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技術貼

乒乓球技術貼 擊球有理(上) ——李曉東談擊球的五個環節 擊球的五個環節:判斷、擊球位置、擊球時間、擊球距離和調節球。這個內容我的師傅岑淮光以前講過,《乒乓世界》也發表過,但這麼多年我還是有一些新的體會。我和他寫的題目一樣。這是一些打乒乓球的基礎性道理,希望能夠對選手潛力開發、加強理論知識有所幫助,我希望大家不要完全憑感性打球,而是用「理」來打球。 「判斷不好,踩著凳子也壓不下去」 第一個環節是判斷。 判斷的生理機制是,當我們把對方打球時出手的方向、球的旋轉以及球的位置判斷清楚,這一系列的判斷的信號就會通過眼睛傳遞到大腦,如果大腦得到很清晰的信號,就會發出指令到你的四肢。信號越強,指令越清晰。 專業選手通過條件反射做出的判斷比較多,這些判斷轉化到動作上相對準確,也容易放鬆。如果判斷的信號模糊,指令也不清楚,就容易產生緊張、僵硬。所以大家開玩笑說接弧圈球時,看人家拉的轉,就開始架肩膀、架肘,最後又抬腳尖,那時候給他一個凳子踩也壓不下去(球),因為這跟判斷有關。 判斷分兩種,一種叫預判,一種叫盯球。判斷是根據自己打出的球,在落點和線路有質量保證的前提下,根據對手擊球的習慣做出的判斷。這樣對方回過來的球基本上在你的「服務區」裡頭,下一板就比較容易按照事先的設想去擊球。但如果你打的是板肉球、慫球,可以任對方隨意回擊,那你的套路就形成不了。 據個例子,原來日本有個打直板兩面攻的選手叫河野滿,打過男單世界冠軍,他打球挺奇怪,力量不重,但正手上完步還能再側身。當時我看不明白,心說這步法太快了。後來再看時不然,河野滿基本上兩條直線打得好。打起對攻來,反手「啪」一板打直線,又快又直,對方很難再回直線,然後正手又帶對方一個直線,對方只能回斜線,兩板後他幾乎閉著眼睛就能打。他的線路非常清晰,所以預判就容易。 預判可以找一些規律。如果我發球發的很轉,對方根本挑不了,那我下一板就準備拉下旋或台內挑。如果我發側上旋,對方很難暴挑,只能輕挑,那我就可以集中力量準備下一板打上旋球。再比如,我髮長球,對方回來的也是長球,如果我還站在原來發球的位置,則說明預判沒有跟上。預判是擊球質量的保證,有質量保證的球打得多就會形成自己的技戰術套路,甚至自己的技戰術風格。 再說盯球。顧名思義,盯球也就是盯對方擊球,盯球板觸球的一瞬間。但盯球裡邊我們也存在好多問題。比如盯對方動作的全過程時,受對方假動作的欺騙,回球吃轉,這是盯球的方法有問題。 平時有的人打球比較懶不盯球,總按照自己的習慣落點和固定線路打,你讓盯球,結果比不盯球的反應和動作還慢,其實是因為沒有養成習慣。最開始盯球的時候可能動作慢,幾個月後形成習慣就不慢了。 盯球的方法,只要還是盯對方出手的一瞬間,盯對方對球的摩擦方向、旋轉和快慢。以盯發球來說,首先要盯對方擊球的位置。舉個接高拋球的例子,以前北京隊和浙江隊打比賽,浙江隊有個隊員叫何志文(現在仍代表西班牙打球)那時他高拋發球扔的特別高,一起手就扔。他扔的時候,我們的眼睛也跟著他打球出去了,一直從上往下瞅下來,當他球拍觸球的時候,覺得特別突然,根本看不見發的什麼球。後來我琢磨,雖然他扔的那麼老高,但他發球的位置沒變,我就盯他球拍觸球的這一下,眼睛平視,只盯球板。用了這種方法以後,馬上就有用了。這說明盯球要盯位置。 其次就是盯對方發球時球拍的板形。比如說對方發不太轉的球,板形肯定要立一些,發轉的下旋球板形肯定有點躺。再就是盯對方用力的方向,觸球這一下到底往哪使勁?側著使勁是側旋,往下使勁是下旋。發下旋時有人手上動作是先往下走,再向上挑,可能第一下是假的,第二下是真;也可能第二下是假的,第一下是真。這個時候一定要盯住,看他的手到底向哪個方向使勁。 再次是盯球速。轉球與不轉球相比,轉球速度快,是直鑽的;不轉球由於前進的阻力打,顯然就慢,球是有點飄的。當然反過來說,高手練發轉不轉球可以練到把不轉球和轉球的路子發得很相似,這種發球的隱蔽性就比較大,在判斷上也不容易。 真正打比賽時還要盯球出不出台。舉個例子,韋晴光打球很會動腦子,甭管到哪打比賽,他到了比賽的地方以後先看新球台的反彈性能。看對方發球的第一跳或者球打到哪個位置球會出台,打到哪個位置球不出台。 就判斷來說,既要盯球又要有預判,兩者要結合在一起。盯球是第一位,預判在第二位。雖然打球強調以我為主,但不盯球的「以我為主」就是睜眼瞎。判斷要養成習慣,這是一個軟功夫。 選手訓練中判斷練得不好,比賽時就吃發球了,經教練場外一指導,就會把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接發球上,這樣即使接好了發球,第二板也不會打了。所以說平常在判斷上就要打下一個好基礎,就像散步一樣。養成習慣以後你判斷對方打球的旋轉和線路變化就容易的多,很多精力就可以去考慮戰術問題。水平自然就會提高一大塊兒。 在訓練方法上,我主張打球別用一個動作、一種旋轉一個落點和一種節奏連續打五、六板甚至七、八板球,比賽中沒有這種球。我比較提倡在練習中要發力,因為發力以後必須要還原,然後下一板才能繼續打,增加擊球難度。發力產生變化,有變化才比較真實。 「站位不要太近;取位多用小碎步」 第二個環節是擊球位置。位置包含兩個問題,一個是站位,一個是取位。 站位就是擊球的人與球的位置、人與球台的位置。打球要根據不同的打法、不同的身高,在最舒服的位置上擊球。 就身高來說,王勵勤1.86m,他可能站在離球台稍遠的位置,上去來得及,後退也方便。在這個位置上他擊球最舒服,用的也最多,這個位置就是他擊球的基本位置。像鄧亞萍,矮一些,站得就更近一些。因為她站遠了,短球可能上不去。 除了身高,基本站位還要看選手的打法特點和一些習慣。比如發力比較多、跑動比較好的選手,可以站位稍遠;自己發力比較弱,但借力球好的選手,站位就略近些;跑動範圍不大,,側身較少,正反手兩面實力比較均衡的選手站位就靠中間一些。 站位是要有調節的。比如現在有許多人認為,人站得離台比較近,就可以加快速度。這是片面的,它沒有想到如果對方來球很拱,擊球頂板,站位太近容易發不上力。這就務必要退出來。 為什麼和大家談這個?我教學的例子成功的多,失敗的也多。比如北京隊原來有個人打直板正膠,很好的球就是贏不了人。後來還是我給他看出問題來——站位太近了。 站近了會怎麼樣? 人在移動的時候,往前移動的速度是最快的,橫向移動的速度次之,最慢的是由前向後跑。站位近了以後,被人家的球頂住就是由前向後跑,整個移動就慢了。所以說,站位不能為了圖快而太靠前,一是失誤比較多,二是發不出力。 再說取位。取位按要求來說,身體要傾斜,尤其是正手的動作,球、手、身體基本上要成為一個三角形。如果成為一個弧面的話就很難打,發不了力,身體也沒有重心。 一般教練教球時的第一句話就是要讓我們身前擊球,不能身旁擊球和身後擊球,因為不符合擊球原理。另外一點,打球時手不能離身體太遠,那樣容易失去身體重心。一般只有處理台內短球時手與重心才有分開的可能,剩下大部分的球重心和手應該是一體的。 出手的時候,重心和手需要有兩個同一性:同一時間和同一方向。球打的越好、越高級的人,同時也打得越簡單。因為他重心和手的方向是一致的,非常協調。再如側身挑打,誰能夠腳下騰空,沒有支點就把球挑出去? 在從取位的步法上來說,專業選手的大部分步法問題不是很大,但大家容易忽視的是小碎步(墊步)。很多人都怕對方往自己的中間位置來一個又短又高的球,動都不會動,等正手側過身來,球已經很低了,沒法打。所以往往用反手亂甩一板。這些其實都靠小碎步來調整。小碎步用的最多的情況是向前、後以及斜上、斜下方的移動。 蔡指導舉過一個側身以後趕正手位拉的例子。正手側身以後(以右手為例)重心壓在左腳上,很多人從這一步就往正手趕,但這時他的重心離球台特別遠,看上去非常狼狽。比較好的方式是,側身之後應該先用小碎步調整,墊一下後再動,一邊上步一邊轉體,非常舒服。如果側身後重心壓死在左腳上不還原,沒有小碎步的意識,就做不出後面的動作。 再講一下取位時的重心問題。一個人打球,重心應該往下壓,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腳上受到這種反作用力,就像踩上彈簧一樣,從下往上頂出來。像王勵勤這點就做的比較好,他拉球能拉住勁兒,就在於利用了這種地面的反作用力,腿由後往前蹬出,身體的力量也釋放出來了。這樣打出的球就比原來快一點點,不然等到球來了後再往下壓重心,力量就不能完全出來。在這個環節上我教了25年錯球,這幾年才算比較清楚。 不要「假快」,要「真快」 第三個環節是擊球時間。 擊球時間是個大菜。一般打乒乓球有五個擊球時間:上升點早期、上升點晚期、最高點期、下降點早期和下降點晚期。 上升點早期借力相對容易,但是這個點因為比球網還低,速度又快,所以處在這個點的球很難發出力來,無謂失誤也多。如果在這個擊球點算快的話也是「假快」。好多的人「假快」——包括王勵勤,擊球點離身體太遠,發不出力。王勵勤的反手問題解決得還不太好,就是「假快」,當然我也有責任。何時擊球點離身體不太遠,能借上力了,反手就好一點。所以大家還是要「真快」。 上升點晚期是擊球最好的點,因為此時對方的旋轉還沒有完全出來,擊球又有一定的準備時間。這個點好發力,也好借力,而且出手速度快,動作也隱蔽。王皓的這個點打的就比較好,是「真快」。我們也可以回憶一下,打得最痛快的球幾乎都是在這個點上打的。這個點用於主動進攻比較多,所以我們可以把這個點作為主要的擊球時間。 第三個是最高點期。最高點打球可能是最容易、最穩定的,因為有更充足的準備時間。球的弧線也最高——比網高的多,這是優點。但也有缺點:球的旋轉出來的最多,容易吃轉;在最高點打球,對方也相對好判斷,出手沒那麼隱蔽。如果把最高點當成主要的進攻時間,可能有點落後,球也沒有那麼大的威力。 下降點早期,在對方的旋轉比較強,自己本身發力出現困難或者需要調節的時候,往往打這個點。可能打削球用這個點更多一些。但是打削球我也主張別總在這個時間點擊球。如果全是「海底撈月」那球就太慢了,光看著好看,銀樣蠟槍頭,中看不中用。咱們應該表面上「鋼」,骨子裡也「鋼」。比如陳新華的削球就比較好,個子也高,削得就比較快。 下降點晚期是最不可取的,這是一個輔助的擊球點,除了放高球、不和位的球用以外,別的球盡量不要用。選手在下降點晚期打球,必須要加強旋轉,才能把過高的弧線壓下去,要拉轉的,千萬別搓。 我再介紹一下接弧圈球的訣竅,也跟擊球時間有關,分三個部分:第一,對方拉得比較轉,防守的點要和網一般高;如果我想發力回擊,就在一個半網高或再高一點的位置擊球;如果對方的球過了兩個網高的高度,那它的旋轉就全出來了,王勵勤也難壓住,只能直接打。 第二,有時控制球的弧線,不能完全靠壓板。有的人接弧圈球的板形壓成了180度,蹭到薄皮算好的,剩下的不是拉漏了,就是打到板邊了。其實我們不用壓那麼狠,要把弧線控制好,一是靠擊球時間,二是靠身體和手的用力方向,也就是重心幫助手往下壓。身體重心的作用有好幾個:穩定上下肢;幫助發力;幫助調節手型。光靠手有時控制不了弧線,而重心對控制弧線長短、高低的作用特別大。 第三,反手接弧圈球的時候,要學會往下橫向發力(以右手握拍為例)。現在好多人教球時經常說反手動作應該往前,但是動作太往前就容易往上,往上就容易出界。其實這樣說並不準確,接弧圈球的時候反手其實是往右用力,這樣反手接弧圈球,反拉和反彈就容易得多。 (此文由本人選錄於《乒乓世界》,是國家隊教練李曉東為男二隊的授課,由張凡、姚遠整理)擊球有理(下) ——李曉東談擊球的五個環節 「打什麼樣的球就選擇什麼樣的距離」 第四個環節是擊球距離。 擊球距離主要是球與球板之間的距離。這個距離越大,發力越容易,力量就越大;但失誤也多,不容易穩定。反之,距離越小,發力越難;但是容易借力,也容易調節控制。根據這個理論,應該是打什麼樣的球就相應選擇什麼樣的距離。 如果遇到機會球,球與球板之間的距離就應該大一些;相反,處理台內球如果還用那麼大的距離,打過去的球肯定不轉。 打球大概分四種情況:一種是打機會球,一種是主動進攻,一種是快速相持,還有一種是積極防禦。這四種球幾乎概括了所有打球的情況。 機會球用大力量,肯定動作是大的,球與球板之間的距離也是大的,這就是合理的。但我要解釋一下,幅度大的動作里要包含「小」,「吃球」這一下動作要上得去。不能說動作大,胳膊掄圓了,但觸球的時候球拍是勻速打出去,這樣的球能打出勁嗎?應該是觸球之前先放鬆,最後觸球時再把勁使完,否則動作就會發僵。主動進攻的球要用中等力量,動作、重心交換、距離也是中等的。快速相持與積極防禦的力量更小一些,快速相持大概只用三、四成力,積極防禦則用兩、三成力。雖然我說的容易,可做起來並不容易。大力量與小力量還好區分,大力量與中等力量,中等力量與小力量有時候卻不好區分。 這裡有幾個竅門要說一下。 第一,打所有的球都有重心的作用。拉球為了讓球轉點兒,要「點」一下,有重心;搓球和推擋也要有重心。好多人只用手打球,不用重心打球。有些人勁在肩膀,腳底下是空的。就像胖人只是身上有肉,發不出力。正確的觸球部位應該在板頭,一是有力量和旋轉,二是球打在板頭,弧線出來很好。 第二,打什麼球都要「合」上力(借上力)。發球在借上力的點最舒服,接發球借上力好接,挑打借上力好挑,防禦借上力好壓------不光是借力,有時還借旋轉。 第三,打所有的球出手時力量都要集中。出手集中就能把球打透,手上的感覺要好得多。搓球、發球、推擋也一樣,所有的東西都要出手集中。原來曾傳強指導講過,打球要「吃重」,講的非常好,尤其是在出手集中這一下要「吃重」。 「0.9是北京台,0.91就聽不清楚」 第五個環節是調節球。 調節球的感覺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內涵,這是最精華的部分,不看動作好不好看。 調節球時,不同的人可能在某一方面好一點兒。比如王勵勤的正手好,王皓的反手好,馬琳的台內球好。 大球和無遮擋發球規則實行以後,對選手的力量要求比原來高得多。小球與大球相比,旋轉下降了將近1/4,控球下降十幾個百分點。像孔令輝、老瓦的風格打小球還行,改大球以後受了很大影響,速度、力量不夠。拿卧推來說,劉國梁、孔令輝當初推50、60公斤就費勁兒,現在馬琳能推90多公斤,王勵勤能推100多公斤。選手的綜合素質和專項素質越來越重要,起碼你要跑得夠快、力量夠「殺死」對方。 乒乓球技術發展到現在已經越來越精細,選手的水平也越來越接近。比如2007年世界盃的比賽王勵勤對柳承敏——我說過好幾回,如果王勵勤的反手再弱一點兒,第一板的質量再低一點兒的話,對柳承敏就該輸了。 我們處理每個球都會想到,怎麼樣讓反手更沖,正手更凶,搓球更轉,防禦更頂,但要想命中率和質量有保證,就必須要調節和控制,不是什麼球都能搏殺。 調節球的含義特別廣。 第一個叫摩擦調節。摩擦調節主要在於手腕、手指的用力,當然也有重心的用力。摩擦調節時要引拍,如果不引拍,手腕手指用不上勁兒。我覺得手腕加速帶動前臂比重心帶動手臂揮動更快。舉個打人的例子,如果我要打人,手腕不使勁兒,打一下對方根本不在乎,如果手腕用力,打的就疼。再加上重心,與手腕在同一時間,朝同一方向用力,就如虎添翼。 摩擦調節里,我覺得摩擦的主要功能是解決旋轉問題,不能誤認為只要有摩擦,這個球就打得准。準不準還有一種對弧線的感覺。鄧亞萍就打得准,她打球的弧線特別好。 第二個是板形調節。板形調節是一個非常高級的東西,以前談的少,這兩年談的稍微多一點兒。壓著板形打台內球能打嗎?肯定打不了,一打就下網。所以接發球中想挑轉的球就要「亮」一點兒板,,挑不轉的球就要「立」一點兒板。 真正通過板形來調節球,沒有什麼球是攻不了的。當然這也有技巧。比如這個球是下旋,我通過亮板,通過敲擊,覺得這球弧線夠過網了,我肯定敢打。什麼時候「亮」,什麼時候「壓」,是一個技巧,亮晚了球肯定出界,壓早了球肯定下網。球下網多半是板形調節少,出界多半是擊球點太「厚」。 調節球里有很多微調,跟半導體收音機一樣,比如說FM0.9是北京台,FM0.91就聽不清楚。上旋球里不太轉的就亮一點兒板,轉的就稍微壓一點兒;不太轉的球可能借力多,轉的球發力多。板形調節特別重要,要隨時調。 第三個是力量調節。我把力量分成五種:大力量、中等力量、借力中發力、借力為主和卸力。大力量用於扣殺、衝殺高球和半高球,基本上用90%的力量。有人主張還要用更大的力,但我主張用九成力就可以了。如果胳膊掄圓了,用十成力,球一旦回來下一板就沒法打。 中等力量最看能力。主要用在主動進攻和連續進攻,60%、70%的力就差不多。借力中發力是一種合力,利用對方的力量和旋轉,加上自己的力量和旋轉,兩個力合在一塊兒。借力中發力好像是打回頭,其實根本不用使多大勁。對方用60%的力,我也用60%的力?我覺得用這麼大的勁兒打上了也是偶然。用四、五成的力擊過去跟七、八成的效果差不多,而且前者的把握性還大。 借力為主,多用在快速相持、快速防禦和積極防禦中,這要求出手的命中率。卸力多用於擺短和發球中。有時候用生膠或正膠接弧圈球也是卸力。學任何新東西,掌握任何新技術,首先要學會發力,學會發力以後再學調節球就容易的多。拿發球來說,不能想發短球就不敢使勁兒,輕輕碰一下。雖然球短了,但對方可以隨便打。我要先使勁兒,使完勁再忍,再往回收這股勁兒。 第四個是節奏的調節。現在速度是發展的核心,更確切的說是速度加旋轉。光旋轉強,速度慢,威脅不大;光速度快,旋轉不強,威脅也不大;純速度和純旋轉的年代已經過去了,速度、旋轉、力量三者結合起來威力才最大。目前來說,三者結合的最好代表是王皓,王勵勤也在往這方面努力——相對來說他的速度和力量很好,旋轉還差點兒。 節奏的變化與旋轉是相輔相成的,跟人家比快比不過就加轉,轉的適應了就加快,這是一門功夫,講究套路。 節奏說白了就是快慢,我們常說打球「一下一下的」。什麼是「一下一下的」?王濤是生膠,我教了他九年,解決了兩個問題。第一個,正手近台快帶——這不是我發明的,他以前也有,只不過是大家偶爾用,他是經常用。第二個是反手生膠的快撥,北方人叫「快扒拉」,這就是「一下一下的」,是「真快」。 節奏跟力量大概有這樣幾種情況,跟繞口令一樣:「敵重我重」,就是對方發力我也發力,這種情況用的不多;「敵輕我輕」——這種用的也不多,就是對方輕的時候我發不了力,就再回一個輕的,這叫積極地控制和反控制。用的比較多的是「敵輕我重」和「敵重我輕」——分別是對方輕打的時候我發力,對方發力的時候我防禦。在這裡,我們要爭取「敵輕我重」。 節奏上也是,一個是「敵快我快」和「敵慢我慢」。「敵快我快」相對容易,「敵慢我慢」很多人慢不下來。同樣的道理,「敵快我慢」和「敵慢我快」與力量調節一樣,快慢相互制約。就講這麼多,僅供大家參考。

  • 搓球也瘋狂(馬凱旋) 幾乎所有業餘選手,都在為改進接發球而費盡心機。其實,接發球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搓球的好壞。初學者練球,往往都是從正手攻球開始,然後直拍反手推擋、橫拍反手快撥,年輕球迷甚至快攻練習的過程很短,很快就過渡到拉球的階段。許多人練球到「痴迷」的程度,看電視轉播、技術錄像,讀技術文章、專家指導,再悉心觀察身邊「高手」如何打球……問題在於,即使是這樣的投入,與專業訓練相比,也不夠系統化。比如說,大多數人都喜歡練板爆沖,看上去既瀟洒,打起來又過癮,然而,在實戰接發球中,這種爆沖的機率其實遠遠低於搓球。 筆者將乒乓球中製造旋轉的技術分為三大類:發球,完全可以自己掌控;拉球,毋須多言;搓球,包括削球,因為削球其實是搓球的放大。自從日本發明弧圈球以來,這種強烈的上旋球技術突飛猛進,佔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所以大家都把它作為主要手段來使用。但大家往往重視了上旋球,忽視了下旋球。這裡所說的下旋球,指的是搓球的環節。對發球環節中的下旋,大家都不會忽略,因為太重要了。但是對於搓球,我們往往忽略了它的重要性。即使到今天,即使是在頂尖水平的較量中,許多回合仍然是從下旋、從搓球打起的,而在業餘選手中,搓球的比重還要更高。所以,我們有必要分步驟來強化自己的搓球能力。 新手上路 1引拍 初學者要掌握的搓球最主要的環節,就是看見球要引拍。使用進攻性技術時,引拍、揮拍大家比較好理解,可現在電視媒體這麼發達,中國人又有福氣,看到的都是頂尖高手打球,一看高手好像手擱那兒沒引拍球就搓過去了。可是,你要知道他或許是練了十年才形成那樣的動作,他剛一開始練球也是一板一眼搓過去的。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運動員都知道,搓球有個別名叫「小削球」,原因就在於它要引拍,像削球一樣。假如沒有引拍的動作,沒有充分練習過慢搓,無論直橫拍,你都不容易加轉,因為剛開始打球的時候手腕手指的配合還不能掌握得很自如,就模仿高手在手臂幾乎伸直的情況下「捅」著搓,這樣既沒控制,旋轉也沒變化,下面的接發球更連談都不要談。 2緩衝 搓球跟攻擊性技術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摩擦加轉時要有緩衝,要有「送」的感覺,大臂要跟著前臂送出去,這樣搓出去的球你才能有控制。要自己能感覺到「吃」住球,球在球拍上停留的時間夠長。以直拍為例,食指和中指在「送」的過程中,你完完全全能感覺到製造下旋的摩擦,它不是緊急制動的那種摩擦,而是要跟進一定的長度。你搓出去的球不是像炮彈「當」地一下撞出去的,而是有摩擦有緩衝的,是「軟中硬」的,這樣才具備了搓球的基本要素。緩衝與引拍也有關係,要求引拍時學會放鬆,尤其在練習搓球的過程中,由於球速慢,你能比練習攻球更好地學會放鬆。假如沒有緩衝,直接練「捅」著搓,開始看著也許還行,一過初級階段,碰上中級對手了,你接發球不是「冒」就是「吃」。 3節奏 很多時候,初學者知道要引拍了,可是掌握不好揮拍的節奏,往往不是慢的多,而是早的多,節奏太快。這是因為在搓球之前練的是攻球,是上旋球的節奏感覺,於是球還沒到,拍已經揮了,有效的動作根本沒用上。這時候,就要盯球,只有根據對方回球的速度來決定你引拍的速度,引拍才有的放矢,搓出去的球動作才協調。只要引拍的時間對上來球的時間,你的搓球就對一半了。在節奏掌握比較平穩之後,也不必像業餘體校的小孩那樣一搓上百板,只要能連續搓七、八板以上,擊球點比較固定,而且能加轉,弧線也不太高,就可以進入下一階段的練習了。 4拍形 拍形後仰具體多少度為好?不能規定那麼細,大概30度左右。初學者有時候搓球太靠底部,優點是容易搓轉,缺點是不好控制,容易冒高。30度左右的傾角,利於你發出力,純粹搓底部不容易發力,對手腕手指的要求太高,所以,接觸球體中部偏下就好。具體的角度,因來球也因人而異,每個人的手上感覺不一樣,有的人天生拍形就比較立。只要有旋轉、能控制、能搓轉不轉、弧線夠低,就是好動作,就是合理的搓球,而不必斤斤計較於多1度還是少1度。無論直橫拍,正手搓球的難度都比反手大:直拍牽扯到三個手指如何調整拍形的問題,搓正手的時候假如食指和中指握得太緊,拍形容易朝天,所以要手腕外展;橫拍主要調節好食指,手腕要能打開,拍頭不翹就好。 5站位 無論直橫拍,我們都建議用通常的基本站位,以右手為例,用不著左腳在右腳後面,否則以後再銜接進攻技術,腰全讓右腳頂住了。 練習路徑 1反手搓斜線 先搓反手斜線,單線練習,掌握基本動作。喂球方供一般下旋球,不能快,否則初學者不容易掌握引拍的時間,也沒有空間去加大摩擦。喂球越低越好,假如球太高,主練方不容易掌握擊球時間。你想,喂球方是慢搓過來的,如果又慢又高,主練方什麼時候揮拍啊?太痛苦了!喂球方需把球送到主練方偏反手一些(別到中路),以促使主練方不自覺地接觸球體的偏左一點,這樣有三個好處:主練方肯定是回斜線,利於線路穩定;容易加轉;用力方向想錯都難,因為你「捅」著搓時肯定不是接觸球體偏左。如果你找不準節奏,可以自己拿一盆球,左手把球拿到胸前,手背朝下,放開,讓球在檯面上垂直跳一下,右手揮拍搓球,再拿一個球,再放,再搓……一,二,三,就這三下,不怕慢,就怕不連續,多慢都可以,但是必須一球連上一球,就是為了培養節奏感。熟練之後,再把球拿開,徒手揮拍,體會搓球的動作。 2反手搓直線 在第一步的基礎上,找到一些搓球的感覺之後,搓斜線學會加轉了,再練習反手搓直線。不會搓直線,你身體不用動,只要把接觸球的點向球體正中間移一下,用力方向往正前一些,就沒問題了。 搓球練習,要有一定的板數。搓球看上去像勻速運動,其實不然,中間是有節奏變化的,只有動作比較協調放鬆,才能再體會中間那一下變化——既要發力又要送,「慢中快」。剛開始,你可能只是把球碰過去,動作只是形似,有了一定板數之後,慢慢才能體會到摩擦的感覺,才有神似。先不說旋轉,能控制拍形,能搓到球台底線任何一個點上,才能叫學會了搓球。 3搓轉不轉球 掌握了基本的搓球加轉,就要開始體會搓不轉球。從理論上說,搓不轉球觸球時要「碰」而不摩擦,但到高級階段,你還是要有摩擦的動作,但其實不發力,只是做給對手看,過去還是不轉球。通過練習搓不轉球,你會對手指手腕的運用更有感覺。 練習搓轉不轉時,最好是藉助多球來喂球,給出的球不要太長,否則主練方會不知不覺容易離台,而人一離台,引拍就不知道往哪兒擱。 多數業餘選手沒有多球練習的條件,只能採用單球練習。那麼,主練方練搓轉不轉,一板轉一板不轉,陪練方在應對不轉時,拍形一定要稍微立一點,而且動作要有緩衝,假如是「捅」過去的,主練方下一板就沒法搓了,球速太快,弧線太平,快改推擋了。先是板板搓加轉,再板板搓不轉球,再是兩板轉、兩板不轉,最終過渡到一板轉、一板不轉。 4正手搓球 反手兩條線(斜線、直線)都會搓之後,甚至會搓轉不轉之後,再練正手搓球。因為正手空間太大,動作變數太多,不易正確定形。同時,過早練習正手搓球,難免削弱正手攻球意識的培養,而正手攻球是所有技術中殺傷力最大的,所以正手必須先練攻球再練搓球。 正手也有搓轉不轉之分,但如果練習時間有限,可以只搓一般旋轉的球,只要穩定、弧線低即可。你也可以藉助發球練習來強化正手的搓球感覺,因為搓球與發下旋球的原理是互通的,兩者必然能夠互相促進。這樣,既為練習增加了趣味性,又提高了時間的利用率。初學者可以正手先練一板發轉不轉球,再練側下發球,最後練側上發球。 正手搓球的練習可以比反手少很多,甚至1比10都可以,但是不能不會,否則日後你正手接發球時肯定會後悔。根據我們多年的教學經驗,你一上手就這麼練並不會覺得很難,如果等練了兩三年已經形成某些基本習慣之後,你發現自己正手搓球不行,再回頭來補課,還不如你剛開始痛苦兩月呢。 正手沒有反手搓的轉不要緊,只要能搓出長度,弧線比較低、比較穩,單線能搓上四五板,對大多數業餘選手就夠用了。正手搓球不像拉球,拉球動作快,需要你全身的配合,尤其正手拉球,動作複雜得多,空間很大,搓球就比較慢,易干掌握,所以它是你正手學會製造旋轉的重要手段,不可預設。 筆者認為,正手搓球練習不必像反手那樣搓「跳起來就出台」的球,因為日後實戰中正手幾乎碰不到那種球——可以直接拉而不必搓了。所以,就練習搓第一跳後幾乎不出台或剛剛出台的球。 5擺短 搓長練好了,再練擺短,先練中路、反手的擺短作為業餘愛好者來說,對練擺短難度很大,有條件最,好是藉助多球:陪練方站在網前喂球,剛剛過網,不用勁,便於主練方發力。實在沒有多球,可以陪練方發球,主練方擺短,擺完之後,陪練方把球抓過來再發,如此往複。 以搓為矛 1優化動作 雙方都有一定能力之後,可以試著讓搓的動作短促一點,手指、手腕的運用更講究一點。練習擺短,不期望像國手那樣擺過去在台內跳三下、四下,但至少練到跳兩下。這時候,重心的重要性直線上升,一定要穩。有了這些之後,再講究擊球點,最初你搓的可能是來球的高點甚至下降期,現在要提前,在來球的上升期觸球。一般而言,短球不可能像長球那麼轉,所以拍形可以稍微立起一些,這種擺短其實很忌諱拍形平著上前,因為特別容易搓長。你球拍立著一點,接觸球的部位偏球體中心,這樣過去至少弧線低,否則容易冒高、擺不短、加不轉。為什麼我們最初練習搓球的時候拍形要稍微後仰一點?因為那樣容易加轉、搓長。但隨著練習程度的加深,技術越來越熟練,擊球時間提前了,更容易借上對方來球的力量了,自己的拍形也就不用那麼平了,平了反而麻煩。這時對球的控制,就靠你發力更集中,對緩衝掌握得更好,對觸球部位的精確拿捏,甚至拍形到了45度還能加轉。 開始練習擺短,只要弧線夠低、夠短就行,旋轉有就行。對專業隊來說,擺短肯定必須得轉,但我們還是不太看重你搓得是否夠轉,我們強調的是你要夠短,摩擦發力之後,用李曉東的話說,要有「忍」一下的感覺。要求得再多一點,就是動作始終要放鬆,這樣以後水平高了,可以把加轉的功夫再補上。業餘選手常見的誤區是,一碰到帶旋轉的技術,就喜歡把旋轉放到第一位,其實不盡然,對乒乓球體會深一些的人就知道,這種理解其實是很大的誤解。當然,在最初練習搓(長)球時,還是要搓得轉,否則什麼都是空話,而到了中高級階段,你可以用其它的技術來彌補旋轉的不足。也許會有人說,我就是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上來就要練擺短加轉,也不一定不對,但筆者的理解還是擺「短」第一。 順便提一句,我認為直拍擺短時拍形可以縱著一點上前(即拍面與手臂一順),不必橫向打開太多,這樣的好處是動作有「根」。假如拍形過於橫,尤其是直拍,容易失控。而且,你腳下也是縱著上去的,球拍與腳步同向,用力更自然流暢。 2凝鍊套路 這時候,需要注意的是切忌急於求成,這種問題在業餘選手里非常普遍。許多人有這樣一種概念,他認為自己掌握了不少乒乓球理論,就覺得自己也能使用那許多技術了,於是太過追求那些高精尖的技術。但他實際所掌握的東西,跟他的理論素養是不成比例的。也就是說,意識超前,而技術達不到。筆者並不反對業餘選手練一些高難度的技術,但任何事情都是循序漸進,不是憑空起高樓的。 你要循序漸進這麼練,打好了基礎,再往深練,容易。業餘選手可以說百分之九十都是從下旋打起,你說你搓球好佔不佔便宜?哪怕你不會擺短,不會快搓,只要能把長球搓到底線,能搓轉不轉,控制得特別好,弧線夠低,已經算是業餘很棒很棒的了。這是對初學者的要求,當然,下一步你可以練習綜合技術了——發完球搶一板,或者對方發球我搓一板,再搶拉……練好了這些連接技術,你手裡就不再是單一的技術,就可以晉陞中級了。以劈長為例,劈完長不可能還接著搓。無論對方是搓回來還是拉過來,來球一定不會太轉,無論你是拉也好、打也好,總之要學會進攻劈長之後對方回過來的這板不轉球。甚至,假如你的劈長不夠快,對方搶先拉起來了,你還要進入相持甚至有點防守的狀態,當然,這不是單純的被攻,而是你先控制對方,對方看似掛起來了,其實你是上風,怎麼打都可以,這些套路都是需要練的。 又比如,先練習搓完側身拉,連續練習一段時間,有一定體會後,可以再練擺短後上手,反手掛一板,台內打一板……甚至可以要求你的練習夥伴,「現在我擺短之後你可以搓出台的,我兩邊上手,練連接。」這才能讓你的搓球擺短比較快地進入實戰的軌道中。 另外,可以有意讓對方髮帶側旋的球,你練拍形的控制,對側旋的控制,如果你接發球都能搓到一個落點上,就證明你具備了控制側旋的能力。 3直橫有別 直拍搓球與橫拍最大的區別,在於直拍的拍形變化比較容易而且動作小,所以橫拍選手練習搓球時握板最好不要太緊,略松一點較好,否則很容易造成正手接發球出現問題,那你在對手的發球面前就翻不了身了。當然,橫拍搓球也有自己的優勢——反手力量大,容易加轉,橫拍的英文是「Blade」,意為大刀,大刀可是砍過去的,而且橫拍反手搓球是順著轉腰的方向用力,直拍這方面就有所不及。所以,在練習路徑的選擇上,橫拍東西不要太雜,練精一點,直拍要麼是拍形變化多,要麼是那幾下特別精,要根據本人特點,是以轉不轉為主?還是以變化為主?或者就是一個不轉擺短?千萬不要練成全會但全都不精,那就麻煩了。 4掌握絕活 從初級到中級之後,如果有條件,不妨再練一些從搓球派生出來的技術:比如搓中「勾」一下,勾對方邊線大角,又如撇著搓、抹著劈,其實都屬於搓球的範疇。只要借好來球的旋轉,搓過去的球既有速度,還不容易出界。對中級階段來說,正是豐富自己搓球「武器庫」里武器種類的時候,不再是單一的搓球。如果條件更好,身體夠協調,腳下跑得快,你甚至可以練點側身晃接。 但是,中國人打球,說到底,還是突出一個字,「巧」。業餘高手,在這一點上,體現得尤其明顯。很多業餘相當不錯的,並不是基本功有多麼紮實,就是發球、接發球以及之後那兩三板,特別精。短球怎麼處理,反手怎麼處理,側身怎麼處理……他處理的那些手法,從業餘水平來說,要麼技術質量很高,要麼變化多,有成形的套路,而且命中率很高。比如接台內短球,我正手就是一板擺短,擺的是不轉球,但擺得特別短,特別精。或者搓長球,就是常規的搓轉不轉,只要旋轉反差特別大,也是高手。乒乓球運動里,不是哪項技術本身高明,而是使用者用得恰到好處,這才叫高明;不是說一個人會81種技術才叫高手,他就會四下,但每一下都能讓對方沒脾氣,這才叫高手,精。比如我的技術特點是希望儘快把球變成上旋,而且人家打到我的反手,我也特別有把握,因為我變線特別好。那麼,發完球,或者接發球,從使用搓球技術開始,就要圍繞自己的特長來展開——對方發到我中路偏短,我要能劈長到對方中路、反手,速度要快,目的是逼住對方,使其一定回我反手,我不指望一板把你打死,我把你黏死,但前提是必須讓對手回出上旋。我撇著、抹著搓,對方必須把球「拱」起來,只要一「拱」起來;就到我的球路上了。或者我擺短,就擺不轉球,這樣對方也不容易加轉,球一回過來,我反手「拱」起來特別快,一下到對方中路,對方變不了線,還是回我反手,又到我球路上了。又比如我是直拍,我希望對方回球到我反手位,然後我側身給他一下,搓球的時候就要講究了,要麼旋轉有變化,轉不轉差別特別大,要麼是連續搓他中路。如果你搓得有一定旋轉、速度很快,他很難變線,至少難以大角度變到你正手位。這樣,我就用我所有的接發球技術控制住對方,迫使他回球到我反手位,無論搓轉不轉、快搓慢搓都是圍繞這個目的,這時你的搓球本身已經具有一定的攻擊性了。也只有這樣去使用搓球,才能全面體現它的內涵。 又比如對陣橫拍,其發球很少有純粹轉不轉的,都是側上、側下旋居多,這時,搓球的好壞還涉及到搓側旋的問題,既要判斷上、下旋,又要判斷左、右側上、下旋的側旋程度,這對拍形的掌握、火候的拿捏,要求很高。比如你同這個橫拍打了兩局後,知道這個人愛發內側上、下旋,你就可以撇著接(順著接容易出界)。你既要控制他的發球,還要令下一板他不好打、你好打。這樣的搓球,即便不能直接得分,也是與自己的技戰術有機地結合了起來。再如碰到長膠,就不能採用常規搓球了,你得擠著搓,拍形立著搓,只要你能把球搓長、搓轉了,長膠就只有半條命了,因為它最喜歡的是半長不短的球,一搓你就冒,它不是「捅」你就是「拱」你。如果你發球特別轉,緊接著一板搓長追身,頂著長膠,它一碰就下網,你用搓球就搓死它。所以說,在某種意義上,怪拍對手(長膠、生膠、防弧),就是檢驗你搓球水平的試金石。 業餘選手總認為搓球是一項中性技術,甚至根本不是得分手段,因而忽視它。錯了!只要搓球搓得好,完全可以把對方徹底「釘」在那兒動不了。馬林跟金擇洙比不了連續,跟柳承敏比不了快速撲正手,為什麼還能成為頂尖高手?他台上那「十八下」太厲害了,折騰得對方找不到擊球點,所以他總能有正手那一板後續進攻。筆者舉出馬林的例子,並不是給大家提那麼高的要求,而是想說,業餘選手到一定「段位」也應該有些追求,不是單為了贏球,還得有境界,這樣球才越打越過癮,越有味道,有學問有講究。
  • 發球搶攻論(李曉東) 談發球搶攻,首先要明確方向,也就是明確發球搶攻的一些規律,還要有宏觀的指導和正確的選擇,了解發球搶攻的技戰術與整體打法的形成之間是什麼關係,什麼是發球搶攻的主要得分手段。   發球搶攻,注重發球是第一位的。發球是乒乓球各項技術中惟一不受對手的制約,能夠自己主動發動,體現自我個性、創造力和想像力的技術。發球,包括發球搶攻,都是以我為主的。所以,發球可以體現一個選手自己的思路和能力,對於這樣一項「先手」技術,我們要下更大的功夫鑽研它。   發球的目的有二:力爭讓對方直接「吃」發球是第一位的,創造搶攻機會是第二位的。當然,高手對決當中,「吃」發球的頻率一般不會太高,因為雙方的技術能力、判斷能力都很強,而且彼此交手的次數很多,往往相互都非常了解。這時候,發球搶攻的重要性就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王勵勤、馬林在打得不好的時候都總結:當自己拿到發球權時,發完球上不了手,或是搶攻質量不高,或是搶攻失誤比較多,因此直接影響了整體發揮。反過來說,如果發球的質量高。那麼對方接發球後,發球方自己的壓力就會減小,搶先上手就會更容易。這裡面也有一種辯證的關係;如果第二板或第三板的搶攻能力很強,也可以減輕自己的壓力。很多好手在比賽中吃發球,並不是由於對方發球的質量特別高,而是因為顧忌對方的下一板搶攻,所以接發球時想拚命地搏殺,想拚命地變化,想拚命地控制,結果超出了自身的技術能力,這時就容易導致失誤。所以,在練習發球搶攻時,既要完善發球的質量,同時也要完善搶攻的手段,這兩個方面缺一不可。 . 因人而異   那麼,如何確立和選擇自己發球搶攻的手段呢?是髮長球還是發短球,是用正手搶攻還是反手搶攻,作出選擇時必須準確到位。要根據自己的打法特點、技術能力來選擇,並考慮到自己的弱點。發球搶攻的目的,就是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打法、風格特點,這才是最佳的選擇。   比如自己正手進攻能力很強、步法很好,就可以站在側身位,用正手發球,這樣自己取位、銜接比較容易,主動上手的可能性更大,無論步法的移動還是重心的調整,都更輕車熟路。如果反手能力強,或者相持能力強,那麼可以站在中間位發球,發右側旋轉,這樣正手、反手都更容易上手。馬林也好,王勵勤也罷,他們的正手優勢都比較明顯,因此多為側身用正手發球;而像薩姆索諾夫、普里莫拉茨,則是反手能力強,所以用反手發球的機率更高。這裡順便說一句,目前國內用反手發球的人為數不多,而且發球的質量不高,這樣並不利於中國乒乓球競技水平的提高,因為我們遇到的多是歐洲強手,他們不少人用反手發球。如果我們自己反手發球的水平提高了,那麼接反手發球的水平自然會相應提高。   打上旋球好,相持能力較強的人,在發球搶攻的時候,可以發多側上旋或不轉球。如果你發下旋球,那麼對方接發球時更容易擺短、劈長;如果你發一些不轉球,對方接發球時就容易冒高。如果悉心分析,我們會發現,發側上旋或不轉球,也是一種大勢所趨。儘管發球的旋轉林林總總,但真正回顧其發展軌跡,不難看出,目前很多發球好手,都特別擅長發側上旋球,這樣更利於自己的搶攻。相應地,對接發球來說,接好不轉球比接好轉球更有意義。   再者,發球搶攻時,如果自己擅打變化、擅打搓攻,那麼應該多發一些台內球,假如髮長球過多,一旦形成對攻,自己就會很被動。最後,對職業選手而言,還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亞洲選手,特別是中國人,在發球和接發球時,處理轉不轉球比較好,而歐洲人在比賽中很少出現轉不轉這種球。所以,對歐洲選手時,中國人發轉不轉球比較多。 以變為魂   目前,我們對發球搶攻的原則和精髓,需要有一種全新的認識,即:直接搶攻只是發球搶攻的一種,積極地控制與反控制,同樣屬於發球搶攻的範疇。發球搶攻時,要有相應的配套技術,只有同一種技術、同一旋轉、同一落點,目前看來顯得太單調了。應該掌握一套發球,有長有短,有左有右,這樣自己一抬手就能潛藏著許多變化,對方就難以準確地判斷,就會心虛。   目前的發球主要有3種落點:正手短、反手長、中間不出台,各有各的作用,這是練習者首先要掌握的。要讓對方站不住位,比如對方反手搓球好,那麼就以發他正手位為主,相反,若對方反手位搓球一般,那麼就多發他反手位長球。發正手短,發球線路短,難度大,要注意保護自己的正手位,必須具備一定的銜接能力,但對方想挑打這個位置的球也不容易,因為在移動過程中擊球難度比較大,而且容易漏出空當。髮長球,尤其是上旋球一定要過關,要急、要快,要考慮對方上手的能力,通常對方會直接發球搶攻,自己就要有反拉、反撕上旋球的能力。反手位短球在發球中運用較多,因此對方接這樣的球也較多,如果對方是中國選手,發球者首先要破對方的加轉擺短,假如對方是歐洲強手,由於他們的台內進攻能力強,發球者就要做好反拉的準備。隨著乒乓球的發展,橫板選手漸多,中間正手短球對於橫板已然是個弱點,所以面對橫板時,以這個點為主再輔以其它落點變化,效果會比較好。   配套的精髓在於變化,變化有很多種,一種是藉助手形的變化,還有一種就是旋轉的變化,這些變化至關重要。選手應該結合自己的打法能力選擇自己的發球,確定發球搶攻的技戰術。當年的鄧亞萍,說到打關鍵球,就表示「我剛開始打短的,但關鍵時刻我打長球」,這樣效果更好,關鍵時刻一定要變化。變化是一種意識,它是乒乓球的靈魂。根據對方的打法,靈活變化發球和搶攻方式,這是制勝的一個重點。變化是有跡可循的,在訓練發球搶攻時,我們就要有的放矢,有意識地結合實際來配套組合,這樣在實戰中才能令對方無所適從。像王勵勤,一定要加強台內的控制,這樣才能打出自己的相持特長,否則接發球不佔優勢,自己的優勢也就無從發揮。 心有藍圖   很多人有了一定的基礎後,在賽前就會練習發球搶攻,但是練習的方式有問題。有些選手一上來就是練全台不定點,看似接近實戰,其實效果不好,練習雙方打不起來,無法找到真正的比賽感覺。因此,具備一定基礎後,在訓練中要對自己今後的技術發展有一張藍圖,這一點很重要。首先,要把球台分成9個區,或者6個區,根據自己的打法和能力,確定哪個區域是實戰中使用最多的,定點練習一些球,盡量去上手,自己去設定發球搶攻的套路,確保設定的每個點都能進攻。比如兩面上手能力強的人,正手、反手偏底線的幾個區域,就是自己的特長。通常來說,正手位進攻比側身位難,那麼側身位以前沖為主,配合拉加轉,而正手位以拉加轉為主,配合前沖。台內球一般以晃撇和挑打為主,線路上要注意變化。這些方面,要既能目光超前,又要著眼實際,既兼顧了全面,又能突出特長。如此一來,發球搶攻自然會更加全面。在練習時,擊球的力量也要靈活多變,對於不同的球,應合理採用不同的力量。這樣,我有我的優勢區域,有基礎線路,有基礎力量,就個容易佔據上風。   我們提倡重點突出特長,其它技術則要基本過得去,不能有明顯漏洞。作為中國選手,必須注重上手的突然性,上手的落點變化。同時,要注重加強銜接技術,自己第一板和第二板的關係要處理好。此外,還要講究基本的訓練方法,能力才是基礎,多球練習是練套路,單球練習則是要消化這些套路,畢竟實戰中還是要打很多不定點的球。訓練時,要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先練習最基礎的東西,在練習能力。所謂能力,就是根據發球,把核心的東西提煉出來。有了基礎的感覺,再練習綜合技術,然後再到實戰中去檢驗,這樣的練習才堪稱紮實。   歷經多年的訓練實踐,中國乒乓球點在前述的基礎上,還逐漸摸索出一套更為強化的方法。即,對某一個隊員的訓練達到一定程度後,我們就通過技術錄像,把這個隊員自己的發球搶攻分項截取出來,分析己方發什麼球,對方如何接發球,然後自己採取什麼方式來搶攻,或者控制,在控制中又如何能積極主動。這種分析更為直觀,更容易幫助我們發現自己的問題。在訓練中,我們既要有特長訓練,也要有特短訓練,練習每一種套路,都要考慮到對方各種可能的接發球方式,然後設計自己可以採用的進攻方式與控制方式。 意識先行   打乒乓球,必須要有意識。有了意識,才能使自己的技術更先進。意識體現的是你對乒乓球的理解、認識和追求。   首先要有主動意識。我們對於技術了理解,應該是立體的,而不能是局部的——能上手則上手,如果直接搶攻的難度很大,那就要積極地控制與反控制,給對方施加壓力,讓對方也難受,目的就是為了下一板能夠進攻。這一點,很多優秀選手都具備。但是,不少女選手,往往立足於打來回,這種意識十分消極。   要爭取主動,第一板搶攻的上手質量非常重要。中國選手的小球比較好,但對於長球,第一板的上手質量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從更高層次來要求,以發展的眼光看,我們還要精練自己的特長,搶攻不能有死角。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打法的潛力,這一點尤需深思。平時練習任何套路的目的,都是強化自己的特長。在深化主動意識的同時,我們更要重視銜接,特別是銜接中的變化意識,打球不能過於單調、呆板。當今乒壇,一錘定音的球少之又少,所以要從旋轉變化、落點變化上做文章,以整體的戰術套路戰勝對方,每一個環節都要精雕細刻。最理想的情況,就是發球搶攻然後連續進攻,或挑打後連續進攻,環環相扣,銜接緊湊。但這並不是意味著要忽視第一板搶攻的威脅性,恰恰相反,我們提倡的是:要在有質量的前提下,保證銜接的連續性。假如一個人拉球的摩擦少,那麼穩定性就差,但加了摩擦,威脅又小了,那麼在摩擦的時候,如果加點側選,球性就會有所改變。不同的旋轉,後續的銜接也不同。快攻打法的銜接相對容易,而反膠的變化較多,處理球的手法多,銜接的方式也相應多一些。作為最高水平的選手,在銜接中要抓住「快、准、狠、變、轉」這些要素,缺一不可。蔡振華任中國乒乓球隊總教練時,曾經高屋建瓴地提出「接發球一體化」,雖然針對的是接發球,但對於發球搶攻的銜接,同樣具有深刻的借鑒意義。   最後,以下面七點總結筆者對發球搶攻的認識:   1、發好不轉球,發好側上旋球,更有助於搶攻;   2、加強發球搶攻的意識和上手能力,要擴大進攻的區域,如反手的台內擰、彈和正手的挑等;   3、目前為止,中國選手發短球搶攻的能力比較強,而髮長球搶攻的能力相對較弱;   4、第一板的上手質量不夠高,會直接影響下面的相持;   5、要加強反控制環節的判斷、銜接和調節能力;   6、精練自己的特長;   7、深化意識,對自己的打法系統要有宏觀的認識。
  • 郗恩庭談發球 十五年前,在我獲得第32屆世乒賽男子單打冠軍後,有人說我有「三件寶」:「推擋、弧圈、發球好。」此話有些過獎。不過,我對發球挺有信心,我的發球在當時能占些便宜倒也是事實。   記得張燮林近來對年輕選手講過這樣的話:「發球主要靠自己去琢磨。沒有哪一位優秀選手的發球是教練把著手教出來的。」我同意這種說法,在當運動員的時候,我對發球的研究曾經下過很大氣力。擔任教練後,我對年輕選手的發球技術仍然格外重視。在此,分五個方面歸納自己對發球的認識和體會。   我國發球的發展階段和代表人物   50年代,我國的乒乓球運動剛起步,水平還較低,發球也無大特色。   60年代,我國的乒乓球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多次獲得世界冠軍,發球質量也有很大提高。比較突出的有:容國團的正手轉與不轉發球,徐寅生的正手轉與不轉發球、正反手側上、下旋球和直線急上旋球,及庄則棟的反手側上、下旋短球。他們的發球多以近網為主,不僅動作上近似,旋轉差異大,而且能配合搶攻,所以威脅較大。容國團發球後,側身能拉一板側旋:徐寅生的發球能與側身發力搶攻相結合;庄則棟則用兩面起板作為發球搶攻手段。他們的發球和發球搶攻對奪取比賽勝利,起到了很大作用。   順便提一下,在第26屆世乒賽後,我國山西隊發明了一種合力發球:把球上拋與球拍撞擊、摩擦,產生較大的旋轉力。國家隊曾請山西隊李崇明來傳授發球技巧,王志良等在第27屆世乒賽中,運用了這項技術,很成功,27屆後,發球規則作了修改。該發球被禁用。   70年代,我國的前三板技術有了新發展。發球技術也有了突破。許紹發的側身高拋發球、刁文元的反手側上、下旋發球,我的正手轉與不轉發球並配合一些側上、下旋球,以及郭躍華的高拋發球都是有代表性的。許紹發的高拋發球在第32屆世乒賽時,曾引起國際乒壇的轟動。記得中國隊與蘇聯隊男團比賽出現了4比4的對峙局面,在關鍵性的第9盤,許紹發的發球大顯神威。使對方「吃」發球接連不斷,他用發球打開了局面,為取得這場比賽勝利立了奇功。刁文元發球後,能側身搶攻。有時配合反手發力打,頗有威力;我的發球以中路短球為主,配合發兩角長球,發球後主要用側身搶拉、沖,郭躍華主要是發對方反手位,並配合弧圈球搶拉搶沖。張立、張德英等女將的發球也有獨到之處,她們主要運用側身高拋發球。   進入80年代,發球技術在乒乓球比賽中顯得更為重要,何志文、范長茂、謝賽克、江嘉良和陳龍燦在發球方面是很有特點的。前三名運動員都擅長側身高拋發球,以何志文最為突出。他的發球角度大、速度快、突然性強,並有長短落點變化,發上、下旋球的動作比較相似。髮長球時,直線有急下旋球,配合上旋和不轉球,然後側身快攻,爭取主動。發斜線球時。對方提起到反手、他用推擠使對方出高球;如果對方拉球速度慢、弧線高,他便用側身發力打。他發短球時,也能靠搶拉爭得主動。   江嘉良以側身發側上、下旋球為主。反手也有一套發球,落點有長有短。發球後能配合拉、攻。陳龍燦靠側身中拋發球,另外,他反手發的側上、下旋球也有一定質量,發球後搶攻有較大威脅。   女運動員中。曹燕華、戴麗麗、焦志敏和孿惠芬的發球較有代表性,她們以側身高拋側上、下旋發球為主。速度快,動作近似。搶拉搶攻技術也銜接比較好。尤其是曹燕華比別人多了一板反手高拋發球,更顯得技高一籌。   由於充分發揮了前三板球的威力,我國在世界乒壇佔據了較大的優勢。所以,外國運動員紛紛效法前三板球技術,目前,瑞典的瓦爾德內爾、南朝鮮的金浣、和曰本的宮崎發球均有獨到之處。瓦爾德內爾主要是側身半高拋發球,其特點是:手法隱蔽  球板接觸球時用身體擋住對方的視線。出手快,線路活,落點多為近網中路偏左或偏右,發球後搶拉兩大角的意識強。他的發球在歐洲首屈一指,給我國選手造成了很大威脅。金浣和宮崎則以反手側上、下旋發球見長。金浣使用的是生膠皮,他發不同旋轉球的動作相似,出手快,旋轉差別較大,落點以中路短球為主,左半台用反手發力搶攻,有一定威脅。宮崎用反膠皮,發球的特點與金浣類似。落點主要是對方正手和中路位置,搶攻手段有側身搶攻直線和正手走位搶攻等。   為什麼我國運動員的發球不如過去   衡量發球質量優劣的標準有兩點:一是看能否直接得分,二是看能否為後面的進攻創造條件。我們的立足點顯然是在後一方面,因此,發球質量的好壞與搶攻有直接聯繫。一個好的發球除了能直接得分或為搶攻創造機會外。還能破壞對方接發球的節驟,使對方難於進行接發球攻搶。   1987年全歐乒乓球賽的前四名:佩爾森、林德、庫哈爾斯基,格魯巴他們的發球種類比我們多,也比較活,而且與後面的搶攻成龍配套。我們現在的情況是路子越打越窄,發球的質量和效果不如以前了,這有幾方面的原因:一是搶攻技術與發球銜接得不穩定,缺少固定的發球搶攻套路,單憑場上的情況或自己的經驗去搶攻,影響了前三板的質量。二是搶攻一板質量不高,有時靠發球出了機會。但搶攻時沒有威力,把機會錯過了,同樣沒有顯露出發球的作用。從世界比賽來看,由於外國運動員重視前三板技術,提高了接發球的水平,無形中使我國的發球威力減弱了。   從發球種類看,我國選手現在的發球種類確實不如60、70年代的老運動員。如前所述,自70年代起,我國運動員基本上以高拋發球為主。近年的全國比賽中,選手不分男女,握拍不分直橫,發球時統統把球拋到天上,由於大家都」拋」。使得發球種類單一,互相之間也很容易適應,這也是發球效果下降的一個因素。記得在第35屆世乒賽時,外國運動員破了我們一個運動員的高拋發球,便破了全體中國選手的發球,使我們前三板的優勢難以發揮,丟了男子團體冠軍。這個教訓應該記取。   提高發球質量的秘訣   每個運動員都希望自己有幾套好的發球,但一些運動員練發球時急於求成,缺乏恆心,短時間內見不到效果或遇到挫折,就灰心喪氣,不繼續鑽研了,這是很可惜的。   要練好發球,我認為首先要有恆心。這就需要我們在充分認識發球作用的基礎上,培養自己對發球的興趣,有了興趣,捨得花時間去鑽研它。我當運動員的時侯,訓練之餘,經常一個人在宿舍里練習發球,這對我提高發球技術大有幫助。如果運動員不喜歡練發球,靠教練員逼著練或陪著練時間再長也不會有理想的效果。   科學家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講的便是這個道理。我認為,練好發球的首要秘訣,是必須對發球有濃厚的、如魔一般的興趣。   有了興趣,還必須經常自覺地開動腦筋去琢磨,千方百計地去練。過去,我常在宿舍的床上鋪一塊塑料布,自己發的上旋、下旋或側旋以及旋轉的強弱在塑料布上都看得很清楚。能夠檢驗自己發球的質量。我在發球方面有許多竅門便是在宿舍里先體會出來的,然後上球台,很快就練出來了,空餘時間多比劃發球動作等於增加了很多發球訓練時間。我當初有一個習慣,無論在路上還是在宿舍、在食堂,一有空手就不停地比劃,琢磨發球動作,時間長了,發球動作也就熟練了。   我們再分析一下發球技術方面的問題。我認為,發球時應把握以下幾個要點。   1、持拍手在觸球前要放鬆,使手腕有較大的靈活性,以發揮前臂、手腕和手指的力量,加快球拍碰球時的擺速。如果握拍太深、太死,就不利於發揮手腕的靈活性,這樣摩擦球就不能充分。   2、引拍時,手臂與身體要拉開一些,不要靠得很緊,使整個發球動作舒展些,以便充分發力摩擦球。   3、擊球位置也是有講究的。在球下降的不同時刻擊球,發出球的效果也不一樣。我在練習發球時體會到,擊球位置總有一個最佳點。在這點觸球。便能產生最大的合力,這個位置隨每個人的身高、力量和發球動作的不同而有所區別,但一般在腰部位置上下。只要能」吃」住球就行了。每個人多練習,多體會,才能把握其規律。   4、擊球部位。一組好的發球,不僅要求上旋、下旋或不轉球之間的差距要大而且發球動作要近似。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在擊球部位上做文章,因為擊球部位相近,發球動作就可以類似,這樣發出不同旋轉性質的球,效果就好。所以。要盡量在球同一部位的左、右或上、下接觸球,並發出不同旋轉性質的球。這樣的發球就容易迷惑對方。如果發上旋時擊球上部,發下旋時擊球下部就很容易被對方識破。   一般來說,發不同旋轉的球,接觸球的中後部附近比較理想。練習發轉與不轉球時,先在中部左右觸球發出轉球,直到基本掌握為止,然後練習在同一部位觸球發不轉球,如觸球時推或裹球等。待球出手的一剎那,作出發轉球的隨後動作。動作熟練以後,再進一步提高要求,如在」吃」球程度、擊球聲音和發力的動作等方面不要有明顯差別,以增加對方判斷的難度,發側上、下旋球時,都需要摩擦球,摩擦部位也在球的中後部附近,只是觸球瞬間,動作一個往側或往上勾,一個往下切,隨後動作要力求近似。   5、球拍接觸球時,應注意兩條:一是發力、二是摩擦。其中,發力更為重要,光有摩擦而沒有足夠的爆發力。是發不出高質量球的,當然光有力量而缺少摩擦,球的旋轉程度就差。   發球時出手動作一定要快。因為發不同旋轉球,不管動作如何近似,總還是不一樣。如果出手較快,即使對方意識到有點不同,但心裡會猶豫。這樣,在接發球時就不會很從容。發上旋時,球的弧線要低。這樣與下旋球的弧線接近,既能迷惑對方,又能限制對方進攻。對方一旦察覺來球是上旋,由於弧線低,進攻起來也不容易。   發球時,身體、前臂、手腕和手指要協調配合,使發球動作既穩定又放鬆,發球的第一落點要準確、穩定。如髮長球第一落點要靠近端線。發球力量要大;放鬆是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手腕的靈活性,以加強對球的摩擦。有些運動員不敢用大力去發球,怕球發出界,其實不必有此顧慮。只要第一落點穩定,用力去摩擦球,就不易出現這種情況。另外,在手臂向後引拍時,最好配合身體重心向後移動,向前揮拍擊球時,身體也隨之前移,並在移動過程中加速揮拍擊球.   要想提高發球質量,還應注重手臂力量的訓練,提高手臂的爆發力。上文中所述都是些技巧性的內容,而手臂肌肉力量是實的東西,因此,要加強訓練。一般來說,做些引體向上、俯卧撐和跳繩等,對於發展手臂力量是有好處的。此外,還有一些其它的辦法能提高手臂肌肉力量。如以前我曾做過一個握力橡膠圈,彈性很大,握一會兒,前臂及手腕、手指的有關肌肉群就累了,天天練習,將有助於提高手腕、手指小肌群的力量,陳龍燦也採用過這種訓練方法來加強手腕、手指的力量。再如,在啞鈴上拴一根繩,繩上系一根很長的木棒,然後雙手轉動啞鈴,通過繩子在啞鈴上的纏繞,把木棒提上來,然後,再做反向動作,把木棒放下去。放時,手腕做伸的動作,更累。這樣做上幾組,手就酸脹得很厲害,但效果很好。   手腕柔韌性的好與差對於發球也是很重要的。以前我常做一些手腕柔韌性練習,以致手腕做伸的動作時與前臂的夾角可以小於90度。由於手腕的柔韌性較好,因此在發球時,手腕擺幅大,發力足。   1、多球訓練:這是發球最基礎的訓練方法。它對於摸索發球規律、提高發球質量是很有效的。運動應每天堅持這種練習20分鐘。練習時一定要結合自己比賽戰術的需要,不要為練而練。   2、單項戰術。練定點的發球搶攻,把發球與搶攻結合起來,這樣做,有利於發球和搶攻的配套,提高發球的效果。練習時,對接發球一方可以提出要求,比如,自己要練習發側下旋球與近網點球技術相結合,即要求對方擺短到近網接球為主,適當配合一些其它接發球技術(落點有時也可變化),自己發球後,即練習近網點球技術,這樣,既練了發球,也練了發球搶攻,即使定點練習,也要求有點判斷,是一種符合實戰需要,比較活的訓練方法。   3、實戰訓練在以上兩種練習的基礎上,可以進行全面的實戰訓練,如記分練習、比賽等,以檢驗發球和發球搶攻的實效。進行這種訓練時,要求運動員大膽運用自己已經學會的發球和搶攻技術。   4、制定一些指標、數量。在發球或與搶攻結合練習時,還可以根據隊員的具體情況,規定一些指標或數量要求。如:練習單個發球時,要求隊員發球質量要高,命中率達80一90%。國家乒乓球隊對發球與搶攻結合性技術要求多一些,我們要求運動員要帶著實戰觀念練習發球及發球搶攻技術,不斷提高搶攻的命中率和落點的準確性,逐漸加大搶攻的力量,提高發球搶攻的威力。   綜上所述,我國運動員現在的發球種類不如從前老一代運動員,好的發球技術也沒有很好繼承。相反,外國運動員倒學會不少我們的發球,而且有相當的質量。以高拋發球為例,現在瑞典的瓦爾德內爾發得比我們好;反手發球,曰本的宮崎和南朝鮮的金浣質量較高。歐洲人「吃」得不少。所以,我們現在的發球質量並不是很高,從某種程度上講,已經落後於外國選手。   要說完善發球,實際上也不難,無非就是在發球種類、旋轉和落點上做文章。目前,發球的主要問題是發短球太多,髮長球太少。這是有幾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一是基本功比較差,運動員總想發完球後對方搓過來自己搶攻,而怕髮長球後被對方搶攻。其實,你的發球如果有質量,有長、短落點的變化,對方即使搶攻,也是很勉強的,主動權仍在自己這一面。二是搶攻一板質量不高,或與髮長球配合不熟練。這是目前大多數運動員的薄弱之處。所以,當前主要應在髮長球上有突破。要解決這個技術難關,首先應重視它,不要怕被對方拉;其次,要掌握髮球的幾個關鍵環節,這在前面已經講到了。第三,發球後的搶攻一板要有質量,特別是要提高側身搶攻的能力。我們的反手推擋、正手快帶和快點技術也要配合協調。   目前,我國運動員的發球普遍單一,沒有成龍配套,很容易被對手適應。以現有的發球來看,一般每人都有正、反手或高、低拋等兩種以上的發球。只是變化太少,水平不高。如能把這幾套發球在旋轉和落點變化上加以創新、提高,威力就大多了,這也是完善發球的一個重要方面。   至於發球種類,現在還不算多,其中高拋發球占的比例很大,從國家隊到地方隊,選手不分男女、年齡不論大小,都把高拋發球作為自己的主要發球,而對它是否適應自己的打法特點和個人情況等考慮得很少,這個問題比較嚴重,這並不是說高拋發球已經過時,而是說有些隊員不根據自己的具體條件,盲目學高拋發球,以致降低了發球效果。另一方面,大家都發高拋,也容易被對方適應。我覺得,現在的發球還沒有達到多品種,高質量的要求,各級運動隊應該重視它,並開動腦筋,努力提高發球效果。從發球種類來看,最低限度也應該把以前我國老運動員的一些特長發球學到手。如:徐寅生的正手轉不轉發球、正手急上旋球;庄則棟、刁文元的反手側上、下旋發球等,在這個基礎上,再進一步把它們加以完善。

    從「對方反手擰拉過來的球是下旋球」談台內「多元化擰拉技術」 從「對方反手擰拉過來的球是下旋球」談台內「多元化擰拉技術」 熊志超 本文是原文,經首屆中國乒乓球運動發展學術報告會專家組評審已被會議錄用,錄用論文將被收錄進由世界學術出版社出版的《首屆中國乒乓球運動發展學術報告會》論文集。 摘 要:反手擰技術最讓人記憶深刻的是從《乒乓世界》雜誌看到原國家隊教練曾傳強指導在向國家乒乓球女二隊運動員介紹「對方拉過來的球是下旋球」,常常令對手難以適應。當時很多人對這句話難以理解,筆者經過深思並且嘗試很多方法去研究,可幸最終有所觸悟:對方運動員 「擰拉」出「違反常規」的下旋球其實就是常規的搓下旋來球→下旋迴球,不可能是上旋球。在此基礎上筆者總結出其它種類的擰拉技術(多元化擰拉技術)。 關 鍵 詞:乒乓球;旋轉軸;科貝爾式香蕉球;王皓式擰拉;對方擰拉過來的球是下旋球;直板正手背面台內擰拉 引言 反手擰拉技術是上世紀90年代初捷克的運動員科貝爾最先在大賽中使用,馬琳、庄志淵、郭躍等人也用得比較早,基本上沿襲了科貝爾式的加轉「香蕉球」, 主要立足於把下旋球變成上旋球。在科貝爾的基礎上,目前已經發展成為多元化的擰拉技術。例如:王皓的前沖式台內擰拉把原來的控制球變成對攻球,然後再結合個人的打法形成銜接,使用率和成功率相當高。在王皓的基礎上,當今乒壇,張繼科在使用反手擰拉時加入了更強的旋轉,使該項技術已經發展成為得分又得勢的主要手段。有些人能用直板正手背面擰拉正手小三角位的球,形成直板真正意義的四面攻。甚至有些運動員可以擰拉出讓人們誤以為是「上旋球」的下旋球。為什麼會拉出這種「違反常規」的下旋球來呢? 1.拉球的本質 1.1科貝爾式拉下旋來球的過程 我們都知道,圍繞上下旋轉軸運行的是側旋球[1]。當對方的來球是正下旋球時,本方拉加轉「香蕉球」(接來球)的過程是在對方原來左右旋轉軸的基礎上改變為上下旋轉軸。這樣側擰過去的球是側上旋球(即拉下旋來球→側上旋迴球,不可能是側下旋球)。 1.2王皓式拉下旋來球的過程 我們都知道,圍繞左右旋轉軸運行的是上下旋球[2]。當對方的來球是正下旋球時,本方拉上旋球(接來球)的過程是在對方原有旋轉的基礎上製造旋轉(順旋)[2]。由來球前進方向的左邊看,對方擊來的下旋球與本方拉回的上旋球都是順時針旋轉的。這樣拉過去的球還是上旋球(即拉下旋來球→上旋迴球,不可能是下旋球)。 2.搓球的本質 2.1搓下旋來球的過程 如對方的來球是正下旋球時,本方接球用搓球。由於膠皮與球表面磨擦力的作用,會首先使得來球的旋轉被抵消,從而成為不轉球,然後才產生本方搓出的下旋球[3]。由來球前進方向的左邊看,對方的下旋球是順時針旋轉,而本方搓回的下旋球卻是逆時針旋轉,也就是說本方搓下旋來球的過程是在反轉對方原有旋轉的基礎上製造旋轉(反旋)。這樣搓過去的球是下旋球(即搓下旋來球→下旋迴球,不可能是上旋球)。 以上三段分析可見,當對方的來球是正下旋球時,本方拉球是側上旋球(科貝爾式),其後雙方對攻就形成上旋球的相持;對方的來球是正下旋球時,本方拉球是上旋球(王皓式),其後雙方對攻就形成上旋球的相持;對方的來球是正下旋球時,本方使用搓球接,搓出去的球是下旋球,其後雙方對搓就形成下旋球的相持。那麼,有些運動員為何能擰拉出讓人們誤以為是「上旋球」的下旋球呢?為何人們都把它當著上旋球來打(推或撥下網),而吃虧之後又感到他「拉」出「違反常規」的下旋球來呢?接著便來分析這個問題。 3. 對方台內「擰拉過來的球是下旋球」的技術分析 反手擰技術最讓人記憶深刻的是從《乒乓世界》雜誌看到原國家隊教練曾傳強指導在向國家乒乓球女二隊運動員介紹「對方拉過來的球是下旋球」,常常令對手難以適應。當時很多人對這句話難以理解,對方運動員擰拉下旋球時,為什麼擰拉過去的球不是上旋球而變成下旋球了呢?對於這個非常有趣且具挑戰性的問題,筆者經過深思並且嘗試很多方法去研究,可幸最終有所觸悟並熟練掌握了該項技術。 根據本人在練習中得到的體會,對「曾傳強教練所介紹的對方運動員擰拉過來的球為什麼是下旋球」作進一步技術分析: 首先腳入台迎球。當球跳至已方球台時,持拍手已等在台內,注意手臂應保持自然彎曲,持拍手自然下垂向內轉180度使拍面(反手背面)與球的右切面平行。此時肘關節朝外略上揚(有利於手腕內旋)並高於手腕。 其次,擊球。當球從己方球台彈起時,在球台上升後期或高點期,球拍背面(拍頭)摩擦球的右後側中下部。手腕先橫向接觸球產生側下旋,再翻腕。動作要一氣呵成,此時肘關節的位置即刻朝下,手腕朝上,完成整個技術動作。 其實拍頭與球摩擦這個部位(右後側中下部)就是正手發下旋的部位(摩擦方向和旋轉效果兩者都是一樣的下旋球,不同的是一個球拍背面,另一個是球拍的正面觸球。)只不過對方很難看到產生下旋球的動作(前半段動作),能看到的只是(很像上旋動作的)上旋球的翻腕動作(後半段動作)。這就是為什麼人們誤認為對方運動員「擰拉」出「違反常規」的下旋球的原因(其實就是常規的搓下旋來球→下旋迴球,不可能是上旋球)。這種擰拉方式相當隱蔽、突然,令對手一時難以覺察,從而破壞對方的前三板,達到爭取主動、甚至直接得分的目的。這種球較短,威脅性極大。因球落台後不往前拱,對方借不了力,如若推當或快撥球就會下網。 破解的方法只有正手側身發力前沖效果最好,反手迎前發力拉次之。請注意協調性和突然性。最關鍵的是上手前的預備動作:即充分向內扣腕的同時抬肘(朝外)作好預備,倉促迎前去擰命中率會低很多;其次是握拍要松,要有「吊拍」的味道,充分運用手指的靈活性調整好拍形,這樣才能更好地展腕發力。最後一點,觸球瞬間感覺跟發下旋球很相似(磨擦較薄)。 4. 科貝爾式台內擰拉過來的球是側旋球與直拍正手台內背面擰拉過來的球是上旋球的技術分析 4.1手腕「弧線」與手腕「直線」拉球原理 我們在觀賞科貝爾式台內擰拉下旋球時,發現運動員的球拍立起去擰拉下旋球,揮拍運行軌跡是「弧線」呈香蕉型,拉球技術是球拍在檯面圍繞著來球的右後側引拍(大約兩個球拍面積距離),然後以一個香蕉弧線揮拍摩擦球的左側中部靠近旋轉軸之處。而正手台內背面擰拉手法不一樣,它通過手腕揮拍運行的軌跡是「直線」,拉球技術是摩擦球的右側中部。從兩者手腕的揮拍運行軌跡看,一個是由球的右後側往球的左後側中部劃「弧線」,另一個是由下向上的「直線」。根據物理學原理v=r·ω(線速度=半徑×角速度)可知,乒乓球在旋轉的過程中,離旋轉軸越近的部位旋轉越弱(線速度越慢),反之,離旋轉軸越遠的部位旋轉越強(線速度越快),「弧線」 拉球技術摩擦球的部位就是離旋轉軸較近,「直線」 拉球技術摩擦球的部位離旋轉軸較遠。所以前者的旋轉較弱,後者的旋轉較強。假設當來球下旋的強度一樣時,「弧線」 拉球技術比「直線」 拉球技術更省力。這就是運用旋轉軸原理避開強烈旋轉提高擰拉台內下旋短球成功率的關鍵因素。 以上分析可見,科貝爾式台內擰拉下旋球由於「弧線」 拉球產生側旋後會改變原來下旋來球的左右旋轉軸,成為上下旋轉軸。對方回擊時如果按照回擊上旋的方法擊球的中上部——剛好是球的旋轉軸附近相對較弱的部位,球就容易下網。而正手台內背面擰拉下旋球是 「直線」 ,拉下旋球後旋轉性質變為上旋球,對方回球時較易出界(其旋轉軸沒變,還是左右旋轉軸)。 4.2「弧線」與「直線」拉球技術 4.2.1 科貝爾式台內「弧線」擰拉 筆者對科貝爾式擰拉的手、步技術打法是這樣理解的: 首先,腳入台迎球。根據來球落點使用不同的步法,一般反手位入左腳,正手位入右腳。當球跳至已方球台時,持拍手已等在台內,注意手臂應保持自然彎曲,右肩向前探出,以便於揮拍。肘關節朝外,高於手腕並與身體保持一段距離。手腕自由下垂(球拍立起)。 其次,擊球。當球從己方球台彈起時,在球台上升後期或高點期,以前臂帶動手腕為主,球拍背面向球的左側中部摩擦(以右手持拍為例),拍與球接觸瞬間要有爆發力。揮拍運行軌跡呈內弧形的香蕉狀,摩擦方向由球的右後方向左前上方呈香蕉弧線。 4.2.2. 直拍正手台內背面「直線」擰拉 根據本人在練習中得到的體會: 首先,右腳入台迎球。當球跳至已方球台正手小三角位時,持拍手以正手握拍的預備動作開始迅速向外翻腕180度(以右手持拍為例),形成直板的背面自然下垂狀(與檯面呈略大於90度)的擰拉預備姿勢同步迎球。 其次,擊球。當球從己方球台彈起時,在球台上升後期或高點期,以手腕向內迅速翻腕,拍頭由下往左前上方的方向揮拍(中指和食指為主大姆子為輔磨擦球並把直板的背面控制在與檯面呈45度左右),接觸球的右側中部。 這種拉法能拉出落點在對方球台邊線上的刁鑽上旋球(它是受球拍角度和擰拉方向所決定的),既豐富了直板的打法(成為直板四面攻),又解決了目前最流行的反手擰拉正手台內短下旋球都無法處理的台內正手近網小三角位下旋來球(台內死角球)難打的局面。 這種拉法的優點和缺點都很突出。單打的優點是突然性較強,穩定性優於傳統正手挑打,常用於解決單打中的正手位小三角位下旋來球及調右壓左戰術。雙打的優點是更容易上手(因規則限定了對方只能發我右半台),常常令對方兩個隊員相互碰撞。缺點是只能斜不能直線且受制於單打的落點,離開了小三角位比較難上手。 5. 王皓式台內擰拉過來的球是上旋球的技術分析 5.1王皓式台內擰拉原理 我們在觀賞王皓台內擰拉下旋球時,發現他的球拍角度前傾去擰拉下旋球,手腕向內彎曲很大;揮拍運行軌跡較長(有半個圓的周長),拉球技術是通過手腕先屈後伸的動作摩擦球的正中偏上部,揮拍方向由後向前。根據物理學原理v=r·ω(線速度=半徑×角速度)可知,乒乓球在旋轉的過程中,離旋轉軸越遠的部位旋轉越強(線速度越快),反之,離旋轉軸越近的部位轉軸越弱(線速度越慢)。由於,「王皓式」 拉球技術是摩擦球正中上部,是離旋轉軸最遠的部位。所以旋轉是最強的,也是最難的。當拉到對面台時,這種強強對抗的結果是質量必然更強(對方常常吃轉出界),因為板形前傾向前發力必需要有強烈的旋轉來克服強烈的下旋,所以王皓式的擰拉技術是打法越難,產生的質量就越高。它是成正例比的關係。 5.2王皓式台內擰拉技術 筆者對王皓式擰拉的手、步技術打法是這樣理解的: 首先,腳入台迎球。根據來球落點使用不同的步法,一般反手位入左腳,正手位入右腳。當球跳至已方球台時,持拍手已等在台內,注意手臂應保持自然彎曲,右肩向前探出,以便於揮拍。肘關節朝外,並與身體保持一段距離。手腕向內彎曲大(拍頭指向腹部),板形壓的較前傾(幾乎與地面平行,接觸球時板型會自然立一些約30-45度左右)。 其次,擊球。當球從己方球台彈起時,在球台上升後期或高點期,以手腕為主前臂同時迎前發力,球拍背面向球的正中上部摩擦(以右手持拍為例),拍與球接觸瞬間手腕要有加速度,前臂幾乎伸直。揮拍運行軌跡略大於180度(半圓周長) 左右,摩擦方向向前為主(不是向上),球儘可能與拍接觸時停留時間久一點,以便增加回球的旋轉,使弧線更低,從而使回球更加穩定。這樣擰拉出來的球旋轉很強,是目前最先進、最具威脅的擰拉方法。 5.結語 綜上所述,台內擰拉技術其實就是台內拉弧圈球,技術原理與出台拉弧圈球基本相同(不同之處是前者以手腕(手指)發力為主,後者以大臂和前臂發力為主)。因此球拍與球接觸的位置也基本相同,主要有三個。其一,中間偏上。王皓式擰(球的後面),球拍角度較前傾30-45度左右。其二,中間。科貝爾式(左面)及直拍正手台內背面擰(球的右面)。球拍角度立起略大於90度。其三,中間偏下。「對方拉過來的球是下旋球」,(球的右側後面偏下)。 由此可見,各種不同位置,可產生不同的打法。如果理解了旋轉軸原理,王皓式擰拉及「對方拉過來的球是下旋球」,打法就不難學了,前者是目前最先進、最有威脅、穩定性最好的打法;後者動作小,穩定性較高,隱蔽,突然,令對手難以適從;「科貝爾式台內擰拉」可把下旋轉變為上旋,然後銜接下一板的進攻。「直拍正手台內背面擰」的打法穩定性較高和容易學習,可以製造落點刁鑽的上旋球。以上多種打法的技術含量各有千秋,以王皓式的台內擰技術最為先進,其它反手台內側擰技術可作為該技術的一種補充。 這種多元化的接發球搶攻和發球搶攻技術不僅能提高接搶和發搶的威力(節奏變化令對方難以適應),還是一項儘早地將比賽引入到相持階段的技術。甚至可以直接得分。使該項技術已經發展成為得分又得勢的主要手段。 參考文獻: [1] 唐建軍主編 乒乓球運動教程[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 37頁)。 [2] 李永安 從「對方拉過來的球是下旋球」談「上旋球」.[J]乒乓世界,2011年第8期111頁. [3] 李永安 從「對方拉過來的球是下旋球」談「上旋球」.[J]乒乓世界,2011年第8期111頁.
  • 無處不在的撞擊——馬凱旋 繞不過的撞擊 歷史地看,自上世紀五十年代末以後,乒乓球的攻擊性越來越強。乒乓球在歐洲起源時,削球是主流,那時沒有海綿拍,光膠皮拍,一場球打上一兩個小時很常見,以至於國際乒聯增加了一條12板之內定勝負的規則。現在你甭規定,比賽很少能打到那個份上,要真是能打到12板,那球得多好看!在此演進過程中,中國人要在世界乒壇上脫穎而出,如何突圍?如何去理解和開展這項運動?我們最終選擇的道路是:第一快,第二靈。這兩個重要因素促使我們去研究「我怎麼能把球控制好?」因為不管是快也好,靈也罷,球打不到檯子上全是白搭。日本的乒乓球雜誌時常請一些歐洲教練撰寫技戰術文章,在筆者看來,其中思路不能說沒有可取之處,但中國人肯定難以接受,因為我們不會那麼練。這就好比要德國人像巴西人那樣踢足球,別說再過50年,就算再過500年都不可能。因為巴西人腳下對足球的那種感覺是全球獨一份,同樣,中國人手上對乒乓球的那種感覺也是舉世無雙的。 這種感覺怎麼練出來的?這就回到我們今天所說的「撞擊」了。初學乒乓球建立技術動作時,大家都知道第一要學會放鬆,第二就是要學會撞擊。有人會說:我打乒乓球幾年了,沒練過撞擊,照樣打得不錯。甚至還能找到一些例子,部分很有天分的孩子能打到相當高的水平。但是,我們可以數數,近二三十年來,真正站到乒壇巔峰的職業男子選手,沒有一個是以旋轉為主的。再就絕大多數習球者而言,先掌握撞擊,進而建立良好的手感仍是首先要解決的課題。 隨著弧圈球的風靡,以撞擊為主的進攻技術似乎已蹤跡難覓。其實撞擊從來都沒有過時:現代弧圈講究的是「打摩結合」,我認為,中國初學者第一課仍然是快攻……撞擊,今天仍是無處不在,無法繞過。千萬不要把撞擊與旋轉(摩擦)對立起來看,而是要統一起來,因為撞擊有助於更快、更好地建立手上感覺。 中國人一直沒有丟掉「快」字,所以到今天仍屹立於世界乒壇巔峰而不倒。這種「快」不僅僅是擊球時間上的快,還有方法上的快——也就是撞擊的合理使用。筆者一貫認為,在中近台的爭奪中,撞擊技術仍有生命力。而且只要你想打好乒乓球,就得解決這個問題。適當地在撞擊上花一些時間,既可以保證出球速度,又容易合上對方來球的力量。引申一點講:容易合上力也就容易發出力。初學時用點兒功夫建立撞擊、快攻技術的基本能力,打下一定基礎後,再改練任何打法,掌握不同打法的高級技術,包括練削球打法,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 一、正手攻球 1、先易後難 業餘愛好者練球,剛開始打對攻都會有困難,雙方很難打出一定的回合,因為來球「拱」著你呢!不妨先練習攻推擋,你攻,同伴推擋,而後交換練習,你推,同伴攻。有了一定的數量基礎後,再嘗試著近台稍微發點兒力,比如勻速、勻速、「叭」,三板中有一板加力。待雙方能力有所提高,可以進一步過渡到正手對攻。因為正手對攻可以說是基本功里的核心技術,而攻推擋(包括橫板快撥/直板反面撥擋)無論速度多快,出球的性質與正手對攻還是不一樣,沒有那種「拱」的感覺。 1.jpg 2、徒手起步 開始最好做些徒手的練習。徒手→上台→徒手→上台,慢慢就把動作結構打出來了。這幾乎是不可替代的。有人可能會認為直接上台練習就行,但我仍然認為徒手揮拍還是非常有用的,而且是非常非常有用!尤其當你要學習、建立新技術時,徒手練習不可或缺。因為徒手練習不用你過多去想動作,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擊球中的感覺。舉一個非體育類的例子來說,中國孩子為什麼數學那麼好?一是確實聰明,二是基礎訓練紮實,口訣背得熟。國外孩子很少背口訣的,過去都是掰手指頭,現在都是用計算器。 業餘愛好者做徒手揮拍練習,不容易像專業隊,動不動三、五千次地揮,但基本的感覺要在揮拍過程中找到,比如重心交換、身手合一。在此基礎上,把身體打松,能夠放鬆之後,再要求自己做到各個技術要點。假如剛開始就上台打,很多人無形之中就會感覺受到球台和球的制約,甚至不少人動作會立刻變僵,手都不知道往哪裡擱了。只有藉助於徒手的單一重複,才容易建立動作定型,或者說肌肉記憶。 2240362z3003667yww9e2y.jpg 3、簡化動作 剛開始上台練習,站位基本合理,將手臂放於身側,檯面上就行了。你可以少關注前臂,多注重腰胯。你甚至可以覺得前臂沒怎麼動,一轉腰,球拍就順勢揮出擊球了。這主要是建立身前、迎球的感覺。不是球撞到你拍子上,而是你用球拍去「找球」——初學階段,你對「迎前」這個術語概念可能感到不好理解,那麼我們就用最簡單的方式來體會,就是「找球」。筆者的意思是,一定要把動作簡單化,揮拍就是走直線,最簡單也最容易合上力,動作也乾淨。所謂動作不合理,不外是翻肘、聳肩、吊腕……種種不合理,都屬於多餘動作,是自己跟自己較勁。其實只要動作簡潔,走直線就好。勻速情況下,正手攻球能連續二、三十板不失誤,就可以進入下一步練習了,否則手上沒有感覺。 4、先推後收 正手攻球,引拍、迎前、轉腰、收前臂……這些教課書上都有,不必多說。今天我們換個角度來看。無論正手、反手,你的技術都是一套系統,在當下,進攻技術的最終目的主要是為了對付上旋球(弧圈)。那麼,你知道現在的教練員們怎麼為初學者形容乒乓球的正手攻球動作?叫「先推後收」(也有部分人叫「先迎後收」)。與老式正手攻球相比,引拍時前臂位置要稍高一些,向前擊球的成分明顯得多一些。 一個「推」字,惟妙惟肖,腰一帶,拍一迎,給人的感覺似乎就是「推」出去的。教練員們為什麼改用這個詞,我的理解,其潛台詞有「平擋」的部分含義在裡面,板型不能太壓,才可能有「推」的感覺。假如板型太前傾,要麼是壓,要麼就變成了「蓋」。另外就是穩定性好,整個手臂與身體的一體性強烈,對付弧圈球更有利,不像老式動作過早、過多地強調收前臂。板型越前傾,接觸球的面積就越小,摩擦相對就「薄」,回球可能也較穩,但你發不出力。當然,防弧圈時,位置步法來不及調整,偶爾為之可以。 從根本上說,我還是更推崇觸球早一些、板型「亮」(與壓相對)一些。這樣接觸球的面積大,手上對球的感覺就愈發強烈。其實我們不妨看優秀選手近台回擊弧圈,凡回球威脅大的,板形都不會太壓,這樣才會有速度,而不只是旋轉。像反剃弧圈球這種技術,回球快,你以為是自己快呢,其實是借對方力的快,是對擊球時間合理判斷產生的快。對於業餘愛好者來說,你先「亮」著板型來「推」球、學撞擊,和你一開始就壓著板型「干蹭」對付弧圈球,進而再試圖打開板形,絕對是兩種結果。如後者般先蹭後打的,我幾乎沒見過成功的例子,而像前者那樣先打後拉的,成功者比比皆是。 224042ze34gy8wo8rox433.jpg 5、把球打長 如果你練正手攻球時習慣性地用手腕「勾」球,或過早過多地收前臂,致使球在過網太近的話(換句話說就是球打的線路太短),你可以放一個小物件在對方球台距底線適當的距離處(適當有點高度的任何小物件),量化的話距底線50公分左右,每板球都力爭越過它,這樣你想不打長都不行,而且非得用重心配合動作把球「推」過網不可。僅僅把球打過球網是遠遠不夠的,要打到底線去,寧可出界算好球!但不能下網,因為下網肯定不對,而出界往回調容易。這樣練習,你打出的球有弧線,還夠長;練一段,擊球時向前多一點,摩擦少一點(弧線相應低了),直到不再需要藉助障礙物。 13.jpg 6、以退為進 越站近台,球往往容易打得越快,而成年人往往在越打越快時,惦記著發力,但是,只是上肢過多過早地發力,動作極易變得發僵。這樣,你根本就無法體會到最重要的重心交換!適當的時候,不妨站位退出去,兩腳更開,縱向感更強,左腳更偏前一點,膝蓋往裡屈,重心放膝蓋上,含胸收腹。在退出球台擊球時,你必須藉助重心轉移的力量去把球打得夠長,而且剛開始時,不必發力,就用腰帶手,盪鞦韆似地把球盪過網去。貼台站,你可能靠手臂就能把球「糊弄」過網,站位離台越遠,越得靠重心,靠蹬腿轉腰。這就跟打網球似的,網球為什麼不可能只靠手打,你打出的球到得了網前嗎?乒乓球與此同理,中近台打熟練了,然後挪回近台,還是這感覺,站位略作調整,動作幅度稍小,重心交換的感覺不就出來了嗎? 其實,這是一種能力的訓練,根據站位的遠近、來球的具體情況,可以較自如地改變動作外形的幅度。成年人可以早一點練習這個計劃。這既是訓練手段,也是日後的實戰需要。從步法的合理性來說,前後步法的運動方向也是斜上斜下更合理一些。 練習動作的幅度,跟身體尺寸比較,肉眼看大約1.1比1合適,就是說,看上去動作偏大一號,至少半號。這樣才能保證日後的擊球質量——你打比賽時,由於緊張等各種原因,動作幅度一般會縮小。這樣,剛開始建立動作時,不要覺著外形上看有點笨拙,有沒有內在感覺自己知道,合理就行。我們不能只看「白天鵝」那段,還得先經過「醜小鴨」這段呢。 2240496gx6n2n2gza06606.jpg 7、逐級換擋 同伴最初給你「喂球」,用「喂」這個詞是很傳神的形容,利益是均等的,你也會花相同的時間精力陪同伴練。剛開始時,最好是多擋少推,純粹借力,別發力。假設同伴是直板推擋,他的前臂甚至都不用有動作,這樣過來的球不拱,便於你還原和下一板的連接。如果他前臂伸出或突然加速發力,你往往會被來球頂住。如果同伴水平夠高,最好能在擋的基礎上,根據你掌握動作的能力,把喂球的速度力量一點一點往上調,領著你打。每一次都比你現在能接受的速度恰恰快那麼一點點。具體快多少沒法量化,你們可以去試,過快了往回調,慢了往上加。合適了,就把這速度保持一段時間,不要無休止地加速加力。當你對這個級別的速度力量適應了,再練習一段時間能掌控自如了,再往上加。 其實,能夠保持住某個節奏穩穩地慢慢地連續打上20-30板,就證明你對這個速度有了基本的控制能力。這個指標性的要求非常重要,否則就不是你能掌控的速度。一快就亂,一打比賽就變形,更遑論發力了!以上說的練習內容,基本上是強調借力為主,頂多是借力中發一點力。不能合理地借力是無法更好地發出力的,說白了,就是不能過早純粹靠自身的發力來練習,結果肯定不會好。這是鐵律! 224057f2fry1ox1y5mcxfo.jpg 8、打出節奏 讓同伴把速度適當調整,保持在一個你能完整交換重心、動作可以100%地揮動為尺度的狀態。此時可以更進一步,以三板或四板為一組,前兩或三板勻速揮動擊球,第三或第四板突然加速,變成:1、2、「叭!」,或1、2、3、「叭!」。「叭」的那一板在速度和力量上與前幾板要有反差。這裡有個問題要特別提出:前面的兩或三板球,動作幅度一定要和最後一板球一致,不能小,不能湊合! 最後一板球擊球時間不變,但要在觸球前瞬間加速,就是在最後觸球前的30公分左右的距離內瞬間加速。隨後放鬆還原,準備下一個循環。這樣你的動作就不容易僵。否則,動作沒打開,只想去發力,是基本功練習時最不可取的。同樣,支撐這個練習的首要因素還是重心交換。 瞬間加速的那一板球,要頂著球打。這有兩層含義:來球跳到最高點,是你觸球發力最好的「點」,更是你可以借上來球之力最多的「點」;而只有帶著重心交換做動作,那個「頂」上去的感覺才出得來,這既是合力,又是迎球。這種訓練對日後前臂、手腕手指在擊球時要起的作用,是重要的前期鋪墊。為什麼不要求板板都發力,一是程度問題,初學者不宜;二是練你的擊球節奏。但我不想掉書袋似地照本宣科,而是用實際練習來體現。同樣的擊球點,你不能全用一個速度打。這既練了發力,節奏也出來了。從三板對一板,到兩板對一板,最後能練到一板對一板的時候,正手的威力就開始顯現。然後,你可以站位退出半步,雙腿站得更開一些,重心再低一些,擊球時由後向前的感覺再多一些,每板都能發個7成力。這時,你正手的速度力量可以說基本建立了。 9、死球活練 起步階段,往往是以借力為主,這樣易於動力定型。但要注意,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越打越貼台,結果動作越打越小,而現代乒乓球對力量的要求卻越來越多。解決這個問題有很多方法,筆者的建議是,近台攻球手法有了一定的穩定性後,不妨練一練帶前後步法的連續正手攻球。1/2台就夠用。先站在你平時練正手攻球的基本站位上,打兩板,然後左腳往斜後方退一步,右腳肯定要跟著往斜後方邁,同時轉腰擺手、轉腰擊球,也是打兩板,再回到原來貼台的位置上,打兩板,再退,再兩板……這樣就變成了斜前後方的兩板兩板交替練習,這種斜向的步幅如果能越走越大,你在中近台也就能正手攻球了,你的正手動作就打開、打活了,能大能小,收放自如。 224105ghhl41l7hmzshg7l.jpg 10、儘早側身 實戰中,中國人一般還是強調多一些使用正手,其中用得較多的是側身位正手攻。所以,我們不妨早些開始練習側身正手攻球。在正手位攻斜線時,很多教練會強調觸球時要打在球的縱軸線偏右一點,但在側身位攻斜線時,就需要做相應的改變,盡量擊打在球的正面縱軸線上,否則會變成「勾」著打球,球速既慢又乏力。這條線還有一個現象,給人的感覺似乎比正手斜線要長。其實這是側身造成的,所以,打這條線時,還要更多地向前打,爭取把球打到對方的底線,否則,威脅和殺傷力會小很多。 (註:練習側身斜線有一個細節需要大家引起足夠的重視:在正正手位練攻斜線,我一般要求重心要完整地從右腳轉至左腳上,但側身斜線略有變化,一是向前打的成分多一些,二是重心交換時,右腳還要吃住一點勁,不能100%轉至左腳上,否則不是打不長就是角度打不開,球總往偏中線方向跑,這不同的兩條斜線得打出不同的感覺才行!) 224117tlxazepg9hmzxaeh.jpg 11、多練直線 直線與斜線的練習比例,我建議不能少於3:7,肯定是斜線多,但也不能一味斜線。基本技術動作較自如後,就要加大直線的比例。我觀察過,很多業餘球友側身幾乎只會打斜線。其原因固然是斜線好打,但更為關鍵的是小時候或學球階段斜線練得太多了。要知道,乒乓球比賽中,會打直線才是真正的高手。你可以觀察職業選手尤其是老瓦的經典賽事,正反手打直線使用頻率之高,超乎你的想像。 側身打斜線,站位時左腳前插會多一些(右手為例),打直線則不然,左腳不能前插太多,站位要相對稍平。只有先把站位調整好了,整個動作才能合理,否則不是斜線好就是直線好——站太平了,打斜線好不了,要不然只能「抹著」打;左腳前插過多,一定是打斜線好,打直線容易「摟」。練側身正手,我建議多練一點打直線,打直線好的人,斜線差不到哪裡去,而只會打好斜線的,直線好不了,因為直線比斜線難打,線路短,下手得快,動作得更為緊湊。 另外,側身打斜線,要把前臂「收」的感覺變成多往前打。多往前打,少往裡收,前臂「收」多了球長不了,而且撞擊少了,會形成「裹」著打,綿軟乏力。練習方式一般是:1、單一斜線;2、單一直線;3、複合線路。可以用2x2 或3x3的方法練習,即兩板斜線+兩板直線;或3+3,練到這個計劃時,由打斜線變成打直線或者顛倒順序時,腳下的站位要做小範圍的調整,斜線時左腳偏前多一些,直線時雙腳的平行感多一些,用小範圍的墊步最好。這是非常有用的一個計劃。手與腳協同,並碎步一體,希望大家試一試。(按,下圖說明有誤,原文是以右手為例,圖示為左手) 224129whocdzi10hi9hcw0.jpg 二、反手技術 1、別立拍頭 初學橫板反手技術,經常遇到的一個困惑就是,拍頭橫些好還是立些好?我的觀點是:拍頭稍微高一點可以接受,但不能完全立起來,否則以後台內技術不好練,球拍伸不進台內,就是進去了也無法很好地用上手腕手指,損失太大。拍頭立一些當然也有好處,比如以後防弧圈方便,但你只能「貼」,你發不出太大的力,這樣的板形就像帖雅娜的反手那樣,借力很好,發力就差多了。這裡想給大家一個重要的建議:初學建立動作階段,要想到以後的發展,要考慮日後往下練的時候能掌握更好更深一層的技術。所以,你的正反手技術動作要練成一個合理的系統,而沒有太多外型上的變化,這樣,掌握起技術來容易、合理。不能反手拉球時這樣,快拱時那樣,三、四種變化,練習新技術難度高,使用起來更痛苦。只有剛開始時設計合理,以後往上加技術才容易。 2、由輕到重 開始以反手平擋為主,少點摩擦,要建立「頂撥」的概念,就是身前、上升中後期觸球,不能讓球頂住你。反手的空間小,後退更困難,這個關鍵概念不建立,以後的反手技術會處處被動。業餘愛好者很多都看技術文章,喜歡直接就練快拱、快帶、彈打……不是不行,但最好還是先有快擋、快撥的基礎,然後練反手攻,再進而練習彈打、反手拉球。其過程應該是從借力過渡到發力,太激進反而欲速則不達,所以剛開始不能上來就練發力。 224137ukeusz5y6yvykssy.jpg 3、合理供球 同伴配合你練習時,球要打到你身體縱軸線稍偏左一點,但不可太多,太偏反手位你就發不好力(這是近台技術,不是反手中台發力拉),而且近台貼擋、快帶弧圈球時容易時間過晚,被來球頂住而發不出力。同時,喂球別太短,當動作揮到手臂完全展開距離的70-80%左右,是最好發力的位置,過了80%就變成了「夠」著打,那就失去了對動作的控制,低於50%則會被來球頂住了,無法發力。 224146v6wrmwv02ji8v525.jpg 4、切忌翻肘 由平擋過渡到練習快撥技術時,肘不要翻動太多,而要有點撐住的感覺,用外在的形態來保證你動作的穩定性。如果不自覺翻肘太多,我的思路是矯枉過正,寧肯直前直後的出手、還原,也不接受翻肘,不能用肩去支撐動作。所謂翻肘,其實是用肩來支撐,到最後是肩酸,那就不對了。剛開始時你可能會覺得自己在做機械運動,沒關係,隨著動作越來越熟練、緊湊,再把觸球時的動作往右斜前方揮動,就會越打越開,看上去受用了。 5、留出空間 此外,一定要有還原,剛開始還原要做得誇張一點,這對以後保證反手技術質量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還原引拍時,前臂不要太貼近胸前,因為反手不像正手有那麼大的迴旋空間。如果太貼身,以後防弧圈時很容易被來球頂住。 224153nkof5lajs25narqo.jpg 6、手背微拱 橫拍初練反手技術,有了基本外形之後,不妨刻意讓手背略微拱起來一點兒,這樣手背與球板成一平面,更容易建立「貼球」的感覺——從前臂外側,到手腕,到手背,建立這種一體的感覺。由於反手位技術受身體結構的限制,特別是近台技術沒有正手那麼多的空間去施展,這就要求肢體結構要緊湊,體現在近台擋撥、快拉、彈打時既能保證速度,又可以發得出力。手背微拱及與手腕手指的配合使用的好壞,將在擋弧圈、快拉快拱,特別是彈打發力時,起到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王濤的反手彈打為什麼天下第一?筆者曾跟他交流過,問他「發力怎麼發?」他說,「手背拱起點,到出球的最後瞬間這兒跟出去,拱一下,叭!然後馬上放鬆。但也不能完全拱出去拱到僵,否則也發不出力。」坊間一提反手發力就用一個「甩」字,那樣練出來的反手幾乎一文不值! 7、略為往右 關於迎球時的揮拍方向,借用李曉東的話說,反手揮拍時別只強調向前,稍微向右揮一點,其實就是向前。因為人的生理結構決定了不可能單純向右,必定是向前。我的理解,更主要的是,這樣會使動作結構更經濟、緊湊、合理。 224200hgr658qdqzpj6fuu.jpg 8、先斜後直 剛開始還是練習打斜線。反手技術與正手的最大不同是擊球時間,一般是上升期後段觸球。所以,節奏上的感覺是快多了。但正是由於這個不同才產生了一個最常見的問題:越打越往前趕。就是越打越早。絕大部分初學者都是因為一個原因:還原太快。 前面我們講過,反手空間小,正因為這一點,特別是練單線時,還原變得似乎容易了,再加上剛開始的撥擋等技術結構相對的簡單,還原過早就形成了。初學者這時還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動作,看上去就成了拍子揮出去,動作幾乎做完了,才碰到球。這時,一定要換個方式,看對方的球拍,也就是盯球。動作還原之後是無法把手放在那裡等球的,肯定是就勢再揮出去。所以要慢引拍,根據球的速度還原,對著來球的軌跡迎球打下一板。只有對上了來球的節奏,你練出的動作才值錢,否則就是假快。 斜線能打十幾二十板就可以適當練習直線了。打斜線向右揮的成分多一些,觸球的部位為球體縱軸線偏左一點,但打直線時,首先手腕要向內多屈一些,外觀上看就是手背拱起多一些,觸球點向中心線靠,動作簡單,然後向前揮動多一些,直線打得越直越好。 三、直板推擋 1、重心稍高 從站位上講,其實橫板也是一樣,但直板更要特彆強調一下,打反手或推擋時身體重心應該比正手稍高一些,這樣才發得出力。直板推擋有一個常見的問題,業餘選手尤其如此,就是由於動作和擊球時間的錯誤,無法在合理的範圍打到球,總覺得自己個子矮,於是就聳肩架胳膊。這裡,除了站位合理之外,要強調盯球後的引拍和其後的前臂伸出迎推,再有就是一定要在上升後期觸球,晚了一定被頂住,多高的個子也沒用了。直板打正手靠的是拇指及中指的配合,食指搭在拍肩上,而推擋時,拇指要放鬆,靠食指中指擊球,特別是中指,要倚仗它來傳導力量和控制落點。這也正是打中國式直板時,主要由三個手指互相配合、協調工作的難點和精華所在。 2、動作有根 直板推擋純粹往前推的感覺會多於橫板動作,橫板(斜線)實際上是要求往斜前方揮動,而直板推擋,直來直去的成分更多。但要注意,還原時不能只往後拽胳膊,重心感覺應該是偏左腿支撐多一些(右手為例),而能做到這一點,還原時一定要用重心帶手臂還原,再次推的時候,還要用腰把手臂送出去。否則,幾板球下來,胳膊就吃不消了。每一次的推擋動作完成時,右膝和腰要有制動並支撐的感覺。如果重心運用得好,手就能放鬆,而且動作有根、快慢自如,技術提高就快。 3、斜直變化 開始練習推擋不必強調「蓋」(壓板型),平推就行。到一定熟練程度後,要練斜直線的變化,藉助拇指、食指、中指三個手指來調整板型,這是打中式直板永遠的功課,擊球時尤其要體會、揣摩中指對落點力量控制時「頂一下」的那種感覺。直板推擋在推不同線路時,主要靠的是板形和球拍觸球時那個點的變化來完成。 《後記》:這是一篇幾年前寫的文章,確有不盡人意之處。這次有朋友索要原稿,所以稍作修訂。在這裡我想強調一下,隨著新一代運動員的崛起,對技術的要求有了相應的改變,就本人的能力水平,加以簡要說明: 1、如果說老瓦、孔令輝一代所代表的是橫板的技巧派的話(我認為薩姆索諾夫、波爾亦屬同類),現在卻是張繼科、樊振東一代更兇狠,力量、旋轉兼顧的一代。所以,撞擊非但沒有失勢,反而變得更有生命力了。因為當道的撞擊+摩擦式的弧圈球就是這麼要求的。 2、塑料球擋不住地來了,根據試打效果看,旋轉、速度都有一定程度的減弱,這樣,力量的地位就會明顯升高、加大。而要發出更大的力,除了技術動作合理以外,離開撞擊這個核心元素免談。 3、有一點需要和大家商榷:再現代的技術也是脫胎於前一代,甚至前二、三代的技術而來,沒有無本之木那一說。所以除了細節上的改動、調整,動作的具體要求與時俱進,只要乒乓球還存在,只要那個球台的距離還存在,撞擊就永遠也死不了! 4、撞擊比摩擦更能在早期訓練中幫助習球者建立手感、建立發力機制,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我認為至少在近期,仍然如此。 5、反手技術的突變,使得原有的指導思想受到了衝擊。至少在職業選手圈子內,反手進攻技術已經成為得分的重要手段,成為組織進攻的發動點,是一個運動員綜合實力的體現。當然,這是在職業選手層面的現狀。作為業餘愛好者,我們可以借鑒的是,在建立較好的手感後,加強弧圈球的旋轉成為必須。而現代理論對拉弧圈球時是有高要求的:先擊實,後擦轉,具體地說就是:上台→拉轉→弧線低→拉死,擰拉更是要求:球到對方台上後要下沉、下墜,跳得越低越好! 6、所以,有個說法請大家體會一下,那就是:每一板拉弧圈,力量都要串至板頭,否則動作不能算是完整的。做到這一點,業餘選手確有難度。但只要交換重心解決的好,動作放鬆合理,達到一定程度的追求是可以做到的。簡單地說,就是不管什麼技術,尤其是進攻技術,發力必得起自下盤。就是我們常說的,動作出了毛病,一定要從下往上找原因。這是我們教學時幾乎可以說是「定律」的東西。有的說法你一定聽過,就是把力自腳(或腰,髖,交換重心等等等等)傳導到上身,然後由收前臂來體現,庄則棟老師的大臂前臂手腕手指說你一定也聽說過。舉例說:拉半出台下旋,動作最後的最後,是要由食指帶動板頭向上加力來體現的,但反手近台反撕則是拇指內側+手腕手背把力串至板頭,用力方向是板頭向下來體現的。這有個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身體里力的傳導盡量同時同向地傳至板頭,這才算是盡善盡美了。只能是「盡量」,所以藝無止境,大家努力吧。
  • 直板反膠訓練法(一)——怎樣加強正手進攻能力 作  者:國家男隊教練吳敬平   直板反膠打法是我國的傳統打法之一,在我國運動員中佔有很大的比例。據統計,在近幾年的全國錦標賽中,直板反膠打法的運動員約佔全體參賽運動員的21—26%。因此,如何面對歐洲弧圈球的巨大衝擊,不斷探索和創新直板反膠打法的發展方向與訓練就成為國家隊近年來訓練與研究的重點之一。   經過這幾年的不斷努力,我國直板反膠打法的運動員如馬林、閆森都在國際、國內比賽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具備了與世界超一流選手抗衡的實力。但由於相持中的攻防轉換能力還沒有取得根本性的改變,因而從整個打法上講還沒有取得決定性的突破,因此,這也是我們今後訓練中必須重點解決的課題。   直板反膠打法的特點是積極主動,先發制人。主要以正手的大範圍跑動進攻給對方以致命的打擊。這種打法的發展方嚮應擺脫傳統的左推右攻和單面拉的模式,而建立一種全新的模式。   它主要包括幾個方面:1、正手的大範圍跑動進攻是主體技術,也是這種打法員基本的能力。正手進攻的殺傷力尤為重要。2、反手位是推擋和反面技術相結合,反面技術的使用率要高於推擋。因此,必須掌握反面技術。3、必須掌握一至兩套以上的好發球。實踐證明,不管什麼打法,沒有一至兩套好發球很難站住腳。直板打法更是如此。只有在前三板上佔優勢,才能和橫板相抗衡。 總之,這種打法的技術風格是以前三板為中心,以正手進攻為主線,積極主動,先發制人。當然,其不足之處在於相持中攻防轉換能力不如橫板,而最終的解決辦法還必須依靠反面技術來解決。 正手進攻是直板反膠打法的主要得分手段,正手進攻能力的好壞直接關係到比賽的勝負。因此,在訓練中應佔有很大的比重。   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1、殺傷力的訓練: 這是我國直板反膠打法運動員一直沒有解決好的問題。特別是和韓國運動員相比,我們有很大差距,這與我們的訓練方法有關。我們訓練中很少進行大發力拉沖的訓練,講究板與板之間的銜接,因而動作的幅度相對較小,影響了力量的發揮。要改變這種情況,就必須進行大發力的訓練,並在動作結構上注意用力的合理性。乒乓球是一項圓周運動,它是以身體的重心為圓心,以手臂和腰為半徑。半徑越大,初速度就越大,當半徑突然縮短時,就獲得加速度,使擊球力量加大。因此,動作結構應該是用腰帶動手臂向後轉,手臂自然下沉,前臂與大臂之間的角度應在130度左右,擊球時用腰帶動手臂向前,在擊球瞬間突然收縮前臂而發出最大的力量。最關鍵的是在擊球時前臂與大臂之間一定要有角度的變化。馬林剛進國家隊時,我們首先著重解決他正手發力問題。在多球訓練中,採用中台喂下旋高球,讓馬林盡量用最大的力量拉沖。每天保持10—15分鐘,主要是訓練在大動作拉沖時大臀和腰上的協調用力。經過一個月左右的訓練,馬林在拉球力量上有了很大的進步,基本解決了正手發力的問題。我認為這種訓練方法解決正手殺傷力比較有效。   2、搶沖兩條底線下旋長球的訓練 我國運動員普遍前三板球較好,特別是直板運動員的台內球更優於橫板。因此,外國運動員在對付中國直板運動員時都是採用劈兩條底線長球的戰術。因而搶沖兩條底線長球是直板反膠運動員必須解決的問題。我們在對馬林的訓練中,主要採用了兩種訓練方法。一是在單球的發搶訓練中,要求對方以劈兩條底線長球為主,主要訓練全台搶衝下旋球以及下一板球的銜接。在多球訓練中採用一長一短的方法訓練以側身搶沖底線長球為主,配合搶沖正手位長球的能力。二是在多球訓練時,注意加快長短球之間的銜接.加大訓練難度。   3、反拉弧圈球的訓練 反拉弧圈球是現代乒乓球技術的發展方向,在比賽中被廣泛運用。它包括上、下旋的反拉和遠、中、近台的反拉、快帶。反拉弧圈球的訓練既可以在多球訓練中單獨進行,也可以揉到每個訓練計劃中去。反拉弧圈球的重點是注意在反拉時接觸球的部位。一般的運動員在反拉弧圈球時都是接觸球的中上部,容易造成下網或出界。從力學的原理來講,當弧圈球接觸球板時,給球板一個向下的力,同時還有一個通過球心的力,這兩個力在接觸球扳後產生的反作用力的合力就是球的運行方向。對方拉過來的弧圈球旋轉越強,向下的力就越大,通過球心的力就越小,那麼球在接觸球板後產生的向上的旋轉就越強。反之,對方拉過來的球旋轉越弱,向下的力就越小,通過球心的力就越大,球在接觸球板後產生的向上的旋轉就越小。因此,在反拉弧圈球時,只要我們自己的發力超過了球在接觸球板後所產生的反作用力,就比較容易掌握回球的運行方向。所以,反拉弧圈時,我們只要接觸球的頂部,在自己發力的同時也借來球本身向前的力,球就能比較穩定的反拉過去。特別是在近台快速反拉弧圈球時,接觸球的頂部就顯得更為重要。因為球速太快,但球的旋轉不強,摩擦不夠就容易下網。 反拉弧圈球的訓練方法有很多,必須根據每個運動員的具體情況進行訓練。通常採用的辦法是首先反拉好對方從下旋球拉起來的球,可採用多球訓練的方法進行。其次是近台的快速反拉、反帶,可採用一點拉兩點和多球的方法進行。再就是中遠台的正手對拉。在反拉弧圈球的訓練中,反拉從下旋球拉起來的弧圈球是訓練的關鍵,只要這板球練好了,反拉上旋弧圈球就迎刃而解了。   4、搶沖半出撞球的訓練 這是直板反膠運動員必須掌握的技術,在比賽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直接關係到前三板的爭搶。這也是體現直板反膠運動員「巧」的一個重要技術。搶沖半出撞球的訓練基本上採用多球訓練的方法進行。在發多球時,要注意發球的質量,盡量做到球剛好出台一點點,和比賽的球相似。

  • 直板反膠訓練法(二)——精雕細琢前三板 作  者:國家男隊教練吳敬平   一、發球的訓練 直板反膠由於受到自身打法的限制,主要的得分手段體現在前三板上,而前三板又主要是靠發球搶攻得分。因此,發球尤如直板反膠打法的生命線,沒有一至兩套好發球就很難立足世界乒壇。從訓練的角度看,從小培養運動員對發球的鑽研精神和意識很重要,等進入省、市或國家隊以後再想練就一手好發球就不容易了。在國家隊,我們已經認識到發球的重要性,在訓練中練發球的時間安排也不少,可是收效不大。發球好的運動員會不斷地去鑽研新的發球,而發球不好的運動員總認為自己對發球沒感覺,怎麼練也沒用。其原因就在於要改變多少年形成的習慣和意識很難。因此,要想練好發球,必須從小抓起。這一點必須引起業餘體校教練員的高度重視。 發球的種類很多,但近年來由於對發球的創新重視不夠,運動員所掌握的發球越來越單調,基本上以左側上、下旋、轉不轉為主。而且發球的旋轉、落點變化也不夠,很容易被對方適應。因此,在發球的訓練中要提倡多樣化,儘可能掌握與眾不同的發球,特別要充分開發直板反面發球。劉國梁的反面發球,在國內外重大比賽中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轉不轉發球:目前歐洲運動員對接側上、下旋的發球非常適應,但對接轉不轉發球卻很差。因為隨著接發球技術的發展,歐洲運動員喜歡採用側身晃接的方法,側旋球正好能借上力,而轉不轉球採用晃接的方法就容易下網或出界。因此,要提倡多練轉不轉發球。馬林、閆森的轉不轉發球在對歐洲運動員的比賽中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發轉不轉球時,要注意落點的變化,比如正手近網短球、中路近網短球、反手小三角以及長球等等。   2、正手側身發右側旋到對手正手近網短球並配合反手底線長球:這兩種發球目前被歐洲運動員廣泛採用,而國內運動員現在能發這種球的不多,以至在國際比賽中我們的運動員在接這個發球時吃虧不少。因此,我們必須學會和掌握這種發球。   3、直板反面發球:反面發球有兩種方法,一是站在側身位發對方正手近網短球、反手近網短球和直線長球。發出來的球是側上、下旋球。二是站在反手位用反面發側上、下旋球。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發球,外國運動員往往不太適應,效果較好。希望直板運動員都應該去鑽研和掌握這種發球。由於發球的種類很多,以上談的幾種發球只是一種補充,使發球更加多樣化。  4、右側旋發球:目前這種發球已被歐洲大多數運動員所掌握,而中國運動員卻發得不多,以致在比賽中吃虧不少。因此,我們必須加強這種發球的訓練和鑽研。 在發球訓練時,首先在意識上要明確一點,那就是要想使自己的發球收到好的效果,就必須使對方在接發球時找不到第一時間,盡量使對方在第二時間擊球,從而使對方的回球速度減慢,旋轉減弱,給自己的搶攻贏得時間。這就要求在練發球時,特別要注意落點的變化。只有將落點和旋轉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發出最有威脅的發球。   二、發球搶攻的訓練 發球搶攻的訓練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發球後的搶攻。二是第三、五板後的銜接。   1、發球後的搶攻訓練主要強調落點、線路的變化和搶攻的質量。傳統的發搶訓練都是圍繞著左半台進行,右半台只是起到牽製作用。隨著技、戰術的變化,比賽中從右半台發起搶攻的使用率越來越大。這一點必須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在1999年45屆世乒賽單項比賽上馬林對瓦爾德內爾第四、五局的比賽中,馬林的發球都是從老瓦的正手位突破而取得成功。在1999年日本公開賽決賽薩姆索諾夫對馬林的比賽中,薩姆索諾夫在先失一局的情況下改變戰術,發短球到馬林正手位,由於馬林接發球處理不好,被薩姆索諾夫搶沖得手而連輸三局。因此,發搶訓練必須加強發正手位短球後搶攻的訓練,這是發搶技術的一個發展趨勢。由於有反手位底線長球和小三角的牽制,接正手位近網短球時身體重心上不去,手在接觸球時離身體很遠,不好控制回球的落點,容易出機會被對方搶攻。   2、發球後第三、五板球的銜接是發搶更高層次的要求。隨著控制與反控制技術的發展,接發球經常採用擺短和晃、撇等方法來控制對方的發球搶攻,因而給發搶帶來更大的難度。在對方擺短和晃撇不能上手的情況下,這一板球的處理以及下一板球的銜接就顯得尤為重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就使發球搶攻技術更加豐滿,不僅能夠直接進行發球搶攻,當對方控制時也能通過反控制再進行下一板的搶攻。   三、接發球及接發球搶玫的訓練 接發球技術隨著乒乓球技術的發展而發展,在每一個不同時期都有不同的要求。對於直板反膠運動員來講,接發球技術主要體現一個「細」宇,而這個「細」字又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台內球的處理,主要是擺短和挑。接發球的擺短,最主要的環節是要搶到第一時間擊球,在球剛剛起跳時就要擊球。擊球時身體重心前迎,用腰控制前臀,手腕在接觸球的瞬間突然向下發力,和球往上跳的力形成合力。這樣就使擺過去的球很轉,使對方不敢輕易挑,只要對方回擺,就有機會搶沖。   2、封住半出撞球,敢於搶沖。這就要求運動員具有很高的對半出撞球的判斷力,在此基礎上才能談得上搶沖。因此,在接發球技術中敢於搶沖半出撞球是關鍵,是訓練的重點。比賽中處理擺短和搶拉半出撞球時,在意識上要明確先是準備擺短,判斷球出台時再收回手搶拉。如果先準備搶拉出撞球,等判斷球沒有出台再去擺短,就沒有第一時間了,擺短時就不容易控制球的弧線和落點,反而容易被對方搶攻。   3、接發球的落點意識。從目前的技術發展來看,更強調擺兩個小三角短球的落點意識。  4、接發球以後與下一板的防守。這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必須加強這個意識的培養和訓練。它包括擺短以後的銜接、挑球以後的銜接、劈長以後的銜接、搶拉以後的銜接等等。隨著乒乓球技術的發展,從正手突破的意識更加明確,接發球直接給正手位的球會越來越多。因此,接發球送對方正手位以後的防守意識顯得越來越重要。

  • 直板反膠訓練法(三)——如何提高相持能力 作  者:國家男隊教練吳敬平   直板反膠打法的運動員要提高相持能力,首先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個關係: ●正手進攻與相持球的關係 這是直板反膠打法的一對矛盾。目前直板反膠有兩種類型,一是以正手全台單面拉為主,配合相持。這類打法由於正手的使用率高,在比賽中往往處於積極主動的地位,給對手的壓力很大,不足之處是相持和防守的能力相對差一些。馬林、閆森屬於這類打法。另一種是以近台相持球為主,配合側身進攻。這類打法的相持和防守能力強,但正手的使用率不高,在比賽中往往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關健時刻對對方的來球更是防不勝防。王飛、秦志戩、韓陽等就屬於這類打法。因此,我提倡以培養第一種打法為主,在充分發揮正手進攻的前提下,提高相持能力和攻防轉換能力,因為相持的目的是為正手進攻創造條件。 ●正手與反面的關係 直板反面技術經過多年的創新和發展,已經成為直板反膠打法必須具備的重要技術。但是反面技術的廣泛使用也帶來新的矛盾,直板運動員往往會出現左來左打、右來右打的情況,像橫板一樣形成兩面攻,這就失去了直板打法的特點。我認為反面技術的運用是為正手進攻創造條件,兩者的關係應該是以正手為主、反面為輔。 ●推擋與反面的關係 推擋是直板打法的傳統技術,但隨著反面技術的運用,推擋與反面技術在使用上發生了衝突。因此,必須根據每個運動員的特點對推擋和反面技術的使用進行一些必要的規範,對什麼樣的球應該用什麼樣的技術去處理,應該心中有數。比如,在對馬林的訓練中,對推擋和反面的運用進行了一些規範:第一板防弧圈用推擋,變直線用推擋,關鍵時刻的相持用推擋,第一板的防守用推擋(對方發力搶沖時)。相持中對方變線正手搶拉後回反手時用反面,第一板的防守用推擋後伺機轉攻時用反面,推擋變直線後對方拉直線時用反面,相持中可以用反面進行相持,撲正手回反手時用反面。推擋球的訓練 上面提到對推擋球進行規範的幾點,要根據運動員自身的特點進行訓練。比如馬林所運用的推擋已經不是傳統的推擋技術,而是用「圍」進行防守。傳統的推擋技術在防弧圈和變直線時採用的是平擋或向前下方擠壓,過去的球弧線往上走,容易被對方連續進攻。加力變線時容易下網或出界。而馬林在第一板防弧圈時都採用了「圍」的方法,效果很好。 「圍」的特點是能夠借上對方的力往前帶,過去的球弧線低而且往前拱,給對方的連續進攻造成一定的困難。同時,也把「圍」斜線的特點運用到變直線上。過去在防守第一板弧圈球時推擋不敢輕易變線,怕對方正手拉沖兩條線防不住。而現在防守第一板弧圈球時,特別是對方反手拉起來的弧圈球用「圍」的方法變線,穩定性強,過去的球速快,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在關鍵時的相持球中也採用了「圍」的方法,在比賽中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當然,用「圍」的方法代替傳統的推擋,只是根據馬林的特點進行的一些嘗試。每個運動員的特點不同,是否用「圍」代替推擋,應視情況而定。提出這種方法,只是供大家參考,多一種思路。另外推擋訓練中還必須加強切的訓練,增加節奏的變化。特別是對輕拉和輕輕快撕過來的球切一板,效果很好。反面技術的訓練 反面技術的運用除了要掌握好「推擋和反面的關係」之外,在搶拉下旋球方面用得也比較多,特別是對方接發球側身晃住反手位,自己側不開身時,反面的搶拉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反面搶拉下旋球的訓練中,一定要和側身全台正手進攻結合起來,如果反面拉起來僅僅是為了進入相持,還是擺脫不了被動。搶拉下旋球時一定要注意把身體的重心放在右腳上,拉完球後順勢側身,調整站位,重心仍然放在右腳上,準備下一板正手的全台搶拉。不要反面—拉就往中間站,形成相持。 在相持中運用反面技術的訓練要注意從平擋開始,平擋是基礎技術,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快撕、彈打的變化。在中台運用反面拉衝上旋球時要用中等力量,不要因急於發力而造成失誤,反面拉的目的不是要把對方拉死,而是為正手進攻創造機會。 反面技術的使用要盡量做到合理,因而必須分清層次: 1、對方發力搶拉,旋轉強、能借上力的時候用推擋; 2、當對方發不上力或平擋時,可採用反面快撕; 3、當對方的拉球旋轉強、弧線長時可用彈打; 4、在快撕轉彈打或直接彈打後下一板的銜接要用快撕,因為彈打後對方防過來的球不往前走,再連續彈打容易失誤。另外,反面第一板搶拉下旋球後下一板反面的銜接要借力快撕,而不要發力拉,因為對方防過來的球速度很快,來不及拉手。如果要想連續發力拉,站位必須稍稍往後退一點; 5、彈打或快撕以後一定要加強側身。 相持中攻防轉換的訓練 隨著乒乓球技術的發展,直板反膠打法在與橫板法的相持中,橫板反面的快撕佔據了主動,直板處於非常被動的地位。這樣,如何進行相持以及採用什麼手段進行攻防轉換,就成為直板反膠打法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針對這個問題,我在馬林的訓練中採取了三種辦法: 擺速 這是直板反膠在對付橫板反手快撕兩條線時所體現出來的相持能力。由於目前橫板在快撕直線時速度很快,要求馬林在定點訓練時意識上要跟上節奏,推一板馬上準備正手。在定點訓練比較熟練的基礎上再進行不定點的快速封堵訓練,正手位的擊球要求到位、快速。這個訓練計劃在45屆世乒賽以前練得不多,但在45屆以後,橫板選手(不管是中國運動員還是外國運動員)在同馬林比賽時都採用了快撕直線的戰術,馬林也吃了不少虧,所以加強了這方面的訓練。 近台側身快帶 這個訓練計劃也是在45屆世乒賽以後開始練。在馬林與薩姆索諾夫的幾次比賽中暴露出這樣一個問題,對方反手快撕住馬林反手,馬林在沒有辦法擺脫的情況下,採用搏殺的辦法側身近台反拉,但是沒有把握,失誤很多。為了擺脫這種局面,我們提出了這個訓練計劃。這個技術在使用上有兩個難點,第一是在對方球速非常快的情況下側身反拉,過去的球只有速度沒有力量,而且容易失去重心,對方一旦防過來下一扳銜接不上;第二是在對方快撕兩條線的情況下側身,需要很強的猜球能力。因此,在訓練中採用了兩個方法,一是反覆練習推一板後快速側身,著重加強身體重心的調節,身體不要往後倒,而重心在擊球後快速還原。同時注意擊球點要在上升後期,擊球時用腰控制手臂發力;二是在多球訓練中讓對方從下旋拉起,馬林近台側身反拉後撲正手。主要訓練側身時重心的調節以及下一板的銜接。從最近的訓練來看效果不錯,今後的問題是如何把訓練和比賽中的運用揉到一起。 反面的反拉 這一點已經在前面的章節中談過,在此就不在整述。

  • 直板反膠訓練法之四——實用戰術的訓練 作者:吳敬平 直板反膠打法的戰術訓練主要是圍繞如何發揮正手拉球的威力而進行的,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側身搶衝下旋後撲正手時多拉斜線。撲正手以撲斜線為主,直線為輔,是為了爭取形成正手斜線的對拉,再找機會拉直線。要想在比賽中運用這個戰術,首先在心理上要相信自己正手的能力,敢於和對方比正手。 2、正手位搶拉下旋後進入相持或正手全台搶拉。這是直板反膠運動員很關鍵的—個技術。因為現在歐洲運動員對付直板反膠這種打法都是從正手位突破,主動給你正手,再防—板後進入相持。這種訓練有兩種方法,一是沖直線後進入相持或正手全台搶拉;另一種是沖斜線後銜接正手拉直線,進入相持或正手全台搶拉。從馬林同薩姆索諾夫、瓦爾德內爾、佩爾森比賽的情況來看,當對方搓馬林正手位時,在能夠發力沖的時候可以多衝直線或中路,位置不好的時候可以多拉斜線形成正手對拉。這種戰術在比賽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推擋變直線後保正手反拉、反帶直線。比賽中運動員往往不敢變直線,一是推擋加力變線容易失誤;二是推擋變線沒有質量又怕對方沖兩條線防不住。在馬林的訓練中也存在這個問題,明明戰術需要變線,就是不敢變。在這個戰術訓練中有兩個問題要解決,一是變線的質量;二是變線後的防守。在馬林的訓練中首先解決變線的問題,由過去的推擋變直線改為「圍」直線,提高了變線的質量和穩健性。變線後的防守也由過去的近台防守改為退半步防守,對方拉直線用反面平擋,對方拉正手就用正手反拉。但目前這個技術在比賽中很難運用,因為過去常年形成的意識是用推擋防守,推擋和正手的轉換比較快,而用反面擋時,反面和正手的轉換意識跟不上比賽的節奏,因而在比賽中變直線後對方拉直線時,防守還是用推擋。我認為這個防守技術是今後的發展方向,只要從小培養是能夠掌握的。

  • 直板反膠正手拉球的基本原理和訓練方法 吳敬平 《乒乓世界》編輯部給我轉來一些讀者來信和網上很多直板反膠打法球迷的提問,他們主要是想了解直板反膠正手拉球的基本原理和訓練方法,特別是很想學習馬林的正手爆沖。很多球迷對正手拉球進行了技術探討,發表了各自的見解,並且提出了很多問題,有些問題提得十分專業。我看了以後十分感動,對此,我覺得自己有義務把這些年在訓練馬林和王皓過程中的一些體會和球迷朋友們進行交流。由於我們訓練的角度不同,對正手拉球的理解也不一定相同,訓練的方法手段也不可能一樣。因此,我只能從我的角度把我訓練的體會和朋友們交流,僅供參考。 乒乓球基本上是一項圓周運動,正手和反手拉球都是以運動員的身體重心為軸心、以身體到身體重心的連線為半徑進行圓周運動。因此,不管是正手還是反手擊球都必須符合這個原理,從這個意義上講,正手拉球動作的基本原理就是一種力的傳遞。 正手拉球的基本要點 基本站位:兩腿張開與肩的寬度為差不多相同,身體稍微前傾,重心在前腳掌上,拉球時,身體向右轉(以右手為例),重心放在右腳上,在轉腰的過程中,用腰控制大臂,右肩稍底,小臂自然下垂,用手腕控制板型,板型前傾(拇指用力壓住球板,食指稍微放鬆,中指頂住球板),板型前傾的角度因來球的旋轉不同而調整。 擊球原理:擊球的時候,以右手為例,首先是腿上發力,向左蹬腿,身體重心從右腳向左腳轉換,交換重心,身體前迎,身體前迎的方向要和擊球的方向一致。然後是腰上發力,用腰帶動大臂轉動,把力傳遞到前臂,在擊球一瞬間,收縮前臂用力擊球。從力學的原理講,正手拉球前,小臂和大臂之間的角度越小越好,這是加大半徑,半徑越大,初速度就越大,在擊球瞬間突然收縮前臂,使半徑變小而獲得加速度,使速度加快,力量加大。擊球時,小臂和大臂之間角度的變化要根據來球和擊球的需要進行變化。很多運動員在進行正手拉球時往往只注意了收前臂而忽略了轉腰,用腰來控制手臂的發力,或者是注意了用腰的發力來帶動手臂而忽略了收前臂,前臂和大臂之間的角度幾乎沒有變化或變化很小。總結起來正手拉球應注意四點:1、必須注意重心的交換,重心迎前的方向要和擊球的方向一致。2、一定要用腰控制大臂,是腰上發力,而不是用手臂發力,注意拉球時腿、腰、大臂、前臂、手腕發力的協調。3、擊球瞬間必須快速收縮前臂、手腕發力,前臂收縮的速度越快,發出的力量就越大。4、擊球點必須保持在身體的右前方,擊球點離身體越近,越容易控制球。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什麼樣的拉球動作,必須和你自身具備的身體條件相符合,只要不影響動作的發力就可以,沒有什麼固定的動作模式。另外就是在擊球前,球板和球之間要有一定的距離,盡量主動去擊球,而不要讓球來撞你的球拍,或者是球與球拍之間的距離太小,容易被來球頂住,影響你的發力。 正手拉球的結構變化 對於我國大多數業餘乒乓球愛好者來講,直板居多,隨著乒乓球技術的不斷發展,打直板反膠的人也越來越多。由於我國的直板反膠打法都是從直板正膠演變過來的,在訓練的方法上和打球的意識上都是按照直板正膠的路子和意識進行的。因此,在動作的結構上是以近台為主,動作小,擊球速度快,擺速快為指導思想。在正手進攻的訓練方法上也很少進行大力量的拉球訓練,更多地是強調動作之間的連續性。對於很多曾經經過業餘體校訓練的球迷來講,要想對正手拉球動作進行改變就更不容易。這是影響我國直板反膠運動員正手拉球力量不大的主要原因。 在近幾年我對直板反膠打法運動員的訓練中逐漸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因此,在馬林和王皓的訓練中,改變了以前的訓練方法,特彆強調了正手大力量拉弧圈球的訓練,把這個問題擺在了直板反膠打法訓練的首要位置來進行解決。把訓練正手拉球的意識從動作小、速度快、連續性好改變為拉球動作舒展、跑動範圍大、力量大,連續性好。強調了在大力量拉球的基礎上提高拉球的連續性和殺傷力,在平時步法的訓練中要求馬林和王皓加大拉球的力量,練好大力拉球後的銜接。 在實際的訓練中我主要採用了發大力拉沖從中台發出的下旋球半高球,要求馬林和王皓盡量用最大的力量擊球,主要訓練拉球時動作的舒展性,並讓他們逐漸習慣發大力拉球,掌握髮力的技巧,把腿、腰、大臂、小臂、手腕的發力協調起來,主要強調了腰腿的發力和身體重心的轉換。其次是進行了全台發力拉衝上旋球的訓練,主要解決發力拉沖後的連續性和步法的移動。通過訓練,使馬林和王皓的正手拉球力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從比賽的效果來看,我認為在這點上是成功的,這也是在直板反膠訓練上的一點突破,打破了直板正膠訓練模式的舊框框。對於大多數業餘愛好者來講,要想提高正手拉球的殺傷力,就必須對過去打球的意識進行一些改變,盡量進行一些大力量的拉球訓練。 正手拉球的方法與技巧 正手拉球是一門很複雜的技術,有近台拉球、中近台拉球、遠台拉球,有拉上旋球、下旋球,有近台快帶、反拉弧圈球,拉半出撞球等等。不管拉球有多麼複雜,但有一點是最重要的基礎,就是步法。步法的好壞,直接關係到正手拉球的命中率、力量的大小和拉球時的調節能力。要想練好正手拉球,就必須先練好步法。而在這一點上,是專業運動員和業餘運動員最大的區別所在,業餘運動員不可能像專業運動員那樣進行大量的高強度的步法訓練。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擊球的技巧。只要能夠做到因勢利導,充分發揮現有的條件,也會收到一定的效果。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些比較實用的訓練方法和技巧: 1、拉好定點下旋球:拉衝下旋球是直板反膠最基礎的基本功,在拉下旋球時除了注意前面提到的基本動作要領以外,要特別注意手腕的用力方法。在擊球的瞬間是用手腕去摩擦球,擊球點在來球的中上部,在用手腕摩擦球時還要根據來球旋轉的強弱再加上一定的撞擊。就是人們常說的又摩又打。拉衝下旋球旋轉弱的來球要連摩擦帶撞擊,撞擊可稍大於摩擦。拉衝下旋球旋轉強的來球必須用力摩擦擊球,用自己拉球的力量抵消來球的旋轉。在擊球的瞬間要特別注意擊球時一定要把球往前送,不能靠力量去硬碰球。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吃球」,盡量讓球在球板上停留的時間長一些。經常這樣訓練拉球,你對球的感覺就會越來越好,拉球就會越來越有數,慢慢達到運用自如。訓練的方法,在沒有多球條件的情況下可採用拉球一方發下旋球到對方的反手位讓對方搓長球到側身位,然後發力拉沖這個球。拉球時一定要注意用全力拉沖,不要考慮下一板球對方是否能夠防過來。要的就是讓你防不過來。經常這樣訓練,你的拉球力量一定會提高。在有多球的條件下,可讓對方發下旋球到你的側身位,定點發力拉沖這種球。拉球時要掌握好擊球時間,在對方來球跳到最高點或下降前期擊球最好。擊球時間一定要相對固定,這樣容易掌握拉球的命中率,好調節。出界多就向前送一點,下網多就多摩擦一點。在定點拉衝下旋球比較有數的情況下,再把來球的落點擴大到全台的定點拉沖,這樣不斷加大拉球的難度,拉球的水平就會不斷提高。 2、拉好定點上旋球:拉上旋球和下旋球不同的是,拉上旋球擊球點在來球的上部,摩擦球要大於撞擊球,擊球的瞬間一定要往前送。訓練的方法基本和搶拉下旋球一樣,只是來球的旋轉不一樣,是上旋球。在推擋後側身發力拉沖這板球,或對方變你正手位後發力拉沖,反覆練習。有多球訓練的條件,可以由對方直接發上旋球到你的正手位和側身位搶沖,落點可以從定點到不定點,逐步提高擊球的難度。 3、練好反拉弧圈球:反拉弧圈球是一種高級技術,尤其是業餘運動員掌握了這項技術就像如魚得水,你就掌握了比賽的主動權。因為一般的業餘運動員在拉弧圈球時拉高吊弧圈球的時候多,你掌握了反拉弧圈球的技術,你就站在了比對方高一擋的層次上。反拉弧圈球的要領,首先要自己發力,盡量少借對方的旋轉,用自己拉球的力量去抵消對方來球的旋轉。其次是在反拉時摩擦球一定要薄,摩擦球的上部甚至頂部,既要借對方來球的旋轉的力,還要自己發力摩擦球。越是自己發力反拉,命中率越高。越是怕對方的旋轉去碰球,越是容易吃對方的旋轉。訓練的方法,對方發下旋球到你的反手位,你搓球到對方側身位,對方拉高吊弧圈球到你反手位,你側身反拉,這樣反覆練習,等基本掌握了反拉弧圈球的規律以後,再把反拉擴大到全台和不定點反拉。 4、近台正手快帶弧圈球:這項技術是防守中很先進的技術,也是很難掌握的技術,是90年代後期才逐漸被採用的技術。在這之前人們在正手位的防守都是平擋,借對方來球的旋轉把球擋過去,因而在比賽關鍵的時刻就很容易因緊張而造成失誤,即使不失誤,防過去的球也沒有威脅,很容易被對方連續進攻。到90年代後期,中國的運動員把反拉的技術運用在近台的防守上,特別是直板反膠打法的運動員運用更多,加快了攻防轉換的節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馬林在這項技術的運用上是非常突出的。這項技術要求運動員的對來球的判斷要非常快、準確,手上對球的感覺要求很高,因為有很多球是在失去身體重心或不到位的情況下,完全靠運動員手上的功夫去完成技術動作。我想雖然目前在業餘運動員中能真正掌握這項技術的不多,但已經具備了一定水平的運動員可以去嘗試一下,也許你會有意外的收穫。 這項技術的技巧主要在於掌握好擊球時間和手腕的用力,擊球時間盡量在球的起跳前期(上升期),當步法實在到不了位的情況下,還可以在球剛一跳起時就擊球。擊球時靠腰和手腕發力,接觸球的頂部。接觸球時既要借對方來球旋轉的力,同時自己一定要發力去摩擦球,盡量摩擦薄一點,摩擦厚就容易下網,在摩擦球的瞬間一定要把球往前頂。訓練方法可採用搓下旋球到對方正手位讓對方拉弧圈球到自己的正手位,然後正手近台快帶。這樣反覆練習就會逐漸掌握擊球的基本方法,在快帶對方從下旋球拉起來的弧圈球比較熟練的情況下,再進行推直線讓對方拉弧圈球到自己的正手位快帶上旋弧圈球的訓練。這樣,你就會慢慢掌握在防守中正手近台快帶弧圈球的技術。這項技術的關鍵點是在擊球時一定摩擦球要薄,而且自己一定要主動發力去帶球。 正手拉球的注意事項 業餘選手在練習正手拉球時,要注意掌握以下幾點: 1、收前臂:在正手拉球時一定要注意收前臂,大臂和小臂之間的角度一定不能固定,要根據來球來決定擺臂的大小。但要注意一點,收前臂一定要用腰來控制。 2、轉腰:由於乒乓球是圓周運動,擊球時用腰來控制手是非常重要的環節,擊球時球拍的後引不是用手往後拉手,而是用轉腰來完成,用腰固定大臂,轉腰的速度要遠遠快於拉手。就是說,在擊球前的擺臂是先轉腰而不是先拉手。而我們好多球迷們在打球時都是先拉手,不知道轉腰,因而在擊球時經常出現身體不協調導致發力不集中或發不出力。 3、擊球點:擊球點的最佳位置是在身體的右前方(以右手為例),要保持最佳的擊球位置就必須學好步法,保持好身體的重心,重心的高低要根據來球來決定。馬林經常使用的側身倒地爆沖是不得已而為之,對方搓過來的球又低又長,拉完以後不可能再還原,只有搏殺。馬林在拉這種球的時候重心低,但是擊球點是球的最高點或下降前期。正手位大角度的球擊球點要根據自己步法移動的情況來決定擊球點的高低。一般情況下是在球的下降中期和後期擊球。 4、手腕的運用:在拉球時,手腕要相對固定,不能晃動太大,擊球瞬間用中指頂住球板發力摩擦球。另外手腕還具有擊球瞬間的調節功能,比如在拉球時突然感到球的旋轉比自己預想的要轉時就靠手腕來調節擊球的力量大小和摩擦球的部位。在不到位和頂住自己的情況下,就要靠腰和手腕來調節擊球點。特別是在比賽中,很多球都不是很規則,來球的落點也是你最難受的地方,這時候就要靠手腕來調節,手腕的調節主要靠大拇指和中指用力來完成。其次拉球時板型的控制也要靠手腕來完成,有很多的直板運動員正手拉球時吊腕很厲害,這影響發力,一般情況下,手腕和前臂幾乎在一條直線上,球板把與手腕之間的角度在45度左右。 5、吃球:我們看一個運動員拉球的好壞,主要是看他拉球時是否吃球。吃球就是球在球板上的停留時間比較長,而不是球一碰球板就出去了。要做到拉球時吃球,就必須每一板球都主動發力去摩擦球,在平時的訓練中盡量少打借力球。拉球吃球的好壞,在平時訓練中不是很明顯,但在比賽中就有很大的區別。很多球都是在你不到位的情況下要完成拉球的動作,就全靠你用手腕主動發力去摩擦球來調節,你習慣了主動發力拉球,就能在比賽中控制拉球時力量和擊球部位的調節,拉過去很多高難度的球。 6、搶衝上旋球和下旋球的區別:動作上沒有多大的區別,區別在於搶衝下旋球時擊球點在球的中上部,發力的時候根據來球的旋轉可帶點撞擊;搶衝上旋球時擊球點在球的頂部,主動發力摩擦球,擊球時身體重心也隨之向前。特別是在反拉弧圈球時,摩擦薄反而容易過去,摩擦厚或帶點撞擊就容易失誤。 7、微調:很多球迷朋友提出這個問題,我認為要在比賽中做到這一點是比較難的。這首先取決於你個人本身的球感,就是你手上對球的感覺。其次是在訓練中不斷地培養你對球的旋轉的理解,要清楚地知道你打過去的球是什麼樣的旋轉,對方回過來的球又是什麼樣的旋轉。只有這樣,你才會根據來球的不同,在很困難正常擊球的情況下,在來球很不規則的情況下,在球落在邊邊角角很難回擊的情況下,通過手上的調節把球回擊過去。因此,對於業餘球迷朋友們來講,最主要的是去琢磨球的旋轉變化,把這個規律基本掌握住了,你就具備了微調的能力。

  • 正手弧圈球技術是乒乓球技術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術之一。拉好弧圈球的三個要素就是腿、腰、手;三者要協調一致,才能發揮弧圈球的最大威力。   從弧圈球的風格上來講,目前主要分為歐洲派和亞洲派。歐洲選手拉弧圈球的時候,撞擊的成分比較多,因此球在飛行的過程中速度快,力量大,弧線低;亞洲選手拉弧圈球的時候,摩擦的成分比較多,因此球在彈起後的過程中速度快,旋轉強,弧線低。隨著弧圈球技術的發展,目前各國選手都在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因此並沒有十分明顯的風格區別,而是根據不同的球運用不同的技術。   弧圈球的基本技術動作並不難,但是要想拉好弧圈球必須要勤學苦練,才能是自己的技術有大幅度的提高。如何掌握基本的弧圈球技術呢?(以右手握拍選手為例)   一、技術動作分解   1. 準備動作:   拉球之前,站位一定要合理。一般來說,站位距球台邊緣1.5米左右。左腳前,右腳後,兩腳間距略比肩寬,右腳尖於左腳腳窩的位置平齊,以兩腳前腳掌內側著地。兩腿彎曲,含胸,重心放低,身體與球台邊緣的夾角大概為45度左右。   2. 拉球:   拉上旋球時,右肩略微下沉,同時橫向轉腰,右臂自然放鬆,*橫向轉腰動作完成引拍的過程。此時,以右腳為軸,重心放到右腿上。然後,右腿蹬地,腰部橫向迴轉,並帶動右臂,注意此時右臂仍為放鬆狀態。待腰轉到基本與球台邊緣平行的時候開始收縮前臂,擊球。重心由右腿轉移到兩腿上,兩肩持平。擊球時,要找好擊球時間。擊球時間分為上升期和下降期,上升期是指來球即將達到最高點的時候,下降期是指來球從最高點剛剛下落的時候。一般來說,來球位於右腹部前方一尺多的距離時擊球感覺最好,可以發出力。擊球時,要注意摩擦球,主要向前發力。擊球後要注意大臂、小臂立刻放鬆,還原。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關於擊球部位,對於以拉打為主和摩擦為主是有區別的。 以拉打為主的選手,擊球的部位一般為B點或B、C點之間。以摩擦為主的選手,擊球部位一般為C點。   拉下旋球的動作要領與拉上旋球基本一致。只是拉下旋球時,右肩沉的更低一些,擊球的部位一般為B點,且用力的方向向上多一些。   3. 步法     拉球時,要根據來球的位置,時刻跑動來調節擊球的最佳位置。跑動時要保證重心盡量平穩,身體不要亂晃。   二、高吊弧圈與前沖弧圈         高吊弧圈一般是針對拉下旋球而言的。高吊弧圈以旋轉見長,但是弧線略高,速度較慢。高吊弧圈的擊球部位一般為B點,甚至是A、B點之間,這要根據來球的旋轉而定。拉高吊弧圈,右肩下沉的較低,用力方向向上的比較多,先要製造一個高過球網的弧線,然後用力方向向前,再製造一個向前的弧線。如果一味的向上硬拉,則球很容易出界。前沖弧圈速度快,力量大,但旋轉稍遜。拉前沖弧圈,擊球部位一般為C點或B、C點之間。右肩略微下沉,用力方向向前比較多。若來球的下旋旋轉很強,則必須增加轉腰的幅度和前臂收縮的速度,以增大對球的摩擦力。   三、台內弧圈球技術          台內弧圈球的技術難度比較大。首先要判斷來球的位置和高度,根據來球的高度來決定引拍的高度。拉台內弧圈球,一般引拍的高度較高,往往與檯面高度持平,甚至高於檯面。擊球部位一般為D點。由於摩擦球的部位很薄,因為對於下旋非常強的台內球,處理起來難度很大。而對於不太轉的下旋球來說,台內弧圈球給對方造成的威脅還是很大的。拉台內弧圈球,要注意用力方向向上多一些,繼而向前,要把弧線拉短。   四、套膠與弧圈球        進口套膠與國產套膠的性能不同,對於拉弧圈球的風格有一定的影響。   歐洲人拉球多為拉打,因為歐洲的套膠膠皮黏性差,海綿偏軟,但彈性好。使用進口套膠,球在接觸到拍子之後,海綿被擠壓的程度較深,海綿被壓縮的行程長,這樣就削減了來球的大部分旋轉和力量,因此採用拉打的手法可以很好的控制來球,加之歐洲人身高馬大,爆發力非常好。這樣的拉球威力不小。 亞洲人拉球多摩擦,因為國產的套膠,如狂飆系列套膠,膠皮黏性強,海綿彈性非常實在,非常大。在球接觸拍子的時候,膠皮給了來球很大的阻力,而海綿被壓縮的程度也不大,這樣就造成的脫板速度很快。因此只有多摩擦,以旋轉克旋轉才能拉出高質量的弧圈球。所以使用國產套膠對拉球的技術要求較高。 隨著乒乓器材的發展,國內已經生產出很多新產品,兼具了國產與進口的很多優點,對於眾多的乒乓球愛好者來說,又多了很多的選擇。   五、拉球的常見問題   1. 重心後坐:   重心後坐,自然使腿部力量不能發揮出來,使手臂的走向多為向上,削減了拉球的速度、力量和旋轉。   2. 手臂僵硬:   引手的過程中,肌肉僵硬,大大降低了控制球的能力,並鎖住了力量。擊球後肌肉僵硬,使力量不能全部發揮出來,並降低了還原速度。   3. 轉腰不夠:   只用手臂拉球,速度、力量、旋轉都有很大的損失。   4. 抬肘、抬肩:   使腿、腰、手不能協調一致,當力量從腿、腰傳到手的時候,能量中斷。   5. 步法遲鈍:   等球,使擊球點太低,使全身的力量用不到球上。

  • 推薦閱讀:

    這個新技術,再隱蔽的銀屑病也逃不掉
    甘肅村醫中醫技術之二佰三十二
    VR技術在汽車職業教育中的應用
    小拱棚西瓜套甘薯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意拳散手技術能力的訓練/謝永廣

    TAG:技術 | 乒乓球 | 乒乓球技術 | 技術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