退轉的,只有漏盡通之後,他就永遠不會退轉,這是三明六通。具八解脫,這也是小乘法修行的方法和證位的情況,八解脫又叫八背舍,就是透過一種修行方法,能夠背舍三界的煩惱,清凈五欲,把五欲的煩惱降伏下來,把它除去。八解脫,比如第一解脫是內有色外觀色,內有色外觀色主要是從對治淫慾心的下手。內有色就是觀察自己的身體不凈,有三十六種不凈之物,觀察自己不凈以後再觀察外面,也一樣的這樣的不清凈。現在我們的這種慾望心就由於打扮得花枝招展,非常美呀,香水呀,光滑呀,這些就把慾望心調動起來了。整個的社會它都是搞包裝啊,搞得非常美,所以它就調起慾望,所以我們要把這些幻化的表象要看透,看透它內在的污穢、骯髒。我們的身體的唾液、血液,什麼痰哪、汁啊,這些東西你觀察它,沒有一點乾淨的地方,身體由地水火風組成,這個四大都是體性就是不幹凈的。你說用水來洗,洗我們身體,你就用四大海的水來洗自己的身體,洗成一顆微塵,這顆微塵都是臭的!你要觀察這樣的內色外色都不凈,這是第一個解脫。第二解脫要內無色外觀色,因為眾生他有兩種煩惱的習氣,有一種是愛見重,就是對自己的身體執著很重。有的是這種見行重,那麼對自己執著重的要觀察自己的不凈,對外面很執著的,要觀察外面的不凈,它各有側重點的不同。內無色外觀色,他主要是觀察自己,你看死亡之後四大解體,燒成灰燼,自己沒有了,那透過這個觀察外面,亦復如是,就離開慾望的誘惑,作種種不凈觀,比如白骨觀。前面講三十六種不凈之物是從污穢的程度讓我們離開這樣的一個慾望,還有這個白骨觀,觀這個白骨很乾凈,很有光色,他從這個本質上的清凈的這一面也可以讓我們離開慾望。再加上有死想,對死亡的觀想,當你死的時候,身體就膨脹啦,膨脹就淤爛啦,爛得血肉狼籍啊,然后里面有各種蟲出來啊,有各種汁啊,觀想這些死屍的狀態。你想在這個情況下,原來她的這種天姿國色、楚楚動人的美貌到這個時候到哪去了?你現在對這個屍體還會有慾望心嗎?這個時候死屍連狗都不理啊,這個死屍這時候一點價值都沒有啊,還不如一個豬頭,豬頭到街上還能賣幾文錢,你把死人頭去賣,一分錢也賣不到啊。要作這種不凈觀,要使我們對這種很猛厲的淫慾心要把它離開。然後,還有四空觀,像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四空處以及滅受想定,這是小乘法當中對治欲界的五種慾望的方法。那麼,這個往生行人就成就了,具八種解脫,說明他離開了慾望。這是中品上生者的利益。
好,請看下面:
[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中品中生,首先辨定其位格,是小乘下善凡夫人。小乘根性下善凡夫人,他所接受的行法,跟中品上生相比,又降劣了一步了。[若有眾生]這是簡機,是中品中生者的眾生,他持戒時間只是一日一夜,對這個八戒齋一日一夜用心非常細,非常急,非常嚴謹,持得清凈。這裡面受八關齋戒,你受了之後就一定要好好持,不要說受了之後,正好一個朋友請我去吃飯,要喝酒,嗨,將就一下吧!就去喝吧,你這就麻煩了。如果萬一境緣不允許你再持的話,你趕緊乾脆舍戒,你不能帶戒犯戒,你舍掉還好一點。[若一日一夜持八關齋戒],包括這個淫方面,你煩惱太重的時候都把持不住,你就先舍。[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沙彌戒它主要是在八戒的基礎上,加上不捉金銀生相,不拿錢,再就是也要持午,這是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這就是比丘戒了,二百五十條戒,或者比丘尼的三百八十四條戒。這個[威儀無缺]呢,不僅重罪不犯,就是輕罪都不能犯。你看這個持戒到了威儀無缺,輕戒都要像重戒一樣護持的時候,他這功德就上來了。《戒經》裡面對持戒的這種內在的功德力量,都有讚歎。佛世的時候,有一條毒龍,正在那裡吐毒氣,傷害了很多人,所以當時有很多阿羅漢都驅趕這個毒龍,都對這個毒龍沒有辦法。最後有一個比丘過去了,他輕輕地彈指一下,跟毒龍說:你離開吧,這個毒龍就乖乖地離開了。最後很多阿羅漢就問,我們也是阿羅漢,你也是證到阿羅漢,為什麼你彈個指說句話它就走了,我們跟它用了很多神通,跟它鬥法都沒有辦法。這個比丘說,他多少劫來持戒,不僅持重戒殺盜淫妄酒,這些持得好,就是很微細的戒,也像持重戒一樣的去重視,去持。比如比丘戒有分重戒有分輕戒,他對於輕戒都持得非常嚴謹,所以就由於這個,他內在的力量就很大,戒德巍巍,所以大家千萬不要忽略這個戒了。一個人在一個人群當中,有沒有威德,有沒有威信,能不能受到大家的尊重,你作領導下面能不能聽你的話,這全靠你有沒有持戒的力量。如果一個低賤的人都能持戒,他就不那麼低賤了,他就有高貴的一面;如果社會地位很高的人,他都不持戒,他身上就很低賤了。所以大家一定要對這個戒律要非常重視,威儀無缺。這樣就把持戒的功德,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好,請看下面經文:
[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贊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華中,蓮華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
中品中生者,以他一日一夜精進奉持戒律的功德求往生,這是能感之機,這樣他就戒香熏修了。持戒的功德就有香,熏習著內心。那麼這樣的行者到臨命終時,就感得見到阿彌陀佛與諸眷屬,這些眷屬也都是那些比丘眷屬了,與比丘眾前來,阿彌陀佛放出金色的光明,這些比丘眷屬手裡拿著七寶蓮華,到達這個行者的旁邊,行者自己就聽聞到虛空中傳來讚歎的聲音,這就是阿彌陀佛的贊言了。[善男子],善男子就是對他這種讚歎,如汝善人,就是你能夠深信佛的語言,能夠隨順佛的教敕。這個戒律可是過去現在未來諸佛都要宣說的,是放之法界而皆準的真理,一切諸佛都會把五戒十善作為正麵價值,都要說。所以戒律唯有佛出現在這個世界上才能夠給我們施設出來,是為道制戒。小乘戒是隨著有犯來制,大乘戒是稱性而說,那都是過去諸菩薩已誦,現在諸菩薩今誦,未來諸菩薩當誦的這些戒律,也就是三世諸佛都要宣說的,所以這就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所以[來迎接汝],迎就是來接引。那麼這個行者蒙阿彌陀佛讚歎,當下見到自己坐在七寶蓮座上,一坐上去蓮華就合了,合起來,閉合,閉合了之後,很快,就往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在七寶池裡面。
好,請看下面:
[經於七日,蓮華乃敷,華既敷已,開目合掌,讚歎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中生者。]
這是到達西方凈土蓮華開放的時間,是經過了七天,蓮華才開敷。蓮華一開敷之後,就得到殊勝的利益,就睜開眼睛,就見到阿彌陀佛。見到阿彌陀佛就趕緊頂禮,合掌讚歎阿彌陀佛對自己的恩德。那麼阿彌陀佛就會跟他講經說法,他聞到這個法,心懷踴躍,法喜充滿,當下就斷見惑,得初果,須陀洹是初果,斷見惑。斷見惑進一步的斷上三界的見思惑,就經過半劫的時間,就得到了阿羅漢果。
好,這就是中品中生的情況。在我們這個世間,有很多比丘往生者是屬於中品往生的,我們來舉一個,宋代有位比丘叫法持,他相信凈土法門,修凈土懺都修了三年,曾經燃兩個指,燃指供佛。那麼他受過比丘戒,然而他還增受戒法,就是講加法,再重新受一次,說明他是對戒律的尊重。因為比丘通過登壇白四羯磨的這個過程,他內心對戒律的這種無作戒體的強化,是有作用的,無作戒體就會在他的行為當中任運產生一種止惡防非的力量,使他能夠把戒律持得如法,持得清凈,來遵守羯磨。他自己造西方三聖像,造像功德是很大的,《般舟三昧經》講一個念佛行人要得一切佛在前悉立三昧,要造佛像,造佛像是他得到三昧的增上緣。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當中每一世他都會去造像,造佛像,透過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引發大家的恭敬心,引發大家信心的善根,所以我們現在東林寺在造
好,請看下面: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
好,先看這個。中品下生者是辨定其往生的位格,是世善上福凡夫人。就是修世間善的上乘福德的凡夫人,他沒有修過佛法,也沒有聞到出世間法,是這麼一類人。可見這個凈土法門攝機之廣啊,攝受眾生的根機很廣。那麼簡機就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他只是孝養父母,行世仁慈,天性很純良,從小就有很好的孝心,奉事六親。這個孝在儒家非常重視,佛教也非常重視,說明這個孝在人格,道德人格當中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把這個孝道繼承下來,發揚光大。佛以身作則,示現孝道。有這麼一個公案,佛在世的時候,碰到有一年鬧饑荒,鬧饑荒呢,佛陀在世,包括佛在內都是要托缽的,天天托缽。這樣都鬧饑荒,人家各各人家自己都吃不飽,怎麼會給飯給你呀,所以托缽就很困難。佛就是拿著缽,第一天托缽沒有給的,第二天托缽也沒有給的,第三天托缽都沒有給的。因為佛托缽有一個規定,你只能托七家,七家托不到,你就得回來,今天沒有緣,你好好去打坐去。這樣佛回來的時候,中路碰到一個比丘,比丘一看到佛沒有托到飯,看到他佛面有飢色,飢餓之色,問佛,佛說我現在沒有力氣跟你講話,我三天都沒吃到飯了。那這個比丘心理就很哀痛啊,覺得佛是三界之尊啊,都托不到飯,他自己托缽,這個比丘也很困難,他想到要供佛,佛是世間最極之福田嘛,所以他想到怎麼去弄這碗飯來,自己也沒有東西,他就想到把自己的三衣賣掉,把三衣賣掉以後,弄到一缽很好的米飯,趕緊供養佛陀。佛陀一看,就明知故問,說現在飢餓年代,飲食難得,你從哪裡得到一缽這上好的米飯啊?這個比丘也很老實,說我看到佛陀三天沒有托到,我於心不安,我把我的袈裟都賣掉了,來換了這一缽飯,來供養佛。佛這時候說,你的好意我領了,但這個三衣,這是諸佛的幢相啊,解脫服啊,最尊、極重、極恩,現在你把它賣了,得這碗飯,我吃都吃不消,我不能接受你的這缽飯。那這比丘說,連佛都吃不消這缽飯,這個世界上還有誰能夠吃得消這缽飯呢?佛這時候就問了,你有父母否?他說有,好,你的父母能夠消化掉這缽飯,父母對你有大恩故。佛還進一步問你父母信佛嗎?這比丘說我父母都不信佛。佛說你把這缽飯供養父母,你的父母就心生歡喜,他就會信佛了。等他信佛的時候,你給他去授三皈依,你的父母吃這缽飯就能吃得消。是這樣以身作則的教育這個比丘,要孝養他的父母。那麼佛陀自己也是以身作則,到忉利天為他的母親說三個月的法,他的父親亡故之後,佛親自扛著那種棺柩,都示現這樣的孝道。所以一個人能有孝道,他的性情就非常柔善,這個柔善就有一種遷移,他就會對一切眾生遭受苦難,他都有惻隱之心,他都有慈悲之心,他都有幫助的行為。所以一個人,純孝的人,他還有一個移孝作忠,他在國家政府做去事,一定會忠心耿耿,求忠臣於孝子之門哪。所以這種人他自然的,他沒有聽聞過佛法,也不理解,也沒有對出世間法的一種尋求,只是自己憑著宿世純良的天性,自己去行孝道,是這樣一種人。那麼這種孝子,那都是得鬼神恭敬的,他就積累了很多的福德,到他臨命終時,就會感得信佛的善知識,為他來詳細宣說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種種快樂的事情,並且為他來宣說法藏比丘四十八大願的內容,四十八大願接引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便捷。你看,他是臨終的時候遇到了佛法。
好,我們請看下面這段經文:
[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經七日已,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過一小劫,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輩生想,名第十五觀。]
那麼這個孝養父母的人,臨命終時,聞到念佛往生一法,這個是很緊要關頭,他一聞到之後,這裡面就包含信了,他有純良的孝道之心,就是有很厚的福,他這福裡面跟慧是緊密相關的,對這個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他當下產生了信心,這種信心,很快他命終,命終,你看他的神識就馬上往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像一個壯士,[屈伸臂頃],伸個手一樣的那麼簡單,那麼容易,就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說明這個聞信四十八大願的力量,這時候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就在導引他的神識,去西方極樂世界。那麼一到西方極樂世界,經過七天的時間,他的蓮華就開了,開了以後就遇到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他講經說法。他一聽就心生歡喜,破見惑,得初果須陀洹,再經過一小劫之後,證得阿羅漢,阿羅漢果。這個阿羅漢果是從他斷見思惑的程度來說的,一般他聞到觀音勢至跟他這時候講法,一定是講大乘法,不會講小乘法,所以他開始超然斷見思惑,得阿羅漢果為他的開始,馬上就能夠轉入到大乘菩薩的位置,作為他的終結,這是中品下生者的情況。
通過這個經文,給我們很深刻的啟示,我們每個人,要為那些從來沒有聞到佛法,在臨命終時這個關鍵時刻,我們要主動地介紹凈土法門,介紹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那麼很有可能,他借著他生前的孝道的福德,他馬上產生信心,馬上產生作用,馬上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這麼快速。我們東林寺有一位比丘,談他父親往生,他的父親非常老實,但有一點非常孝道,是一個大孝子。平時儘管他的子女都信佛了,甚至他的兒子都出家了,但是他還是天天,就是干他的活,對佛經也不怎麼看,也不怎麼問。但有一點,他吃過飯,坐在炕上,他願意聽聽念佛機,聽聽佛號,但從來沒有開口念過一句佛。結果他有一天,他身體一直很好,他就到他這個大女兒家去串門,串門就一般幾個子女家,這個子女住一段時間,那個子女住一段時間,他住在大女兒家的時候生病了,他的女兒也比較有孝道,就趕緊送她的老父親去到醫院去看。看的話,準備打那個吊瓶,那個吊瓶的針插不進去,插不進去,他這個人也不願看病,就說回家回家,回家等到回來之後就坐在沙發上,坐在沙發上就有點身體覺得很不舒服的感覺,於是他的老伴和女兒就在旁邊趕緊幫他助念,給了一張阿彌陀佛像給他看,他也不念,他就盯著那個佛像,盯著看看,他就跟他的老伴伸著手說,這是什麼?這是什麼?他老伴當時沒有反應過來,這是你的手啊,他這個問了兩句這是什麼,這是什麼就閉上眼睛靠在沙發上,一靠在沙發上就走了。然後幫她助念的有個小女孩,在助念的過程當中看到那個蓮華,整個的那個場面非常有香味。最後他的兒子,這個比丘師父以後想,說這個說問手這是什麼,大概是阿彌陀佛的手伸過來了,手伸過來他就問這是什麼,這是什麼。他父親還真的往生了,就是以孝道去往生。還有一個居士,談到他碰到一個大學教授,生病,病得很痛苦,半身不遂,然後這時候他是他的親戚嘛,覺得他實在太痛苦了,也是一生搞科研,沒有聞到佛法的人。就在這時告訴他,你又是大教授,學問又很好,善根很深厚,你這時候好好念佛,就更好了。他就跟他講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好處。那位老教授還聽得很認真,聽得認真,這個他的親屬,是個居士嘛,好,他說你現在跟我一塊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但是他那個老教授念不出四個字,就是阿,阿,阿,他就帶著阿,阿,阿走的。這個一阿的話,最後一個阿,都是臉上通紅,他還想用最大的力量念這個阿,走的時候,那個他這個居士摸了一下他的頭頂,頭頂非常滾燙。所以這個世間的很多眾生的善根不可思議,我們為報眾生的恩,也是做阿彌陀佛的使者,有這個機會,盡量在臨命終時跟他介紹往生一法,說不準這個機會抓住了,他就成功了,勸進行者。這是這一願告訴我們,一生沒有聞到佛法,臨命終時聞到善知識跟他說,就解決問題了,所以我們也要擔當起這樣的善知識。
好,請看下面,這是總結性的贊偈:
[中輩中行中根人,一日齋戒處金蓮。孝養父母教迴向,唯說西方快樂因。佛與聲聞眾來取,直到彌陀華座邊。百寶華籠經七日,三品蓮開證小真。]
好,這是對中輩三品往生的一個總結性的偈贊。中輩往生,屬於中行,中行就是他以持戒的福德,就是前面凈業三福裡面的第二福,戒福,是中行。中根人,他屬於中根機的人,為什麼稱為中根機的人呢,他有一顆對於生命的出世的這個這種尋求,所以他能夠接受小乘的出世間法,中根機。然而他一聞到這個佛法,他能夠認真去做,齋戒,[一日齋戒處金蓮]。中品上生是可以時間長一點,中品中生就一日一夜,所以這個八關齋戒,在弘一律師那裡他有一個提倡,就是對比丘也提倡受八關齋戒,那麼我們在東林寺十天百萬佛號,都要十天連續受八關齋戒,晝夜念佛的這一天也要受八關齋戒,這也是根據《無量壽經》的往生條件,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念佛,前面是齋戒清凈,齋就是過午不食,戒就是要奉持戒律,八戒。所以一日一夜的這個八關齋戒,這樣的持戒功德,當然也包括沙彌戒,比丘戒,你這個持得清凈,迴向,阿彌陀佛臨命終時大悲攝受,乘著金色蓮華往生。這就是中輩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是孝養父母,把孝養父母的孝道功德迴向,這裡特別要讓他產生信心,你就為他宣說,宣說西方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極樂,宣說阿彌陀佛的慈悲大願,這樣的因緣,果報,這樣告訴他,這樣他就有求往生的心。這樣阿彌陀佛與聲聞聖眾都來迎接他,直接就到阿彌陀佛的七寶蓮座旁邊,那麼中品下生的,他是百寶蓮華閉合,要在那裡面經過七天,七天才能開。所以這個中輩三品,他無論是一去就開,還是經過七日,都能夠證到小乘的果位。小乘的果位一般叫四相四果,這裡從開始證須陀洹,最後證到阿羅漢,這
推薦閱讀:
※【持教法師准提隨談錄】
※慈舟法師選集01
※佛說阿彌陀經(第十四講)凈空法師主講
※慧明法師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一講
※im可口的圖書館【海濤法師專輯】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