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傳統文化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響與作用

試論傳統文化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響與作用

   無錫市東林書院管理中心 榮駿炎

[摘要]青少年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多元文化思想對中國文化產生了一定的衝擊,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內容中也比較缺乏優秀的傳統文化內容,致使部分青少年的道德缺失、精神貧乏。要正確認識傳統文化特定的內涵和佔主導地位的基本精神,認識到傳統文化對於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意義,合理運用豐富多樣的形式,生動、活潑、形象的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髓逐步引導青少年融入到自身人格中,以此來指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學會做人的道理,提高自身修養,從而保證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實效性。

近年來,隨著黨和國家對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及「和平發展」「和諧社會」等戰略性理念的提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呈現出積極、健康、向上的良好態勢,公民道德建設邁出新的步伐。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不斷發揚光大,崇尚先進、學習先進巍然成風,追求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社會道德風尚發生了可喜變化,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與體現現代精神的新的道德觀念相融合,成為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發展的主流。

但是,我國公民道德建設方面仍然存在不少問題。社會的一些領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美醜、善惡界限混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有所滋長,見利忘義、爾虞我詐、遇挫即倒等現象時有發生,不講信用、欺騙欺詐成為社會公害,以權謀私、腐化墮落現象嚴重存在。如果不能及時解決這些問題,必然會對正在成長中的青少年思想造成極大影響。

處於社會生活中的人們,總是從既定的歷史傳統、民族心理、文化氛圍和生活環境出發,並在這些因素的交互影響下成長和發展。儘管人們總是想擺脫舊的傳統,抹去舊的烙印,創造新的生活和新的品德,但是又總是無法克服傳統的影響。因此,怎樣消除傳統中消極的東西,弘揚和發揮其積極的方面,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就應當成為我們特別研究的課題。東林書院作為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3年以來,以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為切入點,依託自身優勢,整合社會資源,與無錫市少兒個性發展研究中心合作舉辦「朗朗讀書在東林」——少兒經典誦讀活動,讓青少年從小讀聖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和積極成效,筆者就結合「朗朗讀書在東林」——少兒經典誦讀活動和與會代表探討一下傳統文化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響與作用。

一、當前的青少年道德教育中存在主要問題

從總體上來說,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是健康的,但不容忽視的是,當前的青少年德育中存在著一些問題,有的還是比較嚴重的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注而加以引導和解決的話,就會給青少年的成長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甚至會葬送掉一些青少年的美好未來。具體來說,青少年中主要存在著以下幾方面的令人擔憂的問題。

1、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應有的理想抱負。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從計劃經濟體制逐步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腦體倒掛現象,同時大學畢業生找工作還不如農民工,於是「讀書無用論」一直有著較大的市場,這種論調甚囂塵上,對當代青少年甚至家長都產生了很大的衝擊。據對部分學生抽查,近20%學生不愛學習、不想學習,他們大部分抱有讀書沒用的想法,認為只要有錢便可暢行天下。他們整日無精打采或上課睡覺,周末整日泡在網吧,有的甚至通宵達旦玩遊戲以至於猝死在網吧,對老師布置的作業置之不理,甚至有學生逃課曠課長達數周的現象。這些學生不是以追求知識豐富自身為目標,而是迫於家長的壓力或者隨大流來上學,更談不上樹立遠大的目標,為民族而學習,為國家而學習了。對於這部分學生而言,學習只是一種形式,只等著拿個畢業證,然後外出打工去掙錢。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部分學生的道德出現「滑坡」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2、基本禮儀不懂得,缺乏應有的寬容心。部分青少年不懂得尊重他人,甚至不敬長輩,動不動就和父母大發脾氣,不把父母放在眼裡,這在當代青少年中表現的較為突出。校園裡不時會出現,有的學生以穿奇裝異服為美,以染髮成人化打扮為美,以滿嘴髒話拉幫結派打架鬥毆為美……在人際交往中,不會也不懂得如何和他人相處,處處以自我為中心,唯我獨尊,不懂得換位思考,不考慮他人的感受,缺乏寬容之心。對於社會,有的學生甚至抱著敵視的態度,以投機僥倖的思想來看待社會。

3、心理素質較差,自大與自卑並存。當今青少年,由於生長環境優越,從小到大家長安排一切,很少經受鍛煉,都是一帆風順的求學過程,他們缺乏挫折感,面對學習、生活的壓力,表現出來的精神狀態各有不同,常常出現學習困難,考試焦慮,,情緒不穩定,自我失控,心理承受能力低,缺乏自信,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維貧乏,學習成績不穩定、逆反心理嚴重等情況。加上現在大多數學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以往依賴的對象——父母、親戚如果不在身邊,常常感到十分無助。抑鬱、煩躁的精神狀態已經嚴重影響了他們的正常學習生活,面對現在極大的信息量和寬廣的信息來源,有些學生自認為很明白道理,但是往往在面對挫折時,卻一下跌人生低谷,認為自己什麼都不是。

4、不具備健康的榮辱觀。當前校園並不是一塊完全潔凈的象牙塔,受社會上種種不健康思想的影響,部分學生的榮辱觀不夠健康:平時不努力學習,考試又想過關得高分,導致校園裡考試作弊現象日趨嚴重,且屢禁不止。至於抄襲他人論文、花錢雇槍手替考、代寫論文也早已不再是個別現象;相反那些不作弊的學生卻被認為是「傻子」、是「笨蛋」,是不符合「時代潮流」的人。本該自己值日了,卻不去做,當別人為他代勞時,他不是因此而感謝他人,而是認為他人真的太傻;遲到不但不感覺到難為情,相反認為這是某種「英雄」行為;不顧自身的經濟狀況,和他人盲目攀比,向父母索要數目不菲的生活費用……這些都是榮辱觀不夠健康的表現。

5、不懂得感恩圖報,缺乏誠信意識。對社會日異發展而帶來的物質上的極大豐富,有的青少年學生不是對國家心存一顆感恩之心,相反總是抱怨太多;有的面對父母老師的無私奉獻,不是以欣賞接受的態度去對待,而是感到厭煩;還有的青少年學生往往因受到有關的所謂行風、公關意識的影響,辦事說話不夠守信,誠實不足,「圓滑」失度,「老練」而「世故」,純樸中似乎夾雜著一些濁氣。如在學生中所出現的日常行為規範問題,社會實踐中的參與性意識問題,面對一些違紀現象的態度問題,待人接物的導向性問題等,常常給人以一種浮躁感、正直欠缺感、胸懷袒露的「羞澀」感。

二、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思想及主要特點

一般說來,傳統是已經過去了的事物,是長期以來積澱在社會生活和人們的心理中,並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仍然發揮著影響和作用的一種現象。傳統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文化傳統是對人類在今天以前所創造的精神現象的一個總稱,它的內容就其主要方面來說,包括從一定價值導向出發的哲學的、政治的、經濟的、法律的、倫理的、文學的、藝術的、宗教的各種思想觀念的綜合。文化傳統雖然有著多方面的內容,但它又有著自己的核心。文化傳統的核心,從一定意義上講,可以說是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這一追求,是貫徹於一切思想的一根主線,即嚮往美好貶斥醜惡,對人類幸福的渴求和對高尚道德品質的嚮往。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保留在每一個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它有著特定的內涵和佔主導地位的基本精神。它負載著一個民族的價值取向,影響著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擾著一個民族自我認同的凝聚力。

中國作為東方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也形成和發展起來了具有穩定形態的、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創造的精神現象的總稱,包含著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豐富內容。它不僅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光輝燦爛,而且在當代也受到了亞洲乃至全世界眾多國家和人民的重視,尤其是在東南亞各國發揮著不可估量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就其最主要內容而言,具有四個主要特點:

1、崇尚倫理,自強不息。

在整個中國傳統文化中,倫理思想貫穿始終。褒善貶惡、追求崇高的思想品德,嚮往理想的道德人格,涵養美好的精神情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主導思想,是大多數思想家所一貫追求的。在人和人的相處中,一個人既要有自強不息、奮發有為的創造精神,又要有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愛人如己的博大胸懷。只有「與天地合其德」,才算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所謂自強不息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奮發圖強、孜孜不倦、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一種鍥而不捨的精神。中國古人所崇尚的精衛填海、愚公移山和夸父追日的故事就是這種精神的生動體現。自強不息的精神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脊樑,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所以能夠不斷發展壯大的一個重要的精神支柱。無數仁人志士和英雄豪傑前赴後繼,英勇不屈,以至於犧牲自己的生命來保衛國家的領土,維護國家的尊嚴,是同這一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密不可分。

2、強調理智和智慧的重要性,強調真理的追求和辨證的思考,有著濃重的思辯傳統。

中國先秦的儒、墨、道、法幾個最著名的學派,都十分重視理智和智慧,強調人們對真理認識的重要性,以老子和莊子為首的道家學派尤其重視辨證思考。在老莊看來,一切事物都有其對立的一面,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聯繫的,一切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一切事物都是能夠相互轉化的,一切事物都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在絕對中有相對,在相對中又有絕對,把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看作一個統一的整體,并力求從整體的相對獨立和相互聯繫上來觀察和分析這些現象。《大學》上說:「古之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齊家,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平天下。」這段話比較全面完整系統的表達了儒家對人生的根本意義和目的的看法,認為人應當在完善自身的基礎上完善社會,同時又要在完善社會的過程中完善自身,永無止境。

3、倡導本源性的精神基礎孝道。

在中國的傳統社會和文化中,儘管儒、道、佛三種並行的中國傳統文化對孝的理解各不相同甚至對立,但對「孝」的理解和認同是統一的。例如傳統的儒家文化,是以孔子為代表的、以「孝」為核心的主流文化,認為「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論語·學而如》)。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而孝是仁之根本。道家是與儒家直接對立的人生哲學觀,反對孔子的「有為」思想,提倡「無為」哲學,但在孝的認識上基本是統一的。老子提出:「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老子·十八章》)。在老子看來,孝慈是人之根本,有了孝和慈,親屬之間才不會有紛爭,人老了才會老有所養。在佛教方而,更是提倡大慈大悲,對父母盡孝是以慈悲為懷的重要體現。明代高僧蓮池大師將孝分為三個等級:「人子於父母,服勞奉養,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顯之,大孝也;勸以念佛法門,俾得生盡土,大孝之大孝也」。佛教這種以勸供父母吃齋念佛是「大孝之大孝」是從佛教信仰上論孝的。儘管儒、道、佛三種並行的中國傳統文化對孝的理解各不相同,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都強調盡孝是人之根本,是天經地義的事。

4、具有獨特的審美意識和人文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在文學、藝術的各個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是全人類文化中最重要、最寶貴的瑰寶之一。中國人歷來喜歡以詩歌的形式來表達思想感情,究其淵源,可以追溯到《詩經》以前的帝舜時代,這一傳統經久不衰,貫穿於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之中:《詩經》以其鞭撻社會醜惡、嚮往美好生活的特有的睿智,審視著人與人之間不同情況下的思想感情;《楚辭》,尤其是其中的《離騷》等名篇,更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千古絕唱,表現了關心人民、熱愛祖國、追求理想、改造現實的頑強鬥爭精神。此後還先後出現了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和明清小說等幾個文學藝術的發展高潮,創造了絢麗多彩、輝煌燦爛、具有永久魅力的文學藝術,並以其獨特的方式,熏陶和孕育著中華民族特有的人文素質和民族精神。

三、傳統文化中對加強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主要是在先秦時期奠定的,主要表現在儒、道等諸家,而尤以儒家對中國人的影響為最。

孔子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意思是人首先應該樹立遠大的志向。這句話雖然是對有志於從政的人來說的,但它同樣適用於今天的求學者。孔子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切身體會,告誡弟子們說,立志貴從少年始。他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又說:「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孔子認為立志的關鍵在於內因,《論語》說:「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有之?」孟子也說過類似的話,他說:「君子進不敗其志,內究其情,雖雜庸民,終無怨心,彼有自信者也。」不管外界的條件如何,只要我有「何陋之有」的精神,咬定青山,具備堅定的毅力,抵制泛濫的情慾,把個人、家庭、國家、民族的發展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就一定能夠實現自身的價值。

我們知道,孔子核心思想是「仁」,「仁」即「愛人」,以「愛人」作為「仁」的基本規定主要有兩方面的內涵:一是就人和物的關係而言,前者比後者更為重要;二是就人和人之間的關係而言,應當互相尊重和互相親愛。在人和人的關係上,「愛人」之仁中須從抽象的道德理想轉化為具體的道德品質,即:恭、寬、信、敏、惠。這五種道德品質,貫串著人與人之間既要自尊自重又要互尊互愛互信的基本精神。

孔子不僅規定了仁愛表現於人和人之間關係上的具體品德,而且提出了在人和人之間如何實行仁愛的方法。這就是著名的忠恕之道。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又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顏淵》)同時孔子還指出:「人和人之間的仁愛關係是以孝悌為基礎的。

從上述可見,孔子的仁者愛人由仁的具體品質要求,「仁之方」和「仁之本」等到方面顯示出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尊重和互相友愛。

孔子提倡「中庸」,就是在日用常行中緊持適度中的原則,把事情做得恰到好處。這是孔子教人成德達仁的重要方法論原則。孔子把「中庸」作為重要的實踐理性原則,但這並不是提倡折中主義調和論,不但不是如此,孔子對摺中主義調和論還是持嚴厲批評的態度的。他說:「巧言令色,鮮仁矣。」認為只有真正的仁者才能關懷好人,憎惡壞人。對於八面玲瓏的好好先生,孔子是持緊決的反對態度的。這些原則對於指導今天的青少年學生有著現實而重要的意義。如待人平等,不卑不亢;在利益面前恪守本分,不多取也不少取。講中庸之道的人,在處理一般人際關係中,大多注意與人為善,以誠、寬、禮待人,同時在處理問題時,總會注意聽取各方面的意見,然後進行分析研究,作出正確的處理。因而中庸不是精於世故,也不是故作深沉,更不是圓滑狡詐。而是一種對生命、對自然萬物的珍惜;是一種對一切人甚至包括與自己敵對的人的寬容與博愛;是一種臨危不懼、寵辱不驚、得失不計的隨和與練達,是一種推動事業進步的哲學。

其它各家的學派的觀點同樣對我們的青少年學生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對於「寵惑」有著深入的闡述。道家提倡「無欲」,也就是說,面對外界的誘惑,不要把榮辱看得過重。面對受寵和失寵,保持一樣的心態;聽到奉承和侮辱,保持一樣的風度。任憑冬去春來花開花落,無意去留度過瀟洒人生等等。

四、用傳統文化影響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多元文化思想進入中國社會,多元化的價值觀取向也隨之出現。青少年學生心理上正處於一個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逐步走向成熟的過程中。中國的傳統文化講究道德修養、修身克已,講究以他人和社會為重,因此,我們的傳統文化具有較強的制約作用,以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優良品德,用中華美德和民族精神滋養學生心靈具有深遠的意義。

1、用傳統文化影響青少年的交際觀

中國傳統史化倡導對人以愛、推己及人的人際關係。教育學生以謙卑的胸懷去待人,以忠信的志度去交友,才能獲得真摯的友情。通過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培養了學生樹立正確的交友觀念,養成關愛他人、忠信不欺、修身、克己、重感情、講德義的傳統美德。與他人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和同齡人一同感受陽光下的溫暖,健康成長,和諧發展,為今後奠定良好的交際基礎。

2、用傳統文化影響學生的禮儀觀

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以「禮儀之邦」著稱。我們通常認為不能對學生要求過於細緻,擔心「適得其反」,事實上,這種擔心是沒必要的。文雅的舉止、禮貌的言行體現了一個人應具備的素養,人心向善,絕大多數青少年學生是很樂於接受這些東西的。當習慣養成後,青少年學生不會再覺得這是一種負擔,而是成為一種自然的習慣。

3、用傳統文化提倡孝文化

我國正逐漸進入一個「老齡化社會」,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道精髓,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業。一個能遵循孝禮的人,絕對不會妄自尊大,凡事都能做到「不忘其本」,更懂得珍惜所擁有的一切;一個不孝的人則易忘本,通常表現為惟我獨尊,惟利是圖。

4、用傳統文化增強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感

強烈的責任感是人們獲得成功的必要前提。用統文化所彰顯的憂患意識、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具有深遠的意義。

5、用傳統文化塑造青少年的誠信觀

自古以來,就有「人無信而不立」的說法,它是衡量個人品行優劣的道德標準之一,以傳統文化中的誠信觀點,對青少年進行「誠信」教育,對即將步入社會生活的他們來說尤為緊迫。

6、用傳統文化影響青少年的利益觀

在義利關係上,重義輕利思想是中國傳統道德的主流價值取向。對於世界觀、人生觀正在形成時期的青少年更是如此。在當前青少年群體中出現了過度追逐物質利益的情況,以傳統文化中的義利觀念,對青少年進行正確的傳統的義利觀教育,塑造青少年正確的利益觀,培養學生見利思義,重義輕利的思想,有助於消除青少年的拜金主義觀念,樹立正確的金錢現。對青少年正確認識巾國的傳統文化以及他們的健康成長都將具有重要的意義。

7、用傳統文化培養青少年積極向上.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許多激勵個人積極向上、自強不息的思想,《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就是對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精神的概括和生動寫照。

五、如何運用傳統文化進一步加強青少年道德教育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的報告中指出:「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於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加強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更是充分肯定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與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並且提出了「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弘揚中華美德,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的重要任務。那麼如何運用傳統文化進一步加強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呢?東林書院自2003年來通過「朗朗讀書在東林」——少兒經典誦讀活動為切入點,對運用傳統文化加強青少年道德教育方面進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嘗試。

1、針對特點,因材施教。「朗朗讀書在東林——少兒經典誦讀活動」以三至十三歲的少年兒童作為主要教學對象,以中國古代民族智慧的結晶《論語》、《老子》、《大學》《三字經》、《弟子規》等國學經典作為主要教學內容,以老師導讀、學生誦讀為主要方式。在經典誦讀教學過程中我們著重突出了三點:一是汲取科學的現代少兒教育方法,充分尊重未成年人的主體地位,推行「孩子是中心」、「快樂教育」的理念,運用適合兒童身心特點、寓教於樂的多元學習方式,讓孩子們在聽、讀、寫,看、比、樂過程中獲取知識,提高素養,受到啟迪。二是遵循未成年人的認知規律,不強求死記硬背,也不要求立即完全理解文章的精義,而是通過輕鬆愉快的誦讀,讓在他們腦海中留下經典名句的印象,久而久之自然提升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度和理解力。三是按照先易後難、由淺入深的教學方法及孩子們的特長,以少兒不同年齡層次、教學內容和學習進度分為四個教學班,按難易程度和學童需求安排教材,實施分類教學。同時,適時加入西方經典誦讀內容,讓孩子們站在歷史與現實、東方與西方的文化交匯點上,感受中華傳統文化,汲取西方文化精華。

2、豐富內容,創新形式。根據少兒喜新、好動、求知慾強等特點,我們在開展經典誦讀中採取了少兒喜聞樂見的活動方式,根據不同主題,豐富教育內容,創新活動形式,使活動常辦常新,不落窠臼。一是以傳統節日為結合點,注重民族文化的熏陶。書院每年在春節、端午、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舉辦不同主題的系列誦讀活動。如春節舉辦的「文化尋根在東林,經典誦讀大拜年」,通過祭孔拜師、硃砂開智、啟蒙描紅、誦讀經典、壓歲祈福等環節,讓孩子們在莊嚴肅穆的古風下,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濡染和熏陶;端午節舉辦的「中華魂、愛國情——經典誦讀活動」,通過介紹端午由來、吟誦愛國詩篇、放舟祈福等,讓孩子們沐浴文化恩澤,接受傳統洗禮。「中秋節中華經典誦讀」,通過中秋佳節詩句吟誦比賽,品嘗自做的月餅,讓孩子們體會傳統佳節親人團聚其樂融融的美好意境。「東林重陽誦讀活動」,通過學唱《弟子規》歌,向老人奉茶、送重陽糕,講述自己所做助人為樂之事等,讓孩子們從小學會尊重祖先,敬愛長輩,關心他人,奉獻愛心。二是以重大事件為切入點,注重各類知識的普及。如2006年舉辦的「金秋佳節憶長征,革命精神沐學子」——紀念長征勝利70周年基地活動;2006年舉辦的慶祝香港回歸十周年——愛祖國愛家鄉「東林之夜」詩歌朗誦晚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前,為了讓孩子們了解世博、融入世博,參與世博,書院與無錫中青旅聯合舉辦「迎世博,慶元宵,猜春謎文藝晚會」,通過世博知識圖片展示、現場猜謎、有獎競答、文藝表演等形式營造濃郁的世博宣傳氛圍和元宵節團圓祥和熱鬧的節日氣氛,吸引了近千名青少年學生的參與。三是以寒暑假期為時間點,注重潛移默化的教育。在學生寒暑假期間,我們不失時機地推出周期性較長的傳統教育活動。如與無錫新聞電台合作舉辦的「朗朗讀書在東林」暑期夏令營,請名主播、名主持無償為孩子們導讀國學中的經典名篇,讓他們在沐風經典之餘,學習字正腔圓的發音。「東林經典故事會」,請江南大學的10多名大學生,用講故事的形式向小學生介紹東林的事件、人物和典故。「錫城書院之旅」夏令營,通過講述戰鬥故事,贈送革命書籍,參觀昔日學府,讓同學們感知錫城古書院的歷史和文化,了解源自書院的仁人志士和愛國學者的奮鬥歷程。四是以漢服、禮儀為融入點,注重書院特質的體現。東林書院是具有900年歷史的著名書院,在這裡讀書講學理應體現古書院的傳統特色,基於這一考慮,我們將「著漢服,行古禮」,融入誦經典的活動之中,2010年春節書院舉辦了「著漢服,行古禮,誦經典,朗朗讀書在東林新春啟動儀式」。東林少兒誦文班的近百名學員身著漢服,頭戴冠帽,通過祭孔禮儀,背誦《弟子規》,講述古今孝義故事、吟誦古詩,兒歌表演及現場向父母示孝心等形式,展示了中華民族從古至今推崇孝義的精神。將漢服、禮儀元素融入經典誦讀,加深了孩子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為他們提供了更深刻的學習體驗和感悟。同時,這種動態的人文景觀也對提升「朗朗讀書在東林」少兒經典誦讀活動的品牌效應,挖掘其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增強其觀賞性、趣味性和參與性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3、效果顯著,影響深遠。「朗朗讀書在東林」——少兒經典誦讀活動開展九年來培養了近萬名學童,在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誦讀期間家長的反饋、孩子們的日常表現以及不定期的抽樣回訪,發現經典誦讀活動取得很大的成效,一是在智力開發上,增強了未成年人的記憶力、理解力和表達能力。經過學習許多孩子已能背誦《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等經典,比其他同齡人更早明白仁、義、禮、信的內涵,進而一通百通,提高了其對學校所學知識的理解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二是在人格培養上,矯正了一些獨生子女任性、嬌氣、自私等共性的缺點,提高了孩子的自己動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許多孩子變得堅強剛毅,自己跌倒自己爬起來,能夠自己解決的盡量不依賴父母,勇於自我表現,關心他人。有個例子很能說明問題,誦讀班有個叫巢茗皓的學生,2010年外公的父親去世了,在靈堂上他的外公和叔公發生了激烈的爭吵,但兩位老人怎麼也無法平息怒火。此時發生了一件讓大家驚訝的事,巢茗皓突然跪在太公的靈前,一遍遍背誦《弟子規》:「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外公和叔公聽著聽著明白了孩子的心意,他們想連孩子都懂得兄弟間要和睦相處的道理,,怎麼他們連一個八歲的孩子都不如了呢?他們羞愧的笑了,一場看似無法解決的爭吵就這樣平息了。三是在道德素養上,通過與同齡人一起誦讀經典,結伴遊戲,很多孩子變得好學習、懂禮貌、重友情,體現出與人為善、為人樂道的氣質。偶爾他們還會活學活用,引用名言短句評判事理,其「君子之風」令長者讚許、父母歡欣。與此同時,家長們也感受到了國學的魅力,由「單純伴讀」變為「熱情參與」,他們在親子互動中享受著與孩子一起學習的快樂。

通過各種形式向青少年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使青少年了解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歷史、學習傳統文化知識,領悟傳統文化精華,弘揚傳統美德,激勵傳統民族精神,學會做人的道理,提高自身修養。通過逐步的引導將傳統文化中的精髓融入到青少年的人格中,以此來指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從而保證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實效性。


推薦閱讀:

重視發揮軟法的作用
不具備興奮作用的利尿劑是興奮劑嗎?
功夫茶具介紹 功夫茶具配件的作用
琥珀除了安神還有別的功效嗎?

TAG:道德 | 教育 | 文化 | 傳統文化 | 傳統 | 青少年 | 少年 | 作用 | 影響 | 道德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