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筆記

氣、氣化、氣機:

氣是生命的本源,是一種物質。

這種物質氣運動起來以後,發生了運動變化,稱之為氣化。

氣化過程和表現的形式,升降出入這種運動稱之為氣機。

01 陰陽五行概述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02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

03 中醫學的醫學模式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一)

04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二)

05 中醫學的優勢與特色 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的性質、特點和內容

①:中醫學的優勢與特色:

②:20.00,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的性質、特點和內容:

06 中醫學與中國古代哲學 (氣一元論、陰陽學說 基本概念一)

①:氣一元論:

②:45.19,陰陽學說:

54.00,陰陽是宇宙的根本規律。

56.03,陰陽的醫學意義。

07陰陽學說:基本概念(二)、基本內容(一)

08陰陽學說:基本內容(二)、在中醫學中的應用(一)

09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二)、五行學說:基本概念、基本內容(一)陰陽盛衰 五行屬性

五行屬性:

屬性在不同的學科的不同定義;

在中醫學裡面,涉及到兩個學科,一;哲學,二;邏輯學,

一;從哲學上來說,屬性;是指事物本身固有的性質。

二;從邏輯學來說,屬性;是指事物對象的性質和對象之間的關係而言的。包括對象的狀態和動作。

五行的屬性;是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所具有的特有屬性的統稱。具體而言,就是;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穡,金曰從革,水曰潤下。

五行之間的關係;

一;以次相剋,反覆無窮。木克土、、、、

二;兩行之間相剋的關係叫所勝所不勝關係;如;水能克火,那麼,水是火之所不勝,而火又能克金,那麼金又是火之所勝。任何一行都有所勝所不勝。

10 五行學說:基本內容(二)在中醫學中的應用(一)五行制化 五行乘侮 總結

五行制化,三行之間才能發生制化。如:金、木、土三行。

五行乘侮,乘:相剋太過,木旺克土。侮:木太旺反侮金。乘侮必然同時存在。即:三臟同時發生關係。

以五行的特性為據,嚴格地說,它說明了五髒的主要生理功能,而不是全部功能。

五行論證了臟腑之間生克制化的關係。

五行互藏:就是五行之中還有五行。

中醫學的五行思維是一個球形的、網狀的思維結構。是最科學最高明的思維結構。

11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二)、中醫學的科學思維(一)用五行學說指導疾病的防治

根據顏色和脈象之間的生克關係,來推斷病情的發生髮展規律。04.00

如:青色、弦脈、青和弦同屬於木。即顏色和脈象之間的關係同屬於同一類,同屬於木,稱之為色脈相符。預後:平,即,輕。

青色而出現了浮脈,浮脈屬於金行。那麼這個色和脈就出現了克色之脈。即五行的金克木。因此它的病情相剋,即相剋傳變,其病為逆。

青色出現沉脈,沉屬於水行,表現為水生木,色脈相生,按照相生規律推斷,病情的發展規律,即相生傳變為順,因此,它的病情的預後為順、為生,預後良好。

第四:五行學說在防治學上的應用。07.00

①:控制疾病的傳變;按照五行生剋制化的規律,截斷病理傳變。控制疾病向前發展。如:肝有病,按照五行的生克規律,肝有病一定要傳到脾。那麼在治療時,既要抑制肝,同時要保護脾,或者可以直接判斷到肝有病,可能要傳到脾,那麼在脾病沒有明顯表現出來的時候,可以事先扶助脾,提高脾的生理功能,使肝的病理變化不傳到脾去。把這個治療思想叫做控制疾病的傳變。

「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金匱》

「肝病必傳脾。」

截斷療法,即中醫治未病的思想。

②:確定治則和治法:常用五行學說確定治療原則,常用方法,不是全部內容。

一:確定治療原則;根據相生規律所確定治療原則是:

「補母瀉子」

「補母:」又稱之為,虛者補其母。適應症是:適用於母子關係失調的虛症。

「瀉子:」又稱作,實者瀉其子。適用於母子關係失調的實症。這個根據相生規律確定的原則,必須牢牢記住。

在這個原則指導下,制定了具體應用五行學說調整臟腑關係的治療方法,以下舉例說明。

第一:滋水涵木法。

滋養腎陰,以養肝陰的方法。適用於腎陰虧損而導致肝陰不足,乃至肝陽上亢的癥候。臨床表現它的特點是眩暈,五心煩熱,腰酸膝軟等等。

第二:益火補土法。

①:益火補土法,是指補心火而益脾土。如「人蔘歸脾湯」。就是益火補土法的代表方劑。

②:益火補土法的引申意義,益火補土是指補腎火(也就是補命門),益脾土。即:溫腎陽補脾陽的一個方法。它的適應症是腎陽不足而脾陽不足的證候。或者是脾腎陽虛的證候。這個意義源於命門學說(腎陰、腎陽為一身諸陰諸陽之本)。在臨床應用的時候可以單獨補腎,補腎就可以補脾。在脾陽虛的時候,也必須是在中期以後到末期必然要累及到腎。腎陽虛,此時可以單獨補腎陽。也可以脾腎雙補,達到益火補土的作用。只要求記住後者,不要求記住前者。

「久病必窮腎。」

第三:培土生金法:

是補脾益氣而補益肺氣的方法。適用於脾肺氣虛的證候。培土生金是調整脾肺之間的關係,即:補脾益肺。代表方劑如:「四君子、六君子。」

第四:金水相生法:

①:是肺腎陰液共補的一種方法;不是說金能生水,不是補肺陰而生腎陰。它的適應症是肺腎陰虛,或者是肺陰虛的中後期。

②:現在我們常說的金水相生法是:滋腎陰而補肺陰。代表方劑:比如「百合固金丸」、「補肺湯」。補肺湯是肺氣虛典型的代表方劑。

按照五行相剋規律確定的治療原則,治療方法。

原則是:「抑強扶弱,分清主次。」

一:抑木扶土:即:疏肝健脾。就是抑制肝木而扶助脾土。適應症:肝鬱脾虛(基本)。

二:培土製水:是:溫潤脾陽,或者是溫腎健脾,而治療水濕泛濫的一種方法。適用於:脾虛,乃至脾腎兩虛而出現水腫的證候。

三:佐金平木:是調整肝肺之間的關係。是清肅肺氣而抑制肝木的一種方法。適應症是:「木火刑金。」是肝火熾盛,肝火犯肺。是相侮傳變。

四:瀉南補北:是瀉心火而滋腎水,只適用於腎陰不足而心火偏亢引起的心腎不交。而不是心腎不交的全部。代表方劑;「黃連阿膠湯。」

中醫學的科學思維方法(一般了解)35.00

思維:

12中醫學的科學思維(二)中醫學的意象思維、抽象思維

第一:意象思維的特點

①:直覺性:—— 形象性、多樣性、整體性。

②:非邏輯性:—— 快速性、跳躍性。

③:或然性:—— 不確定性。是指直覺思維,就是意象思維所得出的判斷還有一部分可以是真,也可以是假。還需要實踐進一步來檢驗。

按照意象思維的要求,得出結論之後承認結論的或然性。這部分結論具有推測的意義、傾向。

第二:意象思維的主要形式

①:觀物取象:1:首先觀物,觀物的目的是取其象,觀病人的病理表現,癥狀體征,取其四診之象。2:取辨證之象:對病人所表現出來的複雜的臨床之象,四診之象,經過分析得出判斷,確定其為何證。

②:據象歸類:是指中醫學在觀察事物,觀察生命健康疾病的時候,首先取其象,形成意象,然後按照中醫學的分類方法,通過陰陽、五行等方法進行歸類,進一步外推,得出結論。這個過程叫據象歸類。

③:據象定臟:這是中醫臟象學的方法論,這一點要特別注意。至於說臟象它的全部內容將在下一章臟象學說進一步講述。這裡只是從思維來說,我們講從中醫的思維方法,怎樣建立起臟象學理論的。我們定義為據象定臟。臟象:臟、簡單地了解就是指人體內部的臟器。象:是人們在人體在生命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各種各樣的生命現象。

定臟方法:總體來說叫做「內外相襲」。具體來說;一:「司外揣內」;即觀察外部的徵象來推及裡面的變化。二:「司內揣外」。通過直接看人體內部臟器的變化,然後推及它可能產生什麼樣的生命現象。把這兩者結合起來叫「內外相襲」。

在臨床過程中,是從外至內,然後從內至外,「內外相襲」,來最後進行四診合參,辨證論治,把這兩者結合起來,合而察之,最終是以人體內部臟器所表現於外的生命現象,以這個象,經過抽象思維以後,得出意象,由意象再經過聯想、類比、推理,確定臟,叫做以象定臟。因此中醫學的臟象學裡面,在考察心、肝、脾、肺、腎的時候,是根據「內外相襲」「合而察之」的方法,是據心、肝、脾、肺、腎五臟所表現於外的各種生命現象,根據象來確定哪個臟。

中醫學不僅僅是意象思維,也要進行抽象思維;

第三:抽象思維

①:抽象思維的含義:抽象思維與形象、意象思維對稱,抽象思維又稱邏輯思維。抽象思維是人們在認識過程中,藉助於概念、判斷、推理等反映現實的過程,以反映出事物的特徵、本質而形成概念,為其特徵的思維形式。把它分解開來,有以下幾個要素,1:它思維的工具藉助概念、判斷和推理。2:藉助概念、判斷、推理來反映現實,必須揭示出事物的特徵、本質。最終形成一個概念。

②:抽象思維的特徵:1:通過定義……2:具有抽象性。3:具有邏輯性,遵守邏輯規律。小前提,大前提,結論。4:語言符號性。

③:抽象思維的主要形式:1:整體思維。整體思維有多種形式。2:辨證思維。具體表現形式:

五臟六腑

13 臟象學說概述、五臟:心的生理功能(一)

這一章的目的要求:

一:掌握臟象和臟象學說的基本概念。1:2:3:4:

二:掌握臟象學說的特點及其在中醫學理論中的地位。

三:掌握臟腑的概念、分類、及其生理特點。

四:掌握臟腑的主要生理功能,以及臟腑之間的關係。

五:熟悉臟腑的生理特性及其意義。

六:了解五臟與形體、官竅、五志、五液的關係。

一:掌握臟象和臟象學說的基本概念。

1:臟象的基本概念:

(一)藏與臟,藏:(cáng)(1)隱藏、潛匿。(2)深;是指由上而下,或者是由外而內的距離較大。讀(zàng)時的義項,(1):是儲存東西的地方,(2):是指內臟。臟:是指人體內髒的統稱,在中醫學中主要是指五臟,以別於六腑。

2:臟器與臟腑:

器;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面,一;在哲學裡面,「器」與「道」相對;器:是指有形的具體物質;道:是指這種物質世界所反映出來的規律。「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二:在中醫學裡面,器:①是指軀體,②是指器官。臟器:是指與內臟統稱。是指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等,幾個系統的器官的總稱。即:人體器官的總稱,稱之為臟器。它屬於解剖學概念。③臟腑:臟腑是人體內髒的總稱。包括五臟六腑、奇恆之府,屬於中醫學的概念。這個概念基於解剖又非為解剖。

3:臟腑和臟象:

(一):臟腑的含義:臟腑的本意和引伸意義:其本意是人體實體器官;引伸意義:本於實體又非為實體;是形態與功能的辯證統一,而又重在功能的概念。中醫學臟象學說所說的臟腑,與解剖學說的臟器或者稱內臟,二者是有本質的區別,它決定了我們研究學習中醫臟象學的基本思維方法。

(二):臟象的含義:是人體內在臟腑的生理功能反映於外的徵象。有兩種定義方法,(1);可以稱之為經典定義,即:臟象是人體內髒的生理功能、病理現象。(2)是人體內在臟腑的生理功能反映於外的徵象。是內髒的本質和現象的統一。我們在這裡取第二個定義。因為現在把生理和病理已經分開。臟象更重要的是一個功能的概念,是一個思維模型。因此決定了中醫學對臟腑的分類是從功能來分類的。

「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易經》

(三)臟腑的分類及其生理特點:臟腑包括五臟六腑、奇恆之府。

五臟包括:

心、肝、脾、肺、腎。它們的生理特點是藏精氣;《內經》說;「臟宜藏」。叫「藏而不瀉,滿而不實。」

六腑包括:

膽、胃、小腸、大腸、三焦、膀胱。它的生理特點是傳化物;即傳導代謝產物。《內經》說叫:「瀉而不藏,實而不滿。」後世醫家根據它的生理特點稱之為「腑宜通。」是指它的氣機應該通暢。

奇恆之府包括:

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恆者常也,恆:它必須遵守五臟六腑的生理特點來劃分。奇者異也;它不同於六腑也不同於五臟;因此叫奇恆之府。」它的生理特點是:形態似腑,功能類臟。

4:臟象的方法:

如何學習臟象學;26.00(系統論著名的原理,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系統的整體所反映出來的功能,大於各個子系統功能之和;中醫學臟腑的概念就是這樣一個概念。是在系統思維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通過臟象學的方法進一步加深臟腑概念的理解。)

五臟:

心的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脈。是指心具有推動血液在脈管中運行的作用。心主血脈涉及到三個概念。心、血、脈。心:即心臟。血:即血液。脈:是指脈道,就是血液運行的通道。因此它又稱之為血府。在結構上三者構成一個完整的系統。或者說稱之為一個封閉的系統,在心的作用下,推動血液在脈道中運動,循環不已。這個功能就叫做心主血脈。

(2)心主血脈的條件:1:要求心的陽氣(心氣)充沛。「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內經》。2:流動在脈管中的血液一定是充盈的。即一定要滿足生理需要,多了不可以,少了也不可以。運行速度慢了不可以,快了也不可以。始終處於充盈狀態。3:脈道通利;包括兩個方面;(一),脈管必須完好無損。(二),血液在脈管運行中時,內部環境要保證它氣機的通暢。使通道暢通無阻。

(3)心主血脈的具體生理功能:(一)行血,(二)生血。

14心的生理功能(二)、心的生理特性

心為「陽臟」而主「陽氣」,人體的「陽氣」又稱之為「少火」。「少火」分為「君火」和「相火」。心為「君火」,肝腎為「相火」。

15肺的生理功能(一)

肺主氣:呼吸之氣和一身之氣(肺者氣之本)。

在中醫臟象學裡,五臟系統都參與調節呼吸過程,其中最主要的是肺和腎。

肺主呼,肺為氣之主。腎主納,腎為氣之根。

(咳嗽;不管是「喘」和「咳」這兩大系統的疾病,不管有多麼複雜的臨床表現,其中概括起來只有三個字;咳、痰、喘;用中醫臟象學來說,「咳、喘」都是呼吸異常。首先想到肺和腎。所以:中醫治療咳嗽是「初病在肺,久病在腎。」

「痰」:脾主運化水濕,「脾為生痰之源。」健脾燥濕是祛痰第一關。

歷代醫家又提出,治療咳嗽、喘的時候;「初病在肺,中期在脾,末期在腎。」至少想到肺、脾、腎三臟。《清燥救肺湯》肺、腎、肝、脾在呼吸中的作用)

肺的生理功能:

第一個功能:肺主氣;

(一):肺主呼吸之氣。

(二):肺主一身之氣;即:肺主持調節一身之氣。(一身之氣分為先天之氣和後天之氣。先天之氣又稱之為元氣,主要來源於腎。後天之氣:(1):由肺的呼吸作用。(2):經口攝入的飲食,經過脾胃的運化所產生的水谷之氣。兩者結合起來,形成一種氣,稱之為宗氣。宗氣再進一步來劃分,可以根據它們運行的部位,物理特點和它的功能,又分為營氣和衛氣。)

肺主一身之氣的生理作用;(1):參與宗氣的生成;(2):表現為它對全身的氣機具有調節作用。通過肺的宣發和肅降來保證全身氣機升降出入的運行正常。

肺主一身之氣的病理作用;(下一集的內容總結)肺主氣的功能異常,一它可以表現為呼吸異常;二可以表現為氣的生成運行異常;(如:呼吸異常會出現咳嗽、喘。氣的生成運行異常,就會出現少氣,氣不足叫氣虛,呼吸無力等變化,把這些變化概括出來叫做氣虛,就是生氣的功能低下。胸悶:是在肺主氣功能失調的情況下,不僅不能夠調節自身的氣機,也不能夠調節全身的氣機。氣機運行失常就悶。)

(三):肺主呼吸和肺主一身之氣的關係:肺主一身之氣取決於肺主呼吸。(肺主呼吸的作用:通過肺本身的運動,在吸清呼濁的過程中,肺要運動,這個運動概括起來,叫宣和肅,宣叫宣發,肅叫肅降:宣:是向上向外,肅:是向下向內。集中體現了肺的呼吸,肺的運動。)

關於肺主一身之氣,掌握肺是通過參與宗氣的生成而參與一身之氣的生成。通過肺的宣發和肅降來保證全身氣機升降出入的運行正常,從而達到全身氣機調節作用。

第二個功能:肺朝百脈。

肺朝百脈的含義:(和《內經》有區別,今天的定義是在歷代醫家在《內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1):所謂肺朝百脈是指全身血液匯聚於肺,經肺的呼吸,使富含清氣的血液運送全身,這個作用叫肺朝百脈。這個階段是由內到外;用三個字概括就是;外、內、外。「朝者向也」。(2)用四個字概括它,叫助心行血。「血液的運行,非氣不運。」

第三個功能:肺主宣肅。

宣發:是指肺氣具有向上升宣、向外布散的生理功能:它的作用是:(1):排出濁氣。(2):輸布、布散精微和津液到達全身,(3):宣發衛氣。(衛氣的作用:對人體有保護作用、執行人體屏障作用、調節人體的呼吸、調節人體汗液的排泄。這些作用都是通過肺的宣發作用)

肅降:是指肺氣清肅向下通降的作用。即肺的氣機的運動狀態。它的作用是:(1)吸入清氣。(2):同樣具有輸布精微和津液的作用。(注意,同樣是輸布精微和津液,宣發是向上向外,肅降是向下向內。一上一下,一外一內,保證了對全身進行輸布精微和津液。)(3):有清肅異物的作用。

把肺主宣發和肺主肅降結合起來看,宣發、肅降是從肺的運動狀態來考察它的生理作用。它的生理作用的內涵包容了,(1)肺主一身之氣的作用;(2)肺主呼吸的作用;(3)肺主行水的作用;宣發和肅降囊括了肺所有的生理功能。

宣發和肅降的關係:(1)相反相成;對立互根。

16 肺的生理功能(二) 肺的生理特性

第四個功能:肺主行水;

或者叫肺主通調水道;這兩個術語同義。

肺主行水:是指肺具有疏通調節水液運行的通道(三焦),從而推動水液的輸布和排泄的作用。

肺為水之上源,

人體內水液的代謝過程要靠五臟系統共同參與調節才能完成,其中就五臟來說,和肺、脾、腎關係最密切。

肺的水液代謝過程;

肺的功能失調一定會出現人體的水液代謝障礙,它可以表現為:(1):汗的異常。(2):就會在人體當中存在水液停聚,乃至於產生水液的病理產物,中醫稱之為痰飲,甚至出現水腫。

第五個作用:肺主治節;

肺主治節是指肺具有治理調節的作用。是指肺具有輔助心臟治理和調節全身氣血津液及各臟腑經絡生理功能的作用。

肺主治節是肺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肺主治節的具體作用:(1):肺司呼吸。(2):調節氣機。(3):助心行血。(4):水液代謝。

肺的第二個問題:肺的生理特性;

①:肺為華蓋;

作用:保護臟腑,(五臟外衛),抵禦外邪。(是通過肺主宣發衛氣,發揮屏障作用來抵禦外邪侵襲而實施的。)把這個作用類比為華蓋。

(「肺為臟之長」——肺的功能角度理解)

②:肺為嬌臟;

(1):它是有縫隙的清虛之體,邪氣容易侵襲到這裡;(2):解剖上看到的。

如何理解肺為嬌臟:

(1):肺直接和外界相通,最容易受到邪氣的侵襲。(肺主皮毛,肺主呼吸,直接和外界相通,外邪侵襲第一道關就要侵襲到肺。)

(2):不耐寒熱;(是指調節肺臟的時候,一要注意調節用藥,要注意寒涼和溫熱葯之間的平衡。即不能過於苦寒又不能過於溫熱。後世醫家經驗:「治上焦如羽」即使用的藥物一定是輕清上浮的,偏於升發的葯,同時注意不要過於寒涼。寒涼葯是沉降的藥物,也會影響到肺的宣發。過於辛散,不僅影響肺的宣發,而且也影響肺的肅降,不利於調整肺的宣發和肅降的陰陽平衡。)

③:肺氣與秋氣相通應;

是指它與秋金之氣氣化相通,所以在秋季肺病多,也體現了肺臟與四時陰陽的對應關係。

總結:

17 脾的生理功能 脾的生理特性(一)

脾的第一個生理功能:

脾主運化。運:轉運、輸送。化:消化、吸收。是指脾具有將水谷化為精微,並將精微物質吸收、轉輸至全身各臟腑組織的作用。

脾主運化的功能可以分為「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液」。

「運化水谷」

「運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種飲食物。所謂「運化水谷」是指脾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對「水谷精微」的轉輸作用。

水谷—→精微—→氣血

結論:

一:脾為後天之本。二:脾為氣血生化之源。

(「脾胃一傷,百病由生。」李東垣(補土派)的著名論斷:)

調理脾胃是一個重要的延緩衰老的手段。

「運化水液」:

又稱運化水濕,是指脾對水液代謝的調節作用。(運化水液和運化水谷是同時進行的)。一:脾接受了由胃傳送來的,經過胃初步消化的水飲,通過它的轉輸作用,將有用部分的水液(清、津液)通過三焦水道上輸於肺。而後通過肺主行水的作用,來敷布全身經絡系統。二:脾通過它的轉輸作用,將通過它代謝以後暫時不能被機體利用的代謝產物(濁),通過三焦水道下輸到腎。

健脾燥濕是治療水液代謝異常的一個重要手段。

脾的第二個生理功能:

生血、統血。生血和統血都是在脾主運化的基礎上所產生的。

一:脾生血:是指脾具有化生血液的作用。血液、血氣、氣血、它的主要物質基礎是水谷精微。水谷精微是由水谷化生而來。脾將水谷精微上輸至心肺,由心肺化赤而為血。

二:脾統血:是指脾統攝血液在脈管中正常運行的作用。它的作用機制是脾氣的固攝作用。(血液運行的三個基本條件,1:心氣充沛,即心的陽氣充沛。2:血液充盈。3:脈道通利。)

脾統攝血液涉及到了保證血液正常運行的條件。其中,一:保證脈道通利,即脈道完好無損。二:通過它的生血作用保證血液充盈。

它在實踐上對於出血性疾患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一般說來,脾不統血所表現的出血性病理改變,多為慢性的出血性改變,少有急性出血性改變。特點是:一:慢性。二:量少

脾的第三個生理功能:

脾主升清。一:生理功能概念;二:生理特性概念;在這裡是指生理功能概念。升:上升,升舉的意思;清:是指輕清的精微物質;

作用一:將由水谷化生而來的水谷精微物質上輸至心肺,由心肺化為氣血來敷布全身。

作用二:維持人體內臟位置的相對穩定。(難點)31.00

脾胃是人體內臟氣機升降的樞紐。

脾主升清的實踐意義:中醫學認為人體內臟位置,失去相對恆定,是指向下,即下垂,下移。責之於脾氣不升,責之於脾主升清的作用功能失常。因此,中醫治療人體內臟下垂,常常治脾;通過脾的作用來升舉中氣,使脾氣主升的度回到正常的生理狀態,和胃的降保持和諧,達到治療內臟下垂的目的。(代表方劑:《補中益氣湯》)。

脾的生理特性:

脾的生理特性一:脾宜升則健:39.00

18脾的生理特性(二) 肝的生理功能(一)

脾的生理特性二:

脾喜燥惡濕;(此節重點)。脾胃同屬土,胃為陽土,脾為陰土。就氣化來說,胃為燥,脾為濕;濕屬陰,燥屬陽;脾為濕土,胃為燥土;燥能勝濕;

脾有病多表現為、容易表現為:水濕停聚。所以調理脾、治脾的一個基本原則叫;祛其濕。(任何一個調理脾的方劑都有祛濕的藥物)

脾的生理特性三:

脾在五行與長夏氣化相通。長夏濕氣盛,脾主濕。

肝的生理功能:

肝的生理功能一:

肝主疏泄:15.43疏:疏通;泄:發泄、升發。

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維持全身氣機「疏通暢達,通而不滯,散而不郁」的作用。

肝主疏泄的具體生理作用:

1:調節精神情志:(這是肝的一個重要生理作用,根據肝這個作用,高度概括,提煉出一個科學術語叫:「肝主謀慮」)。人的情志活動雖然與五臟都相關,和肝的關係最為密切。因此,中醫學對情志(喜、怒、悲、恐、驚)的異常,首先責之於肝。疏肝,調理肝的陰陽平衡,是治療情志性疾病的重要手段,甚至是首先手段。

2:促進消化吸收:肝主疏泄具有促進水谷精微消化吸收的作用機制:一、它能協調脾胃的升降,在正常狀態下,木必須疏土,土得木而達,肝的功能正常的情況下,脾的功能才能正常。肝的疏泄功能,是通過調節脾升胃降,保證脾之升胃之降處於和諧狀態,為脾胃完成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提供必要條件。因此,肝主疏泄功能通過調暢脾胃的氣機,為脾胃完成水谷精微正常的消化吸收提供必要條件:因此,脾胃對水谷的消化吸收障礙,在病理上、在治療上都有想到肝。如:吃東西多了,有個特殊表現、脹,消化功能不好,稍吃一點東西就感到脹。脹:是氣機阻滯的一種表現。「氣滯則脹」。脹:是脾胃氣機郁滯不通,這個氣機取決於肝。(因此中醫治療脾,一:祛其濕;二:理其氣)。二、39.00膽汁的生成、分泌、疏泄。均取決於肝的功能正常。

3:維持氣血的運行:肝主疏泄是維持氣血正常運行的一個重要條件。(因郁致病,因病致郁。42.45)

19肝的生理功能(二)肝的生理特性(一)

3:維持氣血的運行;(接上節)一:氣:氣機運行正常,保證了人體各個臟腑上下內外升降出入全部正常。氣機運行正常就意味著氣的運行正常。肝的疏泄作用通過調節氣機,保證全身各臟腑經絡氣機升降出入運行正常。02.30肝主疏泄功能,能維持或者調節氣在全身的運行。氣行則血行,其一,血液正常運行,也必須依賴於全身氣機的通暢。其二,氣有推動血液循行的作用,「氣行則血行。」 肝主疏泄功能通過調整全身氣機,使氣運行通暢,從而促進血液在全身運行通暢。在病理狀態下,肝主疏泄功能失常必然影響氣血運行,「氣滯則(必)血停。」或者稱;「氣滯必血瘀」。這個原理在理論上說明了,全身氣機調暢是氣血運行的一個在重要條件。其中肝主疏泄功能是保證氣血運行的一個重要機制。

07.20在中醫文獻里,還有一個原理,就是根據這個道理而抽象出來的,叫:「初病在氣,久病在血。」因此,在治療上,調節肝失疏泄,治療氣鬱,不僅要調氣,最終也要調血。第二個實踐意義;血瘀;因為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那麼血瘀必然有氣滯,因此在治療血液循行障礙,瘀血阻滯的時候,也必然考慮到理氣以行血。

4:肝主疏泄功能參與人體內的水液代謝調節;08.40三焦為水液運行的通道,它的內涵是指;全身參與水液代謝調節的臟腑系統,都能夠正常發揮它們調節水液代謝的作用,使水液代謝正常運行,維持體內外水液代謝的平衡。而三焦水道若暢行無阻,稱之為三焦的氣機通暢,三焦的氣機通暢,三焦才能夠發揮運行水液的作用。通過肝主疏泄的作用,通過調暢氣機的機制,為三焦水道正常運行提供重要的條件。10.50據此,中醫學又概括出一個原理,叫;「氣行則水行。」反之叫:「氣滯則水停。」中醫學治療水腫有一個非常著名的理論,叫「理氣以治水。」因此中醫治療水腫的時候,無論陽水還是陰水,無論在何臟何腑,都考慮到調氣。

5:調節生殖機能:13.07男女的生殖機能肝臟都參與調節。①:對於女性是通過調理沖任實現的。沖為血海,任脈主胞胎。沖脈任脈都與肝關係密切。沖任二脈都從屬於肝、腎,這裡強調肝。由此推理出肝稱之為血海。沖為血海在這裡是指沖脈能夠調節女性月經正常的疏泄,中醫以此得出結論:「女子以肝為先天。」旨在說明肝臟在女性的生理病理中,佔有重要的特殊的地位。因此,治療女性疾病首先想到肝。②:調節精室,19.00精室:生成、儲存精液的地方,精室開合正常,保證了精液生成正常,排泄正常,男性的性和生殖功能才正常。控制精室開合的機制,中醫稱之為「精關」。「精關」的開合受兩種機制的調節,肝控制其開,腎控制其合。「司疏泄者,肝也;司閉藏者,腎也。」(朱丹溪)

肝的生理功能二:

肝主藏血;24.50記住①③

含義:肝主藏血是指肝具有貯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調節血量的作用。

①:貯藏血液;因肝為血海,全身的血液,在五臟系統正常生理狀態下,血液源源而來,除了供給五臟系統自身生理活動需要之外,余者皆貯存於血海——肝。以保證人體所需要的血液量。除此之外它還能夠濡養肝臟自身;保證肝臟的陰血充足,達到與肝臟的陽氣處於和諧狀態;即:制約肝臟的陽氣。使肝處於正常生理狀態,特別是保證肝的疏泄功能不會出現太過、不及,特別是太過。

②:防止出血;28.00(一般了解)「夫肝,攝血者也。」即:肝具有固攝血液的作用。通過肝氣的固攝作用,來維持氣血正常運行。最主要的是,肝通過貯藏血液的作用,來保證血液具有正常的運行條件。肝的疏泄調暢氣機,使氣血運行的通道不發生異常。

③:調節血量;30.03「人動則血運於諸經,人靜則血歸於肝。」肝能夠隨著人的生理活動的動與靜,及時的調節血液的分配,保證機體在生命活動中所需的血液量。

肝的生理特性:(重點、難點)33.20

特性一:肝喜條達而惡抑鬱;根據肝的重要生理功能;疏通、暢達、升發、發泄。用條達來概括木曰曲直的特性,來概括肝主疏泄的特性。肝在正常狀態下必須條達,惡抑鬱旨在進一步強化說明條達的重要性。

特性二:肝為剛臟:36.50臟象學說類比法的結論。類比將軍英勇、處事果斷、剛強。從臟腑理論是指:從肝的陰血與肝的陽氣之間的關係來論述的。38.23肝臟自身不能滿足自身陰血的需要,就會出現陰血在正常狀態下與陽氣相比處於一個虧損狀態,叫作「陽亢。」因此,肝氣主升主動,易於亢逆。這個理論從另一方面強調肝主疏泄的特殊地位。疏泄就要升、就要發、就要暢達。

從另外一個角度、40.50病理狀態下,肝臟一有病,與其他臟腑有病相比,最容易累及其他臟腑。從總體講,任何一個臟腑有病,都會影響其他臟腑,其中以肝臟為最。古人以此為得出結論:「肝為五臟之賊。」肝功失常、特別是疏泄失常,最容易累及其他臟腑。最容易賊害其他臟腑,反證了「肝為剛臟」。肝病最複雜,危害最多。治肝成為中醫治療疾病的一個重要手段。

特性三:體陰用陽;44.50體用是古代的一對哲學範疇。體:具有形質、實體的意義。用:具有功能、作用、屬性的意義。體用是指形質、實體、功能、作用、屬性的關係。

20肝的生理特性(二) 腎的生理功能(一)

特性三:體陰用陽;中醫把「體用」這對範疇引用過來,它的意義是,體:是指臟腑的本體;用:是指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體用關係,是指臟腑的本體與,生理功能、生理特性的關係。任何一個臟、任何一個腑,都有體用關係。中醫學理論中,還有一種學術觀點,就臟和腑而言,五臟叫「體陰用陽」。六腑叫「體陽用陰」。(一般了解)……在這裡為什麼只強調肝的「體陰用陽」。一:中醫理論從古至今,唯獨肝講「體陰用陽」講得多;其他臟腑很少涉及;二:論述肝的生理特性的時候,強調「體陰用陽」。具有重要的生理、病理意義。和指導實踐的意義。

1:肝的「體陰」的意義:是指肝的本體,一:肝居膈下,位置屬陰。二:肝為血海,貯藏血液,血屬陰。「用陽」:是指肝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表現為陽的屬性。

「體陰用陽」的意義:10.18

一:肝「體陰」的意義;肝雖為剛臟,非柔韌不可。必須剛柔相濟,只有柔韌才能保證肝維持正常的剛髒的特性,不會易亢易逆。換句話說,肝主疏泄的功能,其「用陽」必須依賴陰血的濡養,才能發揮正常的生理作用。這一點最主要。就肝本身陰陽來說,強調陰血的主要作用。

二:肝「用陽」的意義;12.15①在生理上,肝主疏泄、喜條達,從屬性上強調了肝主疏泄的作用。②在病理情況下,肝陽最容易亢逆。(在治療肝臟病變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保護肝的陰血,保護肝的本體,即使是肝主疏泄的功能異常,肝失疏泄,表現為肝氣的病變,而沒累及肝陰肝血,採用疏肝理氣調肝的時候,也必須時時刻刻注意保護肝本體的陰血。《柴胡疏肝散》是疏肝的典型代表方劑;《四逆散》。

特性四:肝與春氣相通;17.10即肝的生理功能,它的氣化作用,與四時之春氣化相通,相適應。

腎的生理功能:19.09

腎的第一個生理功能:腎藏精;

1:精的含義:精:又習慣上稱之為精氣,人體之精氣,即:人體之氣當中的人體之精氣。人體之精氣從醫學意義上來說,分為廣義之精和狹義之精;廣義之精是泛指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長發育、生殖和臟腑功能活動的精微物質的統稱。狹義之精是指稟受於父母,而貯藏於腎的,具有生殖作用的精微物質。因此又稱這種精叫生殖之精。

2:精的來源和分類:22.50精的來源,一;來源於先天。二;源於水谷的精微。先天之精和五臟六腑之精在腎中結合,在腎中化生,構成腎所藏的精。

3:精、精氣的主要生理功能:

①: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24.42生長發育是指生長壯老已這樣一個自然過程。即:在人體壽限內,與腎精關係最為密切。所以有腎精為生命之本的結論。人的生長發育,生長壯老已,是伴隨著腎精的盛衰而進行的。

②:主生殖繁衍;35.10,「天癸」是由腎精所化生,促進生殖機能成熟,維持生殖功能的一種物質。「天癸」意味著男性和女性具備了生殖能力。但並不意味一定能夠繁衍後代。人體的生長發育、生殖繁衍;腎精是必備的重要條件,不是唯一條件。

③:化生血液;43.27,「血之源頭在於腎。」腎藏精,精能生髓,髓化而為血。

21腎的生理功能(二) 腎的生理特性

腎的第一個生理功能:

腎藏精之3:精、精氣的主要生理功能之4;

④:抵禦外邪;01.25,腎精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人體的生命基本物質充盛,就意味著人處於陰平陽秘,陰陽合和的正常的健康狀態。它表現為人體的抵抗能力強。即:人的正氣強。(02.51,正氣:就是人體生命機能的總稱,它表現出的生命機能各種各樣的能力,維持人體健康。中醫學把這種作用用正氣來概括。)

(03.13,人的正常生命機能,其中能夠抵禦外邪,防止外邪侵襲就是正氣的作用之一。就這個意義講,腎的精是基本物質,是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機能的重要物質之一,也就是說,它在維持人體正氣中,具有重要作用。就這個意義講,腎精具有抵禦外邪的作用。)

它的本意:03.50,《內經》有句話叫,「冬不藏精,春必病溫。」,腎經具有抵禦外邪的作用,最早的理論源頭就在於此。

04.22,冬與腎相應,腎精藏五臟六腑之精,和生殖之精,要閉藏起來,供人體生長需要,如果人在冬季的時候,腎精不能夠閉藏,不能夠儲藏到維持人體生命活動這樣一種狀態,使它不能充分發揮,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的作用,也就是維持人體正氣的作用,「春必病溫」,到了春天常常出現各種溫熱性疾病。

(07.12,這是事實,它確有指導臨床實踐的作用,無論在養生、防病,都具有重要意義。是經過實踐檢驗的,可以認為是真理。)

08.57,我們現在在中醫歷代文獻里,在養生學裡,現代的養生實踐當中,人們把補腎,吃補益腎精的藥物,補腎填精的藥物,作為提高機體的生命力,作為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實踐證明,是有效的。(09.30,寫論文,希望同學通過概念、判斷、推理,得出結論,最後論證腎精抵禦外邪。)

腎的第二個生理功能:腎主水液;10.10

(圖:水液代謝的整體機制)

概念:10.21

①:腎主水液又稱作腎的氣化作用;腎主水液:是指腎具有主持、調節人體水液代謝的作用。(把這句話濃縮,腎主水液,就是腎調節水液代謝。)

②:11.23,腎主水液代謝的機制、過程。(腎的氣化:11.56,限定為腎調節水液代謝的氣化作用。)

一:它的基本機制;12.26,腎調節水液代謝是通過「腎陽」對水液的蒸騰作用,或者說是對水液的「氣化」作用來實現的。(強調了腎陽氣在水液代謝當中的作用。

14.14,腎在水液代謝當中的作用過程,一、它首先接受由肺脾下輸而來的水液代謝產物,14.30二:經過腎臟本身腎陽的蒸騰氣化,將它所接收的由脾、肺下注而來的水液代謝產物濁一分為二,分為能夠再次被機體利用的,和不能為機體利用的。能夠被機體再次利用的稱為「清」,不能為機體再次利用的,稱為「濁」。「清」由腎的氣化作用,經過三焦上輸到肺,由肺的行水,進入肺的水液代謝調節過程中。「濁」通過腎的氣化作用進入膀胱,由膀胱的氣化作用形成尿液,最終排出體外。(16.00,濁中之清,濁中之濁。)維持體內外水液代謝的平衡。

(17.00,在此,腎的氣化作用,控制了膀胱的開合,貯存尿液、排泄尿液,所以膀胱的開合,是調節人體水液代謝平衡的重要機制。就這個意義說,腎臟主水液的作用,在調節人體水液代謝內外平衡的過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稱腎為主水之本。

18.00「肺為水之上源、脾為制水之臟、腎為主水之根。」人體的水液代謝的調節,是以肺、脾、腎為主要調節機制。並且要與肝、小腸、大腸、三焦等,多個臟腑共同調節。

這樣一個原理決定了中醫學調節水液代謝失調的病理變化,就必然主要是調節肺、脾、腎。(肺主行水,派生出發汗利尿,發汗法,發汗——肺,利尿——腎。脾:健脾燥濕,)

22.00《內經》腎為水臟,不僅僅是腎主水液,調節水液代謝而言的。是從腎在五行屬水,這個意義來講的。

腎的第三個生理功能:

腎主納氣:22.20

納:受納、固攝是意思。「腎主納氣」是指「腎」具有攝納「肺」所吸入的清氣,而調節呼吸的作用。(簡單說,「腎主納氣」就是腎調節呼吸的作用。)

二:23.18,「腎主納氣」的具體作用過程;腎攝納肺氣,只有腎的攝納作用正常,才能保證肺的肅降功能正常。肺氣不斷地進行正常肅降,使吸入清氣下注於腎。肺主呼,腎主納;一開一合,一陰一陽;陰陽相交,呼吸乃和。(24.53,中醫理論還認為,腎所以納氣,是腎的封藏作用所決定的。什麼是封藏作用,下面論述。)

26.12,這個理論,不僅在理論上解釋了人的呼吸生理,而且在實踐上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前面曾經講過,治療呼吸功能異常,責之於肺、腎的功能異常。肺主呼腎主納的功能異常。因此在治療的時候,從調節肺、腎入手。初病在肺,久病在腎。初病治肺,久病治腎。(27.58,這個原理就是根據「腎主納氣」的作用,而推斷出來的。肺氣虛,《補肺湯》,裡面還有補腎藥物。從那樣一個例子,也說明了肺、腎之間的關係。)

腎的生理特性:27.40,

特性一:腎主閉藏:27.40

什麼叫做閉藏?28.08,閉藏又叫封藏。即封閉貯藏的意思。「腎主閉藏」這個特性旨在說明腎所藏的精,始終保持封閉、固藏的狀態。腎臟本身始終保持封閉、固藏的狀態。才能夠使腎精得以存儲於腎。腎才能夠完成藏先天之精和五臟六腑之精的功能。

其二:29.16,腎精在生長發育、生殖和維持全身臟腑功能正常進行當中的特殊作用,腎精要想發揮這樣一些作用,必須保持腎精充盈,腎精要想充盈,必須是腎維持在封藏狀態。否則;腎精隨時無故流失,就難以保證生命活動的需要。

30.28,這個理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一、它強調了腎精一要充足,二不得無故流失。(30.50,這種思想在中醫學歷代文獻當中,特別是在養生學當中,有一種學派,它的主導思想,叫「惜精」,形成了養生學裡面一個調精學派,或者叫「養精學派」。這個養精,就是補腎。所以形成了補腎是防止衰老的一個重要手段。)

第二:31.36,得出一個重要原理,「腎精宜秘而不露,宜藏而不泄」。腎精必須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全身,還要求必須秘而不露、藏而不泄,是不是矛盾?「秘而不露,藏而不泄」只是強調腎精不可以無故流失,不是指腎精只能閉藏,不能遺失。(32.49,而恰恰在調節性和生殖功能的時候,腎所藏的精,必須是泄,僅僅是強調保持適度。密藏適度而已。33.22,總的趨勢是下的趨勢。根據這個理論,腎病「虛多實少」。)

34.10,正確理解「腎無實證。理解為,由於腎精這樣的特徵,封藏的特性,決定了它經常進行溢泄的屬性,根據這個趨勢提出應該注意封藏,決定了腎病是虛多實少。因此強調惜精、強調補腎。(34.46,這個思想,也受到了中國的佛、道、儒學,特別是道學理論的影響。它突出的貢獻,強調保腎,強調惜精。這個思想體現在中醫學裡面,我們強調「腎精宜藏不宜泄」,腎精、腎水為生命的源頭,為生命的根本。)

總結:35.50,

37.00,具體說來,腎「封藏」的特性,反映出來的生理功能,「藏精、納氣、主水、固胎」。從腎主封藏的特性,進一步論述:藏精、納氣、主水、固胎固精、等等作用。只有保持正常的「封藏狀態」,才能執行這些功能。

特性二:腎主一身陰陽:37.42

(源於命門學說或者腎命學說)命門為人體生命之門,在生命過程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命門真火,就是命火。與腎陽等值。命門真水;與腎陰等值。命門是生命之門。腎陰腎陽為人身諸陰諸陽之本。強調腎的陰陽在人體五臟系統當中陰陽的重要作用。這種理論從另外一個角度強調了久病必窮於腎。無論什麼疾病、從哪開始,最終總要歸結於腎。窮於腎以後進一步加劇了原來臟腑的不足。這也是臨床治療疾病常常要從腎入手的道理之一。

腎精、腎氣、腎陰、腎陽、的關係;39.20,

腎精是生命基本物質之一;從形神之間的關係來看,腎的精氣屬於形,即:腎臟生理功能的物質基礎。這種形轉化為神,就是:腎臟的生理功能。和精氣相對,稱之為腎氣。

腎陰、腎陽、41.52,

「腎陰」:人體陰液的根本;就是腎臟功能具有濡養作用,表現為具有陰屬性的功能,概稱為「腎陰」。具有溫煦作用的那部分功能,概稱為「腎陽」。

最後一個屬性;43.23腎與冬氣相適應。

43.50(命門:命門真火,就是腎陽。命門真水,就是腎陰。 )

六腑

22膽、胃(一)

六腑:

一:六腑的定義;六腑是: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的總稱。六腑的共同特點是:受盛和傳導化物。二:飲食物經口攝入以後,它的傳導過程是:它要經過七個關卡,《難經》稱之為七沖門。其中:唇為飛門;齒為戶門;會厭為吸門;胃的上口為賁門;胃的下口為幽門;大腸小腸交匯的地方為闌門;肛門為魄門。飲食物進入體內,經過消化道的七個關卡最終排出體外。三:六腑的一個共同特性:叫做六腑以通為用。通:是指六腑的氣機通暢,不僅要通而且要降。因此:六腑以通降為順。根據「六腑以通為用。」在中醫理論上還有一個結論;叫做「六腑以通為補。」這個「補」的意思是:調整六腑的功能活動,使它保持正常通降的特性。不是補虛的補。即:在病理狀態下,通過調整六腑的通降特性,通過調整六腑的陰陽失調,無論是補還是泄,最終的目的,都是要達到正常的通降狀態。即:「六腑以通為補。」

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特性:

膽:05.50

第一:膽的生理功能:05.50

膽的生理功能一:貯藏和排泄膽汁。膽的生成、貯藏、排泄膽汁這個作用,是在肝的疏泄功能的調節下完成的。這種關係叫做:「以臟率腑。」所以我們強調人體的結構,比如臟腑系統,強調是以五臟為中心的一個系統。

膽的生理功能二:膽主決斷;11.50第一:什麼是膽主決斷:所謂膽主決斷是指膽在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中,具有判斷事物、作出決斷的作用。濃縮為兩點:一:判斷,二:決斷決定;即:判斷事物,作出決定。第二:怎樣理解膽主決斷具有判斷事物作出決定的作用;這一作用體現在膽具有防禦、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影響。從而維持控制氣血正常運行的作用。

它的實踐意義:16.28,旨在指導我們在精神神志疾病過程中,易於出現驚恐的病理改變的時候,才常常從膽主決斷這個角度來理解,在治療是常常才從膽入手。著名方劑《溫膽湯》。

第二:膽的生理特性:

特性一:膽氣主升:17.42肝膽同屬木;肝屬乙木,膽屬甲木。膽的正常生理狀態必須保持升、泄的狀態。與肝主疏泄一致。膽氣主升一旦不能維持正常狀態,叫:膽氣鬱滯。膽必須具有升發條達的特性,它與肝喜條達而惡抑鬱同義。它的作用是:膽氣保持升髮狀態,才能夠完成主決斷的作用。21.54膽失疏泄直接影響到的,主要是指脾和胃。膽的判斷,對事物作出決斷作用失常,是指膽的功能影響到心,心神的作用。《溫膽湯》的適應症,叫膽郁痰擾,即擾於心,所以才出現心神不定、膽怯易驚、惡夢紛紜。是因為郁而生痰,痰擾於心,使心神失守。膽氣宜升一旦失調,它影響了膽的生理功能,一、疏泄膽汁功能失常,影響脾胃的消化。二、影響主決斷的功能,影響心神的功能。

特性二:性喜寧謐:24.00中醫學稱膽為清靜之臟,也稱之為清靜之腑。在這裡臟腑同義,它的定義應該是清靜之腑,但是它的特點是貯藏膽汁,膽汁中醫學又稱之為精汁;即精微物質。又可以稱它是精氣,貯藏精氣是五髒的共同生理特點。就這個意義講,膽具有髒的特點。所以古人從這個意義說,可以稱膽是個臟。即膽為清靜之臟。僅僅從它貯藏精汁、貯藏精氣這個生理功能而言。性喜寧謐:26.00是指膽的功能狀態必須處於寧靜的狀態,最怕受到外界環境的不良刺激。把它這個屬性叫喜寧謐而惡煩擾。膽的氣化、氣機處於寧靜,不受外界不良刺激影響的條件下,才能保持膽氣宜升的正常特性,才能夠保證膽發揮貯藏、排泄膽汁、主決斷的正常生理作用。它的實踐意義:這個實踐意義用在於解釋前面講到膽郁痰擾,出現心神癥狀,的病理變化,用於指導治療膽郁痰擾,痰擾於心,導致心神功能發生改變;以膽怯易驚為重要臨床特徵的病理情況下,從膽入手治療。

胃:27.40

第一:胃又稱為「太倉」,又稱為「水谷之海。」第二:中醫稱胃又叫胃脘;分上、中、下三部。

胃的生理功能一:受納水谷;29.24胃除了被稱為「太倉」、「水谷之海」以外,中醫對胃還有一個評價,叫做「氣血之海。」統一起來叫「水谷氣血之海。」即:胃受納水谷,並對水谷進行初步的消化吸收,為脾主運化做好準備。水谷可以轉化為精微,精微是化生氣血的主要物質;因此胃為「氣血之海。」因此稱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為後天之本。33.54

實踐意義:只要是食慾的改變,不論是亢進,還是減退。都叫做受納水谷的功能異常,都來自於胃,都可以從胃入手,調節胃的陰陽平衡進行治療。

胃的生理功能二:腐熟水谷;34.36即:胃將飲食物進行初步的消化,並形成食糜的生理作用。機制過程:胃接受由口攝入的飲食物,首先容納起來,在此基礎之上,通過胃的氣化作用,將飲食水谷轉化為食糜,進行初步吸收,為脾主運化作好充分準備,機制是:要靠脾的溫煦、胃陽的作用。即:靠陽氣的溫煦才能腐熟。(陽化氣,陰成形)進一步論證了脾胃為氣血之海。39.58胃氣:中醫學原理:人以胃氣為本。一:民以食為天。二:只有胃氣正常,即胃的功能正常,生命物質的來源才能夠源源不斷而來。

42.26從胃主受納腐熟水谷,又派生出一個原理,叫胃為五臟之本。44.23胃氣的含義:在中醫文獻中是一個多義詞,在此只講兩個義項,一:是指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即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處於正常狀態 ,通稱為胃氣。「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48.20含義二:是指脾胃的功能活動在脈象上的反映。……胃神根、從容和緩。

23 胃(二)、小腸、大腸

處方遣葯要真正做到辨證精確,給葯要中病即止,恰到好處,千萬不能過劑。過劑容易損傷胃氣。中醫學強調在臨床施治時,無論補虛還是瀉實,時時刻刻注意勿傷胃氣。不能損傷胃的陰陽平衡,至關重要。

胃的生理特性:03.00

特性一:胃主通降,即通且降。胃主通降是指胃的氣機,一,保持通暢下降。就氣機運動來說,任何一個臟腑都是升降出入的統一體。僅僅是它們在升降出入孰主孰次而言。

(《形而上學》亞里士多德04.48)

「胃宜降則和」是與「脾宜升則健」相比較而言的。

「胃喜潤惡燥」是與「脾喜燥惡濕」相比較而言的。08.44

實踐意義:12.12突出強調勿傷胃陰,胃的病理病變,以陽的病變為多,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注重調整胃的陽氣。

14.57在實踐上,脾的病變,胃的病變,不是一致的。脾胃的屬性不同。雖然兩者可以同時調整,但是調整的重點不同。

小腸15.55

第一個功能:受盛化物。受盛就是接受容納,化物就是消化。(小腸的化物作用,歸屬於脾的運化功能之下。)(實際上,脾的功能囊括了現代生理學全部的消化功能。所以:中醫學對小腸的病變,從現代生理學來看,無非是消化、吸收功能的異常,如:腹瀉。中醫治療腹瀉不是治小腸,責之於脾。)

第二個功能:泌別清濁。22.36泌:分泌。別:分別。清:水谷精微。濁:飲食物的糟粕。

泌別清濁是指小腸在胃初步消化飲食物的基礎上,進一步消化的同時,隨之進行分清別濁的功能。分清是指:經過小腸的消化,將水谷精微上輸於脾,通過脾的升清散精作用,到達全身。別濁是指:25.17經過小腸將有用的物質,水谷精微吸收之後,通過脾轉輸給全身的同時,又將飲食物當中的無用的部分——糟粕——代謝產物——濁,分離出來,經過大腸和腎的氣化作用形成大小便,排出體外。

結論一:小腸主水液。31.00小腸主液,參與水液代謝的調節。尿液是調節水液代謝平衡的重要手段。由此又得出一個重要的原理——治療學原理;叫做利小便即所以實大便。

(33.10臍下有個水分穴,飛渡膀胱。)

小腸的生理特性:升清降濁。34.50如果以整體為前提,小腸是六腑之一,六腑宜通降,那麼小腸的升就應該是降中的升。

大腸的功能:大腸有兩個功能。37.44

功能一:傳化糟粕;所謂傳化糟粕是指大腸接受經過小腸泌別清濁後所形成的食物殘渣,經過大腸的氣化作用,吸收其中有用的水分,最終形成糞便排出體外。由此稱大腸為傳導之官。六腑以通為用,六腑宜通宜降,在大腸的氣機表現得最為突出。

功能二;主津;39.00就是參與水液代謝的調節。就是大腸接受小腸泌別清濁之後,對食物殘渣或者廢液在小腸里的階段送入大腸,經大腸的去化作用,再氣化為有用和無用的,有用的部分水液就是津液,通過三焦進入全身。實際上大腸主津隸屬於脾運化水液作用之下。

大腸只有保持足夠的津液,它才能夠完成傳導的功能。

24 膀胱、三焦

膀胱的生理功能:01.40

功能一:貯存尿液。所謂膀胱貯存尿液,是指人體內的最終水液代謝產物,由腎的氣化作用送至膀胱,膀胱在腎氣化作用的調節下,維持其正常氣化的作用。形成尿液,貯存於膀胱之中。通過膀胱氣化的作用,控制膀胱的開合;維持尿液的排泄和貯存。在這裡強調的是它的貯存作用,強調的合。一定要記住它是在腎氣化作用的控制下完成的。這也體現了「以臟率腑」。因此;膀胱貯存尿液的功能異常,中醫治療它,不是治膀胱,而是從腎入手。

功能二:排泄尿液;03.20

膀胱的生理特性就是;開、合。它的氣機必須保持開與合處於和諧狀態,即,它的氣機的出和入處於一個和諧狀態,才能夠實現調節水液代謝平衡的作用。膀胱的氣化取決於腎的氣化作用。

三焦:07.38

「考古問今論三焦」;對於「三焦」的定義:見仁見智。

此處講「三焦」,著重臟象學說,臟腑的生理功能,此處著重從「三焦」的功能入手,來定義「三焦」。

什麼叫「三焦」;09.10「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稱。是六腑之一。在中醫學術發展過程中,稱「三焦」為最大的腑。分布在胸、腹腔。

「三焦」就臟腑陰陽表裡相配而言,「三焦」在五臟當中找不到,或者說沒有匹配的對象。中醫學稱「三焦」為「孤腑。」

部位「三焦」;「上焦」就部位而言,指橫隔以上,主要包括「心、肺」。「中焦」部位在隔下臍上,主要包括「脾、胃、肝、膽」。「下焦」部位,「臍下」通稱為「下焦」,主要包括「腎、小腸、大腸、膀胱、女子胞」。

對於「三焦」的劃分,不同的條件可以劃分出不同的結果。

三焦的功能:

「三焦」的功能一:15.45通行元氣;元氣根源於腎。主持諸氣。21.06:主司全身氣機氣化。22.26

「三焦」的功能二:23.33通行水道;將三焦疏通水道的作用稱之為三焦氣化。三焦通過它的氣化作用,使全身的氣機升降出入正常。這裡面強調三焦氣化的功能,體現一個通。27.02通:具體體現在,以肺、脾、腎為代表的五臟系統,調節水液代謝的所有的臟腑的氣機,保持正常的運行狀態。

「三焦」的生理特性:29.00

一:「上焦如霧;」是指上焦宣發衛氣、敷布精微的作用。

二:「上焦主納;」上焦心肺接受中焦脾胃所轉輸來的水谷精微,把它接受的作用稱之為納。「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治上焦的病變,要使用輕清上浮的藥物。

「中焦如漚;」32.55是指中焦脾胃受納腐熟水谷,運化水谷精微,化生氣血的作用。

「中焦主化;」沒有化就沒有水谷精微,把脾胃的功能統一到一起,中焦的重要作用在於化。脾胃是全身消化吸收功能的概稱。

中焦如衡,非平不安。」35.40是指脾與胃、升與降處於升降和合狀態,即平的狀態。它標誌著中焦脾胃的生理功能正常。調理中焦的病變,最終的目的要調節升與降。歸結為升與降、陰與陽的和合平衡。

「下焦如瀆;」37.40瀆是水道,排泄的意思。下焦如瀆是指:腎、大腸、小腸、膀胱等臟腑,主泌別清濁,排泄廢物的作用。

「下焦主出;」38.28

下焦如權,非重不沉。」39.13

25腦、髓、女子胞

總結六腑

03.36奇恆之府:是指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的合稱。膽即是六腑,又是奇恆之府。

腦:04.20

中醫學又稱髓海;是精髓和神明高度匯聚之處。腦又稱元神之腑。

第一;腦的生理功能;

生理功能一;主宰生命活動。

元神:中醫學認為「形俱而神生。」有形才能有神。元神:就是人出生之前,隨形體的產生而產生的神,謂之元神。「形俱而神生。」《內經》講;「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俱,乃成為人。」元神來源於先天,因此元神又稱作「先天之神。」

元神藏於腦髓之中。出生以後賴後天不斷地培育,使神逐漸地發育成熟。

元神的作用;08.10,中醫學認為元神是生命的樞機。主宰人的生命活動。中醫學認為有元神才有生命。生命的標誌不僅要有形,還要有神。

「腦主神明,心主神明」是並行的。10.52,心主神明說為主導地位。腦在五臟藏神基礎上是隸屬於心。19.06,

腦的功能二:

它具有主藏元神的作用;12.06具體講,元神所發揮的生理作用表現為,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特別是任物過程,任物又叫作識神。識神的作用是由腦神執行的。就是對事物進行觀察和認識。

腦的功能三:14.45,

主管人的感覺運動,感官在解剖學上是指:耳、目、口、鼻、舌等感覺器官。中醫稱之為五髒的外竅。這些感官都位於頭面,都與腦相通。通過感官將事物形態、顏色、位置的信息接受以後,經過腦元神的作用進行識、任物,即分析處理。判斷出事物的形態、顏色、位置,得出結論。

腦和五髒的關係;17.33,

臟象學說將腦的生理病理歸於心,而分屬與五臟。

腦:19.12,從形態、物質結構來說,腦為髓海;髓是指精髓,髓聚於腦兒形成腦髓,髓來源於精氣,精化為髓,從臟象學來說主要是指腎精;腎所藏的精是指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兩者在腎中結合化生為精氣,儲存於腎之中。腎精化為髓,髓聚而為腦。因此;腦髓取決於五臟之精氣;因此腦與五臟密切相關。因此;腦之元神,腦主神明,可以理解為五臟藏神的代稱。而五臟藏神,心為主導。因此;腦主神明隸屬於心主神明之下。

中醫學治療腦病,22.12,第一,從整體進行調節,從五臟系統入手;第二;又突出地強調從腎入手。

髓:24.03

髓的定義;

髓是骨腔中一種膏樣的物質。髓;有骨髓、脊髓、腦髓之分。

髓是由先天之精所化生,由後天之精所充養。

髓的生理功能:25.30

功能一:充養腦髓,髓聚而為腦髓;腦髓充盈,腦的功能才能夠維持在正常狀態,發揮其主持生命活動、主藏元神的作用。實踐上,髓的功能:髓的多少、發育如何都會影響生命的功能。

功能二:30.35滋養骨骼;「腎主骨。」

功能三:32.32化生血液;腎精和五臟六腑之精在腎的氣化作用下,可以轉化為髓,由髓可以化而為血。髓是化生人體血液的重要物質基礎。

血虛的治療……

髓和五髒的關係:37.23

一:髓化生於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因此與五臟密切相關。二:在五臟當中與腎關係最為密切。

女子胞:38.15

生理功能一:39.55主持月經。

26女子胞與臟腑、經絡的關係、附:精室

生理功能二:孕育胎兒。

女子胞與臟腑的關係;06.33

和五臟六腑密切相關。尤以肝、脾、腎為最。

女子胞與經脈的關係;10.38

第一:和全身經絡系統都有密切關係,沖脈、任脈、督脈、帶脈和女子胞的關係最為密切。「沖為血海,任主胞胎。」沖任二脈同起於胞中,和腎的經脈並行,和陽明的經脈相通。沖任二脈能夠調節十二經脈的氣血。十二經脈是運行全身氣血的通道。18.18沖脈和任脈的功能如何,直接關係到女性的生理、月經的功能如何,產育如何,胎孕如何;

第二:和督脈密切相關;18.57督脈調節全身陽經的氣血,也具有調節全身氣血的作用。

20.40沖脈、任脈、督脈三者和起來,來執行調節全身十二經氣血。

第三:還和帶脈相關;21.30帶脈的作用;①:帶脈將任脈、督脈、沖脈三條經脈聯繫起來。②:它有固護胎兒的作用。

精室;25.55

精室是男性的奇恆之府之一;精室在關元、氣海之間;

精室的功能;

功能一:化生精液;

精室與臟腑的關係;28.48

和五臟系統都有密切關係。尤以腎關係最為密切。因為精液源於天癸,天癸直接由腎精所化生。

精室與奇經八脈的關係;31.20

尤與沖脈、任脈、督脈有密切關係。

34.20中醫著重從臟腑來講述人體的生理功能。

總總結

「土主四臟,以灌四方。」37.20

第二章:形體官竅:

27形體官竅:五體(脈、皮、肉)

形體泛指軀體,包括頭面、頸項、軀幹、四肢、臟腑等。

中醫學的生命觀;形與神相對,生命徵象謂之神,與生命相對的物質基礎統統稱為「形」。

狹義形體的是指;「皮、肉、筋、骨、脈」。「皮、肉、筋、骨、脈」分別隸屬於五臟系統。

脈的生理功能;06.23脈是血液運行的通道,所以;

第一個功能;

運行氣血。因此;古書又稱脈叫「血之隧道」。

第二個功能:08.20

脈的作用不僅運行氣血,還能夠約束氣血。

第三個功能:10.30

反映全身的信息。「脈搏」是指心臟推動血液在脈中流動時產生的搏動。「脈搏」是生命活動的象徵。

脈與臟腑的關係;14.46

一;「心主脈」。二;16.45脈與肺、肝、脾的關係。「肺朝百脈」,「肝攝血」,「脾統血」。「血液充盈和腎有關」。

皮:21.35是指皮毛。

生理功能一:22.42

護衛肌體。護衛肌體的作用是通過衛氣來實現的。

生理功能二:24.26

調節津液代謝。「汗是由津液所化生的」。

生理功能三:27.47

調節體溫。調和營衛。…(營衛在此理解為陰陽,汗是津液所化,屬陰。通過皮膚、汗孔的開與闔來調節津液的代謝,達到調節體內外陰陽平衡的作用,從而維持人的正常體溫。達到調節營衛和諧,即陰陽勻平的狀態;這個機制是通過衛氣來執行的。也就是衛氣宣發與皮毛,皮毛通過衛氣的調節,來調節汗孔的開闔,調節體內外陰陽平衡。因此,人體的體溫發生改變,中醫學則之於衛氣功能異常。發冷、發燒還可以通過有汗和沒汗表現出來。汗的多寡、有無,是體溫調節的一個重要標誌,是衛氣功能的一個重要標誌,是表現皮毛功能的重要標誌。)

生理功能四:31.30

調節呼吸。汗孔又叫「氣門」。「氣門」是調節呼吸的重要途徑之一。

皮與臟腑的關係:35.36

一:和肺關係最為密切;「肺主皮毛」。「肺主皮毛」的意義。

二:與五臟皆相關,其中和脾關係較為密切。39.03皮毛下面叫「腠理」。「腠理」雖屬皮毛範疇,它又屬肉的範疇,介於皮毛和肉之間。所以皮毛的功能,與脾也有關係。靠脾胃所化生的精微,通過肺的宣發輸送到皮毛,保證皮毛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

肉:40.57又稱肌肉,古稱「分肉、赤肉、白肉」。

「肌腠」:肌肉的紋理稱為「肌腠」。「肌腠」又稱「腠理」。皮毛之下是「腠理」,「腠理」之下是肉。

肉的生理功能:

功能一:41.54

主司運動;人的正常運動,需要肌肉、筋膜、骨骼的骨節的協同作用,主要靠肉的舒玉縮,筋的舒玉縮,來完成,就此,肉具有主司運動的作用。

病理情況下,肉的形態發生改變,就影響肉的功能,從而導致運動發生異常。比如:「痿證」;就是兩腿不用,步履艱難,甚至不能行走,叫癱,表現為肢體肌肉瘦削,中醫稱之為「肉痿」。影響肢體的運動。

功能二:44.10

具有保護內髒的作用;中醫學形容肉象牆壁一樣,「肉為牆」。「肌腠」在正常狀態下,肉處於正常狀態下,叫做「肌腠固密」。「肌腠」的另外一個作用,就是邪氣進入體內的通道。進一步解釋「肉為牆」,具有保護人體內髒的作用。

肉與臟腑的關係:

46.05肉作為「五體」之一,屬於脾的系統,所以中醫講「脾主肌肉」。因為,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為肌肉提供充足的營養物質,保證肌肉執行正常的生理功能。從這個角度來闡述脾主肌肉的作用機制。47.07因此中醫學在臨床實踐中,認為肌肉的病理變化雖然與五臟相關,首先責之於脾。「肉痿」是「痿證」的一個類型。《內經》有一個著名的治療痿證的原理,叫「治痿獨取陽明。」陽明就是脾胃。48.08「肉痿」表現為脾胃不能夠為肌肉提供充足的營養,因此發生了瘦削、痿弱,不能正常舒縮,影響了運動,出現了「痿證」。這就是「脾主肌肉」的重要實踐意義。

48.35肉除了與脾有關之外,它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需要有充足的營養物質,有充足的氣血,和五臟都密切相關,以脾為最。

28形體官竅:五體(筋、骨):官竅(舌、鼻、口、喉)

筋:定義:是形體中一類剛勁有力的條束狀組織。為大筋、小筋、筋膜的統稱。習慣上把筋又稱之為筋膜。包括了現代解剖學所稱謂的肌腱、韌帶和筋膜。

筋的主要生理功能:

功能一:02.52連接關節。

功能二:03.48

協助運動。「宗筋」:在此可以理解為筋的泛稱,「主束骨而利關節也。」05.12

中醫學認為,運動的異常和筋有關。無論是痿,或者是痙攣,都則之於筋的運動異常。

筋與五髒的關係:05.30

「肝主筋」。理論依據一:筋在五行分類上屬於肝系統;依據二:肝主藏血,為筋的正常生理活動提供營養物質,肝血能夠濡養筋,使筋發揮正常的作用。06.37因此;筋的功能異常,中醫學首先強調與肝有關。「肝風內動」

骨:07.13

定義:泛指人體骨骼。

骨的生理功能:

功能一:07.31具有支撐人體的作用。「骨為干」。

功能二:08.26具有保護內髒的作用。

功能三:09.30具有協同運動的作用。

骨與臟腑的關係:09.58

一:「腎主骨」;骨在五行分類上屬於腎系統。二:生理上,因為骨腔內含有豐富的骨髓,骨髓化生於腎精。

和五臟都相關:11.38

督脈和脊椎有關:12.32脊椎是骨的一部分。(奇經八脈)。

齒與腎的關係:

「髓與血」15.06發為血之餘;腎與發關係密切。

腎與精、髓、骨、齒、血、發的關係。(11.40——19.40

官竅:19.40

一:什麼是官竅:

官竅是五官九竅的統稱。五官是指目、舌、口、鼻、耳的統稱或者合稱。

官:是機體有特定功能,而又與外界直接相通的器官。竅:分七竅和九竅。七竅是指目、耳、鼻孔和口。在七竅的基礎上加上前後陰二竅,稱之為九竅。竅:有空穴、苗竅的意思,是人體直接與外界直接相通的門戶和窗口。

中醫學裡的舌,舌本並非竅,但是在中醫五臟開竅理論中,舌也作為一個竅,叫「舌為心之苗。」

二:官竅的共同生理功能:21.29

功能一:官竅是人體信息交換的窗口。

功能二:是體內外物資交換的門戶。

功能三:22.26官竅還是致病邪氣入侵和外出的通道。(濕熱、膀胱積熱)

舌:24.05

在中醫文獻里,舌;又稱之為「靈根。」理論的解釋和解剖學不同。

舌的生理功能;25.18

它有味覺功能,參與咀嚼的功能,吞咽的功能,發音的功能。

舌與五髒的關係:26.22

一:舌為心之苗。①舌在五行分類上屬於心系統。②27.27心主血脈,為舌的正常生理功能提供充足的物質基礎。

二:舌與五臟都密切相關,從舌的形態、舌質、色、苔,的觀察,就可以判斷五髒的生理病理狀態,可以決定五臟系統在病理狀態下的虛實寒熱。舌;重要的是反映了五臟系統的功能狀態。29.24強調舌為心之苗,在實踐意義上還有個意義,人在神明發生病理變化的時候,常常除了意識的改變之外,在舌也會發生改變,神志發生改變的時候,常常可以出現舌強直,語言不清。人們常常從舌來判定心的異常狀態。人在臨死之前舌頭就縮回去了,把看舌頭作為判斷死亡的一個重要指標。

鼻:31.03

鼻在中醫文獻里又稱之為明堂。

鼻的生理功能:31.40

功能一:為氣體出入的門戶。因此說,肺開竅於鼻。

功能二:32.23具有嗅覺功能。

功能三:32.40具有協助發音的作用。

鼻與臟腑的關係:33.18

一;鼻為肺之竅。二:與五臟都密切相關,比較密切的,一是脾,二是膽。(過敏性鼻炎)

口:38.36

即口腔,包括唇、齒、齦、舌、顎、牙、咽等。

口唇又叫做「四白」。

口腔的生理功能:39.48

功能一:參與消化;

功能二:41.02參與呼吸。「口唇為聲音之扇」。

口與五髒的關係;41.30一:口唇為脾之竅。

:43.06即咽喉;功能一:管呼吸;二:發聲;三:通行水谷。

喉為肺氣之通道,咽為胃氣之通道。咽喉除了肺胃之外,其中最密切的,是與肝腎有關。

29官竅:(目、耳、前陰、後陰)、臟腑之間的關係:臟與臟之間的關係

最早在《黃帝內經》稱目為精明、命門。(在中醫文獻里命門有三種含義:)

眼的生理功能:

一:02.50視覺功能。「視萬物,別黑白,審短長。」

二:目為神竅。目反映了神的生理和病理。

目與臟腑的關係:05.24①:目為肝之竅;②:目與五臟密切相關;07.30五輪學說、八廓學說;「眼通五臟,氣貫五輪。」

:10.04

耳在中醫文獻中又稱窗籠、聽戶、龍蔥。

生理功能:

司聽之竅。除此之外還有平衡的功能。《內經》稱耳者腎之官。

耳與臟腑的關係:11.15

①:腎開竅於耳。心也開竅於耳,腎為耳竅之主,心為耳竅之客。

②:耳與五臟六腑密切相關12.36除了心腎之外,尤其和肝膽密切相關。耳也和脾胃相關。肝膽脾胃都是以經絡學說立論。

前陰:17.05

在中醫學裡又稱下陰;

生理功能:18.04

前陰與臟腑的關係:18.33①:前陰為腎之所司。②:19.47和肝和脾密切相關。和肝和脾的關係是從經絡學說來解釋的。又從脾的功能上來進一步論述前陰排尿的功能,和生殖功能。

後陰:20.28

又稱下極、魄門。

生理功能:排出糞便。

與臟腑的關係:21.00①:後陰為腎之所主。因為腎主閉藏,具有控制二陰的功能。「二便開閉,為腎臟之所主。」(張景岳24.14)②:24.30與五臟都相關;最主要的是和肺相關。和五臟相關有這樣一句話,「魄門亦為五臟使。」又強調與肺相關,肺與大腸相表裡。

五髒的外華:27.35(一般了解)

外華的含義:是人體內的正常的生命能力、生理活動表現於外,特別是表現於面,表現為面部的光華、華彩,把這種華彩一分為五,分屬於五臟系統,稱之為五臟外華。

心:其華在面。29.48

肺:其華在皮毛。

脾:其華在唇。

肝:其華在爪。

腎:其華在發。

第五節

臟腑之間的關係:34.21

五行的生克制化只能部分說明臟腑之間的關係,不能全部說明臟腑之間的關係。39.30

第一:臟與臟之間的關係:40.17

中醫經典理論:「五臟之氣,皆相貫通。」

心和肺的關係:41.07

主要表現在血液和呼吸之間的關係。即:氣和血的關係。

心主血脈,推動血液在全身運行;肺主呼吸,能夠助心行血。由此;「氣行則血行,血滯則氣滯。」

氣為陽,血為陰。兩者即對立又互根。

30 臟腑之間的關係(二)、臟與臟之間的關係

心與脾的關係:

心與脾的關係主要表現在血液的生成和血液的運行方面。即:血的關係。

一在血液生成方面:01.15心主一身之血,心血為脾發揮正常功能提供充足的營養物質,而脾將水谷精微通過升清轉輸作用上輸到心肺,灌心脈而化心血,將水谷精微化赤而為血。

《人蔘歸脾丸》體現了心和脾在血液生成運行方面的關係。

心與肝的關係:03.03

心與肝的關係主要表現在:

一:行血與藏血。二:表現在神志上。

心主一身之血,為血液循行的動力,而肝藏血,隨著人體生理活動的變化,隨時調節血液的分配,將血液運行於諸經。

心主血,肝藏血,在病理上會出現血液循行障礙。心肝火旺,就會出現血液運行失常。其中就包括一種出血性的病理改變。

二:表現在神志上:04.53

五臟藏神,心為主導。心主神志,對全身的神志具有主宰作用。肝主疏泄,調節精神情志。

因此在病理情況下,心肝關係失調,不僅表現在血液循行上,也可以表現為精神情志的異常。或者兩者兼而有之。

心腎之間的關係:07.07

「心腎相交」:把心腎之間在生理上,處於陰陽和合的狀態,稱之為「心腎相交」。

「水火既濟」:心腎之間的關係表現為正常狀態,就是「心腎相交」。也可以叫「水火既濟」。或者「水火相濟」。

第一個義項:

心在上,屬火,在上者,氣機宜降;腎在下,屬水,在下者,氣機宜升。

經典義項:12.15

「心腎相交」是指心陽和腎陰之間的關係。(狹義的)

《黃連阿膠湯》(《傷寒論》少陰熱化證)那個方子,那個理論就是狹義的。(腎陰不足,心火偏亢)

第三個義項:14.50

是指心之陰陽,腎之陰陽互根互用的關係;體現為陰昇陽降,陰陽相交。

實際上從四個方面處於一個和合狀態才意味著「心腎相交」。

(17.22——21.45《交泰丸》,黃連肉桂、交通心腎。《天王補心丹》,交通心腎。《真武湯》,也交通心腎。《黃連阿膠湯》,也交通心腎。《硃砂安神丸》,交通心腎。)

精血互生:21.46

心主血,腎藏精;精可以化而為血,血可以化而為精。兩者互生,互相轉化。就這個意義講,構成了心腎交通。

精神互用:22.14

心藏神,腎藏精。精氣能化而生神,神又能夠馭精役氣。

君相安位23.05(一般了解,理論不充分)

心火在上,為君;腎火在下為相。相火不僅僅腎有,肝、膽、三焦都有相火。

脾和肺的關係:25.20

主要表現為氣的生成,和水液代謝的關係。濃縮為「氣和水」的關係。

一:氣:表現為肺和脾在氣的方面,主要體現在氣的生成。

「脾為生氣之源」。「肺為主氣之樞」。

二:水:27.13脾主運化水液,肺主通調水道。

在病理情況下,氣的生成障礙,如「氣虛」累及的臟腑在於肺和脾。

(治療氣虛的代表方劑:《四君子湯》當中的四味葯,都入脾經和肺經。)

(治療水腫,第一關,治肺,發汗利尿。隨著演變,由肺累及到脾,脾肺皆病。代表方劑:《越婢湯》當中的藥物,也是入脾肺兩經。理論依據就在於此。)

肺和肝的關係:29.45

一:主要表現在氣機升降方面;即:「氣」。

肝氣宜升,肺氣宜降,升與降處於和諧狀態,意味著從氣機運動角度表明肝和肺之間關係正常。

二:表現為血,就是血液運行方面。

肺和腎:36.03

一:主要表現在水液代謝方面,肺為水之上源,腎為主水之臟。

腎為調節全身水液代謝平衡的重要機制。腎為主水之臟,腎為本,肺為標。

二:在呼吸方面,肺主呼氣,腎主納氣。

三:在陰液方面,39.28「金水相生」。肺腎陰液相互滋生。

「金水相生」法治療的重點在腎不在肺。腎陰腎陽為人身諸陰諸陽之本。

31 臟與腑,腑與腑之間的關係

肝和脾的關係:

重要表現在消化功能和血液運行兩個方面。①:肝通過疏泄功能,疏泄膽汁,促進消化。通過疏泄功能調節體內的氣機升降來影響促進脾運化水谷的功能。脾運化水谷的功能為肝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保證疏泄正常,疏泄膽汁,調節脾的氣機提供充足的營養物質。

肝和脾密切合作,體現為疏泄和運化。「脾土得肝木而達」。②:03.00在血液方面,主要表現在血液運行方面;1:肝主藏血,貯存血液,調節血量,為血液運行提供充足的血液。2:脾統血,通過脾氣統攝血液,使血液循行於脈內。肝脾失調,就會表現為血液循行障礙。

肝與腎的關係:03.55

①:在生理狀態下,用「肝腎同源」,來表達他們兩個的正常關係。「肝腎同源」又叫「乙癸同源」。肝本身的陰血,除了自身處於正常生理狀態之外,必須靠腎的陰液不斷地補充,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狀態。這個關係叫「水能涵木」。「水能涵木」強調腎陰對肝陰的作用。

②:06.36從精血之間的互生來解釋。

③:07.24肝腎同具相火。

④:08.08藏泄互用(朱丹溪);司疏泄者,肝也,司閉藏者,腎也。藏與泄即對立又互根,

脾和腎的關係:11.53

總體上講,它們表現為先天和後天的關係。

①:12.30先天和後天的關係:先天生後天,後天養先天,二者相輔相成,相互滋生。

(補脾派代表:李東垣。補腎派代表:張介賓,外號張熟地。)

②:18.21表現在運化方面。脾運化水濕,而腎主水液。兩者結合起來完成水液代謝。

脾要運化水濕,需要依賴腎陽的溫煦。除此之外,在水谷精微的化生上,脾陽也需要依賴腎陽的溫煦作用,來保證脾運化水谷精微正常完成。

(中醫認為,水液失調的病理演變過程是,始於肺,經過脾,終於腎。而這三個階段又不是截然分開的。)

(20.38在運化功能,強調腎陽對脾陽的溫煦作用,脾發生病理改變,不能運化,必然會影響到腎,在病理上,脾陽虛(至一定程度)一定會出現腎陽虛,最終導致脾腎兩虛。在腎陽虛的狀態下,一定會累及脾陽,加重脾陽虛,最終是脾腎兩虛是由它們之間的生理聯繫所決定的。治療泄瀉21.20)

臟腑之間的關係22.30

從三個方面講;

①:22.31經脈絡屬,互相絡屬,構成了表裡關係。臟為里,腑為表。

②:22.56某些臟與腑在結構上有聯繫。結構相連。

③:23.20臟腑之間氣化相通。

心與小腸的關係:24.11

①:心主血,心火要下降於小腸,小腸才能化物。(26.22病理情況下,心火下降於小腸,主要表現為小便的改變,叫心火下移於小腸。《導赤散》)

肺與大腸的關係:27.30

脾胃的關係:28.58,

①:納運相得。

②:升降相因。

③:燥濕相濟。32.00「脾喜燥則陽健而能運,胃喜潤則陰足而能納」。一燥一濕,燥屬陽,濕屬陰。陰陽和合。脾喜燥又不能過燥,胃喜潤又不能過潤。

33.30病理情況下,脾不升會表現為消化功能差,食後腹脹。胃不降,吃多了,胃發脹會噯氣,嚴重時噁心嘔吐。脘腹脹滿,噯氣,噁心嘔吐,常常是同時存在的。34.30燥和濕,脾的功能失調會表現在大便上,不是乾燥就是泄瀉,因為脾為太陰濕土,尤以泄瀉為最。在出現泄瀉的時候,也會出現胃的功能改變,腹瀉的患者多表現為食慾減退。或者是食積,吃得過多,膏粱厚味,傷食,也會泄瀉。就是脾胃燥濕之間的關係。35.20「燥濕相濟」更重要的是表現在調理脾胃關係的用藥方面的注意事項。37.12

肝和膽的關係:37.30

一:在消化功能上同主疏泄。(凡是入膽經的藥物一定入肝經。)

二:在精神情志方面。肝主謀慮,調節精神情志;膽主決斷,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有關。兩者相互協作,保證了人的精神意識狀態,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肝膽相濟,勇敢乃成」。

(肝膽之間的關係,主要表現在膽的勇怯,膽虛,心膽氣虛,膽擾心神,不僅治膽,還要治肝。)

腎和膀胱的關係:39.16

主要表現為調節水液代謝,即,調節尿液。

腎的氣化作用,控制膀胱的氣化作用,使膀胱通過氣化作用,將水液代謝產物轉化為尿液。

腎的氣化,使水液代謝產物下輸膀胱,膀胱稱之為水腑,主儲存、排泄尿液。它儲存、排泄尿液的功能,受腎的氣化控制。膀胱最終能夠調節水液代謝平衡,靠開合有度。開合有度取決於腎。因此,尿液的異常,中醫在治療時,常常從腎入手。

40.20尿痛、尿熱是屬於膀胱有濕熱,這樣的患者必然會出現腰痛。理論是,腎虛而膀胱熱。治療的藥物,即入膀胱經,一定又入腎經。膀胱病變到末期一定是從腎入手治療的。41.20

腑與腑之間的關係:41.34

六腑以通為用。六腑作為一個整體,表現為氣化相通,氣機通暢才能使六腑體現它傳化物的功能。用「六腑以通為用」高度概括六腑之間的關係。

六腑以通為補。補,即通的意思。

六腑以通為順。

第三章:氣血精津液

32 氣血精津液概述

(氣:含義、生成、功能、運動)

33氣的分類

分類標準:

①:主要組成部分。②:主要生理功能。③:主要分布部位。

人體之氣總稱「真氣」。03.10從先後天分可以分為「先天之氣」和「後天之氣」。

「先天之氣」定名為「元氣」。「後天之氣」,稱之為「宗氣」。

「元氣」:先天之氣;

「宗氣」:後天之氣;

「營氣」:行於脈中;

「衛氣」:行於脈外;

「元氣、宗氣、營氣、衛氣」統稱為「真氣」。

「真氣」又可分為:「元氣、宗氣」。

「宗氣」又可分為:「營氣、衛氣」。

06.07真氣通過臟腑經絡而表現出來,從而形成臟腑之氣,和經絡之氣。而臟腑之氣,和經絡之氣一定從物質和功能統一的角度理解,中醫學重在強調功能。(06.40功能、物質、氣血、陰陽,的內涵)

元氣

元氣:10.32

是生命最基本、最本始,源於先天而根源於腎的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先天之氣;

生成與分布:11.53

①:生成;五臟共同參與生成,主要來源於腎中的精氣。包含著肺的氣、脾胃的氣。

分布:14.10

元氣藏於腎,通過三焦而循行全身。

主要生理功能:15.14

推動人體的生長發育。

動力作用:16.00溫煦、激發、推動臟腑經絡的生理功能。(腎陰腎陽是人身諸陰諸陽之本,強調陽的作用。)

宗氣:16.53

什麼是宗氣:17.16

是積於胸中,由自然之清氣和水谷之精氣而化生的氣。又稱為大氣。

生成與分布。17.46

生成:

以脾肺之氣為主,以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氣,和脾胃化生的水谷之氣,兩者結合起來,積於胸中形成的氣,就是宗氣。

分布:18.54

①:積於胸中。

②:循行、貫注心脈,由心肺運行到全身。其上者,出肺循喉嚨,走息道。向下走,蓄于丹田,注入氣街沿著下肢內側,下行於足。

主要生理功能:20.35

①:走息道而行呼吸。

②:21.10貫心脈而行氣血。

③:21.35和人的試、聽、言、動的功能有密切關係。保證試、聽、言、動的功能正常。《讀醫隨筆》

營氣:22.28

概念:

行於脈中,具有營養作用的氣,謂之營氣。

生成:22.55

是在宗氣的基礎上化生而來的。因此,它的生成和宗氣一樣,一是水谷之精氣,一是自然之清氣。相化合而成。

分布:23.17

分布於脈中,循行於脈內,周而復始,如環無端。

營氣在體內有兩種循行路線;

①:是沿著十二經循行。叫十二經循行說。

②:是沿著任脈和督脈循行。最終把兩者聯繫起來,構成了營氣在體內的十四經循環路徑。

主要生理功能:24.40

①:是化生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

②:25.08營氣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營養全身。

衛氣:25.30

定義:

行於脈外,具有護衛作用的氣。又稱「衛陽」。(衛氣屬陽,營氣屬陰。)

生成與分布:26.41

生成:

和營氣生成機制相同,同是由脾胃水谷之氣,和肺吸入的清氣化生而來。

「衛氣」是這兩者化生以後,其中具有慓疾滑利作用(流動速度非常快)的這個氣,規定它為「衛氣」。因此,中醫學又稱它為「水谷之悍氣」。與之相對,稱營氣為「水谷之精氣」。

分布:28.47

行於脈外,與營氣相偕(兩者並排走),以脈為界限,脈內為營,脈外為衛。

(對營衛的分布,還有一說:30.00)

循行:31.11

「晝行於陽,夜行於陰」。晝夜圍繞人體經脈循環一圈。「晝行於陽二十五,夜行於陰二十五。」晝夜五十度。循環五十圈。

生理功能:33.06

①:33.15有溫養作用。給人體提供少火、陽氣。

②:33.54具有調節作用。一調節汗液代謝。二調節體溫。三調節呼吸。

③:35.35具有防禦作用。

關於氣的複習總結:36.00

34 血、精、津液(一)

血:

血的基本概念,01.54

①:氣與血。氣屬陽,血屬陰,氣無形,血有形。中醫用氣血兩個字概括所有的生命物質。

②:血和血氣。02.52

血氣:一是指血液和氣體。二指氣質、感情和精力。(「血氣者,人之神」。)

血:是指血液。是循行於脈中,富有營養作用的,紅色的液態物質。

血的生成:05.06化生血液的物質基礎;①:水谷精微。②:營氣。③:津液。④:精髓。其中主要的是,水谷精微和精髓。

血液化生主要和哪些臟腑有關:07.38

①:一,心主血脈。通過輸送血液為全身提供營養物質,保證化生血液的各個臟腑,充分發揮正常的功能。二:08.14心生血。

②:肺:一,通過呼吸作用,吸清呼濁,參與血液生成。二,通過肺朝百脈的作用,把血液的營養物質輸送全身。保證參與化生血液的各個臟腑,充分發揮化生血液功能。

③:08.58脾胃:水谷精微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質基礎。

④:肝生血。09.31腎的精氣歸於肝,由肝化而為血。

⑤:10.06腎:腎藏精,精生髓,髓化血。

血液的循行:10.51

①:循行的方式,一:「如環無端,營周不休」。「凡人周身百脈之血,發源於心,依歸於心」。(周學海—清)。

②:12.40小循環和大循環。

血液運行的機制:13.56

①:靠心主血脈的作用。心是血行的動力。

②:肺朝百脈的作用,助心行血。

③:脾主統血,通過脾的固攝作用,保證血液在脈道內運行。

④:肝的作用,首先,通過肝主疏泄的功能,保證氣機通暢;概括為「氣行血行」。其次,通過肝藏血的功能,保證有充足的血液在脈道內運行。肝藏血的另一個功能,具有攝血的作用,保證血液循行於脈內。

在五臟系統中,以心、肺、脾、肝在血液運行當中發揮作用為最。就腎臟而言,腎陰腎陽是人身諸陰諸陽之本。元氣根源於腎,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就此,腎臟也參與血液運行的機制,但比前四者較次。

由此可知,人的血液循環的生理、病理和上述四臟密切相關,因此中醫學在調整血液循行障礙,特別是出血或者血瘀,主要從心、肺、脾、肝入手,進行調節。

血液的生理功能:

①:16.46營養滋潤。

②:17.35它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血氣者,人之神,血脈和利,精神乃俱」。《內經》。

氣、血、精、津液都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都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其中以血為最重要。

精的概念:20.26

古代哲學含義,將氣規定為「精」。把「氣、精、精氣」作為同義語處理。

精的醫學意義:在中醫文獻中「精」是多義詞,也常常將「氣、精、精氣」混稱。

②:在中醫理論體系中,在氣血精津液學說中。「氣、精」是有區別的。「精」是由「氣」而派生的,「氣」無形而「精」有質,「氣」屬陽而「精」屬陰。

③:23.27在中醫文獻和理論體系中。「精、精氣」是指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的泛稱,包括「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即,「生殖之精」和「臟腑之精」。

④:24.45精的基本含義。(1):廣義含義;泛指由氣血化生的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2):狹義的精;26.05僅僅是指腎臟所藏的精,是「生殖之精」。是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機能的基本物質。基本物質也可稱為精微物質。

精的生成:27.23

「精」根源於先天,充養於後天,先天和後天,彼此相須,相輔相成。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

所以:從「精」的物質來源分,分「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

①:「先天之精」。(1):包括生命的本始物質。(2):是指出生之前胎兒所吸收的營養物質,是指母體五臟六腑之精。形成了他自身的「先天之精」,秘藏於腎。

②:後天之精:29.35主要靠攝取食物、呼吸,與外界進行交換與五臟六腑之精密切相關,其中強調水谷的作用。因此說「後天之精」主要源於脾胃所化的水谷精微。

精的主要生理功能:30.41

功能一:繁衍生殖。主要是指生殖之精而言。

功能二:31.17促進生長發育。這個精是指廣義的腎所藏的精,即有生殖之精,又有五臟六腑之精。

功能三:32.20生髓化血。精生髓,髓化血。「精血同源」。因此中醫學在治療血液生成障礙是時候,除了從脾入手之外,又有從腎入手,採用補腎填精的方法治療血虛,如貧血,再障。

功能四:33.26濡潤臟腑。即對臟腑提供營養。

津液:35.00

津液的基本概念:35.21

一:津液的本義:泛指一切體液及其代謝產物。

津液的今義:是指人體正常水液的總稱,包括各臟腑組織的內在體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中醫在理論上常常又把津和液區別開,來認識它。它們同源於水谷精微,都靠脾胃所化生。根據它們的性狀、分布、陰陽、屬性,又把津和液加以區別。①:性狀:津:輕清稀薄,流動性大;液:濁重稠粘,流動性小。②:分布:津:主要分布在皮膚孔竅之間,液:灌注到關節和顱腔等處。③:作用:津主要滋潤肌肉、皮膚、孔竅;液:滑利關節,補益腦髓。④:陰陽:津屬陽,液屬陰。)

現代中醫理論,津和液一般不作嚴格區分。

35津液(二):生成、輸布、排泄、生理功能、氣與血的關係

一:津液的生成:

主要來源於飲食水谷。生成過程:以水谷精微為主要物質基礎,依賴五髒的整體調節,以脾、胃、小腸、大腸等臟腑為主。完成由飲食水谷化生津液的過程。

二:津液生成的必要條件:03.04

(1)水飲要充足。(2)臟腑功能正常。

津液的輸布:03.52

是由脾、肺、腎、心、三焦等臟腑綜合作用而完成的。(中醫學把小腸主液,大腸主津的功能,都囊括在脾的功能之下。)是以脾、肺、腎為主,三焦是作為水液運行的通道出現的。

具體輸布機制。

(1)靠脾運化水液。(2)肺主行水。(3)腎主水液。依靠腎的蒸騰氣化作用,作為全身津液輸布的根本,來調節人體津液的平衡。(4)肝主疏泄的功能。通過調暢氣機,使三焦水道通暢。稱之為「氣行則水行」。(5)通過心主血脈的功能,使津液同血一起運行於脈中,輸布到全身。

津液的排泄:08.17

以肺、脾、腎、膀胱、大腸為主。排泄的方式:(1)通過呼吸排出去。(2)通過汗排出去。(3)通過尿排出去。(4)通過大便排出去。(小腸大腸的功能隸屬於脾之下,屬於脾主運化功能範疇。)

津液的生理功能:13.26

(1)滋潤營養臟腑。(2)化生血液。「津液通過孫絡滲入血液之中」《經絡學》。(3)調節人體內,和人體與外界環境的陰陽平衡。(4)18.11排泄體內代謝產物。(5)津能載氣。

五臟化液:20.15

概念:

(1)五液:是汗、涕、淚、涎、唾,五種分泌物,或排泄物的統稱。因為,汗、涕、淚、涎、唾;是分別由五臟所化生的,因此又可以稱之為五臟化液。或者叫五臟化五液。

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

五臟和五液的關係:22.00

掌握五個判斷,即:汗為心之液。涕為肺之液。淚為肝之液。涎為脾之液。唾為腎之液。

汗為心之液的實踐意義。23.10汗的定義,汗是津液通過機體的陽氣作用以後,由汗孔排出的液體。「陽加於陰謂之汗」。《內經》。血、汗、津液有密切關係,「血汗同源」。發汗過多就會損傷血液。

涕為肺之液:25.36涕是鼻內分泌的粘液,有濡養鼻竅的作用。

涎為脾之液:26.12唾液中較清稀的部分稱作涎。有保護和清潔口腔的作用。有利於吞咽。正常情況下,涎的量充足又不溢於口外。異常情況下常常會出現涎急劇增加。甚至由口流出。根據涎和脾的關係,中醫學就判斷,脾胃的功能失常。

淚為肝之液:27.25淚是眼正常的分泌物,有滋潤保護眼的功能。不應該多,也不應該少,性狀即不稠又不稀,才能起到保護眼的作用。淚的分泌異常,可以判斷肝的功能。

唾為腎之液:28.14唾液中較稠濁的部分稱作唾。和涎具有相同的功能。《養生學》吞津具有養腎保精的作用。在實踐上常常把唾和涎統一起來。

氣、血、精、津液之間的關係:30.40

氣、血、精、津液,處於同一系統,都本源於氣,本源於水谷精微,相互化生。

氣血的關係:33.17「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

「氣為血之帥」的含義:

(1)氣能生血。①:氣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血、精、津液都是由氣所化生的。②:34.28氣是精微物質,同時又體現了人體的生理功能。血液在體內的運行和化生,要依賴於五臟系統的生理功能正常,才能為血液的生成提供源源不斷的物質來源。

(2)氣能行血。37.33氣為陽,血為陰。血液的循行要靠陽氣的推動。把五臟系統通過自身的運行機制參與行血的作用,概括為「氣能行血」。狹義的解釋:氣通過它的推動作用,來推動血液的循行。「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滯」。「氣有一息之不運,則血有一息之不行」。強調氣的動力作用。

(3)氣能攝血:39.34氣通過它的固攝作用,保證血液在脈道內運行,而不溢出脈外。機制一,是靠脾、肝的統血,攝血作用。機制二,與五臟系統都相關。

「血為氣之母」43.22

(1)血能生氣。血和氣可以互相轉化。血中含有,營氣、水谷之精氣、先天之氣。「血旺者氣也盛」。

(2)血能載氣。45.50氣必須依附於血液而循行,兩者相即不離。即:血是氣的載體。

36 氣與精、津液的關係、經絡的概念和經絡系統

氣與精:

精之與氣,本自互生。「精乃氣之子」(李東垣)。「精者,氣之精也」(管子)。

氣與津液的關係:02.55

也就是氣和水的關係。

氣對津的作用

(1)氣能生津:03.18①:氣是化生津液的物質基礎。②:生成機制。氣通過五臟系統的功能活動體現出氣的作用,五臟系統功能活動正常,津液才能正常輸布、排泄。

(2)氣能行津:06.31①:氣本身具有推動作用。②:通過五臟系統的功能活動體現。

(3)氣能攝津:07.35

津對氣的作用08.37

(1)津能載氣。津是血的組成部分。

(2)津能生氣。津是水谷精微的組成部分。

氣與津的關係,與氣與血的關係相似。「吐下之餘,定無完氣」。「氣隨血脫」。

血與津液的關係:津血互生,僅此而已。

第四章:經絡:15.36

本章目標要求:

(1)掌握經絡的概念,和經絡系統的組成。

(2)掌握十二經的,走向、交接、分布規律、表裡關係,以及十二經脈氣血流注次序。

(3)掌握十二經脈的大致循行規律。

(4)掌握奇經八脈的生理特點、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5)熟悉經絡的生理功能。

(6)了解經絡學說的應用。17.40

什麼是經絡學說;

經絡的概念,和經絡系統26.37

一:經絡是概念:經絡是經脈是絡脈的總稱。

經脈:經絡系統的主幹,多為縱行,大體都循行於人體的深部,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線。

絡脈:是指經脈系統當中的細小分支,縱橫交錯,網路全身,大多循行在人體的淺表部位。「直者為經,橫者為絡」。

現代中醫理論對經絡的定義:29.10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運行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調節人體功能的一種特殊的網路系統。

經絡系統可以分為,經脈系統,絡脈系統。

經脈系統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

十二經脈:又稱十二正經。①:是人體生命物質,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②:與人體臟腑有直接的絡屬關係。

奇經八脈:包括: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有聯絡調節十二經脈的作用。

十二經別:就是從十二經脈別出的經脈。作用是:加強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繫。

十二經筋:38.05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散、絡」於肌肉、關節的體系。通過「結、聚、散、絡」,將肌肉關節聯繫在一起,這樣的體系叫,十二經筋。

十二皮部:40.09是將十二經脈的功能活動反映於體表的部位。按照十二經脈的循行,及其反映出的功能,都反映於體表,大致將人體的體表劃分為十二個部位,稱之為,十二皮部。

絡脈:41.16有:別絡、孫絡、浮絡。

別絡:是由十二經脈、任脈、督脈分出的,另外還有,脾的大絡,加在一起,叫十五絡脈。

孫絡:是細小的絡脈。

浮絡:浮現於體表的絡脈。

37 十二經脈(一):走向交接規律、分布規律、表裡關係

一:十二經脈的名稱和分類:

(1)十二經脈的名稱:包括三個要素,①:手足的名稱。②:陰陽的名稱。③:臟腑的名稱。

命名原則:①:內為陰,外為陽。②:就十二經脈和臟腑的關係而言,屬於臟者為陰經,屬於腑者為陽經。③:上為手,下為足。

(2)十二經脈的分類:04.49手三陰、手三陽,足三陰、足三陽。

二:十二經脈的走向和交接規律:08.00

(1)十二經脈的走向:

手三陰經的走向:從胸走手。起於胸中,到手終止。

手三陽經的走向:從手走頭。

足三陽經的走向:從頭走足。

足三陰經的走向:從足至腹胸。

十二經脈是:陰陽相貫,如環無端。

(2)十二經脈的交接規律:11.24是指十二經脈,在人體各個部分交接的地方,陰經和陽經交接的規律。①:陰經和陽經,在手、足交接。②:12.29陽經和陽經交接,都集中在頭面部。③:陰經和陰經交接,在胸腹部。

(3)十二經脈的走向和交接規律:14.05

手三陰經從胸走手,交手三陽經。14.50手三陽經從手走頭,交足三陽經。足三陽經從頭走足,交足三陰經。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胸,交手三陰經。陰陽相貫,如環無端。

三:十二經脈的分布規律和表裡關係:16.55

(1):十二經脈的分布規律:①:在頭面部的分布規律:②:在軀幹部的分布規律:19.53胸部:從距離正中線兩寸開始,向兩側分布,分別是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腹部:與胸部規律相同,兩經之間距離不同。背部:22.23主要是足太陽膀胱經。距正中線一寸半。肩胛部分布著手三陽經。側面:23.32(腋下、脅、側腹部)腋下是手三陰經,脅、側腹部為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③:在四肢部位的分布規律:24.50足:30.10

(2):十二經脈的表裡關係:34.26

四: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37.20

即:氣血在十二經脈中的運行次序。流注規律:①:表裡流注。②:同名流注。③:表裡流注。

38 十二經脈(二):流注次序、循行

流註:十二經分為三組,每組四條經,流注規律:表裡流注、同名流注、表裡流注。每組之間無規律。

流注次序:肺→大腸→胃→脾→心→小腸→膀胱→腎→心包→三焦→膽→肝→肺

五:十二經脈的循行:13.39

大致的循行路線和交接規律。用「起、行、止、交」四個要素,來記每一條經脈的大致的循行路線。

(1)手三陰經

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胸中(中府穴),體內循行,屬(肺)絡(大腸),出腋下,下行於上肢內側前緣,止於拇指撓側端(少商穴),與手陽明大腸經相交。

手厥陰心包經:起於心中(天池穴),體內循行,屬(心包絡)絡(三焦),出腋下,下行於上肢內側中線,止於中指末端(中沖穴),與手少陽三焦經相交。

手少陰心經:20.00起於心中(極泉穴),體內循行,屬(心)絡(小腸),出腋下,下行,沿上肢內側後緣,止於小指撓側端(少沖穴),與手太陽小腸經相交。

(2)手三陽經22.15

手陽明大腸經:起於食指撓側(商陽穴),沿上肢外側前緣循行,到大椎,入缺盆,屬(大腸)絡(肺),行於體外,沿頸、頭面循行,止於鼻旁(迎香穴),與足陽明胃經相交。

手少陽三焦經:25.03起於無名指的尺側(關沖穴),沿上肢外側中線上行,到大椎,入缺盆,進入胸腹,屬(三焦)絡(心包),行於體外,沿頸、頭面循行,止於目外眥(絲竹空穴),與足少陽膽經相交。

手太陽小腸經:26.47起於小指的末側(少澤穴),沿上肢外側後緣上行,到大椎,入缺盆,進入胸腹,屬(小腸)絡(心),出頭面,沿頸、頭面循行,止於目內眥(聽宮穴),與足太陽膀胱經相交。

(3)足三陽經:28.34

足陽明胃經:起於面部,鼻旁(承泣穴),繞行面部,下行胸腹,進入體內,屬(胃)絡(脾),沿下肢外側前緣下行,止於次趾外側(厲兌穴),與足太陰脾經相交。

足少陽膽經:30.12起於面部,目外眥(瞳子髎穴),繞行頭側,下行身側,進入體內,屬(膽)絡(肝),沿下肢外側中線下行,止於第四趾外側(足竅陰穴),與足厥陰肝經相交。

足太陽膀胱經:31.24起於面部,目內眥(睛明穴),上巔頂,自後頭部(枕項),下行腰部,進入體內,屬(膀胱)絡(腎),沿下肢外側後緣下行,止於小趾外側(至陰穴),與足少陰腎經相交。

(4)足三陰經:35.42

共同:起於足趾端,行於下肢內側,進入內臟,出胸,止於胸,在頭面部相交。

足太陰脾經:36.26起於足大趾內側(隱白穴),沿下肢內側前緣上行,進入體內,入腹,屬(脾)絡(胃),注於心中,止於(周榮穴),與手少陰心經相交。分支出頭面,連舌本,散舌下。

足厥陰肝經:37.39起於足大趾內側(太沖穴),沿下肢內側中線上行,進入體內,入腹,屬(肝)絡(膽),注於肺中,止於(期門穴),與手太陰肺經相交。分支上連目系,上額,到達巔頂。

足少陰腎經:39.12起於小趾 側下(湧泉穴),沿下肢內側後緣上行,進入體內,入腹,屬(腎)絡(膀胱),注於胸中,止於(俞府穴),與手厥陰心包經相交。分支出頭面,循喉嚨,夾舌本。

39 奇經八脈、經絡的生理功能、經絡學說的應用

一:奇經八脈的概念:01.33

是十二經脈之外別道奇行的八條經脈。包括: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

二:奇經八脈的生理特點:02.28

①:從循行分布來看。

(1):上肢沒有奇經八脈。(2):與十二經相比,不甚規律,多為上下走行,帶脈除外。(3):與臟腑沒有特定的絡屬聯繫。(4):05.09沒有表裡配合關係。

②:就生理功能而言:06.05

十二經脈是全身氣血運行的通道,而奇經八脈具有調節十二經氣血的作用。

奇經八脈的循行及生理功能:07.06

要求掌握:沖脈、任脈、督脈、帶脈、大致的循行部位和生理功能。

1)督脈:07.33

循行部位:

起於胞中(會陰部),下出會陰,沿脊柱後面上行,至項後,絡腦,沿頭部正中線,到鼻尖,止於上唇的唇系帶。

生理功能:09.28

(一):調節全身陽經的氣血。所以稱「督脈為陽脈之海」。(二):10.11督脈與腦、腎、脊髓的生理、病理有密切關係。特別是和腎有關。「補腎督。」(三):11.40與人的生殖功能有關。因為督脈絡腎,腎主生殖。

2)任脈:12.26

循行部位:

起於胞中(會陰部),下出會陰,沿腹部正中線上行,經過咽,到下唇,繞唇一周,和督脈相交。

生理功能:13.14

一:調節全身陰經的氣血。「任脈為陰脈之海」。二:13.45調節女性月經,和生殖有關,「任主胞胎」。

3)沖脈:14.42(奇經八脈中的重點)

循行部位:14.51

與任脈、督脈同起於胞中,「一源三岐」。沖脈的主要循行路線:起於胞中,下出會陰,沿下肢內側,從氣街出,往上行,與足少陰腎經並行,夾臍而行(對稱),過胸,到達咽喉,環繞口唇,止於眶下。它的下行分支:17.54分支一:從氣街出,往下行,沿下肢內側,經腘窩,下行至足。分支二:從胞中出會陰,進入後背,與督脈相通,循行於脊柱內。

生理功能:20.16

①:調節十二經氣血。「沖脈為十二經氣血之海」。也叫「五臟六腑之海」

②:21.26主生殖。「沖為血海」。

4)帶脈:23.17

循行部位:

起於季脅,斜向下行,繞腰一周。

生理功能:

①:24.06,約束諸經。②:24.44,主司女性帶下。

總結:25.50

經絡的生理功能:27.00

①:聯繫作用:27.11,

不僅聯繫臟腑,還聯繫形體、官竅、經脈。(1):聯繫臟腑與肢節。27.29,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把形體與臟腑通過經絡統一起來。(2):28.54,聯繫臟腑與官竅。(3):30.06,連接臟腑與臟腑之間。臟腑的陰陽表裡關係,是通過經絡絡屬來完成的。(4):30.29,連接經脈與經脈之間。

②:感傳作用:31.52

就是感應、傳導。(1),感傳的意義:經絡系統對針刺或其他刺激的感覺傳遞和通導作用。(2),感傳的物質基礎:經氣是運行於經脈之氣,是感傳的物質基礎。

③:濡養作用:34.56,

是指經脈所運行的氣血,為全身的生理活動提供營養物質。

④:調節作用:35.24,

(1):調節陰陽:陰經和陽經在循行過程中,構成了陰陽相貫,如環無端的循行方式。達到人體的陰平陽秘。「左病治右,右病治左」,或者叫「陽病治陰,陰病治陽」。「交經繆刺」。

經絡學說的實踐意義:38.48,

主要是指病理、診斷、治療上的作用。

①:闡述機體的病理變化:39.16,

(1)經絡是傳遞病邪的途徑,病邪侵入皮毛以後,先作用於最表層的絡脈,然後進入經脈,由經脈再往裡走,到六腑,到五臟。驅邪外出的時候,40.11,從五臟到六腑,到經脈,到絡脈,到皮毛。(2)又是反映病變的途徑,在經絡的循行過程中,在不同的部位反映出不同的病變,中醫學稱之為「病候」。

②:在診斷學上的應用:41.23,

主要是指病位診斷。

③:對疾病的治療有指導意義:42.24,

(1)針灸按摩治療的重要依據。(2)43.14,在中藥學上的歸經理論,就是根據經絡學說而來的。每一個藥專屬入哪經,把這個藥物,叫「引經報使」葯。

第五章:體質

40 體質:基本概念

本章目的要求:

一:掌握體質的概念,和正常體質的分類。

二:掌握體質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三:了解體質的形成因素。

第一節:體質的概念:01.44

①:體質的含義:03.09,

體質是人體生命過程在先天稟賦,和後天調養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固有特性。(體質是固有特性)(體質是稟賦於先天,調養於後天,在個體生長發育過程中所形成的,與自然社會相適應的,人體的個性特徵。)(具體形式表現為人的形態、功能、心理狀態,反映在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心理狀態,幾個方面。)集中體現了中醫學的「形神合一」的生命觀。「形神合一」就是中醫學的體質觀「形與神俱」「有形才有神,形去則神滅」《內經》。】「形質神用」(范縝),正確處理了形神關係。(「形神合一」不能與「形與神俱」等同。)【「形神俱備,乃為全體」。(張景岳)仍然沒有正確處理形神關係。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形神合一」】12.50

②:體質、素質、氣質、性格15.17

素質:15.28,

含義有三個。(1):是指人和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來特點和原有基礎。(2):是指人們在實踐當中不斷增長的修養,如政治素質,文化素質等。(3):在現代生理學、生理學,在生理學上,是指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點,主要是感覺運動器官,和神經系統方面的特點。(生理學認為,這個特點是人的能力發展的自然基礎,和前提。)(生理學強調人的身體素質,包括了人的各種基本活動能力,是指人的各個器官、系統的功能活動,在生命活動中的反映。)(是通過人的形體,在運動中反映出來的,力量、速度、耐久力、靈敏性、柔韌性、協調性、平衡性。)在體質學裡面,素質是指人在體質方面的,本來特點,和原有基礎。(20.16,在體質學中,身體素質,僅僅是體質的構成部分之一,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兩者綜合起來,構成體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身體的素質與人的體型、體格、功能、神經、心理,有密切關係。)【強調先天的作用。】

氣質:23.33,

是指個體出生後,隨著身體的發育、生理的成熟,而發展起來的人格心理特徵,包括性格、態度、智慧等。【強調後天的作用。】古代把氣質又常常稱為,氣稟、稟性、氣性。

性格:27.43,

是指個體在現實中,習慣了的穩定態度,和行為方式,所必須出來的,個性心理特徵。比如:驕傲、謙虛、勇敢、怯懦,等等。

體質與形態,體格和體型的關係:30.53,

(1)形態:31.26,是指軀體的形態,包括人體各部分的大小、重量、特徵、骨骼、體型、和身體的姿勢,等。是體質的基礎。(2)體型:32.26,是指人體各部位大小比例的形態特徵。是以軀體形態為基礎的。並且和人的內臟有一定關係。 (3)體格:33.49,是人體生長發育水平、營養鍛煉程度的狀態。

【(「形體壯實」、「面色紅潤」——營養狀態良好。)(「呼吸微徐」呼吸順暢——氣機升降正常——各種生理功能正常——健康)(「鬚髮榮潤」鬚髮有光澤——營養良好)(「雙耳聰敏、牙齒緊固、腰腿靈便、步履輕盈」——腎氣旺盛。)(「二便正常」:六腑正常)(「脈象調勻」:脈有神有胃神根)(「精神飽滿」:精神狀態)(情緒:「情緒和調」,對外界刺激的反映不過強烈,也不是無欲)(性格:「性格隨和」,善於與人共處。)(「記憶良好」:心理和生理。)】

41 體質:形成(一)

判定健康的十個標準:(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一:精力充沛,能從容不迫地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二:處世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任務而不挑剔。三:善於休息,睡眠良好。四: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各種環境。五:對一般感冒和傳染病,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六:體重適當,體態勻稱,頭、臂、臀比例協調。七:眼睛明亮,反應敏銳,眼瞼不發炎。八:牙齒清潔,無缺損,無疼痛,齒齦顏色正常,無出血。九:頭髮光澤,無屑。十:肌肉、皮膚有彈性,走路輕鬆。

第二節 體質的形成:06.55,

(1)先天因素。先天因素是指個體出生前,在母體內所稟受的一切特徵。(哲學上,把觀念和理性的認識稱之為先天。後天等同於經驗的認識。)11.40,一:稟賦(遺傳因素)。二:營養狀態。三:社會生活行為方式。

先天因素和體質的關係:19.40,

先天因素是體質形成的基礎。(父母之精的盛衰決定了子代的,剛柔之分、強弱之別、肥瘦之異、長短之差,決定了體質屬陰屬陽。)

後天因素和體質的關係:23.57,

人出生之後賴以生存的各種因素的總和。(包括:機體內在因素:是指個體的性別、年齡、心理因素,等。外界環境因素: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現代意義理解自然環境29.17,包括了生存環境、生活環境、生產環境、也包括所攝取食物的狀態,即食物鏈的環境。社會環境是指:32.06,政治、經濟、文化、藝術、人們的生活行為方式、倫理道德。)

體質的形成決定於稟賦,但後天在一定條件下,對體質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在一定條件下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先天因素是體質的穩定性,後天因素是體質的可變性。

體質是個動態概念,具有可變性。

42 體質:形成(二)、分類;體質學說的應用

中醫強調:體質的不同,表現為生理功能有差異,特別是表現在病理變化的證候上有差異。因此治療因人而異。

後天因素對體質形成的作用:

(1):05.53,飲食營養對體質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

(2):08.36,勞動和運動對體質的影響。「勞而不倦」有助於體質的發育。

(3)10.04,年齡對體質的關係:

(4)11.43,性別對體質的關係:女子以血為先,男子以氣為先。女子以肝為先天,男子以腎為先天。

(5)12.38,地理環境對體質的關係:

(6)14.46,心理因素對體質的關係:心理是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性格、能力,等的總稱。屬於神的範疇。「形神合一」、「形質神用」。心理因素對體質的影響,是指神在後天發育過程中,在體質的形成過程中,對體質的影響。情感要做到「貴乎中節」、「致中和」、「無過無不及——和」。

總結:17.12——18.32

第三節 體質的分類:18.32

第一:體質的分類方法:

①:陰陽分類法。②:五行分類法。③:臟腑分類法,氣血分類法。④:肥瘦分類法。⑤:勇怯分類法。本教材採用的是陰陽分類法。這些分類指標只是定性的,不是定量的。

陰陽平和質

偏陽質

偏陰質

形體

身體強壯,胖瘦適度

形體偏瘦,但結實

形體偏胖,容易疲勞

面色

面色明潤含蓄

面色偏紅

面色偏白

消化

食量適中,運化正常

食量較大,運化旺盛

食量較小,運化一般

心理

性格隨和開朗

性格外向

性格內向

自我調節

自身調節和適應能力強

自制力差

自調節適應力一般

易患疾病

不易感邪,易於自(治)愈

易感風、暑、熱邪,易生熱證、實證,且易化燥傷陰

易感寒、濕之邪,易從寒化、從濕化,而生陰盛、陽虛之證

第二:體質學說的應用:31.52

①:在病因學裡面的應用:

(1):用體質來說明對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

偏陰質:易感寒、濕之邪。偏陽質:易感風、暑、熱邪,易生熱證、實證。

「瘦人多火(虛火)(兩顴午後發紅,作為虛火的一個判定指標),易生癆(癆瘵)、嗽;肥人多痰(痰濕之證)」。

(2)體質與發病的關係:37.13

體質與發病的關係、體質的強弱是通過機體的正氣體現出來的,能否發病決定於邪正之間的鬥爭關係。體質強就正氣實,(一):不受邪。(二):通過自身的調節可以驅邪外出。不易發病。體質弱就正氣虛,抵抗力差,易發病。

43 體質學說的應用

第三:體質在病機學當中的應用:01.46,

病機是指疾病發生髮展變化的機制,過去中醫常常把機制稱為機理。分析疾病發生髮展變化的機制,最常用的就是,陰陽、表裡、寒熱、虛實。

病機學裡的「陰陽」,是指機體在病邪的作用下,所反映出的病理現象,按照陰陽屬性分析它屬陰,還是屬陽。看證候的屬性是屬陰屬陽。病理和證候的屬性是通過寒、熱兩個指征體現出來的。「表裡」是指疾病的部位相對而言的。「虛實」體現了正邪交爭的結果,疾病表現的趨勢,是亢進,還是低下。

①:體質與病機從化:04.28,

「從化」就是順從、變化,順從體質的屬性而變化。疾病演變過程中,表現為病理變化的寒性和熱性,表現為虛、實,常常與體質相關。把它稱之為「病機從體質而化」。最重要的是寒和熱。寒、熱順從體質的屬性而化

和體質的具體關係:05.29

偏陽質:病變的性質常常順從陽而化,表現的病變的性質為熱性。「從陽化熱」(陽盛則熱,陰虛則熱。)

偏陰質:07.05,易感寒濕之邪。不是陰盛,就是陽虛,一旦得病以後,發展方向多表現為,病理變化屬於寒性。叫「從陰化寒」。

②:體質與病機傳變之間的關係:08.40,

從動態來考察向何種方向發展。病機的變化動態和趨勢。傳變規律也和體質的屬性相符。偏陽質:無論原來它的病變的性質,屬寒還是屬熱,最後都易於轉化為熱。偏陰質:在從化上易於從陰化寒,一旦有病,病的演變規律,如果病變本來就是寒,體質的屬性和病變的性質一致,(1)它可以沿著這個方向向下傳變,(2)寒性體質,即使得了熱性病變,它在傳變過程中,也易於轉化為寒性病變。

就病機傳變而言,11.56,偏陰質易於從陰化寒,偏陽質易於從陽化熱。

第四:體質與辯證:12.55

兩者的關係:體質是辨證的基礎,體質常常決定證候的屬性,不管病因如何,最終證候的屬性,與體質密切相關。體質是決定辨證的一個重要因素。

同病異治,異病同治:20.43

體質受,年齡、性別、生活條件、地理環境,的影響。24.43

第五:體質在治療學的應用:26.03,

(1)同病異治,異病同治。(2)用藥宜忌。辛味藥物、發散藥物的副作用,能夠損傷人體的陽氣,還能損傷人體的陰液。苦寒藥物,能夠損傷人體的陽氣,也能損傷人體的陰液。忌:31.09,是慎用。

體質與藥物劑量的關係:31.25,

體質強,用量大。體質弱,用量小。

第六:善後調理:32.34,

是指治療以後,逐漸恢復健康的時候,或者是在選用合理的膳食結構的時候,也要考慮體質的關係。

偏陽質的基本原則:34.40,慎食辛溫、辛辣之味。

偏陰質的基本原則:36.20,慎用滋膩、酸收的食品。偏陰質不是陰盛,就是陽虛,滋膩、酸收的藥物和食品,能夠傷人的陽氣;會加重陰性體質更加突出。

本章(體質)總結:39.40,

第六章 病因

44 病因:概說,外感病因概說

本章目的要求:

一:掌握病因的概念、分類,和病因學的特點。

二:掌握六淫和癘氣的性質,及其致病特點。

三:掌握七情、勞逸、飲食失宜的致病特點。

四:掌握痰飲、瘀血的致病特點。

五:熟悉胎傳、毒邪的致病特點。

六:了解環境因素、外傷、寄生蟲的致病特點。

概說:01.55,病因學裡的幾個基本概念,以及中醫病因學的方法論。(中醫病因學與西醫的病原學有本質的區別。)

第一:病因和病因學說的概念。02.19,

①:病因的概念。

病因又稱作「致病因素」,又稱作「病邪」,又稱之為「邪氣」,還叫「邪」。

病因是導致人體發生疾病的原因。病因包括:「六淫、癘氣、七情、飲食、勞逸、外傷、痰飲、瘀血、結石、毒邪」,等等。

病因:有的是引起疾病的真正原因,大多是導致疾病發生的條件,更重要的是條件。

②:什麼叫做病因學說:04.45,(必須記住的)

病因學說是研究致病因素的性質,致病特點,及其臨床表現的系統理論。是從因果關係來探討疾病發生髮展的原因。

中醫探求病因的方法:07.03,「由果導因」。(1):問診求因:08.31,向患者詢問發病原因,治療經過、治療的結果如何,現在的異常表現。主要是患者自身的感覺。根據臨床表現反推回來,他具有什麼特徵,它屬於那一種邪氣。(2):辨證求因:14.52,也常常叫「審症求因」。根據四診,收集臨床表現,按照中醫學病因學理論,來分析這些癥狀和體征,有什麼特點,有什麼屬性,根據特點、屬性推及屬於那一種原因。確定是什麼疾病、證候。最重要的是判定寒熱。再進一步思考進行定位,屬何臟腑,屬何經絡。這個過程就叫「辨證求因」。(一因多果,一果多因)。

病因學分類:大致分為四類:(1)外感。(2)內傷。(3)病理產物。(4)其他。

第一節:外感病因:31.04

①:六淫:

【(六氣,又叫六元,是指,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正常的自然界氣候。這種氣候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六氣的運動變化,稱之為六化。)】(1)六淫的基本概念:33.39,就是六種正常氣候的變化結果,表現為非正常,是六種外感病邪的統稱。「非其時而有其氣」六氣就轉化為六淫。(2)38.05,從邪和正兩方面分析六氣轉化為六淫的條件。致病的六氣就叫六淫,不論六氣是否變化正常。「正確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不虛」。正確理解六淫概念的最基本條件。

45 外感病因——六淫致病的一般特點,(風邪、寒邪)

六淫致病的共同屬性和特點:是一般規律。

(一):外感性。01.50,就是風、寒、暑、濕、燥、火,侵襲機體的途徑,是由表入里,從肌表口鼻侵入人體。因此,將六淫所致的疾病,稱之為外感疾病。

(二):季節性。03.10,是指六淫致病所表現出來的病理變化,形成的疾病,具有鮮明的季節的時尚性。一般規律:春季多風病;夏季多暑病;長夏多濕;秋季多燥;冬季多寒。

(三):地域性。04.59地理環境;(南方多濕,北方多寒。)生活、工作環境,(鍊鋼工人、鑄造工人等高溫環境下工作的人,容易感受火邪和暑邪。)

(四):相兼性。06.45是指六淫致病常常是幾種因,互相結合起來,同時侵襲機體,很少有僅僅是一種邪氣侵襲機體,多是兩個、或多個同時侵襲機體。(痹證、關節炎07.47,漁民易得,常常是風、寒、濕三者同時侵襲機體,導致痹證的發生。「風、寒、濕三氣雜合而為痹」。)

(五):轉化性。08.36,不論哪種邪氣,單一的、相兼的,一旦侵襲機體以後,在機體的病變發展過程中,它們的性質常常互相轉化,其中以寒邪和熱邪的轉化,表現最為突出。(本質上,六淫的相互轉化性,是指六淫侵襲機體以後,反映出來的病理變化,是屬性的變化。即陰陽的轉化,但這種轉化是要有條件的。)

上述是指六淫致病的一般規律。不是絕對的。

六淫:11.20,從現代環境科學來看,除了氣候因素之外,還包括生物學因素、物理因素、化學因素等多種因素在內。

逐一講六淫的性質和致病特點:13.11,學習方法:一個性質,體現出來什麼致病特點,臨床表現有什麼特徵,三者聯繫起來學習。

第一:風邪:13.34

概念:

風邪是指在六淫當中,具有輕揚開泄,善動不拘特性的邪氣。風邪為病,一般稱為外風病。風邪為春季的主氣,風氣與肝相通應,風邪以春節為多,但四時皆有。

風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14.39,(風為陽邪)

①:輕揚開泄。

是指風邪具有,輕清、升散、向上、向外的特性。致病特點表現為:易於侵犯人體的上部、肌表,風邪最容易侵犯肺臟,導致肺的宣發、肅降功能異常,如:傷風感冒會出現咳嗽,咳嗽體現了風邪輕清、升散、向上、向外的特徵。還會發冷、發燒,是肺宣發衛氣於肌表,抵禦外邪的功能失調,體現風邪侵襲機體,向外的特徵。17.03風邪開泄是指風邪具有疏通、透泄的屬性,易於導致肌腠開泄,易於出汗,惡風(輕微的惡寒)。

②:善行數變。18.40,

善行:是指風邪具有,易於行走,而無定處的性質。臨床特徵表現為,病變部位游移不定,走行而無定處。(蕁麻疹、peilei風)數變:20.48,是指風邪致病,具有病理變化無常、發病急驟的特徵。(中風:21.55具有外感風的特徵,小兒抽風)

③:風性主動。23.13,

是指風邪具有動搖不定的屬性。比如抽搐、震顫。

④:為百病之長。26.43,

是指外感病因的百病之長。(1)風邪為六淫之首。人體最易感受風邪。(2)風邪為外感病因的先導。風邪常常率領寒邪、濕邪、燥邪侵入人體。

風氣通於肝,外感風邪,不僅會出現發冷、發燒、咳嗽、頭痛,還可以出現,胃痛、嘔吐、腹瀉,都有脾胃功能的改變,由於風邪侵襲人體,深入內臟,導致肝疏泄功能失調,累及到脾土,引起肝脾不調、肝胃不和。

第二:寒邪:33.12

①:定義:

寒邪是指六淫當中,具有寒冷、凝結特性的外邪,寒邪為害,統稱為「外寒病」。寒邪是冬季的主氣,在氣化上與臟腑的腎相通應。

寒邪發病的季節,以冬季多寒病,四季皆可出現。

②:寒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33.58,

(1)寒邪易於傷陽。容易損傷人體陽氣。其致病特點:在損傷人體陽氣之後,表現為機體的病理變化為「寒邪」為患。或者表現為「陰盛則寒」,或者「陽虛則寒」。臨床癥狀特點:34.41,表現為機體的全身,或者是局部的癥狀有明顯的寒象。(35.07,惡寒、惡風)。全身「寒象」以,怕冷、手足不溫為特徵。局部的寒象,是指局部的某一個癥狀,屬於寒性。「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黃帝內經·至真要大論》(小便清白,腹瀉的排泄物為,水樣的、清稀的、沒有臭味的。)

(2):寒性凝滯。37.53,凝滯是指寒邪具有,使機體運行的氣血,凝結阻滯。致病特點:「痛」。(凝結阻滯使氣機不通,「不通則痛」。「寒勝則痛」《內經》。)疼痛可以是全身的,也可以是局部的。特點是,「得溫則減」。(「寒勝必痛,痛非必寒」)。

(3):寒性收引。40.33,是指寒邪具有,收縮牽引的屬性。致病特點是:易於使人體的氣機收斂。表現為:腠理閉塞、筋脈拘急。(腠理閉塞:41.20,傷害感冒,無汗。筋脈拘急:42.22,有收斂拘急性作痛,「痹證」「一條腿短,或者伸不直」。伸不直就是拘急、拘攣。)

寒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高度概括為:冷、痛、收。

冬天容易導致腎的病變,寒邪侵襲肌表,會累及到腎,因為兩者氣化相通。

46 外感病因:(六淫:暑邪、濕邪、燥邪、火邪)

第三:暑邪:

①:暑邪的概念:01.00,

(1)暑邪是在夏至以後,立秋以前,自然界的火熱之邪。暑邪為病稱之為暑病。(2)特點:01.31,鮮明的季節性,獨見於夏令。因此稱「暑屬外邪,並無內暑」。

②:暑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02.18,

(1):暑性炎熱。致病特點是:全身和局部表現出鮮明的實熱癥狀。(比如:高熱、心煩、煩躁、脈洪大,等。)

(2):暑性升散。升散:是指暑邪具有上升、發散的屬性。致病特點:最容易侵犯人體頭面,擾於心神。因此中暑常常表現為:心煩,甚者神昏。突出表現為暑熱之邪內擾心神,心神失守。散:是指暑邪容易傷精耗氣。暑邪侵犯人體以後,易導致肌腠開泄,就會大汗出,損傷人體津液。(因此中暑患者口渴、喝水。)傷津以後,津不能載氣,氣必然隨汗而脫,叫「氣隨津脫」,或者叫「氣隨液脫」。由傷津最終導致耗氣。表現出「氣虛」,乃至「氣脫」的臨床特徵。(07.38神志不清,手腳不溫,叫氣脫

(3)暑多夾濕。07.49,表現為暑邪侵襲機體以後,臨床特徵:一有熱的改變;二有濕困的特徵,把濕困定義為濕阻。濕困肌表、濕阻上焦、中焦、下焦,表現為上、中、下三焦氣機不暢。特點是胸悶、睏倦、便溏不爽。

第四:濕邪:10.40

①:概念:

(1)是六氣(六淫)當中,具有粘滯、重濁、趨下特性的外邪。(2)濕邪導致的疾病稱之為「外濕病」。(3)濕邪對應四季於「長夏」,內臟與脾土相對應。(4)外濕導致的「外濕病」,常常與內濕交相為患。

②:濕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12.05,

(1)濕邪為陰邪,阻遏氣機,損傷陽氣。(一)濕邪為陰邪,可阻遏全身氣機,導致全身氣機運行阻滯,而發生升降失常。氣機阻滯與不同的部位,就表現為不同的癥狀。(如:身困、肢體沉重、懶動、疲乏而又沉重。)阻於上焦:胸悶。阻於中焦:脘痞、(痞:胃脘發滿,但不痛。「滿而不痛謂之痞」。)泄瀉。(二)損傷陽氣14.17濕邪侵襲最容易損傷人體陽氣,尤以損傷脾陽為最。導致脾的運化功能失調,表現為:泄瀉,或者是水腫。「濕盛則陽微」。只要有濕氣陽氣一定受損傷。

(2):濕性重濁:16.23重:就是癥狀的沉重性。(如:身發沉、肢體困重。)濁:是指穢濁、垢膩。排泄物、分泌物穢濁不清。「無濕不作瀉」。治瀉就要祛濕。女性帶下出現黃、紅、粘稠,因此中醫認為帶下的重要致病因素就是濕。眼屎多:肝經有濕熱。小便渾濁。舌苔膩。(舌面上就像剛喝完牛奶,掛上一層牛奶一樣,很厚,發白。)膩苔一定有濕邪。

(3)濕性粘滯:20.41,粘:粘膩。滯:停滯。濕邪致病具有粘膩的屬性,這種屬性表現為:(一)癥狀的粘滯性。(如:二便粘滯不爽)。(二)病程的纏綿性。濕邪為害,起病緩慢、隱襲。傳變速度較慢。病程較長。《三仁湯》。(中醫結論:「熱不為汗衰」。濕邪為害,發熱。祛濕,雖然暫時熱減,濕沒除凈,隨之而來又繼續發熱。表現為:熱→汗→減→熱)

(4):濕性趨下:25.45,致病特點:濕邪易於侵襲人體腰以下部位。但是,並不意味腰以下的疾病,唯濕邪所致。「傷與濕者,下先受之」《內經》。

第五:燥邪:27.12

①:定義:

(1)是指六淫當中,具有乾燥收斂特性的外邪,「外燥病」。(2)燥邪與四季中秋季相應。(3)按照陰陽屬性分為,溫燥、涼燥。(外燥病:秋季的外感病。溫燥相當於其他季節的外感風熱。涼燥相當於其他季節的外感風寒。)發生在夏末秋初。(4)燥邪與肺氣氣化相通。

②:燥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29.36

(1)燥性乾澀,易傷津液。是指燥邪為病,易於損傷人體津液,而表現出乾燥、澀滯不爽的病理現象。「燥勝則干」《內經》。臨床特徵:燥屬外邪,主要表現為肌表癥狀,之多侵襲到肺。因此表現為,口、鼻、咽、唇,等官竅乾燥。皮膚乾燥,毛髮不榮。

(2)31.23,燥易傷肺。燥邪與肺氣氣化相通,肺為嬌臟,直接與外界相通,六淫的變化都會影響到肺。肺喜清肅柔潤,乾燥違反了肺的生理特性。燥邪傷肺會導致肺的宣發肅降失職。臨床特徵:表現為,咳、痰、喘,初期和中期主要表現為,咳、痰,到末期才會出現喘。咳是乾咳。痰是無痰或少痰,或者是痰粘稠難咯。

第六:火邪:34.53,

①:含義:

作為人體之火,(1)是指生理狀態的火,稱之為「少火」。「少火」表現為人體的陽氣,屬人體正氣。(2)病理的火,稱之為「壯火」。在「壯火」中,有外來六淫之火,叫「外火」。也有臟腑功能失調而表現出的火,叫「內火」。「少火生氣,壯火食氣」《內經》。

②:火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37.47,

(1)火性燔灼。是指火邪侵犯人體,會表現出鮮明的熱象,或局部,或全身,熱象異常顯著。如:高熱、脈數。

(2)火性炎上。病變多出現在上部,如:面紅耳赤,口舌糜爛,齒齦腫痛(胃火),等。

(3)傷津耗氣。40.04,迫津外泄,汗出、渴飲、便結、尿少等,氣隨津耗,少氣懶言,肢倦乏力等(氣虛)。【沒有達到暑邪耗氣的程度。】

(4)生風動血。44.58,生風:熱極生風(肝風內動的一類)而出現高熱、神昏、抽搐等;動血:迫血妄行而出現各種出血。

(5)易致腫瘍。47.12,腐蝕血肉,(熱入血分,血有熱,熱與肌肉交織在一起,腐蝕肌肉,叫腐蝕血肉)。發為癰疽瘡瘍,以局部「紅腫熱痛」為特徵。「諸痛瘍瘡,皆屬於火」《內經》。

(6)易擾心神。49.30,火擾心神則心煩失眠,狂躁譫語,神昏等。

47 病因:外感病因——癘氣;內傷病因——七情(一)

總結複習六淫:01.00---07.09,

癘氣:07.10

①:概念:

癘氣是一類具有強烈傳染性的外邪。(1)癘氣和六淫相同,都屬於外邪。(2)和六淫不同,主要表現在傳染性。(癘氣在中醫文獻中又稱:雜氣、戾氣、疫癘之氣、疫氣等。)實際上,癘氣包括了現代傳染病學的病因,(吳又可《瘟疫論》「瘟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疫氣所感。」)

②:致病特點:10.16,

(1)傳染性強,易於流行。(2)發病急驟,病情危篤。「癘氣為病,緩則朝發夕死,重者頃刻而亡」。(3)特異性強,癥狀相似。(複習14.40,)

③:癘氣的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原因:18.10

(1)氣化反常。「大災之後必有大疫」。王肯堂《症治準繩》「凡時行者,春時應暖而反寒,夏時應熱而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2)環境污染和飲食不潔。21.00,「山峻水惡必滋溫熱」。(3)預防工作沒做好。

第二節:內傷病因:25.30,

第一:七情內傷:

①:七情的基本概念:26.37,

七情有兩個義項,(1)生理意義的七情。(2)病理意義的七情。(3)藥物學的七情。

生理意義的七情:是「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正常的情志活動。按照五行分類,又稱之為「五志」,「喜、怒、思、悲、恐」。

病理意義的七情、七情內傷概念:30.00,是指導致疾病發生的、異常的「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

藥物學的七情:30.50,是「相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反、相惡」,七種藥物的應用形式。

(1)精神:35.42,有哲學意義,和科學意義。哲學意義的精神是與物質相對的,精神是指物質的最高產物。具體科學意義的精神,是指人的心理活動。(2)意志:36.33,是指人們自覺地確立目的,並根據確立的目的來支配、調節自己的行動,最終實現預定的目的。這個心理過程稱為意志。(3)情緒:37.52,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一種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所持態度的體現。屬於心理學範疇。

②:七情與臟腑、氣血的關係:38.49,

(1)七情與臟腑的關係:肝主怒、脾主思、心主喜、肺主悲憂、腎主驚恐。(2)七情與氣血的關係:41.52,氣血是人體生命基本物質系統的代稱。不僅僅是氣和血。

48 內傷病因——七情(二)

(3):七情和心神的關係:03.52,心主神明,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神生於五臟,舍於五臟。七情屬於神志活動的一種表現,它們分別生於五臟,五臟皆藏神。神主導於心,心統帥七情。「情志是心神對體內外環境刺激的不同反應」。(七情內傷所發生的各種各樣的疾病,一和五臟系統都有密切關係,其中與心的關係最為密切。二在病理情況下,治療情志疾病,一從整體角度來調節五髒的陰陽氣血失調,二重在調節心神。)

③:七情與健康和疾病的關係:06.56,

(1)七情與健康的關係:07.02,七情處於和合狀態,七情的活動處於正常的生理範圍內。神反饋於形,有利於形體功能的協調,有利於五臟系統發揮正常的生理活動。表現為機體內外陰陽勻平,是健康的標誌。(2)七情與疾病的關係:10.12,因郁致病,七情的太過與不及,中醫稱之為「郁」。在這樣條件下就會導致疾病。中醫稱之為情志疾病,現代醫學稱之為「心身疾病」。七情失和是致病的,特別是內傷疾病的重要因素。《人事療法》12.36,《活套療法》。13.33,所有疾病都與七情有關。

④:七情致病的特點:16.52,

(1)與精神刺激有關。16.56,規律:疾病的病理變化的趨勢,輕、重,與情志有關。

(2)直接傷及內臟。21.30,七情屬於神的範疇,神是以五臟為中心的,臟腑功能活動的結果。七情內傷是由臟腑系統功能活動不正常而產生,臟腑氣血是產生神志活動、產生七情的基礎。臟腑功能異常,一定會導致七情的異常。七情發於心而因於五臟。規律:23.36,五臟與五神、七情相對應。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憂傷肺、驚恐傷腎。實踐意義:24.26,

(3)影響臟腑氣機。25.44,主要是指肝臟的疏泄功能失調。27.56,導致肝調暢氣機的功能異常,從而影響全身氣機調暢,引起全身各個臟腑系統氣機發生紊亂。每個臟腑氣機升降的趨勢,27.19,「怒則氣上、喜則氣緩、驚則氣亂、思則氣結、悲則氣消、憂則氣閉、恐則氣下」。

「怒則氣上」:32.13,「肝氣上逆,血隨氣逆為之大厥」。肝氣鬱結必累及脾。34.24,

「喜則氣緩」:34.48,氣緩有兩個意思,一是、緩和緊張的情志,二是、使心氣渙散。「大喜則傷心,樂極必生悲」。導致神志、精神異常。

「悲則氣消」:37.28,氣消是指,能夠使肺氣消耗,過度損傷肺氣,使肺氣功能減弱,除影響呼吸功能之外,還表現為全身的氣虛。情志上表現為:意志消沉。

49 內傷病因——七情(三)、飲食失宜

「恐則氣下」:01.24,「氣下」是指精氣下陷,或者叫腎氣下陷,恐是膽怯、懼怕的心理反應。「恐則氣下」是指長期的恐懼,或者突然的驚嚇。使腎氣受損,導致精氣不固。腎氣的攝納作用失常。突出表現常常是二便失禁。

「驚則氣亂」:04.44,「氣亂」是指氣機紊亂,主要是指心氣紊亂,「驚則氣亂」是指突然受驚,引起心氣紊亂、心神失守。表現特徵:「驚慌失措」。

「思則氣結」:05.48,是指思慮過度容易導致「脾氣鬱結」。「脾氣鬱結」是指脾的氣機運行發生了阻滯,氣機紊亂,升降發生異常,影響了脾的運化功能、升清功能、或者統血功能。表現為:食慾下降

「憂則氣閉」:

(4)影響病情變化。情緒波動,病情惡化。情緒好轉,病情好轉。

第二:飲食失宜:10.05,

①:飲食與健康的關係:10.51,

五味俱全,無所偏嗜,叫做「宜」,寒溫適宜。「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內經》。飲食的好壞,也是衡量一個人健康與否的重要指標。

②:飲食與疾病:14.36,

(1)飲食不節。(一)、是指進食的量和時間而言。所謂飲食不節,是指飲食過飽,過飢,無規律。在這種情況下,飲食由健康的保證,轉化為導致疾病的原因。過飢:16.00,損傷脾胃,化源不足,生命物質氣、血、精、津液不足,導致全身各臟腑功能減退,正氣虛弱。過飽:19.43,是指進食的量,超過了機體所需的量。致病特點:損傷脾胃,運化功能失調,表現為,食積停滯,經常出現吞酸、噯腐(打嗝),嚴重地可出現胃脘疼痛,腹瀉。

食積在體內停留,還會產生濕、痰。痰濕一旦在體內停留,就會引起痰飲、疳積(兒科病,22.24,頭大、脖細、面色白、肚子鼓鼓、四肢細)。(二)、飲食無時:23.41,也可以引起脾胃運化功能失調,導致各種疾病發生。

(2)飲食不潔:25.58,食物被污染,腐敗、有毒。入口的食物不符合人體健康需要的,統統稱之為不潔。致病特點:26.37,輕者損傷脾胃,運化功能失調,腹痛、腹瀉等等。如果食物含有寄生蟲卵,會導致各種寄生蟲病。如果食物有毒、腐敗、變質,會產生食物中毒。

(3)飲食偏嗜。28.58,是指對某些食物有特殊愛好,超過正常範圍,叫偏嗜。(一)是種類偏嗜,29.42會導致臟腑功能異常,出現各種疾病。比如:嗜酒,酒能生濕熱,導致臟腑功能失常,血脂高、酒精性肝炎,這種肝炎最容易肝硬化。(二)寒熱偏嗜:34.47,過熱:36.43損傷脾胃,胃腸積熱。過寒:損傷脾胃陽氣。(三)五味偏嗜:38.18,容易導致生痰、生熱,(眩暈、胸痹、如心絞痛、冠心病、肥胖)。

50 內傷病因——勞逸失度,病理產物——痰飲

第三:勞逸失度:02.53,

「勞」是指運動、任勞、勞作(運動、體力勞動、腦力勞動)。「逸」是指安樂、安閑、享受。(1)過勞:04.23,(一)勞則氣耗,致病特點:損傷人體正氣。過勞則乏。「乏」是氣虛的一個特徵性的臨床表現。懶言少氣,上氣不接下氣,神疲乏力,沒有精神。乏就體現了氣耗。(二)勞神過度:05.28,指用腦過度。致病特點:06.17,勞傷心脾,導致心神功能失常,脾胃運化功能失常。(三)房勞過度:08.05,耗傷腎精,出現生殖功能異常,不潔會導致傳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產育過多,也會損傷腎精,耗傷腎氣,導致腎藏精功能異常,突出表現為性和生殖功能改變。(2)過逸:11.36,使氣血流動受影響,表現為氣滯血瘀,影響臟腑氣機,從而影響各臟腑系統,發生病理變化。如脾胃功能。長此下去會出現,身體逐漸衰弱,也可以出現肥胖。

第三節:病理產物:14.14

病理產物即是病因作用於機體所產生的一種結果,這種結果一旦形成,反饋回來,又成為發生新的疾病的一種因素。重點是,「痰飲」和「瘀血」。

第一:痰飲:15.46,

①:概念:

痰飲是中醫理論中一個重大課題,從古至今都是見仁見智。在中醫學中有多種義項。這裡是指病因學的痰飲。

痰飲是水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物,屬於繼發性的致病因素。歷代醫家將痰飲分為有形、無形,廣義和狹義。

1,按有形和無形分,痰飲分為有形之痰飲,無形之痰飲。

(一)有形是指肉眼感官,視之可見,觸之可及,聞之有聲的,實質性的痰濁和水飲。包括實質性的痰,和嘔吐物,還包括癰疽切開流出的濃。

(二)無形的痰飲:是指癥狀疾病而言的,是指由痰飲所引起的特殊癥狀和疾病,如:舌苔膩,脈滑,就可以判斷體內有痰飲,叫無形的痰飲。

2,按照廣義和狹義分,

(一)廣義是泛指由水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物,和臨床癥狀、體征。包含了有形、無形在內。

(二)狹義的痰飲:在病因學裡,僅僅是指肺的滲出物和呼吸道的分泌物。

痰飲的病症學含義:21.34,(病症一詞的意思)(病症、疾病、癥狀)

也分廣義和狹義,23.48,廣義的:包括四種病症,是指懸飲、痰飲、支飲、溢飲,等病症的泛稱。狹義的:24.29,僅僅是指四飲當中之一。

②:痰飲的形成:27.24,

總的機制是臟腑氣化失司。以肺、脾、腎為要。以三臟調節水液代謝的功能失常,肺不行水、脾不運化、腎失氣化。「肺為貯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腎虛水泛為痰」

③:痰飲的致病特點:32.40,

(1)痰停留在體內,阻礙臟腑、經絡氣血的運行。痰無處不到,隨氣而行,但是痰必然要阻遏氣血的運行,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必如:麻木、半身不遂等全身癥狀,停留積聚在局部會形成痰核、瘰癧)

(2)阻滯氣機:35.41,阻礙臟腑氣機運行,阻滯在不同地方,阻滯在不同臟腑,導致不同臟腑的氣機的運行升降出入異常,表現出不同的特殊癥狀。根據這些特殊癥狀考察屬於某臟、某腑氣機升降失常,從而得出,某臟、某腑有痰飲存在。(比如:咳嗽、咳痰,肺氣不宣,表示肺有痰飲。比如:噁心、嘔吐,特別是胃內物嘔吐出來含水多,表示胃中有痰濁、有水飲,判斷胃失和降,胃氣上逆。)

(3)影響水液代謝:37.57,痰飲停留體內,阻遏三焦水道,影響了調節水液代謝臟腑的功能,就會加重水液代謝失調,導致機體內外水液代謝不能平衡。

(4)易於蒙蔽神明:39.06,「痰迷心竅」。痰飲侵襲於心,使心神發生異常,表現出神志特徵為,昏,似明似暗,又清醒又不清醒。還表現為神志失常,甚至譫語發狂,神志失常。神志失常統統可以稱為神昏,意識不清。

(5)癥狀複雜,變幻多端。41.06,不管多麼複雜,痰飲為患所表現出的癥狀特點總能佔一個,咳(咳嗽)、喘(喘促)、悸(心悸)、眩(眩暈)、嘔(噁心嘔吐)、滿(身體部位飽滿、痞滿、發脹但不痛)、腫(不僅僅是水腫,也包括紅腫熱痛)、痛(疼痛)。

痰飲總結:45.25,溢飲、支飲、懸飲、痰飲、「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金貴要略》。

51 病因:病理產物:瘀血、結石

中醫理論強調,當對某一疾病,用已知的理論和方法,多次進行治療,長期觀察,效果不甚顯著,在此情況下,根據中醫痰飲學說,叫「怪病多痰」。就可以從痰入手進行治療。

中醫有一著名原理,03.00,「百病多因痰作祟」。「怪病多痰」。所謂「怪」,是指用已有的理論或實踐,解決這個病證,效果不好謂之「怪」。(這是學習中醫最難的一個地方。)04.11,後背脊柱這個地方冷,「背寒冷如掌大」。痰飲的特徵。(湖北中醫學院朱曾柏《中醫痰病學》,治療難治性疾病醫案。)

05.40,痰、飲、水、濕,共同的:都是水液代謝失常的病理產物。區別:一般認為,稠濁者為痰,清稀者為飲;更清者為水,瀰漫狀態如霧為濕。

第二:瘀血:06.45,

①:概念:07.00,

瘀血是血液循行障礙,血液凝聚而形成的病理產物。屬於繼發性病因。歷代文獻又稱為蓄血、惡血、敗血等等。形成:07.37,總的來說是血液運行遲滯,停積於體內。包括:血液運行不暢、減緩、停滯,也包括離經之血。中醫有句話叫「出血必留瘀」

②:形成:09.10,

(1)外感六淫損傷機體,引起瘀血。(2)內傷七情的飲食、勞倦。(3)外傷。(4)津液虧少。(5)痰濁。(6)血虛、血熱。(11.50紫癜是瘀血的重要指證。)(7)氣虛。12.48,不僅引起出血,也可以導致血行不利,形成瘀血。(8)氣滯。13.02,(9)血寒。13.20,(10)血熱。13.40,「煎熬粘滯」。(11)14.03,精虧血澀。(皮膚乾燥、發癢,有瘀血。干:津虧;燥:血燥。)(12)痰濁。14.50,(唐容川《血證論》,「血不利則病水,水不利則病血」。有瘀血可以引起水液停滯,形成痰飲;由水液停滯,痰飲,水濕停聚,可以導致瘀血。)

16.10,外傷、氣虛、血熱,可以導致出血。「出血必留瘀」。氣虛、氣滯、血寒、血熱、津虧、痰濁,是指影響血液的運行,導致血行遲滯,留於臟腑經絡而形成瘀血。17.00,醫生治療出血不當導致瘀血:出血必須辨證論治,不能迅速地用止血藥物。迅速止血,結果是留瘀,「瘀不去則血不止」,下次出血比這次還厲害。

③:瘀血致病的一般特點:18.40,

(1)瘀血停留體內,影響氣機升降,影響經脈氣血運行。(2)19.20,一旦瘀血在短時間內,瘀阻某一臟某一腑,易於產生兇險病症。(如心梗)

④:判斷瘀血的指標:

(1)疼痛。20.49,特徵為刺痛,痛處不移,拒按。一般來說,夜間加重。(氣滯疼痛,為脹痛)。

(2)腫塊。22.32,即可在內臟,也可在肌膚。在體表表現為局部的「青紫腫脹」。特點是:位置固定。「青紫腫脹」過後,皮膚髮生「褐色」。23.45,在體內可以形成「癥積」。「癥瘕積聚」都是腹腔內可以摸到的包塊。「癥積」是位置不移,邊緣清楚。屬於血瘀。疼痛,拒按。24.38,「瘕聚」:也是可以在腹腔內摸到的包塊,但是,位置遊走不定,邊緣不清,屬於氣滯。不痛,不拒按。

(3)出血。26.06,一、從顏色看,「發紫、發暗」。二、出血當中夾有血塊。出血不具備上述兩個條件不能定為「瘀血」。

(4)望診。27.00,望面色、舌、肌膚,局部有「青紫色」,有「瘀點、瘀斑」。(如:面唇、爪甲青紫)其中最重要的,看舌質,顏色紫暗,或者表面有瘀點、瘀斑。就可診斷體內有瘀血存在。其次:30.22,皮下紫斑。肌膚甲錯:30.30,是指:肌膚乾燥,有「鱗屑」樣的,就判定有「瘀血」。再加上「身體羸瘦」。《大黃蟄蟲丸》。「面色黧黑」:32.42,「黧黑」,有煙灰樣的黑。脈診:33.25,澀脈。(往來艱難,「病蠶食葉慢而艱」)遲、弦、結、代。脈診只能作為輔助參考。

部位特點:35.30,

結石:35.46,形成:38.00,特徵:疼痛。多與濕、熱有關。

重點是「痰飲」和「瘀血」。必須掌握「痰飲、瘀血」的概念,致病特點,熟悉「痰飲、瘀血」形成的原因。結石作為一般了解。

52 其他病因:胎傳、環境、毒

02.38,初病在氣,久病在血;久病入絡,久病必留瘀。(病久不管表徵是否具有瘀血的特徵,都可以確定體內有瘀,都可以參與活血化瘀的方法進行治療。這個原理具有重大的實踐意義。)

第三節:其他病因:03.51,

①:胎傳。

是指稟賦與疾病由親代經母體而傳及子代的過程。稟賦與疾病經胎傳,使胎兒出生後易生某些疾病,胎傳便成為一種致病因素。胎傳的致病特點:09.30(一)胎弱:又稱胎怯、胎瘦。為小兒先天不足,氣血虛弱的泛稱。(二)胎毒:10.27嬰兒在胎妊期間稟受母體的毒火,出生後發生瘡疹和遺毒等病變。胎毒—胎寒、胎熱、胎黃、瘡疹等。遺毒—先天梅毒。14.32遺傳疾病還有:如:癲、狂、癇。特別是癇。還有如:出血性疾病中的,血友病—血小板無力證。16.05,胎傳和哪些不良生活行為方式有關,1女性在孕育期間,受到不良的精神刺激,七情過激。2孕婦在妊娠期間起居不慎,突然受驚恐,或者外傷。3恣情縱慾,嗜欲過度,耗傷腎精。4飲食不潔。(孕婦在妊娠期間,不易吃辛辣、炙煿(bo)、飲酒。)5醫生治療失誤(禁忌藥物、慎用藥物)。

②:環境因素:19.05

含義:20.47,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社會和物質條件的綜和體。主要包括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在病因學上,環境因素是指環境中對人體有害,甚至引起多種疾病的各種異常環境因子的總稱。包括所有環境污染物。環境因素與環境污染有密切關係。23.40生活污染,癘氣、病原微生物、寄生蟲、農藥、化肥。24.56農業污染。25.34農藥在藥物中的殘留。(致癌、致畸)27.17工業污染。28.10雜訊污染。28.50大氣、水源、土壤、動植物、雜訊。都可以構成環境污染物、環境因子。

致病特點:29.53,

(1)廣泛性:致病廣泛,病症範疇廣泛。(2)複雜性:病變的複雜性。(3)多樣性:由於污染因子的複雜性,每一種污染因子表現出的病理變化不盡相同。(4)隱襲性和強力性:致病因子有一個積累過程。損傷非常強烈。強力性叫做急性危害。隱襲性叫做慢性危害。環境污染因子對人的傷害,最重要的表現為致癌和致畸,其次是對遺傳的影響。

35.43,社會環境與疾病的關係。最密切的是社會行為方式。

③:毒:36.09,

(1)病因學的意義。是指對機體毒害作用兇險的一類致病因子。來源:一從外部而來,稱為外毒,如癘毒(癘氣)、水毒(水污染)、蟲毒(寄生蟲)、瘴毒(嶺南多發)。二、臟腑經絡功能失調所產生,瘡毒、丹毒。內毒產生的疾病統統屬於瘡瘍疔瘡範疇。由於機體內部臟腑氣血功能紊亂產生的毒所致。(2)病症的意義:(2):毒的形成:39.50外毒:天時不正之氣。與環境、季節、氣候有關。因為它作用兇險,形成的病理結果以毒的病理改變出現,所以定義為外毒。區別於「六淫」。內毒的形成:41.13,一由胎毒而來,二由臟腑氣血功能紊亂,病理產物積聚,最後 瘀而成毒。

53 其他病因——外傷、寄生蟲

毒的致病特點:

(1)發病急。(2)病情危重。(3)一毒一病。(4)多呈火熱熾盛的病理改變。(5)難以治癒,甚至導致後遺症。除此之外,它的季節性、地域性、傳染性、流行性和疫氣基本一致,比疫氣作用更兇險,表現的病理改變更加危重。甚至導致後遺症,乃至遺傳性疾病。(溫毒、濕毒、丹毒、梅毒、臟毒等等)。(6)(7)(8)

重點講胎傳。05.30,總結環境、毒:10.00,

④:外傷:12.40,

概念:外傷是指由機械暴力導致的損傷,包括槍彈傷、機械傷、跌打傷、

燙傷和燒傷(16.00容易導致陰液和陽氣損傷,特別是導致陰液損傷。)、

凍傷(16.37寒甚則痛,寒性凝滯,導致血行瘀滯,形成瘀血,既有寒又有瘀。)、

毒蛇咬傷(17.14,地域性強,南方多發。)寵物咬傷(18.40狂犬病)、化學傷等等。

⑤:寄生蟲:19.37

濕熱生蟲的意義。(中醫治療寄生蟲著重從濕熱入手)。

總結複習病因:28.30,

第七章:病機

54 病機:概念,發病機理(一)

本章目的要求:

1:掌握健康和疾病的概念、及其關係。

2:掌握病機和病機學說的概念。

3:掌握髮病的基本原理。

4:掌握邪正盛衰、陰陽失調、氣血失調、和津液失常的基本病理機制。

5:掌握內生五邪的病理機制。

6:熟練掌握五髒的基本病理機制。

7:熟悉六腑和奇恆之府的病理機制。

8:了解主要的發病類型,和疾病的傳變規律。

①:什麼叫病機:02.10,

病機又稱病理。病機是指疾病發生、發展、及其變化的機制。包括:病因、病性、證候、臟腑氣血陰陽虛實的變化及其機制。(這裡闡述證候發生變化的機制;中醫診斷學證候的概念,是講證候具備哪些臨床特徵,某一證候的診斷標準是什麼。)(這裡的證候:為什麼?那裡的證候:什麼是?)

②:什麼叫病機學說:07.15,

是闡明疾病發生、發展、和變化規律的系統理論。具體包括疾病發生的機制、病理變化的機制、病程演變的機制,三方面的內容。

第一節:發病原理:10.00,

發病原理是研究人體疾病發生的一般規律,和基本機制的理論。(發病學說和病因學說的區別和聯繫:10.22,區別在於,病機學說——是為什麼能發生。發病學說——是怎麼發生。共同的基礎、考察的對象都是機體在病因作用下,反映出來的病理特徵、各種複雜的病理現象。

複習健康的定義:11.00,

健康是人體與外界環境之間,以及人體內部各臟腑之間處於相對平衡狀態。(1)機體與外界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陰陽平衡。(2)機體內部臟腑經絡、氣血津液、形與神的陰陽平衡。(3)無虛弱狀態。(4)心理正常,道德高尚。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15.05,(第一章講的內容)中國的哲學是解決科學的實踐的問題,尤其是解決社會實踐,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規範,行為規範。以儒家為代表的思想,重在強調建立合理的倫理道德規範,正確處理人和社會之間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強調倫理道德修養,強調修身。18.18,

(5)健康是一個動態的概念:18.18,(陰陽平衡、氣得其和、五行平衡)(模糊數學)(亞健康:日本:叫不定愁訴綜合征。中國:亞健康狀態、臨床前狀態、病理淺狀態。灰色狀態、中間狀態。)(22.42,邏輯學如何下定義:下定義不能用否定詞,必須用肯定詞。)第二種定義方法:23.36,有證候就標誌有疾病;二,健康狀態是陰陽勻平,疾病狀態是陰陽失調。這個過程是陰陽不斷消長變化的過程。只有陰陽勻平失衡,統統可以歸為陰陽失調的範疇。既然屬於陰陽失調範疇,必有一個表現出來的證候的特徵就意味著由健康轉化為疾病。(亞健康定義:25.08,是機體在病因作用下,發生了陰陽失調,但尚沒有形成證候,這樣的狀態稱之為亞健康。個人定義)

30.23,醫學的終極目的:保護人們健康,提高人們生命質量,如何使機體不向亞健康發展,最終不向疾病發展。不僅僅是預防和治療疾病。

疾病的含義:31.13,疾病是機體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機體陰陽失調而導致的異常生命過程。其內涵是:(1)機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陰陽失調。(2)機體內部各系統之間的陰陽失調。(3)形與神之間的陰陽失調。(4)表現為一定的癥狀體征。(5)機體自身的調節能力,難以重新恢復平衡。(6)休息難以使虛弱消失。

33.52:健康、疾病、亞健康三者的區別。(亞健康、亞疾病、亞證候狀態)

「陰陽勻平,命曰平人。陰陽乖戾,疾病乃起。」 「平人曰不病。」《內經》

55 發病機理(二)

發病的基本原理:01.40,

(1)邪正交爭。[正氣(真氣)的四種能力。一:自我調節能力。二:環境適應能力。三:抗邪防病能力。四:自愈康復能力。](甘草、大棗都有扶正作用)。

作用方式:

方式一:自我調節能力:

方式二:抗邪防病能力:08.57,

方式三:自我康復能力:11.38,疾病治癒以後,在康復階段,機體的功能已經低下,儘管邪氣以去,「邪微,正亦微」。要想重新建立起達到生理狀態的陰陽平衡,要充分發揮機體的正氣作用。(正氣—生命質量)(生命質量的指標:16.10)

邪氣:17.50,邪氣是各種致病因素的泛稱。

邪正交爭:18.52,

(發病原理)(1)23.28邪氣首先使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發生異常。(2)造成形體的損傷。(3)改變人們的體質。邪氣通過這種作用,戰勝正氣的抗傷害作用。從而形成疾病。邪氣在一定情況下,對疾病的發生具有決定性作用。

26.10對疾病的治療,處方遣葯最終的目的,勿傷正氣。

27.00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內在因素。邪氣是發生疾病的重要條件。邪氣在一定條件下,又起決定因素。把這三句話綜合起來,就叫「邪正交爭」。

27.27邪氣作用人體以後,會產生什麼樣的疾病,在那些臟腑經絡產生疾病,疾病表現的性質如何,與病邪的性質有關。

29.25「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強調正氣在發病當中的重要作用。「正氣內虛,因加而發」。(雖然正氣虛,沒有邪氣,不能發病。)

影響發病的因素:30.18,

①:外部環境:

一、自然環境:(春易傷風、夏易中暑、秋易傷燥、冬易病寒。「四時之氣,更傷五臟」。)地理環境、工作環境。二、社會環境。32.22,最重要的是環境污染。特別是生活行為方式。生活行為方式已經構成現代病的一個重要因素。

②:和機體的內部環境有關:33.30,

(1)和體質因素有關。體質對某些致病因子有特殊的易感性。體質常常決定了病邪的性質。病邪的發展趨勢。中病以後,會決定病症的性質。(從化)。所受之邪,每從臟氣而化。(2)精神因素。35.00,七情可以改變病機的演變趨勢。(3)營養鍛煉:35.40。(4)稟賦的因素:36.24。

③:發病類型:39.33,

(1)卒發:感而即發。(感邪較重、情志遽變、癘氣、毒物、急性外傷。)(2)伏發:42.28,邪氣伏藏而後病。(又叫伏氣、伏邪—溫病學)。(3)徐發:43.41,緩慢發病,又稱緩發(濕邪致病)。(4)繼發:44.18,舊病未愈,又發新病。(5)合病並病:46.23,合病:兩種病同時發病。《傷寒論》。並病:雖然兩種病同時存在,但有先後之分。(6)複發:48.18,

56 基本病機——邪正盛衰

第二節:基本病機:01.25,是指疾病過程中病理變化的一般規律及其基本原理。

①: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過程中,機體的抗病能力與邪氣的致病能力之間,相互鬥爭,所發生的盛衰變化,它決定了病理變化性質的虛實,決定了疾病發展趨向的轉歸(結局)。1)虛:03.05,所謂基本病機里的「虛」,是指以正氣不足,為主要矛盾的病理變化。具體表現為,生理功能衰退。病機特點:06.00,一、表現為全身或者局部生理功能衰退。二、它的病變以人的精氣或者正氣,氣血陰陽虧虛為主。三、它表現的證候的屬性多為虛證。四、多出現於慢性疾病過程中,或者是外感疾病的後期。2)實:09.16,在病機學裡,「實」是指以邪氣充盛,為主要矛盾的病理變化。(這裡包含邪氣盛而正氣未虛。)11.33中醫學的治療思想,不存在單純祛邪、單純扶正。病機特點:12.28,一、病邪一致病力強,而正氣未衰。二、在機體內多有痰、濕、水、瘀留滯。(有許多病理產物存在)。三、它所表現出的證候屬性為實證。四、多發於疾病的,一:外感疾病的初期(陽明病的特點),或者中期。二:在內傷疾病當中,多出現在痰、濕、水、瘀所導致的疾病過程中。

虛:以正氣虛為主。實:以邪氣盛為主。

虛實在動態變化過程中的規律:17.02,(1)病理錯雜。虛中夾實,實中夾虛。(2)虛實的轉化。虛可以轉化為實,實也可以轉化為虛。(3)病理真假。可以出現現象和本質的不一致。

(1)虛實錯雜:17.50,是指在疾病過程中,邪正交爭的結果,邪盛與正衰同時存在,包括虛中夾實,實中夾虛。18.18,它的病理機制是,邪盛正衰的結果,或者是正氣受損,或者是邪氣留滯。虛中夾實:19.52,以虛為主,兼夾實。實中夾虛:23.55,以實為主,兼見虛。(在疾病早期,特別是外感熱性病中,表現最為突出。)(「熱盛必傷津」)《白虎湯》25.41。

總結虛實:26.10。

②:虛實轉化:29.12,

是指在疾病過程中,邪正交爭的結果,在一定條件下,虛實互相轉化的一種病理變化。具體包括:由實轉虛,或者因虛致實。一、「由實轉虛」:29.50,是指在疾病發展過程中,邪氣盛,正氣不衰,由於疾病的演變(誤治、失治、正氣素虛),病邪損傷人體正氣,以正氣虛為主要矛盾。舉例33.00。「初病多實,久病多虛」。(判斷虛實的一個重要的思維方式和原理。)二、「因虛致實」:35.50,是指正氣本虛,功能低下,難以祛邪外出,邪氣停留體內,甚至出現,氣滯血瘀、痰飲水濕,實邪停留體內,這種病理變化叫因虛致實。「因虛致實」是因果關係,不是轉化關係。總結41.32。三、「虛實真假」:43.10,定義:43.58,是指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由於邪正交爭的結果所表現出來的現象與本質不完全一致的病理變化。包括真實假虛,和真虛假實。1):「真虛假實」:44.33,又叫「至虛有盛候」。定義:44.44,所謂「真虛假實」,是指病理變化的本質為「虛」,而「實」是指疾病的表面現象出現了某些假象。舉例46.14(脾虛腹脹)(氣滯則脹,脹—實的表現)。2):「真實假虛」:51.54,又叫「大實有羸狀」。所謂「真實假虛」是指疾病的本質為實,而疾病表現出的某些現象類似虛。例如肝硬化腹水(中醫叫鼓脹,體內有氣滯、水濕、血瘀存在)。3):「虛實真假」:57.40,(《傷寒論》少陰篇,陰陽格拒。)

重點總結59.00

57 病機:基本病機——陰陽失調(一)

一:定義:01.42,陰陽失調是機體陰陽消長,失去平衡的統稱。包括:陰陽的盛衰、互損、格拒、轉化、亡失,等一系列病理變化。它是機體臟腑、經絡、氣血等,相互關係失調,以及氣機運動的升降出入關係失調的高度概括。

①:陰陽偏盛:02.43,

(1)定義:陰或陽的偏盛,主要是指以邪氣盛為主要矛盾的病理變化。

(2)陰陽偏盛的病機:

陽盛:03.22,(陽盛則熱)陽盛是指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所表現出的陽氣偏盛,臟腑經絡功能亢進,邪熱過盛的病理變化。它表現的特徵:(1)陽盛而陰未虛。它表現的證候屬性為實熱證。病理變化的臨床特徵:以熱、動、燥為主要特點。熱:是指實熱。動:是指病理表現的現象、癥狀和體征有動的傾向。(陽主動,陰主靜)。燥:是指燥、動而言,即有傷津,形體的變化表現為燥、動的特徵。(2)陽盛則陰病。05.12,陽盛必損陰,機體一定會表現出,津液虧損的病理變化。但,確定陽偏盛的時候,儘管有陰液的虧損,尚沒有達到陰虛的程度,這種病理變化叫陽偏盛。 舉例06.56(石膏)。

陰偏盛:07.37,陰盛是指機體在疾病過程中,所表現出的陰氣偏盛,機能障礙或減退,陰寒過盛,以及寒性病理代謝產物積聚的病理變化。病理機制:(1)陰盛則寒。08.07,是指陰盛必然表現損傷人體陽氣,屬於陰邪侵襲機體,所以出現一派寒的徵象。病機特點:08.43,叫做陰盛而陽未虛。它表現的證候屬性叫「實寒證」。病理現象的特點:09.17,以全身或局部有鮮明的寒象為特徵。靜:是以患者精神狀態、肢體運動,表現為安靜,抑制狀態。濕:是指寒邪過盛,人體津液的生成輸布、排泄受到損傷,表現為過多的水分,表現為一派水濕停聚的現象。(2)陰盛則陽病。10.40,陰盛必損陽,但在這種情況下人體陽氣受損,損傷的程度尚沒有達到陽偏衰,陽虛的程度。

②:陰陽偏衰:11.38,

定義:是指人體的陰津或陽氣虧損所引起的病理變化。

(1)陽偏衰。11.55簡稱陽衰,也稱陽虛。是指機體陽氣虛損,失於溫煦,臟腑功能減退,或者虛弱的病理變化。(陽虛則寒。)它表現出的證候屬性,一是虛,二是寒。稱之為虛寒證。病機特點:12.30,五臟系統皆可出現陽虛,尤以脾腎陽虛為主,特別是腎陽虛為主。腎陽虛對陽偏衰的發病機制起著決定性作用。(為什麼?因為腎陰腎陽為人身諸陰諸陽之本。13.50)(亡陽15.26)

(2)陰偏衰:16.33,定義:是機體精、血、津液等物質虧耗,陰不制陽,陽相對亢盛,機能虛性亢奮的病理變化。表現出的證候屬性是虛熱證。(陰虛則熱17.00陰液虧損,陽不制陰,陽相對的偏亢,陽亢類似於陽盛,有熱。陰虛是因,陽亢是果。它的表現:既有機體之虛,正氣陰液的虧損,又有病理屬性的熱。),病機特點:17.38,最多見的是肝腎陰虛、肺腎陰虛,尤以肝腎陰虛為最,特別是腎陰虛。(為什麼?腎陰虛肝陰必虛。18.04—21.00,治療陰虛的病變,初期不論哪個臟腑的陰虛,除從某個臟治療以外,一進入中期以後都要考慮到,這個陰虛最終是以腎陰虛收場為結局。)(亡陰20.50)(21.40《難經》陰衰、陽衰)

總結22.23。(最基本的病理機制,不論怎麼複雜,不論何臟何腑,最重要的是要得出的結論:寒、熱、虛、實。在這個前提下,再看這個寒、熱、虛、實具體定位在哪臟哪腑,哪經哪絡。)(診斷看病規律。)

③:陰陽互損:25.00,

定義:是指在陰或陽一方虛損的前提下,病變發展累及相對一方,最終形成陰陽兩虛的病理變化。(重在陰陽兩虛)。包括「陰損及陽,和陽損及陰」。兩種病理變化。

(1)陽損及陰:25.38,一、病機:「陽損及陰」是指在陽虛的基礎上,由陽虛而累及了陰,導致了陰虛,形成以陽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的病理變化。先有陽虛,後有陰虛。證候的屬性是虛證。二、病變的性質表現為「寒熱並存」。陽損及陰:以寒為主,熱為次。邪正之間的關係:正氣虛。治療:27.00,張景岳根據陰陽互根的理論,對陽損及陰的治療採取「陰中求陽」。就是重在補陽虛,同時又稍輔以補陰的藥物,來「陰中求陽」。

(2)陰損及陽:28.08,定義:是在陰虛的基礎之上,累及於陽,導致陽虛,最終形成陰陽兩虛的病理變化。病機:先有陰虛,後有陽虛。病理變化的屬性:寒熱並存,兩者以熱為主,以寒為次。

特別注意:28.48,到「陰虛、陽虛」的末期的時候,根據這個的理論,嚴格來說,非常純粹的「陽虛、陰虛」,很難找到。即使看到典型的「陽虛」,根據這個理論,也要想到,也要有「陰虛」的存在。僅僅是它的臨床表現,是顯著還是隱性而言。29.38,基於這樣一個思想,「陰偏衰、陽偏衰」是時候;不僅僅是出現「陰陽互損」、「陰陽兩衰」這種狀態下,治療考慮從「陰中求陽,陽中求陰」。換句話說:調整陰陽兩者之間的關係,來進行治療。即使是在臨床表現為單純的「陽虛」,或單純的「陰虛」。中、末期的時候,也要採取這種方法。

後世醫家,特別是現代中醫臨床上,30.16,補腎陽、補腎陰是時候,都採用陰中求陽,陽中求陰之法。中醫治療學叫做「平補」的方法。而不是用「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雖然「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仍然在用,即在陰陽偏衰的時候,單純補陰、單純補陽。而陽中求陰,陰中求陽,這個理論也是張景岳的一大貢獻,也反映出陰陽學說,在理論上,解釋病機上,做出了突破性的貢獻。也可以說是一個創新,這就是為什麼臨床醫生喜歡用「左歸、右歸」調整陰衰和陽衰的理論根據。雖然「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六味地黃丸);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桂附地黃丸)」仍然在用,但是人們最推崇的,還是陽中求陰,陰中求陽。它體現了中醫學中的陰陽對待和互根。「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它的前提是強調兩者的對立;而張景岳的平補,「陰中求陽,陽中求陰」根據陰陽互損的理論,強調調整兩者之間的關係。即考慮對立,又考慮互根。回到《內經》裡面,叫「陽化氣陰成形」。…….

④:陰陽格拒:33.12,

概念和含義:陰陽格拒是指,陰盛至極,或陽盛至極,而壅遏於內,使陰陽二性相互阻隔不通的病理變化。

(1)陰盛格陽:33.51,陰盛格陽是指陰寒過盛,陽氣被格拒於外,出現內真寒,外假熱的一種病理變化。病理機制:34.11,陰盛於內,格陽與外。表現出的病理變化的屬性,「真寒假熱」。「真寒」是指全身表現為一派陰寒之象,而「假熱」,是局部或者面部,或者是表現為患者全身自主的感覺,五臟系統表現出一派陽虛之極、陰寒內盛的臨床表現。表現為兩種形式:35.05,「假熱」:表現為面部僅僅是兩顴發紅,把這個叫「格陽」。叫陰盛於下,格陽於上。理論從《傷寒論》而來。它表現出來的全身的陰寒現象,表現在「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脈微欲絕」。(「下利清谷」是指大便裡面含有水和不消化的食物。排便沒有不通暢的感覺。第60集32.28)。全身是非常典型的一派「陽虛至極,陰寒內盛」之象。唯獨臉上表現出兩顴發紅,而且是一陣陣的顴紅,不是持續。面紅是假熱,機體內陰寒越盛,兩顴發紅越厲害。把這個叫做「真寒假熱」「陰盛格陽」的一個類型。稱之為「戴陽」。36.42如果表現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脈微欲絕」,患者自己感覺不怕冷,但是喜歡保暖。中醫術語叫「身反不惡寒」。這叫「假熱」。把「陰寒內盛」表現出的這種現象,才是「陰盛格陽」的本來意義。病機是:「陰盛於內,格陽於外」。《傷寒論》少陰寒化證。

(2)陽盛格陰:38.08,是指陽盛至極,格陰於外,而形成的內真熱,外假寒的病理變化。病理機制:陽熱至極,深伏於內,逼陰於外。證候的性質(病變的性質):寒熱並存。寒熱的關係是,真熱假寒。體現出的證候叫「真熱假寒證」。(這個概念和前面的「陰盛格陽」,理論和實踐,但是源於《傷寒論》的,少陰病和厥陰病。)陽盛格陰表現出的特點:39.12,假寒僅僅表現為,手足部位,手足逆冷。中醫規律:39.43,「熱微厥亦微,熱深厥亦深」。也就是說裡面陽氣,陽熱閉郁得越厲害,手腳涼得越厲害。這裡面包含幾種現象:40.00,《傷寒論》厥陰篇《四逆散》證。陽微厥微,陽氣閉郁,手腳發涼。最典型的是《傷寒論》陽明篇、厥陰篇,熱盛至極,手腳發涼。典型方劑《白虎湯》。中醫溫病學有三寶:《安宮牛黃丸》、《紫雪丹》、《至寶丹》。治療熱厥,治療陽盛格陰非常有效的方劑。

58 基本病機——陰陽失調(二)、氣血失調(一)

上節複習總結:

陰陽格拒:02.50,陰盛格陽用《四逆湯》、《人蔘四逆湯》。04.50,陽盛格陰,熱微厥亦微,用《四逆散》。熱深厥亦深用《白虎湯》、《人蔘白虎湯》、《大承氣湯》,通里攻下。還有溫病三寶《安宮牛黃丸》、《紫雪丹》、《至寶丹》。陰陽轉化:06.08,「熱極生寒,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叫「重(chong)陽必陰」。「寒極生熱」 叫「重(chong)陰必陽」。

亡陰亡陽:07.10,

①:定義:陰陽亡失,是指機體的陰液或者陽氣,突然大量丟失,導致生命垂危的一種病理變化。

(1)亡陽:07.33,定義:是指機體的陽氣突然脫失,導致全身功能突然嚴重衰竭的一種病理變化。病機概括:「陽氣外脫」。形容它的嚴重,好像是人死亡。證候特點:09.03,根據陰陽互根理論,嚴格來說應該是亡陰亡陽同時存在,以亡陽、陽氣外脫為主。2)亡陰:09.46,含義:是指機體由於陰液突然大量丟失,而導致全身機能嚴重衰竭的一種病理變化。病機概括:「陰精內竭」。即陰液大量脫失而衰竭。病機的基本性質:10.15,典型的陰虛,屬熱。根據陰陽互根理論,亡陰的同時必然有亡陽存在。僅僅是以陰液脫失為主而已。

總結。10.45,中醫治療休克用《四逆湯》、《生脈散》。《生脈散》補氣養陰,治療氣陰兩虛,偏重於救陰,還補氣。《四逆湯》或者《人蔘四逆湯》治療亡陽。中醫臨床治療亡陰亡陽最有代表性的兩個方劑。一個是治亡陽,一個是治亡陰。根據陰陽互根理論,在治療亡陽時,常常用《四逆湯》,同時照顧保護人體陰液。治亡陰用《生脈散》,又常常照顧扶陽。這樣處理他們之間的關係,才叫正確治療。

氣血失調:16.18

①:氣失調:17.00,

掌握兩個概念,兩個最基本的病理機制。一個是「虛」,一個是氣機的運行失調。

一、氣虛:(1)氣虛的含義:氣虛是指人的真氣不足,臟腑功能減退,機體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變化。病理機制:是全身氣的生成,及其表現的功能減退,通過臟腑的功能減退體現出來。病理現象的特點:乏力、少氣,是五臟系統氣虛最一般的特徵。結合各個臟腑的生理功能,每個臟腑的氣虛,又有各自的特點。如:肺氣虛:表現為肺主一身之氣、肺司呼吸、和肺朝百脈等功能減退。即:結合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來理解各臟腑氣機病機的規律。氣虛表現出的證候,稱之為「氣虛證」。

二、氣虛和陽虛的關係:19.22,「氣虛」和「陽虛」同屬一個範疇,都屬陽。區別:「陽虛」多是在「氣虛」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氣虛」可以發展為「陽虛」,但「氣虛」不一定就有「陽虛」。「氣虛」集中表現為虛,而沒有明顯的寒象。而「陽虛」,不僅是虛,而且有明顯的寒象。

(2)氣機失調:20.55,氣機失調是從氣機運行障礙來看的。氣機失調是指氣的升降出入失常而引起的,陷、脫、滯、逆、閉,等病理變化。

(1)氣陷:21.21,氣陷為氣虛病機之一,是以氣的升舉無力,應升反降為主要特徵的一種病理變化。基本病理機制:叫做「中氣下陷」。就是脾胃之氣升舉無力。「氣陷」主要是指:「中氣下陷」,也就是脾氣下陷。「氣陷」的突出特點:22.33,除了氣虛的一般癥狀之外,最典型的就是人體臟腑的位置下垂。胃下垂、腎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統統歸之為氣虛下陷,稱之為「氣陷」。

(2)氣脫:22.58, 是指氣虛至極,而有脫失消亡趨向的一種病理變化。病理機制:氣不內守而大量外脫。根據它們表現的特徵,有一個緩慢的過程,叫「虛脫」。主要是指五臟陰陽的脫而言。「脫」:將亡未亡。比「亡陰亡陽」稍輕。23.54,氣脫和亡陽同屬一個範疇,僅僅是病理的嚴重程度尚沒有達到亡陽的危急程度而已。「暴脫」就是和「亡陰亡陽」基本一致。

(3)氣滯:24.50,是氣機升降失調最常見的一種。最容易累及的臟腑,首當其衝是「肝」,其次是「肺」。「左右著,氣機升降之道路也。」「左肝右肺」。因此,肺「氣滯」,肺不「宣發肅降」,就「胸悶」,「悶」者「氣滯」也。脾胃氣滯: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脾胃為氣機升降的樞紐。「脾升胃降」的氣機發生阻滯,多表現為「中焦」的「脘腹痛、脹」。腸:大小腸「氣滯」。大小腸屬六腑,六腑的氣機「宜通、宜降」。六腑氣化功能失調,易於導致六腑「氣滯」。(27.00痢疾:是大腸有濕熱,里急後重,頻頻排便,又排不出多少,總覺得有便,排便非常困難。中醫叫「大腸氣滯」)。一旦出現「氣滯」,根據「氣血精津液」之間的關係,特別是「氣與津液」之間的關係,「氣與血」之間的關係。「氣滯則血必瘀」「氣滯則水停」。只要有「氣滯」,一定會影響人體的「水液代謝」,或者是「水濕停聚」,或者是「形成痰飲」。28.25記住:最容易受累的臟腑,最容易產生的病理產物。

(4)氣閉:28.28,氣閉是指臟腑經絡氣機閉塞不通的一種病理變化。病機特徵:竅隧不通。竅隧常常是指頭、指神明說的。(昏迷,清竅閉塞)就是神明、腦的氣機不通。所以,最容易受累的臟腑,叫心氣內閉。表現為神志的改變。(肝氣鬱結,突然意識暫時不清楚,手腳發涼,中醫叫氣機閉塞,竅隧不通。心主神明,所以叫「心氣內閉」。)(氣厥:表現為神志障礙。)

(5)氣逆:30.45,「氣逆」和「氣陷」相對,「氣逆」是指氣機上逆,導致臟腑之氣逆亂的一種病理變化。最容易受累的臟腑:「升之太過」,就是肝氣上逆,以肝氣為最多。「應降反升」,肺喜肅降,肺雖然是宣發肅降統一,可是它的主要傾向是肅降。因此:「應降反升」表現為肺氣上逆最多見。胃宜降則和,「應降反升」,因此又叫「胃氣上逆」。因此,氣逆以肝、肺、胃最多見。32.33按照虛實判斷:「氣逆」實證多,也有虛證。而「氣陷」虛證多。

②:血失調:33.38,

血虛:是指血液不足,濡養功能減退的一種病理變化。血虛的形成:34.00,(1)生成不足。(2)失血過多。「血虛」最容易出現的臟腑,心、肝、脾、腎。

血瘀:34.23,見上51集。複習。「久病必留瘀」(35.30不管是什麼樣的疾病,不論這個病在當時考察它是時候,有否瘀血致病的一般特徵,都可以假定為機體內有瘀血存在,都可以用活血化瘀的方法進行治療。)(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里講,治胃脘痛,叫「初病在氣,久病在血,久病入絡。胃脘痛久了不管是寒熱虛實,根據這個理論,判斷有瘀血存在,可以稍加活血化瘀的藥物提高療效。)久病留瘀,不能萬病皆瘀。

59 基本病機——氣血失調(二)、津液失常,內生五邪(一)

血熱:病理變化的性質表現為「熱」,血本身的病理改變,一是血行加速,表現特徵是「脈快」。二是出血,以紫癜為最多見。

血寒:02.05,主要是引起血液運行遲緩。

出血:參與調節血液運行的臟腑的功能失調,著重表現為固攝血液的功能失調,因而出現血溢脈外。是中醫內科學裡一個重要的病。

③:氣血關係失調:02.53,

一、先有氣病,而累及於血。(1)、氣虛血虛,即由氣虛導致血虛。病理機制:叫氣不生血而血虛。最終的結果,「氣血兩虛」。(五臟臟腑功能的氣虛,導致血液生成障礙,形成氣血兩虛。)(2)、氣虛導致血瘀。是指氣推動血液運行的功能減退,而導致血瘀,叫「氣虛血瘀」。(王清任《補陽還五湯》,治療中風,它的機制叫氣虛血瘀。)(3)、因氣虛而出血。是因為氣虛,固攝功能低下,而使血液妄行。叫「氣不攝血」。(4)、氣滯導致血瘀。04.52,機制:血行受阻而血瘀。病機學術語叫「氣滯血瘀」。即有氣滯又有血瘀,只是在分析病機的時候孰輕孰重而已。(5)、氣機上逆,引起出血,主要是吐血。(腦出血,中醫叫氣血上逆。)病理機制叫,「血隨氣逆」,結果是出血。

二、先有血病,而累及於氣:06.18,(1)、血虛血不能化氣,也可以導致氣虛。最終的結果和氣虛不能生血導致的結果相同,都是「氣血兩虛」。(2)、「血脫氣散」。由血脫導致氣脫。病機術語叫「氣隨血脫」。(07.35大量的失血可以導致,神識昏蒙,神昏、精神萎靡、手足不溫,叫做陽氣將脫。強調氣脫。中醫治療的重點,放在治氣脫。陽主陰從,強調陽氣的重要性。)(3)、09.06,由血瘀使氣行受阻,導致氣滯。(由氣滯可以導致血瘀,由血瘀也可以導致氣滯,兩者互為因果,兩者同時存在。在分析病理機制時就是考察孰輕孰重。)

總結,09.35,「氣不攝血」和「氣隨血脫」的區別:一般來說,「氣不攝血」大多是少量的慢性出血,而「氣隨血脫」強調的是血脫,是急性的大量的出血。

④:津液失調:11.20,

重點掌握傷津脫液,就是津液不足,一、津液的量少,二、津液的濡潤功能失調。把這種病理變化叫做津液不足。輕者為傷津,重者為脫液。脫液又稱為「傷陰」。「傷陰」當中最重的叫脫液。傷津一定不是「陰虛」。脫液一定有「陰虛」。

津液失常,水濕停聚:13.38,

水和氣的關係失調:14.20,

(1)水停氣阻。水停氣滯,氣滯水停。它們兩個互為因果,就是看先有水停還是先有氣滯。最終形成了共同的病理結果,「氣滯水停」。就是即有氣滯存在,又有水濕停聚體內。就是看孰因孰果,孰先孰後。產生的機制:15.14,肝主疏泄的功能失常。實踐意義在於治療水腫的時候,「理氣以治水」。

(2)氣隨液脫:16.50,和氣隨血脫的機制基本相同。「氣隨液脫」是指機體在津液大量丟失的情況下,氣無所以附而外泄。最終導致陽氣暴脫。而形成氣陰兩脫的病理變化。「氣隨液脫」最終的結果一定是氣陰兩脫。(17.35急性胃腸炎,亡陰亡陽同時存在。重在治氣)。

(3)津枯血燥:19.11,是因為津液虧少,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津虧則燥(燥:是指肌膚乾燥,津枯的特徵一)(二,容易進一步發展為「津虧血瘀」。)

(4)「血瘀津停」:21.20,血不利則病水,血瘀也可以導致水液停聚。因為血瘀引起了人體內水液代謝的異常。導致水液停聚在體內。這就叫「血瘀津停」。實踐意義在於,治療水腫的時候,可以採用「活血化瘀」的方法。

總結:22.55

第三節:內生五邪:24.30,

一:定義:

內五邪是指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由於「臟腑、氣血、陰陽」功能紊亂,而產生的類似「風、寒、濕、燥、火」,六淫外邪致病的病理變化。把這個概括為「內生五邪」。包括「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內火」。

①:內風:26.08,

風氣內動,簡稱「內風」。一、定義:是指體內陽氣亢逆變動而形成的(病理機制),以眩暈、肢麻、震顫、抽搐等風動之徵(臨床表現)為基本特點的病理變化。二、內風與臟腑的關係:28.40,五臟皆可形成,與肝關係最密切。「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內經》。「風盛則動」。

病理機制

病理表現特點

熱極生風

邪熱熾盛,燔灼肝經(發病短暫,變化快)

熱(高熱)、動(抽搐、角弓反張)、閉(竅閉、神昏)。

肝陽化風33.06

肝腎陰虛,陽亢無制

上盛下虛。(上盛:類似肝火上炎。下虛:肝腎陰虛於下)本虛標實。

陰虛風動35.52

陰液精血虧少,使肝筋脈失去濡養,而形成動風的徵象

手足蠕動(象蚯蚓那麼動)瘈瘲(chì zòng是指抽、曲和伸,但是非常緩慢,同時神志昏憒。)

血燥生風37.33

陰血虧虛,經脈失養

肌膚麻(麻木不仁),拘攣(筋脈拘攣)出現手足拘攣的時候,一定會肌膚乾燥是在血虛的基礎上出現的。

血虛生風39.18

肝血不足,筋脈失養

肌膚不仁,手足拘攣(最典型的出現在婦科,產後風、俗稱雞爪風)

痰瘀生風41.13

痰濕和瘀血交相為患,停留體內,阻滯氣機,導致肝臟臟腑功能紊亂(內中風)

偏枯(半身不遂)卒中,(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中醫叫中風,發病急,變化快)

最主要的是「熱極生風」「肝陽化風」,內科最多見的是「肝陽化風」「熱極生風」,特指的是「痰瘀生風」。

60 內生五邪(二)

內風和外風的關係:01.25,

外風是感受六淫邪氣而來,侵襲的臟腑主要是肺,肺衛失宣,因此它有明顯的表證的特徵,(發熱、惡風、汗出、脈浮稍數。)內風:02.05,是人體五臟系統陰陽系統陰陽氣血失調,所產生的臨床病理現象,類似外風風盛則動的特徵,一、它有明確的病因,來自於人體內部。二、它主要累及的是肝腎,包括肝腎的陰陽或者肝腎的精血。痰瘀生風,是痰濕瘀血交阻,它的特點是指風邪數動的屬性。

②:內寒:03.35,

(1)含義:是指機體陽氣不足,溫煦氣化功能減退,虛寒內生,或陰邪瀰漫的病理變化。二、內寒與臟腑的關係,04.26,內寒與五臟均有密切關係,五臟功能失調均可產生內寒,與內寒關係密切的有心、肺、脾、腎,尤以脾、腎為最。腎的作用尤為突出。「諸寒收引,皆屬於腎」《黃帝內經·至真要大論》。(為什麼?腎陽為人身諸陽之本,脾陽根於腎陽,因此腎陽一虛,必然加重脾陽虛,終至脾腎陽虛。脾陽虛損,必然演變為腎陽虛,最終還是脾腎陽虛。而脾和腎兩者以腎陽為主,脾陽根於腎陽,所以腎陽對脾陽的作用更加突出。體現出腎陽為人身諸陽之本的原理。

(2)內寒的病理變化:06.32,一、陽氣的溫煦失職,病理現象,性質屬寒。可以表現為陽虛則寒,即虛寒。也可以表現為陰盛則寒,即實寒。但是內寒必定是以陽虛則寒最為多見。用陰邪瀰漫來表達陰盛則寒。臨床表現上,07.38,以「冷、白、稀、潤」為主要特徵。

「冷」是指畏寒肢冷,全身或局部有明顯寒象。

「白」是指面色蒼白。

「稀」是指分泌物和排泄物清稀。「諸病水液,澄徹清冷,皆屬於寒」《黃帝內經·至真要大論》。

「潤」是不僅不傷津,還會有水濕停聚。

就精神狀態來說,熱是躁,寒是靜。其中最具特徵的就是「冷」。09.05,「溫煦失職」主要的表現,機體局部或全身有明顯寒冷現象。「氣化失司」,是指由於人體臟腑陽氣不足,導致水液代謝失司,而表現為水濕痰飲停聚。

就內寒而言,這兩種病理現象可以同時存在,也可以單獨存在。兩者有其一就可以定為內寒。「溫煦失職」多表現為消化、運化的功能失調,特別是運化水谷的功能失調。「氣化失司」多表現為水液代謝的失調。(脾腎陽虛的特徵)

(3)內寒和外寒的關係:11.23,

「外寒」是「外感寒邪」,它僅僅侵襲肌表,叫衛陽被遏,被束,表現特點:(外感風寒證)「惡寒、發熱、頭身疼痛、骨節疼痛、無汗、脈浮緊」。「風為百病之長」風邪常常和寒邪侵襲人的機體,風寒感冒。風邪也可以夾熱邪,風熱侵襲肌表。

(12.30風寒感冒中以風為主,還是以寒為主的區別:以寒為主:寒性凝滯收引,經脈拘急,腠理閉塞,所以無汗,脈浮緊。以風為主:風性開泄,易於導致肌腠開疏,所以有汗,脈浮緩。《麻黃湯》《桂枝湯》14.50)

寒邪直中:15.05

「外寒」經過肌表,沒有反映出「寒邪襲表」的表現,而直接表現出「脾陽虛」的特徵,叫「寒邪直中(zhòng)」,傷及了脾胃的運化功能。導致脾胃的升降失常,氣機阻滯而出現胃腸道的癥狀,脘腹冷痛,嘔吐少食,納呆嘔吐,胃氣上逆,脾氣不運,腸鳴腹瀉,無時不作瀉。即有「寒」,又有「濕」。表現為「脾胃陽虛」。(《傷寒論》太陰篇典型的、代表性的癥狀。《理中丸》)

傷寒與中寒:16.42,傷寒一定是表寒;中(zhòng)寒一定是里寒。

外寒和內寒的關係:18.53,

區別:

一個是「寒邪」來自於外,一個是「寒盛」起於內,「外寒」著重在「表寒」,「內寒」著重在「脾腎之寒」。

關聯:

一、「外寒必致內寒」。「寒邪」侵襲肌表一定會損傷人體「陽氣」。導致「內寒」,必然的結果。

二、「內寒易招外寒」。是指「陽氣內虛」之體,素有內寒,最容易感受寒邪。(體質與病機的關係)

③:「濕濁內生」:20.20,簡稱「內濕」:

是指肺、脾、腎等臟腑調節水液代謝功能失調,導致津液的輸布排泄障礙,而水濕痰濁停聚的病理變化。二、內濕是人體內水液代謝的病理產物。是機體參與水液代謝的臟和腑功能失調的一種表現和結果。因此,內濕與人體參與水液代謝的臟腑功能異常密切相關。其中以肺、脾、腎關係最為密切。(肺為水之上源,為貯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為水液代謝的中流砥柱;腎虛水泛為痰;)(脾居中焦,為治水之臟,因此,就這個意義說,內濕的產生,與脾關係最為密切。)(因此,中醫理論當中習稱內濕叫「脾虛生濕」。「諸濕腫滿,皆屬於脾」23.00《內經·病機十九條》)

內濕的基本病理變化:24.30,

(1)水不化氣,即水液停留在體內,不能轉化為人體所需要的物質,不能形成參與調節人體臟腑的功能,不是正常的津液,不能為臟腑系統所利用,不表現為正常的臟腑生理功能。……反而導致水液停留在體內,中醫習慣表達它的機制,叫「聚而為濕」、「停而為痰」、「留(流)而為飲」、停留在不同的部位,表現出不同的癥狀。「積而成水」26.20,痰濕飲長時間停留體內,排不出去,最終產物是「水腫」。總結:26.45。

(2)27.00,表現為阻遏氣機的升降出入。水濕停留體內,必然阻遏氣機,使臟腑的升降失常,發生病理改變。比如:27.33,濕邪困於經絡,《三仁湯》(關節炎)……。

濕邪阻滯三焦:29.15,《溫病學》講的致病因子,有濕寒、有濕熱,最基本的致病因素為「濕」。一、泛於上焦,29.48,咳、喘,咳出的痰,一定是痰量多,甚至是稀白痰。30.36無論什麼樣的形狀,它們的共同因素,有水濕停留。二、濕邪阻於中焦:30.43,脾運濕而惡濕,太陰濕土有濕邪存在,加重了脾濕,脾濕太過,就會加重脾的功能,使脾的氣機運化不通,失司。使水濕停留體內,31.13集中表現為,脾運化水谷的功能失常,導致氣機阻滯,一脹(食少納呆)。三、濕阻下焦:31.40,主要是指小腸大腸而言。具體表現形式,大小便,濕邪下注大腸,一定會影響大便的性狀,溏薄。雖溏薄,但是排便不暢。和前面講真寒假熱的下利清谷不同。小便:33.00,表現為小便不利,……水濕停留肌膚:34.00,影響了經脈、絡脈、肌腠的氣機運行。不僅表現為「腫」,很重要的一個特點為「脹」,感覺脹得難受。(有腫必有脹)。「氣滯則水停」,「水停也氣滯」。

(3)內濕與外濕的關係:35.33,區別:外濕由六淫濕邪而來,多侵犯人體肌表,特點:頭身困重。(除發熱惡寒之外)。感覺如繩捆一樣。如果濕邪侵襲經脈關節,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36.20關節炎,痹證,如果以濕邪為重,一定體現濕性重濁的特點,不僅疼,而且感覺沉重。)內濕:36.58,主要是由脾不運化而來。可以表現為脾胃功能失調,(納呆、腹脹、噁心、嘔吐、甚者泄瀉、小便異常,因為小腸的功能隸屬於脾的功能範疇,即脾運於二便有關。)38.00治療外濕,一祛濕,二讓濕邪從表而出,《三仁湯》發汗就可以祛濕。通過辛溫發散的藥物,可以使濕邪通過排汗,把邪氣祛除。而內濕:38.27,一定是用溫性藥物,健脾、燥濕。不能用溫而散的藥物。第三:38.53,聯繫,一、內濕和外濕相互為患,互相影響。外濕發病,必傷於脾,而導致內濕。反之:39.32,脾陽素虛,水濕不化,最易感受外濕。(臟腑與六氣氣化相通,古語叫「同氣相求」)。實踐意義:40.33有外濕必然導致脾不運濕,因此治療外濕時也不忘記,健脾燥濕,僅僅是偏於從排出邪氣的途徑,外濕著重從汗而出,內濕主要從小便而出。(「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三仁湯》的治療原理。)

④:內燥:42.20,術語叫「津傷化燥」

定義:

內燥是指機體津液不足,人體臟腑孔竅失其濡養,表現為乾燥枯涸的病理變化。

與臟腑的關係:

總體講與五臟皆相關。形成:一是濕熱傷津。二是陰津虧少。多出現於熱性病過程中,熱邪熾盛,損傷陰液。或者是在內傷疾病中,劇烈的汗、吐、下,亡血失津,損傷人體陰液,或者是,久病導致陰陽失調,最終損失人體陰液。但是,表現的特徵不是表現為「陰虛」,而表現為「津傷」,表現為「乾燥、枯澀」的特徵。內燥:43.53以肺燥、胃燥、大腸燥最為多見。腎燥,一是指「腎精虧損」而言的,二是指腎的氣化功能失常,導致津液不布而言的,主要是指前者。44.40,機理。(俞根初《通俗傷寒論》)。

病理變化:46.02,

一、乾燥。主要反映在,肌膚、官竅、孔竅失潤。(皮膚乾燥,口舌孔竅、目、爪甲乾燥)肺燥:47.47乾咳無痰。……咳血。胃燥:48.47,口渴引飲。(渴飲與舌光紅無苔同時存在,鏡面舌,鮮紅、舌面掛一層水分,胃陰將絕的特異性表現。危症將亡。)。腸燥:50.13,大便秘結,狀如羊屎。(如果當熱盛去治,用大黃、芒硝、蘆薈,越治大腸水分越少,大便越干。)必須採用潤腸的方法。腎燥:51.27,表現為,不僅脫髮,而且發枯槁無榮,非常干,沒有油,沒有光澤。形體羸瘦。(《溫病學》三焦辨證,下焦篇,肝腎精血虧虛,《通俗傷寒論》)齒枯,(牙枯槁,沒有光澤。)病變的本質,「肝腎精血虧虛」。病理機制:52.00,……「肝腎精血虧虛」是本質,腎燥是病理現象。

總結54.22,三焦內燥,燥在上焦……燥在中焦:胃燥,渴、嘔惡,噁心但是沒有嘔吐物。燥在下焦……

內燥日久,55.50,一定會表現出熱的特徵,屬於陰虛範疇,津虧,津傷,和傷陰,和陰虛,是密切聯繫的。津傷日久一定會導致陰虛,陰虛必然有熱,一定會出現陰虛內熱的特徵。內燥的集中表現,即干又熱。津虧到陰虛,是一個必然的結果。如果內燥是由於汗、吐、下而來,就不僅僅是簡單的陰虛內熱,而是「亡陰」。

61 內生五邪(三),臟腑病機——心的病機(一)

內燥和外燥的關係:

區別:

「外燥」是感受六淫邪氣而來,它侵襲的部位主要在,肺、胃。(1)有表證,發熱、惡寒、頭疼、脈浮,這是表證最一般的特徵。(2)燥,有乾的特徵。

「內燥」是由(1)機體內的津液虧損,(2)機體內的精血虧損,所導致。它除可以表現為肌膚孔竅乾燥之外,主要是以肺、胃、腸、腎燥為主。(《溫病》精血下奪,主要是肝腎精血虧損到極點,表現為形體羸瘦、肌膚乾燥。)

聯繫:02.52,

共同的病理基礎是,陰津,精血虧損。內燥最容易招致外燥。外燥侵襲機體,病久也必然傷及人體的五臟六腑的津液精血,導致內燥。

內火:03.40,

是「火熱內生」的簡稱。又習稱「內熱」。是指機體陽盛有餘,或者陰虛陽亢,或者是病邪鬱結而產生的火熱內擾,機能亢奮的病理變化。(2)火和熱的關係:05.04,屬性相同,程度不同。「火為熱之極,熱為火之漸」。

火和臟腑的關係:06.36,

五臟功能失常均可以導致火熱內擾。最多見的,心火、肺火、胃火、肝火、腎火。

內火的病理變化:07.07,

(1)陽盛化火。「陽盛則熱,熱極為火」。此火屬於病理性的,叫「壯火」。陽氣過盛的火,叫做「氣有餘便是火」。

(2內火的形成:08.14,邪郁化火。一、「六淫皆從火化」。六淫中最容易化火的是,「寒郁化火」「濕郁化火」。條件是鬱結日久而化火。二、內傷疾病中,由於機體臟腑功能失調,導致痰、瘀、水、濕停聚日久,邪郁日久,也可以產生火。集中表現為「熱極之火」。(如:食積停滯,即可以表現為大便乾燥、食慾減退、脈快,也可以表現為,發熱。叫「食積化火」)10.26,「痰郁化火」,「血瘀化火」

(3):五志化火:10.50,這是內火產生,最多見的一種。是七情過激,或者七情鬱結,郁久化火。以「肝火」最多見。上述三種,一般而言,多表現為「實火」。 「虛火」:12.12,由陰虛而來。陰虛發展到極點,出現「陰虛火旺」。「陰虛火旺」和「陰虛」在病機上有聯繫,又有顯著的區別。「陰虛火旺」的特徵,一、有「陰虛內熱」的特徵,二、有「虛火上炎」的特徵。「虛火上炎」表現在頭面部為「火熱炎上」,「炎」表現的徵象類似實火,但它是陰虛火旺的結果。……即有虛熱,又有虛火。陰虛內熱,虛火上炎。13.42,為什麼要把「陰虛」和「陰虛火旺」兩者嚴格區別開來?

實踐意義:14.00,

一般治療五臟六腑內火的「陰虛內熱」多使用「甘寒、咸寒、酸寒」的藥物,不得用「苦寒」藥物。苦寒藥物是針對「實火」的,苦寒藥物能「清熱瀉火」,使用不當,最容易「傷陰」。「陰虛內熱」用「苦寒」藥物,不但不能祛其熱,反而加重「陰虛」。但在「陰虛火旺」時,在保證用「酸寒、咸寒、甘寒」治療陰虛的同時,可以少用一點「苦寒」藥物。「苦寒」藥物叫「苦寒直折」。(《傷寒論》少陰熱化證《黃連阿膠湯》。)……

外火與內火的關係:17.13,

「外火」主要來自於外部的火熱之邪,初期可以有表證,隨之而來進入熱極階段,表現為「壯熱」。「太陽病」、「陽明病」。陽明病表現為典型的陽盛化火。「外火」可以從六淫火化。《白虎湯》《大承氣湯》的證候,壯熱、口渴、心煩。火來自於外,表現是里證的表現。18.20,內火:有「實火」和「虛火」。以「實火」為多見。主要是臟腑功能失調,表現為臟腑的陽氣偏亢。在心、肺、肝、胃、多見。特點:多為實熱證。火所在臟腑不同,表現不同。口渴、尿赤、脈數、便結,是判定熱最重要的指征。

「陰虛」最一般的特徵:19.38,「五心煩熱」。「五心煩熱」進一步發展,會出現「潮熱」,一般以午後為甚,常常表現為「面目烘熱」,即臉一陣陣發紅。官竅、頭面部一陣陣發紅。這個現象叫「虛火」。把它和一般的「陰虛內熱」區別開來。主要特點集中在頭面部,兩顴陣陣發紅,術語叫「面目烘熱」,象火烤一樣,一陣一陣熱,不是持續性的。一般以午後為甚,因為它象潮水一樣應是而來,所以叫「潮熱」。和一般的「五心煩熱」不同。特殊的表現,還表現為「骨蒸潮熱」。21.13,「骨蒸潮熱」即,機體關節,象熱氣熏蒸,熱火烤那樣發熱。「骨蒸潮熱」和「面目烘熱」都是「陰虛火旺」的主要指證。21.47,「格陽」也可以歸到「虛火」範疇。

總結:22.27,「陰虛內熱」和「陰虛火旺」一定要嚴格區分。

外火容易累及臟腑,產生內火。24.30,素有內火,也容易招致外火。25.33,

第四節:臟腑病機:27.12

臟腑病機是講,某臟某腑在病因作用下,陰陽失調,發生病理機制的演變規律。而在疾病的演變過程中,可以通過證候表現出來,而臟腑的證候,是講它的臨床表現,具備哪些癥狀、體征,構成這個證候診斷。是診斷學概念。為什麼產生,和哪些臟腑有關,回答這個問題屬於臟腑病機的範疇。規範術語再次強調,「心氣虛和心氣虛證」。30.00「心氣虛」是病理機制的名稱,屬於病機學的概念。「心氣虛證」:是屬於診斷學證候學概念,心悸氣短,動輒尤甚,失眠。

32.40臟腑病機學好了,某臟某腑陰陽氣血失調規律掌握好了,學習證候學就非常輕鬆了。學習臨床醫學就更加輕鬆了。學好臟腑病機就可以從內在的機制推理出來,在某一疾病中所受累的臟腑的變化規律是什麼,產生的病理結果,會出現什麼樣的證候規律。34.47

心的病機:35.00,

①:心的病機特點:(就是它病理變化的主要特徵)。

(1)心的陰陽氣血失調以後,一、血液運行失常。二、神志意識改變(神明的改變)。(心的陰陽氣血失調,不管它表現出什麼樣的複雜變化,表現在證候學上,都離不開這兩條規律。這就是為什麼強調臟腑病機,著重講某臟某腑,陰陽氣血失調,病理變化的基本規律的道理。)(2)又影響了其它臟腑,導致其他臟腑陰陽氣血失調。

②:心的病理變化:37.37,

(1)心的陽氣失調,偏盛和偏衰。一、陽氣偏盛。一心火亢盛,二痰火擾心。心火亢盛是心的陽熱熾盛、機能亢奮的病理變化。特徵:火熱熾盛、耗傷津液、熱擾心神、血行異常。屬於實熱證。熱擾心神,使心神失守,甚者出現神誌異常,(心悸、心煩、失眠、多夢,甚者狂躁譫語、神志不清。脈數、迫血妄行--出血--多半是小:便出血。)心開竅於舌,「心火上炎」,可以出現口舌糜爛疼痛。心與小腸相表裡,「心火下移」於小腸,(《導赤散》)表現為小便,頻、赤、澀、痛。(單純的頻,可以是熱,也可以是寒。)「心火上炎和下移」。

62 心的病機(二)、肺的病機

二、痰火擾心:

是指火熱痰濁擾亂心神,導致神誌異常的病理變化。病機特點:主要是痰火內盛,神誌異常。機制是:痰與火結而致痰火內盛。病理表現特點:一有實熱,二有痰的特徵。最突出的特點是「神誌異常」,(如:煩躁不寐、甚至狂躁、神昏、譫語等。)

「心火亢盛」和「痰火擾心」共同特點為:02.30,

火熱內盛,擾及心神;都屬於實的病理改變。區別在於:「心火亢盛」可以出現動血、上炎、下移的改變;「痰火擾心」則兼有痰濁內盛。

「心氣不足」:03.00,「心氣虛」又叫「心氣不足」,屬於「虛」的病理改變。

「心氣虛」是由於心氣不足,功能減退而導致的病理變化。病機特點:一、血行無力。二、心神不足。三、兼有全身氣虛。(由於氣虛導致全身真氣不足,臟腑功能低下,所以有以乏力為代表的全身氣虛的表現,這是五臟氣虛的一般表現。本身「心氣不足」的表現,一、由於心主血脈,心氣虛使運血無力,而出現血不能盈心而出現「心悸氣短」。二、由於氣虛使運血無力,使血不養心,而出現「心神失守」,特點是「精神萎靡」、「神疲」。)

「心氣虛」進一步發展,會由氣虛而陽虛,會出現「心陽不足」,又叫「心陽虛」,是指心的陽氣不足、功能減退、虛寒內生的病理變化。特點:05.52,一、虛寒內生,(表現為:形寒,面色晄白)。二、血行不暢(表現為:心悸,突出特點:心痛,寒盛則痛)。三、心神不足。

「心氣虛」沒寒象,而「心陽虛」有寒象。

「心氣虛」和「心陽虛」的區別:07.20,

心的陰血失調:08.16,

(1)心血不足:主要表現為:「心血虛」、「心陰虛」。一「心血虛」是心血不足不能濡養心臟的病理變化。病機特點:08.55,一、血脈空虛(脈細)。二、心神失養(心神不安、失眠多夢)。三、頭面官竅失於濡養。四、血不養心(突出表現:心悸)。心血不足一定有全身血虛的病理改變:10.22,白、淡。

(2)心陰虛:10.40,是指「心陰虧損」,「虛熱內擾」的病理變化。病機特點:一、心陰不足。二、心神失養。三、虛熱內生。四、熱擾心神。五、伴有全身陰虛。11.20,

「心陰虛」和「心血虛」的共同特點:12.08,「心神失養」「心神不寧」。不同:「心血虛」偏於「血虛」,表現特點:「淡」。「心陰虛」偏於「陰虛」,表現特點:「熱」。

(3)心血瘀阻:13.02,又叫「心脈痹阻」。「心血瘀阻」是指血行不暢,痹阻心脈的病理變化。病機特點:13.33,心脈血行不暢,甚者瘀血阻閉,心脈不通。(原因:氣滯、寒凝、痰濁、血瘀)。心血痹阻以後,會使心陽不足。

「心血瘀阻」有典型的改變「心悸」,最重要的特徵「心痛」(嚴重的叫,「胸痛徹背」「背痛徹心」《金匱要略》胸痹。)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典型的改變「冷」。(心脈痹阻,表現為寒凝血瘀,會感覺「冷」,嚴重的會出現「四肢厥逆」)。

③:心病和其他臟腑的關係:16.35,

(1)心影響到肺:17.10,心和肺在病理上互相影響,主要的病機特點為:「氣」和「血」的失調。最終形成「心肺氣虛」。在「心肺氣虛」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會出現「氣虛血瘀」。

(2)心和脾的關係:18.12,心病殃及脾,表現在血液的生成和運行失常。最終會「心脾氣血陰陽兩虛」(《歸脾湯》),既有血液生成不足(障礙),也有血行障礙。

(3)心病及肝:18.58,主要表現為「血」和「神志」的關係:一、「心肝火旺」。二、陰血失調會形成「心肝血虛」。

(4)心和腎的關係:20.08,在生理狀態下,心和腎的關係叫「心腎相交」,在病理情況下,心病影響到腎,一定會「心腎不交」。「心腎不交」具體表現形式,一「心腎陰虛」(即腎陰虛於下,心火亢於上)。其次還會有「心腎陽虛」。

(5)心與小腸的關係:22.05,心熱下移於小腸:形成小腸實熱。表現:尿赤、尿頻、尿澀、尿痛。

肺的病機:23.50,

①:肺的病機特點:病機變化特點為:機體的防禦功能失常;呼吸功能失常;水液代謝失調;氣的生成、血液循行失常。

②:肺的基本病理變化:24.40,

(1)「肺氣不宣」:是指肺的宣發功能失常。病機特點:「肺竅不利」,「呼吸不暢」,「衛氣壅滯」。「肺竅不利」的特點是:鼻塞,咽癢,(感冒的最一般癥狀)。「呼吸不暢」的特點:咳嗽。「衛氣壅滯」的特點:惡寒發熱,還有「衛氣壅滯」一定是「無汗」

(2)「肺失清肅」:26.33,是指肺及呼吸道,失於清潔、通暢、肅降功能。病機特點:一肺氣不降,甚則上逆;二清潔呼吸道的功能失常。一肺氣不降,進一步發展就是肺氣上逆,肺氣不降僅僅是肺氣不降,臨床表現以「咳」為主。進一步演變為肺氣上逆,即「咳」又「喘」。二由於肅降功能失常,使它不能清除呼吸道的異物,形成「痰濁內阻」,因此:不僅「咳」和「喘」,還有「痰」。28.00兩者統一起來,就是「肺失宣肅」總結:……

(3)「肺氣不足」:29.02,又稱為「肺氣虛」。所謂「肺氣不足」是指「肺氣虛損」,肺的功能減弱的一種病理變化。病機特點有四:29.40,一機體防禦能力下降。二呼吸功能下降。三氣的生成不足。四導致水液代謝異常。一肺氣無力宣發衛氣於皮毛,使肌腠不固,「衛氣不固」,一定是「肌腠開疏」,易受邪氣侵襲,常常表現為,易汗出,感冒,甚至惡風,畏寒。二「肺氣虛」,主呼吸功能減退,表現特點:31.15,「聲低息微,氣短喘息」。三影響氣的生成,使機體真氣生成不足,表現為全身氣虛的一般特徵。四肺氣虛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就會影響水液代謝的功能,出現「水濕、痰飲、水腫」。

(4)「肺陰不足」:32.16,又稱「肺陰虛」。所謂「肺陰虛」是指肺的陰液不足,虛熱內生的病理變化。病機特點:一「陰液不足」。二「津傷肺燥」。三「虛熱內生」甚則「陰虛火旺」。一「陰液不足」輕者「肺燥津傷」進一步發展會出現陰虛而虛熱內生。如果肺燥津傷失潤,會表現為,喉癢、聲音嘶啞。還會導致肺清肅功能失調,而出現「咳、少痰」。由「肺燥津傷」進一步發展,導致肺陰不足,虛熱內生,乃至於「陰虛火旺,虛火上炎」。除了有「陰虛內熱」的一般特徵之外,一旦發展為「陰虛火旺」就會表現為肺本身的癥狀「咳血」。顴紅升火是「陰虛火旺」的共同特點。肺的「陰虛火旺」特點是「咳、咯血」,兼有顴紅升火。

③:肺病與其他臟腑的關係:34.30,

一「肺病及心」:同樣可以導致「心肺氣虛」,最終造成「氣虛血瘀」。*(肺源性心臟病)

二「影響到脾」:脾肺兩虛。主要表現為「肺脾氣虛」。導致氣的生成障礙。「肺氣虛」一定會導致「脾氣虛」。「脾氣虛」也一定會導致「肺氣虛」。(代表方劑《四君子湯》,藥物都入脾肺兩經。)

三「肺病及肝」:37.13,最常見的是「肝火犯肺」。表現為兩者氣機和情志上的功能失調。特別是「氣機運行失調」。表現特點:「咳、胸痛」(叫咳引胸脅疼痛)。再有「火邪」的「熱之極」的改變。即有「肝火」,又有「肺火」。

「肺病及腎」:38.15,一導致「肺腎氣虛」,又稱「腎不納氣」。「腎不納氣」的機制是「肺腎氣虛」。可以由「腎氣虛」導致「肺氣虛」,加重「肺氣虛」,也可以由「肺氣虛」導致「腎氣虛」。但是一般是指由「肺氣虛損」累及於腎,最終的結局叫「肺腎氣虛」。「肺腎氣虛」是「腎不納氣」的一個因。除此之外,由「肺陰虛」一定會導致「腎陰虛」,最終結果,「肺腎陰虛」。「肺陰虛」中期以後就會顯現出「腎陰虛」的改變,結局一定是「肺腎陰虛」。

五「肺和大腸相表裡」:40.04,主要表現為「肺氣虛」使大腸的氣機不暢,影響大腸的傳導功能。

63 脾的病機、肝的病機(一)

脾的病機

①:脾的病機特點:

脾的病理變化突出的特點表現為,一消化功能減退。二氣血生成不足。三水液代謝失調。

在脾的陰陽氣血失調當中,病理變化以「脾的陽氣」功能失調為多見。

②:脾的病理變化:01.40,

(1)「脾氣不足」:01.45,這是脾氣血功能失調最常見的,也就是最基本的病理變化。「脾氣不足」又稱「脾氣虛」。「脾氣虛」是指脾氣不足,功能減退,運化失常的病理變化。「脾氣虛」習慣上又稱「脾氣虛弱」。

「脾氣虛」的主要病機特點是:02.26,一消化吸收功能減退,二升清降濁失司,三水谷精微化生減少,四臟腑組織失於濡養,五有氣虛的一般改變。

「脾氣虛」病理變化的基礎是:03.05,脾的健運功能失調,(脾運化水谷,為氣血生化之源,為後天之本。)最常見的「脾氣虛」表現為消化吸收功能減退,臨床表現的特點:「納食不化」,「納食不化」必然出現「腹脹」,甚者出現「便溏」,影響了消化吸收功能。二由於脾健運不足,導致氣血生化之源匱乏,簡稱「化源不足」。「化源不足」最終導致氣血的生成減少,最終導致全身氣血不足。

(注意:「脾氣虛」最終病機演變的結果是全身氣血不足,不是指「脾氣虛」本身導致氣血不足。「脾氣虛」首先表現為消化功能低下。化源不足,進一步演變,導致氣血雙虧而致全身氣血虧虛。)

除此之外,04.40,「脾氣虛」——「脾氣不足」,氣虛不能固攝血液,叫「氣不攝血」,結果導致「脾不統血」。臨床以出血為主。

05.00,如果「脾氣虛」影響脾的「升清」功能,「升清降濁」失司,「升清」不足會導致,「脾氣下陷」,又叫「中氣下陷」。因為「脾氣虛」升舉無力,甚者反而下陷,導致「中氣下陷」。臨床表現為,「內臟下垂」。

「脾不統血」06.24,是「氣不攝血」導致的結果。

「氣不攝血」是病機學術語,把脾氣虛不能固攝血液的內涵,用「氣不攝血」表達出來。

「氣不攝血」的結果影響了脾的本身,叫「脾不統血」,最終表現為「出血」。(「氣不攝血」證,講「出血」;「脾不統血」證,還是講「出血」。「氣不攝血」的本質,落實到臟腑上就是「脾不統血」。)

(2)「脾陽虛」:07.26,「脾陽虛」又叫「脾陽不振」、「中央不振」、「脾陽虛損」。

「脾陽虛」多是在「脾氣虛」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病機特點:「脾虛兼寒」,運化功能低下,伴有一般陽虛的改變。具體的病理變化機制:08.03,

一「脾陽虛損」導致最常見的「脾失健運」;表現為「失運、運遲」,即:納呆食減,運化遲滯。(即能進食,但是運化功能減慢。)常常表現為「瀉」和「利」。(「脾陽虛」和「脾氣虛」,在消化吸收的功能改變有相同的地方,還有不同的地方。臨床表現不僅是有「有寒無寒」,運化功能又有差異。)

二08.58它有陽虛的一般表現。「寒從中生」,「形寒肢冷」。脾的病變的部位癥狀,即定位癥狀,有「脘腹疼痛」。(寒則凝滯,氣機不通,所以會出現「脘腹疼痛」,特別是「腹痛」。)

三09.26它會導致水液代謝功能失調。「脾陽虛」使陽不能「化氣、運水」,導致「水濕不運」,而形成「痰飲水腫」。這是「脾陽虛」最一般的病理改變。

「脾氣虛」和「脾陽虛」09.50,同樣都會有「脾失健運」的改變,「失運、運遲」,能進食,而是運化功能減退,一定是以「腹脹」為突出特徵。「脾陽虛」腹脹要比「脾氣虛」為甚。

(3)脾運化水液的功能失調:10.28,表現為「水濕停聚」「痰飲」「水腫」。

(「脾氣虛」也可以出現脾運化水液的功能失調,但,與「脾陽虛」相比,「脾陽虛」的表現更為突出。「脾氣虛」它的內涵主要是,消化吸收功能改變。)

(「脾陽虛」在「脾氣虛」消化吸收功能,脾的運化水谷功能進一步加劇的同時,又累及了「脾運化水液的功能失調」。這就是「脾陽虛」和「脾氣虛」兩者在機制上,有同又有不同。)

(「脾陽虛」臨床多見「瀉」和「利」;「脾氣虛」一般來說,「大便溏」)

(4)脾不統血:11.48,習慣上說「脾氣虛」「氣不攝血」,稱之為「脾不統血」;「脾陽虛」,陽氣不足,固攝血液功能失常,同樣可以導致出血。把這個也叫做「脾不統血」。它的機制除了「脾氣虛」「氣不攝血」之外,還有「陽氣不足」。即:脾的陽氣不足,氣不攝血,終致「脾不統血」。(「脾不統血」可以「脾氣虛」,寒象不明顯,進一步發展,也可以導致「脾陽虛」,出現脾有寒象。脾的氣虛和陽虛都可以導致「脾不統血」。)(《歸脾湯》不僅可以治「脾氣虛」「不能統攝血液」,也可以治「脾陽虛」「不能統攝血液」。唐容川《血證論》)

總結(脾氣虛和脾陽虛):13.20,

(5)脾虛濕困:14.06,內濕一般責之於脾,叫「脾虛生濕」。病理機制:氣虛為本,濕困為標。

「脾氣虛」、「脾陽虛」都是典型的「虛」。而「脾虛濕困」是虛實夾雜,本為氣虛,標為濕困(邪氣實)。既有脾氣虛,又有邪氣實。(內生五邪——脾虛生濕)

「脾虛濕困」導致的病理結果:15.22,一必然也要引起脾的運化功能失調,也會出現消化吸收功能障礙。二導致脾胃的升降失常,出現「噁心嘔吐」。(濕邪困於脾,一會影響「脾不升清」,出現健運失職,「脾不升清」也必然引起「胃失和降」。所以,常常脾胃的功能異常同時出現。)

「濕邪困阻中焦」最重要的一個特徵:16.40,導致全身氣機運行阻滯。突出特點「濕性沉重」。因此出現「睏倦身重」,其中「胸悶」是最重要的。(胸為陽氣運行的地方,「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也叫「左右者,氣機升降之道路也」—痰飲,而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濕困於中焦,使脾的調節氣機的功能失調,脾不升、胃不降,影響了肝和肺左右氣機升降的道路,導致的結果,「胸悶」。)

(「悶」是氣機阻滯,為什麼是胸,不說是腑呢,就是根據脾和肝肺的關係來理解。)

18.12,濕邪侵襲機體,第一個癥狀就是「胸悶」。(「口粘」,濕性重濁的表現。)

(6)「脾陰不足」,也叫「脾陰虛」:19.29,所謂「脾陰虛」是指脾的陰液虧虛,散精功能不足的病理變化。

病機特點:19.58,一「陰液虧虛」。二「運化失常」。三「精微無源」。除此之外,常常兼有「胃陰虛」,最終導致「脾胃陰虛」。

一:「陰液虧虛」:21.36,病理現象:「飢不欲食」、「口乾舌燥」、還有陰虛的一般特徵「舌紅少苔」。

二:「精微無源」:22.20,化源不足。「脾陰虛」突出表現為「形體消瘦」。

三:常常兼有「胃陰虛」:22.28,最終導致「脾胃陰虛」。是病理演變的結果。

23.13,為什麼強調把「脾陰虛」和「胃陰虛」分開講。兩者的生理特性不同,病機病理機制不同,病症表現不同。更重要的是,在治療上,處方遣葯,選擇的性和味有區別。「脾陰虛」的治療《內經·至真要大論》明確指出,用「甘淡」,來治療。而「胃陰虛」,補胃陰,用「甘寒、酸寒、咸寒」來治療。特別是「甘寒」生津的藥物。(24.56,山藥是治療「脾陰虛」最典型的藥物。葉天士《臨證指南》講,治療「胃陰虛」雖然也用山藥,是從「胃陰虛」可以影響「脾陰虛」來治療的,他用,沙參、生地、麥冬、扁豆、苡米,再進一步出現「酸寒、咸寒」,重點是「甘寒生津」的藥物。)《慎柔五書》制定了許多滋補脾陰的方劑。

③:脾病與其他臟腑的關係:25.56,

(1)脾病累及到心,「心脾兩虛」。(2)脾病影響到肺,「脾肺兩虛」。

(3)重點是脾和肝,26.30,脾影響到肝,出現兩種病理結果,一「木旺乘土」, 二「土壅木郁」。

一「木旺乘土」:包含兩個含義,一可以是「肝脾不調」,「木旺乘脾」。二「木旺也可以乘胃」,用臟腑概念表述叫「肝胃不和」。其中任何一個,從病機學解釋都叫「木旺乘土」。

「木旺乘土」包括的內涵「肝脾不調」或「肝胃不和」。「肝脾不調」和「肝胃不和」共同的特點,都有「肝失疏泄」肝氣旺。

「肝脾不調」主要影響脾不能運化水谷精微的功能。突出表現:「腹脹、便溏、腹痛」。(《痛瀉要方》,解釋它的機制就是「肝脾不調」,規律是,痛→瀉→痛)。

「肝胃不和」28.20,主要傾向,導致「胃氣上逆」,「噯氣、惡逆、嘔吐」。

二「土壅木郁」:29.00,「土壅」就是「濕邪困脾」。實際是先有「脾(胃)寒濕和濕熱」,即先有「脾虛濕困」,而後影響及肝,導致肝失疏泄。這個病機演變過程叫「土壅木郁」。(31.10,黃疸:共同的病機是「濕」,陽黃是「濕熱」,陰黃是「寒濕」。黃疸不僅僅是肝膽失於疏泄,肝失疏泄必然導致脾胃功能失調,脾胃功能失調重在表現為「消化吸收」,即脾運化水谷精微,胃受納、腐熟功能失調。)……

(4)「脾病及腎」:32.33,主要是指「脾陽氣不足」,最終必然導致「腎陽虛」,最終形成「脾腎陽虛」。

(無論在什麼情況下,在何種疾病,一旦出現「脾陽虛」,「脾陽虛」的演變過程中一定要想到,最後逐漸表現出「腎陽虛」。最終的結果一定是「脾腎陽虛」。)

(一般在臨床治療中,「脾陽虛」消化功能不好,「腹痛、腹瀉」時間一久,醫生按照這個理論,就會想到有「腎陽虛」出現,就要逐漸增加「溫補腎陽」的藥物。《理中丸》是典型的治療脾陽虛的,《附子理中丸》就是在《理中丸》的基礎上,進一步聯繫到腎。「附子」是溫補腎陽的。體現了脾陽向腎陽過度。)

(5)「脾和胃」:脾和胃相表裡,34.10,脾和胃的關係:「納運、升降、燥濕」。脾有病必然影響到胃。因此常常脾胃並稱。胃有病也影響到脾,因此:消化吸收功能失調,常常既有脾的癥狀又有胃的癥狀。

「納運、升降、燥濕」,從屬性上構成三個矛盾。「燥濕」主要體現在處方遣葯上。「升降」表現為臨床「癥狀」,作用趨勢是往上還是往下。噁心、嘔吐、噯氣、腹脹、便溏。「納運」是食慾的改變,運化功能的改變。(37.05《傷寒論》太陽病誤治以後,有五個瀉心湯,《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生薑瀉心湯》。特別是《半夏瀉心湯》集中體現了張仲景的學術思想,如何處理脾胃的升降、燥濕、納運失調的關係。)

④:肝的病機:37.34,

(1)肝的生理特點:體陰用陽,喜條達而惡抑鬱,這樣的生理特點決定了肝臟的病理特點:肝氣、肝陽常有餘,肝陰、肝血常不足。

肝的陰陽氣血失調主要表現為:38.18,一氣機失調。二血液生成運行異常。三消化吸收功能異常。四精神情志改變。五水液代謝失常。

在這些具體的病機變化特點中,集中體現了「肝氣、肝陽常有餘,肝陰、肝血常不足。」

(2)肝的病理變化:38.53,一「肝氣鬱結」。也可以稱為「肝鬱氣滯」,簡稱「肝鬱」。「肝氣鬱結」是指肝的氣機郁滯不暢。病機特點:一「肝失疏泄,氣機失調」。二「氣機郁滯於肝,及其經脈」。三「精神情誌異常」。

一「肝失疏泄」必然導致氣機運行不暢,結果是「肝氣鬱結」,「肝氣鬱結」最基本的病理變化,一「情志失調」,臨床以「精神抑鬱」為特徵。

二「氣機失調」是指肝臟,以及肝脈運行過程,運行部位氣機阻滯,叫「肝經郁滯」。「肝經郁滯」的結果,在肝經的循行部位,可以出現「脹痛」的改變。(比如:脅肋脹痛、乳房脹痛、少腹脹痛,等等,這些是肝經循行部位氣機阻滯的結果。「不通則痛」。)這是「肝氣鬱結」最基本的病理改變。

三「情志失調」:41.45,強調的是「肝失疏泄」,「精神抑鬱」,(「肝失疏泄」也可以出現「煩躁易怒」。)現在定義「肝氣鬱結」,是指精神情志「抑鬱」。(「煩躁易怒」是指後面講「肝火上炎」或者說「肝氣橫逆」,指在這兩種病理情況下,它的情志改變。)

「氣滯」會出現許多病理結果。「肝氣鬱結」的演變趨勢,「氣滯必血瘀」,最後形成「氣滯血瘀」。「血瘀」的一般特徵:「疼——刺疼、劇痛、拒按」。「肝氣鬱結」導致的血瘀,一定是表現為「脅肋刺痛」。除此之外,「癥」和「積」也是血瘀的一般特徵。肝的氣滯血瘀還會出現「癥」和「積」。(婦科、內科:女性的月經不調、痛經、就是肝的氣滯血瘀。除此之外,還有經血的量和質的改變,經血顏色發暗,中有瘀塊,經期肚子痛,統統屬於月經不調。)這些就是「肝氣鬱結」、「氣滯血瘀」的結果。

氣鬱還可以生痰,44.06,「痰與氣交結」,把這個病機演變過程叫「痰氣鬱結」,臨床表現:(梅核氣——癭瘤,即有痰又有氣,)(「痰」:是「濕聚為痰」。「濕」:是「脾虛生濕」。為什麼是「脾虛生濕」?「肝氣鬱結」必然「犯脾克胃」,土得木而達,脾運化水濕的前提條件是,肝的正常疏泄。肝的疏泄異常必然影響土,使土不達,必然表現為脾不運濕。(實際上「氣滯生痰」的過程,是肝失疏泄,使脾不運濕,濕聚而生痰。形成「痰氣鬱結」的結果。)

「肝氣鬱結」,郁而化火,46.08,氣鬱必然的結果。「肝氣鬱結」下一個最常見的演變趨勢,「肝火」、「氣鬱化火」,形成「肝火上炎」。

(46.24,「肝氣鬱結」累及脾胃,影響脾胃功能,最終出現「肝脾不調」「肝胃不和」。)

(46.42,嚴格來說「肝氣鬱結」,就應該限定肝臟本身發生哪些病理變化,產生的機制是什麼,而不應該把觀念外延放大,講到「犯脾克胃」,習慣上、傳統上是這樣認識的。)

(48.28,「肝氣鬱結」的病理變化:用幾個字把它抽象出來,有氣、有血、有痰、有火。)

(51.20,診斷學講「肝氣鬱結」的臨床表現,除了肝臟本身氣滯失調的改變之外,常常會把,「脾不運化,胃不納食」,至少常常出現,「噁心、噯氣、嘔逆、腹脹、便溏」,都放在確定「肝氣鬱結」的臨床表現之中。原理就是「肝氣鬱結」犯脾克胃。)

64 肝的病機(二)

65 腎的病機 膽的病機

43.12,六腑病機:

66臟腑病機: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奇恆之府

43.00,奇恆之府的病機:(重點講女子胞)

67 疾病的傳變(一):概念、形式(一)

疾病傳變的形式:04.26,

(1)病變部位的傳變。(2)性質的傳變。

疾病傳變的規律:05.55,

表裡傳變,表示了病變部位的淺深,標誌著病理變化的趨勢。

(1)表邪入里:07.20,傳統多限定於外感疾病。發生由表入里的傳變,是由邪正之間的關係所決定的。按照,皮毛→絡脈→經脈→臟腑,這樣的規律傳變。(比如:08.30,外感風寒侵襲肌表,表證:發熱、惡寒、周身疼痛。進一步發展:咳嗽、咳痰。)

是否傳變取決於:一、自身正氣的盛衰;二、醫生的醫療水平高低。

(2)里證出表:11.00,里病出表,臟腑→經脈→絡脈→皮毛。機制:11.43,一、機體自身的因素,通過自身的正氣的作用,病在臟腑,通過自身調節,使邪氣由在內的臟腑排出體外。循著經脈→絡脈→皮毛出去。二、12.09,正確的治療,調整臟腑的陰陽,使邪氣沿著,經脈→絡脈→皮毛,而出。是

(比如:12.26,咳嗽、小兒麻疹。溫病:13.38,原來沒有疹子、白pei(象小水泡一樣),出疹子,燒退。)

里病出表,是病變向愈的表現。

臟腑:15.13,五臟為里,六腑為陽。由腑入臟是由表入里。由臟出腑,是由里出表。

①:外感疾病的傳變:16.00,

主要是「六經傳變」。(張仲景在《傷寒論》里創立的理論。六經是指:「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這個六經,是病理變化的層次,即和「經絡學說」有關,又和「臟腑學說」有關。

(1)把「六經」作為部位理解:16.53,(2)是病變的層次,(3)也可以理解為,外感疾病發展的不同階段。

(一)、「六經」傳變的一般規律:17.18,三陽經為表,三陰經為里。(三陽經也有表和里,「太陽為表,陽明為里,少陽為半表半里」。三陰經也有表裡。太陰、少陰、厥陰。六經傳變規律:「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半表半里」的理解:18.30,兩種解釋:)(「半表半里」的臨床表現:「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脈弦」。)(21.55,「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張仲景…「往來寒熱」是必須具備的。)

(二)、特殊規律:22.45,

(1)越經傳。是指不按照次第相傳。(太陽篇:直中:感受外表的寒邪,經過太陽,太陽還沒好。越過「陽明、少陽」,直接出現「少陰」病。同時具有太陽表證的特徵,又有「腹滿而痛、自利」等「脾陽虛」的特徵。(「腹滿而痛、自利」,叫「太陰病」的典型特徵。內有「脾陽虛」,還有「發熱惡寒」。)(《傷寒論》113方,397法。表裡同病。誰急治誰)。

(2)表裡相傳:24.56,是指互為表裡的兩經相傳。比如:「太陰經」和「陽明經」。

(3)直中:26.00,是指病邪不經過「三陽經」,直接出現在「三陰經」。可以直中「太陰」,也可以直中「少陰、厥陰」,把這個叫「直中」。(和前面講的,「傷寒」和「中寒」的概念不一樣。「中寒」僅僅是指「太陽」表的寒邪,最多見的是「直中太陰」。而《傷寒論》講的「直中」,完整的概念是,病邪侵入機體以後,不經過「三陽經」的發病階段,直接出現「太陰」或者「少陰」或者「厥陰」。把這個傳變叫「直中」。)

(4)合病並病:27.00,「合病」:兩經同時出現,沒有先後次序之分。(《大柴胡湯》少陽、陽明同時有病)。「並病」:兩經有病,但有先後次序之分。(28.20,太陽病不解,向里傳變,先有太陽後有太陰。剛才的例子,假如說,直接出現太陽表寒證,又有太陰里寒脾虛寒證,兩個同時存在,先有太陽,後有太陰。就可以理解為「並病」。即:太陽經未罷,又出現太陰病,「腹滿而痛、時自利」。而「腹滿而痛、時自利」的太陰病,是出現於,「發熱惡寒、頭身疼痛」之後。兩者有先後之分。)(29.00,也有的人,平時陽虛的體質,「腹痛、泄瀉、畏寒」,突然感冒以後,感受「太陰病」,又有「發熱惡寒、頭身疼痛」。先有「太陰病」,後有「太陽病」。)

(30.45,這些規律在內傷疾病當中,體現的不多,集中體現在外感熱病。主要是指《傷寒論》裡面。)

(30.56,通過這些規律,按照傳統理論,講的是外感疾病,如果把外感疾病,把「太陰病」去掉,我們今天看,沒有表證,全部是「內傷」疾病。按照「六經辨證」的規律,演變的規律。我們看「內傷」的疾病,假如說我們不用「臟腑辨證」,就「六經辨證」這個思維規律,「六經傳變」的規律,來看現在的「內傷」疾病,它要符合這些規律。也正因為這樣,《傷寒論》113方稱之為「經方」。「經方」不僅僅治「外感疾病」,「內傷疾病」都可以治的。《傷寒論》113方,397法,「汗法」很少。治「表證」的方法很少。其他全都是治「里證」的方法。正因為這樣,《傷寒論》的經方,經久不衰,為歷代醫家所稱道。32.10,《桂枝湯》群方之首。桂枝、白芍調和營衛,又是調和陰陽,也叫調和氣血。每時每刻都在調和陰陽平衡。張仲景思想,《桂枝湯》的思想,不僅僅是這兩味葯。)

(33.20,「開合樞」學說,實際是講中醫氣化學說、氣機學說。「少陽經」半表半里,就像是「樞」一樣,必須處在不斷地運動狀態,在這種情況下,「三陰三陽」才能正常氣化運動。「少陽」一不轉,「三陰三陽」就不轉。三陽為開,三陰為合,「少陽經」半表半里為樞。「樞」一不動,即不能開又不能合。把開合理解為「升降出入」。張仲景的《小柴胡湯》是調整樞機,不僅僅是能夠治療「寒熱往來、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脈弦」。沒有這些癥狀、這些特徵,取《小柴胡湯》的思想,它能調整樞機,使全身氣機運行起來。這就是《小柴胡湯》的精髓,它的思想。)

(35.20,用六經來理解,「少陽」為氣機升降樞紐,是指「開合出入」的樞紐。古書記載,有許多病案,許多疾病,不一定都得出現《小柴胡湯》證才用上,只要醫生判斷在病變演變過程中,能夠判定「氣機不通」,用「開合樞」理論解釋,樞機不利。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以用《小柴胡湯》先讓它運動起來。36.02,《小柴胡湯》用了以後,第一條判定標準,必須是沒有異常反應,只要他沒有加重,就意味著有效。幾副葯以後,效果仍然不顯著,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以判定「樞機」出問題。一劑《小柴胡湯》先吃進去,隨著還按照原來的辯證治療,肯定效果比以前好。36.40,給了藥物以後,調動了機體的氣化作用旺盛起來,藥物才能產生效率。這個思想就是根據「開合樞」的理論來決定的。所以《小柴胡湯》為歷代醫家所推崇、所慣用。113方中《小柴胡湯》應用最廣。……。這個例子和在前面講到的,「怪病多痰」、「久病必留瘀」的道理是一樣。

《小柴胡湯》方:柴胡、黃芩、人蔘、半夏、甘草、生薑、大棗。

(38.25,總結:)

衛氣營血傳變:39.40,有順傳和逆傳。

「順傳」是指從「衛分、氣分、營分、血分」,簡稱「衛氣營血」。是指在「衛氣營血」傳變當中,或者叫「衛氣營血」辨證中,或者叫溫病「衛氣營血」學說當中。在這個前提條件下講「衛氣營血」。不是前面講「氣血津液」里講的「衛氣營血」。

40.30,這裡的「衛氣營血」是指「溫熱」的病邪侵襲機體以後,由淺入里發展的,一、作為病理變化的階段性來說,反映著不同的病理階段。二、就深淺層次來說,反映著不同的層次。三、和臟象學說結合起來,代表著累及到不同的臟腑。

41.00,在溫病學說中,衛氣營血這幾個概念,表達的和「氣血津液」學說的「衛氣營血」是不同的。為了區別這個,規範的稱法應該叫「衛分」,「分」是層次的意思。習慣講「衛氣營血」。這個一定要搞清楚。41.30,一、它表達了在「溫熱病」發展過程中,一個深淺的病變的演變趨勢。「衛分」最淺,「血分」最深。二、表達病變的輕重趨勢。越往裡病情越重。三、表達了診斷學的概念,體現了不同的病理表現。具備了這些癥狀就叫「衛分」。有定位的意義。每一個階段代表著受累的臟腑。「衛分」主要是肺。陽明腑實證都屬於「氣分」範疇。到了「營分以後血分」,累及到「肝、腎、心」。

44.08,逆傳:有特殊的含義,僅僅是指,應該是由肺到心,然後進入「氣分」。它沒有,直接出現神志癥狀。這叫「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進入營血是心包癥狀。在這裡不稱為「越經傳」。

46.10,在溫病衛氣營血辨證中,順傳屬於漸進的傳變。逆傳多屬於驟變。也表現出機體的抗病能力,和病理強度的輕和重的差異。一般來說,逆傳,病情兇險。順傳病情稍緩。

47.00,三焦傳變:仍然是適用於溫病學。主要是「濕熱病」的傳變規律。重點強調,不僅有熱,還有濕。按照上中下三焦建立這樣一個學說。1、濕熱病演變的規律,是按照上中下三焦這樣的傳變規律。2、這裡的三焦,體現了病理的不同階段,病理的深淺層次不同,病變的部位不同,累及的臟腑不同。48.20,這裡的「三焦」不是「六腑」的「三焦」。

48.50,它也有「順傳」和「逆傳」。「順傳」是「由上往下」依次相傳。「逆傳」……。

68 疾病的傳變(二):形式(二)、影響因素

內傷疾病的傳變:01.50,主要是指「臟腑經絡」的傳變。

一、用經絡學說來說,叫做「經絡傳變」。是指按照經絡學說看,某一經發生的病變,又傳給另一經。一般來說,按照「表裡關係」,「屬臟絡腑」的關係,「屬腑絡臟」的關係傳變。

(比如:「手太陰肺經」或者「足厥陰肝經」有病,在經絡循行過程中發生的病變,它又會出現「另一經」的病變,把這叫做「經絡之間」的傳變。)(肝經有病,見到肝的經脈循行部位,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癥狀,可是「足厥陰肝經」最後要注入肺,復注「手太陰肺經」以後,除了從「手太陰肺經」出來,進入第二個循環,因此又會出現肺經的病變。)

由肝經入肺經,這就叫經絡傳變。

03.20按照經絡氣血流注的次序,和經絡之間的表裡關係來傳變,叫經絡相傳。(心火下移於小腸。)

二、是經絡與臟腑之間的傳變。04.20,有兩種形式,(一)先經脈有病,然後傳至內屬的臟腑。或者先臟腑有病傳給經絡。

由經絡傳至臟腑,體現出由表層進入深層。(外感風寒,叫足太陽膀胱經有病,表現為:發熱惡寒、關節疼痛、頭項強痛、咳嗽、脈浮緊。這個表證進一步發展,內舍於肺,會出現:咳嗽、胸痛、咳痰。就由經絡傳至臟腑。)

還有一種形式,05.24,先臟腑有病,然後傳給經脈。(經絡是反映病邪的病變部位的一個途徑。)(07.07手足青至節,朝發夕死。急性心肌梗塞。胸痛徹背,背痛徹心。)07.55,符合里病出表,它反映的是傳變,不是向愈的意思。

三、臟腑之間的傳變:08.15,(重點,也是內傷疾病中用的最多的)因為臟腑是屬於表裡關係,一般來說,「臟病難治,腑病易醫」。即:臟病比較重,腑病比較輕。

由腑傳及臟,08.47,原來腑有病,最後傳至臟,最後臟腑都有病。標誌著病情比較重。

反之,09.00,先有臟病,後及腑,與由腑至臟相比較而言,其病變的病理強度較輕。

09.18,臟腑病變,主要是按照「五行生剋制化」的規律來傳變的。(10.50,任何一個臟有病,在病理上,既可以出現「母子相傳」,又可以出現「乘侮相傳」。這兩者結合起來,構成了某一髒的生克制化傳變規律。一臟有病,可以出現五種不同的病理結果。按照「母子相傳」出現兩個。按照「乘侮相傳」加上本臟,出現三個。)

(12.00,內傷疾病,這是最一般的規律。在這個基礎之上,傳統上還有內傷生克制化傳變,仍然有「順傳」和「逆傳」。一般來說,按照「母子相傳」和「相乘相傳」謂之「由母及子」和「相乘傳變」,把它叫做「順傳」。反之:12.34,「子盜母氣」,即先有子病,後有母病。或者是「反侮相傳」,稱之為「逆傳」。)(和《難經》里講的「順傳」和「逆傳」是不同的概念。)

14.45,實際上就等於正常的「制化規律」的異常,這種傳變的規律,是按照異常的「制化規律」來傳變的。正常叫「制化」,異常情況下,相生相剋,都處於「太過」和「不及」的狀態。(實際上「生克制化」傳變,病理情況下的「生克、乘侮」的傳變規律,就是異常情況下的「制化規律」。)

為什麼要學習這個規律:15.20,一、在病變情況下,用整體系統的思維方法,來看待疾病的運動規律。二、正確判斷臟腑之間,病變的因果關係。三、正確地判斷(按照這個規律)疾病的演變趨勢。掌握這個演變趨勢,不僅有診斷學意義,更重要的是來指導,中醫學如何來治未病。如何防範於未然。16.20,

16.56,總結。

19.00,有依次相傳,也有不依次相傳。就得辨證論治,「有是證就有是傳」。傳沒傳就看臨床表現表現出來或者沒有表現出來。由證推出它是怎麼傳來的,不是按照理論推出它是怎麼傳的。「見肝之病 ,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即要疏肝,又要健脾。如果沒有出現脾的癥狀,僅僅肝氣鬱結,想到下一階段是脾,張景岳說明了,「當先實脾」不疏肝。吃《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就可以了。20.30,用這個理論治療肝鬱,就是《慢性肝炎》。都肝鬱、但是都有脾胃、消化道癥狀,嚴重發展到腎的病變,所以:《慢性肝炎》的演變規律,肝、脾、腎三臟。按照這個道理,「見肝之病 ,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即使沒有出現脾胃癥狀的肝炎,你就以脾為中心來調整它,同樣可以治好肝鬱、肝炎。《四君子湯》是可以治《慢性肝炎》的。21.05……。

第二:21.46,疾病的傳變表現為「病變性質」的改變。最突出的是「寒熱」的改變。除此之外還有「虛實」的改變。重點是掌握「寒熱」性質的改變。

①:病性的概念:22.12,就是「病變的性質」,「病變的性質」決定中醫學「證候」的性質。「證候」的性質,中醫學不外乎「寒熱虛實」。如果把「虛實」舍掉,集中反映的性質,「陰陽者,疾病之性也」。也就是「寒熱者,陰陽之化也」。最後抽出來,就是「寒熱」二字。即:「治病求本,本於陰陽,謹察陰陽之所在,以平為期」。從性質來看,就是察「是寒是熱」。在此基礎上,再去察「是虛還是實」。

寒熱的性質,23.06,演變過程中,發生改變,有兩種情況:23.18,一、在病變發展過程中,改變了原來的性質,原來寒性,可以變成熱性;原來熱性,也可以變成寒性。二、23.34,在疾病過程中,始終保持這種性質不變,但是「程度」發生了改變。這種「程度」的改變,常常是以「虛和實」的形式表現出來。

②:變化的形式:24.08,「由寒化熱、由熱化寒」,是最常見的形式。外感也好,內傷也好,病性的改變,都遵循這樣一種改變規律。

(24.38,以六經辨證為例,太陽病,表現為,外感風寒,寒證。惡寒重、發熱輕,發熱惡寒、頭身疼痛、脈浮。到了陽明病,但熱不寒,發熱、不惡寒、口渴、脈數,這個臨床表現,我們辨證就定它是「熱證」。病變的性質發生改變。為什麼:25.18,患者的體質,決定病變性質的轉化。再一個是治療,這些因素構成了病性變化、演變的重要條件。任何一個條件存在,病性就發生改變。)

(由熱轉寒:26.04,壯熱、口渴、胸痛、脈數,肺熱咳嗽,實熱證初起,有的按照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理解,就是「逆傳心包」,很快出現了「四肢厥逆、脈微欲絕、神識昏迷」。一派「陽氣欲脫」的表現。)

(26.33,原來有熱,最後轉化為寒。前面講「寒極生熱,熱極生寒」;「重陽必陰,重陰必陽」。任何理解這個「必」。寒證並非一定轉化為熱證,熱證也並非一定轉化為寒證。不是不然的,是有條件的。…….。《內經》講:27.50,強調「重」(chong),強調「極」。離開這個條件,不存在病情的轉化。)

總結:28.20,

關於物極必反的辯論:「形之不存,神將附焉」。「形謝則神滅」(老子)(邏輯學,辨證邏輯)。

體質與病性的轉化。30.10,

②:虛實的轉化:32.05,複習前面的「邪正盛衰」。

影響疾病傳變的因素:32.20,

(1):首先強調是體質因素。病性的從化:33.33,

一、體質的因素能夠決定傳變的緩和急。是由正氣的強弱來體現出來的。正氣強,可以不發病;一旦發病,邪正交爭異常激烈,一旦有病,發病都比較急。

而正氣虛:33.11,感邪之後,正氣和邪氣交爭的結果,有一個過程。所以發病比較緩慢,病程比較纏綿。

二、病性的從化:33.33,陰盛的體質,陽虛的體質,多從寒化。而陽盛的體質,和陰盛的體質,多從熱化。

(2)病變的性質:33.53,一般感受寒邪,外感寒邪,多按照六經病傳變的規律傳變。感受熱邪,多按照「衛氣營血」和「三焦辨證」的規律傳變。性質不同,傳變規律不同。

(3)所處的環境:34.11,乾燥地區,西北高原,不論感受什麼邪氣,最後,多易化熱化燥而傷陰。東南沿海地區,居住潮濕,因此疾病的性質多易傷人體陽氣,多從寒化。

(4)人們的生活行為方式:34.40,也影響疾病的傳變,病性的改變。主要是通過正氣的影響。比如「喝酒」。15g每天,只有好處,沒有壞處。酗酒,能生濕熱。即使是是陰盛的體質,陽虛的體質,長期酗酒,最後也會由寒轉化為熱,濕熱。長期的不良的生活方式,影響了機體的正氣,發生改變。好食膏粱厚味,《內經》「膏粱厚味,足生大丁」。中醫說「有濕、有熱、有毒」。不管原來你的體質如何。

(5):醫療、辨證和護理:35.50,要求醫生,診斷正確,治療及時,處方遣葯精當。同時護理也必須遵循這個原則。這樣,疾病多向好的方向傳變。反之,就向不良的方向傳變。

(6):意外因素:37.45,它可以迅速導致疾病發生傳變。而且向哪傳變,很難預測。

總結:38.15,

39.31,通過這些因素來影響疾病的傳變,向哪傳變,掌握這些條件,正確把握這些條件,及時控制疾病的傳變,截斷疾病的病理演變的途徑。

40.10,總之,疾病的傳變,不論哪些因素影響傳變,最終都是通過「正氣」這個環節,來發揮作用,都是影響「正氣」而實現的。

而現代的疾病,現代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條件下。「內傷疾病」,「情志內傷」,對疾病的傳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情志內傷」就是人的「精神心理因素」,它是通過干擾了人的「正氣」,干擾了人的「氣機」,而發生傳變的。「七情內傷」是「內傷疾病」的首要因素。其次,就是「不良的生活方式」。所以,現在強調影響疾病傳變的因素,在臨床實踐中,主要是這兩個方面。

正確地把握這兩個方面,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情志的改變,對疾病傳變的影響,在認識疾病的發生髮展規律,和認識疾病的傳變規律,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69 疾病的轉歸、養生

一、什麼叫轉歸:疾病的轉歸是,疾病後期階段的變化狀態和結局。是正邪交爭的趨勢及其盛衰的表現。簡單說,轉歸,就是疾病的最後期階段的變化、狀態和結局。

二、疾病轉歸的形式:01.51,(1)痊癒。

(1)痊癒:是指疾病狀態下的機體臟腑經絡的陰陽氣血的失調,重新恢復到陰陽氣血的平衡狀態。是機體從疾病狀態重新轉化為健康狀態。

現行的對疾病治療的療效判定標準,有:痊癒、基本治癒、好轉、無效。參照行業標準,有明確的療效判定標準。

(2)死亡:04.27,從疾病的轉歸來看,什麼叫死亡,按照中醫理論,死亡是機體的陰陽離決,整體生理功能永久終止的一種病理過程、或者叫結局。「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所以中醫學把亡神作為判斷死亡的重要標誌。死亡分自然死亡和因病死亡、意外死亡。

自然壽命:10.30,一般規律應該是120歲到125歲。

(3)纏綿狀態:11.53,是指久病不愈,邪正相持,或者正虛邪戀的一種病理狀態或者變化。就是正氣也不強,邪氣也不強。或者正虛邪戀,正氣虛,疾病的末期,邪氣還沒有全祛掉,正邪之間並不一定處於相持階段。纏綿階段,不僅是功能發生了變化,也可能神志發生變化,把神志發生五髒的功能變化,稱之為一種狀態。

纏綿最多見的,成為遷延性的病變,由急性轉化為慢性,長期不愈,或者是遺留後遺症。定義里的狀態,就是指後遺症說的。功能性的殘缺或者神志的殘缺,形成傷殘。也可能舊病沒全好,最後又感受新病。

(4)後遺:14.20,是指疾病的病理過程結束,病因作用基本終止,(就是疾病的演變過程結束了,邪氣作用就終止了),只遺留原有疾病所致的形態或功能異常。一、形態的異常,是指比如震顫、畸形、偏癱。二、功能異常、比如失語,最重要的就是痴呆。(原先是血管性痴呆——西方多、早老性痴呆——東方多,現在血管性痴呆逐漸上升。常常是血管性痴呆和早老性痴呆交織在一起。)

(5)複發:17.13,是指疾病痊癒後再度發作。誘因:一、食復。二、勞復。三、情(志)復,就是精神、心理因素,心神失和,導致疾病再次發作。在現代的疾病中,是複發的一個重要因素。四、重感復。19.30,是指原有疾病已經初愈,但是還有一點正虛邪戀(余邪未盡)。有重新感受新邪,導致舊病複發。五、自復。19.55,機體本身的因素,本身的調節功能差,原有疾病再次出現,叫自復。

20.20,疾病的轉歸,仍然是取決於邪正之間的關係,來判定最後的結局。

20.40,臟腑病機總結,

第八章:養生和防治:23.06,

本章目的要求:

一、掌握天年、衰老和養生的概念。

二、掌握衰老的發生機制,和養生的基本原則。

三、掌握治則與治法的概念及其相互關係。

四、掌握治病求本,扶正祛邪、標本緩急、正治反治、調整陰陽、調和氣血和調整臟腑的基本原則。

五、熟悉因時、因人、因地制宜的原則。

六、了解中醫學治未病的思想和方法。

第一節:養生:23.58,

(1)基本概念(含義):24.00,是指採取適當的措施,來頤養心身、增強體質、祛病延年。(「頤養心身」體現了中醫學的「形神合一」的攝生觀,生命觀是「形神合一」,健康觀是「形神合一」,疾病觀還是「形神合一」,養生觀還是「形神合一」。)

(2)養生學說:25.18,中醫學的「養生學說」,是指根據中醫學理論,研究人類「生命規律」,探索「衰老機制」,以及「健身防病」,「抗老延年」的「理論和方法」的「學問」。是中醫學的特色和優勢之一。

天年:26.44,是人的自然壽命可以活到的年齡。

壽命:27.12,是指機體從出生到死亡所經歷的時間。

壽限:27.46,是指人的自然壽命的最高限度。120—125歲。

衰老:28.08,是指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各臟腑組織器官,生理功能全面的逐漸降低的過程。

老年:30.10,是人的生命歷程中的一個年齡段。75歲進入老年期。老不一定衰。

生理性衰老和病理性衰老:31.34,

中醫學在傳統上劃分年齡的階段:34.20,嬰、兒、孩、童、

現代年齡劃分標準:35.12,世界衛生組織最新劃分標準。60歲,老年之始。60—74歲,老年前期。75—80歲,真正進入老年期。90歲以上稱為長壽。

第二:衰老的機制:36.33,

(1)陰陽失調說:37.05,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臟腑經絡,陰陽的功能全面逐漸減低過程。衰老就是陰陽失去生理性的平衡,而表現出低水平的平衡,或者出現低水平的偏盛偏衰。

根據這個機制,就產生了中醫學養生的第一個學說。「燮理陰陽」。「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始終保持陰陽平衡。依此來延緩衰老。陰陽失調說是中醫養生理論的核心。

(2)臟腑虛衰說:39.02,就是各個臟腑的生理功能出現了全面的漸進性的功能衰退。多表現為「虛」的病理改變。它會加速衰老。

臟腑衰竭說當中首要的學說,強調「腎精虧虛」說。腎的陰陽是人身諸陰諸陽之本。腎為先天之本。所以腎是陰陽失調,最容易導致衰老。因此,歷代養生的方劑,延緩衰老的方劑,益壽延年的方劑,永葆青春的方劑,三分之二是從腎入手的。

除了強調「腎為先天之本」之外,又突出強調「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強調「脾胃」在延緩衰老中的重要作用。

把兩者結合起來,又出現一個「脾腎虛衰」說。在歷代的延緩衰老的方劑中。調理脾胃,補益脾胃的方劑,僅次於補腎的方劑。

(3)精氣衰竭說:43.12,強調「精」在衰老當中的重要作用,它和「腎氣虛衰」說有相同的地方。「腎氣虛衰」說是從腎陰陽氣血失調來講的。而「精氣衰竭」說著重強調的是「腎精」的作用。理論依據:「精」是人生長發育的物質基礎,人壽命的長短決定於「精」的盛衰盈虧,稱「精、氣、神」為人生三寶。

強調人從生命的開始,人體的精轉化為氣,構成生命的功能,以神的形式表現出來。精和氣同屬物質。

強調「腎精的虧虛」在衰老當中的重要作用。(養生學說中的「惜精」學派。)是補腎學說的理論依據之一。

還有「氣虛血瘀」說:45.46,補氣、活血化瘀,可延緩衰老。

第三:養生的基本原則:46.00,

(1)順應自然:46.03,「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從「天地人」三才一體出發,使人體的陰陽與天地的陰陽相應。最終的目的叫,適應「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之間的變化。始終保持「天地人」三才一體。「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強調「合理膳食、起居有常」等等。體現了中醫學的整體觀念。

(2)形神兼養:47.12,根據「形神合一」的健康觀,即要「養形」,又要「養神」。「養形」中醫強調「動形」,強調運動。(「動形」學派,打太極,五禽戲,武術)。「養神」主要是調節人的「精神情志」。頤養天年、養花、保持好的心態。最終強調「形神合一」。

「內傷七情」是疾病發生的「最首要因素」。良好的心理狀態是保持健康長壽的一個最重要因素。

(3)保精護腎:49.02,「腎為先天之本」,「腎藏精」,精氣轉化為生命,有形有神。就這個意義講,「腎所藏的精」是生命之根。反映了「腎精」在延緩衰老當中占重要地位。(節慾保精學派)

(4)調養脾胃:50.23,「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人體功能的盛衰,生命的壽夭與「氣血之源」關係甚為密切。因此,養生以脾胃為先。(張景岳《景岳全書》,「人以水谷為本,故脾胃為養生之本」「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生之主」。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是以養生家當以脾胃為先。)(食餌學派,強調調整合理的膳食結構,葯補不如食補。)

70 預防與治則(一):治病求本、扶正祛邪

(1)預防的基本概念:是指採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三級預防思想,(孫思邈《千金方》)「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體現了《內經》「治未病」的思想。

(2)中醫學的預防觀念:02.08,概括為「治未病」。一、未病先防;是指在沒有發生疾病之前,採取各種措施,做好預防工作,防止疾病發生。(攝生,就是未病先防的措施。)未病先防的核心是:提高人的正氣,增強人的抗病能力。(比如:調節情志、飲食有節、起居有常、順應自然、鍛煉身體)。除此之外,還強調「避其毒氣」。防止邪氣侵襲。

除此之外,還有「藥物預防」。「天花」免疫學。十六世紀就提出來,被世界免疫學稱為世界免疫學先驅。(藥物預防感冒等)

二、「即病防變」05.08,是指疾病發生以後,力求做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防止疾病傳變和發展。「即病防變」的方法;(一)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見微知著,防範未然」。就是善於發現基本發生的徵兆,迅速判斷疾病演變的規律,儘早做出診斷。及時正確進行治療。(二):06.38,採取各種措施,制止疾病的發展。兩種途徑:一是「截斷」,根據疾病的傳變規律:病位的傳變,病性的傳變。特別是病位的傳變。「見肝之病,知肝傳脾」。「截斷」:一是及時正確地治肝。二是提高脾的功能。其次:08.08,「先安未受邪之地」。「見肝之病,知肝傳脾」,脾沒病,只有肝病,在脾沒病之前,先提高脾的正氣。但是,必須掌握臟腑五行生剋乘侮的傳變規律。母子相傳,乘侮相傳的下一步是哪臟哪腑。

「未病先防、即病防變」,集中體現了中醫學「治未病」的思想。體現中醫學的一個立足點,是以人為本,以人的健康為本。不是西方醫學的「以病為本」。

世界衛生組織近期提出,醫療的終極目標,不僅僅是治病。終極目標是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提高人的生命質量。而中醫學早在秦漢時期就已經有完整的體系建立起來。

中醫臨床課的著眼點,還是「治未病」。而不是就病治病。

第三節:治則:

(1)治則的概念:14.33,是治療疾病所必須遵循的基本準則。習稱「法則」,又稱「治之大則」。是在整體觀念和辯證論治精神指導下,而制定的正確反映治療疾病客觀規律的準繩。對臨床立法、處方、遣葯,具有重要的普遍的指導意義。

(2)治法的含義:15.18,是指在治則指導下,確定的治療疾病的具體方法。

治則具有普遍性,是確定治法的根據。而治法是在治則的指導下,治療疾病的具體方法。

治則:17.23,

第一:治病求本:17.36,

「本」的含義:是指治病求本的本,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本,僅僅是指病原(源)而言的。廣義的本:18.18,是指疾病的本質。包括疾病的病因、病變部位、疾病的屬性、和疾病的發展趨勢。

「求本」的含義:18.50,就是探求疾病的本質和根本。兩個含義,一是探求疾病發生的最根本原因。二是探求疾病的本質。

第一,叫「本於陰陽」。19.25,即《內經》的「治病求本,本於陰陽」。「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

第二,「本於病因」。(周慎齋《慎齋遺書》)

第三種學說,張景岳《景岳全書·傳忠錄·求本論》,治病求本,「本於表裡、寒熱、虛實」、八綱六辨,以明確「病位、病性、病勢、病因」。

明代以後還有學者提出:治病求本,本於「脾腎」。本於「先天和後天」。

命門學說提出以後,又有學者提出,治病求本,本於「腎陰腎陽」。命門為生命之門。

雖然有不同的學說,本質上,就是「本於陰陽」。

「治病求本」的意義:22.40,

是指在治療疾病時,必須探求「疾病的本質」,並針對其「本質」進行治療,是中醫治療疾病的根本原則。對其他治療原則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治病求本」包括「求本」和「治本」兩個方面。

25.52,張景岳《景岳全書·傳忠錄·求本論》,「治病之法,尤以求本為首務,獨知所因而直取其本,則所生諸病,無不隨本皆退」。

第二:扶正祛邪:25.55,

①:概念:26.08,

一、扶正:是應用補法,扶助正氣,提高機體抗禦和祛除病邪的能力。(的治療原則)。

二、祛邪:是應用瀉法,祛除病邪,以消除或者削弱病邪對機體的損害。

三、扶正祛邪:是指應用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以解決邪正的矛盾,促使疾病向愈。(省略了屬,都屬於一般的治則。)

②:應用原則:27.35,

扶正祛邪這個原則,就是要正確處理邪正之間的矛盾。具體到應用過程中,有兩條必須遵循的原則。

一、要辨別虛實,也就是辨別清楚邪正之間的關係。是單純的虛證,還是單純的實證,還是虛證和實證同時存在的「虛實夾雜」,還是「虛實真假」。(根據中醫學發病的基本原理,邪正交爭,多表現為「虛實夾雜」。既是單純的虛、單純的實,也要正確從邪和正,兩個方面來處理他們之間的關係,制定具體的治療方法。)

因此:第二:必須分清主次:29.52,就是要判斷邪正之間的關係,病機上是虛是實,在「虛實夾雜」的情況下,虛和實孰輕孰重,孰主孰從。

單純的虛:是以「正氣虛」為主要矛盾。在扶正的同時也要注意考慮實(即邪氣)。(32.22,扶正不礙邪,必須考慮到,不留邪氣,不阻礙邪氣的祛除。)

單純的實,是以邪氣實為主要矛盾,在祛邪的同時也要考慮正。(31.35,祛邪不傷正,中病即止,不可過劑,不要傷了正氣。)

所以,最基本的原則叫:「祛邪不傷正,扶正不礙邪」。

32.42,在臨床上,具體的處理方法,可以分為,「先攻後補、先補後攻」。或者「攻補同時使用」。

「先攻後補」是先祛邪後扶正。一、單純使用「扶正或者祛邪」。

「單純扶正」,適應症是「正虛邪不盛」。或者是「虛證」,或者是「真虛假實證」。(健脾益氣,腹脹自然會消失。)

「祛邪」:33.57,適應症是「邪氣盛而正未衰」。必須是以「邪氣盛」為主要矛盾的病證,或者是典型的「實證」,或者是「真虛假實證」。「正未衰」是指正氣可以耐受祛邪、耐受攻伐。在這種情況下,暫時可以不考慮扶正,單純祛邪的方法。

「並用」:34.52,

一以扶正為主,叫「扶正兼祛邪」。適用於「虛實夾雜」,以「正虛」為主。

二「祛邪兼扶正」,適用於「虛實夾雜」證,以「邪實」為主。

三分清先後:35.56,雖然既要扶正又要祛邪,在處理上,可以不在一個時間點內,同時進行扶正和祛邪。

(1)「先攻後補」:36.18,適用於「虛實夾雜」,條件是「邪盛正虛」但「虛不甚」,可以耐攻。先「祛邪」,隨之就採取「扶正」的方法。把「扶正」和「祛邪」交替使用。前提是「先攻後補」。(肝硬化腹水……)

(2)「先補後攻」:40.00,條件是「正虛邪盛」,但是「正虛」較甚,邪氣仍然盛。「正虛」暫時不耐攻邪。(肝硬化腹水……)。

這是中醫學治療血中處理邪正之間關係最難處理的。42.30,

44.06,一表情況下,虛實不表現這麼突出,一般的「虛實夾雜」,是採用並用的方法,即祛邪又扶正,即扶正又祛邪,扶正祛邪同時進行。無需有先後之分。

45.40「先補後攻」「先攻後補」,本質上,「補」是為「攻」創造條件。

47.35,最終學習扶正祛邪的原則,牢牢記住一條,「祛邪不傷正,扶正不戀邪」。集中體現了以人為本,保護生命,不損害健康為基本原則。「祛邪即所以扶正,扶正即所以祛邪」。48.00.

第三:標本緩急:48.30,

①:標本的概念:一有哲學層次的意義,是非根本與根本的意思。在中醫學裡面,它標示「主次、本末、輕重、緩急」。標本是相比較而言的,大致從幾個方面來分析。

比如:邪正之間的關係,「邪氣是標,正氣是本」。從病因而言,就是病因和癥狀之間的關係,病因為本,癥狀是反映病因的現象,是標。從疾病的表裡部位而言,里病為本,表病為標。從病的先後而言,一般是先病為標,後病為本。從病的新舊而言,原發病為本,繼發病為標。

掌握這個概念的目的,就是分析「矛盾的主次」。揭示「疾病的本質」。

如何具體處理標本之間的關係:52.35,「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標本兼治」。這就是中醫學在治療學當中,處理標本的基本原則。

「急則治標」:53.40,是指標病急迫,危及生命,或者影響本病治療的時候,先治標。適用的條件:突然發病,病情危急。「暴病治療不易緩」,迅速祛邪,使邪氣不往裡深入。二當病情危及生命的時候,不考慮病因(本)如何,暫時挽救患者生命。(55.25,大失血。失血可以因為「寒熱虛實」而來。突然大失血,出現「四肢厥逆、脈微欲絕、神志昏迷」。氣隨血脫,氣脫就會危及生命。在此情況下,暫時採取迅速止血的方法。)

71 治則(二):正治、反治

「急則治標」:另一種情況,原來有疾病,突然得了新病。(比如,平時此人陽氣很虛,脾腎陽虛而腹瀉,突然得了感冒,為了防止外感風寒病邪入里,可以首先祛除風寒,治療表證。)

「緩則治本」:01.44,是指病情緩和,針對病之根本而治。(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這樣)

「標本兼治」:02.35,是標病和本病都重,兩者同時兼顧。可以出現標本俱急,也可以標本俱緩。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同時考慮。(也是臨床最多用的)。

第四:正治、反治05.55

正治:

定義:是指「逆其證候性質而治」(的治療原則)。習稱「正治法」。屬於治則。(簡稱「逆治。即「逆其證候而治」。)

怎樣理解「逆其證候而治」:07.07,主要是指「寒熱」而言的,最基本的性質就是「寒熱」。(證候性質屬寒,寒則熱之。)

什麼情況下使用「正治」:07.51,適應症是「本質與現象相一致」的證候。

具體的處理方法:08.13,具體的原則:

(一)、「寒則熱之」:08.22,適應症:寒證表現出寒象,用「溫熱」的方法進行治療。這個溫熱不僅僅是指藥物的性質,還指治療措施所產生的效應,表現為「溫熱」。

(二)、「熱則寒之」:08.58,適應症:熱證表現出熱象,用「寒涼」的藥物進行治療。或者各種治療措施所產生的效應,表現為「寒涼」。

(三)、「虛則補之」:09.28,虛證出現虛象,「扶正」以治。虛就補。

(四)、「實則瀉之」:09.50,實證出現實象,祛邪以治。

寒則熱之、熱則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屬於正治的範疇。仍然是治則,不是治法。在這些原則的指導下還有許許多多的治療方法。

反治:11.23,

定義:是指順從疾病假象性質而治,又稱「從治」。(本質上仍然是正治。)

適應症:13.12,疾病的本質和現象不完全一致而出現假象的證候。

(一)、「熱因熱用」:13.42,定義:用溫熱以治(藥物的屬性,針灸按摩的屬性,或者他們所產生的效應,屬於溫熱效應。),具有假熱之徵。「以熱治熱」。

適應症:14.34,「真寒假熱」證。(陰陽格拒,格陽、戴陽。內真寒,外假熱。《四逆湯》來治療,患者表現出的假熱現象,「或者是身反不惡寒,或者是顴紅如妝」。)

(二)、「寒因寒用」:16.46,定義:用寒涼以治,具有假寒之徵。簡稱「以寒治寒」。

適應症:「真熱假寒」。(熱極生風,厥:熱深厥亦深,熱微厥亦微。用的是寒涼藥物。《白虎湯》《大承氣湯》《安宮牛黃丸》《紫雪丹》《至寶丹》,都是寒涼藥物。這個寒的性質,和患者表現出的「四肢厥逆」,手足不溫,性質是一致的。站在「四肢厥逆」,手足不溫這個假象來看藥物的性質,和它產生的效應的性質,兩者相一致。站在這個角度來定義,這種治療原則,叫反治。)

(三)、「塞因塞用」:18.47,定義:用「補益」以治,具有假實(虛性閉塞不通)之徵的(症治法則)。簡稱「以補開塞」。

適應症:「真虛假實」證。(脾虛腹脹,脾氣越虛,腹部越脹,補其虛,氣滯就通。)(虛證裡面,臟腑之虛出現「氣滯不通」的癥狀太多了。)

(四)、「通因通用」:23.00,定義:是指用「通利」以治,具有假虛(實性通泄)之徵。簡稱「以通治通」。

適應症:「真實假虛」。(病機學,熱結旁流《傷寒論》陽明篇,陽明腑實證。少陰篇,少陰三急下。「熱結旁流」是胃腸有燥屎和邪熱搏結,實邪存在。臨床癥狀本應該是大便秘結不通,可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卻「熱結旁流」。《傷寒論》叫「自利清水色純青」,用今天的話理解,應該是「稀便有惡臭味」。治療用《大承氣湯》《調味承氣湯》《小承氣湯》苦寒攻下。)(25.54,痢疾:濕熱痢,里急後重、腹痛、發熱、便濃血、舌苔黃、脈數。「無濕不做瀉」,第一關要,清利大腸濕熱,使濕熱之邪從大便排泄而去。)(26.47,崩漏。月經量多,流血不止,血中夾有瘀塊,甚則色紫暗。判斷有「血瘀」,肚子痛,發脹。病因:因瘀血而導致出血。按照治病求本原則,必須「活血化瘀」,瘀去則血止。)

(30.00,中醫治療出血,慎用「收澀」藥物。唐容川《血證論》,第一關止血,第二關化瘀。止血必留瘀。瘀不去,下次流血比這次還厲害。)

總結:30.50,

正治反治的關係:32.05,

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34.00,本質相同,都是針對疾病的本質而治,處理的具體方法有所區別。

第五個原則:調整陰陽。38.20,

(複習陰陽學說)

陰陽偏衰:41.18,

陰陽互損:43.13,補陰配陽,補陽配陰。即陰陽雙補,但是要分清主次。

陰陽亡失:44.13,

陰陽格拒:44.24,「反治法」。

44.51,調整陰陽,最重要的是掌握「偏盛偏衰」的基本原則,同時根據「陰陽互根」理論。陰盛要損陽,陽盛要損陰。正確把握程度,一旦出現陰盛損陽、陽盛損陰,就要在祛邪的時候,兼顧扶正。(《白虎湯》……)

72 治則(三):調和氣血、調整臟腑、三因制宜

第一:氣病的治療原則。01.10,

(氣虛、氣滯、氣陷、氣逆、氣脫、氣閉)虛者補之,滯者疏之,陷者升之,逆者降之,脫者固之,閉者開之。逆其證候性質而治。即正治。

第二:血病的治療原則。02.00,

基本病理機制:虛、脫、瘀、寒、熱、出血。

原則:虛者補之,脫者固之,瘀者行之(活血化瘀),寒者溫之,熱者涼之。逆其證候性質而治。即正治。

出血:止之,止血,中醫學又一條原則,「見血休治血」,(要根據辨證論治,確定出血的,陰陽虛實寒熱而治,而不是一味的單純止血。)

第三:氣血同病的治療原則。03.20,

一、氣病治血。「治氣不治血,非其治也」。

二、血病治氣。因血病而治氣,也必須治氣。「治血不治氣,非其治也」。

講陰陽的時候講:「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陽氣和陰氣比較,陽氣始終佔主導地位。氣為陽,血為陰,氣和血之間的關係,強調氣為主,血為次。所以,調整氣血,中醫學有一個理論,「氣血俱要,治氣在治血之先」。(《當歸補血湯》血脫益氣。)(李中梓,《醫宗必讀》「陰陽並需,滋陽在養陰之上」)

第四:調整臟腑:05.32,

最基本的原則: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的,人體內部與外部環境的統一體。所以,調整臟腑功能失調,必須遵循這樣一個整體觀。1,某一髒的陰陽氣血失調,首先調整某一髒的陰陽氣血。2,任何一髒髮病,從調整臟腑之間的關係入手,即立足於本臟陰陽氣血失調,同時也考慮它的疾病演變規律。

一是在總的原則指導下,調整本臟陰陽氣血失調,調整臟腑之間的關係。

二可以順應臟腑的生理特性,既要考慮五臟主時,要充分考慮和環境之間的關係。

要考慮某一臟氣機升降的規律。

《內經》五臟所惡,治療某一臟不可過用,和忌某一性質,考慮業務的屬性對某一髒的作用。

三、09.13,「實則瀉腑,虛則補臟」。(比如,心火熾盛,是心之實,臟之實,不治臟,治腑,《導赤散》瀉心火,使心火從小腸而出,實際是瀉小腸火。心有病治小腸。)

「虛則補臟」:(比如,胃氣虛,脾胃相表裡,健脾益氣就可以補胃氣之虛。)

一般規律,臟腑同治。

(調理脾胃:14.42……15.50)

三因制宜:16.22,

又叫:因人、因地、因時制宜。

第一:因時制宜:16.36,

定義:是指根據季節的氣候特點,制定適宜的治療原則。

一、四季都有慎用藥。也有宜用藥。

(例如:夏季慎用「溫熱藥物」,冬季慎用「寒涼藥物」。)

(四季宜用藥物:春季宜用「辛葯」和「涼葯」。夏季宜用「解暑化濕」藥物。秋季宜用「宜潤、不宜燥」的藥物。冬季宜用「辛葯和溫葯」。)

(夏季:18.38,為陽氣用事,氣候炎熱,雖然得寒證,本應熱之,由於臟腑和外界陰陽氣化相通。所以用溫熱藥物,也該用,但是必須恰到好處。這就叫「慎用」。)

「用熱遠熱、用寒遠寒、用溫遠溫、用涼遠涼」。該用必須得用。

(19.40,冬季寒水用事,冬季同樣也有寒病,一個冬季發生,一個夏季發生,都要用熱葯,要充分考慮夏季和冬季的區別。)

(實際還要考慮環境對機體的影響。證候的寒熱虛實,特別是寒熱的屬性,陰陽失調的結果,除了自身因素以外,還要考慮外界環境陰陽消長,對它本身的影響。)

為患者重新建立「陰陽平衡」,即要通過藥物的作用,又要考慮外界環境對機體的影響。把兩者因素結合起來,正確確定治療原則和方法。把這個叫,「因時制宜」。

(20.48,冬天同樣可以得實熱證,熱證必須用寒涼葯,可是冬天是寒水用事,本身陽氣就受損,在此情況下,苦寒藥物還有一個弊病,一方面能夠清熱瀉火,祛除實熱;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傷陰傷陽」。用的程度不同,也可以傷陰,也可以傷陽。)

(21.21,冬天寒水用事,本來陽氣處於不足狀態,考慮和外界氣化相通,本來冬季應該用辛溫藥物。可是現在必須用寒涼藥物,要充分考慮季節因素。冬季「慎用寒涼」,不是不用,而是恰到好處。)

即《內經》講的:21.50,「用熱遠熱、用寒遠寒、用溫遠溫、用涼遠涼」。

第二:因地制宜:22.00,

是根據不同的地理環境,來制定適宜的治療原則。

這個思想的建立,中醫學形成,是以黃河流域文化,是以河南為中心,以中原為為中,分為東西南北四方。

西北氣候偏寒、偏涼、地勢高,偏燥。

東南地勢低,多溫多熱。

即使得同一種病,由於環境形成的氣候特點不同,考慮確定治療原則的時候,充分考慮地理環境的因素。

在西北,用辛溫藥物,應該用重劑 。而到東南,同樣用辛溫藥物,都要用輕劑。

要考慮氣候環境,還有人文環境,生活習慣的不同。這些因素都要考慮進來。全面考慮才叫「因地制宜」。

第三:因人制宜:27.00

是根據個體的年齡、性別、體質等特點,制定適宜的治療原則。叫「因人制宜」。也是中醫治療學的一個重要的治療特點和優勢。「個體化治療」。

小孩:

中醫認為,小孩氣血未充,他的陰陽平衡最不穩定,所以,小孩的身體特點,是易寒、易熱、易虛、易實。變化非常快。

所以,治療小孩,慎用峻劑和補劑,補和攻都要小心,特別是補。最忌象成人那樣,實證劇烈的攻伐。

小孩腸胃氣血未充,28.47,常常出現食積,不管也沒有食積的表現,治療小孩常常加消食的藥物。

用藥劑量要輕,都是在下限以下。

青壯年:29.35,

血氣方剛,氣血充盛。得病可以有虛,也可以有實,由於正氣盛,正邪交爭表現非常劇烈。所以,青壯年得病,多實。

用藥劑量,按照國家規定正常劑量使用。

老年:30.11,

隨著腎精的虧損,各個臟腑系統功能逐漸衰退,表現為「氣血虧虛」。所以,老年人得病,多虛少實。

總的治療思想,要扶助正氣,補虛。即使有實邪,祛邪也要「慎瀉」

性別差異:31.43,

男性重在「以氣為主」,女性「以血為主」。男性「以腎為先天」,女性「以肝為先天」。

因此治療男性「重在治氣」,調臟腑之氣。而落實到臟腑,重在補益先天、後天。

而女性:32.25,「重在治血」。生理特點表現為,經、帶、胎、產。治療女性的重點,落實到臟腑雖然也照顧到先天、後天,重在肝。(33.10,在不同階段也有差異,在分娩以後,要充分考慮,失血,易血虛,易有瘀。)(一般血虛用《四物湯》就可以了,哺乳期,首選《生化湯》,即要補血,又要化瘀。)(出血必留瘀)。

體質:33.54,

總的分類,偏陽質和偏陰質,陰陽平和質。

偏陽質:34.12,不是陽盛就是陰虛。即使應該用「溫熱藥物」,考慮體質特點,也要慎用。(恰到好處,中病即止,不可過劑。)

偏陰質:34.35,不是陰盛就是陽虛,即使應該用「寒涼藥物」,也要慎用。(恰到好處,中病即止,不可過劑。)

體質強弱:35.03,

強者用藥宜重,弱者用藥宜輕。

最重要的是考慮體質的「寒熱屬性」。從化的結果。該用什麼葯就得用什麼葯。一定注意「體質」。

(35.46,辨證論治的結果,在具體治療某個證候的時候,要充分考慮,時間、地點、年齡、性別、體質狀況,綜合起來,下決心進行治療。充分體現個體化治療的特徵。)

治則總結,37.55,

(「治病求本」是中醫學基本的治療觀念,不是就現象,就癥狀而治。一定是追求疾病的本質。揭示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勢」。同時還要考慮「時間、地點、個體」的差異。把這些綜合起來,才真正揭示了疾病的本質——求本。)

38.30,在這個基本的治療思想指導下,一般的原則:扶正祛邪、標本緩急。

扶正祛邪體現了正確處理「正邪」關係,在此前提下,還要分清「輕重緩急」,表現為「標本緩急」原則。最後從疾病的本質和現象兩者關係入手看,一致、還是出現某些假象。產生了「正治」和「反治」的概念。又要強調因人、因地、因時制宜。

(40.50最終落實到人體,無非是陰陽氣血失調,最一般的機制,落實到調整陰陽,調和氣血,把氣血納入到陰陽里,還是調整陰陽。僅僅知道調整陰陽,和調和氣血還不行,必須落實到臟腑上,調整臟腑的氣血陰陽。最後在這個原則的指導下,才能確定具體的治療方法。具體的治療方法一定體現了臟腑,體現臟腑的陰陽氣血失調。)

41.36,這就是中醫學的幾個基本治療原則。↑↑↑。42.50,「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失調、疾病乃起」。首先是考慮「調整陰陽」。其次是考慮「調整氣血」。氣血又可以納入陰陽。在「治病求本」的思想指導下,最基本的治療原則,就是「調整陰陽」。最後落實到調整臟腑的陰陽氣血失調。最後確定出來具體的治療方法。43.36,

43.36,這就是中醫學的基本思想。一般的原則和靈活的處理方法。體現出來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統一。體現出來中醫學系統整體的思維方式。即強調整體調節,又強調個體差異。

這就是治則裡面幾個基本原則,通過幾個治則的基本原則,講述基本的治療思想。

44.17,傳統講,「調整陰陽」:「實者瀉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就叫「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不叫「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叫做「壯水之主,以治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本質上,疾病的屬性(就寒熱陰陽失調而言)就兩個,不是寒,就是熱。按照這個思維,不論是陰陽偏盛,還是偏衰。都必須遵守「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這樣一個原則。在此前提下,去考慮祛邪和扶正。

45.02,但是,在習慣上(包括講《中基》),習慣上都是「陰陽偏盛,實者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講「陰陽偏衰,就是虛者補之」。就是「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治陽光」。或者是「陰病治陽,陽病治陰」。最後落實不到「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應該不論是「偏盛還是偏衰」,最基本的性質只有「寒熱」。都要服從「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原理。但習慣上,從《內經》開始,直到今天習慣上都這樣講。

46.30,重點在治則,學習治則,在治療的基本原則和概念的基礎上,重要講中醫學的治療思想,來加深對中醫治病求本的認識,把中醫學的基本思想,指導思想,基本理論,思維方式,從不同角度來闡述中醫學的整體觀念,中醫學的系統整體的辯證思維方式。

通過講述中醫理論的具體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基本原理,揭示中醫基礎理論,或者揭示中醫學的科學思維方式,只有達到這個程度,才叫真正把這門課學好。

73 如何學好中醫基礎理論

《中國古代哲學史》

《幼學瓊林》《中國傳統文化》

讀這些書,初步了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按照這個思維方式,才能把《中醫基礎理論》學好。學習《中醫基礎理論》的方法,一定按照中國人的科學思維方式來學習《中醫基礎理論》,學它的概念、判斷、邏輯思維過程,以及這個理論,離開這個前提,是學不好中醫的。更學不好《中醫基礎理論》。

07.52,基本概念是構成一門學說,構成一門科學最基本的要素。

15.05,怎樣掌握中醫的理論。(辨證邏輯)

19.33,中醫學所賴以存在的,中國傳統的、系統的、整體的,辨證思維方式來學習《中醫基礎理論》。最終達到的目的,要成為一個高明的中醫,第一關,就要過「頭腦關、思維關」。大致能夠建立起中醫的思維方式,對《中醫基礎理論》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都搞清楚,最終,學會用中醫的思維方式來考察問題。

考核是不是中醫:21.15,

25.10,大黃、草決明、山楂,可以降血脂。

25.36,考核《中醫基礎理論》學沒學好,就看能不能初步建立起中醫的科學思維方式。

26.03,(如何一門科學,是先有科學事實,就是先有實踐,要解釋這個實踐,為什麼,再有實踐逐漸抽象出理論。)(科學理論的產生的思維過程,一科學理論有啥作用,解釋已有的實踐。二,能夠指導實踐。)

26.37,要想學好中醫理論,僅背書本是不可以的。對某一個原理的深刻認識,需要經過臨床實踐,長期的臨床實踐,通過解決臨床實際問題,去加深認識。

27.43,中國文化的特徵,「知行合一」。強調行而後知。

27.53,中醫惡思維方式,第一關是「形象思維」,在形象思維的基礎上才能產生「抽象思維」。就決定了要想學好中醫理論,必須加強實踐。

28.26,西方的哲學特點,叫「經驗哲學」。哲學家根據已有的事實,應用邏輯推理的方法,抽象出來,不管實際情況是什麼。28.37,中國哲學,是在解釋社會現象、自然現象,抽象出來的。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30.13,現代大學生應該養成,懷疑、批判、研討,這樣的好的學風。懷疑是好的科學品質,……,懷疑不是否定的意思。……,不盲目相信。31.12,批判式學習。找出前人哪個地方有問題。你應該怎麼辦。

33.20,佛學、道學、儒學……,佛學與中國文化。

37.00,概括複習,哲學……,

39.00,任何一門學科,離開抽象思維、離開邏輯、離開哲學,這門學科沒法建立。

39.43,中醫學哲學,(抽象和具體的統一)。最後落腳點,解決具體問題。

42.00,哲學和中醫學的「氣」。

47.10,宏觀有餘,抽象不足,(具體精細不足),這是中醫學需要不斷完善的。

49.00,「陰陽中復有陰陽」。「一尺之捶,曰取齊半,萬事不竭」。

74 問題解答

如何看邪正之間的關係:

05.18,無論是虛證和實證,或者虛實夾雜,只要有病,永遠存在著邪和正之間的關係。這對關係一旦不存在了,矛盾不存在了,就沒有疾病了。這是中醫發病學的基本原理。這個思想貫穿在各個環節上。

05.50,「心、腦、腎」的關係。(心腦和為思、心之官在思)。(心之官在思和腦為元神之府的關係,講功能強調心,講形態強調腦,把兩者合起來,心腦和為思。)11.10,什麼是科學。

11.30,《傷寒論》經方,

12.12,學習經方,重在學習經方背後,所滲透出來的學術思想。《小柴胡湯》。

13.12,如何理解經方的變化規律。(讀徐靈胎的《傷寒類方》,結合這個去讀《傷寒論》原文。來體會它的方劑的變化規律。)

16.25,經方的用藥劑量和今天的劑量。大體按照每個葯之間的劑量的比例使用。(通過這個來體現其君臣佐使。)(17.11,構效關係,量效關係,兩個方面來體現經方的結構)17.30,經方和時方的關係。

18.35,學習經方目的在於學習它的思想,目的在於學習方子的配伍規律。(治療關節炎用《小柴胡湯》的目的。)

19.30,中醫的療效問題。(最基本,也是必要條件,是必須辨證準確。)(21.10,定性多於定量)。(22.20,今天的藥物,環境的改變,藥物的質量,炮製過程,這些都影響療效。)

(24.17,只要大方向不錯,寒熱搞清楚,虛實搞清楚,那麼這個方子投進去,患者不會沒有反應,)(25.05,只要方向不錯,機體一定會有正性反應。)

25.37,元氣、宗氣、營氣、衛氣和臟腑之間的關係。

27.55,五臟配五季。(讀《五運六氣》,看大表就可以了)。朱熹,

28.50,「脈」是血管乎?還是經絡乎?脈——經脈。(到現在也沒有搞清楚經絡為何物。)

31.05,五行生剋制化。(制則生化,亢乃害,承乃制。)

32.20,「土得木而達」的理解。(34.33秦伯未《謙齋醫學講稿》,現代的專門論肝的。)(原始文獻:李冠仙《知醫必辯·治肝十法》)(王旭高《醫略六書》)。

35.16,七情和氣機升降的關係。(喜則氣緩……喜、不是正常的情緒表達。強調七情過激)(《內經》病起過用。)(無過無不及謂之平)(「不及」和「過」都稱之為「過」)

37.09,關於血的生成。(腎精歸肝而化精血)五臟都參與生血。強調脾。一個先天,一個後天。

39.57,五臟互藏。(《五行統論》。一臟中還有其他四臟)(更細膩的說明中醫學的整體觀。)

43.20,三焦為元氣之別使。和,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的關係。(47.06,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學說,不同的概念,來表述一個問題。又不能簡單的把它倆等同起來。)

75 中醫基礎理論的現代研究

微觀辨證:(脾氣虛……)

08.38,蛋白質,基因診斷,基因治療。《分子生物學》。

13.05遺傳基因社會學、蛋白質社會學、蛋白質的生物學效應。

蛋白質學。

16.50,中醫研究的突破口。(重點放在中醫臨床研究,常見病、多發病中醫治療有優勢的疾病。)

19.27,證候研究:證候規範化,強調病證結合,體現中醫的特點。(如果丟開證,僅僅前提是病,用中藥治療,至少不完全符合,中醫的理論。不是按照中醫自身的規律來辦事。)

19.55西醫的病一定要清楚,中醫的證一定要清楚。強調病證結合,既要考慮西醫病,又要考慮中醫證。從這兩個角度入手,考察一個疾病的演變規律。離開證,中醫的方劑和中醫理論,就掛不上鉤。……,就是把中醫的靈魂抽掉了。

復方的研究。(《四君子湯》23.43)

25.58,正確的科研態度。

25.30,復方研究的最大問題。

28.00,影響中醫科研的前提,中醫藥管理局重大突破口就是,建立各種各樣的規範。包括中醫各科基本術語的規範。


推薦閱讀:

心理學基礎理論的評析
【轉載】君臣理論 一石激起千層浪
八字命理論命第一步——判斷日主的旺弱
陰宅墳墓風水從此不再求人,用最簡單的砂水理論鐵口直斷
第一課時:理論課 (太極拳簡介)

TAG:中醫 | 理論 | 筆記 | 中醫基礎理論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