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鋒用筆 — 趙孟頫的用筆理論
在整個書法創作實踐和書法藝術理論體系中,書法的用筆是一個永恆的主題,歷代書論家幾乎都有相關的論述。趙副頃在用筆理論上有深刻的見解,他從悠久的中國書法藝術發展的本體規律中,剝開繁複龐雜的層層迷霧,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煉出了「用筆千古不易」的核心命題。這是基於對書法技法的人文思考,是基於對書法藝術形式特徵的審美思考而斷然發出的絕論。
至大三年(1310年)九月,趙孟頫再次應召赴京,途中將獨孤僧(天台人)所贈《定武本蘭亭》反覆賞玩,先後寫了十三條跋文,即流傳後世著名的「蘭亭十三跋」。其中寫道:「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功,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趙孟頫的這一論斷驚世駭俗,振聾發耽,為理論界在原有認知的基礎上提供了一個新的論爭平台。
趙孟頫書法用筆理論的推出,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逐漸積澱為具有民族審美心理與豐富文化內涵的獨特藝術技巧式樣。今天,我們來學習研究他的這一理論,往往不能得到一個全面的解釋。在此對「用筆千古不易」提出如下幾點分析意見,供大家參考:
其一,就是中鋒用筆。要求筆筆中鋒,讓每一筆劃都能呈現出立體的感覺。當然,我們不排斥側鋒,這裡只是強調中鋒寫出來的線條更能呈現線條的立體感。清代有位書論家,曾對篆書的中鋒用筆問題作過這樣的描述:背陽光一照,正中有一道黑線,周邊稍淡,叫做「綿裹鐵」云云。這就是他心目中的中鋒。其實在寫字的時候,並不是筆鋒始終都在筆畫的中心位置行走,只要筆鋒始終在筆畫的外邊沿線以內行走就是中鋒用筆。我們且看索靖的銀鉤蠶尾、王右軍的錐畫沙和印印泥、張長史的折釵股、顏魯公的屋漏法、懷素的飛鳥出林和驚蛇人草等等,都是同一種用筆方法,即中鋒用筆。
其二,大概是以「氣」用筆。所謂以「氣」用筆,就是以氣馭筆,以意運筆。書法用筆自魏晉以來,講究「氣韻生動」,講究「骨法用筆」。無論是講究「風神」、「骨力」,還是講究「神采」、「意蘊」,都需要通過以「氣」用筆才能得以實現。通過以「氣」用筆,打造「輕靈虛無」韻的感覺。以「氣」用筆,使得筆下產生出活潑潑的生機。來源書法屋,書法屋中國書法學習網。
其三,以文人的氣質用筆。「用筆」是書法家駕馭筆墨、抒發靈性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書法主體的作用是關鍵所在。書寫者的審美情趣,要通過毫端達於紙上,人的精神、氣質、性情、學養全部體現於用筆線條之質感,通過用筆使轉而呈現出人文之質素。這正是書法能表現人文精神的奧妙所在。以文人的氣質用筆,似乎也是趙孟頫「用筆千古不易」的一個重要內容。
當然,趙孟頫的用筆理論不是單方面提出的,他是在一個大藝術領域中不斷體驗、不斷物化後得出的結論。因為化0寸藝術的各個領坦改口音樂、書法、繪畫、詩律等等都太精通了。這裡可以打一個比方,諸門藝術之間的關係,就像是一個「蜂窩」,在初級階段,各門藝術都處於「蜂窩」的底部,是有「蜂牆」間隔著的,或許此時是不相通的;但是,到了極高的境界之後,諸門藝術就處在「蜂窩」的頂部了,「蜂牆」就不復存在了,諸門藝術就會渾然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趙孟頫把書法和繪畫就「渾然一體」了。趙孟頫在他的一段題畫詩中寫道:石如飛白木如箱,寫竹還與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這就是趙孟頫的大藝術觀。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本平台將在第一時間刪除文章
推薦閱讀:
※放大版 趙孟頫 《玄妙觀重修三門記》上
※趙孟頫:詩書畫集大成的第一人
※賞王羲之《何如帖》,婉麗氣息撲面,飄逸妍麗動人
※趙孟頫楷書《玄妙觀重修三門記》
※【書畫精品】趙孟頫(元)《相馬圖》